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重阳节的来历
四大祭祖节日
四大祭祖节日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是什么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除、清、旧、余)是中国祭祖的四大传统节日。
在古代,这种习俗非常流行。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祭祖的形式也不同。
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在仲春和晚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这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始于周朝,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成为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晋文公寒食节的后一天被定为清明节。
在山西的大部分地区,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榆社县等地清明节前两天庆祝寒食节;原宪还注重清明节的前一天的寒食节,以及前一天的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端午节,春节和中秋节被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元节中秋节,俗称鬼节、石鼓、七月半,在佛教中称为兰盆节。
除夕、清明节、重阳节是我国祭祖的传统节日,也是汉字文化圈各国流行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秋节有燃放河灯和焚烧纸锭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庆祝元宵节,自古就有。
7月15日被称为中秋节祭祀祖先;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是吃寒食纪念先贤。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秋节,有些地区是七月十四。
中秋节本来就是小秋,一批庄稼成熟了。
按照习俗,人们必须祭拜祖先,献上新米等祭品,并向祖先报告秋成。
所以每逢中秋,家家祭祖,行礼为礼。
7月15日,我去扫墓祭祖。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富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大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冬至节。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每个节日的由来和文化内涵。
首先是春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新年。
它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举行,为期十五天,以庆贺新年为主题。
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年节习俗。
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贴春联、团圆饭、放鞭炮和观赏舞龙舞狮等,传统的习俗颇具特色。
其次是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
这个节日标志着春节的结束,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源自于汉朝时期的古老习俗,最早起源于祭月神的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庆贺元宵和猜灯谜的传统。
元宵节的重要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和吃元宵,寓意着团圆和美好的愿望。
第三个是清明节,一般在农历四月五日前后,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同时也是春季的一个重要节气。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献花祭拜,以示哀思和缅怀之意。
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插柳等习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追溯历史和赏花赏景的机会。
接下来是端午节,也称为重阳节,是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是中国最早的政治家之一,为国家忠诚不渝。
在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主要目的是祈求平安健康和避灾祛病。
第五个节日是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
七夕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民间传说。
这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被视为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向织女星(即Vega星)祈求爱情和缘分,同时也会进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如观赏牵牛织女星、写信祈福等。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和重阳节的区别
清明节和重阳节的区别清明节和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它们在时间、意义和庆祝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祭祀对象、庆祝方式和节日意义等方面,探讨清明节和重阳节之间的区别。
清明节与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节日,它们都具有悼念逝者、祭祀祖先的意义,但在具体方式和时间上有所不同。
首先,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清明祭祀节日,通常在公历4月5日至7日之间。
这一节日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主要是为了纪念先祖、扫墓和悼念逝去的亲人。
清明节的庆祝形式多种多样,一般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植树、踏青等。
而在一些地方,还有举办鬼节舞蹈、放风筝等活动。
清明节作为春季的节日,也成为了人们追忆往事、享受春光的时刻。
相比之下,重阳节则是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庆祝的。
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被称为老人节或者阳性节日。
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尊重老人、尊重传统的象征。
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会登高、避邪、喝菊花酒、佩戴菊花、食用重阳糕等。
重阳节也成为了展示传统文化、弘扬中华道德观念的时刻。
不仅在时间和庆祝方式上有所不同,清明节和重阳节的祭祀对象也有所区别。
在清明节,人们主要是祭祀已逝去的亲人和祖先,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和敬意。
在扫墓时,人们会为亲人清理坟墓,献上鲜花、食物和酒水,祈求逝者在阴间得到安宁。
而重阳节则强调对老人的尊敬和敬意。
人们会走亲访友,给长辈送上贺卡、礼物,以表达对长辈们的感激和敬重。
此外,清明节和重阳节在节日的意义上也有所不同。
清明节作为纪念逝者的节日,让人们更加思考生死、珍惜生命和家人。
通过祭祀祖先,人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从而明白要珍惜眼前的幸福。
而重阳节则是一种教育意义上的节日,它提醒人们尊敬长辈、尊重传统,传承中华文化和家族价值观。
综上所述,清明节和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两者在时间、祭祀对象、庆祝方式和节日意义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清明节更加注重祭扫祖先和悼念逝者,而重阳节更强调尊重老年人和尊重传统。
关于重阳节的知识点
关于重阳节的知识点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它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以下是关于重阳节的知识点:1.起源与传说: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
相传,汉朝时期,有一位名叫胡兵的老者,他得知家乡即将发生灾祸,于是带着妻子和儿子逃亡。
途中,他遇到了一位神仙,并得知九月九日是危险的日子。
因此,胡兵获得了神仙的指点,九月九日时要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以避灾祸。
2.登高插茱萸:重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登高。
古人认为登高可以驱邪避灾,所以每逢重阳节,人们会踏青登高,感受秋天的美景。
同时,人们还会在登高的时候插上茱萸,将茱萸挂在帽子或衣服上。
茱萸被认为可以驱邪、辟邪、增加福气,所以登高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3.饮菊花酒: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还会饮菊花酒。
菊花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菊花之国”的美誉,而菊花酒则是用菊花熬制而成的。
人们相信饮用菊花酒可以驱邪辟邪、祛除身体毒素,同时还可以增加人的寿命和福气。
4.祭祖:重阳节也是祭祖的重要时刻。
在这天,人们会前往祖先陵墓,烧纸、祭拜祖先。
这是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的一种方式。
5.九九重阳:在中国文化中,九被视为吉利的数字。
因此,九月九日被视为一个吉利的日子。
九九重阳是指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的特殊意义。
在这一天,人们会向亲友送上重阳节的祝福,表达关爱之情。
6.诗词和食品:重阳节是一个诗人和文人喜爱的节日,许多古代文人都写了关于重阳节的诗词。
古代文人通过诗词表达他们对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此外,重阳节的传统食品有菊花糕、重阳糕、芋艿等,人们会品尝这些特色的食物。
7.养生之道:在重阳节这一天,古人认为要特别注重养生。
因为九月九日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所以人们会遵循养生的方法,比如喝茶、晒太阳、锻炼身体等。
这些养生之道在现代被重新挖掘,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总结起来,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它与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祭祖等活动密不可分。
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排序
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排序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四个节日,分别是传统的中国节日中的重要节日。
这四个节日有相同的文化内涵,也有区别。
本文将对这四个节日进行排序,介绍其含义、起源和特点。
一、清明节清明节是传统的中国节日之一,时间乘在农历的清明节。
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扫墓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进行扫墓、祭奠等活动,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追思之情。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外,还有打青龙、放风筝、游文化古迹等活动,缅怀历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二、中秋节中秋节,又称为“月夕”、“月圆节”、“月宫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也就是阳历的九月份。
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月祭,人们通过拜月神、奉献月饼等形式庆祝,表达对丰收及团圆的祈求和感恩之情。
在这个节日里,还有“赏月”活动,中秋赏月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
三、重阳节重阳节,又称“踏秋节”、“浴菊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乘在农历九月初九日,也就是阳历的十月份。
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秋祭活动,是中国古代习俗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登高远望、赏秋色,观花赏菊,赋诗作画,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向祖辈的敬仰之情。
四、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于农历五月初五日,也就是阳历的六月份。
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活动,用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也是祈福渔民安全丰收的日子。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除了吃粽子,还有龙舟竞渡、草药浸泡、虫草煮粥等活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俗。
综上所述,这四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虽然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因为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祭祀对象而略有不同,我们能够通过上述的介绍去了解这些节日的含义、特点和起源,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更好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8个传统节日的来历简单
传统节日是每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人们通过庆祝特定的节日来表达敬神、敬祖、祈求丰收、祈福等情感的一种举办形式。
传统节日是人们代代相传的、历史悠久的,这些节日反映了社会历史的演进和民众生活的变迁。
下面是关于中国的八个传统节日的来历简介。
1. 春节: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源自中国古代的年祭活动,是为了祈求来年农作物的丰收,庆祝新春的到来。
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祀春神活动。
据说,在远古时代,兽类的神龙每年都会在腊月初一散布瘟疫,为了驱赶神龙,人们开始舞龙、放炮、燃放鞭炮,这便成为了春节时的一种传统习俗。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是为了纪念并祭奠已故亲人的节日。
据记载,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是皇帝为了祭祀自己的亲属而设立的。
后来,这个节日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了全民共同隆重纪念的节日。
3.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午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据民间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相传,在春秋时期,屈原因忧国忧民,被贪官污吏陷害,最终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在每年的端午节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他的壮烈牺牲。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月夕、月圆节。
据传,中秋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中秋节是为了纪念中秋时的圆月,古人认为这是团圆的象征,所以这个节日饱含了乡愁、思念和家庭团聚的情感。
节日里,人们会欣赏月亮、吃月饼、赏月等,同时也是祈愿丰收和团结的重要方式。
5.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和登高游玩的节日,又称为老年节、踏秋节。
据说,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重阳节有两个起源说法,一说是为了庆祝重阳日,也叫九九重阳,二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
此节日里,人们会提前登高寻景,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6. 小年:小年是中国农历除夕前一天的节日,也是农历年的前夕。
从日字上看,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逐渐到来。
重阳节和清明节的区别是什么
重阳节和清明节的区别是什么2018年10月17日星期六。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二、清明节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祭祀对象不同一、重阳节虽然是一个祭祀节日,但是重阳节的主要活动是登高拜神。
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
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
二、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活动为扫墓。
清明节是后人用来怀念先祖,祭祀先人的日子,大多数孝子贤孙都会到坟地、火化厂或骨灰庵施行祭拜仪式,以寄托对列祖列宗的一片哀思、纪念和缅怀之情。
意义不同一、重阳节是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古人认为重阳节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每逢九月初九,宫廷、民间都会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重阳节正式被定为老人节,这是重阳节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
二、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另外,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清明节的来历与一则感恩故事有关。
因此,清明节还被称为中国的感恩节。
重阳节是鬼节吗:不是重阳节虽然有祭祖的习俗,但不是鬼节。
清明节、重阳节的来历
清明节、重阳节的来历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
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求寿的习俗。
这是受古代巫师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九月隐退。
大火星的退隐,让一直以大火星为季节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也让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恐惧。
因此,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星的仪式逐步衰落,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
如果说上巳(清明节)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其三,重阳节的起源。
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宫女贾某被逐出宫,从而将饮宴、赏菊等风尚传入民间。
【重阳节习俗】重阳节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个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
重阳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登高、赏菊、插茱萸、佩茱萸囊、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所以重阳节还有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人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的记载。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
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
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而近代的北京香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
元旦节清明节重阳节的来历
元旦节清明节重阳节的来历元旦、清明、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深受人们喜爱。
这些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接下来,我将为您介绍这些节日的来历和民俗风情。
首先,我们来讲述一下元旦的来历。
元旦,即每年的1月1日,是世界各国共同庆祝的新年。
它源于古罗马时间制,最早始于公元前46年,是为了纪念起源于古罗马的儒略历(Julian Calendar)的建立。
在儒略历中,1月1日被定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自公元391年起,元旦成为了西方的法定假日。
在古代中国,元旦并不被当做一个特殊的节日。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新年是以农历为基准的,而非阳历的元旦。
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才开始将1月1日确定为华夏民族的新年,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知的“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祭祀、祈福和拜年的活动。
接下来,我们来讲述一下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即每年的清明时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祭祀习俗,是为了纪念祖先,感恩祖先的栽培和保佑。
清明节的时间在每年农历的第24节气“清明”之后的几天,一般在4月4日至6日之间。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当时,一些有高尚道德观念的人提出了“以民为本,尊崇祖宗”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对祖先充满敬意和感激之情。
因此,他们开始在祖先墓前祭拜,并在墓前进行一些打扫墓地和祈福的仪式。
这些习俗逐渐发展成为清明节的传统。
在清明节,人们会磨尘、扫墓、祭拜祖先,还会进行踏青、踏春的活动,同时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庙会和祭祀表演。
最后,我们来讲述一下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即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据《淮南子》记载,重阳节起源于汉朝,最早的庆祝方式是登高远足和供奉菊花。
后来,随着道教在中国的兴起,重阳节开始被道教视为重要的节日,被称为“道教的节日”。
道教认为九月初九这一天阳气最旺盛,是一个逢凶化吉、避灾辟邪的好日子。
清明与重阳的区别
清明与重阳的区别清明和重阳是中国传统的两个重要节日,它们在时间上有所差异,起源和寓意也各有不同。
本文将就清明节和重阳节的区别进行探讨。
一、时间差异清明节通常在农历的四月初四或初五,对应的公历日期在4月4日至6日之间。
而重阳节则在农历的九月初九,对应的公历日期在9月9日至11日之间。
因此,从时间上来看,清明节较早,而重阳节较晚。
二、起源背景1. 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寒食节,这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忠臣——介子推。
介子推忠诚正直,被贬谪到野外,但他仍然忠于自己的职责,不惜到虞山上给贤臣上供奉,连续三天让灶位空空如也,给贤臣表示敬意。
后来这个节日逐渐与清明节合并,成为了寒食清明节,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诚精神。
2. 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山神崇拜,古人认为山有灵气,可以驱邪辟邪。
因此,每年的九月初九,人们登高祭祖,求得安宁和健康。
后来,重阳节也逐渐发展成为寓意长寿、吉祥和幸福的节日。
三、习俗特点1. 清明节的习俗特点: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扫墓节日,也是祭祖瞻仰先人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祭拜祖先,烧纸钱、献上鲜花和食品。
同时,清明节也是春游的好时机,人们会外出郊游、踏青,感受春天的气息。
2. 重阳节的习俗特点:重阳节以登高赏景、祭祖祈福为主要习俗。
人们会登高远眺,观赏秋景,祈求福寿安康。
同时,重阳节也有佩戴菊花、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被视为重阳节的象征。
四、节日寓意1. 清明节的寓意:清明节有“踏青祭扫”之意,是表达人们对逝去的亲人的追思和怀念之情。
同时,清明节也是表达对生命的敬重和珍惜的时刻,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生活。
2. 重阳节的寓意:重阳节以长寿和吉祥为寓意,人们对长寿的追求和对吉祥的期盼贯穿整个节日。
此外,重阳节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和亲人一同登高、祭祖,加强家庭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清明节和重阳节在时间、起源背景、习俗特点和节日寓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重阳节与清明节的关联
重阳节与清明节的关联重阳节和清明节都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它们在时间上相隔不远,有着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重阳节与清明节之间的联系,并从历史、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历史背景重阳节和清明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按照历史记载,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其初衷是为了祭祖、避邪和庆祝秋天的丰收。
而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华夏先民的祭祀活动,具有向祖先祭奠和扫墓的功能。
二、传统习俗1.拜祖祭祭:重阳节和清明节都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或家族墓园,向祖先表达孝心和敬意。
他们会焚香、烧纸、扫墓,并向祖先祈求福禄和平安。
2.登高祈福:重阳节和清明节都是上山登高的好时机。
人们会选择一个山峰或景区,登山锻炼身体,同时向上天祈福,寓意向善境界迈进。
三、文化意义1.寄托思念:重阳节和清明节是人们思念逝去亲人的时间点,因此,这两个节日与悼念和缅怀亲人的情感紧密相连。
清明节扫墓让人们的心中更加念念不忘失去的亲人,而重阳节则提醒人们珍惜眼前,减少悔恨。
2.自然崇拜:重阳节和清明节都让人们更加重视与自然的关系。
清明时节,草木抽新、百花盛开,人们欣赏花草,感受自然的美好;而重阳节正值秋高气爽,人们登高赏景,感受秋天的壮丽。
3.社交聚会:重阳节和清明节也是中国人的重要节日,人们常常会与家人和朋友共度,增进感情。
他们可以一起登山、赏花、野炊等,享受天伦之乐,同时也加深相互之间的情感。
综上所述,重阳节和清明节在历史、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上存在一定的关联。
它们都强调了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对亲人的思念以及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这两个节日的庆祝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些传统节日,并传承下去。
重阳节与清明节的比较
重阳节与清明节的比较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重阳节和清明节都是备受重视的节日,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庆祝方式。
尽管两个节日在时间上相隔较远,但它们都具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本文将从历史、起源、庆祝方式等方面对重阳节和清明节进行比较。
首先,重阳节和清明节在历史上都有着悠久的渊源。
重阳节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而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
两个节日都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和追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重阳节和清明节在庆祝方式上有所不同。
重阳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举行,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并佩戴菊花,寓意长寿和吉祥。
而清明节则是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人们会扫墓祭祖,烧纸钱、献花等,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此外,重阳节和清明节在意义上也有所不同。
重阳节被视为老人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尽孝道,探望长辈,表达对长辈的敬爱之情。
而清明节则更加注重对逝者的纪念和缅怀,人们会前往坟墓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另外,重阳节和清明节在民俗活动上也有所差异。
在重阳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登高比赛、菊花展览、草药展销等。
而清明节则更加庄重,人们会在墓地祭拜祖先,祭祀神明,烧纸钱、献花等。
此外,重阳节和清明节在食物方面也有一些不同。
在重阳节,人们会食用菊花酒、重阳糕等传统食物,这些食物寓意着长寿和吉祥。
而清明节则有清明粥、青团等特色食物,人们相信这些食物可以驱邪、祛病。
总的来说,重阳节和清明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节日,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庆祝方式。
重阳节强调尊老敬老、尽孝道,而清明节则更加注重对逝者的纪念和缅怀。
无论是重阳节还是清明节,它们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重阳节和清明节的庆祝方式也在逐渐演变。
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团聚,尊重长辈,而对于逝者的纪念和缅怀也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感受。
重阳节与清明节的联系
重阳节与清明节的联系重阳节和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两者都有重要的意义和由来。
尽管它们在日期上有所不同,但二者在文化背景和庆祝方式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
本文将探讨重阳节和清明节之间的联系并阐述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一、起源与传说重阳节和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先民文化。
重阳节据说起源于唐代,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屈原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他因政治失意而悲愤离世,后来人们将他的祭祀活动与阳气充足的九月九日结合,以纪念他的忠诚和贡献。
清明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一个祭祖节日,古代中国人认为清明时节阳气更旺盛,是祭祀祖先的好时机。
在此期间,人们会去祭拜祖先的墓地,祭奠祖先的灵魂,并进行整理墓地的活动。
第二章庆祝方式重阳节和清明节在庆祝方式上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两个节日都强调了祭祖的重要性。
无论是重阳节还是清明节,祭拜祖先都是非常重要的仪式,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献花和祭拜,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其次,登高是两个节日的共同传统。
重阳节是九月九日,也是阳气最旺盛的日子,人们会登高远足,欣赏秋天的美景,以及远离疾病和灾难。
清明节也是阳气旺盛的时节,人们会选择登高的地方,欣赏春天的美景,同时也是为了祭奠祖先和环境净化。
第三章习俗与传统食物重阳节和清明节还有一些特定的习俗和传统食物。
在重阳节,人们会佩戴菊花,认为菊花具有驱邪避疫的功能。
此外,人们还会饮菊花酒,这是重阳节特有的习俗。
而在清明节,人们会食用清明果,这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传统汉族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后一章节日的意义重阳节和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它们不仅是人们表达敬意和怀念祖先的方式,也是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
这两个节日通过祭祀祖先、登高远足等活动,提醒人们珍惜家庭、关心亲人、重视传统价值观,并且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总结通过对重阳节和清明节的联系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两个节日在起源、传说、庆祝方式、习俗和意义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重阳节与清明节的关联
重阳节与清明节的关联重阳节和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两个重要节日,它们在时间上相隔不远,且都被视为祭祖的节日。
在中国人民的心中,这两个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情味道。
虽然重阳节和清明节在日期和习俗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的节日。
九九重阳,九九同步,因此被赋予了丰富的寓意。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祭祖风俗和道教信仰。
相传,古代有一位叫做霍去病的英雄,他在九月初九日被封为将军,这一天便成为重阳节的起源。
此后,人们在这一天举行祭祖和登高活动,希望能够祈福求得平安和长寿。
与重阳节相比,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更为庄重和悲伤的一个。
清明节是在农历三月中旬,也就是谷雨后的第一天,用来祭祀祖先和扫墓。
清明节的习俗包括扫墓、祭奠、踏青等,人们往往会回到故乡,认真祭拜已故的亲人和祖先。
这个节日也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追忆的重要时刻。
重阳节和清明节之间的关联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它们都是祭祖的节日。
中国人特别重视祖先,将祭祀祖先视为一种传承和感恩的方式。
无论是重阳节还是清明节,都有祭祀祖先的仪式,人们会整装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食品和纸钱,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其次,重阳节和清明节都有登高的活动。
在重阳节,人们会登高远望,以表达对家国和社会发展的美好祝愿。
而在清明节,踏青成为人们的首选活动,人们会到公园、郊野等地,进行游玩和休闲。
登高和踏青都是古人追求健康和祈福的方式,也传承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此外,重阳节和清明节都有一定的民俗传承。
比如,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戴菊花,以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
这些习俗与清明节也有相似之处,比如清明节时,人们倾向于簪戴一些花草,同时会有粽子、青团等食品的制作和食用。
这些传统食物和习俗的流传,使得重阳节和清明节的关联更加紧密。
总的来说,重阳节和清明节在时间上相近,且都是中国人民情感丰富的传统节日。
除了祭祖之外,两个节日还有登高、踏青、民俗传承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重阳节的清明与寒食
重阳节的清明与寒食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将至,人们会隆重庆祝这一节日。
重阳节与清明节、寒食节有着一定的联系,它们在不同季节但却有着共同的主题——祭奠和纪念祖先。
本文将分别介绍重阳节、清明节和寒食节的由来与庆祝方式。
一、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起源于中国的古代传说。
相传在古代,每到九这个数字时都会有灾难降临,人们相信九与长久、久远有关,因此重阳节被称为“重九”,在这一天古人会祭祀祖先,祈求平安和福寿。
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是个阴阳交接的日子,阳气逐渐消退,人们开始感受到寒意,因此在此日还有登高的民俗活动。
重阳节的庆祝方式主要包括祭祖、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等。
在这一天,家人们会一同前往祭祀先人的祠堂或坟墓,献上食物、花、烧纸等,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同时,登高也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登上山顶,远眺美景,象征着向上、追求进步和祈福重阳。
佩茱萸是重阳节的特色之一,人们会将茱萸插在衣帽上,以驱邪辟邪,保佑自己平安健康。
此外,人们还喜欢在重阳节时饮用菊花酒,菊花有清凉、养肝明目的作用,代表着希望。
二、清明节清明节,又称为“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是一种对祖先的纪念和缅怀方式。
清明节一般在公历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间,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人们常常在这天户外活动,尤其喜欢到郊外的山水之间踏青游玩。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墓地、扫墓、烧纸、献花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尊敬之情。
清明节也被视为缅怀英雄烈士的时刻,人们纷纷前往烈士陵园或革命烈士墓址,献花、献祭,表达对先烈的崇敬之情。
三、寒食节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与清明节有密切关联。
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前一天,也就是四月三日。
寒食节源于古代传说,相传战国时期的春秋时代,楚国大夫介之推引导人们大肆烧火炊煮,屠杀牲畜,导致火灾燃烧山林,因此得名“寒食”。
寒食节的主要习俗是禁火和食冷食。
重阳节与清明节的异同
重阳节与清明节的异同重阳节和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两个重要节日,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虽然它们都是为了纪念先人和祭拜祖先,但是它们在日期、活动和意义上有着明显的异同。
一、日期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庆祝的节日。
根据传统,这一天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因此被视为一个吉利的日子。
在阳历上,重阳节通常落在每年的10月份。
清明节,又称为寒食节,是农历清明时节庆祝的节日。
它的日期固定在每年的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是农历二十四节气“清明”这一天。
二、活动重阳节的主要活动是登高、赏菊和祭祖。
登高是为了向阳光致敬,也是为了迎接寒冷的冬季。
赏菊则是因为菊花在重阳节时盛开,被视为象征着秋天和长寿的花朵。
此外,人们还会祭拜祖先,向他们表达敬意和祝福。
清明节主要是为了祭扫和悼念亡者。
人们会前往坟墓,整理墓地、烧纸、献上鲜花和食物,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扫墓比赛、祭祀仪式和各种民俗活动。
三、意义重阳节象征着吉祥和祝福。
在古代,人们相信这一天可以驱邪避凶,祈求健康和长寿。
现代的重阳节更多地成为了一个亲友之间相聚的日子,人们会邀请家人和朋友一起登山赏景,增进感情。
清明节则是为了缅怀逝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和哀悼。
这一天人们会默哀一分钟,他们会告诉子女关于逝去亲人的故事,并向他们传承家族的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清明节也成为了人们放松心情、享受春天的时刻。
总结起来,重阳节和清明节都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们都有祭祀和纪念逝去亲人的意义,但是在日期选择、庆祝活动和象征意义上存在差异。
重阳节注重吉祥和长寿,清明节则更加强调缅怀和悼念。
这两个节日都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们践行孝道和传承优秀传统的重要方式。
重阳节的来历简单描述
重阳节的来历简单描述1. 什么是重阳节?重阳节(也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九月初九。
它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与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2. 重阳节的发源和历史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在战国时期的中国,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以求避灾祈福。
这个传统习俗渐渐演变成为一种节日庆祝活动,成为重阳节的源头。
3. 重阳节的传说重阳节与许多中国传统节日一样,有许多关于其起源和传说的故事和传说。
最有名的传说之一是关于一个名叫符号长的老者的故事。
据传说,在很久以前,北方有一座高山,这座山上生长着一种叫做“九菊”的花朵。
九菊花非常美丽,而且富有药用价值。
符号长是山上的一位瑞气众望的老者,他发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天,山上的九菊花会自动凋谢。
他推测这天的蜜糖中含有毒素,而九菊花消耗蜜糖后凋谢,所以他告诉村民,这一天要采摘九菊花并饮服菊花酒,以避免中毒。
于是,这一习俗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4. 重阳节的习俗和庆祝活动重阳节是一个传统的家庭节日,人们会举行多种庆祝活动来庆祝节日的到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重阳节习俗和庆祝活动:•登高:登高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往往会选择在这一天登高远望,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祭祖:重阳节也是祭祖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或者祖居,祭拜祖先,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思念。
•赛龙舟:重阳节也是赛龙舟的时刻,与端午节类似,人们会组织龙舟赛以庆祝节日的到来。
•佩戴菊花:重阳节的一项传统是佩戴菊花,人们会将菊花插在衣领或者帽子上,以表达对节日的敬意。
5. 重阳节的意义与价值重阳节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庆祝重阳节来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其次,重阳节是一个联结家庭的节日。
人们会回家与亲人团聚,表达家庭的温暖与团结。
最后,重阳节的庆祝活动和习俗都与康健和长寿有关。
重阳清明悼念故人的日子
重阳清明悼念故人的日子重阳清明,是中国传统的悼念故人的重要日子。
每年的重阳节和清明节,人们借此机会向已故亲人表达思念之情,祭扫坟墓,祈求神灵保佑,传承家族文化和家族情感。
这两个节日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日期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时节(公历4月4日前后),因此得名。
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犹如扫墓等悼念仪式的重要日子。
在清明时节,人们会前往坟墓,整理墓地、添置墓碑,烧纸钱,携带鲜花和食品供奉祭奠逝去的亲人。
家族的传统也往往会在这天得到传承,家庭成员一同前往祭拜,弘扬家族亲情和感恩之心。
而重阳节,则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的节日。
自古重阳节就有登高、踏青、插茱萸、饮菊花酒等庆祝活动。
然而,对于悼念故人来说,重阳节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这一天,人们会在不同的方式中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有些人会前往坟墓或纪念碑旁,烧香献花,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也有些人会举办祭祀仪式,让故人在心中感受到关怀与尊重。
此外,一些人会选择书写信函或诗歌,以文字表达内心的悲伤和思念。
重阳清明悼念故人的日子,不仅仅是表达个人的哀思,也是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的重要时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的尊重和纪念传统被视为亲情和孝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祭拜祖先,后人了解祖先的事迹和价值观,同时也加深了家人之间的感情。
此外,这一刻也提醒着人们珍惜眼前的亲人,传承家族的美好传统,为下一代树立榜样。
在这重阳清明悼念故人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更加珍惜眼前的亲人和美好时光。
无论是清明还是重阳,这些重要的节日都喚起了我们对家人的关怀与敬重。
它们提醒我们,尽管故人在天堂,他们的精神和爱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并且我们要时刻铭记和传承这份亲情。
总之,重阳清明悼念故人的日子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感恩之情的重要时刻。
无论是清明时节还是重阳节,人们纷纷前往坟墓祭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这些重要的节日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亲人,传承家族的美好传统。
清明重阳区别
清明重阳区别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便是重阳节。
你知道清明重阳区别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就给大家介绍清明重阳区别,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清明重阳区别清明节简介: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来历: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
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两汉之际的桓谭的《新论》中有关寒食节的记载被认为是有关清明的最早记载,此时的清明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到中国民国建立时,清明节虽曾被规定为植树节,但很快又被改回来,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将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清明为法定假日,放假一天。
习俗: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重阳节简介: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来历: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重阳节的来历清明节、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来历】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O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取九月九日久久长寿之意。
2006年国务院又将重阳节确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节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重阳正式被定为节日是始于唐代。
也许这就是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的原因。
咏唱重阳节的诗章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其一,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
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求寿的习俗。
这是受古代巫师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九月隐退。
大火星的退隐,让一直以大火星为季节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也让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恐惧。
因此,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星的仪式逐步衰落,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
如果说上巳(清明节)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其三,重阳节的起源。
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宫女贾某被逐出宫,从而将饮宴、赏菊等风尚传入民间。
【重阳节习俗】重阳节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个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
重阳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登高、赏菊、插茱萸、佩茱萸囊、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所以重阳节还有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人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的记载。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
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
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而近代的北京香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咼胜地。
尤其是滕王阁,因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古人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
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上山游玩,躲避灾祸。
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
另一种说法是,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
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和药材。
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
吃重阳糕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
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现在重阳节吃糕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正是取其吉祥之意。
据史书记载,重阳节吃糕早在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食人长寿。
饵,即古代之糕。
《周礼》记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
蓬饵就是最初的重阳糕。
九月正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重阳糕又称桂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饮菊花酒菊花,是我国是长寿名花,又名延寿客。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
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
《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瘅、治百病的功效。
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
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时逢佳节,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
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佩茱萸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也叫越椒或艾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茱萸雅号辟邪翁,它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
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
但是在近代,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
其变化的因由大概是,茱萸在早期民众的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
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节日探究】重阳节发源于西峡有文字记载,远在战国时代,楚国的西峡就有过重阳节、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的风俗习惯,而且一直沿袭至今。
据大量文献、实物及传说和民俗活动考证,重阳节主要发源地应在XX县重阳镇一带。
文献佐证最早记载西峡地域重阳文化的是屈原的《离骚》。
公元312年,屈原被楚怀王放逐于汉江北岸,即今天的西峡、淅川一带,并在此写了《国殇》、《离驿》等诗作。
在《离骚》中写到餐秋菊之落英,在《惜涌》写到播江离以滋菊兮,原春日以为糗芳,在《远游》中更明确写出了集重阳入帝宫兮,他还在《东皇太一》一诗中写到奠桂酒兮椒浆,椒浆就是茱萸酒,与桂花酒一起祭奠东皇太一神。
从屈原的诗句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西峡的重阳节已经有了吃菊花糕、饮菊花酒、茱萸酒等节日习俗。
菊文化,作为重阳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西峡是菊乡,古称析郦、白羽。
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载:析有菊水,出析谷。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菊水,出自菊溪谷,亦言出析谷,溪旁悉出菊草,溪间滋液极甘美。
东流入湍。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中言西峡菊潭说:此山有大菊谷,水从山中流下,得菊花滋液,味甚甘美,菊潭谷中,有30余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寿百岁,下寿七八十。
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辙、元好问、司马光、郑板桥等历代诗赋名家,都在其诗作中记载了西峡菊花与重阳节文化的歌赋。
民俗佐证西峡自古号称茂林修竹地,菊花茱萸乡。
丹水菊花山远古闻名,是观赏菊花的胜地。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西峡漫山遍野盛开着菊花,登高自然能赏菊。
西峡民众不仅要赏菊、还要采菊、饮菊花酒、喝菊花茶,做菊花枕,也有头戴菊花的,还有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的。
茱萸作为古代重阳文化中的重要道具。
在中原县市,仅西峡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县市适生,而西峡的山茱萸做为一种古老的名贵中药材,至今仍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是世人皆知的山茱萸之乡。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在重阳乡当地民间尤为盛行。
重阳糕。
如今在西峡重阳店一带,家家户户重阳节里必吃重阳糕。
重阳糕用米粉、黍粉为主要原料,并辅以蔗糖、红枣等,蒸制成圆型或圆柱型糕类食品,用以祭神祭祖。
在当地重阳糕已达三十多个品种,主要料也由传统的米粉、黍粉改为淀粉,在主料层中敷以芝麻、花生仁核桃仁、白果仁、各类肉末等,以及杞果、大枣肉等滋补药类,古老传统的重阳糕已被赋予了更新更丰富的内容。
文物佐证西峡的菊花山、菊潭水早在东汉两晋时,已盛名远扬。
菊潭,东汉时属郦县,唐代开元年间设菊潭县,县治设于与菊花山隔菊水相望的石盆岗上。
现在石盆岗上菊潭县治遗址犹存,曾出土大量的古砖瓦、碎陶片、古钱币,无不昭示着古菊潭的昌盛与繁荣。
重阳镇佛爷山下的重阳寺,原为闻名豫鄂陕三省的古寺,香火鼎盛,香客络绎不绝。
史料记载,每年正月十五,来自豫鄂陕三省的香客涌聚数万。
尤其是每年重阳佳节,重阳寺内更是香烟如岚,香客如流。
但因战乱,重阳寺几度被焚毁。
现在重修的重阳寺内,保留着从遗址中发掘的天子万年碑和恭李氏瓦。
天子万年碑碑文虽经沧桑风雨模糊不清,但天子万年四个大字仍清晰可见。
这是重阳公主之母李娘娘在重阳生活的物证。
重阳店文化淀积沉厚。
1978年,在重阳乡奎岭村杨营出土了一批宋代银锭,共三件,其中一件被县人民银行购买收藏,两件现藏XX 县博物馆。
一为金泰和六年即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制,重肆拾柒两叁钱。
另一件为金大安三年即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制,重肆拾玖两柒钱。
1982年5月,重阳奎岭群众翻地时出土了一宋代瓷碗,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地名佐证据《xx县志》记载,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今xx县境内有11 保,即内乡保、丹水保、菊潭保、重阳保、桑坪保等。
民国元年,xx 县(西峡当时属xx县)境划16区,今西峡境内的丁河、重阳、陈阳为西四区。
1951年1月,xx县将原区镇划为11个区,其中重阳区辖重阳、燕子、陈阳、黄草坪、水峡河等15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