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8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1)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2019_2020新教材高中生物业19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2)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新人教版
课时分层作业(十九)(建议用时:35分钟)[合格基础练]1.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②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③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④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D.③④C[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其概念范围比种群要大,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虽属两个种群,但属同一物种。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只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
] 2.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最终达到生殖隔离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能够定向进化C.①~⑥只能表示新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和随机的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B[图中a过程表示地理隔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b 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其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发生进化;①~⑥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者均是不定向的;当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即产生生殖隔离时才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 3.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表报告指出,1998~2008年这10年间,在新几内亚岛上发现了1 060种新物种,其中有12种为哺乳动物,如居住在火山里的羊毛鼠、惹人喜爱的扁鳍海豚等。
下列关于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D.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C[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也可能是种间互助,如兰花与专门给它传粉的蛾;新物种不断形成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一个物种的形成与灭绝会影响到与之相关的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高中生物【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知识点+ 练习题
高中生物【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知识点+练习题【核心考点重塑】一、种群基因组成的形成(一)种群(种群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1.概念:生活在__________的__________生物的__________个体叫做种群。
2.特点: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__________,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
(二)种群基因库1.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中__________所含有的__________,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1)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__________的比率。
(2)基因型频率:某种__________的个体数占种群__________的比率。
3.基因频率的计算方式(1)已知基因型个体数,求基因频率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总数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总数×100% PA =__________ Pa =__________(PA 、Pa 表示A 、a 的基因频率,PAA 、PAa 、Paa 表示三种基因型个体数)(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用PAA 、PAa 、Paa 表示该基因型的频率,用p 、q 表示A 、a 的基因频率。
①常染色体遗传方式p =__________ q =__________某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设A 频率为p ,a 频率为q ,则p +q =__________。
即:AA%=__________,Aa%=__________,aa%=__________,(p +q )2=p 2+2pq +q 2=1。
(三)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1. 基因突变产生__________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 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暑假作业(17)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
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暑假作业(17)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1.若选取基因型为Aa,性别比例为1:1的某种昆虫组成一个种群。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当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A不利时,该种群将进化成新物种B. 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的唯一因素C. 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A和a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D. 该种群随机交配一次会引起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2.某岛上一种动物的肤色有A、B1、B2、C四种,不同肤色的个体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此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肤色基因构成基因库B.种群内的基因朝着与环境颜色一致的方向突变C.肤色为B1和C的动物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T5时期,肤色为B2与A的动物一定存在生殖隔离3.如图是某种群中某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随着繁殖代数增加而发生的比例变化情况(假设相关基因为A/a)。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A、a基因叫基因库B.若基因型为A的雄配子致死,则曲线乙能够表示基因型为Aa的种群随机交配后,a基因频率的改变C.曲线甲能够表示基因型为Aa的种群连续自交情况下,Aa基因型频率的改变D.种群中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一定会导致该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4.镰状细胞贫血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表示),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
在非洲某些疟疾流行的地区,携带者比例在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中携带者的比例已降到了8%。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基因的频率大约为30%B.美洲黑人中a基因频率的下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镰状细胞贫血患者死亡会导致该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D.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基因5.西班牙《趣味》月刊发表了文章——《昆虫抗菌肽给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带来了希望》。
文章称随着全球范围内抗生素的广泛、大量应用,抗药细菌不断出现,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抗生素产生抗性,抗生素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堆废物,请分析抗生素对细菌抗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A.抗生素的不断使用,使细菌逐渐适应而产生抗药性B.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C.细菌的变异是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D.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定向变异6.如图所示甲岛最先分布着X、Y两种鸟类,后来部分X鸟迁移入乙岛。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 全一册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共21套122页】
本套资源目录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0dna分子的结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1dna的复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2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5染色体变异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6人类遗传病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7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8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2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2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3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2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4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2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5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6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7基因在染色体上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8伴性遗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9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课时分层作业(十)(建议用时:25分钟)[合格基础练]1.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三人因什么成果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A.通过细菌转化实验证明转化因子的存在B.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C.提出DNA双螺旋结构D.确定了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C[选项中成果与科学家之间的对应如下: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新教材)高中生物《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PPT教学课件人教版1
A.0.36、0.48 B.0.36、0.24 C.0.16、0.48 D.0.48、0.36
3、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或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
下很难生存下去。但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这些突变类型的昆虫因不
能飞行,从而避免了被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个事例说明( C )
22.9% 26% 29.3%
65.6% 23% 77%
60.9% 56.1% 26.1% 29.3% 升高 73.9% 70.7% 降低
探究·实践·探究自然选择 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
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
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的桦尺蛾 黑色树干上的桦尺蛾
(s)95%以上(S)Fra bibliotek5%以上工业发展,煤烟污染,树皮被熏黑
英国的曼彻斯特 地区有一种桦尺蛾。 它们夜间活动,白天 栖息在树干上。杂交 实验表明,桦尺蛾的 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 和s控制,黑色(S)对 浅色(s)是显性的。
2020/9/10
探究·实践·探究自然选择 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直接受选择的是表型(体色),而不是基因型。基因型并不能在自 然选择中起直接作用,因为天敌在捕食桦尺蛾时,看到的是桦尺蛾的体 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型。
2020/9/10
探究·实践·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1、为什么要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 因为抑菌圈边缘生长的细菌可能是耐药菌。抗生素能够杀死细菌,在抑菌圈边缘
2020/9/10
2019-2020学年 人教版 必修二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二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下列选项形成了新物种的是()A.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B.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子D.克隆羊“多利”A[A项中,四倍体西瓜自交能产生可育后代,且与二倍体西瓜存在生殖隔离,说明四倍体西瓜属于一个新物种;B项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了,但未突破物种的界限,仍属于同一物种;C项中,骡子不育,不是一个物种;D项中,“多利”是无性繁殖产生的,其遗传组成基本不变,仍属原来的物种。
]2.如图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分界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
A地区的某些个体由于某些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2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甲、乙两个种群的个体为不同物种,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且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乙、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且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相同;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但两个种群的部分基因库组成可能相同。
]3.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C[兰花花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蛾的口器和兰花花矩起到相互选择的作用。
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生物与无机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都存在着进化上的密切联系。
高中生物【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专题训练
高中生物【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专题训练A基础达标1.下列关于物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物种B.一个物种只含有一个生物C.同一物种具有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D.自然状态下,同一物种之间能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且后代也有繁殖能力解析:选B。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所以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物种,A、D正确;一个物种含有多个生物,B错误;同一物种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表现相似,C正确。
2.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C.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是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基因库的组成解析:选B。
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A正确;种群基因库含有该种群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但是每个个体不一定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B错误;基因库会通过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 正确;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可以改变基因库的组成,D正确。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A.农田里的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进化的内因是害虫个体之间存在抗药性的差异B.人们培育了种类繁多的金鱼,在培育过程中金鱼进化的外因是人工选择C.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是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D.两个种群之间通常不发生基因交流解析:选C。
农田里的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进化的内因是害虫种群中个体抗药性存在差异,A正确;人们培育了种类繁多的金鱼,在培育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人工选择,B正确;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形成的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说明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C错误;两个种群之间往往存在地理隔离,故通常不发生基因交流,D正确。
4.某生物兴趣小组抽样调查的200人中,各种基因型和人数情况如下表所示,则这200人中,X b基因的频率为()A.85%B.30%C.20% D.15%解析:选C。
2020年新教材高中生物暑假作业第18天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含解析
第18天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子)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2.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山貌雄伟和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为世界罕见的动物基因库,其中白鹇由80年代初的几百只增加到现在的一万多只,该保护区白鹇数量上升一定会导致( )A.种群基因库增大B.基因突变频率提高C.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基因产生定向突变3.在豚鼠中,黑毛(B)对白毛(b)是显性,如果某豚鼠种群中BB占81%,Bb占18%,bb占1%。
则该种群基因库中B、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99% 1%B.90% 10%C.81% 19%D.50% 50%4.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大于a的基因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5.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现代生物技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诱变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B.转基因技术造成基因重组,产生了定向变异C.人工诱变技术造成基因突变,产生了不定向变异D.现代生物技术能改变许多生物的遗传性状,使之更适合人类的需要6.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性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雄性蓝孔雀大尾屏的有害或有利并不是绝对的B.蓝孔雀种群进化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C.孔雀开屏是在向异性传递物理信息,有利于种群的繁衍D.对配偶的选择属于种群内部因素,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7.下列关于进化中“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B.若没有自然选择,种群基因频率不可能发生改变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育种中通过人工选择使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频率逐渐扩大,从而使生物进化8.生殖隔离的形成包括( )①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9.下列关于隔离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生殖隔离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C.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可以杂交,但二者存在生殖隔离二、非选择题10.许多生物特别是动物,在不同生活季节中,数量有很大差异: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种种原因而大量死亡。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同步学典:6.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
6.3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1、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C.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是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2、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群的生物没有发生进化B.该种群发生基因突变的频率很高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D.若该种群在第2、3年连续自交,则A的基因频率会增加3、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v基因频率降低了50%B. V基因频率增加了50%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4、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突变B.突变和自然选择均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说明种群在进化D.种群进化成新物种后与原物种不能进行自由交配5、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如下表。
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该褐鼠种群中( )基因型rr Rr RR对灭鼠灵的抗性敏感抗性抗性对维生素依赖性无中度高度A.基因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B.抗性个体RR︰Rr=1︰1C.基因型为RR的个体数量增加,rr的个体数量减少D.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6、某种田鼠的毛色褐(S)对灰(s)为显性。
一个田鼠种群迁入新环境第一年基因型为SS个体10%, Ss个体占20%,ss个体占7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2册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第1课时)课后作业
自主学习检测32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第1课时)基础达标1.某岛屿上有两个桦尺蛾的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设成工业区。
下表为该地区不同时期的两个桦尺蛾变种的比例。
相关变化产生的原因是A.灰尺蛾迁离,黑尺蛾迁入B.工业煤烟使灰尺蛾变成黑尺蛾C.自然选择的作用D.人工选择的作用2.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
在一个由600只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v在该种群中的基因频率为A.40% B.52% C.60% D.80%3.下列与人群中红绿色盲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人群中致病基因的频率大于女性人群B.女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既可来自祖父,也可来自外祖父C.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既可来自祖母,也可来自外祖母D.若男性群体中患者的比例为7%,则女性群体中患者的比例为0.49%4.下列哪个过程从根本上为自然选择提供基础的是A.DNA→DNA B.DNA→mRNAC.mRNA→蛋白质D.tRNA携带氨基酸5.达尔文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发现分别生活着15种陆龟类,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
研究发现,它们都保留着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类的痕迹,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
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说明大陆龟的进化过程及原因。
(1)大陆龟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大陆龟进化提供原材料。
(2)若某种龟的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且该种群中aa个体不适应新环境遭到淘汰,其他基因型个体随机交配一代,则子一代在没有自然选择情况下,性状分离比是__________,其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拓展提升6.假设每10000人中就会有1个人患某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一对健康夫妇生有一个患病女孩和一个正常男孩。
该男孩长大后与一名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孩子患此病的概率是A.1/300 B.1/303 C.33/10000 D.1/2007.假设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9%,aa个体占49%,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同,不考虑基因突变、迁入和迁出等情况。
高中生物《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微课精讲+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
重点知识:(1)自交:种群个体自交时,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但自交过程不改变基因频率。
(2)自由交配: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
如果一个种群没有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但改变基因型频率。
精品课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概念;说明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举例说明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能力:学会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模拟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养成分析问题和科学思维的习惯。
【教学重点】基因频率的概念及计算;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分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教学思路】本小节内容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相关的数据处理较多,在学生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系列问题推进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讨论、练习:1. 假设上述昆虫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不同翅色的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是均等的,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
(1) 该种群产生的A配子和a配子的比值各是多少?【答案】A配子占60%,a配子占40%。
(2) 子代基因型的频率各是多少?【答案】子代的基因型频率:AA占36%,Aa占48%,aa占16%。
(3) 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各是多少?【答案】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A占60%,a占40%。
(4) 将计算结果填入右表,想一想,子二代、子三代以及若干代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吗?【答案】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
2. 上述计算结果是建立在5个假设条件基础上的。
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5个条件都成立吗?你能举出哪些实例?【答案】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5个条件不可能同时都成立。
(2019人教版必修2)高一生物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精品课件)
A基因频率=
AA个体×2+Aa个体×1 AA个体×2+Aa个体×2+aa个体×2
×100%
=
AA个体×2
AA个体×2+Aa个体×2+aa个体×2
+
Aa个体×1 AA个体×2+Aa个体×2+aa个体×2
=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
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
=16%
一、种群基因组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思考·讨论——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1.若亲代昆虫中的种群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①昆虫种群数量足够大,②全部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 后代,③没有迁入与迁出,④不同翅色的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是均 等的(自然选择对A、a控制的翅型性状没作用)⑤基因A和a都不产生 突变。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
2×1.3×104×10-5×108=2.6×107(个)
思考2.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那么,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 也是不定向的呢?
一、种群基因组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7.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的桦尺蛾 黑色树干上的桦尺蛾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蛾,它们夜间活 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研究显示桦尺蛾的体色受 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 显性的。
一、种群基因组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1.种群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
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随堂练习
In-class practice
1.判断下列是否属于种群?
(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教案】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课题名称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第1课时)学科生物学授课对象高一年级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教材版本人教版一、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基本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教学情境、问题探讨、探究活动、归纳总结”为主线,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可用数据论证进而解决问题。
通过概念建构与问题引导相结合,探究活动来推进教学进程,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借助数学的严密计算,认同了生物进化的实质。
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进化与适应观等。
“概念冲突”教学模式由Nussbau m和Novick提出,其要点是:顺应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在揭示前概念的基础上,利用新概念与前概念之间的冲突,激发学生对新概念的关注,进一步理解已有的前概念,从而建立完整的新概念体系。
这种策略包括四个主要因素:创设情境,揭示前概念;提供问题情境,明确认知冲突;深化认知冲突,形成概念冲突;引导认知调整,建立新概念。
通过概念冲突的二、设计思路本节教学采用逆向教学设计,通过学情分析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再通过教学目标明确评估证据,最后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
逆向教学设计的目标导向强,可以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得到合理分配,同时引导学生聚焦探寻知识内在的联系,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本节内容的设计思路图如下:三、教材分析“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是人教版(2019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2第6章第3节的内容,指向大概念4“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本节第一课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从种群和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切入,通过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由浅入深的分析,来揭示生物进化的实质。
本模块的教学依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举例说明种群内的某些可遗传变异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阐明具有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将会增加”“用数学方法探讨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活动建议,“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解释并预测种群内某遗传性状的分布及变化”的学业要求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十八)(建议用时:25分钟)[合格基础练]1.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基因库的组成C[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由于不同个体之间在基因上具有差异,所以不可能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A正确、C错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基因库不会因个体死亡而消失,会代代相传,B正确;可遗传的变异均可能改变基因库的组成,D正确。
]2.在某一种群中,经过调查得知,隐性性状约占9%(等位基因用A、a表示),那么该性状的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分别约为( )A.0.9、0.82 B.0.36、0.55C.0.49、0.42 D.0.18、0.73C[已知隐性性状即aa的基因型频率为9%,那么a基因的频率为0.3,则A基因的频率为1-0.3=0.7。
在理想的状态下,运用遗传平衡公式进行计算:AA的基因型频率为0.7×0.7=0.49;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7×0.3=0.42,C正确。
]3.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
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
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A.1/88 B.1/22C.7/2 200 D.3/800A[设该常染色体遗传病基因用A、a表示,色盲基因用B、b表示,则妻子的基因型为AaX B X b,丈夫的基因型是AAX B Y或AaX B Y。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以得出丈夫的基因型为AaX B Y,且概率是2/11,所以后代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2/11)×(1/4)×(1/4)=1/88。
]4.原鸡经过人类长时间的饲养、驯化逐渐形成现在的家鸡,即使是家鸡,也分化成为很多品种,如长尾巴的观赏鸡、善斗的斗鸡等。
以下与此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原鸡形成家鸡的过程中,必然有基因频率的变化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多个品种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C.在原鸡的驯化过程中,人类对鸡起到了选择的作用D.若不经人类的驯养,原鸡种群中将不会出现长尾基因D[原鸡到家鸡的变化,实际上就是进化,进化过程中必然伴随有基因频率的变化,A 正确;多个品种的形成也是进化,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淘汰不需要的类型,保留需要的类型,起到了选择作用,C正确;长尾基因的出现是突变的结果,突变是不定向的,与人类的驯养无关,人类只是对长尾和短尾等不定向变异进行了选择,D错误。
]5.某一自由交配的昆虫种群,控制昆虫某性状的不同基因型及相应个体数目分别是AA =77,Aa=94,aa=29。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昆虫种群A的基因频率为0.62,a的基因频率为0.38B.如果若干代后A基因频率不变,则说明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C.种群自由交配的结果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基因型频率不改变D.若下一代有500个个体,则杂合子约有236个C[A的基因频率是0.62,a的基因频率为0.38,因此若下一代有500个个体,则杂合子(Aa)的个体有2×0.62×0.38×500≈236(个),A、D项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项正确;种群自由交配的结果是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也不发生变化,C项错误。
]6.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
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B.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C.该地区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D.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突变成S基因的频率增加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A错误。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型,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B正确。
Ss个体对应的表型为黑色,适应环境,通过选择,其基因型频率增加,C错误。
通过自然选择,S基因的频率增加,D错误。
]7.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患者在幼年时期夭折。
现在甲、乙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甲地区流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乙地区流行疟疾。
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如图所示。
完成下列问题:(1)在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乙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
(2)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将________,乙地区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将________。
(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发现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________。
[解析](1)甲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95%+(1/2)×3%=96.5%,a的基因频率为1-96.5%=3.5%;乙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3%+(1/2)×95%=50.5%,a的基因频率为1-50.5%=49.5%。
(2)甲地区由于aa个体会因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而幼年夭折,a的基因频率将下降,A的基因频率将上升;乙地区流行疟疾,AA基因型易被淘汰,因此AA基因型频率将下降。
(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AA的基因型频率将上升。
[答案](1)96.5% 3.5% 50.5% 49.5% (2)上升下降(3)上升[等级过关练]8.在用杀虫剂防治某种害虫时,敏感型个体容易被杀死,抗药型个体易生存,但在越冬期,容易生存下来的却是敏感型个体。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害虫种群中出现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自然选择提供丰富原材料B.抗药基因在使用杀虫剂前已经存在,抗药基因的出现,对该害虫来说一定是有利的C.若停止使用杀虫剂,抗药基因频率会逐年下降,害虫种群在不断进化D.该实例说明杀虫剂和严寒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决定害虫进化的方向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能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A正确;抗药基因在使用杀虫剂前已经存在,在杀虫剂使用之后,抗药基因的出现对该害虫来说是有利的,但在越冬期抗药基因对害虫来说是有害的,B错误;杀虫剂对抗药基因起到选择作用,若停止使用杀虫剂,抗药基因频率会逐年下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标志着生物的进化,C正确;杀虫剂使得敏感型个体容易被杀死,抗药型个体易生存,而严寒使敏感型个体生存下来,表明杀虫剂和严寒可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决定害虫进化的方向,D正确。
]9.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某兔群中雌兔的基因型及其频率分别为FF(30%)、Ff(60%)、ff(10%);雄兔的基因型及其频率分别为FF(20%)、Ff(40%)、ff(40%)。
假设该兔群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且后代生活力一致,则子代中( )A.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B.Ff基因型频率为52%C.F基因的频率在雌兔中为60%、在雄兔中为40%D.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不同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子代基因型频率改变不能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A错误。
由题意可知,雌兔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FF(30%)、Ff(60%)、ff(10%),雌兔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分别是F=30%+(1/2)×60%=60%,f=10%+(1/2)×60%=40%;雄兔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FF(20%)、Ff(40%)、ff(40%),雄兔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分别是F=20%+(1/2)×40%=40%,f=40%+(1/2)×40%=60%。
因此自由交配后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FF∶Ff∶ff=(60%×40%)∶(60%×60%+40%×40%)∶(40%×60%)=24%∶52%∶24%,B正确。
自由交配后子代的基因频率为F=24%+(1/2)×52%=50%,f=50%,因此子代中F基因的频率在雌兔、雄兔中相同,均为50%,C错误。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同一种群中雌雄个体进化方向相同,D错误。
]10.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
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叶以前,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在5%以下,到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________出现的。
它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
(2)试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①19世纪时,桦尺蠖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中的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
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中的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经过长期的________,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________,有利变异则逐渐________,从而使种群的________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
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________决定的。
[解析](1)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突变出现的。
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①19世纪时,桦尺蠖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桦尺蠖体色浅的个体更易适应环境,故种群浅色基因s的基因频率变化趋势是增加(或上升)。
②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桦尺蠖体色深的个体更易适应环境,故种群深色基因S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增加(或上升)。
③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的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