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福建专用)大二轮复习问题诊断与突破 学案:第二章 学案7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7求同探异,比较鉴赏
学案略语“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乌申斯基语)诗歌的“异彩”,只有从比较中见出。
我们在准确鉴赏诗歌的基础上,可以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对其内容、题材、情感、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或求同,或探异,或求同探异,从而真正地品鉴诗歌。
应该说,比较鉴赏是对诗歌鉴赏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
在2014年,全国有近一半的省市高考诗歌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这就预示着诗歌鉴赏的走向。
对此,考生应不断地研究、训练诗歌比较鉴赏题,这样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比较鉴赏能力,而且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1.(2014·天津)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
答案《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抓住两首诗的意象特点,就能把握其感情异同。
《暮春》写了落花、柳绵、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因暮春引发的惜春伤感之情。
《暮春山间》写诗人缓步春山,看到莺、燕各自轻盈飞翔,桃花凋谢涧水香,描绘了一幅幽美静谧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愉悦闲适之情。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纸鸢
袁枚
纸鸢风骨假稜嶒[注],蹑惯青云自觉能。
一旦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稜嶒:指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
《纸鸢》和《咏柳》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就两者的“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两首诗都是咏物诗,所咏之物都是借他人之势,得意忘形;作者都对此进行了严厉的讽刺和批判,并严正警告它们不会永远得意下去,终有一天会受到打击。
两首诗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对仗势得志的小人的批判和警告。
解析该题是“求同”比较,可以就两诗所表达的情感主旨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比较。
纸鸢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中处处笔笔似乎都在写“纸鸢”,其实,“纸鸢”正是作者所鄙夷的那些凭借权势富贵而得到很高的地位,自鸣得意,飞扬跋扈,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势利小人。
后两句是说掉到地上的纸鸢还赶不上苍蝇,那意思是很明白的,是在说“纸鸢”式的人物就尤为叫人厌恶鄙视了。
咏柳
赏析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描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人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出新芽,正是“且莫深青只浅黄”的新柳。
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作者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意深长,令人深思。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张仲素
阴碛①茫茫塞草腓,桔槔烽上暮烟飞。
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
边上闻笳
杜牧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②十九年。
注①阴碛:塞外的沙漠。
塞外寒冷,故称。
②争禁:怎么经受得起。
两首诗都运用了苏武这一典故,但作用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问题反思
诗歌比较鉴赏题常见的比较角度有哪些?你觉得在做诗歌比较鉴赏题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题目两首诗都运用了苏武这一典故,但作用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4分)[原诗见“自我诊断”第3题]
剖析现场失分答案得分现场失分答案失分剖析
0分
典故的作用是与作者所要表
达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换言之,诗的比较分析是建立
在对各自诗篇主旨、情感准确
理解的基础上的。
没有这一
点,比较便无从谈起。
该答案
得零分,就是与对两首诗主旨
把握不准有关。
2分
该答案在作者用典作用之一
——对典中人物事件本身的
情感态度这一点答得很准,但
忽略了作者用典真正的作用
不只是表达对典故的态度,更
是为表达自己的情感服务的。
该答案答出、答准了作者借用
典故的真正目的,可惜忽略了
作者对典故人物自身的情感
态度的作用。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得分现场满分答案满分赏析
满分4分该答案牢牢把握住了诗歌用典表现出作者“双层”情感态度这一知识点,两首诗的两方面情感分析准确、到位。
完善
你的
答案
参考答案张诗流露了对苏武忠义的敬佩之情,赞扬(激发)戍边将士忠贞爱国;杜诗通过感叹苏武当年的艰辛不易,映衬边地生活的艰苦。
(每点2分)
塞下曲
赏析此诗写了一位仰慕前贤苏武、追求高尚节操的边将。
塞外沙漠茫茫无际,塞草生长茂盛,天色已近傍晚,烽火台上风起云涌。
向北遥望过去,交河那边云水连成一片,那是苏武当年手持汉节归来之地。
边上闻笳
赏析此诗前两句通过“吹笳”“薄暮”“塞垣”“高鸟”“狼烟”等意象,营造了一幕空旷苍凉的边塞之景。
笳出于西北民族地区,汉时传入中原,“鸣笳以和箫声”,最初是“卷芦叶为笳,吹之以乐”,后在形制上有所变化,将芦叶制成的哨插入管中,遂成为管制的双簧乐器,形似筚篥,是汉代鼓乐中的主要乐器。
笳有相当的表现力,在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游牧民族中,善于表现凄怆、哀怨的情感,富有悠远的穿透力,很符合那些边远游牧民族英勇慓悍的个性及牧马吹奏的特色。
“游人一听头堪白”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笳声的凄怆,写出戍边之人生活的悲苦。
最后一句通过感叹苏武当年的艰辛不易,映衬边地生活的艰苦。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比较鉴赏与单篇阅读鉴赏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外在、形式的区别。
一是阅读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多了一两道“比较”题。
只要能读懂诗歌,审清题干比较的方向、角度,比较鉴赏题也并非什么难事。
一、内容、情感异同比较
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
其方法仍与前面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
①读标题。
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感情基调。
②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③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
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在此基础上的比较,需要注意:
①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
②进一步比较分析出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的重要内容。
边练边悟
1.(2013·安徽)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
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
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把握诗人的情感。
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诗,诗人的情感寄寓在诗歌的意象中。
韦诗中的意象是:皎洁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
恬静的月色,人略显孤独。
赵诗中的意象是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
凄冷萧瑟之景蕴含凄凉孤独之感。
同时两人对景物描写的差别体现了两人心境的细微差别。
秋斋独宿
赏析本诗紧扣“秋”和“独宿”展开诗意。
开篇即从写月光入笔,山月皎洁,本可以和亲友饮酒唱和,尽享快乐时光,但此时独自栖居山中的诗人,只能听屋外秋风动竹、山鸟
惊栖之声,凸显秋夜的寂静。
这些气氛的渲染,让诗人倍感孤独无依。
最后,给出“窗间人独宿”的意旨,卒章显志。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赏析《和韦苏州〈秋斋独宿〉》作为唱和之作,除第三句外,其余三句的韵脚都和韦应物的诗作相同。
开篇仍然从月光入笔,但这月光已经着上了“冷”的色调,一“冷”一“侵”一“残”,道出了冷月残烛的凄凉之境。
而“雨声在深竹”的点染,更加浓了凄清的氛围。
那在雨夜惊飞的山鸟,“寒枝不成宿”的形象,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此诗和韦应物的诗作所表达的情感及手法同中有异。
2.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秦州杂诗(其五)①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白马④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
丧乱死多门⑤,呜呼泪如霰。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驻留于秦州期间。
秦州:今甘肃天水。
②浮云:指良马。
诗句中的“龙种”“骕骦”也是指良马。
③残:剩余。
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
此时,杜甫漂泊于鄂、湘一带。
⑤死多门:死于多种灾难。
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鳖在《杜诗详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认为《白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秦州杂诗(其五)》①角度一:期待驰骋沙场,为国立功。
结合诗句:“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②角度二:处境艰难,仍渴望为国立功,有怀才不遇的伤感。
结合诗句:“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
《白马》①角度一:对生命的悲悯。
结合“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等诗句。
②角度二:悲叹战争带来的不幸或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结合诗句:“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
秦州杂诗(其五)
赏析这首诗借咏马以抒怀。
诗中前四句写自从汉朝使节张骞从西域引入“天马”以
来,就不断有良马被带到中原,至今已是数以万计了。
但这些良马并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
据史书记载,公元759年3月,九节度使惨败邺城,战马万匹,仅剩三千。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很可能就是为此而发的。
“浮云连阵没”,用正面描写法;“秋草遍山长”,用侧面烘托法。
前句是因,后句是果。
后四句单写骕骦。
骕骦为传说中的神马。
骕骦之为真龙种,只是一种传闻,因此诗句以“闻说”起头。
“龙种”将绝,惟一留下来的也已老,这正是诗人的感慨所在。
但是,骕骦虽老,仍不愧龙种之后,它迥立荒野,向苍天而哀鸣,意在期待和盼望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机会。
杜甫笔下的老骕骦却是独立于广漠之上,昂首向天,萧萧长鸣;它不仅具备千里之志,就是立即让它参加战斗,也能够建功立业。
杜甫绝不是为写马而写马的。
诗人虽然穷困潦倒,在战乱之中流离漂泊,却从来不忘国事。
诗人从良马引起感兴,以骕骦自喻,抒发自己在处境十分艰难的时候,仍然渴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同时也有怀才不遇、才不得施展的感慨在其中。
白马
译文
从东北边来了一匹白马,马鞍上没有人,双箭穿过白马的身体。
可惜那马上的主人啊,今天谁还能看见他以往的意气风发呢?今日在夜中一仗,主将被杀,白马受伤。
由此我想到那些百姓,战乱中的灾难也会夺去他们的生命,想到这里,我不禁泪如霰雪。
二、形象异同比较
诗歌形象异同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主是集中在意象内涵的分析比较方面,兼及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比较。
如何把握住意象的内涵特点呢?
①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传统内涵。
如杜鹃代表着悲情,松柏象征着高洁。
②揣摩诗中意象自身的特点。
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与内在特点,归纳出其表层义和深层义。
形象作用异同比较的前提是把握住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有: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
它多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这是最主要的。
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诗歌中的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是由具体诗歌决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
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形象作用异同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可以利用的地方。
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便须携酒访新亭②。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词人,随文天祥抗元。
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
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异同。
答:
答案相同: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寄托了作者的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地抒发了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了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
赏析“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暑退寒来之节气替换,说出盛极而衰的人生哲理。
“疏雨洗天清”,然而天清世不清,能奈其何。
室内枕席生凉,是实写秋天到来天气生凉,气候更替,室外井桐落叶,既是报秋,又勾起作者对自己身世的感叹。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叶随风飘,说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对邦国沦亡悲哀之情。
“千里”是概括在广东被俘途经建康的旅程。
“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东晋台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
无限哀思难以排解,邓剡把它带到梦乡,醒来却发觉古台城上梦凄凉。
词人的心境本来就很哀伤,醒来见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怆。
梦醒之后,到哪里去呢,只能去“便须携酒访新亭”。
据《世说新语·言语篇》: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王导在当年的新亭会上,还主张“戮力王室,克复神州”。
但作者自己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虏,宋王朝已彻底亡矣。
从情感之深切来看,邓剡实多一层。
作为结句,它能融情入景,从而引读者于审美活动中直接领悟人生哲理。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思归
[唐]王翰
杨柳青青杏花发,年光误客转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耶①?
春日斋中
[宋]林逋
空阶重叠上垣衣②,白昼初长社燕归。
落尽海棠人卧病,东风时复动柴扉。
注①若耶:浙江省绍兴市南若耶溪。
②垣衣:青苔。
两首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异同?请加以赏析。
答:
答案相同:都有触发人物情感、乐景反衬哀情的作用。
王诗用柳色青青、杏花艳放的乐景反衬旅客的春愁,林诗用绿苔满阶、社燕飞翔的乐景反衬病人的春愁。
不同:林诗景物描写还有哀景衬托哀情的作用,用海棠落尽的哀景衬托病人的春愁。
三、表达技巧异同比较
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比较。
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
因此,要立足于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
边练边悟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日[注]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蜀道后期
[唐]张悦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人日:正月初七。
薛诗的三、四句与张诗的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
答:
答案相同:都使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薛诗以人与雁对比,张诗以人与秋风对比,都突出了游子归家之晚,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不同:张诗还用拟人手法把无情的秋风人格化,借抱怨秋风先至,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不能及时回家的烦恼之情。
人日思归
赏析这是一首思乡诗。
诗歌一开头,即以工整的对仗交代了时令及离家的时日。
开头二句,诗人淡淡地说出了一个事实:“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笔调平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
一个“才”字,则透露出诗人的满腹心事。
将“才七日”和“已二年”作了一个对比,短短的七日已让人难以忍受,离乡两年的岁月又是怎样熬过去的呢!这两句平淡质朴的诗句中表现出诗人度日如年的心情。
后二句说春花未萌发之时,思归之念已经发动。
传说鸿雁在正月里从南方飞回北方,因此在后两句中作者借这个传说来抒写自己思归急切的心情。
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回乡了,即“思发在花前”;可是现在新的一个春天已到来,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飞回北方,诗人却无法归去,所以说“人归落雁后”。
这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归落在雁后、思发于花前作对比。
这两句借用春雁北归之说,抒发极想回归之情,自是联想自然贴切;早已计算归期的思想活动,也极为生动感人。
寥寥十字,仿佛能使我们看到诗人翘首北望归雁、屈指计算归期的生动形象;使我们感受到他不能与雁同归的遗憾以及极欲早归的焦急心情。
蜀道后期
赏析“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客心”是旅外游子之心;“争日月”,像同时间进行一场争夺战。
这“争”字实在写得好,把处在这种地位的游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
“来往预期程”,是申说自己所以“争日月”的缘故。
公府的事都有个时间规定,那就要事先进行准备,作出计划,所以说是“预”。
十个字把诗人当时面临的客观情况,心里的筹划、掂量,都写进去了,简炼明白,手法很高明。
这十个字又是下文的伏笔。
本来使蜀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紧凑的,然而诗人回归之心更急切,他要力争按时回洛阳。
他是洛阳人,在洛阳有家,预期回归,与家人团聚。
下文忽然来了个大转折:“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不料情况突变,原定秋前赶回洛阳的希望落空了。
游子之心,当然怅惘。
然而诗人却有意把人的感情隐去,绕开一笔,埋怨起秋风来了:这秋风呵,也是够无情的,它就不肯等我一等,径自先回洛阳城去了。
这一笔,妙在避开了率直无味,而且把人格化了的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
这秋风先至,自然要引起许多烦恼。
可以试想,秋风一至洛阳,亲人们必然要翘首企盼;而自己未能如约的苦衷就更不用说了。
淡淡一笔,情致隽永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