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型儿童性格特征分析
青春期矛盾心理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青春期矛盾心理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表现一: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
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在心理,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
表现二: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
表现三: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
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端,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
表现四: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随着社交的不断扩展,他们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异性、父母平等交往,他们渴望别人能够像自己一样敞开心扉。
一方面想跟别人倾诉心事,一方面又害怕对方会辜负自己的信任,于是形成了想被了解,又害怕被了解的矛盾心理。
青春期矛盾心理的原因:原因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关爱,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缺乏关注和照顾,孩子就会感到孤独和无助,从而形成矛盾心理。
原因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社会中的各种压力、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状态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和负面信息会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如网络游戏、暴力影视等,这些都会给青少年带来矛盾心理。
原因三:学校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学校中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学校规章制度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状态。
学校中的竞争和压力会让孩子感到焦虑和紧张,如果学生不能得到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就会形成矛盾心理。
幼教心理案例幼儿任性发脾气哭闹行为分析及对策
幼教心理案例:幼儿任性发脾气哭闹行为分析及对策DOC 磐安教育幼儿行为、心理案例有个幼儿的情况就非常特殊,下面就对这名幼儿的做一下分析。
1、幼儿的一般情况王某,男,5岁,独生子女。
该幼儿性格外向,长得也可爱,嘴巴又甜,但不与人友好相处,遇上不顺心的事情就发脾气,哭闹。
在班上一旦与同伴发生争执(玩玩具时没有拿到自己想要的),他就一味哭,严重时躺在地上,直到老师进行不公平的处理后才停止。
2、幼儿的家长情况王某与爸爸妈妈和姥姥生活在一起,家庭条件充裕,父母均为高学历知识分子,爸爸是机关干部,妈妈是工程师,但父母平日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姥姥退休在家照顾他。
王某姥姥非常疼爱他,对他的要求有求必应,王某爸爸希望在生活习惯、性格等各方面培养他,可是实施起来非常困难,姥姥总是舍不得孩子辛苦,跟爸爸唱反调。
妈妈一味关注他情绪是否好,只要王某发脾气,苦恼,就会迁就,时间一长,王某便有恃无恐,对谁都不怕了。
【问题情境】(1)和妈妈逛商场是王某最高兴的事,看着形形色色的玩具,他激动得又蹦又跳,看着这个也想要,看着那个也舍不得放下,妈妈不给他买就躺在地上打滚,大哭大闹。
开始时妈妈会轻生轻语哄他,可他一点都听不进去,继续哭闹。
妈妈生气了,批评了几句,这下他更无理取闹了,把想要的玩具死死地拽在手里,小脸憋得通红,看着他声嘶力竭,上气不接下气,妈妈不忍心了……(2)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帮忙搬东西,在那位小朋友搬动的时候他就堵住这位小朋友的路,让他把东西给他,让他搬。
我说下次请你帮忙,他就是不作声,直直的站在那一动不动,跟他讲道理一点都听不进去。
【个案分析】一、任性行为形成的可能原因儿童的任性行为,在儿童心理病理学中被称为“儿童行为失调综合症”。
是一种儿童心理偏异的行为。
王某的任性行为较为严重,我非常关注。
在教育实践中我经过观察和分析,认为其任性行为的形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中心意识强。
他是一个比较愿意展示自己的小朋友,但老师不能每件事都让他一个人做,当老师请其他小朋友做事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任性行为。
儿童依恋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儿童依恋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概述【摘要】:依恋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一个人的一生也有着其深远的影响。
该文主要阐述了儿童的依恋类型和其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儿童;依恋类型;影响因素1、引言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也指人与人之间一种密不可分的情感联系。
特定的依恋使婴儿追求某些特定的人。
依恋不仅是一种广泛、强烈和富于生活色彩的现象,而且关系到父母对儿童日后发展的作用[1]。
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相互关系如何随婴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2] 。
到了现在,一般研究者普遍认为[3],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Bowlby对依恋进行精细研究开始直到现在,依恋研究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从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依恋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构架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由于测量工具的发展,使依恋的研究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
深化了依恋本身的研究,并且同时开始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从80年代后期至现在,是对依恋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阶段[4]。
2、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思为研究母婴依恋的个别差异(1978)建立了一个称为”陌生情境”的实验程序(见下表),这一程序用于10-24个月的儿童,因为这时是婴儿表现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的敏感时期。
“陌生情境”实验程序[5]每段时间均为3分钟,如果婴儿过于痛苦,3、5、6段可以缩短,而4、7段有时可以延长。
按照此法进行检测,安斯沃思把依恋划分为3种类型:A型:回避型(20%),B型:安全型(60%-65%),C型:矛盾型(15%),三种类型的行为特征如下:2.1 安全型(B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喜欢与母亲接近,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同时时常与母亲进行远距离或近距离的交往。
描述孩子的性格特征
描述孩子的性格特征这些特点说明孩子的性格软弱一、不敢面对问题。
孩子性格软弱的一个表现,就是在面对生命中的小问题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恐惊,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将问题转移给自己的家长或者别人,让自己处于被爱护的地位。
二、过分谦让。
谦让是孩子的一个好的品质,但是,当孩子在生活中表现出过分谦让的时候,家长们就需要留意了,这是孩子在畏惧的表现,对于别人,性格软弱的孩子一贯是处于弱势的地位。
三、没有竞争意识。
性格软弱的孩子,还有一个在学习中或者生活中,常见的做法,那就是竞争意识特别薄弱,面对竞争的时候,会表现出恐惊,甚至是退缩,这种无竞争意识的表现,也是孩子性格软弱的主要的特征。
学龄前儿童的性格特征1、求知欲强:爱学习,有各式各样的爱好,留意力比较稳定,擅长把开始的事一贯做究竟。
2、富于友爱感:爱和其它小伙伴一起玩,玩时能友好相处,擅长把自己的愿望与集体相结合。
3、爱劳动:自主技能强,穿衣、吃饭都要求自己做,主动帮成人做事。
4、有怜悯心:关怀老人,情愿援助他人,不欺侮比自己小的孩子。
5、道德感和美感:具有爱人民、爱祖国的萌芽,喜欢唱歌、跳舞、朗诵诗等。
6、克服困难的立场:遇到困难努力去克服,并想出方法去完成任务。
7、独立性逐步得到进展。
四种颜色的性格特点蓝色的孩子:稳重牢靠,有条理,宁静低调,喜爱独处,乖巧不惹事,讲究规章,敏感多疑,爱钻牛角尖,不善沟通,胆小怕事,爱哭,完满主义绿色的孩子:性情温顺,宽容和善,知足,避开冲突,宁静乖巧,充斥爱心,过于被动,懒散,行动迟钝,无所谓心态,缺乏志气,不善沟通红色的孩子:乐观开朗,适应性强,想象力丰富,不记仇,渴望被关注,人来疯,马虎大意,鲁莽冲动,缺乏恒心,三分钟热度,健忘黄色的孩子:活泼开朗,有主见,执着,目标明确,天生的领导者,行动力强,脾气急躁,不善倾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认错,着重结果,掌握欲强内向型孩子和外向型孩子的典型表现1.外向型孩子小剖析外向型孩子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常常表现出对外部事物的关怀和爱好;他们的感情外露,而且热忱、开朗、活泼、好动;在行为上当机立断,不拘小节,擅长进展与他人的关系,独立性相对比较强。
家庭气氛大致可分为平静型、和谐型、冲突型和离散型四种
家庭气氛大致可分为平静型、和谐型、冲突型和离散型四种。
这四种家庭气氛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有不同的作用。
平静型家庭气氛,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亲密度居中,一贯和气,几乎不发生矛盾。
和谐型家庭气氛,其成员之间的关系较密切,有时发生摩擦产生矛盾,但很快能够解决达到统一。
冲突型家庭气氛,其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动荡不定,经常发生激烈冲撞和矛盾。
离散型家庭气氛,其成员之间关系很松懈,或者已经分裂成残缺家庭,成员间漠不关心。
或很少关心。
研究表明,和谐型家庭气氛最有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而冲突型和离散型家庭气氛则不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
残缺家庭残缺家庭是指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家庭结构破裂趋于小型化,传统家庭的帮助、保护和监督功能正在弱化。
残缺家庭对青少年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过早的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这一切严重的阻碍了健康成长,诱发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
青少年缺少了父辈的关爱与教育,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
家庭关爱的缺失造成青少年心灵扭曲。
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
人民日报》一篇对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女作家埃尔费里德.耶利内克的评论很能说明问题,文章说:“耶利内克很敏感、不善交际,同时常有不安全感和恐慌感。
这可能与她的青春期没有父爱有关,无法同患有精神病疾病的父亲打交道,使他失去学习同男人相处的惟一机会。
她的书与此相反却具有挑衅性的,好战的,直言不讳、锋芒毕露,常常令人震惊。
她的作品几乎没有不是以暴力结束的,不是破裂就是凶杀,或者是一场灾难。
人们普遍认为耶利内克书里写得丑陋,评论界常谈论耶利内克“恶恨恨的目光”。
援引这段话并不是说耶利内克具有犯罪意识,但可以说明, 残缺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关爱与社会化的教育,很容易在内心世界形成一种暴力倾向,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多蒙茜·洛·诺尔特的一段话让我们警醒思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矛盾型儿童性格特征分析
作为研究者,我试图走进矛盾型幼儿的现实生活,考察他们在同伴关系中的具体表现,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以个案形式生动描述。这种描述不是建立在大规模样本的测量上,而是真正地研究“真儿童”。围绕五个活生生的幼儿,我试图了解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征,进而了解性格特征和同伴交往类型的关系,以同伴交往为切入口提供儿童性格特征改善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幼儿园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对矛盾型幼儿的指导提供参考。
李韵:比较内向,攻击性行为突出,这种行为往往通过较“无声”的动作完成。
李韵不大说话,内向,在班上表现不是很活跃;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需要别人听她指挥;喜欢做小动作,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不被老师喜欢;有一两个玩得好的朋友,似有发展成被拒绝儿童的趋势。可李韵在家和在幼儿园的表现有较大差异。在家里,她较活跃,与父母、长辈能主动友好地相处。李妈妈对自己女儿是说不出的满意:“我有一个这样的崽很满足。”她对女儿的种种言行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喜爱和支持。可以说,李韵是处在民主偏溺爱的家庭氛围中。她在家里的玩伴只有父母和爷爷奶奶,而家人对她的所作所为都不加干涉,缺乏对她的有效引导。在缺乏同伴交往经验的背景下,这样的家庭教养环境很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我在某高校幼儿园采用同伴提名法选择了五名儿童(毛天,小班;李韵,小班;王天,中班;白之,中班;唐文,大班)(文中幼儿均为化名)。结果发现,这五名儿童虽都是矛盾型儿童,可性格特征却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并不像文献中描述得那样简单。其实,从他们的正负提名标准分可以看出,他们在同伴中受欢迎和受拒绝的程度是有较大差异的,即这类儿童的“矛盾度”不同。由于幼儿同伴关系的不稳定性,他们的矛盾型地位也存在几种发展趋势。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性格的向性、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个性两重性的程度这三个层面上。
孩子气质类型及教育方式总结
孩子的四种气质类型及父母养育重点什么是孩子的天生气质?林文采博士在《心理营养》书中这样写:天生气质,是指孩子在出生时就带有的性格倾向。
早一点了解孩子的性格倾向,父母和他的相处就会更轻松,养育也更有策略。
天生气质分四大类型:乐天型、忧郁型、激进型、冷静型。
四大类型孩子的优缺点1.乐天型孩子:最在乎关系,拥有人际交往的优势。
他的性格特点:积极乐观,人际高手,渴望肯定。
优点:喜欢与人交流,爱好广泛,做什么习惯从乐观的角度看事情,先注意自己拥有什么,而不是缺什么。
喜欢跟自己身体的感觉去做事,想到就去做。
内在感觉的推动力强。
喜欢父母的肯定,赞美、认同。
缺点:因为多数凭感受做事,那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容易浮躁,凭感觉而容易失去约束力。
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会心里想得不到关注而向外求。
遇到不开心做不好的事就易懊悔。
针对乐天型孩子的优缺点,养育重点:孩子在乎关系,在乎你,就在乎你的感受。
比如我家两个孩子平时我们在一起挺高兴的,你和她讲什么都行,可有时候,芝麻大点事,怎么说都不行,甚至对你发火,我们会说,这孩子怎么不听话了。
学习后我明白这时我不该先给孩子下结论,而是思考我们的关系可否出问题。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家里氛围不好,多数都是关系出了问题,那遇到问题没有办法处理,就要先处理关系。
再有与孩子交流,我们交流用语要带有温情,如一起和孩子回家看老人,我们可以说:看到爷爷奶奶,他们心里会感觉很温暖。
妈妈在乎你,非常爱你,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而不是说:你长大了要孝顺,要回老家看看爷爷奶奶。
你放心吧,妈妈最再乎你……孩子没有自制力,我们可以用正面管教的花时间训练、鼓励和肯定孩子,做计划等,引导孩子按计划有条理做事,并分担责任,体会在家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2.忧郁型孩子:感受细腻深刻,天生完美主义者!性格特点:敏感细腻、深刻专注、完美主义。
优点:看到、听到、感受到和想到的都比其他类型孩子多。
做事专注。
对自己的要求也高,自省能力强。
缺点:敏感,多疑,自我为中心,太要求完美,给自己的压力大。
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案例分析-最新教育资料
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案例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幼儿冲突是幼儿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成长经验。
幼儿冲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
皮亚杰认为:“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主义突出,即考虑一切事情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为中心,想象每一样事物都与自己的活动相联系。
他们总是从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1]例如:幼儿在争抢玩具时,只考虑到自己能否得到玩具,而不去考虑对方有没有允许自己玩玩具的意愿及其玩具被抢后的失落感。
第二,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有限。
按照皮亚杰的道德认知观点,幼儿处于道德他律阶段,其道德行为主要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所限制。
第三,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运用能力不足,导致冲突的发生。
这个阶段的幼儿好模仿,与同伴交往中有时会模仿成人的行为(比如打、骂等),这容易对其他幼儿造成伤害;幼儿由于年龄的影响,语言发展水平受限,在与小朋友表示友好或并无恶意的情况下,由于语言沟通不明,致使对方误解。
中国首部真实记录幼儿内心成长的电影《小人国》,展示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儿童理想王国。
它发生在北京的巴学园幼儿园,是李跃儿老师借鉴日本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办学模式,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花三年时间跟踪拍摄而成。
笔者选取了关于池亦洋这个幼儿的相关几个片段进行分析,主要考察教师介入幼儿冲突中的解决策略,及教师启发幼儿对冲突的认识等问题。
二、从幼儿园纪录片《小人国》中选取片段分析片段一:几个小朋友在玩沙。
陈炳栋(5岁)的棍子被池亦洋(5岁)“霸占”并拿走了,陈炳栋想通过小李老师要回他的棍子。
小李老师:那是你的棍子,你有权利要回来。
陈炳栋:他没有权利拿走我的棍子,但他还不还给我!小李:你可以一直向他要下去!陈炳栋:我不想去,因为池亦洋会打我。
小李:你没有试,你怎么知道他会打你?(小李老师带着陈炳栋去向池亦洋要棍子,这时佳佳出现了。
)佳佳:池亦洋,再不把陈炳栋的棍子还给他,我就不跟你好!小朋友们:对!(其他小朋友附和着说,但是有两名小朋友说:“我跟池亦洋好!”)佳佳:滚!池亦洋:闲事少管,滚开!陈炳栋:老师,池亦洋还不还给我!佳佳:如果他(池亦洋)还给他的话,我还给池亦洋叠个纸飞机,你想不想要纸飞机?池亦洋:想。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性格特征
孩子的性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和变化。
以下是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性格特征:1.幼儿期(0-3岁):在幼儿期,孩子的性格主要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双重影响的。
由于幼儿时期儿童的主要需求是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他们的性格特征主要体现在与人的互动和情绪表达上。
幼儿期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以下特点:-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时期的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喜欢探索和尝试新事物,并且对问题提出疑问。
-情感丰富:幼儿期的孩子对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很敏感,他们对父母和亲近的人表达深深的情感。
-自我中心性:幼儿期的孩子往往没有明确的和他人进行共享的概念,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很难体验到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善于模仿和学习:幼儿期的孩子对于模仿行为和学习新事物有很高的兴趣和天赋。
2.学龄前儿童期(3-6岁):学龄前儿童期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上学,与其他孩子进行社交和学习。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性格特征主要受到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龄前儿童期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以下特点:-社交性强:学龄前儿童期的孩子愿意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和学习,他们喜欢和别人分享和合作,对于团队活动有很高的兴趣。
-情感稳定:学龄前儿童期的孩子逐渐学会控制情绪,表现出情感稳定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他们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
-个性特点逐渐显现:在学龄前儿童期,孩子的个性特点开始显现,例如活泼、安静、内向、外向等。
这个时期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也开始形成。
3.小学生期(6-12岁):小学生期是孩子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逐渐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
小学生期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以下特点:-探索和好奇心:小学生开始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增加,对各种学科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兴趣。
-对同伴关系的重视:小学生期的孩子更加关注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他们喜欢和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同时也开始形成自己的朋友圈。
-自我意识的增强:小学生期的孩子对于自己的形象和身份开始有更多的考虑,他们渴望被认可和接受。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养育重点
0-14岁的孩子,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了解这段生命历程,既回顾了自己的过往人生,也将照亮孩子的未来旅程!,虎妈万事万物,皆有其规律可循,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
如果家长能把握好孩子成长路上的养育重点,孩子便能脱颖而出,真正地赢在起跑线上。
1岁:帮孩子建立安全感的一年我们总说:孩子3岁以前是很重要的。
虽然孩子长大之后,很少会记得3岁以内的事。
但是事实表明,3岁以前的经历,即使孩子不记得,也会对孩子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大约在1岁半到2岁半,孩子会反复地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之间。
因为孩子这时候成长迅速,这些周期也相对短一些。
面对这个时候的孩子,父母应多给予陪伴与关注,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得到满足,便能为未来的性格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曾说:“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在穷极一生追求两样东西:安全感和价值感。
”因此,如果孩子幼时,尤其是1岁左右,能在家人的陪伴和呵护下成长,孩子便会形成极具安全感的性格。
这样的孩子,不会患得患失,也不会过分敏感,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会更加自信。
此外,他也提到,如果孩子哭闹,一定要多抱抱孩子,不要不理不睬。
换句话说,拥抱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举动”。
孩子一岁的时候,家长要多陪孩子,无论是陪孩子玩,还是在安抚孩子的时候,家长都要给孩子一些“回应”,帮孩子确立自己的“存在感”和“安全感”。
这样孩子才会感知到,自己是被爱着的,才不会处处表现得很惊慌。
2岁:“不”字当头,培养孩子幽默感的一年2岁开始,孩子开始有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
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的意图。
对待这么小的宝宝,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
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
父母需要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
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等。
把孩子的很多“坏行为”,理解成孩子探索、学习的求知行为。
学前儿童社会退缩概念及分型综述
学前儿童社会退缩概念及分型综述作者:赵婷张晓玲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14期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者关注到儿童社会退缩并进行概念、类型及成因、干预方案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研究成果显著,但关于儿童社会退缩学界至今未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及分型。
本文从学前儿童社会退缩的概念界定、分型入手,对近年来有关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及思考。
关键词:学前儿童;社会退缩;概念;分型;综述学前儿童正处于去自我中心、社会交往的初始及关键阶段,而社会退缩却严重阻碍了这一阶段的发展。
这种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不仅对儿童时期的正常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对个体青春期乃至成年初期也具有延伸影响。
本文以学前阶段儿童社会退缩为主题,拟对社会退缩行为的概念、类型进行梳理,并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退缩的概念目前对社会退缩行为的概念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论述。
早期学界关于儿童社会退缩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取向:行为描述和社会测量。
从行为描述的角度,“社会退缩”被界定为交往频次低的独处行为[1],即把具有社会退缩儿童定义为那些自愿地、以低于正常的频率与同伴交往的儿童。
并认为社交退缩源于儿童的害羞、抑制性等气质特点或社交焦虑等内隐性困难[2]。
从社会测量的视角,“社会退缩”则被视为低水平的同伴接受(被忽视儿)或高水平的同伴拒绝(被拒绝儿)[3],认为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出现的原因是缺乏交往动机、害羞、焦虑,或者是行为具有攻击性,导致被同伴排除在外。
20世纪90年代,Rubin 和 Asendorpf在大量的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社会测量中的被忽视幼儿或被拒绝幼儿并不大等同于社会退缩幼儿,不能将社会退缩与幼儿的社会地位测量相混淆。
之后,人们更多地采用行为描述的方法来界定社会退缩。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对儿童社会退缩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张连云认为社会退缩泛指幼儿在所有情境中的孤僻行为,包括行为抑制、害羞、害怕、社会性孤独等。
幼儿性格特征描述三篇
幼儿性格特征描述三篇特征,汉语词语,读音为tè zhēng,意思是一事物异于其他事物的特点。
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部幼儿性格特征描述三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孩子性格特点1:活泼好动。
有些家长常说,我的孩子争开眼睛就没有闲着的时候。
对了,这就是幼儿的特点,他们总是不停的做各种的动作,不停的变换活动方式。
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幼儿来说并不是活动引起他们的疲劳,而是单调而枯燥的活动引起了厌倦。
正如上面的那位家长一样,一遍一遍的让幼儿重复那些古诗就让孩子学起来乏味了。
孩子喜欢蹦蹦跳跳,走来走去,去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我们了解这一特点就可以指导幼儿做一些事情如扫地,擦桌子整理玩具,幼儿就会很高兴,并且会感到很自豪,但是承认过多的限制或干涉或经常包办代替,则幼儿期可能形成懒惰的性格倾向。
2:模仿性强,缺乏自信心幼儿模仿性强,很喜欢去模仿别人的动作和行为。
因此可以利用它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经验的孩子和老师特别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使幼儿在模仿中学习。
例如上课时候老师说:看,明明坐的多好啊。
马上就会有很多的幼儿腰杆挺直,不必逐个让幼儿坐好。
有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很注意的严格要求自己,时间一长孩子很自然的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就是父母潜移默化的作用。
由于幼儿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家长应该多以正面教育为主,千万不要讲反语,否则会引起不良的效果。
3:好奇,好问。
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跟父母出去玩,不断的问这问那,这是由于他们知识经验贫乏,对于许多事物都是新奇的,父母应该抓住这一点,因势利导。
另外,家长对于孩子的提问应当给予必要的满意的答复。
千万不要置之不理,对于孩子的提问,家长如果也不能予以正确的答复,应当说妈妈给你去查查书,不要粗鲁的对待孩子或说孩子多嘴等。
对于孩子的好奇好问,家长如果能以正确的指导,很容易使孩子养成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品格。
不安全依恋破裂型的孩子有哪些特征
不安全依恋破裂型的孩子有哪些特征不安全依恋破裂型的孩子有哪些特征: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三种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的特征,以及每一种不安全型依恋对应的养育者的特征。
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安全型依恋的婴儿是什么样子的,根据Ainsworth的研究,安全型的婴儿在他们能感到安全的时候随着自己的冲动去探索周围的环境,在感到不安全时,能很自然地从联接中寻求安慰;不管在与母亲分离时有多么难过,当他们与母亲再次联接得到安慰时,他们很容易就能恢复情绪而继续玩耍。
作为安全型依恋婴儿的母亲,她们能在婴儿哭泣时很快地抱起他们,并在这过程中充满柔情和关怀,而且这些母亲只在婴儿希望被抱的时候才会这样做:由此看来,她们能够很顺畅地让自己配合婴儿的节奏,而不是把自己的节奏强加给婴儿。
这是一种接受而非拒绝,合作而非控制的状态,能够为婴儿提供情绪上的可获得性。
Main将此称之为早期的情感调谐。
接下来,我们关注三种不安全的依恋。
回避型依恋。
在陌生情景实验中,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对于父母的暂时离开表现得漠不关心,无论父母离开还是回来,他们都好像无动于衷,仍然自顾自地探索着周围的环境。
然而,Ainsworth发现,回避型依恋的孩子这种看似缺乏痛苦的表现实际上是一种“被误解的平静”,当测量这些孩子的心率时,会发现他们的心率和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发现父母离开时一样快,而且他们的皮质醇水平(这是一种主要的反映身体压力的荷尔蒙)在实验前后都明显高于安全型依恋的孩子。
接下来,Ainsworth发现,这些被评定为回避型婴儿的母亲,她们会主动地拒绝婴儿发出的联接请求,同时这些母亲在看到孩子悲伤的时候,会出现退缩的行为。
当回避型婴儿被母亲抱在怀里的时候,他们不是紧紧贴着母亲,而是一副松软无力的样子。
由此,研究者们总结出了一些对回避型婴儿其养育者抚养方式的标志:对情绪表达的抑制,对身体接触的厌恶,以及在实际身体接触时的粗鲁唐突。
根据上述发现,Ainsworth推断,回避型婴儿表面上的冷漠以及依恋行为的缺失,实际上反映出的是一种防御性的适应:对于这些婴儿来说,他们仿佛都认定了自己所想要得到照顾的任何主动请求都毫无用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放弃了要求。
儿童知觉父母冲突量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儿童知觉父母冲突量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当代社会中,父母冲突问题日益突出,对家庭和儿童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儿童作为家庭的一员,经常会成为父母冲突的直接或间接观察者和受影响者。
他们对父母之间的冲突感知敏感,会产生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
本文旨在探讨儿童知觉父母冲突的定义、影响和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将从心理健康、社交能力和学业成绩等方面探讨父母冲突对儿童的影响。
其次,我们将描述儿童对父母冲突的观察、感受、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的特征。
最后,我们将提出一些积极应对策略和父母如何在减少冲突对儿童影响方面承担责任的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儿童知觉父母冲突的相关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并为解决父母冲突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提供指导和建议。
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改善父母冲突对儿童的影响,为每个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织方式,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将简要说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儿童知觉父母冲突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文章结构部分是本栏目的重点,将详细介绍整篇文章的各个章节和内容。
目的部分则简明扼要地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希望达到的效果。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儿童知觉父母冲突的定义和影响、儿童知觉父母冲突的表现特征以及儿童知觉父母冲突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
在每个方面下,又有相应的小节进行具体展开。
这样的安排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每一方面的内容。
结论部分主要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果和论点,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应对策略。
在总结儿童知觉父母冲突的重要性和影响时,可以提到儿童对父母冲突的知觉会对心理健康、社交能力和学业成绩产生不良影响。
接着,在提出改善儿童知觉父母冲突的建议时,可以强调父母应该重视沟通、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寻求专业帮助等。
关于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关于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摘要冲突性行为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
幼儿冲突能协调幼儿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本文首先界定了幼儿冲突行为~然后将幼儿冲突行为分为积极性冲突、中性冲突和消极性冲突三种类型。
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解决幼儿冲突行为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提出解决幼儿冲突行为的一系列干预性策略~为解决幼儿冲突性行为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幼儿教育,幼儿冲突行为,干预策略目录1. 一、幼儿冲突性行为的介绍 (3)2. 二、幼儿冲突性行为的原因 (4)(一)幼儿情绪情感发展对幼儿冲突行为的影响 (4)(二)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幼儿冲突的关系 (4)3. 三、幼儿冲突的分类 (5)(一)积极性冲突 (5)(二)中性冲突 (5)(三)消极性冲突 (5)4. 四、幼儿冲突的干预策略 (6)(一)以教师为中心的冲突干预策略 (6)(二)以幼儿为中心的冲突干预策略 (6)(三)权威型的冲突干预策略 (6)5. 五、总结 (7)6. 参考文献 (7)- 5 - (7)1.一、幼儿冲突性行为的介绍幼儿冲突行为时指幼儿与幼儿发生的一种对抗状态,或相互对立的行为过程,是幼儿之间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
冲突的解决的最有效方式正是语言协商,幼儿冲突也就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幼儿冲突中一般有肢体冲突和语言冲突,对于肢体冲突多数人容易把幼儿冲突性行为当做攻击性行为,没有正确区分冲突行为和问题行为。
笔者根据对幼儿冲突性为的界定,逐次对幼儿冲突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类及干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
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教师认识并尽可能避免幼儿冲突过程中对幼儿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并促使幼儿教师及家长对其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帮助幼儿更好地树立社会意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及社会性的发展。
一、幼儿冲突行为的定义及界定在幼儿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冲突是一种常见的、基本的关系状态,是幼儿取得日常生活经验的一种有效方式。
小学的矛盾性人格
小学的矛盾性人格一、矛盾型:该性格类型小学生认真自控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总体平均分,也显著高于中间型与拒绝型儿童,表明该类儿童做事认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很少与同伴发生冲突。
智能特征维度的水平低于总体平均分,并显著低于认可型与中间型儿童,仅比拒绝型儿童高,表明他们智力发展水平较差,不喜欢展示自己。
不善于交往。
亲社会维度的得分与总体平均分大致相当显著高于中间型与拒绝型儿童。
但是该类型儿童的情绪性维度与拒绝型儿童一起处于四种人格类型的最低水平,表明该类小学生的消极情绪表现最为明显。
矛盾型小学生一方面认真性比较强很少出现攻击行为对自我的约束也比较强,但另一方面他们的智能特征水平较低群体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情绪的敏感性强易于焦虑经常表现出一种消极心境。
矛盾型是一种消极的人格类型。
二、认可型:该性格类型小学生在认真自控、智能特征、亲社会性维度上的得分均处于最高水平并显菩高于另外三类幼儿,同时,情绪性维度上的得分也处于最高水平,并显著高于另外三类儿童。
该类型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学习努力、刻苦,上课认真、注意力集中具有很强的坚持性,同时,他们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极少与同伴发生;突人际关系良好,善于合作对老师交代的任务负责认真,乐于关心、帮助别人,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也很强。
另外,该类型小学生在情绪上也表现出开朗、活泼遇事沉稳不焦虑,师生关系地十分和谐。
认可型是一种积极、良好的人格类型。
该性格类型小学生在认真自控、智能特征、亲社会性等三个人格维度上的分数均处于四种类型的最低水平情绪性维度的分数与矛盾型儿童一起处于四种类型的最低水平。
说明该类型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同伴交往质量低,不愿意关心帮助他人,人际关系淡漠。
与同伴很少有亲密、和谐的情感联系同时智力发展水平也较其他小学生低,在课堂上表现为接受新知识能力差、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等。
同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表现出高兴、快乐的样子与同伴相比,他们的不良情绪表现得更为明显,一点小事都可能使其着急虑或者担忧。
儿童幼儿心理健康档案行为分析怎么写
儿童幼儿心理健康档案行为分析怎么写中午刚开始吃饭没多久,青青就和一旁的永华发生矛盾了,青青大怒,大声喊叫,用哭来反抗,这次没打小朋友。
生气的原因是永华把菜夹到了青青的碗里。
一旁的骄阳发生矛盾,青青故意推骄阳的手,平息过后不久,青青和另惹毛了骄阳,骄阳不服气就拽着青青的衣服不放,还准备打青青,被我制止了,青青不服输也准备打骄阳,又被我制止了。
分析因为种种原因,父母没有买想要的玩具、饭菜不可口、和小伙伴发生冲突等,幼儿常常会产生不良情绪。
对此,有的家长用打骂、训斥的方法强行制止,有的则一味迁就,无原则、不计后果地忍让、满足……结果,孩子要么不哭不闹,养成孤僻、封闭的性格要么我行我素,造成逆反心理,走上自我膨胀之路。
对策一、明确认识幼儿和成年人一样,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与产生快乐、满足的积极情绪一样,幼儿当然也会产生诸如烦恼、人,我们就应该接受孩子的各种情绪,愤怒等不良情绪。
要想让孩子成为情绪的主“你不要这样想”因为孩子的情绪不会因为成人的一句或者“你的感觉是不对的”就消失,只有尊重、同情孩子,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
有了正确的认识,在孩子闹情绪时,我们才不会惊慌,也不会急躁,更不会凭着主观意识强行阻止、压制。
须知,如果聚集的愤怒不能得以释放,很可能会引起其生理或心理的疾病。
二、做出榜样有的父母为了维护尊严与权威,在孩子面前不苟言笑,还有的父母生气时在家里摔盘、摔碗,或相互指责、攻击对方,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只图自己心里痛快,这尤其不可取。
为此,家长正确的他们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东西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做法应该是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又不迁怒于人、迁怒于物。
如,和多年未见的好友见面很高兴,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妈妈爸爸今天很高兴。
”工作遇到挫折了,也可以跟家庭成员诉诉苦,然后唱唱歌,说说笑话……总之,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明白,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谁都可以表达情感,宣泄情绪,但是要注意你的表达和宣泄不能伤及他人。
教师应对幼儿同伴矛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师应对幼儿同伴矛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对于一群懵懂的幼儿来说,矛盾冲突就更不可能避免。
幼儿园在应对幼儿的矛盾冲突时必须担负起重要的责任,正确处理幼儿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标签:教师;幼儿;同伴矛盾;解决策略一.问题提出在幼儿与同伴相处过程中,矛盾冲突随处可见,它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的互动形态。
在发生过程中常伴有语言、肢体、情绪等方面的冲突。
矛盾冲突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合理有效地应对幼儿矛盾,将发挥其积极的正面作用,也为人际间的理解与合作奠定基础。
然而,多数教师应对幼儿矛盾的态度及方式是不恰当的,片面地将矛盾冲突看作是消极行为而不予接受。
殊不知若解决不当,会人为地加大矛盾冲突对幼儿的不利影响,从而导致矛盾的反复发生,加剧冲突的程度。
二.教师应对矛盾的常见问题日常工作中观察发现,教师对于幼儿矛盾的应对方式主要呈现如下几种形态:不理解幼儿间为什么总会出现各类矛盾冲突,一旦发生,教师显得极为反感、烦躁,继而导致放之任之,无心过问;矛盾发生,教师常常忽略過程和原因,主观臆断,粗暴呵斥,草率解决。
同时,不提供任何的具体行为指导,幼儿不知道如何做才是合适的;教师常常扮演控制者的角色,充当着“法官”,判断谁是谁非,忽略对幼儿主动解决矛盾的能力的培养。
1.教师敷衍对待幼儿的矛盾即使是微小的事情,也能引发幼儿间的矛盾。
此外,矛盾往往会打破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因此,教师常常表现为不耐烦,在这样的心理状态驱使下导致教师被动应对矛盾,行为粗糙,以求尽快平息矛盾,恢复平静和谐的环境。
案例一:幼儿排队进盥洗室洗手,金金多次去拉乐乐头上的带子。
乐乐告诉徐老师,徐老师正忙着组织盥洗活动,便打发乐乐说:“你快去洗手吧。
”乐乐又去向张老师寻求帮助:“老师,金金弄我衣服上的带子。
”刘老师说:“是吗,等会老师找他。
”此案例中的两名教师在应对幼儿矛盾时都持有轻视冷漠的态度,都没有对乐乐给予及时的适当的指导帮助。
发展心理学丨第6讲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 大脑结构的发展
方面 脑重量 脑皮层 脑电波 区域成熟顺序 两个加速期
特征 幼儿期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7岁接近成人水平
结构日趋复杂化,5岁单侧化完成 5岁前θ波多于α波,7岁后阿尔法波逐步占主导地位
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5-6岁 和13-14岁
2、回避型:消极 妈妈在场: 儿童 妈妈离开: 儿童
3、矛盾型:消极 妈妈在场: 儿童 妈妈离开: 儿童
趋向外部(探索) 趋向妈妈
回避妈妈 回避妈妈
回避妈妈 趋向妈妈(趋避冲突)
课程内容
要点|收获|作业
第六讲 幼儿心理发展(上)
课程内容
要点|收获|作业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幼儿游戏 ✓幼儿的言语发展
发展心理学
6
复习回顾
1. 简述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2. 简述艾斯沃斯的婴儿依恋类型。
简述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 婴儿的情绪社会化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①社会性微笑: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和主要标志,是婴儿发展 中极为重要的一件事,5周时选择性社会微笑出现,4个月开始 有区分、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②陌生人焦虑:6-8个月时,婴儿能把主要抚养人和陌生人区分开 对出现在身边的陌生人产生焦虑、恐惧、回避的行为。 ③分离焦虑:6-7个月时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之后 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与其分离。
b. 回避型: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不表示反抗,母亲 回来也往往不予理睬。
c. 反抗型:在母亲要离开时表现的很警惕,母亲离开时表现得很 苦恼、极度反抗,但当母亲回来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 既寻求接触又反抗接触,又称为矛盾型依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认为、矛盾型儿童一方面能力较强、性格较活跃;另一方面调皮捣蛋、行为具有破坏性。是不是矛盾型幼儿的性格特征都符合这种表述呢?他们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怎样?毕竟文献中的结论相对都是通过大规模样本的测量概括出的主流特征。
作为研究者、我试图走进矛盾型幼儿的现实生活、考察他们在同伴关系中的具体表现、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以个案形式生动描述。这种描述不是建立在大规模样本的测量上、而是真正地研究“真儿童”。围绕五个活生生的幼儿、我试图了解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征、进而了解性格特征和同伴交往类型的关系、以同伴交往为切入口提供儿童性格特征改善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幼儿园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对矛盾型幼儿的指导提供参考。
李韵:比较内向、攻击性行为突出、这种行为往往通过较“无声”的动作完成。
李韵不大说话、内向、在班上表现不是很活跃;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需要别人听她指挥;喜欢做小动作、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不被老师喜欢;有一两个玩得好的朋友、似有发展成被拒绝儿童的趋势。可李韵在家和在幼儿园的表现有较大差异。在家里、她较活跃、与父母、长辈能主动友好地相处。李妈妈对自己女儿是说不出的满意:“我有一个这样的崽很满足。”她对女儿的种种言行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喜爱和支持。可以说、李韵是处在民主偏溺爱的家庭氛围中。她在家里的玩伴只有父母和爷爷奶奶、而家人对她的所作所为都不加干涉、缺乏对她的有效引导。在缺乏同伴交往经验的背景下、这样的家庭教养环境很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唐文:比较内向、亲社会行为突出、攻击性行为很少、整体表现较沉稳。
唐文的合作、分享行为较多;关心周围的朋友和事、合群行为显著;有一定的正义感;举止不粗鲁、谦虚、不张扬;受老师喜爱;很少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他的性格偏向于“受欢迎儿童”、虽不是太外向、可愿意与伙伴分享合作、而且有一定的正义感、在班上很有人缘。但由于班上人太多、他又不是很善于表现自己、所以友谊的触角只能伸展至一小部分朋友当中。按照社会测量法、我把他也归于矛盾型儿童。和他妈妈交谈时、发现妈妈性格内向、对唐文管得也少、但爸爸广交朋友、对朋友特别真诚。我想这一点也在间接影响唐文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学上所谓的矛盾型儿童是指那些被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其他同伴看作是有破坏性而不被喜欢的儿童、也称有争议的儿童。矛盾型儿童尽管比例比较少、但是在幼儿园班级集体生活中却是一个“能量”很大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