4.1常见地貌类型 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1 常见地貌类型-河流地貌 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西
西
观察并概括三
比 河
角洲地貌的特点,
三
并画出示意图。
角
洲
三角洲特点
• 入海或入湖口 • 形态多样 • 河道分汊、宽阔 • 物质颗粒由河口向
海变细
三角洲示意图
三角洲堆积物质粗细变化示意图
什么是河流地貌? 河流作用 于地表,形成的地貌就是河流地貌。
河流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 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进行搬运; 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
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感 谢 您 的 聆 听!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图2中能正确反映图1中A河段河谷剖面的是_____乙_____,该河段主要的河 流侵蚀作用是溯源侵蚀和__下__蚀______ 。 (2)图1中,河岸D、E最有可能形成浅滩的是_____D_____岸,原因是 ________在___河__流__中__下__游___地__区__,_河__流__侧__蚀__作___用__强__烈__,_往__往__凹___岸__侵__蚀__,_凸__岸__堆__积___。 (3)某港务局拟在D、E两处建港,试分析在何处选址较为合适?为什么?
一、河流侵蚀地貌
从 上游 到 下游
• 落差减小,流速减小,下蚀减弱,河谷变浅 • 水量增加,侧蚀增强,河谷拓宽
点拨运用
思考:河曲多位于河流的哪些河段?由河流的什么作 用形成? 中下游地区 河流侵蚀作用
河曲
牛轭湖
一、河流侵蚀地貌
凸岸
凹 岸
河道逐渐弯曲
河流裁弯取直
河流在凹岸__侵__蚀____,凸岸__堆__积___,河道呈“S”形,即___河__曲___。 当河曲颈部被冲断,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__牛__轭__湖_______。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教师提出一些与地貌类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请你们小组分析一下这个地区的地貌类型,并解释其形成原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能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如:请同学们来说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地貌类型,它们的特点和成因是什么?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探讨和分析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成因。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5.反思与评价:课程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他们回顾学习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理环境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在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受到地貌类型的魅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亲身体验各种地貌环境,从而加深对地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和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成因。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和讨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4.1+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课件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风 蚀 拱 桥
风力侵蚀
1、风蚀地貌
风蚀城堡
它们是在风力侵蚀的基础上 发育起来的。由于岩性软硬不一 从而导致风力侵蚀的差异性,结 果形成了许多层状墩台,相对高 度 多 为 10 ~ 30 米 , 墩 台 的 顶 部 都很平坦。
1、风蚀地貌
风蚀壁龛
又称石窝,风沙在陡峭的迎风 岩壁上进行侵蚀形成的大小不等 形状各异的凹坑。
2.“蘑菇沙漠”最有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
A.湿润地区 C.平原地区
B.半湿润地区
√D.荒漠地区
下图为新月形移动沙丘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沙丘所在区域盛行风的风向为 ( ) A.西北风 B.南风
√C.东南风 D.北风
4.下图中,表示甲到丁的剖面示意图的是( )
√
(2022·临川高一检测)“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 现泛指在河湖沉积物所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5、6题。
(1)图Ⅰ中甲处为泥质海岸、乙处为基岩海岸,分别指出形
(成3)两岬种角海处岸岩的石外力性作质用及。其(1结)流构水不堆同积,在、海海水水侵侵蚀蚀作。用下,两侧形成海蚀穴;随着海 水(2)的海进蚀穴一、步海侵蚀蚀平,台岬和角海两蚀侧崖海的蚀形穴成具被有蚀统穿一而的形演成化过海蚀拱桥;海蚀拱桥顶部崩塌,
3.形成“女王头”的主要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化学溶蚀
4.“女王头”属于( ) A.风蚀蘑菇 B.石柱
√C.海蚀柱
D.沙坝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海岸按物质组成成分可划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
泥质海岸。基岩海岸是由岩石组成的海岸,岩体直面辽阔海 域,深水逼岸。经过海水的长期作用,再加上基岩海岸本身 的地质作用及岩石性质、结构的不同,形成了海蚀崖、海蚀 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由海蚀拱桥演化而来) 等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图Ⅰ示意山东省海岸线,图Ⅱ示意 各种海蚀地貌。
4.1 常见地貌类型 课件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巩固训练
17
读下图完成下面1~3题。
B 1.该版面图案景观是(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鼎湖山保护区
D.长白山天池
B 2.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冰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D 3.该景观地貌属于( )
A.雅丹地貌 B.丹霞地貌
C.冰蚀地貌
D.喀斯特地貌
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大致垂直。
思考:
• 如何判断图中沙丘的迎 风坡和背风坡?在图上 用箭头标注风向。
• 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沙 丘链大多沿什么方向延 伸?
活动: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
39
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 看到风沙地貌。
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 冬春季多大风。在该县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有 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 变化大。
而彼此联合,就形成广阔的山前冲积平原 • 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
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3、河流堆积地貌
洪水期 枯水期
河漫滩
30
河漫滩平原
• 分布:河流中下游 • 形成机制: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地区常形成曲流,
尤以中下游地区常见;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 堆积体。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 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 续接受堆积。如果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河 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
第四章 地貌
4.1 常见地貌类型
学习目标
2
课程标准:
4.1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 秋天,红柳落叶,在地面形成枯枝落叶层。 初春和夏季,刮大风时,风沙遇到红柳丛受 阻,在灌丛中堆积,覆盖在枯枝落叶层上。 年复一年,枯枝落叶层和风沙层交替堆积, 红柳也越长越高,从而形成红柳沙包(右 图)。在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能见到红柳 沙包。
1. 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和地貌特点。
提示:结合大窝凼所处区域分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① 气候特点:地处亚热带,气候暖湿。 ② 地貌特点:地表为溶蚀洼地,四周有
峰丛;地下溶洞、地下暗河发育。
活动 分析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2. 分析大窝凼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天然形成的溶蚀洼地,接近球面射电望 远镜的造型,工程开挖量小。
• 海水运动能力:海水侵蚀、搬运能力,海水顶托作用 渤海海区较封闭,风浪较小,不易被波浪和海流侵蚀、 搬运带走,顶托作用强。
风:在内陆干旱地区,风大且频繁。 沙:地面干燥且缺乏植被,沙源丰富。
• 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长期作用下就会形成风蚀洼地、 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风力侵蚀地貌。
岩性差异/受力差异 • 下部岩石比上部侵蚀更强烈,形成下部窄小、上部宽大的风蚀蘑菇。
• 雅丹:沟槽部分比垄脊侵蚀更强烈,沟垄相间分布,走向与主风向一致。 岩性差异/受力差异
风力堆积地貌
新月形沙丘
N
840 830 820
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 成因:风速减慢或者遇到障碍物阻挡,风搬运的碎屑物质沉积形成。 • 特征: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第四章:地貌
1.概念:岩石圈露出地表的形态。 2.与环境的关系:地貌是构成环境的要素之一,也是岩石圈、大气圈、 水圈、生物圈综合作用塑造的结果,且仍处在变化之中。
4-1 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 教案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1 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教案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常见风沙地貌的成因及分布;2.掌握并能区分常见风沙地貌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风沙地貌》1.概念:在干旱地区,风力对地表的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的各类地貌称为风沙地貌。
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风沙地貌的类型:风蚀地貌、风积地貌3.干旱地区,地表多是沙漠和戈壁,风大而频繁。
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天长日久,就会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
4.风蚀雅丹泛指发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中,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5.沙丘是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形态多样,以新月形沙丘较为常见。
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多个新月形沙丘连成沙丘链,沙丘链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
思考一下:沙丘一定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吗?6.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
教材活动: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1)沙丘所处河谷较宽,河谷两侧高山耸立。
(2)沙源地为沙丘东南侧的江心沙洲。
理由是:沙丘在山麓的东南侧堆积,应为东南风从东南侧挟带泥沙受山地阻挡堆积而成;沙丘东南侧的两个江心沙洲在冬春季露出水面,正好为沙丘提供了沙源。
(3)东南风。
因为沙源地在东南侧的江心沙洲,只有在东南的吹拂下,风沙才会在山地的东南侧山麓堆积形成沙丘。
配套练习读我国某地区的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2.在我国哪一地区,最可能有这类地貌分布( )A.云贵高原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塔里木盆地3.我国此种地貌分布区的气候类型最可能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裂开,在定向风的长期吹蚀下,裂缝逐渐扩大而成为沟槽,沟槽之间常出现高达5~10米的垄脊,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和宽浅沟槽,称为雅丹地貌,雅丹地貌以新疆罗布泊西北楼兰附近最典型。
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
4.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实地考察活动。
安排一定时间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貌类型,增强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五)作业布置
1.复习本节课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我国不同地貌类型的分布。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提高了他们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特别是地貌类型的识别和特点描述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选择一种地貌类型进行观察和描述。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详细记录该地貌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提交作业。
作业布置时,教师应明确作业要求,强调作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地貌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通过以上作业,使学生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地貌类型的识别、分类及特点理解。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地貌类型的识别和区分存在一定难度,对地貌形成原因和特点的理解也需要加强。
4-1 常见地貌类型(教师版)-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1 常见地貌类型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说明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在我国的分布和主要地貌特征2.说明河流(流水侵蚀、堆积)地貌的成因、分类和分布3.说明风沙(风力侵蚀、堆积)地貌的成因和分布 4.说明海岸(海水侵蚀、堆积)地貌的成因和分布知识点01 喀斯特地貌1,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
4,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5,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6,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即学即练1】天窗结构是地下河顶部通向地表的透光部分,下图为我国某地的地貌地质剖面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1.根据上图中岩层走向与地表状况等分析,当地()A.各处岩层断层发育形成天窗构造B.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地壳水平运动C.外力侵蚀程度较低岩层较为完整D.灰岩与砂页岩共同构成当地地貌2.猜测图中天窗构造中水体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水位季节变化小B.ph值呈弱酸性C.终年水温偏高D.雨水补给为主【答案】1.B2.A【分析】1.根据所给地貌地质剖面图中信息可得知,天窗构造由外力作用形成,排除A;D2以上各岩层走向具有一定坡度,说明这里是褶皱构造一部分,B正确;地表起伏明显,地下暗河发育,说明这里岩溶地貌典型,排除C;参与化学侵蚀的岩石主要为碳酸盐矿物构成为主,排除D。
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教学课题】 4.1 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课型:新授课主备:审核:时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 人地协调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2. 综合思维:能够根据地貌的相关资料分析地貌的特点及成因;不同地貌的演化过程。
3. 区域认知: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
4.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教学重点】了解喀斯特地貌类型的成因及分布;【教学难点】掌握并能区分喀斯特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学思结合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300多年前,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遇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
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你知道徐霞客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吗?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类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新课教学]:一、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以上反应为可逆过程,当大气中的CO2向水中浸入时,一部分与水结合为碳酸溶解固体CaCO3,另一部分保持气体状态。
当水中气态的CO2减少或空气中CO2含量降低,该反应式往左发展以补充CO2 ,则发生CaCO3的重新沉淀。
视频:喀斯特—Karst岩石裸奔的地方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喀斯特地貌图片:溶洞:地下水将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多个溶洞连通组合成一个整体时,可称为洞穴系统,溶洞形成后期还会受到构造影响,形成穿洞、峡谷、天生桥等地貌。
大国重器--FAST视频P68 活动分析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4.1常见地貌类型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教案-【新教材】⼈教版(2019)⾼中地理必修第⼀册“地貌”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教学背景分析1.课标要求本节课依据的标准主要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先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视频、图像使学⽣感知地貌现象,在此基础上识别流⽔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四种常见的地貌类型。
其次是运⽤图像和⽂字资料,描述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地貌类型不同,观察的内容不同,描述的主要特点也就不同。
所以,具体描述的⾓度可以由地貌景观的概念切⼊,地貌即地球⾯貌,也就是地表的形态,因此地貌景观的形态如形状、规模⾯积、地表起伏和⾊彩等成为描述的主要内容。
景观是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由⼀定的物质构成,所以景观的主要特点离不开对其物质组成的描述。
综合来看,描述地貌主要有三个⾓度:形态、物质组成和成因。
此外,流⽔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是根据地貌的形成原因划分的,并且地貌的成因深刻地影响着各类地貌的形态和物质组成,所以描述时可根据学情适当围绕成因展开。
最后,在感知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和描述地貌特点的过程中,体会地貌景观与⼈类的关系,即地貌对⼈类活动的影响以及⼈类对各类地貌的开发利⽤;理解地貌学习的意义所在,即认识⾃然环境,尊重⾃然规律,因地制宜利⽤⾃然。
2.教学⽬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常见的地貌类型。
(2)运⽤图⽂资料,描述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
(3)通过实地观察或观看图⽚,体会常见地貌类型对⼈类活动的影响,感悟⼈类活动在⾃然地理环境中应遵循的原则。
3.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的特征”。
“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特征”是教学中的难点。
常见地貌类型学案--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学案一学科核心素养1.学生能够通过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出喀斯特地貌2.学生能够通过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形态、组成、成因)3. 学生能够简单分析喀斯特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4. 学生能够简单分析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地貌景观特点的描述;地貌类型的识别【难点】地貌类型的识别三知识梳理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①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地表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呈长条形或网格状石芽: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有些形体高大的石芽常高数十米,称为石林洼地:分布在峰丛或峰林之间,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底部宽阔而平坦。
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峰丛: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呈锥状耸立,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峰林:峰丛被溶蚀形成的浑圆状成片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孤峰:孤立存在的石灰岩山峰残丘:孤峰进一步被溶蚀残留的孤立山丘,比孤峰规模更小、更平缓。
②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地下洞穴,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地下暗河:由地下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渗入地下形成石钟乳: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石笋: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不断从溶洞底部向上发育的形似竹笋的堆积体石柱: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连接在一起形成石幔(或石帘):岩溶水沿洞壁或倾斜的洞顶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有弯曲的流纹,形如布幔。
二、河流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1)V形河谷①位置:河流流经的山区/中上游地区/落差大的地区②成因:水流不断侵蚀河谷(河床)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窄的“V”形河谷。
③形态特点:“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3.强调地貌类型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环境观念。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绘制地貌类型分布图、撰写地貌类型调查报告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理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山地地貌时,组织学生进行山地实地考察,观察山地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貌类型学习的热情。
2.教师简要介绍地貌类型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地貌类型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提出问题,如“你能说出几种地貌类型?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形成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识记和理解我国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沙漠和冰川地貌,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察能力,分析实际地理现象,如地形对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1. 详细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过程。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成因和特点。
3. 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与地貌的关系,强调地貌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详细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过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成因和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与地貌的关系,强调地貌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5. 教学策略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我实施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这些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展示各种地貌类型的实例,让他们在直观感受中认识地貌特点。
2. 结合当地实际,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地貌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貌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展示各种地貌类型的实例,让他们在直观感受中认识地貌特点。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地貌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貌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布置具有针对性的讨论题目,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拓展思路。
3.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地貌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布置具有针对性的讨论题目,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拓展思路。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地貌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常见地貌类型的定义、特征及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主要地貌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貌现象的能力。
2.教学难点:
(1)理解地貌类型形成的过程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2.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实地考察结果,撰写考察报告。
五、总结与反思
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反馈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地貌类型知识。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学习地形图的判读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地图阅读能力。然而,对于本章节的常见地貌类型,学生在认知上可能存在以下特点:
2.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观念,巩固知识点。
三、课堂讲解与互动
1.教师结合教材和地图,详细讲解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分析地貌现象,探讨地貌成因。
四、实践与应用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当地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4.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过于依赖教材和教师的讲解,缺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应在教学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知识点的深入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地貌类型知识体系。
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第四章地貌学科及使用年级:高一地理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使用时间:2023年秋季教学目标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喀斯特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①理解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分析其形成的基本条件②了解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主要分布③简述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演化过程④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课前预习:要求:认真自学并及时记录自己的问题或者是奇思妙想(记在右侧空白处),准备在课堂上提出进行重点解决。
知识点一:认识喀斯特地貌阅读课本P66,试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1. 喀斯特地貌是什么?从喀斯特地貌的概念中,找出其物质条件、形成机制和空间分布。
概念:在,的物质,,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探究1:从喀斯特地貌的概念中,找出其物质条件、形成过程和空间分布,并指出其形成的基本条件。
(1分钟)2.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知识点二:喀斯特地貌的分类3.1 探秘喀斯特——“寻千峰合作探究2:结合视频和教材P67,将下列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按阶段发展排序,并简要说明这样排序的原因。
(2分钟)课后再疑:对于本课所学,有哪些困惑或质疑,请写出来与同伴探讨。
构建学科思维导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马来西亚的姆鲁国家公园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
园内有全球罕见的“石灰刀石林”,片片尖耸直立的刀山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
据此回答1~2题。
1.“石灰刀石林”形成的物质基础是()A.可溶性岩石 B.岩浆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2.姆鲁“刀石林”的喀斯特发育程度超过我国云南路南石林,其根本原因是( )A.地下水系发育更多 B.植被更少,土壤更薄C.地形起伏更大 D.气温更高,降雨更多。
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沙丘)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沙丘)教学设计【教师活动】提出问题2:观看动画,观察缓坡和陡坡谁是迎风坡。
播放模拟新月形沙丘形成动画。
【学生活动】观看新月形沙丘形成动画,回答问题2。
【过渡】接下来,我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教材73页的思考题。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73页思考题1:如何判断图中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在图上用箭头标注风向。
【学生活动】读题,完成思考题1。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思考题2: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沙丘链大多沿什么方向延伸?提问什么是沙丘链,沙丘链延伸方向和盛行风向的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和观察图片,了解什么是沙丘链,判断沙丘链延伸方向和盛行风向的关系;判断我国西北沙丘链延伸方向和盛行风向关系。
【过渡】我们用地理软件谷歌地球验证一下我国西北沙漠的沙丘链是否是东北-西南向延伸,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是否为缓坡。
【教师活动】谷歌地球操作,巴丹吉林沙漠的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验证新月形沙丘坡度与风向的关系和沙丘链的延伸方向。
【学生活动】观察我国新月形沙丘坡度与风向的关系和沙丘链的延伸方向。
探究问题2:沙丘、植被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设计思路】介绍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谷歌地球)验证植被对沙丘的固定作用(库布齐沙漠)植被对沙丘的固定(原理)→用植被保护沙漠公路(应用)(库布齐沙漠)【教师活动】介绍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
以库布齐沙漠小区域为案例,谷歌地球软件演示不同阶段有植被沙丘和无植被沙丘的相对位置变化,验证植被对于固定沙丘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了解植被对沙丘有固定作用。
观察不同阶段有植被沙丘和无植被沙丘的相对位置变化。
【过渡】因此,人们利用植被对流沙的固定作用,来保护设施和治理沙漠。
其中,在沙漠公路两旁种植植被,防止公路被沙丘埋没就是典型的案例。
【教师活动】介绍利用之前的库布齐沙漠的植被对沙丘的固定,是库布齐沙漠公路两旁的人为种植的植被。
谷歌地球展示植被对沙漠公路的保护。
【学生活动】观看谷歌地球中库布齐沙漠公路两旁的植被和沙丘的对比。
常见地貌类型教案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学习目标1.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2.根据地貌的相关资料分析地貌的特点及成因;不同地貌的演化过程。
3.风沙、海岸地貌概念、分类及特征。
4.海岸侵蚀地貌的侵蚀方式。
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并能区分风沙、海岸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风沙地貌风向的判断。
学法指导三、风沙地貌1.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风沙地貌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2.干旱地区风沙地貌发育的原因(1)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沙源足。
(2)植被稀少,利于风沙活动。
(3)多大风活动。
3.类型(1)风蚀地貌:是指地表沙粒在大风作用下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的地貌。
风蚀地貌一般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风蚀蘑菇的成因: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逐渐磨蚀而成的。
接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力强;距离地面越高,风中含有的沙子越少,磨蚀作用越弱,于是形成了上大下小的蘑菇形状的石头。
(2)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
风积地貌的形成,与风向、风速有密切关系,如图中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的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风向大致垂直。
①成因: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
②常见形态:新月形沙丘,状如新月,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大致垂直。
补充:1.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移动沙丘是如何移动的?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地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移动沙丘。
②危害:在沙漠边缘,流动沙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
3.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四、海岸地貌1.定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
本节课依据的标准主要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首先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使学生感知地貌现象,在此基础上识别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四种常见的地貌类型。
其次是运用图像和文字资料,描述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地貌类型不同,观察的内容不同,描述的主要特点也就不同。
所以,具体描述的角度可以由地貌景观的概念切入,地貌即地球面貌,也就是地表的形态,因此地貌景观的形态如形状、规模面积、地表起伏和色彩等成为描述的主要内容。
景观是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由一定的物质构成,所以景观的主要特点离不开对其物质组成的描述。
综合来看,描述地貌主要有三个角度:形态、物质组成和成因。
此外,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是根据地貌的形成原因划分的,并且地貌的成因深刻地影响着各类地貌的形态和物质组成,所以描述时可根据学情适当围绕成因展开。
最后,在感知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和描述地貌特点的过程中,体会地貌景观与人类的关系,即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各类地貌的开发利用;理解地貌学习的意义所在,即认识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
2.教学目标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常见的地貌类型。
(2)运用图文资料,描述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
(3)通过实地观察或观看图片,体会常见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感悟人类活动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应遵循的原则。
3.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的特征”。
“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特征”是教学中的难点。
4.设计思路
对于课标要求,调整方案中给予了说明,尤其是规定了教学中涉及的地貌类型,即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在地貌类型的选取上选择了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首先,河流地貌是非常普遍的地貌类型,它分布广泛,
在湿润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中,流水作用常居首要地位;在高寒或干旱地区,也可找到流水作用的踪迹,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从高一新生的认知看,河流地貌是他们相对较为熟悉的地貌类型,很多次一级的地貌如河谷、河床等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因此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重点学习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识别及其主要特点的描述。
以河流地貌为例,围绕其典型的次一级地貌——河谷、冲积扇和三角洲展开教学,着重分析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物质组成。
而要深入了解地貌景观的形状、规模面积、地表起伏、物质组成、空间分布等特征,知道不同地貌类型之间内在的关联与区别,了解地貌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原因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在教学中也较为简单地描述了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在河流地貌学习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描述地貌景观主要特征的三个角度:形态、物质组成和成因。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描述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使学生最终学会描述地貌的基本方法。
最后,通过设计地貌景观与人类环节升华对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理解。
辅
助
信
息
(
文
字
、
图
象
、
视
频
等
)
案例分析
归纳总结
比较分析
迁移应用
典型河流地貌如河谷、冲积扇和三角洲等的识别及特征描述
地貌景观特征描述的一般方法,即形状、规模面积、地表起伏、
物质组成、空间分布等。
地貌景观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喀斯特地貌景观的识别及特征描述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反思
1.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探究
尽管必修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缩减,课时容量也有所减少,但也为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实施探究活动提供了余地和空间。
例如本节课中我在最后设计了一个活动:探究大窝凼的选址问题。
设计的目的在于,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个基本要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必然要接触到地貌,依附于一定的地貌。
它既受各种地貌特点的影响,又给地貌留下深刻的活动印迹。
英文里“发生”一词写作take place,很有地理意味,直接翻译就是“得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在这里不妨理解为人们根据地貌景观的特点来选择最适宜发展生产和生活的那个地方。
大家看冲积扇,它“前有水,后有山”、依山傍水的景观特点有利于人类的生产、生存和繁衍,所以山区聚落大多在冲积扇,这里的平地是山区人们赖以生存繁衍的重要资源。
喀斯特地貌区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奇特的地貌景观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识别地貌类型、描述地貌特点,其根本目的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自然。
基于此,教学的视角必然触及人类与地貌的关系,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地貌景观与人类”环节,探究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为何选址大窝凼?
回看课堂,我觉得这一问题设计得过于笼统,导致学生一开始显得不知所措,没能把选址和洼地的特点结合起来考虑。
重新思考后,我想可以将这个大问题分解为两个子问题:第一是为什么说把大窝凼作为选址地,工程量较小?第二是射电望远镜里不能有积水,大窝凼是如何做到的?这样可以更好地通过联系时事热点,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且让学生感受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寓学科思想和方法于课堂教学,更好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新课标不仅提出了内容标准和教学和评价建议,也提出了核心素养实施的要求。
因此在方案调整的背景下,我们要加强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贯彻与落实。
在本节课中我尝试着将地理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中,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本节课为例,一方面,在讲河流地貌时,着重体现流水和地貌的相互作用,比如不同流水作用下形成不同的河流地貌景观:河谷和冲积平原;同时地形坡度影响水流速度,继而影响侵蚀作用为主还是堆积作用为主。
课后思考问题三角洲和冲积扇形态的差别,也体现了水文和地貌的相互影响,三角洲形状轮廓的多样性与陆地河流流量流速含沙量、地形地势以及来自海洋的影响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教学中力求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各类地貌景观的发生、发展和演化。
如河谷形态从上游深窄的V形到中下游宽浅槽型的发展演变;再比如喀斯特地貌的孤峰,在空间分布上主要发育在石灰岩广布的地区,在时间上看是流水溶蚀作用的一个片段,是由峰林发育至残丘的一个阶段性节点性地貌景观。
也就是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地貌形态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地貌的发育形成是岩石的性质、内外力作用和时间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
此外,教学中还注重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比如我们本身就生活在三角洲这样的地表形态
之上;同时在课堂的最后设计“地貌景观与人类”小单元,提醒学生学习自然地理一定要关注到“人”。
通过射电望远镜选址大窝凼这一案例的探讨,使学生理解地貌景观作为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而人类通过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可以因地制宜更好地利用自然。
最后,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等都是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形成的,由于岩石的特性和外力作用具有区域性特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貌景观的分布也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
因此,具体地貌的研究要落实在一定的区域位置上。
教学中力求让学生了解呈现的案例地貌所处的地理位置,置地貌景观的学习于区域的大背景下,帮助学生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原因,更好地识别地貌,更准确地描述地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