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4讲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pptx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pptx
通过观察管理者对待员工的方式,麦格里格得出结论: 一个管理者关于人性的观点是建立在一组特定的假设 这上的,他倾向于根据这些假设塑造自己对待下级的 行为。
根据X理论,管理者持有以下种假设:
1.员工天生讨厌工作,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2.由于员工讨厌工作,必须对其工作进行强
制、控制或惩罚,迫使他们实现目标; 3.员工逃避责任,并且尽可能地寻求正式的
区分这两个层次需要的前提是:较高层次的需要从内 部使人得到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从外部使人得到满 足(例如,通过报酬、工会合同、任职期得到满足)。
二、X理论和Y理论
道格拉斯·麦格里格(Douglas McGregor)提出两种 完全不同的人性假设:
一种基本上是消极的,称为X理论(theory X); 另一种基本上是积极的,称为Y理论(theory Y)。
一、需要层次理论
最 著 名 的 激 励 理 论 当 数 亚 伯 拉 罕 ·马 斯 洛 ( Abraham Maslow) 的 需 要 层 次 理 论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他假设每个人 内部都存在着以下5种需要层次: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会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
最后,奥尔德弗把发展的需要独立出来,它表示个人谋求发展 的内在愿望,包括马斯洛的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内在部分和自我 实现层次中所包含的特征。
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同的是,奥尔德弗的
“ERG”理论还表明了: (1)人在同一时间可能有
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 需要、联系(relatedness)需要和发展(growth)需要,因而这 一理论称为“ERG”理论。
生存需要与我们基本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它包括马斯洛提出的 生理和安全需要。

《公共组织行为学》第四讲组织中的决策

《公共组织行为学》第四讲组织中的决策

第四讲组织中的决策我们关注的是集体决策,人类的正确或错误的决策如何做出,灾难性的后果如何发生,人类聚集在一起是为了达成单个个人无法达成的东西。

一、决策的定义和分类1.定义决策(decision-making),就是指管理者通过分析各种备选方案,对面临的机会或威胁做出反应,做出关于特定的组织目标和行动方案的决定。

2.分类1)机会反应型决策/威胁反应型决策有的决策是被动的。

2)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管理者可以通过制定规则来指导所有的程序性决策行为。

与组织日常运作有关的绝大多数决策都是程序性决策。

人不喜欢不确定,人也不喜欢非常确定性。

人类社会的大多数决策是program,对于个人和企业也是。

中国与外国的区别在于精密性程度不一样。

3.管理者对于某一行动是否会带来所预期的结果并不能确定,甚至在更为模糊的情况下,管理者对于其希望实现的目标都不明确。

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形成预测不确定事件的规则。

4.在没有规则可供遵循的情况下,管理者该如何做出决策呢?Learning by doing 一个决策者能力的高下决定于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的判断力。

西方政府非常强调稳定性,强调制度对个人的约束。

管理学的观点强调能力,这个事换个人就不行了。

二、经典决策模型1.经典决策模型一定要记住文献对话,把自己的研究摆脱对策性的研究。

不完整的,有缺陷的,起点是经典决策模型。

1)不仅要选出方案,还有列出影响。

2)隐含的假定:信息完备,无不对称对自己的偏好非常了解3)最理想,最大化的状态下进行决策三、行政管理决策模型马奇和西蒙发展出了行政管理决策模型(administrative model),来解释为什么决策是一种具有内在不确定性的、充满风险的过程;管理者极少依据经典决策模型所描述的方式进行实际决策。

观察行为本身,很多管理行为并不是按人们期待的最佳状态1)有限理性:西蒙最杰出的贡献。

Bounded rationality.人的决策能力受到认知决策的约束。

组织行为学——能力与智商

组织行为学——能力与智商

第四讲 能力与智商(IQ)
4.2智力 4.2.1智力含义 指认知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 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 思维能力
第四讲 能力与智商(IQ)
4.2.2智力的结构(尚需补充况志华人员测评 P143) 群因素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Thurstone(1938)提出,该理 论指出智力包括:词语理解力、语言流畅性、 计数能力、空间关系、记忆能力、知觉速度、 推理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H.Gardner(1983)提出,认为 智力包括8种相对独立的成分,即
第四讲 能力与智商(IQ)
4.3创新能力 创新: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已知的信息,开展能动 的思维活动,产生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新 概念、新设想、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等)的心理过程 4.3.1影响创新能力的心理因素 ①知识:某一领域的知识与创造性之间呈倒U形关系 ②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有机结合、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有机 结合 ③动机:内在动机倾向(任务中心)的个体创造性较好 ④智力:智商低于120,难以表现较强的创造性 ⑤好奇:好奇是创造的萌芽(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他没有别的天赋, 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⑥冒险:冒险和创新是孪生兄弟 ⑦自信:自信是创造的保证
包括与人交往且和睦相处的能力如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和情绪表达自己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大脑额叶对社交能力有重要影响额叶受损会引起人的性格变化人变得缺乏责任心和耐心从而影响人际关系这种智力占优势的人的适宜职业是外交家心理治疗师教师推销员第四讲能力与智商iq7自知智力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
第四讲 能力与智商(IQ)
(7)自知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包括认识 自己并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的能力,大脑额叶对自知 智力也起重要作用,这种智力占优势的人适宜做诗人、 牧师和演员 (8)自然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又称博物学 家智力,主要用于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模式,这种智 力占优势的人适宜做生物学家 4.2.3智商(IQ)的测量 智商也称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有两种 测量方法: 斯坦福-比纳量表法是用智力年龄(MA)与实足年龄 (CA)的比率,即IQ=MA/CA*100,斯坦福-比纳量表 D.Wechsler量表法,IQ=100+15Z, SD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Z=(X -X )/SD源自第四讲 能力与智商(IQ)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共四十三页
第四节
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jùbèi)的客 观环境
• (四)社会环境

除以上因素,为创造性行为的发挥应提供的重要社会环境,在此
特别强调六个方面:

①才自由:能允许人们自由选择工作单位和工作职业,也就
是说允许人才自由活动。要充分挖掘人的创造潜能,首先就需要
工作的安排能够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其次通过自由活动接触不同
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ppt课件2理解个体行为与管理的关系3掌握群体行为与管理的关系4掌握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5掌握激励理论并能与实践相结合6了解组织行为学与须知行为学的文化ppt课件第一篇研究对象与方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篇个体行为与管理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第三篇群体行为与管理群体间互动行为第四篇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领导的决策行为第五篇激励理论与应用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第三篇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组织文化ppt课件第二篇个体行为与管理本篇的主要内容包括
共四十三页
第四节
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 环境 (kèguān)
• (三)组织环境

①氛围:要有一种激励人们勇于创新的机制和组织气氛。如
果一个人长期处于恐惧、焦虑、自我防卫的心理状态,就会严重
地抑制人的创造性行为。

②领导支持:要有全力支持创新的领导。要开发一个企业、单位、部门
或它们之中某个人的创,首先要求
共四十三页
沙发(shāfā)变双人床
Bonbon有卖
共四十三页
IM小小人
Schulze & Webb 喜欢尝试一些实体互动的设计,将 IM小小人用USB接入
电脑中,指定一个(yī ɡè)好友,好友在线,小小人站起,好友下线,小小人 则倒下。

组织行为学第4章人格和情绪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第4章人格和情绪PPT课件

事不关己 5.65 3.32
4–16
主要的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 控制点 ➢ 马基雅维里主义 ➢ 自尊 ➢ 自我监控 ➢ 冒险性 ➢ A型人格
4–17
控制点
控制点 个体对于自己命运根源的认知
内控型 个体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命运外Βιβλιοθήκη 型 个体认为自己被外界的力量 所左右
4–18
成人内外控量表(ANSIE)
4–9
Nature or Nurture? Bouchard等(1990)
生理
智力
人格
心理 兴趣 社会 态度
脑电波活动 血压 心率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瑞文智力测验 多维人格问卷 加利福尼亚人格问卷 史特朗-康久尔兴趣问卷 明尼苏达职业兴趣量表 宗教信仰 无宗教信仰社会态度
分养同卵双胞 胎(R1) 0.80 0.64 0.49 0.69 0.78 0.50 0.48 0.39 0.40 0.49 0.34
1,您是否相信,您自己可以防止感冒的发生 2,是不是有些人天生就运气好? 3,大多数的时候,您是否认为争取好分数对您来说非常重要 4,您是否经常因为一些并非您的错的事情而受到责备 5,您是否相信,一个人只要下足够功夫就可以考过任何科目 6,您是否觉得,大多数时候都不值得取努力,因为反正事情从来不 会如愿的 7,您是否相信祷告会令好事实现 8,大多数时候您是否发现,很难改变一个朋友的想法
4–3
问题
➢ 排队时有人插队,而且和你同性别,你会怎么作:
– 规劝这位插队者, – 其怒目而视或是用他能听到的声音议论他 – 不等径直走开,什么也不干
➢ 如果我有机会的话,我愿意:
– A 到一个繁华的城市旅行 – B 介于A C 之间 – C 游览清净的山区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组织行为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组织行为ppt课件
• (8)正直原则
• 1)制订决策时是否优先考虑到对客户与员工的长期益处?
• 2)组织内的沟通渠道是否会让员工知道组织的真正目标以及做某 种决定的动机?
• 3)管理人员是否具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员工,使之心悦诚服长期跟 随?
• 2.组织文化诊断 • (1)民族文化环境分析 • (2)政治经济环境分析 • (3)组织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组织理论
一、组织的一般概念 二、 组织理论 三、现代与后现代组织范式
一、组织的一般概念
在汉语中,“组织”一词最初的意思就是用丝麻制成各种布 帛。“组”字最早见于《诗经.鄘风》,其中有这样的的诗句:“素 丝组之,良马五之”.这里的“组”就是把丝带编结起来的意思。 “织”是制作布帛的总称。《庄子.盗跖》中讲:“耕而食,织而衣 ”。《礼记.内则》把“组”与“织”两字连起来使用,有“织纴 组紃 ”一句。古人把“组织”一词用于将一些元素构成另一个东 西之意。后来人们据此加以引申,就变成现在的用法。
• 3.组织文化的定位和强化 • (1)组织文化的定位
• 1)明确指导思想。 • 2)确立价值观念。
• 3)形成独特风格。
• (2)组织文化的强化
• 1)领导表率。 • 2)榜样示范。 • 3)故事熏陶。 • 4)仪式强化。 • 5)网络影响。
• (5)成效原则
• 1)组织给出的最重奖赏是按成效还是按资历来决定的? • 2)是否依据组织内不同机构的优异程度而分别设立不同的奖金制度的? • 3)是否根据个人的成绩来决定晋升?
• (6)实证原则
• 1)每个管理者与员工所组成的团队,是否知道本身负责的资料?是否能看到这 些资料?以及是否如期把资料绘成图表?
进行的活动。
2.现代组织概念

组织行为学_第四讲_激励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_第四讲_激励与行为

保健因素
双因素
成就需要
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
着重对行为目标的选择,即对动机的形成过程进 行研究。
包括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一、弗鲁姆:期望理论
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当目标没有实现时,人们的需要就变成为期望。
期望理论的基本要素
A
B
C
A:努力-绩效的联系(Expectancy: 期望) B:绩效-奖赏的联系(Instrumentality: 工具性 ) C:奖赏-个人目标的联系(Valence: 效价)
✓惩罚是社会对人们的不良或不正确行为给予否定,促使 人们的行为变异,增强反应强度和内驱力,警诫他人,规 范人们的行为。
奖励的原则
厚赏惜赏(激励原则二)
善于奖赏,但不随便奖赏 赏罚得当,大功大赏,小功小赏,无功不赏。
赏小取信(激励原则三)
商鞅变法
在激励过程中,注意适应性和接受的问题(激励原 则四)
“指向一个目标的工作意向是工作激励的主要源泉” ✓ 具体的目标比“尽最大努力”效果更好 ✓ 参与目标设置,即使是一个困难的目标也更容易被员工
接受 ✓ 绩效反馈能带来更高的绩效 ✓ 目标承诺、适当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影响目标或绩效
的关系
1、目标设置的意义
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 定的、合乎自己需要的“诱因”,是激励人 们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
• 名誉、地位 • 权利和责任 • 尊重与自尊 • 挑战性工作 • 能发挥自己特长
的组织环境
生产条件、用工制度、离退休 制度、失业保险 人际关系、奖金利润分配制度 、娱乐制度
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奖 励制度、
参与决策、攻关小组

组织行为学》讲义

组织行为学》讲义

二、如何激励员工?
(一)激励及其作用
• 1、激励的定义:激励就是通过精神或物质 的某些刺激,使人奋发起来,驱使人朝着 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简言之, 即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2、激励的作用
• 激励是影响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
– 工作绩效= f (能力X激励)
• 可以协调个体需要和组织目标,使双方获 得双嬴。
4、渴望尊严假设
• 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工作受到他人的认可, 人需要得到关心、尊重和尊严,尤其是需 要从管理者那里得到这种待遇。
5、共同利益假设
• 组织需要人、人也需要组织。 • 组织是在其成员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们把组织看作是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 组织也需要由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 缺少这一共同性,组织就很难存在。
– 自我服务偏见: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 素(如能力、努力等),把失败归因于外部 因素(如运气、命运等)。
4、社会知觉中的习惯性效应
(1)选择性知觉
• 观察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 度对被观察对象进行主动的知觉选择。
(2)晕轮效应
• 当观察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印象后, 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 就好象刮风天气之前晚间月亮周围的大圆 环(月晕)一样,故称为晕轮效应。
种符合要求的、有效的、但未必是最理想的方案。
两种决策模型的区别
• 前者依次考虑有限的各种选择方案,而 后者则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案
• 前者按最先找到的可行方案决策,而后 者则按最理想的方案决策。
(3)决策中的心理偏向
• 损失风险厌恶偏向 • 可得性偏向 • 基本比率偏向 • 升级投入偏向
(三)需要、动机与个体行为
– 管理者要避免“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

第四讲 态度和态度改变

第四讲 态度和态度改变
《组织行为学》课程讲义
第四讲 态度和态度改变
2020/3/30
主要内容
•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人成为保守派或改革派、赞成多元化 或反对多元化?为什么有的人对人对事抱有很深的偏见, 有的人却不是如此?为什么你会喜欢班里的某位同学, 却对另一个同学惟恐避之不及?
• 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由态度出发,向内 可研究其心理状态,向外则可对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 理论假设:
–认知要素之间可能会产生失调 –认知失调的存在会引起减小这种失调或阻止失调的压力 –减轻失调的压力的强度是现有的不协调程度的函数
23
认知要素
• 认知要素是指个体对于环境、人、人的行为以及人自身的某种认识、 见解或观念。可分为:有关行为的和有关环境的。
• 每个人的认知系统中都同时存在着许多认知要素,它们之间可能存 在着三种不同的关系:
•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 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不老实 – 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 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 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 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
22
(2)认知失调理论
• 1957年,费斯廷格出版了《认知失调理论》一书,指 出:“认知失调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人类有机体 试图在其意见、态度、知识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内在的 和谐和一致性。即个人的认知存在着一种协调的内驱 力。”
• 良好的体型让我更有自信! • 美食当前会令我无法克制! • 两岸军事竞赛令人忧心! • 国防强大令我感觉有尊严!
• 行为
– 个人对对象的反应倾向,即采取行为的准备状态。
• 我避免吃油炸食物! • 我每天固定运动三十分钟! • 我在网上会发帖批评台湾军购! • 我愿意参与支持(或不支持)国防军购的游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关系的性质与状态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人 事关系和精神状态,影响到组织内部的人际关 系氛围,影响组织内部员工之间的合作与协作, 并且因此而影响到组织的凝聚力与工作效率。 (良好)文化环境 (和谐)利益关系 (增进)感情与理解 (改善)物理隔阂
4.影响群体活动的结构变量——

凝聚力(影响因素):加入难度;外部压力;聚 合频时;核心成成员规模;成
3.群体的发展阶段——
形成阶段:熟悉、探索关系、相互“亲” 磨合阶段:相互感知并决定亲疏、承认并选择角色 规范阶段:有凝聚力、群体身份感、关系和责任明确 工作阶段:安分工互动、模式化活动 中止阶段:客观变量出现、原有活动条件失去

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自然产 生的,是自愿产生的,是组织成功的管理的产物,不 是依靠权力和高压所能产生的。
三、群体挖智技术

3.群体挖智技术—— 头脑风暴法 :决策过程要求决策参与者们围 桌而坐,决策主持人以一种明确的方式向决策 参与者阐明决策问题,然后成员在一定的时间 内可以 “ 自由地 ” 提出尽可能多的决策方案 和思路,期间不允许任何人对其他人的发言提 出批评,并且记录者将所有的建议方案都当场 记录下来,留待稍后再讨论和进行分析。
凝聚力的作用:群体团结的基础;稳定队伍的基 础;群体发展的基础;加强协作关系;提高工作 效率 规模:群体活动功效与规模非正比关系; 群体构成:年令、性别、专业、个性的同质化与 异质化;同质化群体利执行性任务;异质化利创 造



二、群体活动机制

对群体的行为的有效规范是保证组织行为 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权威服从现象


权威是在集体中,因为品德、学识、辈分,名 望和威信而对其他人享有一种说服力与威慑力 的人。 人们往往会对权威具有一种敬服心理,并且由 此产生集体决策过程中的权威服从现象。
名义群体法挖智技术

名义群体法挖智技术——
名义群体法: 在群体决策时,对群体成员之间进行的讨论和人 际沟通进行限制,群体决策会议首先个人分别表 述自己的决策意见。
头脑风暴法

有5——12人参加让人畅所欲言,时间大约为 20——60分钟,让大家就某一问题展开充分讨 论。 讨论原则:①打破思想禁忌,思想越新异越好; ②庭外判决原则。不允许批驳他人的意见;③ 讨论会上不做结论,思路越宽越好

德尔菲法(专家挖智技术)

专家群体挖智技术——

让专家组成一个群体,根据不见面的原则进行决策。 其程序是:
阶梯增人法挖智技术
阶梯增人法挖智技术——



先有二人讨论形成决策意见→ 第三人加入并首先提出意见,形成决策新意见→ 第四人加入→ 第五人加入→
电子会议法挖智技术

电子会议法挖智技术——
是将名义群体法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方 法。参与决策的成员围坐在马蹄形的桌旁→ 每人前面一台电脑→所有问题通过大屏幕呈现给 参与者→ 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意见输入到计算机中并在大屏 幕上得以体现→讨论比较。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匿名、可靠、迅速。大家可 以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而不必担心受到来 自群体的压力。
要求每个专家根据这个结果,进行慎重地考虑, 然后再提出自己的第二轮意见。
步骤4
集中意见。 将修改过的意见再寄给专家,如此这般反复几 次,最后取得一致意见。 组织者把收回的第二轮征询意见再进行统计归 纳,之后再反馈给专家们进行下一步的咨询。
德尔菲法的目的


组织者通过几轮意见的征询过程,达到各位专 家之间意见的充分交流,最终使得参与者的意 见逐渐趋同,形成统一的决策方案。 德尔菲法可以有效地防止从众现象和权威服从 现象的发生,但是决策时间一般过长。

思考题

各种群体挖智技术的根本要求和条件是什么?
2.群体的类型和特征—— 两种类型: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情感型;信仰型;爱好型; 特征:相互依存、彼此意识到对方存在;相互有 相对稳定的影响制约关系;这些个体拥有共同的 利益或目标
2.群体的类型和特征——


正式群体是有正式的组织结构和责任分工,有 共同的特定群体目标,有相应的权利义务规定 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又称之为非正式组织,是一种没 有正式的组织目标和结构,成员之间关系松散 的群体。
步骤2
统计归纳。 将专家的意见汇总,对每一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找出答案中的中位数和分布情况。 组织者将第一组问卷的结果集中在一起统计、 归类和总结。
步骤3 沟通反馈。
组织者将统计结果再反馈给专家,但是不说明 每一种意见的提出者和提出的人数。每个专家 根据结果,考虑其他专家的意见,对自己的建 议进行修改。
一、群体的基本问题

1.群体的定义—— 群体: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组成的相互作 用、相互依赖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的集 合体,这些个体拥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标,他们 认为自己属于这个群体并与群体之外的其他个 体相区别。(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
群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一、群体的基本问题

一、群体的基本问题

4.影响群体活动的结构变量——
角色:期待;同一性;冲突;类型(任务导 向、关系导向、利己导向) 规范:先例规范;专业工作要求;权威者表 述;事件教训 地位(相对位置):多种象征符号;不同地 位表现不同(高者主动、不受约束、使人服 从)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



原因:异众焦虑;标新孤立;群体喜欢从众; 众智英明 影响从众因素:情境确定性;场独立个性;群 体凝聚力高低 缺乏足够自信、规避责任风险、集体压力、随 众心理
二、群体活动机制



4.去个性化—— 定义:走向没个性状态 影响因素: 个人行为被识别状态; 模糊性责任
三、群体挖智技术


名义群体法挖智技术——



具体做法是: ⑴产生想法。将需要决策的问题呈现给大家,让大家单 独写下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⑵记录想法。参与者逐个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案。 ⑶澄清想法。将所有成员的意见用简明的语言列出来, 针对每一条意见进行讨论或澄清其中的问题。 ⑷投票选择方案。每个人单独将意见按照自己的偏好排 出顺序,将大家的排序情况汇总,排序在前的意见就作 为群体决策的方案。
步骤1 设计问卷,征询意见。 就预测的内容列出若干问题,规定统一的评 分办法。根据情况,选择有关方面的专家数 10人,将上述问题寄给他们,征求其意见。
通过设计问卷和向专家们发出问卷,要求参 与者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参与决策的专家只能与 组织者联系,相互之间保持背对背的方式, 大家以匿名和独立方式完成第一组问卷。
第四讲
群体活动机制与群体挖智技术
一、群体的基本问题


1.群体的定义 2.群体的类型和特征 3.群体的发展阶段 4.影响群体活动的结构变量
一、群体的基本问题

实际群体是群体成员之间存在实际的联系的群 体,比如企业组织和军队组织。

虚拟群体的群体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实际的联系, 比如人们按某种特性,如民族、性别、年龄和 职业等划分的群体。


1.社会助长——
定义:由别人在场所带来效绩提升 机制:内在紧张;被评价 条件:简单任务;熟悉操作
二、群体活动机制

2.社会惰化——“三个和尚没水喝”
机制:责任扩散;无个人评价 避免策略:贡献可识别化;任务结果对个体重 要;依个体效绩水平奖惩群体工作


二、群体活动机制



3.从众行为 —— 定义:个体在观念与行为朝向与多数人相一致 方向变化的现象 人们在一个集体中长期工作,由于相互的影响 和同一文化环境的原因,成员之间往往存在着 一种心理上、思维方式上和价值观的自觉或不 自觉的心理趋同现象。 在集体中,成员往往有意或无意地顺从多数人 的观点和意见,从而产生一边倒的观点意见, 使得集体决策失去意义,这就是从众行为现象。



1.群体决策机制—— 群体决策优点:信息完整;方案多;集多方专 长;易接受性 群体决策缺点: 费时; 抑新奇; 分散责任 群体决策典型现象: 意见极化; 轻视冒险
三、群体挖智技术


2.群体思维机制—— 含义:抑制异议、倾向一致意见、缺乏相互质 疑、集体合理 预防: 知识警示、 主持者公正、 主持者引导批判质疑、 主持者设置反对者角色、 有二次讨论机会、 外请专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