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习文章】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1)》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最新7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最新7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最新7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53页例1教材简析:教材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投球游戏入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始终遵循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理念。

众所周知,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新标准》“平均数”也经历了从应用题到统计学的统计量的迁移,我更觉得这才是平均数的真正回归,因此我在设计本节教学时着重体现它的意义,深挖其价值和产生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之前学生虽然对统计有了粗浅的认识,那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数量、比较多少、再或者就是两个统计量的累加。

此时的学生对于统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平均数的认知就感觉很抽象,学习时必须要依据实际经验和亲身经历,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对平均数有初步的了解并到认可。

根据三年级学生好胜心强、求知欲旺,有一定的探索意识,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多个学生熟知可操作的活动,以便理解和总结,教师作为参与者、合作者从而引导探索并感悟,以便达标。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有趣的基础上,学生富于挑战,乐于争胜,因此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或参与、或经历、或pk等活动。

本着参与远远高于旁听的效果,尽量多的增加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结合我校三三三高效课堂模式设计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感悟、应用巩固、堂清检测”这样的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

2、理解平均数的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区间范围以及它的“虚拟性”易考点:平均数的计算。

易错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必须是总数除以与之对应的总份数。

易混点:已知甲数比乙数多几,使两数相等,则甲数给乙数几个?一、综合预设目标、学情分析。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精选7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精选7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精选7篇)《平均数》数学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

(教师出示幻灯片)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甲7 8 6 8 6 5 9 10 7 4乙9 5 7 8 7 6 8 6 7 7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二)整体感知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三)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了平均数。

【教育资料】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

【教育资料】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

【教育资料】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

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二、学习计算平均数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班级三(1)三(2)三(3)三(4)踢的次数632654668646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1、2、3平均数43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10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10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10篇拓展延伸,巩固学习篇一动手分一分1、将学生5人一组进行分组。

让每组学生把十八枝小棒按5、6、7根的要求分别放到三个小纸盒内。

2、动手分一分,使每个纸盒内的小棒根数相同。

看哪组最快最准地完成任务。

3、让分得好的小组发言总结。

动手算一算1、师问:刚才大家很快就分好了,如果现在是180根小棒按不同的根数插入三个纸盒内再分一样多会怎样?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利用刚才学的知识进行计算。

师对两种方法再进行比较,并总结。

《平均数》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思维、(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学重点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2、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三、教学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四、教学方法探讨式教学、五、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A);第二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B);第三张:补充练习(记作8、1、2 C)、六、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以及如何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Ⅱ、讲授新课1、例题讲解某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平均数》说课稿篇三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南排河镇后徐小学教师高红娜,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

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

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_平均数(优秀4篇)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_平均数(优秀4篇)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_平均数(优秀4篇)《平均数》数学教案篇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43页《平均数》直尺、三角板,学生按矮到高的顺序坐好。

以往我们把《平均数》这节课当成是一节应用题的课,侧重读题、分析、计算;从新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列入统计与概率的范畴,重视平均数意义的教学,更注重学生估计意识、猜想意识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学生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统计知识,对于“平均数”这个概念已有所接触,如测试中的“平均分”等。

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实际的数);2、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中,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有一定范围的,培养学生的估计、猜想意识,并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3、学生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2)先求总数再平均分等;4、体现总体与样本的关系。

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节课重在学生的体验、参与。

在学生互动中,使学生感受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会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同时在学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统计知识。

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以“情”、“趣”开路。

2、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提供丰富的生活化材料,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活动导入,引出平均数的意义。

1、创设情境:比身高。

(1)第一次比较。

师:今天进行男女同学比身高。

先请--(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同学;男的同学比女的同学明显高一点)(2)第二次比较。

师再请两位同学。

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

(男同学略高于女同学)现在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3)第三次比较。

师:看来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

继续请上两位同学(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师:你觉得这3个男生与这3个女生比,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怎么比呢?生:。

.。

.。

.(4)第四次比较。

师:如果再请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点)呢,是男同学高,还是?师:如果不请男同学上来了,你觉得还有其它比较的办法吗?2、同桌学生讨论。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教案二: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区别与联系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教案二: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区别与联系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教案二: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区别与联系今天我们要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区别与联系。

一、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它能够反映一组数的总体水平。

例如,5个小朋友每个人的身高分别是150cm、160cm、155cm、165cm和150cm,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50+160+155+165+150)÷5=156cm。

我们可以用平均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是在150cm 左右。

二、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是一组数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

当这组数的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当这组数的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例如,8个小朋友每个人一分钟可以跳绳的次数是10、12、14、16、18、20、21和2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16+18)÷2=17。

我们可以用中位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分布情况是偏向于高分还是低分。

三、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区别(1)计算方法不同: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而中位数是一组数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

(2)反映的情况不同: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中位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中间位置。

(3)受极值影响不同:平均数易受极值的影响,而中位数不受极值的影响。

例如,10个小朋友每个人手中有不同数量的糖果,其中9个小朋友每人有1-5颗糖果,而另一个小朋友手中有100颗糖果。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2+3+4+5+1+2+3+4+100)÷10=16,显然这个平均数是不太合理的;而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3,即使有一个小朋友拥有了100颗糖果,它也不会对中位数的计算造成太大影响。

四、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联系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常用的数据统计方法,它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组数据的情况,互相补充,便于我们更加准确地了解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我们同样可以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明问题:10个小朋友每人手中有不同数量的糖果,其中9个小朋友每人有1-5颗糖果,而另一个小朋友手中有100颗糖果。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8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8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8篇《平均数》教案篇一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脉络按“平均数”(数学概念)——“求平均数”(计算方法)——“应用题”(实际应用)逐步展开。

主要分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谈话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①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②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③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

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下有关“平均数”的奥秘。

(板书:平均数)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④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充满了好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

说明: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教学求平均数的重要基础。

引入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调查学生对“平均工资”、“平均年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已经抽象了的平均数的理解情况,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接着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课题。

第二层次:构建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① 观察棋子,提出问题。

(多媒体显示)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说明:让学生同桌合作,用军旗作为操作活动的材料。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②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说理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玩拍球游戏将教室内的同学分为甲队和乙队,分别选一名同学作为代表参赛,在5秒钟内哪个队拍的多哪那个队就获胜。

输的队有什么想说的?(只凭一个同学不能代表那么多人的实力)。

那就每个队选四名同学,同样在5秒钟内,哪个队拍球数量多哪个队就获胜。

要看哪个队获胜只要看看总数老师加入输的队,现在来看总数,原来输的那个队总数多所以原来输的队就获胜。

对于现在输的队你有什么想说的。

不公平,你们五个人,我们只有四个人。

得出结论,当人数不相等时,看总数是不公平的,有没有什么好点的办法?引导学生想出甲队把拍球的总数分给4个人,看看平均每人拍了几个?乙队也把拍球的总数分给5个人,看看平均每人拍了几个?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求和平分总数÷份数=平均数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们所算出来的这个平均数是谁拍球的次数?引导说出这个数不是某个同学拍球的次数,而是这几个同学们拍球的平均数。

什么是平均数?观察平均数与这一组数中最多的数和最少的数有什么关系?得出平均数是把多的数拿一些来给少的数,引出“移多补少” 因为移多补少,所以平均数应该比最多的数少,而比最少的数多,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认识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一,“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同学们举出例子。

并说出这些平均数所代表的意义。

深化理解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1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1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1教案名称:探索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能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够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法。

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2.学生的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黑板、彩色粉笔。

2.学生:铅笔、作为数据的卡片。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1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水果的图片,向学生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水果的平均数吗?”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教师进一步解释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板书的方式记录下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Step 2:实际生活中的平均数(15分钟)1.教师出示两个简单的例子,如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和一袋苹果的重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数。

2.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将结果汇报给全班。

3.教师梳理学生的思路,给予肯定和指导,确保学生准确理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Step 3:合作探究(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发放一定数量的卡片给每个小组。

2.每个小组将卡片上的数字加起来得出总和,并将总和除以卡片的数量,计算出平均数。

3.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并核对计算结果,确保没有错误。

4.部分小组上台将计算过程和结果展示给全班。

Step 4:巩固练习(15分钟)1.随机抽取若干个学生上台展示计算平均数的过程和结果。

2.全班师生一起讨论和纠正,确保所有学生正确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Step 5:拓展应用(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复杂的实际问题,如班级一周的午餐消费额度,要求学生计算平均数。

2.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并将解决过程和结果展示给全班。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复杂问题中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和技巧。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巩固学生对平均数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5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5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5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1教学目的: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足球!”“篮球!”“乒乓球!”……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生:“有!”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课伊始,趣已生。

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

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

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

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

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231523。

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

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

“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

“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0篇)平均数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二、教学目标: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六、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口算练习,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960÷6= 88÷8= 76÷4= 85÷5= 810÷9=(30+50+80)÷4 (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1、1号笔筒有( )支铅笔2号笔筒有( )支铅笔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5号笔筒有( )支铅笔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三)课上尝试小研究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教案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教案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教案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应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能够应用加权平均数进行解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及解题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黑板、彩笔、教学课件。

学生:教材、笔记本、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Step1.引入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大家还记得吗?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将继续讨论平均数,但是不同于上节课的是,今天我们将学习加权平均数。

那,大家对加权平均数又有哪些了解呢?Step2.学习1.定义教师:什么是加权平均数呢?加权平均数通常用于考虑不同数据对结果的影响,在计算平均数时会为每个数据点赋不同的权值。

与普通平均数不同,它不是简单地将所有数据点加起来除以数据量,而是先乘上各自权值,将它们加起来再除以所有权值的总和。

也就是说,数据点和权值是一一对应的。

2.计算方法教师: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以三个数据点为例,对应的权值分别为2、3和5,计算公式如下:加权平均数=(2×a1 + 3×a2 + 5×a3) / (2+3+5)其中,a1、a2和a3分别代表三个数据点的值。

通常情况下,加权平均数是一个小数,有时候也会被表示为一个百分数。

3.应用教师:我们将来看一下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1)求加权平均数请大家看下面这个例子,假设一个电视节目获得了7个评分,分别是4、5、5、6、7、7和8,这些评分代表的权值分别为1、2、2、3、5、5和6。

我们如何计算这个电视节目的加权平均数呢?通过计算可以得知,加权平均数为5.96分。

(2)应用于分数计算另一个常见的例子是成绩计算。

例如,语文学分占总分的30%,前一学期期中考试占30%,前一学期期末考试占40%。

学生最终的总成绩可以如何计算呢?根据题意,我们不难算出加权平均数为:最终成绩= 0.3×语文成绩+ 0.3×期中成绩+ 0.4×期末成绩4.解题方法教师:让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应用加权平均数进行解题。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教案二:实际生活中的平均数应用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教案二:实际生活中的平均数应用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教案二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数学教案,它主要讲述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均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很多实际问题,如成绩、工资、温度、人口等等。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地探讨一下实际生活中的平均数应用。

一、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平均数。

简单来说,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例如,有一组数:2、4、6、8,它们的平均数就是(2+4+6+8)÷4=5。

这个平均数5表示了这组数的“一般水平”,也就是说,如果这组数没有特别明显的特征,可以用平均数来代表它们。

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平均数。

例如,班里的学生考试成绩要统计平均分,公司的员工薪水也要计算平均值,天气预报中的气温平均值也很常见。

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平均数通常是使用加法和除法来完成,对于大学生和工程师来说,也可以使用更高级的统计学方法。

二、实际应用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实例。

1、平均工资我们先来看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平均工资。

如果我们想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平均工资,可以对这个地区的所有薪水进行统计,计算平均值。

具体来说,可以对这个地区的每个单位(如企业、机构、个人)的薪水进行调查,将它们加起来,再除以这些单位的数量,就可以得到这个地区的平均工资。

这个平均工资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薪水水平,也可以用来了解这个地区的整体经济状况。

2、平均温度平均温度是另一个常见的实际应用。

如果我们想知道一个地区某个季节的平均气温,可以对这个地区每天的气温进行统计,计算平均值。

具体来说,可以在这个季节里的每一天,记录下这个地区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把它们加起来,再除以总天数,就可以求出这个季节的平均气温。

这个平均气温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气温,也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气温变化。

3、平均身高平均身高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应用。

【知识学习】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1)》教案

【知识学习】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1)》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1)》教案教学内容第42页例1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学校“捡回一个希望”角学生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谈话导入。

、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收集的情况是这样的(给出数据、、7个、、5个、、4个、、8个、、、、、、、)。

2、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二、探索新知、刚才有同学发现了这四位同学平均每人收集了6个矿泉水瓶,谁能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2、这四位同学收集的个数如果都一样多的话,每个人收集了6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3、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6个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材料,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最后,推选一位同学介绍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小组汇报、他们用到了估算的方法,我们一起来估算一下,(教师把一根水平线移到7块的高度),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继续往下移动水平线到4块的位置)会是这么多吗?(继续把水平线慢慢往上移)体验平均数。

为什么呢?2、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不一样多的数量,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同样多,就得到了他们的平均数。

你们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以多补少)3、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7+5+4+8)表示什么?总数量(板书)4又表示什么呢?总份数,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4、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讨论,尝试,发现了平均数,学会了求平均数。

知道这个红领巾小队平均每人收集6个。

如果我们全班40名同学都去参加,一次可以收集多少个呢?你是怎么想的?这就是平均数的一个用处。

我们还可以推想出全年级的收集的个数。

三、巩固、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中心博览会的消息。

【配套K12】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1)》教案

【配套K12】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1)》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1)》教案教学内容第42页例1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学校“捡回一个希望”角学生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谈话导入。

、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收集的情况是这样的(给出数据、、7个、、5个、、4个、、8个、、、、、、、)。

2、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二、探索新知、刚才有同学发现了这四位同学平均每人收集了6个矿泉水瓶,谁能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2、这四位同学收集的个数如果都一样多的话,每个人收集了6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3、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6个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材料,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最后,推选一位同学介绍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小组汇报、他们用到了估算的方法,我们一起来估算一下,(教师把一根水平线移到7块的高度),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继续往下移动水平线到4块的位置)会是这么多吗?(继续把水平线慢慢往上移)体验平均数。

为什么呢?2、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不一样多的数量,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同样多,就得到了他们的平均数。

你们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以多补少)3、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7+5+4+8)表示什么?总数量(板书)4又表示什么呢?总份数,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4、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讨论,尝试,发现了平均数,学会了求平均数。

知道这个红领巾小队平均每人收集6个。

如果我们全班40名同学都去参加,一次可以收集多少个呢?你是怎么想的?这就是平均数的一个用处。

我们还可以推想出全年级的收集的个数。

三、巩固、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中心博览会的消息。

人教课标三年下《平均数1》教案

人教课标三年下《平均数1》教案

平均数【学情与教材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小学里所讲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量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区别。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求平均数的方法,着重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切实掌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素质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能力教学点: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教学点:在与同学合作交流中,感受合作的乐趣,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引导,学习例1。

1、第42页例1的情景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题意)。

2、嵌入数学问题:(1)“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理解什么是“平均数”(所有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2)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所有的矿泉水瓶有几个,然后再平均分。

(3)计算平均数(14+12+11+15)÷4=52÷4=13(个)(4)体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总数量=平均数二、合作、指导,学习例2。

1、结合要求观察统计表,获取必须得信息;2、合作完成“平均身高”,解决问题。

3、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巩固成果、加强理解。

1、求平均数的方法你可以自己总结一下吗?它有什么意义?2、完成练习十一。

四、板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1)》教案
教学内容
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校“捡回一个希望”角学生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谈话导入。

、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收集的情况是这样的(给出数据、、7个
、、5个
、、4个
、、8个、、、、、、、)。

2、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
二、探索新知
、刚才有同学发现了这四位同学平均每人收集了6个矿泉水瓶,谁能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
2、这四位同学收集的个数如果都一样多的话,每个人收集了6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3、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6个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材料,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最后,推选一位同学介绍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小组汇报
、他们用到了估算的方法,我们一起来估算一下,(教师把一根水平线移到7块的高度),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继续往下移动水平线到4块的位置)会是这么多吗?(继续把水平线慢慢往上移)体验平均数。

为什么呢?
2、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不一样多的数量,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同样多,就得到了他们的平均数。

你们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以多补少)
3、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7+5+4+8)表示什么?
总数量(板书)4又表示什么呢?总份数,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
4、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讨论,尝试,发现了平均数,学会了求平均数。

知道这个红领巾小队平均每人收集6个。

如果我们全班40名同学都去参加,一次可以收集多少个呢?你是怎么想的?这就是平均数的一个用处。

我们还可以推想出全年级的收集的个数。

三、巩固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中心博览会的消息。

出示下列信息:
(1)美食节开幕后,第一天参观的有3万人;第二天参观的有4万人;第三天参观的有1万人。

(2)李刚参加打靶比赛,第一次中了7环,第二次中了9环,第三次与第四次共中了16环。

2、你能求什么问题?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

反馈时强调: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平均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我从统
计部门了解一组平均数。

出示:
(1)195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52岁,199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72岁。

(2)1978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4平方米,1999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9平方米。

你发现了什么?
是不是南宁市每个人都拥有住房面积9平方米呢?
我们同学家里的住房面积有多大?你们能算出你们家里平均每人的住房面积吗?
我们同学家里的人均住房面积比9平方米大的有多少?
00%的同学都比9平方米大。

生活是很幸福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样幸福的日子,好好学习。

四、拓展
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平均数呢?谁举例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用处确实非常广泛,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平均体重,平均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平均身高的情况,你们想一想老师还需要了解些什么?
2、老师了解了这么些数据:(出示)你们能求出这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自己试一试。

3、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数,是第一排同学的身高,你能很快
的求出平均身高吗?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4、这样同一个班里,抽取了两组数据,求出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和130厘米,到底那一个更接近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呢?请认为是135厘米的同学说说理由。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