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化学平衡(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1.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方法。
了解化学平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方法。
2. 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 教科书、教学课件、实验仪器和试剂。
2. 备好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让学生对化学平衡产生兴趣。
2. 教学: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性质和相关计算方法。
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3. 实验:进行关于化学平衡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培养其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的能力。
4. 讨论与总结:与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引导学生思考。
5. 作业布置:布置化学平衡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馈1. 课后作业的批改与讲解。
2.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感受和问题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平衡的概念2. 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3. 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七、课后拓展1. 让学生通过相关化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2. 带领学生多角度地了解化学平衡对实际生活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1. 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
以上是一份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范本,希會对您有所帮助。
2013年高考沉淀溶解平衡
2.特征
逆、动、等、定、变
3.影响因素
内因:难溶物本身的性质 外因: ①浓度: 加水稀释,平衡向溶 解方向移动 ②温度: 绝大多数难溶盐的溶 解是吸热过程。 ③同离子效应: ④其他
讨论:对于平衡 AgCl(S)
Cl-(aq) 若改变条件,对其有何影响 改变条件 升 温 加 水 加AgCl(s) 加NaCl(s) 平衡移动方向 平衡时
Mg2++2OH- Ksp= [Mg2+][OH-] 2 = 5.6×10-12mol3L-3
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的Ksp越小,溶解度越小,越难溶。 如: Ksp (AgCl) > Ksp (AgBr) > Ksp (AgI)
溶解度:AgCl) > Ksp (AgBr) > Ksp (AgI)
4.有关计算
(3).当 Qc < Ksp时是不饱和溶液,沉淀溶解即反应向沉淀溶解 的方向进行,直到平衡状态(饱和为止)。
以上规则称为溶度积规则。沉淀的生成和溶解这两个相反 的过程它们相互转化的条件是离子浓度的大小,控制离子浓 度的大小,可以使反应向所需要的方向转化。
(1)沉淀的溶解
思考:为什么医学上常用BaSO4作为内服造影剂“钡餐”,而不 用BaCO3作为内服造影剂“钡餐”? BaSO4 和BaCO3的沉淀溶解平衡分别为:
(1)沉淀的溶解
BaCO3(s) 等难溶盐溶解在强酸溶液中: BaCO3(s) +2H+=CO2+H2O+Ba2+ CaCO3(s)+2H+=CO2+H2O+Ca2+ ZnS(s)+2H+ = Zn2++H2S
高二化学教案-第二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 最新
[教学目标]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常识性介绍化学平衡常数。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教学难点]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教学方法]归纳推理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在合成氨工业中,只考虑合成氨的快慢行不行?(从效益和原料应充分利用的角度) 生:不行,因为N 2+3H 2 2NH 3由可逆反应,还应考虑使N 2和H 2尽可能多地转变为NH 3。
师:反应物转化成生成物的多少问题就涉及到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板书]一、化学平衡的建立由溶解平衡引出化学反应平衡定义: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特点: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v (正)=v (逆)。
定:条件不变时,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变: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平衡建立: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应是从一定速率开始的,而逆反应是从零开始的,随时间推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
对于不同的化学反应(可逆反应)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大小是由化学平衡常数来决定的。
[板书]例:CO+H 2O (g CO 2+H 2,通过实验,以不同起始状态使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CO 2和H 2的浓度的乘积与反应物CO 和H 2O 的浓度的乘积永远相等。
这个常数叫做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
用K 表示:)()()()(222O H c CO c H c CO c K ⋅⋅= 从上述可知:平衡常数越大,生成物浓度越大,反应物浓度越小,故反应向右进行的越完全。
反应物的转化率也越大。
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并不随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改变而改变,仅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书写平衡常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由于固体浓度为一常数,所以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再写出。
②由于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一常数(55.6 mol·L -1),因平衡常数已归并,书写时不必写出。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化学平衡的建立、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如温度、浓度等。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化学平衡的变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完成一些关于化学平衡的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化学平衡不仅是一种理论概念,更是一种实际应用的工具。
高三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第一课时](精选3篇)
高三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第一课时](精选3篇)一、教学内容: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电离平衡常数的定义及计算、酸碱电离平衡的特点、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2. 理解酸碱电离平衡的特点,能够分析酸碱溶液的性质。
3. 了解电离平衡受温度、浓度、溶剂等因素影响的情况。
三、教学重点:1. 电离平衡常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酸碱电离平衡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电离平衡的计算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讲授、示例分析、练习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如酸碱中和反应,引发学生对电离平衡的好奇和思考。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电离平衡的概念,包括物质在溶液中的电离与解离,以及电离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计算方法讲解(15分钟):教师针对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并给予实例进行示范和分析。
4. 酸碱电离平衡的特点(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酸碱溶液的性质及其与电离平衡的关系,对酸性和碱性溶液的特点进行简单说明。
5. 影响因素的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思考电离平衡受温度、浓度、溶剂等因素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规律。
7.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帮助学生梳理重点和难点。
8. 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课后练习题,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并进行互相讨论。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常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了解酸碱电离平衡的特点,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例进行示范和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同时,课堂练习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巩固知识的机会,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高中化学平衡章节的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章节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定义。
2. 了解平衡常数和反应商的意义。
3. 掌握计算平衡常数和反应商的方法。
4. 理解平衡常数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5. 能够利用Le Chatelier原理预测平衡位置的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和Le Chatelier原理的应用。
难点:平衡常数的计算和Le Chatelier原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分析;示范演示,引导实践。
教学准备:1. 化学平衡的实验设备及试剂。
2. 平衡常数和反应商的计算方法。
3. 相关实验数据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化学平衡(15分钟)1. 介绍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平衡常数和反应商的概念。
3. 分析平衡常数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实验员示范一组化学反应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衡常数和反应商。
3.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的意义,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四、活动讨论(15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知识讨论平衡位置的变化。
2. 学生结合Le Chatelier原理预测不同情况下的平衡位置。
五、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练习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应用。
但可能需要更多实例来加深学生对平衡常数和Le Chatelier原理的理解。
下节课可以加强相关习题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设计(化学平衡第一课时)
第三节化学平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化学的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贯穿了本章内容的始终。
二、学习重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六、教学过程前面我们学过化学反应速率,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但是化学反应还要考虑能否进行到底,也就是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也即是我们要研究的化学平衡问题。
必修课本我们作了初步的探讨,这节课我们再作进一步的研究。
其实在初中、高一接触到的溶液、溶解度也存在这个限度问题,下面我们转入有关的探索。
1、饱和溶液的可逆过程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过程完全停止了吗?没有!以蔗糖溶解于水为例,当温度一定时,溶液达到饱和之后,溶液中蔗糖分子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中的速率与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在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的速率相等。
即:溶解速率=结晶速率,于是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保持不变。
达到了溶解的平衡状态,一种动态平衡。
溶解、结晶过程可以表示如下: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过程的可逆性是了解过程限度的基础,过程的限度取决于过程可逆性的大小。
对溶解平衡的认识有助于对化学平衡的认识。
因为溶解平衡的许多特点在化学平衡中都可以找到。
溶解平衡状态属于化学平衡状态的一种。
溶解的过程具有可逆性,因此化学平衡状态所研究的反应也具有可逆性。
[板书] 一、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注意:可逆反应总是不能进行到底,得到的总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混合物[例题分析]在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里,加0.01molCO和0.01mol H2O (g),开始时C(CO) 、C(H2O)最大,C(CO2) 、C(H2)=0随着反应的进行,C(CO) 、C(H2O)逐渐减小C(CO2) 、C(H2)逐渐增大所以,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进行到一定程度,总有那么一刻,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的大小不再变化,且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这时,CO、H2O的消耗量等于CO2、H2反应生成的CO、H2O的量,反应仍在进行,但是四种物质的浓度均保持不变,达到动态平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重要概念—化学平衡状态[板书] 二、化学平衡状态(一)定义: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浓度、质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
选修4化学平衡(第1课时)教案
高二化学选修4 化学平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等基本概念。
(2)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形成的条件、适用范围、特征。
(3)常识性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1)用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从而提高判断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的能力。
(2)通过从日常生活、基本化学反应事实中归纳化学状态等,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通过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可逆反应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3)利用化学平衡的动态特征,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难点是化学平衡状态判断。
[教学过程]一、化学平衡状态: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叫做化学平衡状态。
特点:“动、定、变”特点: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v(正)=v(逆)。
定:条件不变时,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变: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平衡建立: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应是从一定速率开始的,而逆反应是从零开始的,随时间推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
①反应物与生成物处于动态平衡,V正=V逆②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保持一定,百分组成保持一定;(或说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含量保持一定)③影响平衡的外界条件改变,平衡状态即被破坏,发生平衡移动。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动态平衡的含义,还可以引用适当的比喻。
例如:当水槽中进水和出水的速度相等时,槽内水量保持不变;当商场在一定时间里进出人数相同时,商场内人数保持不变等。
实验步骤如下:(1)出示天平和装了水的一个矿泉水瓶Ⅰ,等待静止平衡,不动时称为平衡状态;(2)一个空矿泉水瓶剪去上部,下部刺一个小孔;(3)按图4所示向Ⅱ空瓶内不断倒水,使它出现与Ⅰ瓶水位等高的状态,而且保持这一水位。
告诉学生这时水位不变了,也可以称为平衡了。
请思考Ⅰ与Ⅱ两种平衡有何不同。
高二化学平衡教案
高二化学平衡教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掌握化学平衡的特点,会判断化学平衡。
2、会分析化学平衡中的图像题目。
二、学习重难点:化学平衡的特点三、学习过程:(1)、化学平衡状态:1、定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即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
简称化学平衡。
2、图像表达:(2)、化学平衡的特征(逆、等、动、定、变、同):①逆:可逆反应——研究对象。
(先决条件)②等:v(正)=v(逆)≠0 即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生成速率③动:动态平衡。
v(正)=v(逆)≠0④定: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不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
平衡的标志)⑤变:条件改变:即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即发生移动。
各组分的浓度也随之改变.⑥“同”:投料途径不同,但可以达到同一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建立与途经无关) (3)、化学平衡建立的标志:看是否体现了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各物质的成分不变,百分含量不变。
[巩固练习]:1、可逆反应2NO2 △2NO+O2 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①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 O2 ,同时生成 2n mol NO2②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 O2 ,同时生成 2n mol NO③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比为 2∶2∶1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⑥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不再改变的状态(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2、在恒温密闭的容器中,如下叙述可证明 2HI(g)△H2(g) + I2 (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A 、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 键断裂B 、百分组成 HI % = I2 %C 、c (HI) :c (H2) :c (I2) = 2 :1 :1D 、反应速率 V(H2)= V( I2)= 1/2 V(HI)E 、容器内的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F 、容器内气体的平均式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3、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B2(g)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单位时间生成nmol的A2的同时生成nmolABB、容器内的压强不随时间变化C、单位时间生成2nmol的AB的同时生成nmol的B2D、单位时间生成nmol的A2的同时生成nmol的B24、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2(g)+3Y2(g)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2mol/L、0.6mol/L、0.4mol/L,当平衡时,下列数据肯定不对的是:()A、X2为0.4mol/L,Y2为1.2mol/L B、Y2为1.0mol/LC、X2为0.3mol/L,Z为0.2mol/LD、Z为1.0mol/L5、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和1molB,发生反应:2A(g)+B(g)3C(g)+D(g),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Wmol/L。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2.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 使学生学会运用平衡常数来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二、教学重点1.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
2. 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 平衡常数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化学平衡的移动。
2. 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通过介绍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的建立,引出化学平衡的概念。
2. 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10 分钟)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包括动态平衡、条件不变时平衡状态不改变等。
3. 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5 分钟)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 平衡常数的应用(10 分钟)讲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平衡常数在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程度和预测反应方向等方面的应用。
5. 课堂练习(10 分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小结(5 分钟)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
五、教学方法1. 实验演示法。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 讲解法。
4. 讨论法。
六、教学资源1. 化学实验室。
2. 多媒体设备。
3. 化学平衡实验装置。
4. 教材和参考书。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
2. 学生作业和测试成绩。
3. 教师反馈。
八、教学扩展1. 可以通过化学平衡的实际应用,如工业生产中的化学反应控制等,拓展学生的视野。
2.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高三一轮复习)第一课时
第26讲化学平衡
考点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
3.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可逆反应的定义出发,找出可逆反应的特征;
2.通过化学平衡的定义,多维度判断某些物理量能否作为化学平衡的标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
2、建立个性与共性、对立与统一的科学辩证观;
核心素养: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
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化学平衡的特征,建立模型。
通过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
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
3、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逆: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
等:v(正)= v(逆)
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v(正)= v(逆)≠0
【课后作业】:全品154 题组一、题组二。
化学平衡教案模板
化学平衡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和本质。
2.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3. 理解平衡位置受到温度、浓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4. 能够根据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浓度、平衡位置或平衡常数。
5. 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平衡位置受到温度、浓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平衡位置的计算与预测。
2. 温度、浓度和压力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化学反应平衡基本概念1. 引入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和意义。
2. 介绍平衡位置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3. 讲解化学反应平衡的符号表示。
4. 解析简单的化学平衡方程式。
5.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行一些实例分析。
第二课时: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1. 讲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介绍平衡常数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3. 分析平衡常数对反应进行预测的应用示例。
4. 探讨浓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5. 实验操作:通过改变反应物浓度来观察平衡位置的变化。
第三课时:温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1. 讲解温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2. 探讨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3. 分析温度变化对平衡位置的影响示例。
4. 实验操作:通过改变温度来观察平衡位置的变化。
第四课时:压力对平衡位置的影响1. 讲解压力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2. 探讨压力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3. 分析压力变化对平衡位置的影响示例。
4. 实验操作:通过改变压力来观察平衡位置的变化。
第五课时:综合应用与案例分析1. 综合运用平衡常数和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2. 分析一些实际反应的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
3. 提供案例分析题目,让学生动手解答。
4. 总结化学平衡的重点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价方法1. 教师观察评价:观察学生实验操作、讨论和解答问题的情况。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中化学《化学平衡》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阳⾕⼀中栾习坤化学平衡(第⼀课时)⼀、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2、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和特征过程与⽅法:1、借助数学知识的图像来理解化学平衡的建⽴,利⽤数学⼯具解决化学问题2、培养学⽣的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动态平衡的学习,加深理解“对⽴统⼀”这⼀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1、化学平衡状态概念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和判断标志三、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建⽴和判断标志四、教学⽅法类⽐、归纳、精讲点拨五、教学过程[导⼊]:图⽚引⼊课题[复习]:可逆反应的定义和可逆反应的特点1.可逆反应的定义:[练习] 判断下列有关可逆反应的说法是否正确(1)H2 和O2 反应能⽣成⽔,⽔⼜能分解⽣成H2 和O2,该反应为可逆反应(2))SO2 溶于⽔的反应是可逆反应(3))在⼀定条件下,把氢⽓和⾜量的氮⽓混合,充分反应后,氮⽓完全消耗。
[引导学⽣理解溶解过程及溶解平衡的建⽴,为化学平衡建⽴做铺垫][类⽐溶解平衡,引导学⽣建⽴化学平衡][引导学⽣归纳化学平衡相关结论](⼆)化学平衡1定义:2特点前提:对象:外在表现:实质:3.化学平衡状态建⽴的标志:①②[引导学⽣完成思考与交流1 和2,归纳有关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1】在⼀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C 的⽣成速率与C 分解的速率相等B.单位时间内⽣成nmolA,同时⽣成3n mol BC.A、B、C 的浓度不再变化D.A、B、C 的分⼦数⽐为1:3:2【思考与交流2】在⼀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物质的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表明反应A(g)+2B(g)C(g)+ D(g)达到平衡。
()A.混合⽓体总物质的量B.混合⽓体的总压强C.混合⽓体的平均相对分⼦质量D.混合⽓体的密度[指导学⽣完成练习][试⼀试]:[布置] :课下作业1教材P32 2、3、42、预习化学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平衡教案教案一: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平衡常数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能够计算平衡常数。
2.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平衡常数的计算。
3. 教学难点平衡常数的计算。
4.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反应釜、烧杯、试管、移液管等。
实验药品:气相反应液体试剂、稀硫酸等。
图书资料:化学平衡的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5. 教学过程(1) 提问:你知道化学平衡是什么吗?可以举例说明吗?(2) 引入:介绍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征,并与生活中的一些平衡现象做对比,如酸碱中和反应、溶解度平衡等。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气相反应的平衡过程,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
(4) 概念讲解:讲解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入反应物浓度和平衡常数的关系公式。
(5)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6) 练习与讨论:以小组形式进行练习,并进行回答和讨论。
(7)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
6. 教学延伸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并进行相关实验。
教案二:Le Chatelier原理及其应用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Le Chatelier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能够分析平衡位置的移动以及平衡常数的变化。
2. 教学重点Le Chatelier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3. 教学难点平衡位置的移动和平衡常数的变化的分析。
4.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反应釜、烧杯、试管、移液管等。
实验药品:反应物和生成物。
图书资料: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5. 教学过程(1) 提问:你知道Le Chatelier原理是什么吗?可以举例说明吗?(2) 引入:介绍Le Chatelier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不同影响因素对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的影响。
(4) 概念讲解:讲解影响平衡位置和平衡常数的因素,并引入相应的计算方法和表达式。
化学平衡 第1课时 示范教案
第二节化学平衡第1课时化学平衡状态◆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
2.知道可逆反应建立化学平衡的过程及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
◆教学重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19世纪后期,人们发现炼铁高炉排出的高炉气中含有相当量的CO。
有人认为是CO与铁矿石的接触时间不长所造成的。
英国人耗巨资建成一个高大的炼铁高炉,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结果发现CO的含量仍然没有减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回答】对于炼铁高炉中的反应为可逆反应:Fe2O3+3CO2Fe+3CO2,CO不能完全转化,反应是有限度的。
可逆反应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研究一下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新知讲解】【阅读理解】阅读教材p30、31,化学平衡状态内容。
【过渡】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化学反应,有的能进行到底,有的不能进行到底。
请同学们思考并举例说明【回答】学生举例说明化学反应存在的限度【讲述】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物。
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讲述】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反应限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主要研究的是可逆反应的规律。
一、可逆反应1.概念: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征:(1)可逆反应分为方向相反的两个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
(2)正、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是同时进行的。
(3)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于同一体系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4)能量转化类型相反:若正反应放热,则逆反应吸热。
高中化学平衡方案教案
高中化学平衡方案教案
课程名称:高中化学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化学平衡方程式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特点。
2. 掌握平衡反应的表达方法,能够编写化学平衡方程式。
3. 能够分析和解决化学平衡方面的问题。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化学平衡方程式的编写方法。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和药品:试管、试剂、试管架等。
2. 教学课件和PPT。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导入:通过实验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结果。
2. 讲解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3. 通过案例分析,教授如何编写化学平衡方程式。
4.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
1. 复习上节课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 继续进行化学平衡方程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3. 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平衡反应,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注重实际应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
C、B的物质的量浓度D、混合气体的总体积
5、对可逆反应4NH3(g) + 5O2(g) 4NO(g) + 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O2)= 5v逆(NO)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mol NO的同时,消耗x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v正(NH3)= 3v正(H2O)
教学反思
课后辅导记载
松岗中学课时教案
第周星期第 节年月日
课题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
集体备课确定要解决的问题
1、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2、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和标志;
难点重点
1、重点:化学平衡的标志
2、难点:化学平衡的标志
教学环节设计
一、填写
1、化学平衡的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D、平衡时,SO2浓度必定等于O2浓度的两倍
3、在一定温度下,反应 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温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是,表明反应:
C、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使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D、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一定会破坏气体反应的平衡状态
2、对于反应2SO2+O2 2SO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2体积SO2和足量O2反应,必定生成2体积SO3
B、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平衡必定向右移动
C、平衡时,SO2消耗速度必定等于O2生成速度的两倍
3、化学平衡的标志:
二、课堂练习
例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SO2+O2 2SO3,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SO3、O2的浓度分别为0.2mol/L、0.2mol/L、0.2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数据是
A、c(SO3)=0.4mol/L B、c(SO2)=c(SO3)=0.15mol/L
C、c(SO2)=0.25mol/L D、c(SO2)+c(SO3)=0.4mol/L
例2:在一定温度下,向a L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X气体和2mol Y气体,发生如下反应:X(g) + 2Y(g) 2Z(g),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容器内颜色不随时间变化B、容器究的对象是__________。
②等:V(正)______V(逆)或浓度商(Q)_______平衡常数(K)。(填“等于”或“不等于”)
③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V(正)= V(逆)_______0。
④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一定。
⑤变:外界条件改变,平衡也随之改变,进而达到新的平衡。
C、X、Y、Z的浓度之比为l : 2 : 2D、单位时间消耗0.1 mol X同时生成0.2 mol Z
三、巩固练习《金榜》P140页知能提升:2、5、6
四、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逆反应的特征是正反应速度总是和逆反应速度相等
B、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不仅能改变反应速度,还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