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源自地科定98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详细解析
2.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 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
6.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每一块个大陆都携带 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地球其他大陆也 都发现恐龙化石
由此推断“泛大陆” 分裂成四部分。
恐龙遍布于世界各地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 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
写恐龙化石是为了利用恐龙 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 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 给大陆漂移假说提供有力证据, 进而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 龙自己在迁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 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 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 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 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 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 块下面俯冲。
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 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 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 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 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 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4.我们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什么现实意义? (用文中原话回答)
写作特色
1.恰当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两篇文章都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作比较、 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尤其是举例子使用得 十分恰当。如《恐龙无处不在》用“在地球的其他 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来说明“恐龙确实遍 布于世界各地”。
《被压扁的沙子》中则列举“斯石英”“金刚石” “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 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 的。作者注意了行文材料的选择,利用人们熟悉的事物 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使被说明的事物浅显易懂。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题之以虫治虫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题之以虫治虫
【—课外阅读题之以虫治虫】,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降低农作物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1.沈括,北宋。
字,杭州钱塘人,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多存有成就。
他被英国学者李约瑟喻为“”。
2.《梦溪笔谈》,共卷。
分故事、辨证、象数、等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等。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
总结了这部书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三、认知课文
1.自读课文,注音并组词
喙()其喙存有钳子穰()岁以小穰
缘()缘故壤()土壤
〔及时检测〕请选择恰当的读音()
狗蝎a.xiēb.jiēc.hē()
其喙a.yuánb.huìc.jěi()
大穰a.xiāngb.rángc.rǎng()
2.须要特别注意的词语
以——①以钳搏之:用。
②岁以大穰:以,因。
之——①土人谓之“傍不敢”:代词,代子方虫的“天敌”。
②方为秋田之害:的
③以钳搏之:代词,指“子方虫”。
④其虫旧有曾存有之:语气助词,并无HANDBOOKS。
其——
①其虫旧有曾存有之:这样,这种。
②其喙有钳:代词,它的。
总结:文章记述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敢”歼灭“子方虫”,从而并使农作物赢得大丰收的事例,表明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歼灭虫害,就是推动农业减产的一项有效率措施。
《解读天书》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参考
《解读天书》高三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参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鸡蛋里孵出来的总是小鸡,不会是小鸭。
这就是"遗传"。
生物体是靠什么东西把自己的种种特性遗传给后代的呢?是一种叫做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庞大分子,分子量一般在百万以上。
50年前,在权威的《自然》杂志上,生物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发表了他们在英国剑桥大学实验室里的一项伟大发现,即DNA分子具有完美的双螺旋结构。
他们的工作,开创了生物学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分子生物学。
从此,人类开始了解读生命"天书"的历程。
50年来,已有46位在这一领域工作的科学家先后获得诺贝尔奖。
分子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DNA分子是由代号分别为A、T、C、G的4种碱基组成,正是这4种碱基的各种排列和组合,拼出了包含生命遗传信息的密码。
在DNA双螺旋构成的长链上,有着许许多多由这些碱基组合成的片断,这些片断就称为基因。
一般地说,生物越高级,生物体越复杂,包含的基因数量就越多。
人类一共有3.4万到3.5万个基因,总称为"人类基因组"。
1990年,美国的生物学家正式启动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计划,也就是要测定人类基因组中全部基因总共约30亿对碱基的排列顺序。
这项庞大的科学工程,被誉为生物学的"阿波罗"计划。
2000年6月26日,参加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6国科学家宣布首次绘成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
一年后,我国科学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的绘制工作。
又过了不到两年,6国科学家共同————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
严格地说,人类基因组测序工程,还没有100%地完成,但是也很难用99.5%、99.8%或是99.89%这样的百分比来形容现有结果的精度。
这是因为,在人类基因组的个别部位,尽管基因较少,却很难用现有测序技术精确破译。
海南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海南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问题暗能量与宇宙宇宙至少还能再活300亿年左右。
美国科学家里斯于2004年2月公布这一研究结果时,将其称为一个“好消息”。
美国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里斯等科学家说,他们首次对宇宙中暗能量的持久性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测量,并得到上述结论。
里斯等人的研究显示,暗能量的特性似乎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宇宙可能会永远膨胀下去,而不是像一些科学家所预言的那样会走向“大分裂”和“大坍塌”。
上世纪20年代,埃德温·哈勃发现宇宙并非静止而是在膨胀。
1998年,科学家施密特通过超新星观测到宇宙在加速膨胀,他们用暗能量来解释这一现象。
暗能量据认为可以产生与引力相反的排斥力。
2003年7月23日,美国匹兹堡大学瑞安·斯克兰顿博士领导的一个多国科学家小组宣称,发现宇宙暗能量存在的证据。
观测还发现近73%的宇宙由暗能量组成,这种奇特的力量似乎正在使宇宙加速膨胀。
目前,关于暗能量的来源主要有两种理论。
一种观点认为,暗能量类似爱因斯坦曾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入能产生排斥力的“宇宙常数”,是一种从真空中弥漫出来的能量,不会随着时间改变,强度固定。
但也有科学家提出,暗能量与一种变化的动态能量场相关,能量场导致目前宇宙加速膨胀。
按照暗能量稳定存在的假设,宇宙将会永远加速膨胀下去。
而如果暗能量本身不稳定,那么宇宙有可能迎来动荡的末日。
比如有科学家认为,如果暗能量的排斥力超出爱因斯坦的预测,那么宇宙可能最终会走向“大分裂”,所有物质将在宇宙的急剧膨胀中被撕裂。
还有科学家预言,如果暗能量是可变的,那么暗能量也许有一天会突然发生跳转,由排斥变成将膨胀的宇宙往回拉,宇宙最后将在向心挤压下产生“大坍塌”。
里斯等人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寻找到42颗超新星,对它们进行观测,以研究宇宙在过去不同历史时期的膨胀速率。
甘肃张掖临泽县二中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考试卷(解析版)(初二)期中考试_0.doc
甘肃张掖临泽县二中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考试卷(解析版)(初二)期中考试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xx 题 (每空xx 分,共xx 分) 【题文】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藻荇xìng 倍穹qióng 燕山yāngB .飞漱sù 雾凇sōng 荒秽shuìC .属引凄异zhǔ 相公xiàng 沆砀hángD .素湍绿潭cuān 僦赁lìn 长堤dī【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词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 与p ,j 、q 、x 的区别,n 、l 的区别,z 、c 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A 中“燕”没有后鼻韵母;B 中“秽”没有翘舌;D 中“湍”声母为“t”;C 全对,固选C 。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
【题文】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鞠躬 遗骸 锐不可挡 张皇失措B .狼籍 烦躁 荡然无存 因地制宜C .轩榭藩篱 惟妙惟肖 销声匿迹D .归咎 喷嚏 铸剑为犁 穿流不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
A 中“锐不可挡”应为“锐不可当”;B 中“狼籍”应为“狼藉”;D 中“穿流不息”应为“川流不息”。
C 全对,固选C 。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
【题文】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信客教地理栩栩如生,效果奇佳。
B.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C.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不合坐一条板凳。
D.农妇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初二语文课内《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练习题含答案
⼀、基础知识讲解。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字形。
遗骸蟾蜍褶皱鸟臀⽬两栖追溯劫难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遗骸:遗留下来的⾻骸。
蟾蜍:⼀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癫蛤螺。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上,向江河发源处⾛。
⽐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缝:神话传说,仙⼥穿的天⾐,不⽤针线制作,没有缝⼉。
⽐喻事物没有⼀点破绽。
3、了解相关常识。
1长期以来,⼈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
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地都是连在⼀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陆⼀分为⼆,继⽽⼜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陆。
南极洲、⾮洲、南美洲、⼤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陆。
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场深刻⾰命的⼤陆漂移学说。
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就为这⼀学说提供了有⼒证据。
2关于恐龙的灭绝。
在距今⼤约23亿⼀8000万年的中⽣代,恐龙这个庞⼤的爬⾏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灵。
这些庞然⼤物在中⽣代的陆地上⾃由⾃在地⽣活了1亿多年。
但是随着中⽣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世的恐龙,竟悄悄地在地球上灭绝了。
⾄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猜测:⼀是⽓候变冷使得⼤部分⾷草恐龙因饥寒交迫死去,⽽以吃⾷草恐龙为⽣的⾷⾁恐龙也⾃然随之⽽去;⼆是中⽣代的⽩⽟纪后期,地壳活动频繁,地球上地震、⽕⼭喷发接连不断,⼤洪⽔也相继肆虐,动作笨拙的恐龙们因来不及逃脱⽽⼤量死去,侥幸剩余下来的却⼜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最后便全部死掉;三是⽩⾄纪后期,宇宙中有距离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量⾼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很多恐龙及其他⼀些同时期的⽣物都杀死了;四是在⽩垩纪后期,可能有⼩⾏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量死亡。
3阿西莫夫(1920—1922),美国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说家。
本⽂选⾃《新疆域》。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阅读专项训练(部编版)
第5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部分:课内阅读(一)(2018·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课内精读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2.“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3.什么是泛大陆?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5.“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什么?6.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不能互换。
0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
0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会运用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解析:在细读两文的基础上,抓住两篇文章的结尾段进行归纳。
二、参考答案:《恐龙无处不有》的论证思路: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现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
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面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一推断最近一次“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一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一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最后得出结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被压扁的沙子》的论证思路;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引出恐龙灭绝的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通过严密的推理,肯定“撞击说”否定“火山说”,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外最体撞击地球。
解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一般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两篇文章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参考答案:1.补充说明性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注重观察、善于发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2.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意在强调此研究的现实意义。
3.使晦涩难懂的化学名词变得浅显,适合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理解。
4.对上文的补充,进一步证明上文所讲的道理,从句子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跃。
解析:结合上下文,体会这些补充说明性文字的作用,体会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四、参考答案:板块构造理论。
解密24 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之高频考点解密含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
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
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
未来虚拟事物将被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在指尖这样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被偶然发现的。
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羁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
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
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时,由于静电吸引,你手指的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
电荷的数量随着交流电的振荡而发生变化,所以你的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之变化。
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上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使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
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
由于这类振动本质上跟手指滑在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和手机上。
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
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
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
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得像真实的纸张那样粗糙。
当然了,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和平板电脑上,任何图标摸起来再不会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提升卷-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前必刷卷(广州专用)(考试版)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提升卷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4分)一、(1-4小题每题2分,第5小题8分,共16分)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倜.傥(tì)飘渺.(miǎo)怅.然(zh àng)畏罪潜.逃(qiān)B.虐.待(nüè)庇.护(pì)粗犷.(kuàng)拈.轻怕重(niān)C.酝酿.(liàng)诀.别(jué)静谧.(m ì)参.差不齐(cān)D.恍.惚(huǎng)匿.笑(nì)禁锢.(g ù)怪诞.不经(dà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憔粹油然而生伫蓄人声鼎沸B.狭隘小心翼翼分歧翻来覆去C.缭亮骇人听闻澄清惊慌失错D.惩戒神采弈弈云宵刨根问底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只要在实验中遇到问题,就一定要刨根问...底.,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B.设计者提出的关于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方案非常有价值,教授们纷纷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C.科技工作者攀登人迹罕至....的“高寒带”,不是因为有奇计妙招,而是因为有"更上一层楼”的韧劲。
D.同样的碳原子,按不同结构组合,有的成为金刚石,有的成为石盛,二者的功用大相径庭....。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
B.首届院士科学大课堂在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启动,科学种子得到广泛播撒和有效普及。
C.据初步测算,2021年中秋节假期,广东省全省累计接待游客量大约1588.7万人次左右。
D.为了防止青少年不再沉迷手机游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5.综合性学习【材料一】11月21日下午,受2020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的邀请,50组羊城晚报学生记者家庭包场观看电影《马可的滚球队》。
【说明文阅读】从地震波到预警阅读答案(2021年新疆中考语文试题)
【说明文阅读】从地震波到预警阅读答案(2021年新疆中考语文试题)从地震波到预警①我们脚下的地面是会移动的。
随着构造板块在地球表面漂移,一些大洲互相摩擦碰撞,就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相撞一样。
地壳,也就是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的外层,是有弹性的,但这种弹性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的。
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会弯曲变形,直到应力过大超过承受极限为止。
此时,地壳便会突然断裂,过去几十年存储的能量穿透地球表面,震动它的传播途径中遇到的一切。
②每天,都存有数以百计的地震出现。
幸运地的就是,大多数地震不大,没灵敏的地震检波器的协助,我们就是无法察觉到的。
在每天都会出现的地震央,断层面只可以出现3-6英寸(约7-15厘米)的滑动,人们就是感觉没震动的。
里氏5.0级的地震,大约存有一两英里的断层面脱落,人们很难感觉到移动,但现代的建筑物能忍受得居住。
而一次8.0级的地震将引致数百英里的跨断层面的断裂,而且能延展至地表,将一座建筑裂开两半。
③通过监测地震间的应力积累,地震学家了解到,许多地区的地壳接近于破裂。
但地表以下深部断层的具体结构,仍然在地震以及地震破裂传播中扮演者重要角色,而这个结构无法直接取样。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地震学家不相信可以建立一二预报系统,能在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个小时内做出预测。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们最多只能做到快速检测大地震,并发出警报。
④地震的一些独一无二的特性将协助我们顺利完成这项任务。
我们感觉到的震动实际上就是分阶段到来的。
能量从地壳断裂处传至地球表面分成两种形式:p波和s波。
这两种波同时从断层面上收到,这也就是它们唯一的相同点。
p波类似声波,就是一种放大波,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是不能随身携带很多能量。
再一次地震央,你可以感觉p波就像是一个忽然、横向的跳动。
s波更像是海洋上的波浪,移动更缓慢,并随身携带大多数能量,增添猛烈的震动,并使地表横向和水平运动。
建筑物在它的冲击下,就像波涛中的一支小船。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2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22021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2?全国2二、〔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生物多样性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切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
它是由地球上生命以其环境相互作用并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退化而构成的,是地表自然天文环境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
生物多样性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而共同构成的人类赖以生活和开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开展的物质基础,关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美化和动摇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等方面对人类的生活所具有的理想和潜在意义难以估量。
因此,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结合国环境与开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度的政府首脑签署经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生物多样性条约»。
这是一项全球性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宣言,目的是为了当代和后代人的利益,为了生物多样性的固有价值,尽最大能够维持、维护和应用生物多样性。
生物物种多样性在地球上散布很不平均,这主要是由水热条件的差异、地形的复杂性和天文隔离水平形成的。
许多热带岛屿和其他一些陆地地域全年高温多雨,天文位置相对孤立,境内地表复杂,使得这里生活的生物种类最多。
自从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由于各种自然缘由,难以计数的生物曾经灭绝,现存的500-1000万种生物仅是过去曾经生活过的几十亿种中的少数幸存者。
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被破坏,由此形成的遗传多样性的损失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补偿的。
这不只是直接增加了人类可应用的生物资源,还能够形成更严重的结果。
普通以为,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将给以其为生活条件的其他10-30种生物的生活带来要挟。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来源与退化的基础,生物等自然资源的继续应用是保证社会经济继续开展的重要条件。
但是,由于临时以来人类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应用、维护不力等缘由,生物多样性遭受的损失令人惊心动魄。
因此,采取有利措施维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义务。
新高考语文中“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及答案
新高考语文中“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及答案一、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知道身体组织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血红素加氧酶-1(简称HO-1)会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此时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
不过,当时人们都认为一氧化碳是组织代谢的副产品。
然而,美国科学家所罗门·辛德在1993年提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扮演了一个有意义的角色。
它有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例如大肠的收缩、胃的排空等。
但是,研究人员作了很多的努力之后,还是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
由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一些科学家想把它用于临床治疗。
然而,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使用稍有不当,就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使氧气无法载运到全身。
当人体内2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和晕倒的情况;当人体内4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夺人性命。
因此,有科学家反对把一氧化碳引入对人类的临床治疗。
但美国的奥古斯丁·乔和弗里茨·贝奇称,医药界不该这么快拒绝一氧化碳的治疗潜力,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
2001年上半年,乔和贝奇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出,患者吸入微量一氧化碳有助于防止器官的排斥反应。
他们在进行老鼠心脏移植时,用一种叫“卟啉”的化学药品将HO-1封闭,一星期内老鼠有排斥移植的反应产生。
但如果将老鼠置于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则可以幸存。
也就是说,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0-1所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实验也说明,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研究HO-1时发现的一氧化碳不是代谢废物,而是在HO-1的作用下,人体为生理防御反应所产生的气体。
2001年年底,美国的大卫·平斯基的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也大有帮助。
2016学年人教版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模拟试题
201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模拟试题班别:姓名:学号:一、基础(24分)1、古诗文默写。
(10分)(1)《归园田居(其三)》中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陶渊明《归园田居》)(2分)(2)《使至塞上》描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名句:,。
(王维的《使至塞上》)(2分)(3)《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以凝练的笔墨,生动形象地点染了一个空明澄清,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
(4)把《渡荆门送别》默写完整(4分)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
2、根据拼音,在句内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词话。
(4分)①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aoshengniji()。
②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fanyan()后代。
③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和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是多么tianyiwufeng()。
④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guijiu()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半山腰的松柏根深蒂固....,才显得枝繁叶茂。
B.这次的成功,让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还要不断学习,以免重蹈覆辙....。
C.这个人的出现吓了他们一跳,于是锤声戛然而止....,钳中夹着的铁块也失落在地。
D.他得知自己的罪行已被揭发,面对前来拘捕的警察,不由得义愤填膺....。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拾荒老娘”于化玲,9年来孤身一人在城市独自拾荒,供儿子读书。
(删除“独自”)B.他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
(把“他的晚年”改为“晚年的他”)C.由于长江流域连续干旱,导致洞庭湖、鄱阳湖水面大面积缩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删除“给”)D.有人认为央视“开心辞典”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把“研究和了解”改为“了解和研究”)5、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填写内容,要求句式相同、字数基本相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
5.《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找到了恐龙灭绝的 原因,证据是什么?
证据一: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 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出现 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而温度过高斯石英就会变 成普通沙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 会有斯石英存在于那个时期的岩层中。
★6. 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根据文章第⑥段中 的“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 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 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 崩解成石块、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 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①用语不得体的一处是“_必__须__准__时__参__加_____”,应改 为“期_待__着__您__的__到__来______”。
②画线的句子遗漏了重要信息,请你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邀 请 函 的在格“星式期有五一”后处面不加规上范“上,午请1提0点出”修 改 意 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火卫一上,也许保存着揭示火星谜团的点点“证据”。
••
Y 不能。“也许”的意思是可能,表示不太确定, 这句话说明火卫一上保存着揭示火星谜团的点点“证 据”,只是科学家的猜想,还没有得到证实,删去后 就变成了确凿的事实,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删去。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许多著名人物年轻时期就在科学创造方面取得了成果。
【点拨】①点明是“年轻时期”;②点明“在科学创 造方面取得成果”;③语言准确、简洁。
2019-2020学年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嘉积中学2019秋季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献里的“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固定的词组,其中科学位于技术前头。
但是,很多人却把它们看成是同样的东西,在实践中往往还把它们的位置颠倒过来。
②科学,更明确地说,自然科学,指的是通过观察、实验、仿真和分析去研究大自然中各种事物和现象并探求其原理的学科总类,目的是认知世界;技术,则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手段、形式、方法及过程的集成,它在现有事物基础上产生新事物,或者改变现有事物的性能和功用,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
两者之间,科学为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撑,而技术进步则不断地向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反过来激励科学发展。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科学和技术之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工程科学。
③科学的进步一直是由人类试图认知世界内在基本原理的好奇心所推动,而不是出于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
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之前不曾预测过或者从来都未有计划去实现的偶发事件,而且短期内往往看不出有什么用处。
这样的例子俯首可拾。
数学中的数论有3000多年历史,但它在成为现代信息保密手段之前一直被认为是无用处的。
爱因斯坦深奥的相对论也只有到了今天才在全球定位系统GPS中被派上用场。
④显而易见,我们对科学发展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不应该采取同样的做法;特别是不应该简单地把发展技术的思路和措施直接搬过来为发展科学铺路,也不应该简单地套用管理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方式来经营科学发展。
但是,今天学术部门中常见的却是决策者们以“技术管理思维”去指引和管治科学发展,以为通过集中等划、巨额资助、快捷升职等手段便可以刺激基础科学迅速发展并立即开花结果。
更常见的是,名目繁多的考核制度和指标都毫无例外地要求科学研究成果有立竿见影的社会效果,或者很快就能为市场提供新型产品。
这样一来,许多基础科学研究都被贴上“无用”的标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⑤在这里回顾一下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管理经验是有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源自地科定98-23项目“柴达木盆地南缘格尔木2诺木洪山前平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远景规划”,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持,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勘查大队协助完成。
责任编辑:宫月萱。
第一作者:王贵玲,男,1964年生,在读博士生,副研究员,从事地热及水资源研究,邮编:050061。
西北绿洲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青海省格尔木2诺木洪山前绿洲为例王贵玲1) 刘志明2) 王 骥2) 刘庆宣2) 马明珠3)(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2)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正定;3)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勘查大队,青海格尔木)摘 要 在西北干旱地区,整个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而水又是维系绿洲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
因此,绿洲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应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青海省格尔木2诺木洪绿洲进行了该地区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关键词 绿洲 水资源 生态环境 合理开发利用 在西北干旱地区,绿洲是一种常见的人文地理景观。
其定义是:干旱荒漠地带中,因地表地下水和人类活动产生的非地带性人文地理景观(冯亚斌,1995;姚建华等,1998)。
姚建华等认为:绿洲是干旱荒漠中的“孤岛”,具有很大的封闭性,每个绿洲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2经济系统。
事实上,绿洲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水2生态环境系统,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水是维系绿洲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的命脉(张正栋,1998),绿洲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应在不破坏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在青海省格尔木2诺木洪山前绿洲进行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中,就遵循了这一原则。
1 研究区地理概况青海省格尔木2诺木洪山前绿洲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昆仑山北麓中段,94°30′~96°30′E ,35°30′~36°30′N 。
主要为山前冲洪积扇。
该区包括青海省重要城市格尔木市和主要农业区的诺木洪地区。
它是由格尔木河、大格勒河、红柳河、五龙沟及诺木洪河5个冲洪积扇组成。
水系在冲洪积扇上分叉,有些河为常年河,如格尔木河;有些河水潜没地下,洪水时才见表流,如五龙沟和红柳沟,自然地理上呈荒凉砾漠景观。
细土带呈EW 条状分布,地形坡降5‰~9‰,由风积砂所构成的固定、半固定砂丘,集中分布在戈壁带与细土交界处及其附近,其高度一般3~10m ,造成地形局部起伏。
细土带以北是湖沼带,地势较平坦,地面坡降3‰~6‰,地表盐壳、沼泽广布,有若干草场牧场。
由于格尔木河和诺木洪河水量较大,搬运强烈,在浩瀚的戈壁滩上蜿蜒下泄,每当暴雨、融雪和消冰时,从山区携带大量泥沙、碎石倾泄于山前,形成冲洪积裙,数度叠置造成中间高两侧低,每个小冲洪积扇轴部比两侧高40余米,轴部坡降12‰,两侧坡降20‰,呈舌状伸向下游。
2 研究区水资源状况211 地表水资源21111 山岳河流 该区3条河流属于此种类型。
格尔木河:源于昆仑山系的巴颜喀拉山北坡,由西支昆仑河、南支清水河、东支清水河汇合而成,全长325km ,集水面积22007km 2,穿越山峡流经格尔木市区,进入达布逊湖,是研究区内最大的河流。
多年平均流8.96×108m 3/a ,河流流量受山区降水量控制,动态极不稳定,最大月流量63.0m 3/s ,最小流量10.7m 3/s 。
洪峰时期(1989年7月22日)最大流量646.0m 3/s 。
每年汛期(7~9月)平均流量37.46m 3,占年径流的37.6%。
河流与地下水关系密切,在山区河流接受基岩裂隙水补给,在冲洪积扇倾斜平原中下部,河流呈树枝状,丰水期成为漫流,约有65%~70%的河水渗入地下,转化成地下水。
在其下游细土带地下水又转化成地表水,进入格尔木东河和格尔木西河,最终注入达布逊湖。
其河水组成和多年径流量见图1、图2。
第22卷 第4期2001年7月 地 球 学 报ACTA GEOSCIEN TIA SIN ICAVol.22 No.4J uly 2001图1 格尔木河径流量组成图(1988年)Fig.1 Diagram of the G eermu River runoff (1988)12大气降水;22冰雪融水;32地下水图2 格尔木河多年流量曲线图Fig.2 The curve map of the G eermu Riverrunoff in many years诺木洪河:源于昆仑山脉布尔汗布达山北坡汇入南霍鲁逊湖,全长180km ,集水面积4570km 2,河源以上极高山终年积雪,并发育有现代冰川,冰雪水融化潜入地下,在河源附近呈大片泉群泄出,向下流量渐增,至小庙为最大,再往下游又开始下渗。
金水口下游由于渠道截流以及河水下渗,平时河床内很少见水流。
到诺木洪农场以北分成3条泉集河(诺木洪河、别启奇鲁克河、哈西瓦河)溢出,最后汇入南霍布逊湖或消耗于蒸发。
它属于典型的地下水2冰雪融水性河流,地下水补给占其水量的85%,诺木洪河多年平均流量2.1610×108m 3/a 。
枯水期(10月至翌年4月)流量4.37m 3/s ,多年各月平均流量变化不大,水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径流量动态曲线见图3。
图3 诺木洪河金水口站流量动态曲线图(1978年)Fig.3 Dynamic curve map of the Nuomuhong River runoffat the Jinshuikou Station (1978)(斜线为基流量)大格勒河:源于布尔汉布达山北坡,全长52km ,流域面积1084km 2,山区汇水面积852km 2。
属地下水补给型。
多年平均流量0.79m 3/s ,最大流量23.3m 3/s ,最小流量0.24m 3/s 。
该河已为大格勒乡引灌河水。
此外还有大水沟、白日其利沟、红柳沟、五龙沟等小型季节性河流。
它们均发源于布尔汗布达山北坡,流程短,流域面积仅300~600km 2。
流量小于0.7m 3/s ,以融雪和降水为补给。
21112 泉集河 格尔木地区的泉集河主要有清水河、金水河、巴水河、红旗河、格尔木东河。
这些河流都是格尔木河水下渗之后又溢出而成。
流量稳定,年际变化小,据1983~1988年实测资料,总流量为8.02m 3/s ,清水河注入别勒湖,金水河、巴水河、红旗河在下游汇入格尔木西河,与格尔木东河一起注入达布逊湖和达西湖。
诺木洪地区的泉集河主要是努尔河。
努尔河发源于诺木洪、五龙沟扇间细土带,为上升泉沿河溢出所致。
野外调查表明,该河流量较稳定,现今流量与20年前流量相近。
该河北部与褐且拉河形成现代积水沼泽,主要以水面蒸发形式排泄,地下水由此每年流失约0.63×108m 3/a 。
212 地下水资源研究区水资源由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组成。
昆仑山区降水充沛,有利于水资源的形成,河流汇集了山区冰雪融水、基岩裂隙水,在山前冲洪积扇大量渗入补给地下水,形成地下水资源。
而后,或被开采,或以泉集河和地下径流的形式排泄,或在溢出带以潜水蒸发的形式排泄。
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几经转化,其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比较复杂。
依据水资源形成的特点,可建立山前平原地下水均衡方程为:(R +I +G 1)-(S +G 2+Q k +E )=W式中:R 为河水入渗量;I 为灌溉入渗量(包括渠系渗漏、田间灌溉);G 1为侧向流入量;G 2为侧向流出量;S 为泉水排泄量;Q k 为实际开采量;E 为潜水蒸发量;W 为储存量变化。
根据各冲洪积扇的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相对比较独立的特点,可将均衡区划分为:格尔木、大水沟、大格勒和诺木洪4个均衡区(见图4)。
均衡区的南边界为山区平原界线,北边界为泉集河测流断面组成的界线,东西边界以冲洪积扇的扇间洼地为界,且尽可能垂直等水位线。
各均衡区面积和多年均衡结果见表1。
213地 球 学 报2001年图4 格尔木2诺木洪山前平原地下水均衡计算分区图Fig.4 Division map of groundwater budget in theG eermu 2Nuomuhong PlainⅠ2格尔木;Ⅱ2大水沟;Ⅲ2大格勒;Ⅳ2诺木洪213 总水资源评价根据该地区水资源的特点,总水资源为:Q z =Q H +Q cQ z 为总水资源;Q H 为河流径流量;Q c 为地下径流流入量。
评价的结果见表2。
3 研究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311 开发利用现状本研究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格尔木和诺木洪两区的山前单一潜水分布区和细土带平原接壤地段,开采深度30~80m ,前者主要用于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后者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其它地区则是少量开采用于生活用水。
地表水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格尔木河、诺木洪河和大格勒河流域,利用渠系引水进行农业灌溉(表3)。
表1 格尔木2诺木洪山前平原地下水均衡表T able 1 G roundw ater bud get in the G eermu 2Nuomuhong Plain×108m 3・a -1地区项目均衡面积km 2补 给 项河 水渗入量渠系水入渗量灌溉渗入量地下径流流入量合计排泄项泉水溢出量潜水蒸发量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径流流出量合计储存量变化格尔木1267.5 4.50050.10760.02981.1727 5.8106 3.08731.20490.17861.2320 5.7028+0.1078大水沟712.50.39670.00040.39710.10180.24170.3435+0.0536大格勒865.00.31430.05240.00610.00040.37320.00320.14140.00030.12370.2686+0.1046诺木洪902.5 1.39280.16370.07890.0010 1.63640.58460.530.21790.2189 1.5514+0.0850合计3747.56.60430.32370.11481.17458.21733.67511.97810.39681.81637.8663+0.3510表2 格尔木2诺木洪山前平原水资源评价表T able 2 The w 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in theG eermu 2Nuomuhong Plain×108m 3・a -1地区格尔木诺木洪大格勒大水沟合计总水资源量7.95792.16200.47100.397111.0058 注:数据7.9757引自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勘查大队,1990。
由表3可知,全区目前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为0.6410×108m 3/a ,占全区开采资源的8.25%,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诺木洪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达到51.81%,且在1985年曾经开采地下水0.4329×108m 3/a ,接近允许开采量,并形成稳定降落漏斗,采补基本平衡,因此,在该地区要严格控制,不能盲目开采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