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天下之身 公天下之物——论《列子》天地观中的生态思想

合集下载

许地山-道教史

许地山-道教史

许地山-道教史绪说“道”底内容极其复杂,上自老庄底高尚思想,下至房中术,都可以用这个名词来包括它们,大体说来,可分为思想方面底道与宗教方面底道。

现在名思想方面底道为道家,宗教方面底道为道教。

宗教方面底道教包括方术符溅在里面,思想方面底道家,就包含易阴阳五行底玄理。

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这思想自与佛教思想打交涉以后,结果做成方术及宗教方面底道教。

唐代之佛教思想,及宋代之佛儒思想,皆为中国民族思想之伟大时期,而其间道教之势力却压倒二教。

这可见道家思想是国民思想底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底气概。

“道”底思想既然弥蒙一切,为要细分何者为道家,何者为道教,实在也很难,但从形式上,我们可以找出几种分类法。

一上品道、中品道与下品道最初把道家与道教略略地整理成为系统而加以批评底是梁刘概底《灭惑论》。

论中提出道家三品说,现存《弘明集》(卷八)中。

论说:案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标老子,农述神仙,下袭张陵。

太上为宗,寻往史嘉遁,实为大贤;著书论道,贵在无为;理归静一,化本虚柔。

然而三世不死,慧业靡闻,斯乃导俗之良书,非出世之妙经也。

若乃神仙小道,名为五通,福极生天,体尽飞腾。

神通而未免有漏,寿远而不能无奖。

功非饵药,德沦业修,于是愚角方士,伪托遂滋。

张陵米贼,述死升天;葛玄野坚,著传仙公;愚斯惑矣,智可往软?今祖述李文,则教失如彼;宪章神仙,则体劣如此;上中为妙,犹不足算,况效陵、鲁,酸事章符,设教五斗,欲极三界,以蚊负山,庸诓胜乎?标名大道,而教甚于俗;举号太上,而法穷下愚:何故知耶?贪寿忌夭,含识所同;故肉芝石华,话以翻腾。

好色触情,世所莫异;故黄书御女,谈称地仙。

肌革盈虚,群生共爱;故宝惜涕唾,以灌灵根。

避灾苦病,民之恒患;故新得扭扭,以快愚情。

凭威恃武,俗之旧风;故吏民钩骑,以动浅心。

至于消灾淫术,厌胜奸方,理秽辞辱,非可笔传。

事合氓庶,故比屋归宗。

是以张角、李弘,毒流汉季;卢惊、孙思,乱盈晋末。

列子的思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列子的思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列子的思想“贵虚”虚者,有无(空)皆忘,万异冥一,故谓之虚。

《管子·心术上》:“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

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

舍矣者,言复所于虚也。

”《文子·精诚》:“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於方外,行於无门,听於无声,视於无形,不拘於世,不系於俗。

”“贵”这个词不是列子本人所取,而是战国其时的学者概括列子其说的总结。

列子认为虚无贵可言,一言贵就已经是有而不是无了。

真正的无,需要有无(空)皆忘,差别消融,而这正是虚的意义。

虚一旦彻底,也就无所谓贵贱有无(空)等等的概念。

以道为本列子“贵虚”,其根本义旨与老庄思想接近,关涉的是精神境界问题,属于养生治身的学问。

虚即道,表示冲虚自然,不执不为之义。

它既是本体,即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据,又是养生治身所当奉行的根本准则。

《冲虚经》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消解种种执著,上达于虚无之境,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

这一以“贵虚”为要旨的根本精神,大体包括以道为本、齐物为一、体道求真、无心之境、安命处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道何以能成为万物生化的本体?照《冲虚经》之说,这需要从双方的物性看,处于永恒流转变化的过程,属于有限的存在物,因而不可能成为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据。

道的物性是“往复,其际不可终;疑独,其道不可穷”。

实际上,道无所谓“往复”。

具体事物往复变化,道贯于万物中而生化之,关涉于万物“往复”,故也说道体“往复”。

道体生化万物,因此可以不受一形一象的限制而成为万物生化的根据。

其次,凡具体事物各有其特定的功用。

例如,天能“生覆”,地能“形载”,圣人能“教化”。

但一有具体功用,就有局限,“随其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若天不能“形载”,地不能“教化”,圣人不能“违所宜”。

因此,一切具体事物只能成为被统摄的对象。

与具体事物不同,道非阴非阳,非柔非刚,不具有具体的功用。

正因为它不具有具体的功用,因此反而可以成为“生生者”、“形形者”、“声声者”、“色色者”、“味味者”,成为万物的本体,运化万物而有无穷的妙用。

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docx

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docx

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一、表现人生易变的自然性《列子》的自然哲学思想也表现在对人生易变的自然性阐释上。

有关“人”的观念中外自古有之。

最早有关人的观念是人化泛灵论和图腾神话。

中国的《易》已经产生人文、人道之类观念。

儒道两家学说大量涉及人的问题。

人的科学就是科学本身,人学已是一个专门的学问了。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古人所苦苦求索的重大问题。

大自然不能被看作是人的外在物,应当看成是与人融溶为一体的生命存在物。

人与大自然是息息相关的。

“自然具有一种根源性的意蕴,”[4]“自然一词所承载的神圣的生命意味,”[4]“人性的丰富内涵恰恰源于自然。

”[4]一言以蔽之,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列子》从人的生与死、人生与人寿角度探讨人与天道自然的关系,感悟到人生变易受制于自然,也受惠于自然。

彰显出自然哲学的唯物思想光华。

《列子》说:“冲和气者为人,”[3]意为元气的中和平允地促成人的出现。

这就是人是大自然产物的思想。

又说:“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

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

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

”[3]意为您的身体是天地所赋予的形体,诞生不为您所占有,是天地所赋予的和气而诞生。

性命不为您所占有,是天地所赋予的顺气而有性命。

子孙不为您所占有,是天地所赋予的蜕气而有子孙。

“故无用而生谓之道。

”[3]意为不依靠什么而生就叫天道。

在这里,列子认为人的诞生是大自然造化结果,是天地和气的产物。

性命、子孙也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

人的诞生是天道、宇宙自然规律所使然。

因此,人生伊始就蕴含自然性。

“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完全可以理解为一种母与子的关系。

人类无疑是自然环境孕育的产物。

”[4]人之生为大自然的产儿,人之死亦然,也是大自然所为。

列子觉悟斯理。

《列子》说“:此自生自死,自厚自薄,”[3]意为年寿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和死亡规律。

身体有各自的强健规律和衰弱规律。

又说:“生非贵之所能存……生亦非败之所能夭。

”[3]意为年寿不会因为极其珍视就能长存,年寿也不会因为受到贱视就能夭折。

理性观照下的人生哲理——论《列子》寓言的特色

理性观照下的人生哲理——论《列子》寓言的特色

092021035 周相相理性观照下的人生哲理——论《列子》寓言的特色摘要:《列子》贵虚,属于早期道家,他寓言的特色是神话色彩及其思维的超现实性,对宇宙奥秘的关注,具有丰富的想象甚至科幻色彩,重精神轻形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字:列子贵虚寓言神话色彩想象重精神轻形体相传《列子》一书的作者是列御寇,其时代应早于庄子,大概在战国初期,为宋国人,其他事迹不详。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

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

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列子的学说,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

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

”《尔雅.释诂》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其思想应属于早期道家。

列子寓言的突出特色是其神话色彩及其思维方式的超现实性,如半神话式的《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汤问》)等寓言。

即首先见于此书。

其次是对宇宙奥秘的关注,同庄子有一脉相通之处,反映的也是道家的宇宙观,只是更集中于具体问题。

如著名的“杞人忧天”(《天瑞》)故事: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忘食……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这亦舍然大喜。

在现实不如生活中,整天怕天塌地陷而寝食难安的人,恐怕不是很多,然而对这种多余的担心遂试之为愚昧,恐亦非妥。

因为人类在神秘的自然面前,很难以把握而产生心理困惑,并进而提出问题予以解答,却正是进步的开始。

《庄子.天运》即曾有过相似的发问,而屈原《天问》也说:“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可知这是古代哲人们共同的疑问,体现的正是人类对神秘宇宙的积极精神,只是列子用语言表现得更加夸张罢了。

今天看来固然显然幼稚,而科学正当由此起始。

《列子》导读、精彩篇章、经典名句

《列子》导读、精彩篇章、经典名句

《列子》导读、精彩篇章、经典名句《列子》导读、精彩篇章、经典名句国学诸子百家 2011-02-19 09:13:0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列子》导读一、作者档案列子,名御寇,又名列圄寇,战国前期郑国人,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相传列子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瞀人。

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

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 ”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著作《列子》(包括他的弟子参加编写),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书中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号曰道家,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务崇不兢,合於六经元号列子书曰冲虚至德真经。

《列子》内容丰富复杂,有消极无为、个人享乐的观点,也有包含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的观点。

二、内容提要《列子》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曲籍,属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

第一篇《天瑞》。

本篇十四个段落可分三大部分,都是围绕这一世界本原而展开的。

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不生不化者”是万物的本原,接着描述了世界从“太易”开始直至“天地含精,万物化生”的生成过程,然后又以“外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说明生物与非生物在物质基础上的演化历史,这三个层次分别从物质本体,宇宙生成和生物进化的角度阐明了“道”的属性,构成《列子》独特的自然天道观。

《列子》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列子》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列子》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列子》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列子》是一部著名的哲学著作。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庄子的时代,虽然没有生态一词,没有我们现代意义的美学和生态文明,但庄子学说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甚至说全部的庄子哲学都可以从生态学出发得到把握。

他的哲学以“生”为主题,以“和”为根本,以“自然”为宗旨,以“自由”为方向,以“快乐”为目的,孕育了中国美学和生态思想的主体内容,体现出强烈的审美精神和审美意义,并由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一、自然生态: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庄子是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者,也是古代中华生态思想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他一方面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1〕的思想理念,在老子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庄子又吸纳了《周易》美学的生态思想,使其认识得到显著的拓展与升华。

《周易》关于“天地之大德曰生”〔2〕;“天地絪温,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3〕;“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4〕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庄子,并促进庄子将这种自然思想向系统化、生态化和实践化方向发展。

从庄子关于“生”的大量词汇和概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其生态思想的脉络和意蕴。

生物(《逍遥游》);生有、生无、生阳(《寓言》);生物、生理(《天地》);生生、生死(《知北游》);并生、方生、死生(《齐物论》);群生(《马蹄》);皆生(《骈拇》);悦生、外生(《大宗师》);正生、众生、益生(《德充符》);物生(《人间世》)、全生、养生(《养生主》);人生(《胠箧》);长生、自生(《在宥》);穷生、天生、由生(《天地》);循生、丛生(《天运》);知生(《缮性》);未生、所生、若生、宁生(《秋水》);俱生、无生、有生、生生、复生(《至乐》);达生、存生、德生、更生、死生(《达生》);水生(《田子方》);新生、本生、相生、胎生,卵生、生生、天地生(《知北游》);草生、形生、必生、卫生、汝生(《庚桑楚》);害生、怒生(《外物》);易生、尊生、伤生、弃生、重生(《让王》);独生、所生(《天下》)等等。

中国古代有哪些生态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有哪些生态哲学思想

“取物不尽物”的天人合德思想儒家很早就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和人类需求的无限之间的矛盾。

从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原则出发,儒家提出了“取物不尽物”的生态伦理道德,主张有限地利用自然资源,反对破坏性地开发生物资源。

孔子十分珍惜动物,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意思是说,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来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横断流水来取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孟子基于“爱物”观念,主张“恩足以及禽兽”和“君子远庖厨”,反对任意残杀动物。

《礼记》作者十分珍惜、怜悯动物,提出“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

”反对统治者沉溺于犬马狩猎之中,力戒“佚游”(放纵游乐)之道;主张狩猎“围其三面而不合”,反对四面合围,以免杀伤过多,灭绝生灵,具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

“取物以顺时”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根据动植物依“时”(季节)变化而发育生长的生态规律,主张“取物以顺时”的环保思想。

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如果在耕种收获的季节,不去妨碍生产,那粮食便会吃不完了。

荀子发挥孔孟的生态思想,也为人类描绘了一幅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社会蓝图。

他指出只有根据季节(时)的演替规律,做到“以时禁发”,才能达到“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的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

“繁而息之者,天地之仇”的人口意识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

他以儒家“道统”继承人自居,所论“天之说”,包含着极有价值的生态环保思想。

韩愈所说的“天”,主要是指天地万物的“自然之天”。

由于人对“元气阴阳”的破坏愈来愈厉害,遂形成天与人的对立关系。

他指出,随着人口迅速增长,要吃饭,要住房,要喝水等,这就迫使人类过度地“垦原田,伐山林”,即通过破坏草原和大量砍伐森林的途径来扩大耕地面积,以解决吃饭问题。

为了解决增长人口的住房和日用品问题,特别是满足统治者的奢侈生活,不得不疏治河流、修建房屋等。

“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张横渠的生态伦理观

“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张横渠的生态伦理观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正蒙·太和篇》)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同上)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同上)
以上诸条之旨趣在表明,气乃宇宙万物之本源,气聚而为万物,散而为太虚。太虚无形,但却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气的原本的存在状态,“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同上)虚与气乃是一个统一体,宇宙万物只不过是气聚的不同形态而已:
“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张横渠的生态伦理观
东方朔
内容提要:本文从横渠文本的义理脉络出发,讨论了横渠思想中所蕴涵的生态伦理观念。文章认为,横渠的思想乃是从万物同一的宇宙本源论出发,以“尽性”、“大心”以“肖天”为境界追求的一种根源性生态伦理。文章从“人但物中之一物耳”、“君子教人,举天理以示之而已”以及“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三个方面对横渠的生态伦理观念作了提纲式的说明,并认为,在横渠,人与自然的共亲一体,赋予人感通万物、成就万物,并引领万物至和谐之境的一种伦理担当。
不特于此,横渠还就宇宙生成、万物化生方面有其独特的说明,此说明就其总持而言,即所谓“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正蒙·太和篇》)然而,天地变化,万物生成以及“山川之融结”、“万品之流形”正端赖于此阴阳之气之感通聚散,升降磨荡,“地纯阴凝聚于中,天浮阳运旋于外”,日月五星皆藉此阴阳之气之变化不测以成[3]。无疑,假如我们天真地执着于从现代科学的成就去验证横渠之言说,我们可能会有所失望的。然而,这样一种思考方式本身却遮蔽了横渠之真实用心,盖横渠所欲说明者原在于,此气化宇宙之自然,乃是自我生成的生命过程。万物皆由一气组成,气聚而生人、生物,这也就同时“意味着要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就是要允许一切存在形式按其本来面目展现自身。”[4]换言之,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认为,横渠哲学是要透过宇宙本源的观照,将万物一体的有机的宇宙图象以及某种程度上的生物平等主义作了平铺的展露,此一展露,依横渠,正是秉承于“天序”和“天秩”而来的。横渠云:

老学史中的杨朱思想——兼论《列子》书非伪

老学史中的杨朱思想——兼论《列子》书非伪

老学史中的杨朱思想——兼论《列子》书非伪在先秦道家诸子的研究中,杨朱是最被忽视的一家。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杨朱没有著作传世,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则可能是近代以来对杨朱的误解太多,关于杨朱其人尚且没有一致的看法*,更遑论他的思想了。

从目前关于杨朱的认识来说,熊铁基先生在《中国老学史》中提出的观点是比较合理的,他指出:“杨朱是从老子到庄子思想演变过程中的一个中间人物,讲老学的发展,不能不有这样一个中间人物。

”杨朱作为先秦时期的历史人物是无疑的,《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典籍均有提及,他早于庄子,应该在列子之前,主要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当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

杨朱主张“为我”“贵生”“全性保真”,其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一直存在。

近些年来学界已开始关注对杨朱的研究。

本文从老学史的角度,对有关杨朱的思想及其影响做一简要梳理。

一杨朱与先秦老学的传承在讨论先秦道家思想特别是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发展链条时,文子、杨朱、列子等道家诸子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随着1973年河北定县汉简《文子》的出土,学术界对《文子》的研究日益重视,有分量的成果不断涌现;相对来说,当前杨朱、列子的研究则显得不够。

杨朱没有留下著作,列子虽有著作,但《列子》被视为伪书而不受重视,其中的《杨朱篇》也自然罕有人关注。

实际上,柳宗元虽疑《列子》,但并没有完全否定《列子》书的真实性,是近代疑古思潮兴起后,以马叙伦、杨伯峻等为代表的学者力主《列子》为伪书,《列子》伪书说才呈现出压倒性的势头。

不过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列子》不是伪书,岑仲勉、严灵峰、许抗生、陈鼓应等先生都进行过有力的论证*,马达撰写的《列子真伪考辨》在2000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集中论证了《列子》伪书说不能成立。

尽管大家讨论的意见并未达到一致,但今本《列子》肯定保存了先秦《列子》书的内容,当然不排除有后人的删改整理,这已成学界共识。

笔者赞同《列子》非伪的观点,而《列子》书中的《杨朱篇》尤其值得重视。

虚无与生死:《列子》思想研究(上)

虚无与生死:《列子》思想研究(上)

虚无与生死:《列子》思想研究(上)前言《列子》研究的意义一、《列子》其书《列子》与《老子》、《庄子》同为道家名著,老庄列常常并提,但与另两者相比,对《列子》的研究论著直如凤毛麟角。

古人的研究多着眼于考辨其书真伪,今人虽转而注重此书的思想内容,但研究成果多见于各种中国哲学通史或断代史中的有关章节,或以论文形式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中,成书者寥寥无几[1]。

究其原因,盖古《列子》书早已亡佚[2],今本《列子》乃由东晋张湛整理作注后方始流传于世,而自唐代柳宗元的《辨列子》开始,不断有学者怀疑此书的真实性,至疑古成风的二十世纪,学界主流基本认定此书系晋人伪作,致使不少学者对其评价甚低[3],遑论深入研究。

今本《列子》[4]共八篇,篇数与《汉书·艺文志》所载同。

附有刘向叙录,记载全书篇目为:“天瑞第一,黄帝第二,周穆王第三,仲尼第四(一曰极智),汤问第五,力命第六,杨朱第七(一曰达生),说符第八”[5],与正文同。

但刘向叙录中称列子为郑缪公时人,而《列子》书记载有许多晚于郑缪公数百年之事,所以柳宗元首先对此篇叙录产生怀疑,并认为《列子》“其书亦多增窜非其实”[6],遂开怀疑《列子》真伪之先河。

此后历代均有学者提出新的证据,对《列子》的成书年代进行质疑。

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的疑点:(一)《列子》书中与《庄子》同者有十七章之多(该数字引自高似孙《子略》),又有多处与其他晚出书籍如《易纬·乾凿度》、《山海经》等相同,令人怀疑《列子》乃后人荟萃众书而成;(二)书中多言列子身后乃至秦、汉、魏之事,如海外三山之名始于秦代(参见马叙伦《列子伪书考》),“儒生是秦以后的称呼”(刘汝霖《周秦诸子考》),“西域之名始于汉武”(黄震《黄氏日钞》),“六马为天子大驾,盖出于秦汉君之侈……《汤问》篇言泰豆教造父御六辔而不乱……此非周人语也”(姚鼐《跋列子》),“此书以黄帝孔子并称圣人,则又出于二汉圣学昌明之后”(俞正燮《癸巳存稿》),以及《汤问》篇记载王子不信火浣布、切玉刀,此皆魏文帝之事(此事别书多有记载,如《抱朴子·内篇》),等等。

读书心得——《列子》自然本体论的音乐欣赏审美

读书心得——《列子》自然本体论的音乐欣赏审美

读书心得——《列子》自然本体论的音乐欣赏审美《列子》文本中关于音乐的文字主要着眼于音乐作为一门具体艺术的审美经验及其内部规律,对于音乐的论述大多从艺术本身的特质出发,少有涉及音乐与政治、教育关系的问题。

基于此,它的音乐实践活动更多地强调音乐本身所带来的审美愉悦,这样我们就不能不谈及音乐实践活动中最后一个环节——音乐欣赏。

《列子》以为在音乐欣赏中人们可获得音乐美感,这种美感不仅仅是感官的简单体验,更重要的是精神愉快和知性满足。

这种感受既体现在“余音绕梁木丽,三日不绝”①的审美心理效应上,也体现在“子之听矣!志想象犹吾心也”②的明确音响感知、深度情感交流和想象联想之中,以及对“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③的音乐自然之道的理解。

一、“余音绕梁木丽,三日不绝”:审美心理效应的再现音乐作品及作品的表演使欣赏者感受和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和思想意境,这是一个由表层欣赏到内在体验的过程,《列子》用“余音”来说明声音的表层结构消逝以后,欣赏者所感知到的音乐里层,用“三日不绝”的艺术夸张描述欣赏者被音乐精神等内在的情感深深打动的情形,由此而进入到忘记自我和身处无我之地的境界,在情感上无论悲伤还是喜悦总能与创作者产生共鸣,在痛苦或者欢乐中精神得到升华,从而产生审美效应。

《列子》记述了一则关于音乐的故事:“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木丽,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

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遽而追之。

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乃厚赂发之。

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这段文字涉及了音乐欣赏心理效应的几个层次,首先韩娥用原生态的演唱、无多余加工的声音,借声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等,从感官上深刻地打动听众,产生“既去而余音绕梁木丽”的效果,使人们在无关联的现实生活中仿佛还能找回音乐的踪迹,“三日不绝”时时回味声音的抑扬顿挫、丰满圆润,这是音乐所形成的听觉记忆,也是音乐感性知觉的最明确表述。

庄子一书笔记摘抄及感悟(3篇)

庄子一书笔记摘抄及感悟(3篇)

第1篇一、摘抄1. 《逍遥游》“逍遥游,天地之大美也,而不知其所以然。

故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感悟:庄子在这里阐述了一种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而我们只需顺应自然,便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好。

2. 《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感悟:庄子在这里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本为一体,我们应尊重自然,顺应万物。

3. 《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己!”感悟:庄子在这里提醒我们,人生有限,知识无穷。

我们应珍惜有限的人生,追求内心的满足,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知识。

4. 《大宗师》“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感悟:庄子在这里进一步强调,人生有限,知识无穷,我们应懂得取舍,追求内心的满足,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知识。

5. 《应帝王》“帝王者,天下之至贵也,而仁义者,天下之至道也。

然而,帝王之所以为帝王,非仁义也,乃因其能顺应自然、把握时机。

”感悟:庄子在这里告诉我们,帝王并非凭借仁义而成为帝王,而是因为他们能顺应自然、把握时机。

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顺应自然,把握时机。

二、感悟1. 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逍遥游”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

这种态度要求我们放下世俗的束缚,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满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名利所累,无法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

然而,只有当我们放下这些束缚,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2.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庄子在《齐物论》中强调,人与自然、万物本为一体。

我们应尊重自然,顺应万物。

在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庄子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知识与人生的取舍庄子在《养生主》和《大宗师》中提到,人生有限,知识无穷。

《列子》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列子》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列子》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列子》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其环境伦理思想包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保护自然,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不良影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思想。

对《列子》环境伦理思想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和利用观,启发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方法论的思考,有着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列子》环境伦理现实意义《列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古时庄列并称,可见列子在道家中的显赫地位。

《列子》成书时代尚有争议。

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派认为《列子》是战国时期列子及其后学所著,另一派则认为其是魏晋时期的人假托列子之名所作,目的是为了反对当时儒家思想。

宋代的大学问家朱熹认为此书是伪作,目前后一种说法占优。

[1]笔者认为,《列子》是否为伪书并不影响本文对《列子》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的探讨。

如果主要精力放在对该书是否为伪作,而放弃对其思想内容的研究,未尝不是一件憾事。

一、《列子》中环境伦理思想的认识论基础《列子》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其思想遵循了道家传统的自然主义世界观的立场和方法。

在老子那里,人与自然构成了一个系统,这一系统与道并行,所谓“道大,地大,天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25章》既然人是从天地万物中产生的,因此,人生之道在于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即“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庄子-天运》。

在《老子》那里,“致虚极,守静笃”《老子-16章》不失为对待自然万物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庄子》那里,则强调“无为而尊”《庄子-在宥》。

《列子》深谙道家的这一基本立场,他提出的对待万物操持个人行为的方法和态度是贵“虚”。

据《列子-天瑞》记载,有人对列子说:“您为什么要以虚为贵呢?”列子回答:“既是虚,就无所谓贵贱。

”并说:“要排除人为的名义,莫如保持清静,莫如保持虚默。

恪守清静虚默,就掌握了道的所在;追求得失予取,就丧失了事物的本性。

公天下、家天下与私天下

公天下、家天下与私天下

公天下、家天下与私天下张分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内容提要:公天下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流行的政治理论之一。

本文在分析公天下论的历史演变过程、基本思路、理论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公天下论集中回答了设君之道、为君之道和择君替君之道等重大政治理论问题,它既论证了君主制度的必然性与主权在君的合理性,描绘出“圣王之制”、“天下之法”的理想政治蓝图,又为君权的存在与行使设置了条件和规范,还为政治批判提供了价值尺度。

立君为公、君位为天下之公器、君道尚公、天下非一家一人私有等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获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的认同。

一般说来,历代统治者不仅不排斥这些思想,还往往自觉地运用它、利用它来调节政治或变革政治。

这类思想现象既不能简单地一律斥之为粉饰政治,更不能不加分析地将其定性为“反对专制”乃至“民主主义”。

本文还提出这样一个认识:在中国古代政治思维中,规范、制约、调整君权的思想极其丰富,政治批判色彩相当浓烈。

“天下为公”思想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这表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政治理论体系有其精致、周到之处,甚至包含着许多超越时代的政治理性。

这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历史现象。

以往的思想史研究对这个特点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是需要改进的。

关键词:天下为公;家天下;私天下公天下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流行的政治理论之一。

《礼记·礼运》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这些思想命题被历代思想家、政论家反复征引,它的影响既广泛又深远。

在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许多学者称这一类思想命题为“民主主义思想”、“反专制思想”。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礼运》篇的思想表明儒家主张建立“民权的大同世界”(参见徐顺教:《〈礼运〉大同与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收入中国孔子基金会编辑:《孔子诞辰2540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公天下与家天下阅读答案

公天下与家天下阅读答案

公天下与家天下阅读答案公天下与家天下阅读答案在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的“礼运”篇中,作者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就是没有私心和阴谋诡计,抢劫偷盗与乱贼暴徒亦已灭绝,即使夜不闭户也安然无事的“大同之世”。

大同之世的基本特点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即天下乃天下人共同的天下,从而区别于以世袭制度、“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等为特色的“天下为家”,即某个人及其家族将天下据为已有的时代。

公天下代表了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

儒家力图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其根本目标就是希望成就一个道德理想国——大同之世。

儒士集团天下为公的取向不仅是早期儒家就已揭明的理想,而且是后世儒者进行社会批判不得不遵循的基本点。

黄宗羲正是在与天下为公的理想之世的比较中,对世袭社会中仅仅立足于自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予以了无情的鞭笞。

朱熹也据此对家天下时代做出了批评性反省,他批评唐太宗“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而且认为相比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代,世袭社会“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

尽管其言论并未直接包含社会批判的内容,但是我们从张载著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中,依然不难看出一个真正的儒者超越一家一姓的家天下,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

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则是“天下为家”,即以维护一家一姓对天下权力、财富乃至民众的独占和维护一家一姓“永久”的世袭为根本目标。

这就不能不与儒士集团的理想追求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而由于儒士集团虽以“道”的化身自任,但却无位、无势,在实际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根本不是有位、有势的帝王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权势集团的对手,其“以道抗势”的行为除了在有限的范围内与程度上纾缓家族专制的暴虐之外,根本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儒者所自我期许的影响和作用。

先秦道家“自然”、“因循”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最新资料

先秦道家“自然”、“因循”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最新资料

先秦道家“自然”、“因循”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道家对世俗伦理道德持否定态度,在其看来,世俗伦理道德恰恰是“大道”遭到破坏的产物,即老子所说的“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1](P43)。

生态伦理正是人类无视自然生态规律,从而生态环境遭致破坏后而产生的,依道家学说来看,人们只要崇尚“自然”本身的活力,不人为干预自然生态过程,“因循”万物自然本性和法则而为,整个生态环境自然和谐优美,如此亦不需要学者们耗费脑力和唇舌的生态伦理了。

尽管道家否定世俗道德,但道家绝非道德虚无主义者,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2](P52),在其看来真正的道德应该是合乎“道”的,毋须言教的,是人们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道家“自然”、“因循”思想可为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现实生态难题提供宝贵的参考。

一、自然――万物之本性、之所由长期以来,视“道”为道家标志性概念几乎成了学界的共识,那么是否“道”就是道家思想的终极存在和最高概念?是否就是道家之所谓“道家”而区别于儒家等学派的标志性概念呢?许建良教授曾对此做过专题研究,他指出,在先秦诸子典籍中“道”并非道家独有的哲学概念,道家区别其他学派的标志性概念应是“自然”[3](P64-65)。

在梳理先秦道家原典的基础上,许教授从生成论、本根论、存在论和方法论四个维度阐释了对“自然”的内涵及其在道家哲学中的地位[4](P12-23),笔者认为“自然”的涵义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万物的自然本性或自然状态老庄道家常以“自然”来表示万物的自然本性或自然状态,如《老子》中的“辅万物之自然”[5](P166),《庄子》中的“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6](P294)、“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7](P578)等。

在《庄子》中,“天”和“性”也常用来表示事物的自然本性或自然状态,如“无以人灭天”[8](P591)、“性分自足”等。

庄子的自然观:以天地为棺椁

庄子的自然观:以天地为棺椁

庄子的自然观:以天地为棺椁庄子的自然观:以天地为棺椁“老庄”并称, 是为道家之祖。

虽同为道家, 庄子的哲学却自有特点。

老子处阴而攫阳, 所谓“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目标却指向“大直”、“大巧”、“大辩”;可见, 老子精通智术或说阴谋之术, 表面文章的背后, 藏着的是二心, 其辩证法, 具有积极用世的效能。

庄子却不同, 他在哲学上, 对“一与多”关系的处理, 是由“多”转向“一”,万物归一, 主张“齐物”, 同老子“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趋动方向恰恰相反。

他反对给“浑沌”凿窍的故事, 就是拒绝“一生二……”的隐喻。

庄子也说“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与老子的“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看似相似, 实则不同, 庄子的指归在于“无己”、“无功”、“无名”, 是一种绝对的无功利的思想。

庄子的生平,经历了平民、出仕、归隐三个阶段,在最后的阶段,庄子把他的思想化为实际,与大自然打成一片,做了一个隐士。

他的处世哲学是真正的出世, 归寂于天地的浑沌, 这是他的最高准则。

他因此对自己身后事也是这样履践的。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曾脱衣裸形于屋中, 有人讥笑他失礼, 他嘲笑道:“我以天地为栋宇, 屋室为裤子, 你们为何钻入我的裤裆中来呢?”反倒是人家不知羞耻, 真够夸张、够幽默的了。

其实刘伶是从庄子的话中套出来的。

《庄子·列御寇》讲到:“庄子将死, 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 以月月为连璧, 星辰为珠玑, 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这段话清楚地表明, 庄子是推崇天葬的。

这同儒家的厚葬主张唱反调。

他接着针对弟子怕他死后被乌鸦和老鹰吃掉, 戏谑地说如果采取土葬, 他被蚂蚁吃掉, 那就等于从前者的嘴里夺来给后者的嘴里, 不是太偏袒了另一方吗?庄子的丧葬观如此旷达, 他把死当作是重新化身天地、回归自然的方式。

采取天葬的这一最自然、最省检的葬仪,在他看来, 不过是再一次体认“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信念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4期2017年7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37 No. 4Jul. 2017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论《列子》天地观中的生态思想陈望衡,郝娉婷(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列子》的核心概念是“天地”核心思想是天地观。

《列子》的天地观集中反映了该书关于环境和资源 的思想,所包含的天地生人及万物、人与动物具有相通性、公天下等内容,透显出生态客观性、生态公正性和生态大 家园等重要思想。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列子;天地;生态;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B 223.2文献标识码:A列子又名列御寇,他的事迹,《庄子》一书中多 有提及,一些学者认为列子未必是历史上实有的人 物,但不少学者认为列子实有其人。

柳宗元著《列 子辨》,肯定列子的真实存在,说是“郑穆公时人”。

钱穆经过详尽的考证,也证明“御寇实有其人” [1]。

《列子》传为列子所写,《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八 篇”,为先秦道家学派著作,晋人张湛为之注。

然此 八篇早已亡佚,今本《列子》内容“掺杂有大量魏晋 思想;从语言使用看,出现许多先秦所不能有的词 汇,其出于魏晋间人的伪托是无疑的” [2]。

虽然它 未必能成为先秦著作的代表,但大体上属于先秦著 作应是可以肯定的。

由于列子其人、《列子》其书存 有诸多疑问,对它的研究是很不够的。

生态文明时 代,构建和谐生态环境和美丽大家园成为全球共同 的目标。

中国古代虽没有明确的生态及环境美学概 念,但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阴阳之和、道 法自然等思想却体现出生态性及家园环境美学观。

近年来,不少学者将目光投向古代,其研究的内容涉 及先秦庄子、孟子、《周易》以及汉代张衡,宋代周敦 颐等相关人物及著作的生态及环境美学思想,这些 学者的研究使得古代中国智慧重新熠熠生辉。

与此 同时,《列子》中的生态环保、环境伦理等生态思想 也逐渐得到重视和发掘。

《列子》的核心概念“天 地”中包含其对环境和资源的态度,蕴含丰富的生收稿日期:017-01 -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研究”(13&ZD 072)。

作者简介:陈望衡,男,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环境美学。

郝娉婷,女,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园林历史、环境美学。

文章编号:1672 -433X (2017)04-104-5态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天地“委和”论关于天地,《列子》肯定它是物,《天瑞篇》云: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 之有光耀者……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虹蜆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

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 成乎地者也。

……夫天地,空中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

”331-3这段话有三个要点:(1 )天地是物质的,天空有 日月星辰、风雨云雾;地上有山岳河海、金石火木。

这就是我们的环境——自然环境。

(2)天地上的各种物,分别是积气与积块而成的。

气与块均是物质, 相当于构成天地的原料。

气为一,以一气而造成天 上多物;同样,块为一,以一块而造就地上多物。

中 国古代关于天地的构成,多持一元说,认为,天与地 均由气构成,《列子》则主二元说,气与块分别是构 成天与地的原料。

(3)天地只是“空中一细物”,天 地在这里指人生活的环境,当时不知道这是宇宙中 的一颗星球,《列子》这一说法非常接近现代的认 识,难能可贵。

天地最基本的功能是生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生 人。

天地如何生人,《列子•天瑞篇》云:舜问蒸 曰:‘道可得而有乎?’……舜曰:‘吾身非吾有,孰有104第37卷陈望衡,郝娉婷: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生非汝有,是天地之 委和也。

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

孙子非汝 有,是天地之委蜕也。

’”[3]34由“委”构成的四个概念:“委形”、“委和”、“委 顺”、“委蜕”准确地揭示了生命发展的四个阶段:委 形,即生命存在的形式——肉体,这是生命的基础; 委和,肉体与精神相统一的生命,这是生命的显现; 委顺,生命顺应规律而活动,这是生命的成长;委蜕,生命的蜕变,这是生命的延续与发展。

按列子的观 点,人的身体、生命、子孙后代均不属于人本身所有,而是属于天地。

因为天地生人,不仅创生人的肉体,更创造了适合人生存的自然环境,养育了人,使其繁 衍更替、生生不息。

将天地与人的血缘关系,用“委”这一概念来表 述,是《列子》的重要创造。

“委”,比“赋”、比“予”、比“给”要温和得多,有情感得多,其中不仅含有天地对于人的厚爱,也还含有天地对于人特殊的重视,正因为重视,才会委托与交付。

隐约间,在人们的心 目中,天地是一位慈爱的母亲,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

他们不是简单地生出了人,而是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委托给了人。

人在自己的发展中,与天地的 关系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方面,将自己的发展纳入 天地自身发展之中,成为天地更新的正能量,天地因 人生命有序发展而欣欣向荣,用生态理论来说,这就 是生态平衡。

另一方面,也可能超出天地自身发展之外,成为天地破坏的负能量,天地因人的生命无序 发展而衰败混乱,用生态理论来说,这就是生态失衡。

表面上看,人可以超出自身发展之外,不遵循天 地间的法则,成为破坏天地的负能量。

事实上,这种 状态只会暂时存在。

天地生人及万物,万物非人所有,当其发展不遵循“四委”原则时,也就破坏了人生命的物质基础和发展规律,逐渐走向毁灭。

因此,人最终将回归“四委”,回归天地,走向生态文明时代。

这是《列子》天地“委和”论给我们带来的生态建设启示。

二、万物与人并生论天地不仅生人,也生物,生人与生物,在《列子》中并不是两件并行且不相干的事,而是同一件事。

《列子》有一个基本观点:“天地万物与我并生”。

《列子•说符篇》云: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 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如响。

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 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

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替肤,虎狼食肉,非天 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3]269_27°这段话讲述了食鱼雁的事,对于食鱼雁,有两种 解释:一种来自田氏,他认为,这是上天对人的厚待,换句话说,鱼雁等食物,生来就是给人享用的。

此句 的含义很明显:人是天下的主人,透露出人类中心主 义的痕迹。

人类中心主义表现为“人类对自身能力 的狂热崇拜及对欲望满足的过度追求[4],这将导致 生态危机。

另一种解释来自鲍氏之子,他认为,天地万物与 人并生,人与万物同类,既是同类,就没有贵贱之分。

虽然没有贵贱之分,但有“小大智力”之别,在这方面,人有优势。

他进一步指出“迭相食”,揭示了自 然界中食物链这一重要的生态规律。

“迭相食”规 律是天即自然决定的,与贵贱无关,与“小大智力”无关。

按人本主义观点,人是万物之灵,在生物界堪 为至尊。

相比于人,蚊蚋可谓至贱至小了,但蚊蚋能 去钻人的皮肤,吃人的血,就无所谓谁是贵贱高下了。

《列子》也许只是想说明“岂天本为人生之”的 道理,但举的事例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生态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的。

生态对人对物一'视同仁。

在肯定“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的理论基础上,《列子》进一步提出物生物、物生人的重要观点。

《列子》记载,子列子去卫国的途中,对弟子说过一段很长的话,其中有:“若蛙为鹑,得水为继。

得水土之际,则为蛙蟥之衣。

生于陵屯,则为陵舄。

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

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 蝶。

胡蝶胥也,化而为虫••••••”[3]12-14子列子认为,物生物是可能的,但需要条件。

像 蛙生成鹑,须有水才行继。

鹑处于水土之际,变成了“蛙蟥之衣”-----种今名之为泽泻的植物;如果不是处水土之际,而是处于陵屯,这鹑就变成名为陵舄 的一种植物;这陵舄如得到郁栖(粪土),则成为名 为乌足的植物。

这乌足的根长出了名为蛴螬的植物 (一般注说为金龟子的幼虫,恐不妥,因为下句说它 有叶,因此,此蛴螬可能还是一种植物)。

这蛴螬的 叶后来变成了胡蝶,胡蝶则很快地变化成虫。

物不仅生物,还可以生人。

《列子》说:青宁生 程,程生马,马生人。

”[3]17“青宁”,一种虫。

“程”,《释文》注曰:“尸子云:中国谓之豹,越人谓之貘。

”[3]17青宁生成豹,豹生成马,马生成人。

非常神105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奇,不可理解。

尤其是马生成人,更不太好理解。

但 《搜神记》中有记载,说“秦孝公时有马生成人,刘向 以为马祸”[3]17。

以上描述的具体事物的生成与变化当然不一定 科学,其实,子列子也不是在做生物学的讲演,他不是在传授知识,而是阐述一种哲学观点:万物皆变。

变化需要条件,条件齐备构成一种合力,这种合力名 之为“机”。

《列子》说:“人久入于机。

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3]^‘机”包含丰富的内涵,其中 主要有三项:一是事物生成的充分条件;二是事物生 成的必然条件;三是事物生成的关键条件。

充分条 件意谓可能性,必然条件对应必然性,关键条件也即 偶然性。

三者合,则为“机”。

“人久入于机”这 “久”,应为“又”。

“人又入于机”,意思是人也是条件(机)的产物。

物物互生论是深刻的,它隐含生态理论中食物链的意义。

地球上的诸多物种的生死发展环环相扣、相生亦相克。

一物的死亡,为另一物的产生创造 着条件。

反过来,一物的产生,又以另一物的死亡为 前提。

生命的现象既表现在同一生命的生死循环之 中,也表现在相关物的互为生死之中。

生态王国,没有王者,伟大的人类与渺小的细菌 是并等的。

这一切,均可以出之于“机”。

“机”可以 理解成生态平衡规律。

三、人与动物相通论《列子》认为,动物具有与人相似的情感、思想 和智慧。

《列子•黄帝篇》云: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童者,其齐欲摄生,亦不假智于人也;牝牡相偶,母 子相亲,避平依险,违寒就温;居则有群,行则有列;小者居内,壮者居外;饮者相携,食则鸣群。

”[3]85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的能力与智慧,动物也是具 备的,这里,列子还特别提到了动物群中如“牝牡相 偶母子相亲”、“饮者相携食则鸣群”这些关系。

这 些关系既具有生物的种族保存意义,又具有类人类 的思想与情感意义。

人与动物之所以有这样的相同,是因为人与动物本都为自然生物。

由于人类的 进步,人逐渐地将自己与动物隔离开来,也对立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