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被压扁的沙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被压扁的沙子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被压扁的沙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压力巨大、感到无法承受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在压力面前保持坚韧的品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被压扁的沙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沙漠里的奇迹》,以“被压扁的沙子”为题,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研读课文《被压扁的沙子》,理解作者通过沙子的比喻,表达出的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拟人这两个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这些手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修辞手法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写作中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们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提升写作表现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修辞手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生哲理的内化:让学生将课文所传递的人生哲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难度较大。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去体会、感悟,从而实现难点突破。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了解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2.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二、旧课导入《恐龙无处不有》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

三、质疑讨论出示问题: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明确:“撞击说”和“火山说”。

(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八下《被压扁的沙子》教材分析《被压扁的沙子》是八年级下第二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一篇。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这篇短文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

恐龙是古老的爬行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有食肉的,也有食草的。

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在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本文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被压扁的沙子》与另一篇《恐龙无处不有》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说明文,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加强。

学生须加强对说明文的研读,以便于形成对说明文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实际情况这一契机,运用“大语文”观念,适时开展说明文教学。

教学目标1.获取主要信息,把握说明的内容,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2.理请说明思路,学习事理说明文层层推进,注重逻辑的特点。

3.通过比对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和分析能力。

4.认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比对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理清说明思路,学习事理说明文层层推进,注重逻辑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称霸地球多年的恐龙却在6500多年前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被压扁的沙子》,跟随阿西莫夫开展一场探究之旅。

二、学习任务一筛选信息,了解内容学生活动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文章的重要的信息1.什么是被压扁的沙子?“被压扁的沙子”是本文的说明对象吗?2.文中提到科学界对恐龙的灭绝有哪几种说法?3.斯石英有什么特性?4.作者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5.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被压扁的沙子”这一概念,理解其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概念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及其作用。

2. 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被压扁的沙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被压扁的沙子”的定义、形成原因、作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知识和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关注“被压扁的沙子”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新课:详细讲解“被压扁的沙子”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展示“被压扁的沙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其价值。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被压扁的沙子”在地球科学中的作用。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次公开课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被压扁的沙子”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被压扁的沙子”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八年级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八年级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教案名称:《被压扁的沙子》
教案类型:阅读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理解《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内容;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
1.文章背景知识的讲解;
2.课文分析和阅读;
3.课文分析的问题讨论;
4.解读词语和句子;
5.学生提问和讨论。

教学准备:
1.复印足够的课文材料;
2.准备相关问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5分钟)
第二步:课文分析和阅读(20分钟)
教师为学生分发课文材料,并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致内容。

第三步:课文分析的问题讨论(15分钟)
教师在小黑板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
1.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3.你认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第四步:解读词语和句子(20分钟)
教师解读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层次含义。

第五步:学生提问和讨论(20分钟)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分享自己的观点,与同学进行互动和讨论。

第六步:总结和评价(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并鼓励学生评价自己在阅读理解和表达方面的进步与不足。

教学延伸:。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被压扁的沙子》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被压扁的沙子》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被压扁的沙子》说课稿一、背景介绍尊敬的同行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被压扁的沙子》。

本篇课文是一篇富有科学探索精神的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引导学生们认识科学的奥秘,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估这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二、教学内容《被压扁的沙子》是一篇以科普为主题的课文,讲述了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被压扁的沙子,发现了许多与地球早期的气候变化有关的线索。

本文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以及科学探索的过程等。

这些知识点与初中物理和地理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科学知识,掌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理解、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讲述有趣的科学故事,引发学生对本文主题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和主要观点。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

4. 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一段有关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本文主题的兴趣。

2. 自主阅读(15分钟):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和主要观点。

3. 讨论交流(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参与讨论,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4. 合作学习(15分钟):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第一篇《被压扁的沙子》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第一篇《被压扁的沙子》优秀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2. 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2. 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教学难点:品析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1课时)五、教具准备:PPT课件、微课、拓展阅读卷、彩喷贴纸、翻页笔六、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二)整体感知1.字词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易读错、写错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解决。

2.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讨论明确: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教案:被压扁的沙子一、教学目标:1.了解沙子在压力下的变形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2.探究压力对沙子的影响,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原理;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准备:1.准备一小部分沙子;2.准备两面压力平衡器;3.准备两张透明胶布。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小部分沙子,并问学生:如果把这些沙子加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思考。

2.实验部分(15分钟)a.实验1:将沙子放在压力平衡器上,让学生用手按下压力平衡器,观察沙子的变形情况。

b.实验2:将透明胶布贴在压力平衡器的两面,确保平衡器上下的压力相等,再将沙子放在上面,让学生观察沙子的变形情况。

3.讨论与归纳(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归纳出沙子在压力下的变形特征。

学生可以提出沙子变扁、变短等观察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形情况。

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了解压力对物体的影响。

4.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准备一些沙子和压力平衡器,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压力对沙子变形的其他因素,并共同讨论实验结果。

小组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同时也是巩固他们对压力和变形的理解。

5.总结(5分钟)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强调压力对物体的影响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四、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更多有关压力和变形的实验,深入探究其中的科学原理。

2.学生可以观察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变形现象,如弹簧、气球等,思考其中的原理。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是否正确、观察是否细致等;2.听取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评价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3.通过小组活动,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教案标题:被压扁的沙子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和过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3. 引发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思考。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在沙滩上玩沙子的经历,询问他们是否注意到沙子在被踩踏或压实后会发生变化。

2. 展示一些被压扁的沙子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沙子的特征。

实验设计: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沙子和不同的工具(如手、木块、书本等)。

2. 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对沙子进行压实。

3. 引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包括沙子的形状、厚度和密度等变化。

讨论与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让他们分享他们观察到的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沙子会被压扁,以及不同工具对沙子的影响。

3. 解释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包括颗粒之间的空隙被减少、颗粒受到压力等。

4.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情境下沙子可能会被压扁的情况,如行走、建筑施工等。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探究其他因素对沙子被压扁的影响,如不同湿度、不同粒径的沙子等。

2. 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地方的沙子特征,如沙滩、沙漠、河床等。

3. 鼓励学生将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整理成报告或展示形式,与其他同学分享。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和表现。

2. 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

3. 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评估学生对沙子被压扁原因的理解程度。

教案扩展:1. 将实验与沙子的应用联系起来,如建筑工程中的沙浆、沙盘模拟等。

2. 探究其他物质在被压扁过程中的变化,如粉末、纸张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沙子被压扁的应用价值,如制作砖块、建筑基础等。

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学生的安全,避免使用尖锐或危险的工具。

2. 鼓励学生合作、探索和分享观察结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适当调整教案步骤和拓展活动的难度。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和地质变迁。

教学内容:1. 介绍文章作者和出处。

2. 简述文章主要内容及其科学价值。

教学步骤:1. 播放一段关于地球演化史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视频中所展示的地质变迁现象。

3. 简介《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并提出探究问题。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2. 评估学生对文章背景和内容的了解程度。

第二章:沙子的奥秘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沙子的形成和成分。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沙子的形成过程。

2. 沙子的主要成分及其特性。

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沙子的特征。

2. 讲解沙子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地质变迁对沙子形成的影响。

3. 分析沙子的成分,引导学生探究沙子与生命起源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观察和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沙子形成和成分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生命的奇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子与生命起源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沙子与生命起源的关联。

2. 地球上生命的演化过程。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沙子与生命起源的关系,提出探究问题。

2. 通过图文资料,讲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过程。

3. 讨论沙子在生命演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奇迹。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观点阐述。

2. 评估学生对沙子与生命起源关系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地质变迁与生命演化1. 让学生了解地质变迁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地质变迁的概念及其类型。

2. 地质变迁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教学步骤:1. 讲解地质变迁的概念及其类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动态变化。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质变迁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被压扁的沙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科普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被压扁的沙子》2.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相关知识:地球演化、地质构造、板块构造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地球演化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被压扁的沙子》,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观点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文中观点的分析、评价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被压扁的沙子》2. 相关知识资料:地球演化、地质构造、板块构造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准备:1. 课前让学生预习《被压扁的沙子》,了解文章大意。

2. 准备相关知识资料,包括地球演化、地质构造、板块构造等PPT slides。

3. 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评价标准。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动画,介绍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实例,引发学生对地质现象的好奇心。

2. 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被压扁的沙子》,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5. 汇报交流: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被压扁的沙子》优质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被压扁的沙子》优质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被压扁的沙子》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被压扁的沙子》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选自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描述,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

文章语言生动,事例典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对科普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科普知识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演变过程的理解较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掌握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科普文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演变过程,课文内容的理解。

2.难点:对课文事例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写作手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演变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课文事例的看法和理解。

3.写作法:模仿课文写作手法,撰写科普说明文。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地球演变过程的图片和事例。

2.课文:准备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3.写作素材:收集相关的科普说明文素材,供学生写作时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演变过程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演变至今的?引入新课《被压扁的沙子》。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知识点,如地球的演变过程、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选取课文中的一个事例,分析其说明手法和语言特点。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写作素材,撰写一篇科普说明文。

《被压扁的沙子》示范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被压扁的沙子》示范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被压扁的沙子》,体会文章的逻辑说明顺序。

2.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3.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说明文说理的方法,理清行文逻辑。

教学难点1.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扩散延展科学兴趣和爱好,学习说明文的思路和文体。

教学方法质疑、探究、讨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沙子竟然和恐龙有联系?让我们一起学习《被压扁的沙子》,寻找答案吧!二、整体感知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明确:(1)火山爆发说: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2)陨石撞击说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认为哪一种学说是正确的?他又是如何论证该观点的?作者认为“撞击说”正确。

论证:(1)科学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硅处在超高压下会变成斯石英;斯石英在850℃的温度下加热30分钟,会变成普通的沙子。

→自然界中不可能自然地产生斯石英。

(2)有力的事实证明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后,产生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

→自然界存在的斯石英是强大的外力造成的。

(3)严密的推理证明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只能来自外星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外星撞击3.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还关系到地球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被压扁的沙子》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被压扁的沙子》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被压扁的沙子》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被压扁的沙子》是现代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一篇科普短文。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阐述了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与外星生命的关系,提出了“被压扁的沙子”这一独特观点。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这篇短文,让学生了解科幻作品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对科幻作品有较高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命起源的科学知识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中需注重科普知识的普及。

此外,学生对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阿西莫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科幻作品的表达技巧,培养科学思维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幻作品的魅力,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科幻作品的表达技巧。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3.案例分析:以课文为例,分析科幻作品的表达技巧。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科普知识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科幻作品的基本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阿西莫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科幻作品与科学知识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疑问。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如: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有哪些?作者是如何阐述地球生命起源的?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被压扁的沙子》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能够把握作者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并能够进行适当的评价。

能够运用短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科学文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观点进行评价和提出自己的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态度。

培养学生对科学文的欣赏能力,以及对科学文的写作技巧的认知。

培养学生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和批判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短文《被压扁的沙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把握作者的论据和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对作者论证方法的理解和评价。

运用短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课文《被压扁的沙子》文本。

相关科学知识背景资料。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阿西莫夫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对阿西莫夫作品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地球的起源和生命起源有什么了解?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被压扁的沙子》,理解课文内容。

2.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并进行简要的笔记。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论据。

2.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四、教师讲解(10分钟)1. 对课文中的观点和论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讨论中的亮点和不足。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告。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提问:同学们对地球的起源和生命起源有什么新的认识?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被压扁的沙子》,理解课文内容。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天衣无缝fèng: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骨骼gǔ gé:人或动物体内或体表坚硬的组织。分内骨骼和外骨骼两种。
漂移: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zhî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携xié带:随身带着。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常寒冷。
覆fù盖:遮盖。
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四、学后反思
1.全文主旨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整体感知
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一“ 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一由 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 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追溯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5.知识补充
斯石英又名超石英、重石英,是一种超硬超重的二氧化硅同质多形体。它属于四方晶系。在超硬材料氧化亚硼被发现之前,它曾经长期被认为是已知最硬的氧化物。在常温常压下,斯石英处于亚稳定态,会缓慢地发生相变,转变为普通石英;但是该相变是如此缓慢,以至于其迄今还没有被观察到。斯石英首先由苏联高压物理学家斯季绍夫于1961年人工合成。斯石英也因斯提肖夫而得名。天然的斯石英由美籍华裔地质学家赵景德于1962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处陨石撞击坑中发现。中发现。

八年级统编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八年级统编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八年级统编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掌握“褶皱”“劫难”“追溯”等重点字词。

了解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梳理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科学说明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和准确生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展示恐龙化石或恐龙图片,提问学生:“恐龙曾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它们却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了,大家知道恐龙灭绝的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被压扁的沙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分钟)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点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如“潮汐(xī)、铱(yī)、硅(guī)”等的读音和“致密、追溯”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让学生概括文章大意,明确文章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研究,探讨了恐龙灭绝的原因。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1.分析文章结构提问学生:文章是如何一步步展开对恐龙灭绝原因的探讨的?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段落层次。

明确:文章先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接着分析问题(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研究发现,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而在恐龙灭绝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证明“撞击说”正确),最后得出结论(恐龙灭绝是由于撞击)。

2.体会说明方法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使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例如:“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沙子的特性和形成过程;2.掌握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和影响;3.学习如何保护沙子资源。

二、教学内容1. 沙子的特性和形成过程沙子是一种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颗粒组成的颗粒状物质,其粒径在0.063~2mm之间。

沙子的形成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岩石的风化:岩石受到风化作用,矿物质逐渐分解成颗粒状物质;2.河流的冲刷:河流将岩石颗粒带到下游,经过长时间的冲刷,颗粒逐渐变得光滑;3.海浪的冲刷:海浪将河流带来的沙子冲刷到海滩上,形成沙丘和沙滩。

2. 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和影响沙子被压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1.人类活动:人类在沙滩上行走、建筑等活动会使沙子受到压力,导致沙子被压扁;2.自然因素:风、水等自然因素也会使沙子受到压力,导致沙子被压扁。

沙子被压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环境:沙子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沙子被压扁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2.沙滩景观:沙滩是旅游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沙子被压扁会影响沙滩的美观度;3.沙子资源:沙子是建筑、道路等建设的重要原材料,沙子被压扁会影响沙子资源的利用。

3. 如何保护沙子资源为了保护沙子资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沙子资源,避免浪费;2.减少人类活动:减少在沙滩上的人类活动,避免对沙子的压力;3.加强管理:加强对沙滩的管理,避免非法采砂等行为。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沙子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沙子的特性和形成过程。

2. 讲授环节讲解沙子被压扁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保护沙子资源。

3.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讨论沙子被压扁的影响和保护沙子资源的措施。

4.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到沙滩上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沙子的实际情况,并提出保护沙子资源的建议。

五、教学评价通过考试、作业、实践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 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 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 说而否定火山说? 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 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 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③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 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④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 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 高的地壳深处。 ⑤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 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 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 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知识。 板书设计: 恐龙灭绝 撞击说 沙子〈〉斯石英'
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看看能否让人信服。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 6500 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
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 6500 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
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 6500 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
→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 说明顺序。
c.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 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 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 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 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 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 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 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 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 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 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的 运用。 d.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幽默风趣。 (三)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提示这两篇课文涉及到了哪些科学 领域?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丰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被压扁的沙子》 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思路。 2、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
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 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请说明思路。 2、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 角度。 教学难点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方 法等,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 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统治地 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但我们知道现在这种生物消失 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可谓是众说纷纭,至今仍然 是科学的一个谜。今天我们来学习《被压扁的沙子》,本
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 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 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 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 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 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 因。
⑥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 6500 万 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 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 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讨论明确: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 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 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行文思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 论证之后,作出结论。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 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而前篇短文由一个问题提出 另一个问题。 3.《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比较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内容、 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进行比较) a.说明内容:《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 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 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b.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 说明事理,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