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12.29•【字号】粤府〔2020〕71号•【施行日期】2021.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东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生态环境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2020年12月29日广东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现就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称“三线一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引领,按照“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坚持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衔接,建立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支撑,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建设美丽广东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先决条件,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落实到区域空间,持续优化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及对策研究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Vol.39 No.122021年12月环境保护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及对策研究陈 鹏(广东省清洁生产协会,广州 510030)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
广东省提出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加快建设美丽广东的目标。
通过对“十三五”以来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进行梳理,本文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对策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21)12-0128-04DOI:10.3969/j.issn.1008-9500.2021.12.035Research on Eff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nstr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CHEN Peng(Guangdong Provincial Cleaner Production Association, Guangzhou 510030, China)Abstract: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e goals and tasks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Guangdong Province puts forward the goal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autiful Guangdong with the focus on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By combing the effects of Guangdong Provinc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ince the "13th Five-Year Plan",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main problems and makes recommendations.Keywords: Guangdong Provinc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ffect; countermeasures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增强环保意识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增强环保意识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坚持陆海统筹、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统筹、减污降碳协同,高水平建设生态之城。
一、“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新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广州市将进入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重大机遇。
新理念引领:“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为建设美丽广州指明了方向。
我国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明确了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倒逼产业、能源、交通等结构实现低碳转型,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加速形成,为广州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推进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力量源泉。
新阶段启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良好基础及外在激活力逐步增强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十三五”期间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同时,产业技术创新变革,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业态将给生态环境治理带来新手段、新模式,为实现智慧环保注入新动能。
“十四五”时期,广州将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城市更新中严格落实“三线”和绿线等刚性管控要求,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协调区的城市更新项目,按照生态保护要求开展整治与生态修复,推进城市生态格局和生态功能的优化,环境基础设施将得到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将得到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迎来新的机遇。
新格局构建:重大战略的实施和“大环保格局”的加速形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重大契机。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广州市正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引领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推动经济绿色转型。
00-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引
市场调研与物业策划
第 二 阶 段
生态建设条件综合分析
策略研究
总体指标
系统评估指标
系统规划
城市形态与环境设计
城市 总体 空间 形态 城市 街区 环境 绿地 广场 绿色 建筑
涵盖城市空间建设系统,实施空间规划的技 术研究工作
交通系统规划
公交 系统 慢行 系统 道路 交通 环境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能源 综合 利用 水资 源保 护利 用 废弃 物管 理
前言
F o re w o r d
为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合作 框架协议》的有关部署和要求,指导全省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实现绿色生态 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 乡规划条例》以及其它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制定《广东省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 引》(以下简称“指引”)。 本指引以绿色、生态、低碳为核心理念,以促进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自然环境与人 工环境的和谐共处为主要方向,从以下两个方面规范全省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工作: 1)广东省行政辖区范围内规范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工作的编制流程、工作内容、 工作成果的基本要求; 2)引导绿色生态城区在绿色、生态、低碳理念指导下的规划编制技术方向。 以绿色生态城区为发展目标的城区(含新区),其规划编制、规划管理与相关建设活 动应按本指引执行。 本指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十二五”绿 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 理暂行办法》、《广东省人民政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 合作框架协议》等国家与广东省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 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公共设 施规划规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及标准为基础,参照相关技术领域的 标准与规范,借鉴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与建设经验,并结合广东绿色生态城区发 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广东省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引》由两部份构成:一是指引;二是附件(包括技 术条文与技术条文说明)。 1)指引——其作用是明确编制流程、工作内容、工作成果,简明阐述重要技术原则 及重要规划控制指标,主要提供规划管理部门使用,为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工作组织 提供指导; 2)附件——技术条文,其作用是具体细化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各项内容的技术标准; 技术条文说明,是针对技术条文的目的与依据进行解释。附件主要提供规划编制单位使 用,为绿色生态城区规划编制提供技术参考。 本指引解释权归属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广东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与影响因素分析
广东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与影响因素分析王婷,刘耘,廖柔玲,陈昕宇(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摘要:我国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文章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内核,选取创新活力、协调开放、绿色环保、合作共享、对外开放作为评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级指标,并采用15个二级指标,以此确立广东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方法,基于广东省2010-2018年统计年鉴数据,测算出广东省21个城市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和排名,并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分成三大类。
最后基于聚类分析结果对广东各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为广东高质量平衡发展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广东省;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22)03-0120-06收稿日期:2021-10-20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2017W T SC X 115);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自由探索基金项目(2020Z Y T S53)作者简介:王婷(1998-),女,江苏无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投资与风险控制;刘耘(通讯作者)(1966-),女,湖南永兴人,教授,研究方向:跨国公司经营及财税政策;廖柔玲(1998-),女,广东梅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投资与风险控制;陈昕宇(1996-),女,甘肃平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投资与风险控制。
一、文献综述(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众多。
余泳泽、胡山(2018)认为,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1]从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张军扩(2020)等认为,高质量发展是高效、公平、可持续的发展,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2]王永昌(2019)则认为,高质量发展就是依据五大发展理念,形成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科学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把握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及时发现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
我国各省域资源环境禀赋、经济发展规模、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所处阶段不同,其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不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挑战不同,有必要构建省域生态文明评价差异化的指标体系,且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导向策略。
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制定更为系统、具体、科学的差异化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
较多研究针对31个省市区构建了通用型的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但对省域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差异性的考虑不够。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生态文明评价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国31个省市区分为三类,各类省域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明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的关键任务不同;在指标体系构建时,首先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绿色发展的思想等方面的考虑,构建了省域生态文明评价基本指标体系,然后在把握不同类型省域生态文明评价重点的基础上,分别对省域生态文明基本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维度指标进行调整,以构建中国省域生态文明评价差异化的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集对分析方法测算中国省域生态文明指数,并从生态文明各维度指数、生态文明综合指数两方面分析各类省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从而提出推进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具体如下:1.中国省域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国31个省市区分为三类。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等东南沿海省市区(第一类省域)资源环境指标得分最高,资源环境总体上处于最佳状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等12个省市区(第二类省域)资源环境得分多处于中等排名,资源环境各指标也多处于中等排名;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0个省市区(第三类省域)资源环境指标得分多排名靠后。
公需科目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城市低碳消费的关键是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三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5分)5分A. 经济基础B. 消费环境C. 消费行为D. 消费金额本题解答:正确答案:C2、在广东省主体功能分区资源环境压力分析中属于“过度开发导致超承载力的环境压力”的分区是()。
(5分)5分A. 优化开发区B. 重点开发区C. 限制开发区D. 禁止开发区本题解答:正确答案:A3、2009年,深圳市、珠海市、韶关市、中山市成为()。
(5分)5分A. 全国生态文明城市B.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模范城市C.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D. 生态文明之城本题解答:正确答案:C4、下列关于环境主体功能分区说法错误的是:()。
(5分)0分A. 主体功能区区划仅仅是一种初始性划定B. 主体功能区环境保护相关政策的制定,应遵循确保发展权公平的原则C. 可分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持续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D. 要实施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的环境政策,主动引导各区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全省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发展本题解答:正确答案:C5、生态文明又称()。
(5分)5分A. 原始文明B. 健康文明C. 绿色文明D. 白色文明本题解答:正确答案:C6、由于我国超常规发展了几十年,()正在形成。
(5分)5分A. 污染地质纪系B. 有害地质纪系C. 废物地质纪系D. 人为地质纪系本题解答:正确答案:C7、()尤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不只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本工作,更是改变国家发展布局的约束性指导,是实现以生态环境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战略转变的最主要举措。
(5分)0分A. 主体功能区划B. 编制发展规划C. 转变发展布局D. 合理开发海洋本题解答:正确答案:B8、()是建立国家生态环境质量保障行动中长期规划,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需求。
(5分)5分A. 改善环境质量B. 保持生态平衡C. 强化风险防控D. 应对全球变化本题解答:正确答案:A!9、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应采取的消费观念是:()。
2024年广东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
2024年广东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召开。
A.北京B.上海C.武汉D.广州2.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答案:D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
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A.资本B.创新C.文化D.经济3.根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属于()方面的措施内容。
A.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B.创新人才评价机制C.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D.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4.美术作品不涉及?()A.电影B.雕塑C.绘画D.书法5.根据《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项目(课题),不把()作为申报指南、立项评审、综合绩效评价、随机抽查等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A.技术路线B.经费预算C.项目成果D.论文6.著作权在整个知识产权的框架里面,它相对于()而存在。
A.工业产权B.商业产权C.科技产权D.专利产权7.()又称“反向定制”或“用户直连制造”,是以工厂直接对接消费者需求为特征的新型生产制造和商业形态A.C2MB.M2MC.A.1D.SQUAD2.08.()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
A.科技B.军事C.人才D.经济9.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
A.正确政治方向B.正确思想路线C.经济效益导向D.科研成果导向10.一些()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
A.一线城市B.大型城市C.省会城市D.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11.()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的集合。
广东省城市低碳生态建设规划-技术指南
广东省城市低碳生态建设规划技术指南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目录1 总则 (3)2 评估低碳生态发展条件 (4)3 确定低碳生态建设目标 (5)4 构建低碳生态指标体系 (5)6 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 (7)7 建立低碳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8)8 优化空间布局,推动集约紧凑发展 (9)9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10)10 促进绿色市政设施建设 (12)11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13)12 建设持续稳定的环境支撑体系 (14)13 促进绿地碳汇网络建设 (15)14 推进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 (16)15 碳核算 (17)1 总则1.1为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中的低碳生态建设思路,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的有关要求,有效指导各地研究编制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制订本指南,为广东省城市低碳生态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1.2广东省城市低碳生态建设规划,应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部门专项规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为依据,依托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框架结构,科学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构建精明增长、集约紧凑、功能复合的空间结构和形态。
1.3广东省城市低碳生态建设规划,应遵循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城乡一体、集约紧凑、产城融合、公交导向、环境保护等原则,将低碳生态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的细节当中。
2 评估低碳生态发展条件2.1分析城市生态基底、资源环境特点及低碳生态建设的现状基础,充分挖掘城市低碳生态建设的潜力,全面评估城市低碳生态建设的利弊因素。
包括:城市现状生态环境品质、特征和重要资源;城市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城市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城市现状空间结构,建设用地拓展情况,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地均建设用地产出率,土地利用混合度等;城市对外交通中公路、铁路、水路等比例,机动车交通增长情况,道路交通结构和停车设施布局,低碳交通结构和设施布局,公共交通分担率和慢行交通出行比例等;城市资源利用和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环卫、燃气等市政设施分布及使用情况;城市建筑能耗和绿色建筑建设情况;区域生态保护区、风景区、缓冲绿地、河川绿地、特殊绿地等面积、比例和构成情况,城市公园绿地覆盖率、服务半径、人均绿地面积等情况。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发文字号】粤府办[2013]49号【发布部门】广东省政府【发布日期】2013.11.11【实施日期】2013.11.1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3〕49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11月11日广东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加快转变我省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合理确定符合我省实际的绿色建筑发展技术路线,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以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大型公共建筑(单体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为重点,逐步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切实提高绿色建筑在全省新建建筑中的比重。
从2014年1月1日起,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资新建的公共建筑以及广州、深圳市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从2017年1月1日起,全省新建保障性住房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广州、深圳市实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管理。
到“十二五”期末,全省累计建成绿色建筑4000万平方米以上,建设10个以上的绿色生态城(园)区。
到2020年底,绿色建筑占全省新建建筑比重力争达到30%以上,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同期发达国家水平,公共建筑全面实行能耗定额管理。
二、重点任务及分工(一)大力实施城市降温行动。
1.编制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建立符合广东实际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将低碳生态的主要目标和技术指标落实到各层次法定城乡规划,以科学规划统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配套环保政策的通知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配套环保政策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4.01.27•【字号】粤环[2014]7号•【施行日期】2014.01.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配套环保政策的通知(粤环〔2014〕7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有关部门: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配套环保政策》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4年1月27日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配套环保政策为加强环境保护,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环境政策体系,提升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关于印发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粤府〔2012〕120号)等文件要求,制定本配套政策。
一、总体思路(一)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控制。
优化开发区坚持环境优先,实施更严格的环保准入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污染整治,全面改善环境质量;重点开发区坚持发展中保护,优化区域资源环境配置,引导产业集约发展,全力推进综合防控,保持环境质量稳定;生态发展区坚持保护中发展,按照生态功能优先原则适度发展适宜产业,着力推进生态保育,增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构筑生态屏障;禁止开发区坚持强制性保护,加强养护建设,依法严格监管,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确保区域生态安全。
二、实施差别化的环境准入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严格落实生态红线。
将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和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划定的严格控制区纳入生态红线进行严格管理,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
广东省57_个县(市)创新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
一、广东省县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评价结论(一)评价思路“县域”是推进乡村振兴、破解城乡差别难题、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创新则是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力量。
县域创新能力评价是推动区域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从构成要素和创新过程进行评价是县域创新能力评价的两种重要途径。
本文综合两种研究思路的优点,围绕创新价值实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过程,结合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县(市)的主要战略目标,即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生态文明进步、民生改善来全面考查影响县域创新成效的内外部因素。
(二)评价方法本文根据上述评价思路,借鉴科技部规定的县(市)创新能力监测指标要求,构建了广东省县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见表1),并对广东省57个非城区县(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三)评价结论根据广东省县域创新能力指标,本文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加权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得出了广东省57个县(市)创新能力的得分排位结果。
其中,惠州市博罗县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最高,达到77.1分;江门台山市、广东省57个县(市)创新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文/谷雨 张熙 欧阳卿近年来,广东省县域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形成了梯次跃进的发展格局,四会、廉江、台山等县(市)获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
但总体来看,广东省县域创新仍存在区域间布局不平衡、创新资源集聚度低、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弱等问题。
因此,本文以创新能力为评价依据,对广东省县域的科技发展和高新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67鹤山市和开平市分别以69.5分、66.3分和60.6分,与博罗县共同构成广东省县域创新能力的高分集团(超过60分)。
根据创新能力高低划分,广东省57个县(市)大致可以分为3个梯队。
其中,上述4市与肇庆四会、清远英德、惠州惠东、江门恩平、湛江廉江、茂名高州共10个县(市)超过40分,构成第一梯队;云浮新兴、韶关乳源、茂名化州等23个超过32分的县(市)构成第二梯队;肇庆怀集、河源和县、清远连州等24个县(市)构成第三梯队。
广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广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冯秋娣、王丹、陈悦摘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衡量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
本文从广东省21个省辖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建设入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在各指标权数的确定上,采用的是客观、简单易理解且对原始数据利用率高的变异系数法,最后使用聚类分析,对综合得分进行聚类,结果表明:广东省21个省辖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可以分为四类:其中广州市、深圳市的生态建设水平较高,这个结果虽然与人们的预期有所不符,但是这却正好验证了广东省政府2008年实施的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变异系数法;聚类分析一、引言本文构建的评价系统是围绕着“生态城市”这个概念展开的,因此,在本文的开篇之际有必要对“生态城市”这个概念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阐述。
目前人们对于生态城市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的。
生态学上,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学研究的是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因而在此观点下表述的生态城市,是与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譬如,花园城市、文明卫生城市等。
另外一种观点所表述的生态城市,是一个建立在生态学概念之上的生态城市系统,但是又与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此观点所指的的生态城市,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
自此以后,不同学者对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
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
而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则认为,生态城市是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尽管在定义上存在着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学者们都认为,生态城市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协调统一发展的系统。
广东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状况浅析
广东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状况浅析[摘要]:本文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为导线,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广东省近10年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效应与和谐发展情况。
[关键词]:广东省城市化生态环境和谐状况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6-0189-01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直接动力。
广东省是进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实证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省份,以往大多数研究者对广东省的研究往往都是城市化过程或生态环境变化单要素的研究,而对二者间的关联和谐性进行多要素综合的研究目前尚未见。
1.研究思路和数据来源首先收集数据资料,参考专家学者们就此问题及相关问题所作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结合本省数据资料的可获取性和实际情况择优挑选相关指标,分别构造指标体系对广东省的城市化和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价。
本论文数据资料来源于广东省2010年统计年鉴、广东环境保护公众网、中国知网、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广东人口网。
2.数据处理2.1指标的选取本文所选城市化指标有城镇人口比重、非农人口比重、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生态环境指标有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人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3.广东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模式判定2000-2009年10年期间,广东省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呈波动趋势,2000-2005年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而2005年后逐渐呈下降趋势,原因在于广东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同程度的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又没及时采取环保措施制止生态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但2008年以后,生态环境水平又上升,这主要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生活理念的变化,要求更高水平的环境,政府也更注重环境的治理,不继的改善生态环境,以使环境逐步合适人们的生存。
广东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影响因子分析
广东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影响因子分析摘要采用熵值分析法,对广东省1991年至2014年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广东城镇化综合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与经济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分层指标体系中首先表现为经济的增长和人口膨胀带来的城镇化,其次是生态的城市化,最后则是生活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各分层指标体系演变显示建成区人口密度和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及货物周转量,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较为明显,其次是第三产业贡献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其他的指标对其影响较弱.从“人本”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出发,广东省应将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以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城镇化质量内涵,走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协调发展之路.关键词城镇化水平;复合指标体系;影响因子熵值分析法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37(2015)05001506Research o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Index System and the Index Scores in Guangdong ProvinceHU Ping*,XU Youguang,ZHANG Miaoqin(South China Business Colleg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545,China)AbstractUsing the method of entropy,the urbanization level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1991to 2014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ization comprehensive level maintain rapid growth trend in Guangdong,there i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conomic urbanization level. The index system of stratification in the first place is the form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the second is the ecological urbanization,and the last is the urbanization of lif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he index of population density evolution showed that proper and garden green land per capita and freight turnover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new urbanization,and the second is the third industry contribution and social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while other indicators is relatively weak to the new urbaniz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we should adhere to the values and beliefs of peopleoriented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the life level should be improved,and the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shouldbe narrowed.Key wordsurbanization level;the composite index system;factor of influence;entropy value method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概念被广泛运用.学术界主要对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及特征,城镇化发展战略,城镇化模式、现状及原因分析等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也有学者从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探索和评价[12].从研究内容来看,首先集中于城镇化水平和发展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上.关于城镇化指标,最早可追溯到美国阿?英克尔斯(Alex Inkeles)和联合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提出的现代化的十大指标体系,如人均GDP、农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非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识字人口所占比重、平均寿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平均每个医生服务人口和每天每份报纸阅读人数.这十大指标虽不能指导中国城镇化,但它仍不失为研究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参考.后来的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各城镇的实际情况,经历从单一的人口指标法向反映城市综合特征的复合指标法转变.袁晓玲等人改造单一城市人口比重占总人口比重做法,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三个角度测度城镇化水平;而更多学者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及生态等方面来探讨城镇化质量问题[34],其对城镇化质量的测算较为全面;如牛文元就城镇化的竞争能力,创新力,共同富裕程度,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测度及评价. 其次是关于城镇化质量方面的研究,城镇化质量包括城镇自身发展质量及城乡协调发展程度[5].最后,研究集中于区域城镇化的研究,袁晓玲等人研究了陕西省城镇化;王家庭和唐袁对我国30个大中型城市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测度与分析[6];郝华勇运用熵值法对我国东部10省的城镇化质量做出了差异化评价[7];陈明、张云峰运用城镇化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人文发展指数和通过专家评分法对我国各省、各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8].对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及评价,就其研究方法而言,主要包括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等[910].综观文献资料,城镇水平衡量的指标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人口变动指标;二是关于经济变动指标;三是关于社会变动指标.广东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测试及影响因子分析,至今还未见有学者研究.本文根据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反映广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从经济、人口、社会生活及生态4个方面采用28项指标运用熵值法对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第38卷第5期胡萍等:广东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影响因子分析1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1.1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赋权表遵循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时效性及可量可比性的原则,参照前人研究成果[1113].从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城镇化4个方面,共选取28项指标,构建广东省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力求较为全面地反映广东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具体指标见表1.表1广东省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分值Tab.1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Guangdong provic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index scores 系统层(平均权重)指标层得分生活方式城镇化人均邮电业务量/万元0.035 176 2540.024 861 442城镇居民收入比0.024 898 98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万人0.029 450 088医疗机构/个0.012 756 417生态城镇化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0.031 003 7480.033 732 144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公顷?人-1)0.049 556 99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018 370 19道路面积/万平方米0.028 672 825人口城镇化总人口/万人0.024 159 3040.034 979 94非农人口/万人0.026 179 846非农人口所占比重/%0.031 468 054建成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1)0.054 689 482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0.029 063 62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0.022 027 28经济城镇化旅客周转量/亿人次公里0.038 354 2810.040 058 929人均GDP/元0.035 676 41人均工业总产值/元0.035 917 506乡镇企业营业收入/亿元0.035 718 0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0.038 820 882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亿美元0.034 480 536第一产业贡献/亿元0.038 416 872第二产业贡献/亿元0.036 196 953第三产业贡献/亿元0.040 494 364对外贸易/亿美元0.034 484 764利润和税金总额/亿元0.040 357 296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1)0.050 639 42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0.040 607 542工业总产值/亿元0.037 042 801熵值法的基本原理:设有m个待评方案,n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Xij)m ×n,对于某项指标xj,指标值xij的差距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全相等,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信息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越小,熵值也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可通过计算熵值来判断一个指标的离散程度,指标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同时也可根据熵的特性,通过熵值来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1.2计算方法与步骤1)将原指标做标准化处理,无量纲,并平移消除负数,得到标准化指标矩阵:Xij,(i=1,2,…,n;j=1,2,…,m).2)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年度占该指标的比重:pij=Xij∑ni=1Xij,(i=1,2,…,n;j=1,2,…,m).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k∑ni=1pijln(pij),其中,k>0,k=1/ln(n),ej≥0.4)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对第j项指标,指标值的差异越大,对方案评价的作用就越大,熵值就越小,定义差异系数:gj=1-ejm-Ee,式中Ee=∑mj=1ej;0≤gi≤1;∑mj=1gj=1.5)求权值:wj=gj∑mj=1gj,1≤j≤m.6)计算各年度的综合得分:si=∑mj=1wj?pij,i=1,2,…,n.1.3数据来源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1990~2014年广东统计年鉴及城市年鉴,部分数据来自于广东政府公报;由于跨度较大,个别年份数据缺少,则通过相邻年份数据按插值计算法取得.1.4结果分析根据上述计算步骤,对广东省1991~2014年4个系统28项指标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广东省各年的综合得分及各项子指标的得分(见表2).由于所选择的系统层所包含的评价指标不对等,故采用求均值的方法计算系统得分.从表1和表2可看出,1991年至2014年以来广东省城镇化综合水平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从1991年的0.035 404提升到2014年的0.135 786,23年间增长了3.84倍,年均提高速度为0.273 9;而阶段的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23.65%上升到2014年68%,年均提高了3.168%.广东省城镇化综合水平可分为两个阶段,1990年至2004年为第一阶段,此阶段城镇化综合水平逐渐提高,但增幅缓慢;而城镇化率变化较大,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综合水平;2004年到至今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城镇化综合水平增速明显加快,而城镇化率也相应提高,二者都呈现基本相似的发展趋势. 从城镇化各子系统的权重来看,经济城镇化居首位,得分为0.040 058 92,其次是人口城镇化(0.034 979 94)和生态城镇化(0.033 732 144),得分都在0.03以上,得分最低是生活城镇化(0.024 861 442);就发展速度而言,1991年至2003年都较平稳地增长,2004年之后,经济城镇化增长最快,而生态城镇化增长速度最小;表明广东城镇化主要表现为经济与人口方面的城镇化.其次是生态城镇化,最后是生活方式城镇化.表21991―2014年广东省城镇化及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变化特征2广东省城镇化影响因子分析2.1经济城镇化动力分析由广东省城镇化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变化特征(1991~2014年)(表2)可以看出,广东省经济发展得分逐年提高,由1991年的0.004 423 115增长到2014年的0.091 945 011,增长了20.79倍.增长幅度较大,特别在2005年之后,经济增长幅度更大,与该阶段广东省城镇化总体趋势基本一致,经济城镇化指标得分都在0.034以上,第三产业如社会零售消费品0.040 607 542、第三产业贡献0.040 494 364、货物周转量0.050 639 425等对经济城镇化的影响最大;第二产业贡献0.036 196 953、第一产业的贡献0.038 416 872、人均工业总产值0.035 917 506和乡镇企业营业收入0.035 718 085得分均在0.035之上,对城镇化的影响次之;而对外贸易0.034 484 76和实际利用外资0.034 480 536得分较低,对城镇化的影响正在减弱,说明外资对广东城镇化的推动力正在减弱;而第三产业发展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新兴动力,城镇化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场所.在产业产值结构中,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在波动中平稳上升.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9.8∶40.6∶23.6逐步转变成1985年的29.8∶39.8∶30.4,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二一三”布局转变为“二三一”布局;到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变为5.5∶51.6∶42.9,而到2013年,广东三次产业结构为4.9∶47.3∶47.8,第三产业比重近10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比重.广东三次产业结构由也原来的“二三一”结构变化为“三二一”结构.由表2可见1991年至2014广东省城镇化率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而在2000年之后基本保持在50%以上,并持续小幅度增长.其中城镇化变化趋势与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尤其与第三产业变化最为相似,当城镇化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时,第三产业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增长态势,当城镇化呈现波动中平稳上升时,第三产业变化也同样如此.2.2人口城镇化动力分析广东人口城镇化得分0.034 979 94,排名第二,其中建成区的人口密度0.054 689 482,排在第一位.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于第三产业人口比重,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为0.031 468 054,旅客周转量得分为0.038 354 281,说明广东经济和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持续走进城镇,省外流动人口推动了广东人口城镇化率快速发展;人口迁移城镇,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还没有真正的转移到第三产业;人口市民化对广东城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建成区人口密度.1985年至今,广东的城镇化主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乡人口发生逆转,人口城镇化率与全国水平迅速拉开(1985~2000年).这一时期广东人口城镇化率从1984年末的25.71%上升到2000年的5500%,升幅达29.29个百分点.到2000年,广东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达18.78个百分点,升幅比全国同期(13.01个百分点,)高16.28个百分点,为历年差距最大的年份.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流动人口迅速增长,向城镇聚居,2000年广东4 743.23万城镇人口中,跨乡镇的流入人口2 036.17万,占4293%,占全省1990年至2000年城镇人口增加量的47%,其中外省流入广东城镇人口1 145.06万,两者拉动广东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近24个百分点,从而大幅提高了广东人口城镇化率;二是城镇规模扩大,城镇数量急速上升.这一时期广东经历了1984~1986年的“撤社建乡”和1992年至1994年的乡镇“撤、扩、并”两个时期,城镇数量迅速上升,到2000年,全省建制镇达1556个,是1984年的4.9倍.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广东地级市也相应增加,由原来的13个扩展到21个,市区管辖范围也相应扩大.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全省当年城市人口为3 026.37万,占总人口的35.51%.第二阶段是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01年至今).这一时期,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主要受城镇区域流动人口增加的影响.根据第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广东城镇人口中,跨乡跨镇流动人口为2 036.17万和3 372.39万,分别占当年常住人口的23.89%和32.32%.2010年以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上升的态势.广东人口城镇化在发展同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随着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失去其主导地位,省外流动人口规模对城镇化的影响越来越弱,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也将放缓.二是市民化进程滞后,流动人口在生产、生活、就业、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方面不能与城镇市民享有同等待遇.2013年人口变动调查数据显示,广东城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44.32%,而城镇中15岁以上农业身份人口参加养老、医疗及工伤保险比例分别为68.21%,85.81%和30.64%,有住房(购房、建房、廉租房)人数比例47.04%,远低于当地居民.此外,在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流动人口受到各种条件制约,只能享受“半市民化”待遇,由此可见,广东目前城镇化质量仍然较低,解决好城镇中农民工的市民化待遇问题迫在眉睫. 2.3生态城镇化动力分析从表2可看出,广东省的生态得分由1991年的0.001 146 01增长到2014年的0.013 010 5,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经济和人口城镇化的速度.1991年到2000年增长速度较低,2000年至2012年之后增长速度有所提升,但其总值还要低于生活城镇化,处于最低水平,2013年生态城镇化超过生活城镇化.这说明广东在实施城镇化的过程当中,一直强调经济人口城镇化,而较少关注生态城镇化的建设.除了人均园林绿地面积(0.049 556 996)和建成区面积(0.031 003 748)超过0.03以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018 370 1)和道路面积(0.028 672 825)都较低.在1991年至1996年,广东省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呈无进展状态.而1997年至2004年间,广东省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2004年人均园林绿地面积达到最高为31.6公顷/人,是1991年的3.8倍.2004年之后,广东省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两者呈反向发展态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稳步发展,但2005年人均园林绿地面积达最低点9.59公顷/人,相比上年降低了22.01公顷/人,降低了2.3倍.2011年,广东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5平方米,低于全国的2.03平方米.2007以来,广东道路交通业发展态势良好,1991年至2007年,广东道路面积由3690万平方千米增加到47 572万平方千米,提高了11.89倍.2007年之后,广东道路面积发展增速放缓,但依然保持稳步发展.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道路运输出现低谷,但此后,道路客运量呈“V”态发展,道路交通领域投资大幅增加.至2014年,广东道路客运量达29 456万人.另外,广东建成区面积发展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91年至1996年,广东建成区面积逐渐扩大,由232平方公里增加至2 416平方公里,提高了9.41倍.第二阶段,1997年至1998年,广东建成区面积发展经历短期回落.第三阶段,1999年至现在,广东建成区面积一直持续发展,由1152平方公里扩展至5 026平方公里,提高了3.36倍.2012年,全省城区人口达3 439.76万人,比上年增加29.2%,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到67.4%.但广东省公用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的供给还未形成规模,服务效率低下,制约着广东生态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2.4生活方式城镇化动力分析从表2可看出,广东省的社会生活得分由1991年的0.000 844 64增长到2013年0.007 210 585,增长了0.006 4,年均增长0.000 3,相对经济系统和人口系统而言,变化较小.2005年之后得分超过生态得分;而在2012年之后,其重要性又有所下降.综合得分0.024 861 442,得分为最低.再看子系统指标,人均邮电业务量(0.035 176 254)得分最高,其次是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0.029 450 088)和城镇居民收入比(0.024 898 98),得分最低的是医疗机构(0.012 756 417).根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2012年教育服务民意调查关于教育服务总体状况、学位数量、服务质量及读书费用等内容,具体分析广东省城镇与农村两地区民众对本地教育服务的评价,及不同类型城市受访者的态度特点.相比而言,城乡两个地区较多民众满意本地教育服务,“持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受访者比例达36%.持“不满意”与“不太满意”的受访者比例为25%,高于城镇居民5个百分点.这说明广东在实施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协调城乡教育发展.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区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和人均住房面积均最高,粤东西北地区与其差距较大.国家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40个的标准,粤东西北地区仅为29.4个.此外,珠三角地区人均住房面积高达37.06平方米,但粤东西北地区仅为28.4平方米,两者差距较大.这说明,广东在实行城镇化的过程中,需加大力度,发展基础设施,以符合新城镇化要求.究其原因,广东珠三角、东翼、西翼和粤北山区四大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差异较大,除珠三角地区之外,其他三个区域远离广东的经济发展中心,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基础设施供给跟不上需求.再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广东生活城镇化,广东省城乡人均纯收入都呈快速持续上升趋势.1991年至2013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 303.15元增加至30 226.71元,提高了12.12倍.与此同时,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 043.03元增加至10 542.84元,提高了9.11倍,但城乡两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增大到19 683.87元,城乡不能统筹发展,地区财富差异扩大.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1年至1994年,城乡收入上升快,但城乡差距迅速扩大;第二阶段,1995年至1999年,城乡收入增长慢,城乡收入差距有所下降.1998年,广东城镇居民收入比达最低2.468 99521;第三阶段,2000年以来,城乡收入增长快,城乡收入差距小幅上升.到2008年,广东城乡收入比达到3.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但在2012年保持平稳2.87,呈小幅下降趋势.广东贫富差距主要表现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实行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经济以大工业生产为主,但贫困农村以小农经济为主,城市人均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这说明二元经济导致城乡差异显著.相比人口和经济城镇化而言,广东省在公共施设、医疗、就业、保险、受教育情况等投入不够,达不到新城镇化的要求.3政策建议第一,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和生态4个方面综合测度广东省城镇化水平,通过熵值法测算表明:城镇化综合水平逐年呈现上升趋势,与广东省城镇化率基本一致;在城镇化水平分层指标体系中,首先表现为经济和人口的城镇化,其次为生态城镇化,最后为社会生活城镇化.广东省城镇化,其中经济和人口城镇化持续增长,而生活方式和生态城镇化远低于前者,反映出广东城镇化处于“重形式轻内涵”.针对此状况,广东省政府需要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高城镇化质量,从“人本”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出发,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以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城镇化质量内涵,提升以及促进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协调发展. 第二,虽然广东新型城市化总体水平相对较高,但广东新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的差异较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建成区人口密度,其次是货物周转量、人均园林绿地面积、第三产业的贡献、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表明这些指标对广东省城镇化水平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也说明城镇化发展与经济要素流动程度及生态建设息息相关,应引起广东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第三,文章选取指标虽然涉及面广,但仍缺少社会安定、城镇管理及城镇创新能力等指标,在城镇化过程中,要以城镇化质量为导向,加强经济、社会、生活及生态可持续发展,关注城镇创新能力.参考文献:[1]代合治,刘兆德.复合指标法及其在测试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中的应用[J].城市问题,1998,16(4):2124.[2]都沁军,武强.基于指标体系的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13(3):4751.[3]袁晓玲,王霄,何维炜,等.对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2):3845.[4]韩增林,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J].地理研究,2009,31(4):508515.[5]梁振民,陈才,刘继生,等.东北地区城市化质量的综合测度与层级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8):926934.[6]王家庭,唐袁.我国城市化质量测度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31(12):127132.[7]郝华勇.城镇化质量的差异评价与提升对策――以东部10省为例[J].经济探讨,2012,31(6):5255.[8]陈明,张云峰.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名城,2013,8(2):119.[9]王富喜,毛爱华,赫龙,等.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试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1):20131329.[10]刘林,龚表蜀.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新疆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管理,2009,31(2):3436.[11]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2009,64(4):387398.[12]欧向军,甄峰,秦永东.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5):9931002.[13]郑文升,王晓芳,李诚固.1997年以来中国副省级城市区域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2007,27(2):256260.(编辑陈笑梅)。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公需课)答案
一章是是是是否是是是是是世界“城镇化”进程进入了“工业化”,推动“城镇化”新阶段的标志是()形成。
工业城市田园城市理论是由()提出。
埃比尼泽·霍华德关于三种“磁力”表述正确的是()。
右边的磁铁:乡村-缺乏社会性,具有土地闲置、缺乏娱乐等乡村问题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大都市区”是在()时期出现在美国、英国。
20世纪3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的集聚与扩散。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马克思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以“交往”的起源和扩大为主线,全景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
恩格斯17世纪中叶之后,“商业和工场手工业地集中于()国家英国广东省城镇化的重心应转移至()地区粤东西北地区远古时代“城镇化”的主导形式是()。
城邦国家2002年度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将全世界的城镇化分为()三种类型。
A.发达国家城市化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C.转型国家城市化13至14世纪出现于德国沿莱茵河各城市的“莱茵同盟”以及后来的“汉萨同盟”,出现于中世纪晚期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市国家,都是这一时期城市复兴和发展的典型标志,这些重新复兴的城市里,城市生活包括那些要素()。
A.贸易 C.市民 D.市政府城市的辐射效应包括()。
交通经济文化凯文·林奇将城市的“功能的模式”归纳为()。
ABCD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一书描述了产生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动因”,其主要观点是ABCD恩格斯指出:“城市愈大,搬到里面就愈有利。
” 是最早的“城镇化”是远古时代城市的产生。
是埃比尼泽·霍华德是“田园城市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是在老城区的改造上可以不必考虑保留老城区的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等。
否“退二进三”和“退二还一”是实现中心城区产业和人口双重再集聚的关键。
是二章否是是是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需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农村留守人员主要包括()。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逐渐显现,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各地开始逐步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然而,生态城市建设需要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来衡量其成效。
本文将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1.生态环境指标生态城市建设首要考虑的指标就是生态环境指标。
其中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等方面的指标,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
大气污染的指标可包括PM2.5、NOx、SOx等,而水环境的指标则包括COD、BOD、TN、TP等,土壤方面可从重金属、有机物、PH值等角度考虑,另外,由于城市噪声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噪声污染指标也是不可或缺的。
2.生态景观指标除了生态环境指标之外,生态景观指标也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景观指标包括园林绿地覆盖率、湿地面积、城市森林覆盖率等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生态景观状况,也能够展示出生态城市的美丽与舒适。
3.交通、居住、能源等指标生态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和景观,还需要从交通、居住、能源等多个角度考虑。
其中可包括公共交通的完善程度、住宅用房面积、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既能够反映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也能够体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方法1.多维度综合评价法生态城市建设需要一个多维度综合评价法来衡量其成效。
这种方法可以将生态环境指标、生态景观指标、交通、居住、能源等各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评价。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全面地了解生态城市建设的情况,并依据评价结果通过调整来优化生态城市建设。
2.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它可以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可以代表全部信息的主成分。
这种方法使评价数据简化,同时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生态景观、交通、居住、能源等方面。
3.AHP法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在生态建设中也可以应用。
美丽广东建设指标评估体系
美丽广东建设指标评估体系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推进美丽广东建设,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省份。
为了评估美丽广东建设的成效,制定和实施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美丽广东建设指标评估体系的相关内容,旨在为广东省的美丽建设提供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参考。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美丽广东建设指标评估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包括经济发展、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社会进步等多个维度。
首先,经济发展是美丽广东建设的基础,因此,指标体系中应包括经济增长率、人均GDP、产业结构升级等指标。
其次,环境质量是美丽广东建设的重要内容,指标体系中应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垃圾处理效率等指标。
再次,生态保护是美丽广东建设的核心要求,指标体系中应包括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生态恢复面积等指标。
最后,社会进步是美丽广东建设的重要目标,指标体系中应包括教育水平、医疗服务水平、社会公平等指标。
二、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1. 经济发展指标(1)地区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地区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2)人均GDP:反映一个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3)产业结构升级率: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程度和效果。
2. 环境质量指标(1)空气质量指数(AQI):反映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2)水质状况: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指标,反映水资源的质量状况;(3)垃圾处理效率:衡量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和处理能力。
3. 生态保护指标(1)森林覆盖率:衡量森林资源的保护情况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湿地保护率:反映湿地资源的保护情况和水环境的稳定性;(3)生态恢复面积:衡量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效果。
4. 社会进步指标(1)教育水平:包括教育投入、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等方面的指标;(2)医疗服务水平:包括医疗资源配置、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指标;(3)社会公平指数:反映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程度和社会福利水平。
三、指标体系的评估方法美丽广东建设指标评估体系的评估方法应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评估方法,既要注重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又要考虑主观评价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广东省11个地级市为例
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广东省11个地级市为例丁鑫;刘聘;袁霖;马振环;张智昌;梁惠珊;郭彦青;战国强【期刊名称】《林业与环境科学》【年(卷),期】2024(40)2【摘要】森林城市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评价森林城市建设质量和成效,文章以广东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绿色发展水平、森林质量水平、生态绿地布局、生态福利普惠程度、生态文化影响力5个方面出发,构建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和分级标准,对广东省森林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分。
结果表明:广东省森林城市综合评价值为1.6746~2.7950,9个城市处于Ⅱ级水平,2个城市处于Ⅲ级水平,其中广州市最高,为2.7950,其次为深圳、中山,建设质量整体较高,但与高质量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今后,森林城市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园和绿道建设,完善自然教育和森林康养设施,提高生态福祉;加大宣传力度,加快产品研发,打造生态名片。
【总页数】8页(P101-108)【作者】丁鑫;刘聘;袁霖;马振环;张智昌;梁惠珊;郭彦青;战国强【作者单位】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广东生态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岭南院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32【相关文献】1.构建中国大城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背景和依据--中国大城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之一2.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研究--基于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3.浙江省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4.应用AHP构建城市森林树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5.森林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广东省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广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冯秋娣、王丹、陈悦摘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衡量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
本文从广东省21个省辖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建设入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在各指标权数的确定上,采用的是客观、简单易理解且对原始数据利用率高的变异系数法,最后使用聚类分析,对综合得分进行聚类,结果表明:广东省21个省辖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可以分为四类:其中广州市、深圳市的生态建设水平较高,这个结果虽然与人们的预期有所不符,但是这却正好验证了广东省政府2008年实施的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变异系数法;聚类分析一、引言本文构建的评价系统是围绕着“生态城市”这个概念展开的,因此,在本文的开篇之际有必要对“生态城市”这个概念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阐述。
目前人们对于生态城市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的。
生态学上,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学研究的是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因而在此观点下表述的生态城市,是与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譬如,花园城市、文明卫生城市等。
另外一种观点所表述的生态城市,是一个建立在生态学概念之上的生态城市系统,但是又与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此观点所指的的生态城市,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
自此以后,不同学者对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
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
而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则认为,生态城市是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尽管在定义上存在着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学者们都认为,生态城市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协调统一发展的系统。
本文采用的便是第二种观点,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着手,构建了广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二、国内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概况在体系构建原理方面,国内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城市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所涵盖的各个子系统的分析,将生态城市综合评价进行指标分解。
最基础的分解方式是将指标体系分为经济生态指标、社会生态指标和自然生态指标等三大指标,这类的分解方式是现在主流的研究方法,也是本文所采用的分解方法。
另一类则是基于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分析,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等三方面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在数据标准化方面,目前绝大多数研究所使用的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是,将原始数值与某一固定值进行对比,从而获得一个与该固定指标对应的无量纲值。
这种处理方法计算原理比较简单,应用较为广泛,此外,标准指数加权综合模型评价方法也有一定的应用。
本文使用的方法也正是第一种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在指标权重确定方面,目前大部分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该方法通过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通过专家咨询、判断矩阵的构建以及相关计算得到二级指标的权重,而对一级指标的权中则采用平均分配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简洁实用性和系统性,但定量数据少,定性数据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观性,而且涉及对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进行求值,计算较为复杂,其运算的复杂性也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它的应用范围,虽然现在计算机软件发展迅速,可以借助计算机求解,但是其原理并不会因此而变简单,这会使得该方法的公信度降低。
基于以上各点,本文采用的赋权方法是变异系数法。
变异系数法提高了原始数据的利用度,消除了专家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变异系数法原理简单,对统计学稍有了解的人都能很好的理解和应用。
三、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广东省已经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期,城市化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诸如人口密集、用地紧张、住房短缺、交通堵塞、环境恶化、公害频发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广东省未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但由于目前尚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城市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方法体系和实践经验,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内有关广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更是少。
本文结合广东省21个城市实际情况,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环境建设三方面构建具有广东省特色的指标体系,对选取自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和2010年广东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上运用变异系数法对指标进行赋权,计算各城市得分,并对此进行聚类分析,获取各城市的生态信息,对其生态城市建设作综合评价。
四、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构建1. 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所谓生态城市,简单地说就是经济——社会——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在评价一个城市是否是生态城市时,所用到的标准,也正是从经济——社会——自然三个方面展开。
经济生态的原则是保护和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能源,尽可能完善社会经济生产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可持续生产模式;社会生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从人口数量控制、物资资源配置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满足人们物资及精神上的需求,构建和谐社会;自然生态原则,给自然生态以优先考虑最大限度的予以保护,使开发建设活动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内,另一方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增强其健康性。
本文构建的广东省生态城市构建指标体系,也是从以上标准出发。
综合考量经济——社会——自然三方面的因素影响,将广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划分为三大部分,形成的Ⅰ级指标有3个,分别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环境建设。
经济建设的Ⅱ级指标的确定,从经济规模、经济水平、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四个方面,共选取了GDP、工业总产值等12个指标;社会建设的Ⅱ级指标的确定,从人口结构、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及社会文明四个方面,共选取了人口密度、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等9个指标;环境建设的Ⅱ级指标的确定,从绿化和环境治理两个方面,共选取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园林绿地面积等6各指标,最后形成了如下表所示的广东省生态城市构建指标体系(表1)。
表1:广东省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 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关于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评价,已有很多学者进行过探讨和研究,但从他们的研究方法中不难发现,主流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AHP ),是将复杂的评价对象排列为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的整体,然后在各个评价项目之间进行两两的比较、判断,计算各个评价项目的相对重要性系数,即权重。
层次分析法固然好,但是该方法在进行两两比较并打分时,需要结合专家意见,因此,得分会因为专家意见的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差异,最终会对权重产生很大的影响。
鉴于此方法的主观性,本文采用的是更为客观的方法——变异系数法。
变异系数法是直接利用各项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通过计算得到指标的权重。
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
此方法的基本做法是: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取值差异越大的指标,也就是越难以实现的指标,这样的指标更能反映被评价单位的差距。
五、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本文生态城市评价中有21个城市,即21个比较对象。
评价指标体系中有27个指标。
设有m 个比较对象,评价指标为n 个,第i 个对象的第j 评价指标值用ij x 表示。
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基本步骤为: 1. 标准化处理方法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不宜直接比较其差别程度。
为了消除各项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的影响,需对原始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化处理,消除量纲的影响。
对于正向指标,比如人均GDP ,指标值越大说明该市的经济发展越好,对于此类“效益型”正向指标,其标准化模型为:ij μ=}min{}max{}min{ij ij ij ij x x x x -- (i=1,2,……21;j=1,2,……27) ①对于逆向指标,比如单位GDP 能耗,指标值越小说明经济建设的成本越低,能源的利用率越高,对此类“成本型”指标,其标准化模型为:ij μ=}min{}max{)max(ij ij ij ij x x x x -- (i=1,2,……21;j=1,2,……27) ②其中,ij μ为二级指标数值的标准化值;ij x 为指标现状值; min{ij x } 为相关城市指标中最小值;max{ij x } 为相关城市指标中最大值。
2. 计算变异系数分别求出不同指标评价值的平均值j x 和标准差j σj x =m1∑=m1i ijx(j=1,2,……,n ) ③)(11j ∑=-=mi j ij x x m σ (j=1,2,……,n ) ④求出不同指标对应的变异系数j V :jjj x V σ=(j=1,2,……,n )⑤式中:j V 是第j 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也称为标准差系数;3. 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求出二级指标中不同指标的权重,第j 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为: ∑==nj jjj VV W 1(j=1,2,……,n ) ⑥用变异系数法求得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表2 :各二级指标的权重一级 指标人均GD P 人均可支配收入土地产出率单位GDP 能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权0.030.0273 0.080.0292 0.0932 0.0154重61 84一级指标人口密度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人均住房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万人拥有病床数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权重0.05530.174 0.05310.0661 0.0303 0.0988一级指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权重0.08640.0781 0.00770.022 0.031 0.00774. 计算一级指标得分一级指标分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评价一个城市生态建设的程度,用加权法分别计算各城市三个方面的得分。
用hiP表示城市i的一级指标得分,其中h=1,2,3分别指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环境建设:∑=•=121j jij hi W P μ (i=1,2,……,21;h=1,2,3)⑦5.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对一级指标的得分运用变异系数法进行一级指标的赋权。
用同样方法求得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得分的平均值h P ,标准差h σ以及变异系数h V ,得一级指标各指标权重h W :∑==31h hhh VV W (h=1,2,3) ⑧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可见评价一个城市的生态程度时,一级指标中环境建设所占比重最大,为0.4278。
社会建设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其值为0.2013。
表3 :一级指标权重值一级指标 经济建设 社会建设 环境建设 权重0.34959 0.35106 0.299356. 生态综合指数评价得分对广东各个城市生态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时最终用到的是生态综合指数的得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