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第27讲直线与圆的方程教案(2021年整理)
《直线和圆的方程-大单元教学设计》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高中数学人教】
数学运算
直观想象
数学建模
逻辑推理
直线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 单元
学科核心素养
数据分析
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数学抽象
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主题
单元主题
本单元教学目标
整体设计
几何与代数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四基四能
通过位置关系与方程的解、几何问题与代数方法的转化,用方程研究两个图形位置关系的方法的建立,体会数形结合和化归转化思想,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会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2.会利用直线的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和垂直;3.推导并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一般式方程,体会不同形式的直线方程的区别和联系,体会不同形式的直线方程所反映的几何特征.4.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利用直线的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和垂直、直线方程的建立,经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过程,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体会数形结合和化归转化思想.提升直观想想,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1.能够根据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能用直线与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3.通过位置关系与方程的解、几何问题与代数方法的转化,用方程研究两个图形位置关系的方法的建立,体会数形结合和化归转化思想,初步感悟平面解析几何蕴含的数学思想.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
1.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和重合),并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2. 探索并掌握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3. 通过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情况、两条直线的交点个数与相应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及坐标法思想.;4. 通过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条平行直线的距离这个内容探索,体会研究几何度量“距离”的研究方法,进一步体会“坐标法”的思想,体会通过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 在两点间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公式的探究和推导中,蕴涵着丰富的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直线与圆的方程教学案
教学课题: 直线与圆的方程 课时规划:4教学目标:掌握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判断,会求弦长。
教学重点: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关系教学难点:直线与圆的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一、 知识链接(包括学情诊断、知识引入和过渡)1. 复习直线的方程:点斜式、截距式、两点式、斜截式.;2. 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21221221)()(||y y x x P P -+-=.3. 点到线的距离公式:2200B A CBy Ax d +++=,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2221B A C C d +-=.4. 过两点1212222111),(),,(x x y y k y x P y x P --=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5. 圆的标准方程:以点),(b a C 为圆心,r 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222)()(r b y a x =-+-.圆的一般方程:022=++++F Ey Dx y x ;当0422 F E D -+时,方程表示一个圆,其中圆心⎪⎭⎫ ⎝⎛--2,2E D C ,半径2422F E D r -+=. 当0422=-+F E D 时,方程表示一个点⎪⎭⎫ ⎝⎛--2,2E D . 当0422F E D -+时,方程无图形(称虚圆).6.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给定点),(00y x M 及圆222)()(:r b y a x C =-+-.①M 在圆C 内22020)()(r b y a x -+-⇔②M 在圆C 上22020)()r b y a x =-+-⇔( ③M 在圆C 外22020)()(r b y a x -+-⇔7.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设圆圆C :)0()()(222 r r b y a x =-+-; 直线l :)0(022≠+=++B A C By Ax ;圆心),(b a C 到直线l 的距离22B A C Bb Aa d +++=.① r d =时,l 与C 相切;② r d 时,l 与C 相交;,有两个交点,③r d 时,l 与C 相离.8. 求弦长问题:运用勾股定理和点到直线间的距离解决。
人教版高中数学《直线和圆的方程》全部教案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以及直线的斜率公式.(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对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直线上的点与直线的方程的解的一一对应关系、方程和直线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迁移能力.(三)学科渗透点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思维品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二、教材分析1.重点:通过对一次函数的研究,学生对直线的方程已有所了解,要对进一步研究直线方程的内容进行介绍,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的兴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反映直线相对于x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的,是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重要依据,要正确理解概念;斜率公式要在熟练运用上多下功夫.2.难点:一次函数与其图象的对应关系、直线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是难点.由于以后还要专门研究曲线与方程,对这一点只需一般介绍就可以了.3.疑点:是否有继续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三、活动设计启发、思考、问答、讨论、练习.四、教学过程(一)复习一次函数及其图象已知一次函数y=2x+1,试判断点A(1,2)和点B(2,1)是否在函数图象上.初中我们是这样解答的:∵A(1,2)的坐标满足函数式,∴点A在函数图象上.∵B(2,1)的坐标不满足函数式,∴点B不在函数图象上.现在我们问:这样解答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体会.)讨论作答:判断点A在函数图象上的理论依据是:满足函数关系式的点都在函数的图象上;判断点B不在函数图象上的理论依据是: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应满足函数关系式.简言之,就是函数图象上的点与满足函数式的有序数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二)直线的方程引导学生思考:直角坐标平面内,一次函数的图象都是直线吗?直线都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吗?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直线不一定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如直线x=a连函数都不是.一次函数y=kx+b,x=a都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这个方程的解和它所表示的直线上的点一一对应.以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某条直线上的点;反之,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这时,这个方程就叫做这条直线的方程;这条直线就叫做这个方程的直线.上面的定义可简言之:(方程)有一个解(直线上)就有一个点;(直线上)有一个点(方程)就有一个解,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显然,直线的方程是比一次函数包含对象更广泛的一个概念.(三)进一步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性通过研究一次函数,我们对直线的方程已有了一些了解,但有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如y=kx+b中k的几何含意、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方向怎样求直线的方程、怎样通过直线的方程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都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四)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l向上的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如图1-21中的α.特别地,当直线l和x轴平行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直线倾斜角角的定义有下面三个要点:(1)以x轴正向作为参考方向(始边);(2)直线向上的方向作为终边;(3)最小正角.按照这个定义不难看出:直线与倾角是多对一的映射关系.(五)直线的斜率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直线与斜率之间的对应不是映射,因为垂直于x轴的直线没有斜率.(六)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在坐标平面上,已知两点P1(x1,y1)、P2(x2,y2),由于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直线P1P2就是确定的.当x1≠x2时,直线的倾角不等于90°时,这条直线的斜率也是确定的.怎样用P2和P1的坐标来表示这条直线的斜率?P2分别向x轴作垂线P1M1、P2M2,再作P1Q⊥P2M,垂足分别是M1、M2、Q.那么:α=∠QP1P2(图1-22甲)或α=π-∠P2P1Q(图1-22乙)综上所述,我们得到经过点P1(x1,y1)、P2(x2,y2)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对于上面的斜率公式要注意下面四点:(1)当x1=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七)例题例1 如图1-23,直线l1的倾斜角α1=30°,直线l2⊥l1,求l1、l2的斜率.∵l2的倾斜角α2=90°+30°=120°,本例题是用来复习巩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可由学生课堂练习,学生演板.例2 求经过A(-2,0)、B(-5,3)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tgα=-1.∵0°≤α<180°,∴α=135°.因此,这条直线的斜率是-1,倾斜角是135°.讲此例题时,要进一步强调k与P1P2的顺序无关,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可通过直线上的两点的坐标求得.(八)课后小结(1)直线的方程的倾斜角的概念.(2)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3)直线的斜率公式.五、布置作业1.(1.3练习第1题)在坐标平面上,画出下列方程的直线:(1)y=x(2)2x+3y=6(3)2x+3y+6=0(4)2x-3y+6=0作图要点:利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找出方程的两个特解,以这两个特解为坐标描点连线即可.2.(1.4练习第2题)求经过下列每两个点的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1)C(10,8),D(4,-4);解:(1)k=2 α=arctg2.(3)k=1,α=45°.3.(1.4练习第3题)已知:a、b、c是两两不相等的实数,求经过下列每两个点的直线的倾斜角:(1)A(a,c),(b,c);(2)C(a,b),D(a,c);(3)P(b,b+c),Q(a,c+a).解:(1)α=0°;(2)α=90°;(3)α=45°.4.已知三点A(a,2)、B(3,7)、C(-2,-9a)在一条直线上,求实数a的值.∵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k AB=k AC.六、板书设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斜率或已知直线上两点,会求直线的方程;给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观察直线的斜率和直线经过的定点;能化直线方程成截距式,并利用直线的截距式作直线.(二)能力训练点通过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向斜截式方程的过渡、两点式方程向截距式方程的过渡,训练学生由一般到特殊的处理问题方法;通过直线的方程特征观察直线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二、教材分析1.重点:由于斜截式方程是点斜式方程的特殊情况,截距式方程是两点式方程的特殊情况,教学重点应放在推导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和两点式方程上.2.难点:在推导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后,说明得到的就是直线的方程,即直线上每个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反过来,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的坐标不满足这个方程,但化为y-y1=k(x-x1)后,点P1的坐标满足方程.三、活动设计分析、启发、诱导、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点斜式已知直线l的斜率是k,并且经过点P1(x1,y1),直线是确定的,也就是可求的,怎样求直线l的方程(图1-24)?设点P(x,y)是直线l上不同于P1的任意一点,根据经过两点的斜率公式得注意方程(1)与方程(2)的差异:点P1的坐标不满足方程(1)而满足方程(2),因此,点P1不在方程(1)表示的图形上而在方程(2)表示的图形上,方程(1)不能称作直线l的方程.重复上面的过程,可以证明直线上每个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对上面的过程逆推,可以证明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l上,所以这个方程就是过点P1、斜率为k的直线l的方程.这个方程是由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斜率确定的,叫做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图1-25),k=0,直线的方程是y=y1.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图1-26),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二)斜截式已知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为b,斜率为b,求直线的方程.这个问题,相当于给出了直线上一点(0,b)及直线的斜率k,求直线的方程,是点斜式方程的特殊情况,代入点斜式方程可得:y-b=k(x-0)也就是上面的方程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为什么叫斜截式方程?因为它是由直线的斜率和它在y轴上的截距确定的.当k≠0时,斜截式方程就是直线的表示形式,这样一次函数中k和b的几何意义就是分别表示直线的斜率和在y轴上的截距.(三)两点式已知直线l上的两点P1(x1,y1)、P2(x2,y2),(x1≠x2),直线的位置是确定的,也就是直线的方程是可求的,请同学们求直线l的方程.当y1≠y2时,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方程改写成请同学们给这个方程命名:这个方程是由直线上两点确定的,叫做直线的两点式.对两点式方程要注意下面两点:(1)方程只适用于与坐标轴不平行的直线,当直线与坐标轴平行(x1=x2或y1=y2)时,可直接写出方程;(2)要记住两点式方程,只要记住左边就行了,右边可由左边见y就用x代换得到,足码的规律完全一样.(四)截距式例1 已知直线l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分别是a和b(a≠0,b≠0),求直线l的方程.此题由老师归纳成已知两点求直线的方程问题,由学生自己完成.解:因为直线l过A(a,0)和B(0,b)两点,将这两点的坐标代入两点式,得就是学生也可能用先求斜率,然后用点斜式方程求得截距式.引导学生给方程命名:这个方程是由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确定的,叫做直线方程的截距式.对截距式方程要注意下面三点:(1)如果已知直线在两轴上的截距,可以直接代入截距式求直线的方程;(2)将直线的方程化为截距式后,可以观察出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这一点常被用来作图;(3)与坐标轴平行和过原点的直线不能用截距式表示.(五)例题例2 三角形的顶点是A(-5,0)、B(3,-3)、C(0,2)(图1-27),求这个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本例题要在引导学生灵活选用方程形式、简化运算上多下功夫.解:直线AB的方程可由两点式得:即 3x+8y+15=0这就是直线AB的方程.BC的方程本来也可以用两点式得到,为简化计算,我们选用下面途径:由斜截式得:即 5x+3y-6=0.这就是直线BC的方程.由截距式方程得AC的方程是即 2x+5y+10=0.这就是直线AC的方程.(六)课后小结(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的命名都是可以顾名思义的,要会加以区别.(2)四种形式的方程要在熟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3)要注意四种形式方程的不适用范围.五、布置作业1.(1.5练习第1题)写出下列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并画出图形:(1)经过点A(2,5),斜率是4;(4)经过点D(0,3),倾斜角是0°;(5)经过点E(4,-2),倾斜角是120°.解:2.(1.5练习第2题)已知下列直线的点斜方程,试根据方程确定各直线经过的已知点、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解:(1)(1,2),k=1,α=45°;(3)(1,-3),k=-1,α=135°;3.(1.5练习第3题)写出下列直线的斜截式方程:(2)倾斜角是135°,y轴上的截距是3.4.(1.5练习第4题)求过下列两点的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再化成截距式方程,并根据截距式方程作图.(1)P1(2,1)、P2(0,-3);(2)A(0,5)、B(5,0);(3)C(-4,-3)、D(-2,-1).解:(图略)六、板书设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斜率或已知直线上两点,会求直线的方程;给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观察直线的斜率和直线经过的定点;能化直线方程成截距式,并利用直线的截距式作直线.(二)能力训练点通过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向斜截式方程的过渡、两点式方程向截距式方程的过渡,训练学生由一般到特殊的处理问题方法;通过直线的方程特征观察直线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二、教材分析1.重点:由于斜截式方程是点斜式方程的特殊情况,截距式方程是两点式方程的特殊情况,教学重点应放在推导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和两点式方程上.2.难点:在推导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后,说明得到的就是直线的方程,即直线上每个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反过来,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的坐标不满足这个方程,但化为y-y1=k(x-x1)后,点P1的坐标满足方程.三、活动设计分析、启发、诱导、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点斜式已知直线l的斜率是k,并且经过点P1(x1,y1),直线是确定的,也就是可求的,怎样求直线l的方程(图1-24)?设点P(x,y)是直线l上不同于P1的任意一点,根据经过两点的斜率公式得注意方程(1)与方程(2)的差异:点P1的坐标不满足方程(1)而满足方程(2),因此,点P1不在方程(1)表示的图形上而在方程(2)表示的图形上,方程(1)不能称作直线l的方程.重复上面的过程,可以证明直线上每个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对上面的过程逆推,可以证明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l上,所以这个方程就是过点P1、斜率为k的直线l的方程.这个方程是由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斜率确定的,叫做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图1-25),k=0,直线的方程是y=y1.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图1-26),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二)斜截式已知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为b,斜率为b,求直线的方程.这个问题,相当于给出了直线上一点(0,b)及直线的斜率k,求直线的方程,是点斜式方程的特殊情况,代入点斜式方程可得:y-b=k(x-0)也就是上面的方程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为什么叫斜截式方程?因为它是由直线的斜率和它在y轴上的截距确定的.当k≠0时,斜截式方程就是直线的表示形式,这样一次函数中k和b的几何意义就是分别表示直线的斜率和在y轴上的截距.(三)两点式已知直线l上的两点P1(x1,y1)、P2(x2,y2),(x1≠x2),直线的位置是确定的,也就是直线的方程是可求的,请同学们求直线l的方程.当y1≠y2时,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方程改写成请同学们给这个方程命名:这个方程是由直线上两点确定的,叫做直线的两点式.对两点式方程要注意下面两点:(1)方程只适用于与坐标轴不平行的直线,当直线与坐标轴平行(x1=x2或y1=y2)时,可直接写出方程;(2)要记住两点式方程,只要记住左边就行了,右边可由左边见y就用x代换得到,足码的规律完全一样.(四)截距式例1 已知直线l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分别是a和b(a≠0,b≠0),求直线l的方程.此题由老师归纳成已知两点求直线的方程问题,由学生自己完成.解:因为直线l过A(a,0)和B(0,b)两点,将这两点的坐标代入两点式,得就是学生也可能用先求斜率,然后用点斜式方程求得截距式.引导学生给方程命名:这个方程是由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确定的,叫做直线方程的截距式.对截距式方程要注意下面三点:(1)如果已知直线在两轴上的截距,可以直接代入截距式求直线的方程;(2)将直线的方程化为截距式后,可以观察出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这一点常被用来作图;(3)与坐标轴平行和过原点的直线不能用截距式表示.(五)例题例2 三角形的顶点是A(-5,0)、B(3,-3)、C(0,2)(图1-27),求这个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本例题要在引导学生灵活选用方程形式、简化运算上多下功夫.解:直线AB的方程可由两点式得:即 3x+8y+15=0这就是直线AB的方程.BC的方程本来也可以用两点式得到,为简化计算,我们选用下面途径:由斜截式得:即 5x+3y-6=0.这就是直线BC的方程.由截距式方程得AC的方程是即 2x+5y+10=0.这就是直线AC的方程.(六)课后小结(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的命名都是可以顾名思义的,要会加以区别.(2)四种形式的方程要在熟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3)要注意四种形式方程的不适用范围.五、布置作业1.(1.5练习第1题)写出下列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并画出图形:(1)经过点A(2,5),斜率是4;(4)经过点D(0,3),倾斜角是0°;(5)经过点E(4,-2),倾斜角是120°.解:2.(1.5练习第2题)已知下列直线的点斜方程,试根据方程确定各直线经过的已知点、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解:(1)(1,2),k=1,α=45°;(3)(1,-3),k=-1,α=135°;3.(1.5练习第3题)写出下列直线的斜截式方程:(2)倾斜角是135°,y轴上的截距是3.4.(1.5练习第4题)求过下列两点的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再化成截距式方程,并根据截距式方程作图.(1)P1(2,1)、P2(0,-3);(2)A(0,5)、B(5,0);(3)C(-4,-3)、D(-2,-1).解:(图略)六、板书设计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能用定比分点公式设点后求定比.(二)能力训练点通过研究直线的一般方程与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对应概念;通过对几个典型例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简化运算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对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的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看问题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二、教材分析1.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表示直线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直线的一般式能表示所有的直线,教学中要讲清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2.难点:与重点相同.3.疑点: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是一对多的关系.同条直线对应的多个二元一次方程是同解方程.三、活动设计分析、启发、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点斜式、斜截式不能表示与x轴垂直的直线;两点式不能表示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截距式既不能表示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又不能表示过原点的直线.与x轴垂直的直线可表示成x=x0,与x轴平行的直线可表示成y=y0。
高考数学新课 直线和圆的方程 教案 (1)
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教材分析本章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直线方程、圆的方程以及线性规划的初步知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夹角.点到直线的距离.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王新敞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圆的参数方程).本章共需22课时,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供参考):7.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约2课时王新敞7.2直线的方程约3课时王新敞7.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约5课时王新敞7.4简单的线性规划约3课时王新敞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约1课时王新敞7.5曲线和方程约3课时王新敞7.6圆的方程约3课时王新敞小结与复习约2课时王新敞一、内容与要求本章六小节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的方程、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二部分包括简单的线性规划、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第三部分包括曲线和方程、圆的方程王新敞直线和圆都是最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初中几何对直线和圆的基本性质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初中代数研究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高一数学研究了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直线和圆的方程是以上述知识为基础的,同时是平面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圆锥曲线以及其它曲线方程的基础,也是学习导数、微分、积分等的基础王新敞线性规划是数学规划中理论较完整、方法较成熟、应用较广泛的一个分支,它能解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经济管理等许多方面的实际问题.简单的线性规划是在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基础上,介绍直线方程的—个简单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王新敞为了建立直线的方程,本章首先引入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导出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然后,利用经过两点的斜率公式,推导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利用点斜式,推导出直线方程的两点式;作为以上直线方程的特殊形式,介绍了直线方程的斜截式、截距式.指出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介绍了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接着,研究了判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充要条件、两条直线的夹角和交点、点到直线的距离等问题王新敞作为直线方程的一个简单应用,介绍了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首先通过一个具体问题,介绍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再通过一个实例,介绍了线性规划问题及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及一种基本的图象解法,并利用几道例题说明线性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安排了一个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使学生了解身边实际问题中线性规划的应用王新敞在第一部分研究了直线的方程的基础上,第三部分进一步讨论了一般的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概念,并着重研究了求曲线的方程的问题.作为一般曲线的具体例子,介绍了圆的标准方程、一般方程和参数方程.此外,本章安排了介绍向量与直线、笛卡儿和费马的两个阅读材料王新敞本章的重点是直线的方程、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曲线和方程以及圆的方程,这些都是平面解析几何的重要基础知识.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是最基本的曲线方程.直线的方程是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讨论圆的方程及其它圆锥曲线方程的基础.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概念,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基本概念,是求曲线的方程和讨论曲线的性质的基础.本章的教学要求有:1.理解直线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王新敞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掌握两条直线的夹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3.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王新敞4.了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5.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6.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王新敞7.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王新敞8.实习作业以线性规划为内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王新敞二、本章的特点(一)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本章注意通过教学内容渗透从中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王新敞数与形是数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研究对象,但是,在数学的早期发展历史上,人们对数与形的研究是相对独立和隔离的,从中发展出相对独立的代数学和几何学,直到解析几何学的产生,才使数与形这两个对象完美地结合起来.本章主要内容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学生初次接触借助于坐标方法研究图形.教科书注意渗透数形结合这一解析几何学中反映出来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在本章引言中,教科书直接指出:“通过坐标系,把点和点的坐标、曲线和曲线方程联系起来,达到了形与数的结合”.引言中的实际问题都涉及到怎样把形转化为数,又把数转化成形的问题,分别属于计算机图形学、三维动画技术等领域,解析几何学的知识是这些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在本章的一些参考例题和习题中都注意配备能比较明显体现数形结合这一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在本章的“小结与复习”的需要注意的问题的(1)中又再次提出要注意这种重要数学思想.当然,数形结合这一重要数学思想是通过本章的主要内容为途径来体现的,新教科书直接提出这一思想,使之更加突出.教科书还通过阅读材料进一步介绍这种思想王新敞(二)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加强与前后各章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复习和应用已学内容,并为后续章节教学内容做好准备,能使整套教科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教学效益.与《原大纲》比较,《新大纲》在“直线和圆的方程”这部分内容之前增加了简易逻辑、平面向量等新的教学内容,把原位于“直线和圆的方程”这部分内容之后的充要条件移入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中,客观上使这部分内容有了更新处理方法的可能王新敞例如,在处理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时,为了更好地反映解析几何利用方程讨论曲线性质的基本思想,教科书直接给出了用斜截式的斜率和截距表达的充要条件.在给出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概念以后,直接指出,如果曲线C 的方程是(,)0f x y =,那么点000(,)P x y 在曲线C 上的充要条件是00(,)0f x y =.在讨论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时,应用集合观点来描述直线和被直线划分所得的平面区域,并用集合的语言来表达这些点的集合,比较准确和简明.在介绍圆的参数方程时,首先讨论圆心在原点的圆的参数方程,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直接得到圆的参数方程,沟通了这一知识与三角函数之间的联系王新敞“平面向量”是《新大纲》中新增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直线和圆的方程”与“平面向量”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本章比较注意应用向量这一有力的工具来处理有关的内容.例如,在推导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时,过原点作向量,而直线OP 的倾斜角和直线12PP 的倾斜角相等,从而比较简捷地利用正切函数定义求得斜率公式.在讨论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时,利用方向向量和斜率的关系,得到用斜率表达的垂直充要条件.教科书还安排了一个阅读材料“向量与直线”来帮助学生了解向量在直线问题中的应用王新敞(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本章的引言就从当今时代广泛应用的计算机技术中所涉及数学知识出发引入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的重要地位,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本章的引言指出,在科研、工程设计、工艺美术、印刷、广告设计乃至影视艺术等各种领域,都已广泛应用各种计算机软件进行文字、图象的处理和创作.用这些软件,可以画各种多边形和圆等图形,并对这些图形进行各种操作.然后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用计算机能对文字、图形等作各种处理呢?我们怎样用某种计算机语言编写绘制图形的程序呢?这样,从某种角度提出了学习直线和圆的方程知识的意义.当然,在具体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从其他的问题来引入新课王新敞本章还安排了“简单的线性规划”的内容,这是《新大纲》中增加的一个新内容,反映了《新大纲》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的重视.本章在介绍了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后,用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了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介绍了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方法,举例说明了线性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王新敞第7.5节还安排了以线性规划为内容的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主要原因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性课题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活动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王新敞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把握好本章的教学要求在本章中,对于直线方程的斜截式和截距式,《新大纲》没有把它们作为一种独立的直线方程形式提出来,教科书只是把它们分别作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的特殊形式给出,对于斜截式,教材只配备少量习题和练习,对于截距式则只是出现一下,让学生能初步了解,没有专门练习和习题再作巩固训练,教学中要掌握好教学要求的度.在讨论两条直线的交点的问题时,不再就直线的一般形式对系数作讨论而得出一系列判定直线相交、平行、重合的条件,而仅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的直线方程组的解的情况来判断直线是否相交,如相交,会求出交点坐标.教学时不要拓宽加深.对于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线性规划问题,教科书都没有形式化地给出有关概念的定义,不作一般性讨论,而仅以特殊例子加以说明,教学中也不必引入形式化的定义王新敞(二)注意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王新敞本章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圆锥曲线、导数、微分、积分等的基础.因而,要学好整个高中数学,就必须打好本章知识的基础,否则将会给后续内容的学习带来许多困难.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查漏补缺,打好一个共同的基础,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此外,本章内容又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供了许多可能,教科书也为此提供素材.例如,在一些问题的解答以后,教科书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用其他的方法解题.在推导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后,提出研究一下用其他方法推导上面的距离公式.教科书安排了两个阅读材料,对本章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和数学史实、数学思想方法作了简要的介绍,可以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认真阅读和体会,帮助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阅读材料“向量与直线”介绍了把平面向量的一些知识应用于直线方程,讨论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使学生能复习平面向量的有关知识,加深对直线方程问题的理解.阅读材料“笛卡儿和费马”介绍了解析几何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两位数学家笛卡儿和费马在创立这门学科中的主要贡献,并就解析几何的创立对数学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作了介绍.通过阅读材料的学习,学生能从中了解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进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目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王新敞(三)注意复习相关的教学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属于平面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研究的对象是直线和圆,属于几何图形,研究方法是坐标法,要综合应用代数、三角函数、平面几何、平面向量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复习相关的知识.尤其是本章中应用平面向量来处理直线的问题较多,如直线的斜率、圆心不在原点的圆的参数方程等问题中都涉及应用向量这一有力工具来处理,教学中要注意复习相关知识王新敞四、关于教学内容的取舍关于直线方程的形式,《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点斜式、两点式、参数式和一般式,原大纲则还有斜截式和截距式.现在以例题形式作为点斜式、两点式的特殊形式保留了斜截式和截距式,一般认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给出了根据一定条件求直线方程的途径,但在具体应用中,由于点斜式和两点式的形式比较原始和复杂,参数比较多,常把它们化为斜截式和一般式;斜截式与初中的一次函数有相同的形式易于互相沟通,形式比较简单,参数有简明的几何意义;截距式的形式比较简明对称,参数意义明显,能为画直线图形提供方便王新敞。
【高三】高三理科数学一轮直线和圆的方程总复习教学案
【高三】高三理科数学一轮直线和圆的方程总复习教学案第八直线和圆的方程高考导航考试要求重难点击命题展望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元素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的计算公式.3.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断两条直线是平行的还是垂直的4.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5.掌握求解方程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线的交点坐标6.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7.掌握圆的几何要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8.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9.能用线性和循环方程组解决简单问题10.初步了解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11.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能用空间直角坐标表示点的位置,能推导出空间关键点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1.倾角和坡度的概念;2.根据坡度确定两条直线是平行还是垂直;3.点斜方程和直线的一般方程;4.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5.点到直线的距离和两条平行直线之间距离的计算方法;6.标准圆和一般方程;7.能根据给定直线和圆的方程式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8.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本难点:1.直线的斜率与它的倾斜角之间的关系;2.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3.直线方程的应用;4.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5.圆的方程的应用;6.直线与圆的方程的综合应用. 本内容常常与不等式、函数、向量、圆锥曲线等知识结合起考查.直线和圆的考试一般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属于简单题和中程题;如果与圆锥曲线一起检查,则更难同时检查空间直角坐标系,这一知识点的考试重点在于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函数思维与数、形相结合的能力知识网络8.1直线和方程典例精析直线的倾角【例1】直线2xcosα-y-3=0,α∈[π6,π3]的倾斜角的变化范围是( )a、[π6,π3]b.[π4,π3]c.[π4,π2]d.[π4,2π3][分析]直线2xcosα-Y-3的斜率=0 K=2cosα由于α∈[π6,π3],所以12≤cosα≤32,k=2cosα∈[1,3].假设直线的倾角为θ,则有tanθ∈[1,3],由于θ∈[0,π),所以θ∈[π4,π3],即倾斜角的变化范围是[π4,π3],故选b.[拨号]使用坡度计算倾斜角度时,请注意倾斜角度的范围【变式训练1】已知(2m+3,m),n(m-2,1),当m∈时,直线n 的倾斜角为锐角;当m=时,直线n的倾斜角为直角;当m∈时,直线n 的倾斜角为钝角.【分析】当直线n的倾角为锐角时,k=m-12m+3-m+2=m-1m+5>0m<5或m>1;直线n的倾斜角为直角时,2m+3=m-2m=-5;当直线n的倾角为钝角时,k=m-12m+3-m+2=m-1m+5<0-5<m<1题型二直线的斜率【例2】给定a(-1,-5),B(3,-2),直线L的倾角是直线ab的两倍。
新课标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直线和圆的方程详细教案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直线和圆的方程详细教案知识结构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学习目标1.了解直线的方程、方程的直线的定义;2.掌握直线的倾斜角、直线的斜率的定义及其取值范围;3.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会运用公式求出有关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重点难点本节重点:正确地理解斜率的概念,熟练地掌握已知直线上两点求直线斜率的公式,这是学好直线这部分内容的关键.本节难点: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定义中的几个条件,如直线与x轴相交与不相交,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最小正角等.求倾斜角时,要特别注意其取值范围是高考中,由于本节内容是解析几何成果中最基础的部分,一般是隐含在综合题中进行考查.典型例题【分析】【解】【点评】【分析】【解】【点评】【解法一】代数方法:套两点斜率公式.【解法二】【点评】“解析几何的特点之一是数形结合,数无形时少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在学习数学时,应该记住华罗庚的这段话.教材上还涉及证明三点共线的练习题,怎样证明三点共线呢?请看下面例4.【分析】证明三点共线,可以用代数方法、几何方法,可以用直接证法、间接证法,你能想出至少一个方法吗?下面是同学们讨论出的几种证法供参考.【证法一】【证法二】【证法三】第二节直线的方程学习目标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参数式、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式.重点难点本节重点: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一般式,点斜式是推导直线方程其他形式的基础,一般式是直线方程统一的表述形式.本节难点:灵活运用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解题.在高考中几乎每年都要考查这部分内容,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居多.典型例题【分析】关键是确定直线方程中的待定系数.【解】【点评】学习直线的方程常犯的错误是忽略方程各种形式的应用条件,因此造成丢解.本例中各个小题均为两解,你做对了吗?第(4)小题的解法一要用到下节学到的公式,解法二用到课外知识,供有兴趣的同学欣赏.【解法一】【解法二】【解法三】【点评】灵活运用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常常要和平面几何的有关知识相结合.本题还有别的解法,不再一一列举.【解法一】【解法二】【解法三】【证明】【点评】【分析】【解法一】【解法二】【解法三】【点评】第三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学习目标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以及两条直线的夹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2.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重点难点本节重点: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本节难点: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并用解析几何方法研究角.在高考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几乎年年必考,常常单独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或作为综合题的一部分出现在解答题中.典型例题学习了本节以后,应该对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怎样求直线的斜率、距离与角有哪些公式等问题进行归纳小结,以便提纲挈领地掌握有关知识,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1.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的充要条件是什么?答:2.怎样求直线的斜率?答:3.距离和角有哪些公式?能灵活运用吗?答:【解】用下面的例题检验是否理解和掌握了以上这些内容.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解】2.两条直线所成的角【解】【解法一】【解法二】3.有关交点的问题(A)1 (B)2 (C)3 (D)4【解法一】【解】【解法二】4.点到直线的距离【错误的解】【正确的解】【解法一】【解法二】【解法三】【解法四】第四节简单的线性规划学习目标1.了解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2.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重点难点典型例题学习了简单的线性规划以后,常见的题型是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用线性规划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下面的例题可检验是否掌握了这些内容.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区域【分析】【解】【点评】例2 试讨论点线距离公式中,去掉绝对值符号的规律?【分析】【解】【点评】2.线性规划初步例3钢管长11.1米,需要截下1.5米和2.5米两种不同长度的小钢管,问如何截取可使残料最少?【分析】关键是利用约束条件,列出线性目标函数.【解】【评析】例4 用不超过500元的资金购买单价分别为60元、70元的单片软件和盒装磁盘,软件至少买3片,磁盘至少买2盒,则不同的选购方式共有().(A)5种(B)6种(C)7种(D)8种【解法一】【解法二】【解法三】列表数点.故选(C).【点评】本题为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4题,难度系数0.47.如果有利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的知识,此题将不再困难.【分析】甲的解法错误,错在(1)、(2)(3)、(4),反之不行,用必要不充分条件代替原条件,使解的范围扩大,[6,10]是[5,11]的子集.乙的解法正确.本题数形结合,利用本节的知识还可以有以下的解法.【解】【点评】第六节曲线和方程学习目标1.掌握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等概念.2.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解析法,学习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重点难点本节重点:了解曲线的点集与方程的解集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掌握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这两个重要概念,并掌握由曲线的已知条件求方程的方法和步骤,熟悉解析法.本节难点:理解曲线和方程的概念,以及求曲线的方程的方法.在高考中,曲线和方程常是重点考查的内容,出现在解答题中.典型例题学习了本节后主要要掌握求曲线的方程的步骤,以及用解析法解题的步骤,以下归纳供参考.求曲线的方程的步骤是:一建--选取适当的点和直线,建立坐标系;二设--设曲线上点,以及利用已知条件设出其他有关点的坐标等;三列式--根据动点符合的条件,列出含、的方程0;四化简--化方程0为最简形式;五证明--证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这一步不要求写出).解析法的主要步骤是:一建--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建系原则是使已知条件好用,使表达式简明,运算简便.因此,尽量利用已知点和已知直线;二设--选取一组基本量,用字母表示出题目涉及的点的坐标和曲线的方程;三算--通过运算,得到所要的结果.用以下例题检验是否理解和掌握了这些内容.1.怎样求轨迹方程【解法一】【解法二】【点评】【错误解法】【正确解法】【点评】【解法一】【解法二】【点评】2.解析法与综合法【证法一】【证法二】【证法三】【证法四】【点评】不同证法,以解析法较简便,复数将在高三年级学习,这里的证法实质和解析法一样,不过是换个说法.【分析】【解】【点评】解析法与综合法的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了吗?解析法的优点是程序固定(一建二设三算),操作简便,但一般运算量较大;综合法的优点是思路灵活,但如何添加辅助线不易掌握.【解法一】【解法二】【解法三】【解法四】【点评】“是否可以用代数中的计算过程代替几何中的证明?”“让代数和几何中一切最好的东西互相取长补短”等是笛卡儿创立解析几何的初衷.解析几何既然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对象的特征和性质,当然对运算能力要求较高.运算能力是一种计算化了的推理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知识、方法、技能和技巧的结合.在解析几何中,如果不注意运算方法上的特点和技能,就可能陷入有思路但算不出或很难算出正确结果的窘境,如本题的思路一、二.解析几何中常用的运算方法和技能是:①注意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如思路四;②不忘利用定义,尤其是圆锥曲线的定义解题;③充分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不忘对判别式的要求,如思路三;④合理利用曲线系;⑤数形结合,依形判数,就数论形;⑥灵活运用字母的可轮换性,减少同类量的重复运算.以上方法和技能,要在实际解题中逐步掌握.第七节圆的方程学习目标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理解圆的参数方程.2.初步了解直线和圆中反映出的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等辩证思想和观点.重点难点本节重点:圆的标准方程、一般方程、参数方程及其相互转化.本节难点:直线和圆的综合运用.在高考中,圆的方程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各类题型中出现.本节要掌握三种类型的问题,之一是求圆的方程,之二是直线和圆的综合题,之三是应用直线和圆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1.圆的方程有哪些形式?典型例题用下面的例题检验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圆的方程的三种形式:【解法一】【解法二】【解法三】【点评】怎样求圆的方程?这三条思路具有典型意义.【解法一】【解法二】【点评】【解法一】【解法二】【点评】【分析】关键确定圆心坐标和半径.【解】【点评】本题为1997年全国高考理科第25题,难度系数0.20.难在什么地方呢?第一文字叙述较长,有同学读不懂题;第二涉及众多知识,有同学不会运用;第三丢解,忽略了不同的位置关系.会不会用知识和怎样用知识,是一个人有没有能力和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努力吧!2.直线和圆综合题【分析】【解】【点评】【解法一】【解法二】【分析】【点评】【解】【点评】【解法一】【解法二】【点评】分类是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数学中的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就是依据数学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其区分为不同种类,分类讨论并归纳结论,这一思想方法,在近代数学和现代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应该学习和掌握的重要思想方法.3.怎样利用直线和圆的知识解题?【分析】数形结合,将代数式或方程赋予几何意义.【解】【点评】从“数”中认识“形”,从“形”中认识“数”,数形结合相互转化,是数学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数学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的生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所有的各个部分不可分离地结合.”(希尔伯特)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不仅是中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素养的主要标志之一,而且也是学习高等数学和现代数学的基本能力.本题是利用直线和圆的知识求最值的典型题目.【解法一】【解法二】【解法三】【点评】。
直线与圆的方程教学目标2.12.1
直线与圆的方程教学目标2.12.1 教学目标本文档主要介绍在数学领域中,直线与圆的方程以及相关概念和性质。
通过学习本目标,学生将能够:1.理解直线与圆的基本概念和定义;2.掌握直线的一般方程和斜率截距方程的求解方法;3.理解圆的标准方程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方程的转化;4.掌握直线与圆的相关性质以及求解问题的方法;5.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直线和圆相关的实际问题。
1. 直线的方程1.1 直线的一般方程在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的方程表示为一般形式的线性方程:ax + by + c = 0其中a、b、c是常数,a和b不能同时为零。
直线的一般方程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推导:1.观察直线上的两个点A(x₁, y₁)和B(x₂, y₂);2.计算直线与x轴和y轴的交点,分别为P(p, 0)和Q(0, q);3.根据两点求斜率的公式:m = (y₂ - y₁) / (x₂ - x₁);4.将斜率带入直线斜截式方程:y - y₁ = m(x - x₁);5.将斜截式方程进行展开并整理得到一般方程。
教师可以通过示例和实例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一般方程的推导过程,并进行相关的练习和讨论。
1.2 直线的斜率截距方程直线的斜率截距方程是一种更简洁的表示形式,表示为:y = mx + b其中m是直线的斜率,b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
通过斜率截距方程,我们可以直接得到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数值,方便进行图像的绘制和问题的求解。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斜率和截距的数值,理解直线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和与坐标轴的关系,并进行相关的练习和讨论。
2. 圆的方程2.1 圆的标准方程在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圆的方程表示为标准形式:(x - h)² + (y - k)² = r²其中(h, k)是圆心的坐标,r是半径的长度。
通过标准方程,我们可以直接得到圆心的坐标和半径的长度,方便进行图像的绘制和问题的求解。
2.2 方程的转化有时候,我们需要将圆的方程从标准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将其他形式的方程转化为标准形式。
直线与圆的方程复习教案
直线与圆的方程1.直线的方程【复习要求】【知识点梳理】1.直线的方向向量和法向量(1)方向向量:与直线l平行的非零向量叫做直线l的方向向量,通常用d表示;(2)法向量:与直线l平行的非零向量叫做直线l的方向向量,通常用n表示。
2.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1)倾斜角:设直线l与x轴相较于点M,将x轴绕点M逆时针方向旋转至与直线l重合时所成的最小正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注:错误!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直线l的倾斜角为0;错误!直线l的倾斜角的范围为[)0,π。
(2)斜率:把倾斜角不为90°的直线l的倾斜角α的正切值叫做直线l的斜率,用k表示,即tan=kα注:错误!当2πα=时,斜率k 不存在;○,2当0k ≥时,arctan k α=;当0k <时,arctan k απ=+。
错误!当直线l 经过点()111,P x y 、()222,P x y ()21x x ≠时,1212y y k x x -=-. 3. 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d u v =(),n a b =垂直)2y ()00,x y【基本例题】例1 求直线210x y ++=的倾斜角.解:斜率2k =-,所以倾斜角arctan2απ=-.例2 已知直线:1l y kx =+与两点()1,5A -、()4,2B -,若直线l 与线段AB 相交,求k 的取值范围. 解:直线l 恒过定点()0,1C ,4AC k =-,34BC k =-,数形结合知(]3,4,4k ⎡⎫∈-∞--+∞⎪⎢⎣⎭。
例3 已知()4,6A 、()3,1B --、()4,5C -三点, (1) 求经过点A 且与BC 平行的直线l 1的方程; (2) 求过点A 、B 的直线方程l 2; (3) 求BC 边上的高所在直线的方程l 3。
解:(1)直线l 1的一个方向向量()7,4BC -=,所以直线l 1的点方向式方程为4674x y --=-,化为一般式方程为47580x y +-=.(2)直线l 2的一个方向向量()7,7AB =--,所以直线l 2的点方向式方程为4677x y --=--,化为一般式方程为20x y -+=.(3)直线l 3的一个法向量()7,4BC =-,所以直线l 3的点法向式方程为()()74460x y ---=,化为一般式方程为7440x y --=。
(完整版)《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完整版)《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课型: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课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课时:第一课时教材:苏教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高中数学新教材“圆的方程”的综合课.2、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它是高考中的热点内容之一.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平面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它既复习了前面刚学过的直线与圆的方程,又为今后学习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它虽然是解析几何中较为简单的内容,但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反思: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显示了事物从静态到动态的运动过程,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几何画板可以很好地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较为复杂的问题明了化.教案的简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课、扬州市优秀公开课,并获一等奖.关键字:位置关系、广义几何法、狭义几何法、代数法.参赛者简介:扬州市特级教师,扬州市学科带头人,扬州市优秀班主任,高邮市中青年专家,高邮市劳动模范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代数法和几何法解决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差异,明确几何法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中的地位,并能应用几何法解决问题.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总结归纳等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重点难点]重点:几何法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中的应用.难点: 通过对圆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变化的分析诠释数形结合的魅力.[教学方法] 启发式、自主探究相结合.[教具资料]三角板、圆规、多媒体课件导入语:大家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下面有一道生活问题,你能用学过哪方面的知识求解? 问题情境: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以O 为中心的5米范围内(不包括边界)被设为危险区域,某人在O 点的南偏西θ(其中135sin =θ)的方向上,且距O 点13米的A 地,若他向东北方向直行,会进入危险区域吗? (8分钟)一分钟后,提问学生:A,你谈谈思路?(生说时教师写出点坐标,圆方程,直线方程) 你能用数学化的语言刻化一下,如何判定此人是否会进入危险区域?问题数学化:直线07=--y x 与圆C: 2522=+y x 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直线07=--y x 上是否存在点P 在圆C: 2522=+y x 内? (即OP 〈5有解?也就是OP min 〈5?其本质就是OP min =d )两种思路都可以解释为 d 与 r 的大小比较问题两类方法:几何法(利用平几直接求解或用d 与r 的关系)、代数法(判别式法、定义法)引出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 提问学生B :回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判定方法你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下面问题吗?问题一:(8分钟)已知圆C:(x-1)2+(y+1)2=1,直线l 过点P(-2,-2),求l 与圆C 有公共点时斜率k 的范围提问学生C :如何求斜率k 的范围?答:写出圆心和半径、设出直线方程、利用点与直线的距离公式将d 用k 表示、利用d 与r 关系列出关于k 的不等式、求斜率k 的范围注意事项:“有公共点”的含义,“与斜率k 有关的问题求解”,不必考虑斜率不存在之情. (提问学生D)师:(学生思考时)画图(学生回答时)板演法一:平几性质加三角公式求解.(广义几何法)法二:利用d 与r 关系列出关于k 的不等式.(狭义几何法)法三:投影,比较各方法的优劣.(代数法)解题回顾:处理解析几何问题时,若能结合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可使解答简捷明快,本题用“圆心到直线距离与半径比较”来探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便是典型体现. 方法总结: (提问学生E) 一、解题步骤:(1)设直线方程并化为一般式(2)求圆心到直线距离(3)比较弦心距与半径的大小二、解题体会:1、几何法比代数法运算量少,简便.代数法比几何法通用,主要用于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问题,具有运用的广泛性.2、在解决有关圆的问题时,一般不用代数法而用几何法(8分钟)变式1:过点P(-2,-2)作圆C:(x-1)2+(y+1)2=1的切线l ,则切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是问题一的临界状态,斜率已求,切线易得.02=+y 和0243=--y x (提问学生F)变式2:已知x,y 满足条件 (x-1)2+(y+1)2=1,则代数式22++x y 的取值范围___________430≤≤k 分析:本题是问题一的不同形式的表示,既可以理解为斜率,直接数形结合又可以转化为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少一点),从而化归为问题一,当然也可以化为三角函数求解. (提问学生G) 解题回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一般有下列几种题型(1)给定两者方程判定位置关系(如问题情境)(2)给定两者位置关系,求解参数范围或切线方程(如问题一及变式一)(3)给定圆的方程,求圆上点表示的目标函数范围(如问题一及变式二)方法总结:完整直线与圆位置关系方面的题目常用d 与r 关系求解直线与圆局部图形位置关系方面的题目常用数形结合求解问题二: (5分钟)求证:直线021)1()2(:=---++m y m x m l 与圆C: 4)2()1(22=++-y x 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 (提问学生H)分析:法一 0)12()2(:=-++--y x m y x l 过定点P(1,-1),且定点P 在圆内法二 C(1,-2), r=2 , 22)1()2(|1|m m m d -++-=与2比较大小解题回顾:如果直线过定点,只要先确定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就能得知直线与圆相应的位置关系.就不必用利用d 与r 关系来判定了.方法总结:观察直线是否过定点,优先考虑直线与圆的可能关系,优化解题过程. (提问学生I) (5分钟)变式1:已知}02|),{(22=-+=y y x y x A ,}1|),{(+-==k kx y y x B , 则B A I 中的元素个数是________1学生思考时,教师画图,并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说明 (提问学生J)变式2:已知}02|),{(22=-+=y y x y x A ,}11|),{(k x y y x B =--=, 则B A I 中的元素个数是________2 师:你能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吗? 课堂练习:(8分钟)1.过点)4,4(P 作圆0422=-+x y x 的切线,求圆的切线方程. 板演(学生K) 3x -4y +4=0或x =4对策:首先考虑斜率不存在之情或先定解的个数,解不足时补上斜率不存在之情变式:圆0422=-+x y x 在点)3,1(P 处的切线方程是______________(提问学生L) 023=+-y x解题回顾:求过定点的圆的切线方程,一定要判定点的位置,若在圆上,可简化过程.若在圆外,一般有两条切线,容易遗漏斜率不存在的那一条.2.(教材P106 e2)如果直线ax +by =4与圆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则P(a,b)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____________(填上以下正确结论的序号)(1)P 在圆外 (2)P 在圆上 (3)P 在圆内 (4)不确定 (提问学生M)师同时板演过程改变2中两个不同的交点的条件,同学们能提出类似的结论吗?(提问学生N) 下面这个问题结论是什么?若点P(a,b) 在圆x 2+y 2=1外,则直线ax +by =1 与 x 2+y 2=1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相交) 本节课回顾总结: (3分钟)(1)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能用流程图表示出来吗? (提问学生O 、P)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有哪些?它们各自有什么优点?(提问学生姜杰)答:两类方法:几何法(广义——利用平几直接求解或狭义——用d 与r 的关系)、代数法直接——判别式法或间接的定义法几何法比代数法简洁,代数法比几何法通用(3)今天我们所遇到的情形各自用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各自又有什么注意事项? (提问学生Q)(4)本节课主要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用得最多的是哪个?最少的是哪个?(5)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与过此点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何联系?思考:已知圆M:1)sin ()cos (22=-++θθy x ,直线kx y l =:,下面四个命题 (1)对任意实数k 与θ,直线l 和圆M 相切 (2)对任意实数k 与θ,直线l 和圆M 有公共点(3)对任意实数θ,必存在实数k ,使得直线l 和圆M 相切 (4) 对任意实数k ,必存在实数θ,使得直线l 和圆M 相切所有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课题注:从右向左书写注:先中间再右边最后左边。
《直线和圆的方程》单元教学设计
《直线和圆的方程》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直线是解析几何中的灵魂,而圆是在解析几何中的最简单的曲线.这节课安排在学习了如何求直线的方程,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圆的方程的求法之后,学习三大圆锥曲线之前,旨在培养解析几何中的数形集合的理论,为后继学习做好准备.同时,有关圆的问题,特别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也是解析几何中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为圆锥曲线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因此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使学生确实掌握这一单元的知识和方法.学情分析:所教班级是文科班,学生的层次处于我校的中等偏下水平,应该说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品质还可以,学习习惯和风气比较好,相对自觉,而且学生对前面的有关直线和圆中的基本知识点已经有了较好的掌握。
但考虑到本节课的重要性,教师授课时还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解析几何中的运算意识,以及注意如何减少运算量。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圆的切线方程,能根据过定点熟练地写出圆的切线方程,也能根据圆的切线方程熟练地求出切线长.(2)掌握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3)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能够进行圆的普通方程与参数方程之间的互化,能应用圆的参数方程解决有关直线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注意在解析几何中要“一题多解” (2) 如何提高学生运算能力(3)培养学生简化运算过程的意识能力. 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 课前预习:(1)若圆(x-a)2+(y-b) 2=r 2,那么点(x 0,y 0)在()()()()()()⎪⎩⎪⎨⎧>-+-⇔<-+-⇔=-+-⇔220202202022020r b y a x r b y a x r b y a x 圆外圆内圆上 (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和相交。
有两种判断方法:(1) 代数法(判别式法)⎪⎩⎪⎨⎧⇔<∆⇔=∆⇔>∆相离相切相交000(2) 几何法,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相离相切相交r d r d r d一般宜用几何法。
高三理科数学一轮直线和圆的方程总复习教学案
高三理科数学一轮直线和圆的方程总复习教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八章直线和圆的方程高考导航考试要求重难点击命题展望.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的计算公式.3.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4.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5.掌握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6.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7.掌握确定圆的几何要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8.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9.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0.初步了解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1.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表示点的位置,会推导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本章重点:1.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2.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3.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一般式方程;4.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5.点到直线的距离和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的求法;6.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7.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8.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本章难点:1.直线的斜率与它的倾斜角之间的关系;2.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3.直线方程的应用;4.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5.圆的方程的应用;6.直线与圆的方程的综合应用.本章内容常常与不等式、函数、向量、圆锥曲线等知识结合起来考查.直线和圆的考查,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属于容易题和中档题;如果和圆锥曲线一起考查,难度比较大.同时,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考查难度不大,一般为选择题或者填空题.本章知识点的考查侧重考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的能力等.知识网络8.1 直线与方程典例精析题型一直线的倾斜角【例1】直线2xcosα-y-3=0,α∈[π6,π3]的倾斜角的变化范围是A.[π6,π3]B.[π4,π3]c.[π4,π2]D.[π4,2π3]【解析】直线2xcosα-y-3=0的斜率k=2cosα,由于α∈[π6,π3],所以12≤cosα≤32,k=2cos α∈[1,3].设直线的倾斜角为θ,则有tanθ∈[1,3],由于θ∈[0,π),所以θ∈[π4,π3],即倾斜角的变化范围是[π4,π3],故选B.【点拨】利用斜率求倾斜角时,要注意倾斜角的范围.【变式训练1】已知m,N,当m∈时,直线mN的倾斜角为锐角;当m=时,直线mN的倾斜角为直角;当m∈时,直线mN的倾斜角为钝角.【解析】直线mN的倾斜角为锐角时,k=m-12m+3-m+2=m-1m+5>0⇒m<-5或m>1;直线mN的倾斜角为直角时,2m+3=m-2⇒m=-5;直线mN的倾斜角为钝角时,k=m-12m+3-m+2=m-1m+5<0⇒-5<m<1.题型二直线的斜率【例2】已知A,B,直线l的倾斜角是直线AB的倾斜角的2倍,求直线l的斜率.【解析】由于A,B,所以kAB=-2+53+1=34,设直线AB的倾斜角为θ,则tanθ=34,l的倾斜角为2θ,tan2θ=2tanθ1-tan2θ=2×341-2=247.所以直线l的斜率为247.【点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应熟练地掌握这两个概念,扎实地记住计算公式,倾斜角往往会和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联系在一起.【变式训练2】设α是直线l的倾斜角,且有sinα+cosα=15,则直线l的斜率为A.34B.43c.-43D.-34或-43【解析】选c.sinα+cosα=15⇒sinαcosα=-1225<0⇒sinα=45,cosα=-35或cosα=45,sinα=-35,故直线l的斜率k=tanα=sinαcosα=-43.题型三直线的方程【例3】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直线过点,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直线过点,且原点到直线的距离为2.【解析】当截距为0时,直线过原点,直线方程是2x -3y=0;当截距不为0时,设方程为xa+ya=1,把代入,得a=5,直线方程为x+y-5=0.故所求直线方程为2x-3y=0或x+y-5=0.当斜率不存在时,直线方程x-2=0合题意;当斜率存在时,则设直线方程为y-1=k,即kx-y+1-2k=0,所以|1-2k|k2+1=2,解得k=-34,方程为3x +4y-10=0.故所求直线方程为x-2=0或3x+4y-10=0.【点拨】截距可以为0,斜率也可以不存在,故均需分情况讨论.【变式训练3】求经过点P,且横、纵截距互为相反数的直线方程.【解析】当横、纵截距都是0时,设直线的方程为y=kx.因为直线过点P,所以-4=3k,得k=-43.此时直线方程为y=-43x.当横、纵截距都不是0时,设直线的方程为xa+y-a =1,因为直线过点P,所以a=3+4=7.此时方程为x-y-7=0.综上,所求直线方程为4x+3y=0或x-y-7=0.题型四直线方程与最值问题【例4】过点P作直线l分别交x、y轴的正半轴于A、B两点,点o为坐标原点,当△ABo的面积最小时,求直线l 的方程.【解析】方法一:设直线方程为xa+yb=1,由于点P在直线上,所以2a+1b=1.2a•1b≤2=14,当2a=1b=12时,即a=4,b=2时,1a•1b取最大值18,即S△AoB=12ab取最小值4,所求的直线方程为x4+y2=1,即x+2y-4=0.方法二:设直线方程为y-1=k,直线与x轴的交点为A,直线与y轴的交点为B,由题意知2k-1<0,k<0,1-2k>0.S△AoB=12•2k-1k=12[++4]≥12[2•+4]=4.当-1k=-4k,即k=-12时,S△AoB有最小值,所求的直线方程为y-1=-12,即x+2y-4=0.【点拨】求直线方程,若已知直线过定点,一般考虑点斜式;若已知直线过两点,一般考虑两点式;若已知直线与两坐标轴相交,一般考虑截距式;若已知一条非具体的直线,一般考虑一般式.【变式训练4】已知直线l:mx-y=4m.求直线l的斜率的取值范围.【解析】由直线l的方程得其斜率k=mm2+1.若m=0,则k=0;若m>0,则k=1m+1m≤12m•1m=12,所以0<k ≤12;若m<0,则k=1m+1m=-1-m-1m≥-12=-12,所以-12≤k<0.综上,-12≤k≤12.总结提高.求斜率一般有两种类型:其一,已知直线上两点,根据k=y2-y1x2-x1求斜率;其二,已知倾斜角α或α的三角函数值,根据k=tanα求斜率,但要注意斜率不存在时的情形.2.求倾斜角时,要注意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0,π).3.求直线方程时,应根据题目条件,选择合适的直线方程形式,从而使求解过程简单明确.设直线方程的截距式,应注意是否漏掉过原点的直线;设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时,应注意是否漏掉斜率不存在的直线.8.2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典例精析题型一两直线的交点【例1】若三条直线l1:2x+y-3=0,l2:3x-y+2=0和l3:ax+y=0不能构成三角形,求a的值.【解析】①l3∥l1时,-a=-2⇒a=2;②l3∥l2时,-a=3⇒a=-3;③由⇒将代入ax+y=0⇒a=-1.综上,a=-1或a=2或a=-3时,l1、l2、l3不能构成三角形.【点拨】三条直线至少有两条平行时或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不能构成三角形.【变式训练1】已知两条直线l1:a1x+b1y+1=0和l2:a2x+b2y+1=0的交点为P,则过A,B的直线方程是.【解析】由P为l1和l2的交点得故A,B的坐标满足方程2x+3y+1=0,即直线2x+3y+1=0必过A,B两点.题型二两直线位置关系的判断【例2】已知两条直线l1:ax-by+4=0和l2:x+y +b=0,求满足下列条件的a,b的值.l1⊥l2,且l1过点;l1∥l2,且坐标原点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解析】由已知可得l2的斜率存在,所以k2=1-a,若k2=0,则1-a=0,即a=1.因为l1⊥l2,直线l1的斜率k1必不存在,即b=0,又l1过点,所以-3a+b+4=0,而a=1,b=0代入上式不成立,所以k2≠0.因为k2≠0,即k1,k2都存在,因为k2=1-a,k1=ab,l1⊥l2,所以k1k2=-1,即ab=-1,又l1过点,所以-3a+b+4=0,联立上述两个方程可解得a=2,b=2.因为l2的斜率存在,又l1∥l2,所以k1=k2,即ab =,因为坐标原点到这两条直线的距离相等,且l1∥l2,所以l1,l2在y轴的截距互为相反数,即4b=b,联立上述方程解得a=2,b=-2或a=23,b=2,所以a,b的值分别为2和-2或23和2.【点拨】运用直线的斜截式y=kx+b时,要特别注意直线斜率不存在时的特殊情况.求解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有关问题时,主要是利用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充要条件,即“斜率相等”或“斜率互为负倒数”.【变式训练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设三角形ABc的顶点分别为A,B,c.点P是线段Ao上的一点,这里a,b,c,p均为非零实数,设直线BP,cP分别与边Ac,AB交于点E,F,某同学已正确求得直线oE的方程为x+y =0,则直线oF的方程为.【解析】由截距式可得直线AB:xb+ya=1,直线cP:xc+yp=1,两式相减得x+y=0,显然直线AB与cP的交点F满足此方程,又原点o也满足此方程,故所求直线oF的方程为x+y=0.题型三点到直线的距离【例3】已知△ABc中,A,B,c,当△ABc的面积S最大时,求m的值.【解析】因为A,B,所以|AB|=2+2=10,又因为直线AB的方程为x-3y+2=0,则点c到直线AB的距离即为△ABc的高,设高为h,则h=|m-3m+2|12+2,S=12|AB|•h =12|m-3m+2|,令m=t,则1<t<2,所以S=12|m-3m+2|=12|t2-3t+2|=12|2-14|,由图象可知,当t=32时,S有最大值18,此时m=32,所以m=94.【点拨】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时,直线方程要化为一般形式.求最值可转化为代数问题,用处理代数问题的方法解决.【变式训练3】若动点P1与P2分别在直线l1:x-y-5=0,l2:x-y-15=0上移动,求P1P2的中点P到原点的距离的最小值.【解析】方法一:因为P1、P2分别在直线l1和l2上,所以÷2,得x1+x22-y1+y22-10=0,所以P1P2的中点P在直线x-y-10=0上,点P到原点的最小距离就是原点到直线x-y-10=0的距离d=102=52.所以,点P到原点的最小距离为52.方法二:设l为夹在直线l1和l2之间且和l1与l2的距离相等的直线.令l:x-y-c=0,则5<c<15,且|c-5|2=|c-15|2,解得c=10.所以l的方程为x-y-10=0.由题意知,P1P2的中点P在直线l上,点P到原点的最小距离就是原点到直线l的距离d=102=52,所以点P到原点的最小距离为52.总结提高.求解与两直线平行或垂直有关的问题时,主要是利用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即“斜率相等”或“互为负倒数”.若出现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可考虑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研究.2.学会用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特殊值检验等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思想.特别是注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根据题意画出图形不仅易于找到解题思路,还可以避免漏解和增解,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图形的性质,挖掘出某些隐含条件,找到简捷解法.3.运用公式d=|c1-c2|A2+B2求两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时,要注意把两直线方程中x、y的系数化成分别对应相等.8.3 圆的方程典例精析题型一求圆的方程【例1】求经过两点A,B且圆心在y轴上的圆的方程.【解析】方法一:设圆的方程为x2+y2+Dx+Ey+F=0,则圆心为,由已知得即解得D=0,E=-2,F=-9,所求圆的方程为x2+y2-2y-9=0.方法二:经过A,B的圆,其圆心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AB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y-3=2,即y=2x+1.令x=0,y=1,圆心为,r=2+2=10,圆的方程为x2+2=10.【点拨】圆的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都有三个参数,只要求出a、b、r或D、E、F,则圆的方程确定,所以确定圆的方程需要三个独立条件.【变式训练1】已知一圆过P、Q两点,且在y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43,求圆的方程.【解析】设圆的方程为x2+y2+Dx+Ey+F=0,①将P、Q两点的坐标分别代入①得令x=0,由①得y2+Ey+F=0,④由已知|y1-y2|=43,其中y1、y2是方程④的两根.所以2=2-4y1y2=E2-4F=48,⑤解②、③、⑤组成的方程组,得D=-2,E=0,F=-12或D=-10,E=-8,F=4,故所求圆的方程为x2+y2-2x-12=0或x2+y2-10x -8y+4=0.题型二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例2】若实数x,y满足2+y2=3.求:y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y-x的最小值;2+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析】yx=y-0x-0,即连接圆上一点与坐标原点的直线的斜率,因此yx的最值为过原点的直线与圆相切时该直线的斜率,设yx=k,y=kx,kx-y=0.由|2k|k2+1=3,得k=±3,所以yx的最大值为3,yx的最小值为-3.令x-2=3cosα,y=3sinα,α∈[0,2π).所以y-x=3sinα-3cosα-2=6sin-2,当sin=-1时,y-x的最小值为-6-2.2+2是圆上点与点的距离的平方,因为圆心为A,B,连接AB交圆于c,延长BA交圆于D.|AB|=2+2=13,则|Bc|=13-3,|BD|=13+3,所以2+2的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2.【点拨】涉及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可借助图形性质,利用数形结合求解,一般地:①形如U=y-bx-a形式的最值问题,可转化为动直线斜率的最值问题;②形如2+2形式的最值问题,可转化为圆心已定的动圆半径的最值问题.【变式训练2】已知实数x,y满足x2+y2=3.试求m =y+1x+3及b=2x+y的取值范围.【解析】如图,m可看作半圆x2+y2=3上的点与定点A连线的斜率,b可以看作过半圆x2+y2=3上的点且斜率为-2的直线的纵截距.由图易得3-36≤m≤3+216,-23≤b≤15.题型三圆的方程的应用【例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二次函数f=x2+2x+b与两坐标轴有三个交点,经过三个交点的圆记为c.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求圆c的方程;问圆c是否经过定点?请证明你的结论.【解析】令x=0,得抛物线与y轴交点是,由题意b≠0,且Δ>0,解得b<1且b≠0.设所求圆的一般方程为x2+y2+Dx+Ey+F=0,令y=0,得x2+Dx+F=0,这与x2+2x+b=0是同一个方程,故D=2,F=b.令x=0,得y2+Ey+F=0,此方程有一个根为b,代入得出E=-b-1.所以圆c的方程为x2+y2+2x-y+b=0.圆c必过定点,证明如下:假设圆c过定点,将该点的坐标代入圆c的方程,并变形为x20+y20+2x0-y0+b=0,为使式对所有满足b<1的b都成立,必须有1-y0=0,结合式得x20+y20+2x0-y0=0,解得或经检验知,点,均在圆c上,因此圆c过定点.【点拨】本题的解答用到了代数法求过三点的圆的方程,体现了设而不求的思想.的解答同样运用了代数的恒等思想,同时问题体现了较强的探究性.【变式训练3】动点A在圆x2+y2=1上绕坐标原点沿逆时针方向匀速旋转,12秒旋转一周.已知时间t=0时,点A的坐标是,则当0≤t≤12时,动点A的纵坐标y关于t的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A.[0,1]B.[1,7]c.[7,12]D.[0,1]和[7,12]【解析】选D.由题意知角速度为2π12=π6,故可得y =sin,0≤t≤12,π3≤π6t+π3≤π2或32π≤π6t+π3≤52π,所以0≤t≤1或7≤t≤12.所以单调递增区间为[0,1]和[7,12].总结提高.确定圆的方程需要三个独立条件,“选标准,定参数”是解题的基本方法.一般来讲,条件涉及圆上的多个点,可选择一般方程;条件涉及圆心和半径,可选圆的标准方程.2.解决与圆有关的问题,应充分运用圆的几何性质帮助解题.解决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时,可根据代数式子的几何意义,借助于平面几何知识,数形结合解决.也可以利用圆的参数方程解决最值问题.8.4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典例精析题型一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例1】已知圆的方程x2+y2=2,直线y=x+b,当b 为何值时,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直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解析】方法一:设圆心o到直线y=x+b的距离为d,d=|b|12+12=|b|2,半径r=2.当d<r时,直线与圆相交,|b|2<2,-2<b<2,所以当-2<b<2时,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当d=r时,直线与圆相切,|b|2=2,b=±2,所以当b=±2时,直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方法二:联立两个方程得方程组消去y得2x2+2bx+b2-2=0,Δ=16-4b2.当Δ>0,即-2<b<2时,有两个公共点;当Δ=0,即b=±2时,有一个公共点.【点拨】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问题时,要注意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既要运用平面几何中有关圆的性质,又要结合待定系数法运用直线方程中的基本关系,养成勤画图的良好习惯.【变式训练1】圆2x2+2y2=1与直线xsinθ+y-1=0的位置关系是A.相离B.相切c.相交D.不能确定【解析】选A.易知圆的半径r=22,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d=1sin2θ+1.因为θ≠π2+kπ,k∈Z.所以0≤sin2θ<1,所以22<d≤1,即d>r,所以直线与圆相离.题型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例2】如果圆c:2+2=4上总存在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为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析】到原点的距离等于1的点在单位圆o:x2+y2=1上.当圆c与圆o有两个公共点时,符合题意,故应满足2-1<|oc|<2+1,所以1<a2+a2<3,即22<|a|<322,所以-322<a<-22或22<a<322为所求a的范围.【变式训练2】两圆2+2=r2和2+2=R2相交于P,Q 两点,若点P的坐标为,则点Q的坐标为.【解析】由两圆的方程可知它们的圆心坐标分别为,,则过它们圆心的直线方程为x-2-=y-1-2-1,即y=-x.根据圆的几何性质可知两圆的交点应关于过它们圆心的直线对称.故由P可得它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即点Q的坐标为.题型三圆的弦长、中点弦的问题【例3】已知点P及圆c:x2+y2+4x-12y+24=0.若直线l过点P且被圆c截得的线段长为43,求l的方程;求圆c内过点P的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解析】如图,AB=43,D是AB的中点,则AD=23,Ac=4,在Rt△ADc中,可得cD=2.设所求直线的斜率为k,则直线的方程为y-5=kx,即kx-y+5=0.由点c到直线的距离公式|-2k-6+5|k2+1=2,得k=34,此时直线l的方程为3x-4y+20=0.又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时,也满足题意,此时的方程为x=0.所以所求直线为x=0或3x-4y+20=0.设圆c上过点P的弦的中点为D,因为cD⊥PD,所以=0,即•=0,化简得轨迹方程x2+y2+2x-11y+30=0.【点拨】在研究与弦的中点有关问题时,注意运用“平方差法”,即设弦AB两端点的坐标分别为A,B,中点为,由得k=y1-y2x1-x2=-x1+x2y1+y2=-x0y0.该法常用来解决与弦的中点、直线的斜率有关的问题.【变式训练3】已知圆的方程为x2+y2-6x-8y=0,设该圆过点的最长弦和最短弦分别为Ac和BD,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A.106B.206c.306D.406【解析】选B.圆的方程化成标准方程2+2=25,过点的最长弦为Ac=10,最短弦为BD=252-12=46,S=12Ac•BD=206.总结提高.解决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代数法和几何法两种,用几何法解题时要注意抓住圆的几何特征,因此常常要比代数法简捷.例如,求圆的弦长公式比较复杂,利用l =2R2-d2求弦长比代数法要简便.2.处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要全面地考查各种位置关系,防止漏解,如设切线为点斜式,要考虑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是否合题意,两圆相切应考虑外切和内切两种情况.3.处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特别是有关交点问题时,为避免计算量过大,常采用“设而不求”的方法.8.5 直线与圆的综合应用典例精析题型一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例1】已知圆c:2+2=25及直线l:x+y=7m+4.求证:不论m为何值,直线l恒过定点;判断直线l与圆c的位置关系;求直线l被圆截得的弦长最短时的弦长及此时直线的方程.【解析】证明:直线方程可写作x+y-4+m=0,由方程组可得所以不论m取何值,直线l恒过定点.由2+2=5<5,故点在圆内,即不论m取何值,直线l总与圆c相交.由平面几何知识可知,当直线与过点m的直径垂直时,弦|AB|最短.|AB|=2r2-|cm|2=225-[2+2]=45,此时k=-1kcm,即-2m+1m+1=-1-12=2,解得m=-34,代入原直线方程,得l的方程为2x-y -5=0.【点拨】解决弦长问题时,可利用弦长的几何意义求解.【变式训练1】若函数f=-1beax的图象在x=0处的切线l与圆c:x2+y2=1相离,则P与圆c的位置关系是A.在圆外B.在圆内c.在圆上D.不能确定【解析】选B.f=-1beax⇒f′=-abeax⇒f′=-ab.又f=-1b,所以切线l的方程为y+1b=-ab,即ax +by+1=0,由l与圆c:x2+y2=1相离得1a2+b2>1⇒a2+b2<1,即点P在圆内,故选B.题型二和圆有关的对称问题【例2】设o为坐标原点,曲线x2+y2+2x-6y+1=0上有两点P、Q关于直线x+my+4=0对称,又满足•=0.求m的值;求直线PQ的方程.【解析】曲线方程可化为2+2=9,是圆心为,半径为3的圆.因为点P,Q在圆上且关于直线x+my+4=0对称,所以圆心在直线x+my+4=0上,代入得m=-1.因为直线PQ与直线y=x+4垂直,所以设P,Q,则直线PQ的方程为y=-x+b.将直线y=-x+b代入圆的方程,得2x2+2x+b2-6b+1=0,Δ=42-4×2>0,解得2-32<b<2+32.x1+x2=b-4,x1x2=b2-6b+12,y1y2==b2-b+x1x2=b2+2b+12,因为•=0,所以x1x2+y1y2=0,即b2-6b+12+b2+2b+12=0,得b=1.故所求的直线方程为y=-x+1.【点拨】平面向量与圆的交汇是平面解析几何的一个热点内容,解题时,一方面要能够正确地分析用向量表达式给出的题目的条件,将它们转化为图形中相应的位置关系,另一方面还要善于运用向量的运算解决问题.【变式训练2】若曲线x2+y2+x-6y+3=0上两点P、Q满足①关于直线kx-y+4=0对称;②oP⊥oQ,则直线PQ的方程为.【解析】由①知直线kx-y+4=0过圆心,所以k=2,故kPQ=-12.设直线PQ的方程为y=-12x+t,与圆的方程联立消去y,得54x2+x+t2-6t+3=0.设P,Q,由于oP⊥oQ,所以x1x2+y1y2=0,即x1x2+=0,所以+54x1x2+t2=0.由知,x1+x2=45,x1x2=45,代入上式,解得t=32或t=54.此时方程的判别式Δ>0.从而直线的方程为y=-12x +32或y=-12x+54,即x+2y-3=0或2x+4y-5=0为所求直线方程.题型三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例3】求与直线x+y-2=0和曲线x2+y2-12x-12y +54=0都相切的半径最小的圆的标准方程.【解析】曲线x2+y2-12x-12y+54=0可化为2+2=18,它表示圆心为,半径为32的圆.作出直线x+y-2=0与圆2+2=18,由图形可知,当所求圆的圆心在直线y=x上时,半径最小.设其半径为r,点到直线x+y=2的距离为52,所以2r+32=52,即r=2,点到直线x+y=2的距离为2,所求圆的圆心为,即,故所求圆的标准方程为2+2=2.【点拨】解决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时,要借助图形的几何性质,利用数形结合求解.【变式训练3】由直线y=x+1上的点向圆c:2+2=1引切线,则切线长的最小值为A.17B.32c.19D.25【解析】选A.设m为直线y=x+1上任意一点,过点m 的切线长为l,则l=|mc|2-r2,当|mc|2最小时,l最小,此时mc与直线y=x+1垂直,即|mc|2min=2=18,故l的最小值为17.总结提高.解决直线与圆的综合问题时,一方面,我们要注意运用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把它转化为代数问题,通过代数的计算,使问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由于直线与圆和平面几何联系得非常紧密,因此,我们要勤动手,准确地作出图形,并充分挖掘几何图形中所隐含的条件,利用几何知识使问题较为简捷地得到解决,即注意圆的几何性质的运用.2.解决直线与圆的综合问题时,经常要用到距离,因此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3.综合运用直线的有关知识解决诸如中心对称、轴对称等一些常见的问题.。
高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高中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方程法,能够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的直线与圆位置关系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得出两种判别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体会解题方式的多样性的同时,感受用代数语言解决几何问题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用方程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用方程法求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情境,一个小岛的周围有环岛暗礁,暗礁分布在以小岛的中心为圆心,半径为30km 的圆形区域。
已知小岛中心位置位于轮船正西70km 处,港口位于小岛中心正北40km 处,如果轮船直线返港,那么它是否会有触礁危险?学生依据题干要求,做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结合直线与圆的方程知识,规定单位长度为10km ,列出轮船返港的直线方程:4x+7y-28=0;以及受暗礁影响的圆形区域方程:922=+y x ,将问题转化成直线与圆是否有交点。
教师引导,板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探索新知提问1:轮船触礁问题,如果不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能否解决?学生理解题意,结合初中的平面几何知识,将它转换成圆与直线的几何问题,设小岛中心为O ,轮船起始位置为A ,港口位置为B ,得到:在Rt △AOB 中,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即为斜边上的高,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得高约为34.7km ,因为34.7>30,所以轮船不会有触礁危险。
提问2:初中学习的平面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学生经回忆,得到:1.直线与圆相交,有两个公共点;2.直线与圆相切,有一个公共点;3.直线与圆相离,没有公共点。
图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例题1:如图,已知直线063:=-+y x l 和圆心为C 的圆:04222=--+y y x ,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图3 例题1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得出以下两种解决方案:方法一:直线与圆方程联立,⎩⎨⎧=-+=--+06304222y x y y x ,消去y 得到:0232=+-x x ,01>=∆,所以有两个交点,则直线与圆相交。
高2021级一轮复习直线和圆的方程
高2021级一轮复习直线和圆的方程集体备课高2021级(高三段)一轮复习直线和圆的方程剑阁中学杜国鹏直线和圆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曲线,它不仅是学好解析几何的基础,而且对于确立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的观点,将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主要内容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直线的基本知识、直线的应用、直线和圆的方程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1.本章重点(1)倾角和坡度的概念。
(2)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
(3)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一般式方程。
(4)两条直线交点坐标。
(5)点到线的距离以及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6)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7)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8)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2.本章难点(1)直线的斜率与其倾角之间的关系。
(2)根据坡度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线性方程的应用。
(4)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5)圆的方程应用。
一(6)直线和圆的方程的综合应用。
二、高考研究(一)命题点(1)直线的倾角和坡度;(2)斜率公式和线性方程;(3)平行度和垂直度的条件,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4)对称性问题;(5)线性方程问题;(6)二元一阶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7)简单线性规则;(8)直接规划的应用;(9)圆方程;(10)直线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11)圆圈之间的位置关系;(12)圆的参数方程和圆的综合。
(二)考查的七大热点(1)测试方程:测试线性方程和循环方程,主要测试优化法和待定系数法,测试方程思想的应用。
(2)考位置:考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测试公式:测试斜率公式、到达角(夹角)公式和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中间距离和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主要测试公式的灵活应用。
(4)考应用:考直线与圆的应用,特别是线性规划的简单应用,主要考查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2019-2020学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直线与圆教学案.doc
2019-2020学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直线与圆教学案依据直线与圆的方程,能求出它们的交点坐标,能通过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圆心距和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判定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直线与圆相离,相交,相切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圆与圆的半径与圆心距确定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利用直线与圆,圆和圆的方程研究圆有关的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四、知识导学1`.设点P 到圆心的距离为d ,圆的半径为r ,点P 在圆外 ⇔ ; 点P 在圆上 ⇔ ; 点P 在圆内 ⇔2.直线l :Ax+By+C=0,圆C :(x -a)2+(y-b)2=r 2,圆心C(a,b)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则l 与C 相离 ⇔ ;l 与C 相切 ⇔ ;l 与C 相交 ⇔3.直线l :Ax+By+C=0,圆C :(x -a)2+(y-b)2=r 2(或x 2+y 2+Dx+Ey+F=0.)先将方程联立方程组消元,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令其判别式为⊿;则有⊿<0 ⇔ ;⊿=0 ⇔ ;⊿>0 ⇔4.以圆x 2+y 2= r 2上的点P (x 0,y 0)为切点的圆的切线方程是 5 .一般地,设圆C 1 和C 2 的方程分别为()()222111 ,x x y y r -+-=()()222222 ,x x y y r -+-= 圆心分别为C 1(x 1,y 1),C 2(x 2,y 2),半径分别为r 1,r 2, 两圆的圆心距为d ; 那么,当 时,两圆外离;当 时,两圆外切;当 时,两圆相交;当 时,两圆内切; 当 时,两圆内含。
五、课前自学1.若点P(m,5)与圆x 2+y 2=24的位置关系是在 外2.若直线mx-y+2=0与圆x 2+y 2=1相切,则实数m 的值是3.以(-2,0)为圆心,并与圆x 2+y 2=1相切的圆的方程是4.已知圆C 的半径为2,圆心在x 轴的正半轴上,直线0443=++y x 与圆C 相切,则圆C 的方程为_______ ___5.若圆0104422=---+y x y x 上至少有三个不同的点到直线0:=+by ax l 的距离为22,则直线l 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6.已知直线:40l x y -+=,圆()()22:112C x y -+-=,则C 上各点到l 的距离的最小值为_________7.直线l 与直线l 1:x+2y-3=0垂直,且被圆x 2+y 2=25所截的弦长为45,则直线l 的方程为 ____8.已知直线x y a +=与圆224x y +=交于A 与B 两点,且OA OB OA OB +=-,其中O 为坐标原点,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______9.过坐标原点O 向圆22:8120C x y x +-+=引两条切线1l 和2l ,那么与圆C 及直线1l 、2l 都相切的半径最小的圆的标准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合作、探究、展示例1. 若圆0)5(42222=-++-+m y mx y x 与0)3(22222=-+-++m my x y x ,当m 为何值时:(1)两圆外离; (2)两圆外切; (3)两圆相交; (4)两圆内切; (5)两圆内含例2.已知点A (-1,1)和圆C :x 2+y 2-10x-14y +70=0,一束光从点A 出发,经过x 轴反射后与圆C 相切,求(1)光线从A 到切点的路程; (2)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所在直线的斜率.例3. 已知圆C :22(1)5x y +-=,直线L :10mx y m -+-=。
人教版高中数学《直线和圆的方程》全部教案word资料77页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以及直线的斜率公式.(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对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直线上的点与直线的方程的解的一一对应关系、方程和直线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迁移能力.(三)学科渗透点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思维品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二、教材分析1.重点:通过对一次函数的研究,学生对直线的方程已有所了解,要对进一步研究直线方程的内容进行介绍,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的兴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反映直线相对于x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的,是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重要依据,要正确理解概念;斜率公式要在熟练运用上多下功夫.2.难点:一次函数与其图象的对应关系、直线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是难点.由于以后还要专门研究曲线与方程,对这一点只需一般介绍就可以了.3.疑点:是否有继续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三、活动设计启发、思考、问答、讨论、练习.四、教学过程(一)复习一次函数及其图象已知一次函数y=2x+1,试判断点A(1,2)和点B(2,1)是否在函数图象上.初中我们是这样解答的:∵A(1,2)的坐标满足函数式,∴点A在函数图象上.∵B(2,1)的坐标不满足函数式,∴点B不在函数图象上.现在我们问:这样解答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体会.)讨论作答:判断点A在函数图象上的理论依据是:满足函数关系式的点都在函数的图象上;判断点B不在函数图象上的理论依据是: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应满足函数关系式.简言之,就是函数图象上的点与满足函数式的有序数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二)直线的方程引导学生思考:直角坐标平面内,一次函数的图象都是直线吗?直线都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吗?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直线不一定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如直线x=a 连函数都不是.一次函数y=kx+b,x=a都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这个方程的解和它所表示的直线上的点一一对应.以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某条直线上的点;反之,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这时,这个方程就叫做这条直线的方程;这条直线就叫做这个方程的直线.上面的定义可简言之:(方程)有一个解(直线上)就有一个点;(直线上)有一个点(方程)就有一个解,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显然,直线的方程是比一次函数包含对象更广泛的一个概念.(三)进一步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性通过研究一次函数,我们对直线的方程已有了一些了解,但有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如y=kx+b中k的几何含意、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方向怎样求直线的方程、怎样通过直线的方程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都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四)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l向上的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如图1-21中的α.特别地,当直线l和x轴平行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直线倾斜角角的定义有下面三个要点:(1)以x轴正向作为参考方向(始边);(2)直线向上的方向作为终边;(3)最小正角.按照这个定义不难看出:直线与倾角是多对一的映射关系.(五)直线的斜率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直线与斜率之间的对应不是映射,因为垂直于x轴的直线没有斜率.(六)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在坐标平面上,已知两点P1(x1,y1)、P2(x2,y2),由于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直线P1P2就是确定的.当x1≠x2时,直线的倾角不等于90°时,这条直线的斜率也是确定的.怎样用P2和P1的坐标来表示这条直线的斜率?P2分别向x轴作垂线P1M1、P2M2,再作P1Q⊥P2M,垂足分别是M1、M2、Q.那么:α=∠QP1P2(图1-22甲)或α=π-∠P2P1Q(图1-22乙)综上所述,我们得到经过点P1(x1,y1)、P2(x2,y2)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对于上面的斜率公式要注意下面四点:(1)当x1=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七)例题例1 如图1-23,直线l1的倾斜角α1=30°,直线l2⊥l1,求l1、l2的斜率.∵l2的倾斜角α2=90°+30°=120°,本例题是用来复习巩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可由学生课堂练习,学生演板.例2 求经过A(-2,0)、B(-5,3)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tgα=-1.∵0°≤α<180°,∴α=135°.因此,这条直线的斜率是-1,倾斜角是135°.讲此例题时,要进一步强调k与P1P2的顺序无关,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可通过直线上的两点的坐标求得.(八)课后小结(1)直线的方程的倾斜角的概念.(2)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3)直线的斜率公式.五、布置作业1.(1.3练习第1题)在坐标平面上,画出下列方程的直线:(1)y=x(2)2x+3y=6(3)2x+3y+6=0(4)2x-3y+6=0作图要点:利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找出方程的两个特解,以这两个特解为坐标描点连线即可.2.(1.4练习第2题)求经过下列每两个点的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1)C(10,8),D(4,-4);解:(1)k=2 α=arctg2.(3)k=1,α=45°.3.(1.4练习第3题)已知:a、b、c是两两不相等的实数,求经过下列每两个点的直线的倾斜角:(1)A(a,c),(b,c);(2)C(a,b),D(a,c);(3)P(b,b+c),Q(a,c+a).解:(1)α=0°;(2)α=90°;(3)α=45°.4.已知三点A(a,2)、B(3,7)、C(-2,-9a)在一条直线上,求实数a 的值.∵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kAB=kAC.六、板书设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斜率或已知直线上两点,会求直线的方程;给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观察直线的斜率和直线经过的定点;能化直线方程成截距式,并利用直线的截距式作直线.(二)能力训练点通过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向斜截式方程的过渡、两点式方程向截距式方程的过渡,训练学生由一般到特殊的处理问题方法;通过直线的方程特征观察直线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二、教材分析1.重点:由于斜截式方程是点斜式方程的特殊情况,截距式方程是两点式方程的特殊情况,教学重点应放在推导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和两点式方程上.2.难点:在推导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后,说明得到的就是直线的方程,即直线上每个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反过来,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的坐标不满足这个方程,但化为y-y1=k(x-x1)后,点P1的坐标满足方程.三、活动设计分析、启发、诱导、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点斜式已知直线l的斜率是k,并且经过点P1(x1,y1),直线是确定的,也就是可求的,怎样求直线l的方程(图1-24)?设点P(x,y)是直线l上不同于P1的任意一点,根据经过两点的斜率公式得注意方程(1)与方程(2)的差异:点P1的坐标不满足方程(1)而满足方程(2),因此,点P1不在方程(1)表示的图形上而在方程(2)表示的图形上,方程(1)不能称作直线l的方程.重复上面的过程,可以证明直线上每个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对上面的过程逆推,可以证明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l上,所以这个方程就是过点P1、斜率为k的直线l的方程.这个方程是由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斜率确定的,叫做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图1-25),k=0,直线的方程是y=y1.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图1-26),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二)斜截式已知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为b,斜率为b,求直线的方程.这个问题,相当于给出了直线上一点(0,b)及直线的斜率k,求直线的方程,是点斜式方程的特殊情况,代入点斜式方程可得:y-b=k(x-0)也就是上面的方程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为什么叫斜截式方程?因为它是由直线的斜率和它在y轴上的截距确定的.当k≠0时,斜截式方程就是直线的表示形式,这样一次函数中k和b 的几何意义就是分别表示直线的斜率和在y轴上的截距.(三)两点式已知直线l上的两点P1(x1,y1)、P2(x2,y2),(x1≠x2),直线的位置是确定的,也就是直线的方程是可求的,请同学们求直线l的方程.当y1≠y2时,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方程改写成请同学们给这个方程命名:这个方程是由直线上两点确定的,叫做直线的两点式.对两点式方程要注意下面两点:(1)方程只适用于与坐标轴不平行的直线,当直线与坐标轴平行(x1=x2或y1=y2)时,可直接写出方程;(2)要记住两点式方程,只要记住左边就行了,右边可由左边见y就用x代换得到,足码的规律完全一样.(四)截距式例1 已知直线l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分别是a和b(a≠0,b≠0),求直线l的方程.此题由老师归纳成已知两点求直线的方程问题,由学生自己完成.解:因为直线l过A(a,0)和B(0,b)两点,将这两点的坐标代入两点式,得就是学生也可能用先求斜率,然后用点斜式方程求得截距式.引导学生给方程命名:这个方程是由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确定的,叫做直线方程的截距式.对截距式方程要注意下面三点:(1)如果已知直线在两轴上的截距,可以直接代入截距式求直线的方程;(2)将直线的方程化为截距式后,可以观察出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这一点常被用来作图;(3)与坐标轴平行和过原点的直线不能用截距式表示.(五)例题例2 三角形的顶点是A(-5,0)、B(3,-3)、C(0,2)(图1-27),求这个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本例题要在引导学生灵活选用方程形式、简化运算上多下功夫.解:直线AB的方程可由两点式得:即 3x+8y+15=0这就是直线AB的方程.BC的方程本来也可以用两点式得到,为简化计算,我们选用下面途径:由斜截式得:即 5x+3y-6=0.这就是直线BC的方程.由截距式方程得AC的方程是即 2x+5y+10=0.这就是直线AC的方程.(六)课后小结(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的命名都是可以顾名思义的,要会加以区别.(2)四种形式的方程要在熟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3)要注意四种形式方程的不适用范围.五、布置作业1.(1.5练习第1题)写出下列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并画出图形:(1)经过点A(2,5),斜率是4;(4)经过点D(0,3),倾斜角是0°;(5)经过点E(4,-2),倾斜角是120°.解:2.(1.5练习第2题)已知下列直线的点斜方程,试根据方程确定各直线经过的已知点、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解:(1)(1,2),k=1,α=45°;(3)(1,-3),k=-1,α=135°;3.(1.5练习第3题)写出下列直线的斜截式方程:(2)倾斜角是135°,y轴上的截距是3.4.(1.5练习第4题)求过下列两点的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再化成截距式方程,并根据截距式方程作图.(1)P1(2,1)、P2(0,-3);(2)A(0,5)、B(5,0);(3)C(-4,-3)、D(-2,-1).解:(图略)六、板书设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斜率或已知直线上两点,会求直线的方程;给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观察直线的斜率和直线经过的定点;能化直线方程成截距式,并利用直线的截距式作直线.(二)能力训练点通过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向斜截式方程的过渡、两点式方程向截距式方程的过渡,训练学生由一般到特殊的处理问题方法;通过直线的方程特征观察直线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二、教材分析1.重点:由于斜截式方程是点斜式方程的特殊情况,截距式方程是两点式方程的特殊情况,教学重点应放在推导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和两点式方程上.2.难点:在推导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后,说明得到的就是直线的方程,即直线上每个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反过来,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的坐标不满足这个方程,但化为y-y1=k(x-x1)后,点P1的坐标满足方程.三、活动设计分析、启发、诱导、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点斜式已知直线l的斜率是k,并且经过点P1(x1,y1),直线是确定的,也就是可求的,怎样求直线l的方程(图1-24)?设点P(x,y)是直线l上不同于P1的任意一点,根据经过两点的斜率公式得注意方程(1)与方程(2)的差异:点P1的坐标不满足方程(1)而满足方程(2),因此,点P1不在方程(1)表示的图形上而在方程(2)表示的图形上,方程(1)不能称作直线l的方程.重复上面的过程,可以证明直线上每个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对上面的过程逆推,可以证明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l上,所以这个方程就是过点P1、斜率为k的直线l的方程.这个方程是由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斜率确定的,叫做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图1-25),k=0,直线的方程是y=y1.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图1-26),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二)斜截式已知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为b,斜率为b,求直线的方程.这个问题,相当于给出了直线上一点(0,b)及直线的斜率k,求直线的方程,是点斜式方程的特殊情况,代入点斜式方程可得:y-b=k(x-0)也就是上面的方程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为什么叫斜截式方程?因为它是由直线的斜率和它在y轴上的截距确定的.当k≠0时,斜截式方程就是直线的表示形式,这样一次函数中k和b 的几何意义就是分别表示直线的斜率和在y轴上的截距.(三)两点式已知直线l上的两点P1(x1,y1)、P2(x2,y2),(x1≠x2),直线的位置是确定的,也就是直线的方程是可求的,请同学们求直线l的方程.当y1≠y2时,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方程改写成请同学们给这个方程命名:这个方程是由直线上两点确定的,叫做直线的两点式.对两点式方程要注意下面两点:(1)方程只适用于与坐标轴不平行的直线,当直线与坐标轴平行(x1=x2或y1=y2)时,可直接写出方程;(2)要记住两点式方程,只要记住左边就行了,右边可由左边见y就用x代换得到,足码的规律完全一样.(四)截距式例1 已知直线l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分别是a和b(a≠0,b≠0),求直线l的方程.此题由老师归纳成已知两点求直线的方程问题,由学生自己完成.解:因为直线l过A(a,0)和B(0,b)两点,将这两点的坐标代入两点式,得就是学生也可能用先求斜率,然后用点斜式方程求得截距式.引导学生给方程命名:这个方程是由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确定的,叫做直线方程的截距式.对截距式方程要注意下面三点:(1)如果已知直线在两轴上的截距,可以直接代入截距式求直线的方程;(2)将直线的方程化为截距式后,可以观察出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这一点常被用来作图;(3)与坐标轴平行和过原点的直线不能用截距式表示.(五)例题例2 三角形的顶点是A(-5,0)、B(3,-3)、C(0,2)(图1-27),求这个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本例题要在引导学生灵活选用方程形式、简化运算上多下功夫.解:直线AB的方程可由两点式得:即 3x+8y+15=0这就是直线AB的方程.BC的方程本来也可以用两点式得到,为简化计算,我们选用下面途径:由斜截式得:即 5x+3y-6=0.这就是直线BC的方程.由截距式方程得AC的方程是即 2x+5y+10=0.这就是直线AC的方程.(六)课后小结(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的命名都是可以顾名思义的,要会加以区别.(2)四种形式的方程要在熟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3)要注意四种形式方程的不适用范围.五、布置作业1.(1.5练习第1题)写出下列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并画出图形:(1)经过点A(2,5),斜率是4;(4)经过点D(0,3),倾斜角是0°;(5)经过点E(4,-2),倾斜角是120°.解:2.(1.5练习第2题)已知下列直线的点斜方程,试根据方程确定各直线经过的已知点、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解:(1)(1,2),k=1,α=45°;(3)(1,-3),k=-1,α=135°;3.(1.5练习第3题)写出下列直线的斜截式方程:(2)倾斜角是135°,y轴上的截距是3.4.(1.5练习第4题)求过下列两点的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再化成截距式方程,并根据截距式方程作图.(1)P1(2,1)、P2(0,-3);(2)A(0,5)、B(5,0);(3)C(-4,-3)、D(-2,-1).解:(图略)六、板书设计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能用定比分点公式设点后求定比.(二)能力训练点通过研究直线的一般方程与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对应概念;通过对几个典型例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简化运算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对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的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看问题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二、教材分析1.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表示直线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直线的一般式能表示所有的直线,教学中要讲清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2.难点:与重点相同.3.疑点: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是一对多的关系.同条直线对应的多个二元一次方程是同解方程.三、活动设计分析、启发、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点斜式、斜截式不能表示与x轴垂直的直线;两点式不能表示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截距式既不能表示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又不能表示过原点的直线.与x轴垂直的直线可表示成x=x0,与x轴平行的直线可表示成y=y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宿松县2017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第27讲直线与圆的方程教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安徽省宿松县2017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第27讲直线与圆的方程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安徽省宿松县2017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第27讲直线与圆的方程教案的全部内容。
直线与圆的方程
直线的点斜式与斜截式不能表示斜率不存在(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两点式不能表示平行或重合两坐标轴的直线;截距式不能表示平行或重合两坐标轴的直线及过原点的直线.
5.圆的方程
圆心为),(b a C ,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0()()(222>=-+-r r b y a x .特殊地,当0==b a 时,圆心在原点的圆的方程为:222r y x =+.
圆的一般方程022=++++F Ey Dx y x ,圆心为点)2
,2(E
D --
,半径2
422F
E D r -+=
,其中0422>-+F E D 。
二元二次方程022=+++++F Ey Dx Cy Bxy Ax ,表示圆的方程的充要条件是:①、
2x 项2y 项的系数相同且不为0,即0≠=C A ;②、没有xy 项,即B =0;③、0422>-+AF E D 。
典例解析
题型1:直线的倾斜角
例1.图中的直线l 1、l 2、l 3的斜率分别为k 1、k 2、k 3,则
( )
A .k 1<k 2<k 3
B .k 3<k 1<k 2
C .k 3<k 2<k 1
D .k 1<k 3<k 2
答案:D
解析:直线l 1的倾斜角α1是钝角,故k 1<0,直线l 2与l 3的倾斜角α2、α3均为锐角,且α2>α3,所以k 2>k 3>0,因此k 2>k 3>k 1,故应选D 。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关系,考查数形结合的能力。
图
例2.过点P (2,1)作直线分别交x 轴、y 轴的正直线
的方
半轴于A 、B 两点,求的值最小时程。
解析:依题意作图,设∠BA O =, 则,
,
当,即
时的值最小,此时直线的倾斜角为135°,
∴斜率。
故直线的方程为
,即。
点评:求直线方程是解析几何的基础,也是重要的题型.解这类题除用到有关概念和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外,还要用到一些技巧. 题型2:斜率公式及应用
例3.(1)设实数x ,y 满足,则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
(2)已知过原点O 的一条直线与函数y =lo g 8x 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分别过点A 、
B 作y 轴的平行线与函数y =lo g 2x 的图象交于
C 、
D 两点。
(1)证明点C 、D 和原点O 在同一条直线上. (2)当BC 平行于x 轴时,求点A 的坐标。
解析:(1)如图,实数x ,y 满足的区域为图中阴影部分(包括边界),而
表
示点(x ,y )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则直线A O 的斜率最大,其中A 点坐标为
,此时
,所以的最大值是。
的最大值即
点评:本题还可以设,则
,斜率k
y B
P (2,1)
θ
O A x
θ
为的最大值,但求解颇费周折。
(2)证明:设A 、B 的横坐标分别为x 1,x 2,由题设知x 1>1,x 2>1,点A (x 1,lo g 8x 1),
B (x 2,lo g 8x 2)。
因为A 、B 在过点O 的直线上,所以2
28118log log x x x x =
, 又点C 、D 的坐标分别为(x 1,lo g 2x 1),(x 2,lo g 2x 2) 由于lo g 2x 1=
2log log 818x =3lo g 8x 1,lo g 2x 2=2
log log 82
8x =3lo g 8x 2,
所以OC 的斜率和OD 的斜率分别为
2
2
8222118112log 3log ,log 3log x x x x k x x x x k OD OC =
===
. 由此得k OC =k OD ,即O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 由BC 平行于x 轴,有lo g 2x 1=lo g 8x 2,解得 x 2=x 13
将其代入
2
28118log log x x x x =
,得x 13
lo g 8x 1=3x 1lo g 8x 1. 由于x 1>1,知lo g 8x 1≠0,故x 13
=3x 1,x 1=3,于是点A 的坐标为(3,lo g 83).
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图象、对数换底公式、对数方程、指数方程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4.当
时,函数x
x
x x f 2sin sin 82cos 1)(2++=的最小值是( )
A .2
B .23
C .4
D .
解析:原式化简为()
53cos 20sin 2x
y x -=
--,则y 看作点A (0,5)
与点
的连线的斜率。
因为点B 的轨迹是
解析二:将x =0,y =0和2x +3y =30所围成的三角形补成一个矩形。
如图所示。
对角线上共有6个整点,矩形中(包括边界)共有16×11=176。
因此所求△AOB 内部和边上的整点共有
2
6
176+=91(个) 点评:本题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数学素质,尤其是考查了思维的敏捷性与清晰的头脑,通过不等式解等知识探索解题途径。
例6.已知动圆过定点P (1,0),且与定直线l :x =-1相切,点C 在l 上。
(Ⅰ)求动圆圆心的轨迹M 的方程;
(Ⅱ)设过点P ,且斜率为-3的直线与曲线M 相交于A 、B 两点。
(i )问:△ABC 能否为正三角形?若能,求点C 的坐标;若不能,说明理由; (ii )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求这种点C 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Ⅰ)解法一,依题意,曲线M 是以点P 为焦点,直线l 为准线的抛物线,所以曲线M 的方程为y 2
=4x .
解法二:设M (x ,y ),依题意有|MP |=|MN |, 所以|x +1|=22)1(y x +-。
化简得:y 2
=4x 。
(Ⅱ)(i )由题意得,直线AB 的方程为y =-3(x -1)。
由⎪⎩⎪⎨⎧=--=.4),1(32x y x y 消y 得3x 2-10x +3=0,
解得x 1=3
1
,x 2=3。
所以A 点坐标为(3
3
2,31),B 点坐标为(3,-23),
|AB |=x 1+x 2+2=
3
16. 图
图
解析:设C 是x 轴正半轴上一点,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有 .
其中R 是△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
可见,当R 取得最小值时,∠ACB 取得最大值.
在过A 、B 两定点且与x 轴正向有交点C 的诸圆中,当且仅当点C 是圆与x 轴的切点
时,半径最小。
故切点C 即为所求。
由切割线定理,得:
所以
,即点C 的坐标为
时,∠ACB 取得最大值。
点评:圆是最简单的二次曲线,它在解析几何及其它数学分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一些数学问题,若能作一个辅助圆,可以沟通题设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问题得解,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例10.已知⊙O′过定点A (0,p )(p>0),圆心O′在抛物线x 2
=2p y 上运动,MN 为圆O′截x 轴所得的弦,令|A M |=d 1,|A N|=d 2,
∠M A N=θ. (1)当O′点运动时,|MN |是否有变化?并证
明你的结论;
(2)求21d d +1
2
d d 的最大值,并求取得最大值的
θ值。
解析:设O′(x 0,y 0),则x 02
=2p y 0 (y 0≥0),⊙O′的半径|O′A |=202
)(p y x -+,⊙O′的方程为(x -x 0)2+(y -y 0)2=x 02+(y 0-p)2.令y =0,并把x 02=2p y 0代入得x 2-2x 0x +x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