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针灸 我的诊脉方式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
把脉原理知识点总结图把脉原理是一种古老的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反映了人体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脉搏,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系统总结把脉原理的知识点,包括把脉的方法、脉象的判断和脉搏的特点等内容。
一、把脉的方法1. 位置:把脉通常是在患者的两只手腕处进行,包括尺、联、中三脉。
2. 姿势:患者应保持平静的状态,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尽量松弛肌肉,不要有过分的紧张状态。
3. 把脉手法:中医把脉的手法包括三种基本手法,即一指禅、三指禅和对禅。
医师在诊断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手法。
在医学院中学习中医的人可以选择一门中医诊断学科。
二、脉象的判断1. 脉象的分类:中医把脉包括脉息、脉数、脉缓、脉洪、脉细、脉粗、脉滑、脉涩、脉弦、脉弱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情和体质。
2. 脉象的意义:脉象的判断不仅仅是对患者病情的一个反映,更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一个认知。
医师通过把脉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三、脉搏的特点1. 有节律性:正常人的脉搏应该有规律的跳动。
2. 有力度:脉搏的有力度可以反映体质的强弱。
3. 有速度:脉搏的快慢也可以反映体质的变化。
四、把脉的作用把脉是中医诊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为医师提供重要信息,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在中医治疗中,把脉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医生通过把脉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把脉也可以对患者进行预防保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把脉原理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仔细的把脉,医生可以获取大量有关患者的信息,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把脉原理的认知有所帮助,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对中医的传统诊疗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五行脉诀的详解
五行脉诀的详解
五行脉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诊断方法,它是根据脉搏的跳动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五行脉诀:
1. 五行脉诀的基本概念
五行脉诀认为,人体的内脏与五行元素相对应,而脉搏的跳动与五行元素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观察脉搏的跳动,可以了解内脏的健康状况和疾病。
具体来说,心与火相对应,肝与木相对应,脾与土相对应,肺与金相对应,肾与水相对应。
2. 五行脉诀的脉象分类
根据五行脉诀,脉象可以分为五大类,分别是:
* 浮脉:轻按即能感受到脉搏跳动,多见于表症。
* 沉脉:重按才能感受到脉搏跳动,多见于里症。
* 迟脉:脉搏跳动缓慢,多见于寒症。
* 数脉:脉搏跳动加快,多见于热症。
* 滑脉:脉搏跳动圆滑流畅,多见于痰湿、实热等症。
3. 五行脉诀的诊断方法
在诊断时,医生会先确定患者内脏所属的五行元素,然后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感受脉象。
通过对比患者内脏五行元素与脉象五行元素的对应关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内脏的健康状况和疾病。
例如,如果患者的肝有问题,而其脉象表现为弦脉,则说明患者肝火旺盛或者肝气郁结。
4. 五行脉诀的治疗方法
根据五行脉诀的诊断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治疗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食疗等。
例如,如果患者肝火旺盛,医生可能会给患者开一些清肝泻火的中药或者食疗方子。
总的来说,五行脉诀是一种综合性的诊断方法,它涉及到人体的内脏、五行元素和脉象等多个方面。
通过掌握五行脉诀,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教你给自己把脉(基础篇)
教你给自己把脉(基础篇)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最为巧妙的方法之一指中医大夫用手搭在患者手腕部脉搏跳动处体察脉搏跳动,从而判断患者病情的一种方法。
基础的八纲脉
(阴、阳)(表、里)
(虚、实)(寒、热)
五脏对应脉位
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
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三焦)
通过脉搏性质可分析出具体脏腑的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具体病变性质。
浮脉主表
沉脉主里
迟脉主寒
数脉主热
无力为虚
有力为实
根据脉主病来定性,一般来说八九不离十。
更重要的是随着经验的丰富对脉诊会有自己的体悟。
中医把微观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中医把微观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把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五行脉的推算公式和原则
五行脉的推算公式和原则五行脉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人体脉搏的变化来推测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五行脉的推算公式和原则。
五行脉是基于五行学说而建立的一种脉诊方法。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分别是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构成了宇宙的运行规律。
在人体中,五行元素也存在着相应的表现,即五脏。
五行脉的推算公式主要包括五行脉象和五行脉理。
五行脉象是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和节律来判断人体五脏的功能状态。
五行脉理是通过分析脉搏的弦紧、滑数、沉弱等特征来推断病情的变化。
我们来介绍五行脉象的推算公式。
五行脉象主要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和节律来判断人体五脏的功能状态。
具体方法如下:1. 木脉象:脉搏弦紧有力,节律均匀,如弦之有劲,代表肝脏功能正常。
2. 火脉象:脉搏滑数有力,节律快速,如弦之有滑,代表心脏功能正常。
3. 土脉象:脉搏沉缓有力,节律稳定,如鼓之有力,代表脾脏功能正常。
4. 金脉象:脉搏沉细有力,节律缓慢,如丝之有劲,代表肺脏功能正常。
5. 水脉象:脉搏沉弱有力,节律缓慢,如水之有劲,代表肾脏功能正常。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五脏功能的健康状况,为后续的诊疗提供参考。
我们来介绍五行脉理的推算公式。
五行脉理主要通过分析脉搏的弦紧、滑数、沉弱等特征来推断病情的变化。
具体方法如下:1. 木脉理:脉搏弦紧有力,代表肝郁气滞,可能出现胸闷、胁痛等症状。
2. 火脉理:脉搏滑数有力,代表心火旺盛,可能出现口干、口疮等症状。
3. 土脉理:脉搏沉缓有力,代表脾气虚弱,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4. 金脉理:脉搏沉细有力,代表肺气不足,可能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5. 水脉理:脉搏沉弱有力,代表肾气亏虚,可能出现腰膝酸软、遗精等症状。
通过分析脉理的特征,我们可以进一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为针对性的治疗提供依据。
总结起来,五行脉的推算公式和原则主要包括五行脉象和五行脉理。
中医号脉示意图,不懂的赶紧收藏下,说不定...
中医号脉示意图,不懂的赶紧收藏下,说不定...
中医号脉示意图,不懂的赶紧收藏下,说不定能用到
左手:(左手侯阴血)
寸脉号心
关脉号肝
尺脉号肾阴
右手:(右手侯阳气)
寸脉号肺
关脉号脾
尺脉号肾阳
以上就是左手和右手的脉象的区别。
对应的是人体的五脏六腑,中医也是通过这些方法来切脉的。
中医号脉虽然脉象繁多,但是脉象也是有形状的,只要掌握这些技巧,你也能学会号脉。
学会号脉的你,随时随地可与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
有句话说的好,我命由我不由天!把健康抓在自己的手里才是最好的。
最后推荐给大家一个中医号脉的课程,现在非常活动优惠价,老师讲的也很通俗易懂。
想学习的可以点击购买,也就少抽一包烟的钱,少喝一瓶酒的钱,但是千金难买健康,学会中医号脉,让自己更健康。
#中医##健康#。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什么是脉诊?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
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
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
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浮脉大凡浮脉主表、主风。
寸脉浮,上焦之风,多表证;关脉浮,风在肝脾;尺脉浮,风在肾与大小肠腑。
风为百病之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处不到,虽内伤杂病亦多见风邪盘踞,若邪气不去,日久根深蒂固,五脏不调,气血失和,则酿生重症痼疾。
但浮脉又分有力无力,并兼紧、缓、迟、数、虚、芤、洪、濡、涩、短、弦、滑,因此上有虚实之别。
又,“水饮应沉而言浮者,上焦阳不能运,随着停留”句,是风邪闭郁肺气、不能宣发、水饮停留上焦,治当宣发上焦之气,肺气一转而水饮消散。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诀国学医养堂2020-05-10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诊病主要靠眼望、⼝问、⽿听、⿐闻、⼿摸等⽅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乎都是这样,⽽且各国都有⾃⼰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采⽤的脉诊,是⼀项独特诊法。
脉诊⼜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也是辨证论治的⼀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解释脉象: 脉诊歌 1、浮脉:浮在⽪⽑,如⽔漂⽊;举之有余,按之不⾜。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浮伤风,头疼⿐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便不利,⼤便秘涩。
【兼脉】⽆⼒表虚,有⼒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浮短⽓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伤,浮濡⽓败。
2、沉脉:沉⾏筋⾻,如⽔投⽯;按之有余,举之不⾜。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
⼨沉短⽓,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与⾎。
关主中寒,因⽽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虚,有⼒⾥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迟上寒,⼼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衰,溲便不禁,或病腰⾜,疝痛牵阴。
【兼脉】有⼒积冷,⽆⼒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寒;迟涩⾎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息六⾄,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数喘咳,⼝疮肺 ;关数胃热,邪⽕上攻;尺数相⽕,遗浊淋癃。
【兼脉】有⼒实⽕,⽆⼒虚⽕。
中医脉诊的方法和技巧
中医脉诊的方法和技巧
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以下是中医脉诊的方法和技巧:
选择合适的位置:中医脉诊通常在患者的手腕、颈部、踝部等位置进行。
手腕是最常用的位置,通常在尺部和桡部两侧各摸一次。
触摸脉搏:用三个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按压患者的脉搏,感受脉搏的节律、力度、速度等特征。
按压的力度要适中,不要过轻或过重。
分析脉象:根据脉搏的特征,分析患者的脉象。
中医将脉象分为浮、沉、细、数、缓、急、涩、滑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与不同的病症有关。
综合分析:将脉象与患者的症状、舌苔、面色等综合分析,确定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中医脉诊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掌握,以下是一些技巧:
练习手法:中医脉诊需要练习手法,掌握正确的按压力度和手指的位置,以便准确地感受脉搏。
多观察多比较:中医脉诊需要多观察多比较,将不同类型的脉象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诊断病情。
注意细节:中医脉诊需要注意细节,如患者的体位、情绪、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脉象的表现,需要综合考虑。
不断学习:中医脉诊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掌握更多的经验和技巧,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
「脉法针灸」中医切诊之脉诊详解
「脉法针灸」中医切诊之脉诊详解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分者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肺运气脾生气肾之阳化精为气男为阳气盛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女为阴血盛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此为男女之常脉阳之要在于能降寸脉位于上【表】阳位当以收敛沉降为顺中取可得阳之要在于能敛尺脉位于下【里】阴位当以收敛固密为顺重取可得阳之要在于能运关脉位于中【中】中位当以鼓荡滑畅为顺轻取可得简言之两头小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谓之:橄榄形脉位之浮沉可以四季【本质就是温度的变化】以简述之:夏【轻触即得浮脉:热则阳气升散热证表证或夏季常脉之位】脉体最大洪秋【稍重可得气渐降敛热渐退秋季常脉】脉体稍小濡春【再重可得气渐升散热渐盛春季常脉】脉体再小弦冬【沉按始得沉脉:寒则阳气降敛寒症里证或冬季常脉之位】脉体最小细夏见秋冬春脉为不及热病见秋冬春脉为渐愈冬见春秋夏脉为太过寒病见春秋夏脉为渐愈脉气运行简述饮食之入,始于右关【脾胃】,主运化,可理解为赚钱部门,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
运化之物化为血液储藏——土养木,肝主藏血,存钱部门,右关之脉【肝】,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
血之精华为精,下输于肾阴——精血同源,主藏精,脉当最沉【有力,脉位冬】肾阴若水【能源】,肾阳若热【能量】,水热合为一体共存——阴阳互根互用。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
脉诊图解大全,28种脉象让你快速掌握脉诊脉诊❈脉诊步骤歌诀: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1、什么是“首分浮沉”?现解释如下: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
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
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2、什么是“二辨虚实”?现解释如下: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
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3、什么是“三去长短”?现解释如下: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短脉类——短脉。
4、什么是“四算疾迟”?现解释如下: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5、什么是“五察脉形”?现解释如下: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中医把脉简单实用的中医号脉方法
中医把脉简单实用的中医号脉方法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也是中医四诊中难学、难掌握的方法之一。
脉学共27种,非专业人士,掌握以下简单实用的号脉方法即可。
以下为大家介绍简单实用的中医号脉方法。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简单实用的中医号脉方法
右手寸脉
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
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
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五行针灸 我的诊脉方式
五行针灸我的诊脉方式很荣幸最近收到Peter Eckman新书的书稿,这本书旨在讨论脉象,即将由吟龙出版社(Singing Dragon Press)出版(我的书也将由这家出版社出版)1。
书名我非常喜欢——《针灸脉法大全:体质针灸和辨证针灸脉诊指南》2效仿了1653年Isaak Walton的著作《垂钓大全》的书名。
这本书详尽讨论了各种不同的诊脉和参脉方式。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诊脉方式,也许可以用我在五行针灸学校最后一次临床课程上的话来作为总结——事实上,我半开玩笑地跟学员们说“忘掉脉象”。
这样的话我经常跟针灸师们说起,以使他们在学习诊脉时卸下一些不必要的负担。
相反地,我建议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病人身上,把病人看作一个整体,而脉象只是五行纷繁表现的其中之一。
我总是反复强调,12脉的脉象如此微妙,需要多年的磨练方可掌握,且技巧之类,都是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
我的这种方式来自我在Leamington攻读研究生学位时老师的教导,在Leamington,他们从不过分强调诊脉的重要性。
我们只是被告知尽可能地多摸脉(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大约是每个月100个),然后逐渐学习感受各种关联脉力量强弱的不同。
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现有无阻滞,比如出入阻滞或夫妻不和。
我们被坚定地反复灌输这一理念——脉象对护持一行的诊断毫无益处,因为即使我们治疗的是正确的那一行,也有可能这一行的脉象对于治疗是最不敏感的,因为它的职责在于庇护其余四行使其归于平衡。
著名的27种脉象JR只提过一次,且几乎如同题外话一般匆匆带过。
那是有一次,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27种脉象又正巧包含其中,于是JR只用了15分钟的时间便快速将各种脉象介绍完毕,显然对此毫无兴致,讲完时还告诉我们:“你们对于27种脉象的了解仅限于此便可。
”看上去这扇门我们的通过与否,对他来说无关紧要。
另一次与JR的谈话对我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
有一次我告诉他,有时候我接收不到任何手指传递给我的信息,他说:“我明白你的意思。
五行针法0.1之欧阳学创编
五行针灸是一种非常古老而神奇的针灸方法,不但能够治疗各种身体疾病,真正神奇的是五行针灸能够调整人的心神。
所谓心神是指,人的情绪、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心灵层面的属性。
用针灸调整一个人的情绪、性格,一直被认为医学中最高深的部分。
中医认为,人体疾病可以分为形、气、神三个层面。
也就是形体、功能、心理三层。
“上医治神”,能够调整心神的医生往往被冠以“神医”的名号。
其实用针灸调整心神并没有传说中的困难,只是人们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五行针灸在调整心神方面确有明确、神奇的疗效。
当然五行针灸并不只是“调神”。
调神,是治疗人体“形、气、神”三个层面疾病的最终结果。
五行针灸 - 五行针灸的历史五行针灸历史带有一定神秘色彩,具体细节难以考证。
五行针灸的历史可追溯到六世纪,由中国传到朝鲜、日本等地。
后因社会动荡,在国内逐渐失传。
直到21世纪,我们才寻找到远游海外的五行针灸传承人。
后经诺娜·弗兰格林(英)、龙梅、刘力红等人共同努力才将五行针灸迎会祖国。
离开母亲怀抱1400余年,五行针灸不但没有”变味”,反而因此保持了中国古典针灸的原始风貌。
五行针灸 - 五行针灸适应症各种身体疾病五行针灸能够从最深层调整人体五行的平衡,激发人体不可思议的自愈能力。
所以五行针灸针对各种疾病,尤其是重大打击、压力所致的种种不适,有着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失眠、疲劳、胃痛、月经不调、不孕不育、腰背酸痛、荨麻疹等等。
心灵不适五行针灸,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医心理”科,在调整各种心理不适,如悲伤、易怒、焦虑、烦躁、苦闷、压抑、迷茫、绝望……甚至是精神疾病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五行针灸 - 为什么强调“调神”心神的主导地位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房子,“心神”才是房子的主人,“心神”对我们的身体有绝对的主导权,能让人体得病、也能让疾病痊愈。
症状,是“心神”向我们求救的一个信号。
《黄帝内经》对调神的要求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圣人们就提出了关于针灸调整心神的理念。
《五行针灸指南》四
《五行针灸指南》四一.脉诊除观察颜色、声音、气味和情志得来的信息外,还有一些其他信息可帮助更准确诊断。
华思礼教授教我们在诊脉时,应该这样来问候每个脏器:“小肠,今天你需要什么?”“心,今天您需要什么?”这些问题,使我们的诊脉异于对脉搏的纯粹物理记录,而是将其置于以有灵性之深度。
此时,我们要把自己变成大自然之工具,通过该同居开启一个交流渠道——病人的十二官(脏腑)会告诉我们它们的需要。
我们在感受脉象时,未经过大脑对脉象的分析,医者的神直接与脉象交流。
用我们的心神来感受事物,与用思维来想事物,完全不相同。
此即我们为何不在诊脉时停留太久的原因,因为神之领悟一瞬即可(正如我们一瞬便看出愤怒与喜悦),而大脑对于所见才需思考。
思考能有这样的作用,可以很容易把摸着的脉象想成另外一种脉象。
如果你的想法改变,脉象可能随之改变。
怀疑和旁人的提示都会影响脉象判断。
因此诊脉前平心静气非常重要,使我们能够去除一些影响自己的杂念对初学者,闭目诊脉不失为一好方法,这样可帮助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和静力,使脉象直接同我们交流。
熟练后,不一定需要闭目,因为所有打坐的人都知道:静坐的最高境界便是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同时与外界完全相通。
二、怎样诊脉治疗者用双手握住病人的一只手,病人的手被十分安全地握住。
这种亲密接触为五行针灸所强调。
它突出两方面的重要性:与病人身体的接触既可作为诊断工作,又能将安慰、支持传达给病人。
医者手指置于病人的桡动脉之上,如图1所示。
在诊脉同时,观察病人对握手的反应,感受其皮肤之质感、温度。
随着进一步治疗,应该注意以上这些诊断信息的任何变化,并于脉象的变化进行综合考虑。
五行针灸采用的脉象定位出于《难经》,这种诊脉法经过日本针灸而流传至英国。
诊脉时试用手指尖而非指腹,其他一些针灸流派使用指腹诊脉。
脉象定位如图2所示:五行针灸中诊察脉象根据的是比较不同部位脉力的相对强弱,可记录为:太过(+),平脉(√),不及(-)。
不过,因为临床上几乎没有完全平衡的人,所以脉象很少是平脉,所以一部脉平而其他部脉不平,当一个脏腑失调时,所有的脏腑都会不和。
神奇的五行针灸
神奇的五行针灸2018-11-18 14:30导读五行针灸,和谐人的心神健康。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大道至简,一个真正的五行针灸师,重调心神,操作手法简易,此为五行针灸初级操作流程,谨此分享。
五行针灸是一种非常古老而神奇的针灸方法,不但能够治疗各种身体疾病,真正神奇的是五行针灸能够调整人的心神。
所谓心神是指,人的情绪、性格、人生关、价值观等等心灵层面的属性。
相对于治“神”,治疗肉体疾病实在再简单不过了。
“难道针灸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没错,确切的说五行针灸是调整人性格失常的部分,使之回到正常,乃至于更加优秀的状态。
这并不是什么魔法,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圣人们就提出了关于针灸调整心神的理念。
《内经》中说,针灸的至高法则是掌握人的心神,然后掌握人的人体功能、症状,并以此治疗。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合格的针灸医生要能把握患者身体的变化,但高明的医生必须能够调整患者心神的变化。
(“粗守形,上守神”)。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房子,“神”才是房子的主人,“神”对我们的身体有绝对的主导权,能让人体得病、也能让疾病痊愈,症状是“神”向我们求救的一个信号。
可惜的是,后来能够调整心神的“上医”越来越少了。
五行针灸的历史可追溯到六世纪,有中国传到朝鲜、日本等地。
1400余年以来,由于五行针灸脱离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使得她并没有随中国后世针灸一样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反,五行针灸保持了1400年前的操作方式以及治疗理念。
在《针灸大成》中记载穴位刺法,多为针“三分”、灸“五壮”这样的描述,“三分”约合3-5毫米,这样的针刺深度在现代针灸当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五行针依然保持着这样的方式。
五行针灸认为,人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型,这一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水形之人……”)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人体中同时存在,每一行都对应这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而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五行当中的某一行会成为人生的“护持一行”。
南北政动态脉诊手法
南北政动态脉诊手法南北政动态脉诊手法脉诊是个魔方,历年来多少名医都在探索其中的奥秘,多少名医被这魔方所吞没。
我们后世的中医临床和爱好看了古今大量的脉诊书籍,总撬不开脉诊的大门。
黄帝内经之后,后世的医书没有一本书把脉诊说清,后世的学医之人很多耗尽一生心血也难以窥透脉诊的真谛,很难和临床实践挂钩,终生都是中医门外汉,亲眼看到中医前途的萧条。
每每想到此处都令中医临床者心生遗憾。
我行医多年,用脉诊开方多次失败,注解书籍越看懵。
如堕迷雾,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动态脉诊手法,才知脉诊的美不胜收,才知脉诊里有夺天地造化的大秘密。
脉诊在内经是分层次的。
六气经脉脉诊,四时五藏脉诊,和微观脉诊。
现在我们分析动态脉诊。
一大线:1风雷相博线风线:(凉燥线)头部下压线2山泽通气线寒湿线:足部上顶线3水火枢动线。
(内脏线)二小线(详见南北证脉诊法)三:外风线1沉取脉微弱,浮取动乱不平为风脉线。
演化规律:假如左侧脉微弱,右侧浮取动乱不平是凉燥之气压风线对导右侧。
主根在左,病在右。
下肢和后背风线经尾椎骨对导有入内脏的的可能。
百会通脚后跟是最大的风线。
2内风线五藏脉气摆动不平,风气内动于五藏,用手指上下左右慢慢推动,手指压脉,脉出于左右。
成为内风线。
用手指压脉,脉一会动于别处,为内脏风动脉。
四:风线的移动辩证举例:1风线走头左右侧,怎么走?举例:假如左侧脉微弱,右侧浮取动乱不平是凉燥之气压风线对导右侧。
脉气上走,右头疼。
脉气下走,下沉要注意风气走心肺,要注意。
2风线上下移动的规律:以胃脉定位若胃脉上取浮取是五官头面病。
外搭脉浮实动数为少阳经病,西医为三叉神经痛。
如果脉线上下串动上腿外搭,为风线上大椎百会部,形成风热线。
向下传导,尾椎骨对导,传为双下腿,转为寒湿线。
这里寒湿线返回去,为返转线,脉线外搭,上串经尾椎骨对导化风,形成风热线走大椎和百会。
脉线内搭,寒湿上走内脏,将在小脉象中讲。
五脏风线的演化规律:1内脏虚於化风线的常见路径。
五行脉法简介
五行脉法简介田胜利. 何春梅二脉法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在几千年的中医理论体系和实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历来脉理玄妙,形似难辩,不易被临床医家掌握。
本人不揣疏浅,概览众家几结合中医五行、五脏理论,摸索出一套较适合临床实践的脉法,较为客观,便于初学,现简介如下。
1 察脉单元,融理五行脉象即脉搏形象的比喻,含有主观成分,且单脉名目较多,往往使临床医家“心中易了,指下难明”,更由于临床病情的复杂性,兼脉远多于单脉,非几十种脉象可概括,因此掌握传统脉象就比较困难。
为准确简明地掌握脉象,古人提出六字决,八纲脉,位、数、形、势等脉象中的基础脉。
虽有助于脉象的触类旁通,但仍失于脉象之案臼。
吸取这些基础脉的精髓,分析各种脉象共有的组合单元即脉单元,并通过五行归类,明确脉单元与生理、病理变化间的关系,即五行脉法。
一般讲,繁杂的脉象都由脉搏和脉体组成。
脉搏包括数和势,数即搏动的速率、节律;势即搏动动止的态势(包括内外跳动强度和往来流利程度)。
脉体由长度(长短)、宽度(粗细)、性质(软硬)组成。
这些脉单元由于五脏生理、病理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繁芜的脉象。
根据中医五行学说,“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稿”(《尚书·洪范》),脉搏的数归属五行“火”,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心”的功能。
心脉有神则数从容和缓;阳亢火旺,君火为之张则数;少少不足则心火搏动血脉无力,或阴寒内盛则脉凝泣而不行,表现为迟;君火受戕既久,脏气贯彻不利,行中一止,则节律失常。
脉搏的势归属五行“水”,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肾”的功能,由肾水中龙雷之火的变化表现出来。
水盛阳弱则阴气内盛,由内向外跳动无力脉势趋静;阳盛阴弱则阳气浮动,由内向外跳动疾躁,由外向内力减,指下但感脉来往流利,脉势滑躁。
脉搏的长度归属五行“金”,更直接反映中医五脏“肺”的功能,由肺中宗气的变化决定。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宗气充沛可见脉长;气有余化火,激荡气血,伸张脉道也可见长。
中医的诊脉方法
寸口脉分三部分:即寸、关、尺。分别用中指、示指、环指 切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关部,示指在关前定寸部,环指 在关后定尺部,三指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上,以指肚接触脉 体,三指疏密,以病人高矮调整。
切脉时运用三种指力分别切取浮、中、沉,又叫举、按、 寻。《诊家枢要》曰:“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 不重,委曲求之曰寻。”用以切取,脉来气势、形态、强弱。 以分别疾病的寒热、表里、虚实。
第一类是脏腑按表里关系分别反映于六部脉;第二类是寸 部反映上焦病,关部反映中焦病,尺部反映下焦病。两种意见 均能解释。
精准脉法(转载自杏林三针最终编辑wfqz003798)脉位
精准脉法(转载自杏林三针最终编辑wfqz003798)脉位1.人的头部分属在寸部的远端。
颈部投影在寸部的中部。
2.人的胸腔及脏器投影在整个寸部。
3.肝胆、脾胃、胰脏器投影在关脉的远心端。
4.双肾及肾上腺则分属在关脉的近心端。
盆腔的脏器侯在尺脉。
5.人体的体表皮肤、肌肉等投影在脉边缘。
6.挠侧缘分属人体侧面及后背体表的软组织及牵涉性疼痛性病变之脉气;尺侧缘侯腹前各组织脉气,可感应人体接近中线位的器官。
7.尺部脉弱,则四肢不温,肠功能不好。
月经、生育、性功能差。
关尺脉同强则此人的性功能强,任何一部减弱则差。
8.内脏的牵涉痛常常反映在体表,并以边脉的形式出现。
9.内脏的形态是圆团,在寸口脉上的脉气是点(脉晕点);内脏及肌肉的形态是条索样,寸口脉晕的形态呈线样。
脏器炎症早期(充血期),脉晕为浮。
10.实质性脏器的脉位多沉,病变时其脉力多强。
空腔脏器脉位多浮、多虚。
11.当脉位沉、无力或无脉,多提示脏器的功能减弱,体积缩小或手术摘除。
12.神经被压迫的早期,脉力可增强;压迫的后期则其对应的脏器的脉气将减弱,这与神经功能的损伤有关(如腰间盘突出),腰背部肌肉、筋膜、神经的无菌性炎症脉象呈脉外加边的脉形,并在浮位,脊柱的脉感也是边脉,但在沉位。
13.正常人左尺脉始终弱于右尺脉。
14.左寸侯心、咽;右寸侯肺、气管,寸中侯扁桃体、甲状腺、淋巴结;脾胃居左,肝胆居右;右关尺脉感应范围最广,月经在右关尺脉感应,直肠的脉位在尺脉下端,生殖脉位在右尺端,泌尿及前列腺脉位在双尺脉下端,双上下肢在尺脉桡侧缘相重叠,颈椎及枕后在双寸桡侧缘。
15.单纯左关脉强,多见脾脏的肿大或颈淋巴结肿大。
16.左关脉强伴双尺脉病脉点,脉数洪应排除肠系膜淋巴结炎。
17.糖尿病的脉象为动脉加左尺脉出现脉晕点,根据左尺脉脉晕点的力度,大小基本可以推断糖尿病的血糖高低和用药治疗效果。
疼风病的脉象相似于糖尿病脉象,根据左关脉脉晕点的大小,基本可以判断疼风的尿酸高低和用药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针灸我的诊脉方式很荣幸最近收到Peter Eckman新书的书稿,这本书旨在讨论脉象,即将由吟龙出版社(Singing Dragon Press)出版(我的书也将由这家出版社出版)1。
书名我非常喜欢——《针灸脉法大全:体质针灸和辨证针灸脉诊指南》2效仿了1653年Isaak Walton的著作《垂钓大全》的书名。
这本书详尽讨论了各种不同的诊脉和参脉方式。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诊脉方式,也许可以用我在五行针灸学校最后一次临床课程上的话来作为总结——事实上,我半开玩笑地跟学员们说“忘掉脉象”。
这样的话我经常跟针灸师们说起,以使他们在学习诊脉时卸下一些不必要的负担。
相反地,我建议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病人身上,把病人看作一个整体,而脉象只是五行纷繁表现的其中之一。
我总是反复强调,12脉的脉象如此微妙,需要多年的磨练方可掌握,且技巧之类,都是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
我的这种方式来自我在Leamington攻读研究生学位时老师的教导,在Leamington,他们从不过分强调诊脉的重要性。
我们只是被告知尽可能地多摸脉(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大约是每个月100个),然后逐渐学习感受各种关联脉力量强弱的不同。
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现有无阻滞,比如出入阻滞或夫妻不和。
我们被坚定地反复灌输这一理念——脉象对护持一行的诊断毫无益处,因为即使我们治疗的是正确的那一行,也有可能这一行的脉象对于治疗是最不敏感的,因为它的职责在于庇护其余四行使其归于平衡。
著名的27种脉象JR只提过一次,且几乎如同题外话一般匆匆带过。
那是有一次,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27种脉象又正巧包含其中,于是JR只用了15分钟的时间便快速将各种脉象介绍完毕,显然对此毫无兴致,讲完时还告诉我们:“你们对于27种脉象的了解仅限于此便可。
”看上去这扇门我们的通过与否,对他来说无关紧要。
另一次与JR的谈话对我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
有一次我告诉他,有时候我接收不到任何手指传递给我的信息,他说:“我明白你的意思。
我也会有这种感觉,但也许一个月之后我会发现自己诊脉的水平又上升到另一个层次了。
”即便是现在,每当我诊脉时,他这一席话语也时常绕然指间。
我从不会花过长时间诊脉以参其中含义,有时甚至会边说话边诊脉,仿佛我想让自己的心通过语言来思考,而神则被解放出来用以感觉。
然后我会综合我其他感官的感受来帮助自己理解病人一言一行所传递给我的信息。
我对诊脉的担忧在于,五行针灸很少重视病人身体方面的反馈,而脉诊恰是其中之一。
其他方式的诊断都只在瞬息之间。
我们不能去触摸味道,声音,颜色或情绪,但却可以实实在在地摸到病人的脉象。
当我们其他的感官感到迷惑,觉得难以捉摸,我们似乎可以回避去寻求身体层面的庇护。
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初学者(也包括一些熟练的针灸师)都会在病人一躺到病床上便急着伸手去摸脉,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病人这个整体上面,好像一开始便急需让自己与病人的身体建立联系。
有时我会觉得,这就像一个溺水之人紧紧抓住救生圈,有点滑稽不是吗?诊断有无阻滞时我固然会用到脉诊,但我也会综合其他信息而不是仅凭手指感受,除此之外,我更重视病人在我眼中呈现的那幅全景图,与其所带给我的感受相比,脉象只是附属。
所以尽管Peter和我都毕业于同一学校,但和我不一样的是,他所受的训练涉及其他更广泛的领域,因此我们对脉象的重视程度会有所不同。
尽管如此,我对他新书的其他内容很感兴趣,但是我知道这种欣赏可能只在理论上,而不会运用于实践。
译者注:1.Nora老师的四本书现已由Singing Dragon Pressing出版。
2.体质针灸是以辨别体质为治疗基础的针灸流派,此体质一般为先天而成。
Peter Eckman 在书中讨论了多种类型的体质针灸,如韩国四象体质医学,五行针灸,日本经络疗法等。
而辩证针灸与其相对,以患者当时的辨证结果为治疗基础,主要与后天因素相关。
My approach to pulse-takingI have been privileged to receive from Peter Eckman a draft of his latest book which is about pulses and is about to be published, like my books, by Singing Dragon Press. I love its title, The Compleat Acupuncturist: a guide to constitutional and conditional pulse diagnosis, an echo of Is aak Walton’s The Compleat Angler (1653). The book discusses in great detail the many, many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pulses are taken and the many, many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they are interpreted.This has set me thinking about my own approach to pulse-taking, best summed up, I feel, by something I said to those attending my last SOFEA clinical seminar. In effect I told them, a bit tongue in cheek, to “forget the pulses”. This is something I often find myself saying to practitioners in an attempt to remove some of the unnecessary burden they feel when trying to interpret pulses. I suggest, instead, that they should concentrate on looking at the patient as a whole whose pulses are only one of many manifestations of the elements. I always labour the point that the extreme subtlety of what these 12 pulses are telling us makes their interpretation an art which has to be honed over many years, and like all arts is a skill that is never perfected.My approach is based upon what I was taught as an undergraduate at Leamington, where the importance of pulse-taking was neverover-emphasized. We were told simply to take as many pulses as we could(100 a month, if I remember correctly), and gradually learn to assess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different pulses in relation to oneanother. The aim was mainly to detect energy blocks, such as Entry-Exit blocks or those occurring in a Husband-Wife imbalance. It was firmly drilled into us that pulses never told us what the Guardian Element (CF) was, because even if treatment was directed at the right element, it might well be this element’s pulses which showed the least response to treatment because of its role in shepherding the other elements into balance.The famous 27 pulse qualities were only mentioned once by JR, almost as an aside, when, as part of what was apparently considered necessary to complete the syllabus, he raced through the different pulse qualities in about 15 minutes with obvious disinterest, ending with telling us, “and that’s 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27 pulses qualities”. This appeared to be a doorway through which he did not think it necessary for us to pass.Another occasion with JR had a much more profound effect on me. I told him at one point that sometimes I felt that I couldn’t interpret anything my fingers were trying to tell me. He said, “I know what you mean. I will feel the same, and then perhaps a month later I will realise that my pulse-taking has moved to another level.”These words of his hover over my fingers as I take pulses even now. I never wait too long to try and interpret what I feel, and can even find myself talking as I take them, almost as if I want to allow my mind to do its thinking through words so that it sets my spirit free just to feel. And then I try to add what I am feeling to what my other senses are telling me to help me interpret the signals the patients is sending me through everything they do or say.What worries me about approaches to pulse-taking is that pulses represent one of the few aspects of five element practice where we ask for a physical response from a patient’s body. All the other forms of diagnosis are much more ephemeral. We can’t physically touch a smell, a sound of voice, a colour or an emotion, but we can certainly physically touch a hand to feel apulse. And the physical appears to provide a reassuring refuge to which we can retreat if our other senses confuse us and prove too elusive. I have decided that this is the reason why all novice practitioners (and quite a fewexperienced practitioners, too!) immediately reach for the hands of the patient lying there on the couch, rather than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atient as a whole, as though needing to anchor themselves immediately in thephysical. Sometimes I feel, rather wickedly, that this is a bit like a drowning person grasping a lifebuoy.Except in the case of blocks, where I always try to add other information to what my fingers may be telling me, pulses play an almost subsidiary role compared with what I learn from the total picture presented by the patient. So Peter and I, both trained in the same school, but he, unlike me, having received much more extensive training in other disciplines, have arrived at somewhat different points on the scale of the importance we attribute to what our fingers can tell us. I am nonetheless fascinated by all those other approaches his new book covers, but which I know I may only ever appreciate in theory, not in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