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浪淘沙》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六上第18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六上第18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浪淘沙(其一)》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涯”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浪淘沙》(其一)。
3.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
【教学重点】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
【教学难点】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导入: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源远流长,气势磅礴。
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赞颂她的诗篇,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禹锡笔下的一首古诗《浪淘沙》(其一),看看他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黄河。
2.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
(板书:浪淘沙(其一))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浪淘沙》(其一)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点拨:(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曲”在这里表示弯弯曲曲,读第一声“qū”;“簸”意思是颠簸,用作动词读“bǒ”。
3.书写指导(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涯。
(2)教师示范书写,指导书写。
点拨:“涯”是左右结构。
“厂”里面是两个“土”,注意不要写成“士”。
4.解读诗题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了诗题后,有哪些疑问,教师相机指导。
点拨:借助注释,了解“浪淘沙”是唐代曲名。
《浪淘沙》(其一)是刘禹锡创作的组诗中的第一首。
5.作者简介先请学生介绍刘禹锡,老师再进行明确: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性格刚毅,有豪猛之气。
其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四、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两首诗词:
背诵、默写、说体会。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课件出示《书湖阴先生壁》。
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
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注释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示范课:《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案
《浪淘沙》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教学过程】一、有滋有味地诵读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浪淘沙》体裁为七言绝句,根据格律知识确定古诗平仄。
2.学生自由练习,初步按照平仄诵读古诗。
3.学生展示诵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4.学生交流诗中大意,结合对于黄河万里、天涯等画面的理解,教师指导其读出情感起伏。
二、入情入境的写作1.结合诗句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看到”和“想到”的角度想象画面,根据提示完成练笔。
多媒体出示:2.学生交流分享所写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诗句,交流辨析诗中哪些是作者真正“看到”,哪些是作者“想到”的内容。
3.引用顾随名言,引导学生理解诗是在表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出示:4.学生结合对于诗中情感的理解,根据教师提供的写作支架,丰富想象画面,完成练笔。
多媒体出示:5.交流分享。
教师根据学生的内容,相机总结古诗的由象及意,引导学生理解本首诗不仅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更是在表现自己。
6.组织学生阅读资料,知人论世,再次练笔。
(1)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结合诗人生平经历,填写支架,进行练笔。
材料一:刘禹锡自幼好学,精通诸子百家。
19岁,他游学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23岁,授太子校书,可谓风光无限。
33 岁,他积极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同年变法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43岁,与柳宗元奉诏回京,作诗《玄都观桃花》讽刺朝中得势的奸佞小人,再度遭贬,这一贬又是12 年。
54岁,奉诏调回洛阳。
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余年。
材料二:长庆四年(824)的八月,年过五旬的刘禹锡从夔州转任和州(安徽和县)刺史。
当时的和州遭遇大旱,民不聊生。
刘禹锡不顾年老体衰,马上了解灾情,亲自收集药方为灾民看病,还大胆上表为百姓请旨减免税负、开仓放粮赈灾。
刘禹锡亲自带领民众挖塘筑坝,兴修水利,而且自己带头勤俭节约。
他执意不住府衙,而依土山傍浅池盖了几间茅屋庐舍,自称“陋室”。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备课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三首古诗的背景知识;2.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和主题;3.熟练掌握诗歌的语言运用,如修辞、比喻等;4.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朗读相关诗歌,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 了解背景知识(15分钟)让学生了解三首古诗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创作背景、历史背景等,可以通过PPT、讲解或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
3. 感受情感和主题(15分钟)请学生仔细阅读三首古诗,先自主阅读,再与同桌合作讨论,并自行总结每首诗歌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并进行汇报。
4. 探究语言运用(20分钟)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三首古诗中的语言运用,如修辞、比喻、抒情等,让学生找出诗歌中优美的句子,并神秘大胆学习古诗中一些奇怪的字词。
5. 课后翻译与模仿(20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翻译三首古诗,并模仿其中一首古诗,模仿出符合自己风格的古诗或现代诗歌。
6. 讲评与总结(5分钟)在下一堂课开始时,与学生进行讲评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形成深层次的记忆。
三、易错点及重点1.注意诗歌中比喻和修辞的运用,如“江流宛转,绕芳村”,体会其意深而且寓意卓越,要理解其中的”宛“和“绕”字;2.注意把握三首古诗的情感基调,学会欣赏诗歌的韵律和意境;3.注意在课后作业中,翻译保留原诗中的诗歌形态,要体现出古诗的韵律和修辞。
四、教学效果评价1.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体会古诗的魅力;2.可以通过学生的翻译和模仿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的知识和技能。
五、其他建议1.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知识,要掌握诗歌中的语言运用;2.在教学时要注意发掘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3.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多运用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部编版上册六年级语文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a.搜索其他有关黄河的古诗,与《浪淘沙》(其一)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诗人对黄河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b.以“我心中的黄河”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展现黄河的壮丽景色。
3.小组作业:
a.小组合作,编排一段关于《浪淘沙》(其一)的朗诵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b.组织参观自然景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创作灵感。
c.开展以“我心中的古诗”为主题的写作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观,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我会问学生们:“你们知道我国的母亲河是什么吗?”当学生们回答“黄河”时,我会顺势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浪淘沙》(其一),就是赞美黄河的壮丽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黄河的雄浑与美丽。”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浪淘沙》(其一)中,诗人是如何描绘黄河的壮丽景色?
2.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
3.教学评价:
a.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和表达能力,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b.课后作业: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c.期末考试:结合古诗的背诵、默写、理解和运用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教学拓展:
a.开展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信心。
(四)课堂练习,500字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浪淘沙(其一)》。
•理解古诗中的生字新词,能够解释诗中的基本意象。
•初步了解古诗的意象组合和意境营造,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内容。
•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学会运用意象分析古诗。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自然美、哲理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中的生字新词,解释诗中的基本意象。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象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将古诗的意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理解其哲理内涵。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含古诗原文、注释、译文、图片等)•黑板或白板及书写工具•古诗朗诵音频五、第一课时1. 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复习之前学过的古诗,回顾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播放海浪拍打沙滩的视频或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海浪壮阔的景象,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引出课题:《浪淘沙(其一)》,简要介绍作者刘禹锡和创作背景。
2.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圈出生字新词,自主学习。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解释生字新词。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发音和节奏。
3.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找出古诗的“起承转合”部分,明确古诗的结构层次。
•分段教学:•起(前两句):描绘黄河的壮阔景象,为全诗定下基调。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汹涌、滚滚东去的壮观景象,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承(第三、四句):承接上文,进一步描绘黄河的雄伟气势。
•提问学生: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黄河的雄伟?为什么?•转(第五、六句):转折部分,由写景转向抒情,表达诗人的豪情壮志。
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3.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学习《浪淘沙》(其一),使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3. 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操作,因此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在分组讨论区,安排一些舒适的座位和桌子,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在实验操作区,准备一些书写材料和展示用的白板或黑板,以便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结果展示。
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还可以准备一些创作诗歌的工具,如纸张、彩笔、画笔等,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
1. 课堂管理:在课堂上,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中过于活跃,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我需要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专注于学习,并尊重其他学生的意见。
2. 教学方法:我发现一些学生在诗歌鉴赏和创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我需要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新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之《浪淘沙》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之《浪淘沙》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浪淘沙》。
-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包括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诗歌的整体意境。
2.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语言、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 体会诗人逆流而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的气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 难点:通过诗歌语言,揣摩诗人的心境和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黄河的图片、视频资料等。
- 诗歌的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黄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壮阔与美丽。
2. 提问:你们对黄河有什么了解?黄河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 揭示课题:《浪淘沙》,介绍作者刘禹锡及其创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朗读,教师正音。
3. 集体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 解读诗题“浪淘沙”,引导学生理解“浪淘”和“沙”的含义。
2. 学习第1、2句,体会黄河的壮阔与美丽。
- 指名读,理解“九曲”、“万里沙”、“浪淘风簸”等词语的含义。
- 引导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汹涌、奔腾不息的画面。
- 提问:这两句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 学习第3、4句,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志向。
- 全班齐读,理解“直上银河”、“牵牛织女”等词语的含义。
- 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 提问:诗人为什么要直上银河?他有什么愿望?4. 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四、拓展延伸,感悟诗情1. 提问: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体会到的?2.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黄河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感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1.针对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异,教师应设计不同难度高。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寓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设计创作题,鼓励学生仿写或续写古诗,发挥创意。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浪淘沙(其一)》的学习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教学过程: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诗句的意境和寓意。
-提问:“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们收获了什么?对黄河有什么新的认识?”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理解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教学过程:
-设计填空题,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填空,巩固诗句记忆。
-设计简答题,让学生运用古诗知识,分析诗句的意境和寓意。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4.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古诗《浪淘沙(其一)》的朗读与背诵,对诗句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古诗意境的体会。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九曲黄河”、“浪淘风簸”,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感悟诗句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二)教学设想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浪淘沙(其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借助具体诗句,想象画面,感受黄河的磅礴之势。
3.互文阅读,感受诗歌的表达,体会诗歌中的景物人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景物人情。
【教学过程】师:准备好上课了吗?上课。
当你看到春日柳叶拂堤,你会想吟诵哪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当你遥望庐山瀑布,你也会毫不犹豫地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你驻足西湖边,凝望远处烟雨蒙蒙,你脑海中便会浮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词韵语,在大浪淘沙中看诗人眼中的美丽河山。
师:齐读课题。
师:读诗先读题,关于《浪淘沙》你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预习)生:词牌名。
出示资料: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与南方水边民歌有关,俗语云“大浪淘沙",“浪”字应属水部,而“淘"基本义是“用水冲洗以除去杂质”,与水有关。
中唐刘禹锡、白居易依小调《浪淘沙》唱和而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单调四句,为七言绝句体。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
任务一:读准字音,读出诗味出示: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
师:都说三分诗,七分读,会读了吗?检查一下,谁来读?指生读。
生1 :九曲、风簸老师发现这两个词语,存在困难...生2 :字字清晰,这么难的多音字也读对了...(出示:九曲、风簸)师:“曲"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应该读?一声,表示?生:弯弯曲曲。
师:聪明。
簸呢,在这里读三声,根据注释我们知道是颠簸的意思。
那浪淘风簸是什么意思?生:巨浪淘洗,狂风在颠簸。
师:带着理解,我们再来读读这两个词。
生齐读“九曲、风簸”师:要想读好一首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读出情感,读准节奏。
谁来试试。
生读全诗。
师:有古诗的味道了。
六年级语文上册《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
4.拓展延伸: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相关拓展活动,如仿写诗句、创作古诗等,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5.个性化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2.诗词韵味:指导学生品味古诗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感受诗人以沙喻人的深刻寓意。
3.修辞手法: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描绘出美好的自然景象。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感悟诗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诗句的意义、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3.情感升华:通过学习《浪淘沙》,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如沙,历经磨难才能成为宝贵的财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其他古诗,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并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阅读:请学生课后阅读刘禹锡的其他诗作,如《望洞庭》、《秋词》等,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学习,旨在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作业量适中,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避免增加学生负担。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个性化地完成作业,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4.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浪淘沙》的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味,以及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公开课(优选)教案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意;背诵、默写《浪淘沙》。
2、积累其他爱国诗。
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诗歌领悟古诗的意境。
2、能从古诗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并背诵古诗《浪淘沙》;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浪淘沙》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感悟刘禹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法与学法教法:点拨、指导法。
学法: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小黑板,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介绍写作背景,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2、适时介绍写作背景。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刘禹锡,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停顿要领,让学生在书上做上记号。
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黄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
3、现在大家小组间以合作的方式来朗读这首古诗,互相间注意纠错,同时注意停顿,要读出感情来。
(学生朗读时教师组间巡视指导)三、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师:我们读得差不多了,很好!我们要掌握一首优美的古诗,只读出来还不够,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首诗效果就会很好。
下面我们看到书,小组讨论一下,下面几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等会再叫一些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刘禹锡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
(事物的形状、状态。
)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
)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浪淘沙》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浪淘沙》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的一首古代诗歌。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源头到入海口的雄浑景象,展现了黄河的伟大和祖国河山的壮美。
全诗九句,每句七字,采用了严格的平仄格律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敬畏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其雄浑的景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引导他们感受黄河的壮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浪淘沙》,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学会分析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浪淘沙》的诗意理解和诗歌韵律的把握。
2.教学难点:黄河相关文化背景的理解,诗歌意境的体会。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元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发现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浪淘沙》的文本、注释、翻译,黄河的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的概况,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同时,提示学生思考:黄河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诵《浪淘沙》,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接着,展示诗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
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 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书籍或文章,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黄河对中国的重要性和影响。
- 唐代其他诗人的作品,如杜甫、白居易等,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 鼓励学生进行课诗。
题目:请创作一首以黄河为题材的古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体现诗人的情感。
答案:示例:
黄河奔腾万里沙,
波涛汹涌势难挡。
浪淘风簸自天涯,
雄浑壮丽映夕阳。
悠悠岁月如流水,
人生如梦空自忙。
临河远眺心感慨,
千古黄河话沧桑。
八、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 诗歌默写:请学生默写《浪淘沙(其一)》,巩固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解决办法:通过详细解读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如“九曲黄河万里沙”,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中的壮阔景象。同时,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视角出发,理解诗人在表达的情感,如对黄河壮丽景象的赞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等。
2. 重点:分析《浪淘沙(其一)》的修辞手法。
难点:理解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解决办法:通过举例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浪淘风簸自天涯”中的拟人手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修辞手法的作用,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浪淘沙(其一)》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 学生小组讨论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浪淘沙(其一)》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模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模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2.查找筛选资料、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黄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借黄河之美抒发自己感情的诗歌——《浪淘沙》。
二、讲授新课(一)解释诗题,了解作者1.“浪淘沙”是什么意思?明确:浪淘沙,唐代的一种曲子名。
2.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
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
后复用,至礼部尚书。
《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
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至今广为传唱。
(二)感情诵读,理解诗意1.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默读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准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点拨重点词语:九曲(qū):形容黄河形容黄河水转变很多。
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天涯:天边。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3.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
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浪淘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浪淘沙》(其一)是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首篇课文,人文要素是“保护环境”,单元的总目标为: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本诗为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
《浪淘沙》为一组诗,共九首,此为其中第一首,为刘禹锡于穆宗长庆年间任广东连州刺使时所作。
《浪淘沙》一诗借诗句和插图,描绘黄河之美,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母亲河黄河的赞美之情:前两句吟咏黄河,起笔极具气魄,既写出黄河九曲的姿态,象征自己坎坷的人生,又写出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也象征诗人经历的人生风波;后两句诗人由景色联想起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
又联系到自身经历,进而奔驰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学情分析】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
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旧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想象画面,感受黄河的磅礴之势。
2.互文阅读,感受诗歌的表达。
3.借助资料,感受诗人的乐观与旷达。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走进诗的意向,画面,感受黄河的磅礴之势。
2.互文阅读,感受诗歌的表达。
【教学难点】借助资料,感受诗人的乐观与旷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还原眼中景1.(播放黄河奔流的视频)此时此刻,我想,你的脑海中不只有画面、声音,更有文字。
哪些词句,在你的脑海中不断涌现?2.五千年的黄河,既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豪刘禹锡的《浪淘沙》,在诗中倾听黄河的涛声,感受黄河的气魄。
(板题、齐读)【设计意图】由黄河奔流的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黄河有了直观的了解。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壮观景色,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分析每句诗文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3.揣摩诗歌语言,掌握想象、动静结合等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想象诗歌描绘的黄河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的气魄。
二、教学重点:想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景物的特点的。
三、教学难点:读中感悟,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每每吟诵起来,都很有画面感。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古诗也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
(板书课题)我们先来听一听,第一首《浪淘沙》想一想它们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3.过渡:本节课我们学习第一首《浪淘沙》板书诗题(17.浪淘沙(其一))4.一起读诗题,理解文题结合书中的注释说一说浪淘沙是什么意思?(唐代名曲)(浪淘沙:唐代教坊曲,由刘禹锡、白居易创造。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作词牌名。
“浪淘”的意思是“波浪淘洗”。
浪淘沙的意思就是在风浪中淘洗泥沙,这种职业叫淘金者,他们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讨生活。
)5.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读,读出节奏。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 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画出自己觉得好或难以理解的字词。
预设一:“九曲”“万里沙”九曲黄河:自古以来黄河相传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
小学语文《浪淘沙 其一》教案
《17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教材解析:《浪淘沙》(其一)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这首诗的前两句歌咏黄河,起笔极具气魄,既写出了黄河九曲的姿态,又写出了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
后两句中,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联系到自身,进而驰骋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会写本课的生字。
3. 能借助注释,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感受黄河气势磅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刘禹锡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1. 出示描写黄河的诗句,指名学生读。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懂诗题让学生结合课前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教师补充。
三、走近诗人简介刘禹锡。
四、初读感知1. 自由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检查易错字“曲”“簸”。
3. 指名学生朗读。
4. 听古诗范读。
5. 学生齐读古诗。
6. 学习生字“涯”,区别“涯”和“崖”。
五、品读想象(一)学习“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九曲黄河万里沙”(1)理解“九曲”“万里沙”的意思。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图片展示黄河远景,丰富学生的想象。
2. “浪淘风簸自天涯”(1)理解“淘”“簸”“自天涯”。
(2)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 指导学生朗读。
4. 播放视频。
(二)学习“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 “如今直上银河去”(1)学习黄河与银河相通的典故。
(2)品评“上”字。
2. “同到牵牛织女家”诗人想象到了银河上会见到谁?补充牛郎织女的传说。
3. 连起来说一说第三、四句的诗意。
4. 指导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2.查找筛选资料、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
3. 教学环境: 平板智慧课堂。
教师和学生人手一个平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解释诗题,了解作者。
1.“浪淘沙”是什么意思?
明确:浪淘沙,唐代的一种曲子名。
2.简介作者刘禹锡。
回顾他的一首诗《望洞庭》,集体背诵。
(二)识记生字“簸”,书写古诗,做到字体美观,结构匀称,行款整齐。
模仿老师范写,当场书写古诗。
智慧平板反馈交流。
(三)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听范读,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默读这首诗,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准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3.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
明确全诗意思: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
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四)细细品读,感悟诗境。
1.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讨论交流: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表现了黄河的雄伟壮丽。
2.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3.讨论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讨论交流:诗人见到源远流长的黄河心中大为感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第一句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着墨;第二句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如果顺着那条黄河上去,可能会去到银河,能去到牛织女的家吧!
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诵读。
三、知人论诗,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课前找的关于诗人刘禹锡的介绍,感受他的乐观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拓展《浪淘沙.其八》。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收集几首刘禹锡的古诗,和同学共同赏析背诵。
五、板书设计。
浪淘沙
刘禹锡
写景
憧憬
想象
学习小提示: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同学们,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相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老师坚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加油吧!孩子们。
向着目标前进,努力,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