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王向阳主编的《育人为本德为首——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研究》
树立三个观点坚持以德育人—教育教学
树立三个观点坚持以德育人—教育教学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首先要解决的不是途径、方法问题,而是观念问题。
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三个基本观点,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高德育实效,积极应对德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坚持育人为本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不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学生学会做人。
人们常说: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竞争全球化的世纪。
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要努力培养人才。
功利教育理念使人们只是片面地强调“才”而忘记了“人”。
当代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得好:“人才人才,先要成人,其次才是成才”。
刘长慧、张先华在他们合著的《教育观念的革命》一书中也指出:教育把人给忘了,这是现代教育的最大悲剧。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人”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使其全面、充分、和谐发展。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单纯重视暂时的、表面的教育效果,并未重视深层次起长期作用的人的素质。
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把“学会做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坚持德育为首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其中德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
我们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以德育人,充分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实现德智体各育的良性循环。
学校德育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学校青少年的道德问题深感忧虑。
目前,我国未成年一代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情况下,产生了追求物质利益,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倾向;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的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外面一些消极有害的东西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社会上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猖獗等问题,以及党内产生的消极腐化现象和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各种冲击;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未成年人容易受到网上传播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甚至反动信息的影响。
坚持德育首位抓好立德树人
坚持德育首位抓好立德树人作者:赵建斌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8期摘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
新时代的德育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书写新时代立德树人新篇章。
本文从德育首位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立德树人的工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希望能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德育首位立德树人意义原则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良好的国民素质和健康的道德力量,就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和真正受人尊重的国家。
在国际风云日趋变化的今天,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我们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一、德育首位的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
德育工作是教育的灵魂,统领学校各项工作,它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贯穿德、智、体、美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对中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导向和促进作用。
中国古人有“三不朽”,分别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居于首位,说明德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和根本。
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在教育方针中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
在新时期,国家始终贯彻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急剧的变化,各种意识彼此渗透,诸多思潮相互激荡,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部分学生传统美德观念淡薄,缺乏敬畏与信仰,贪求安逸与享乐,日常行为不规范,不爱学习,不想进步,缺乏自控和耐挫能力,违法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创新思路,立德树人——新时代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刍议
创新思路,立德树人——新时代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刍议发布时间:2021-08-11T06:07:01.401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3期作者:张跃[导读] 现如今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是以创新思路,立德树人为主要核心思想这是每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和应该履行的义务。
四川省都江堰市塔子坝中学摘要:现如今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是以创新思路,立德树人为主要核心思想这是每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和应该履行的义务。
查询资料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详情分析通过对比研究有效的方法。
在新时期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发现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在工作理念、德育内容、德育理论水平三个方面存在问题,为有效增强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首先,以德为先,重视对学生行为的引导,以 “立德树人”为主要教育目标给学生全方面的方向。
创新德育思路,完善立德树人的目标。
最后,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切合实际教育。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工作;初中班主任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首先立德就是将人的道德品质问题放在第一位,通过正轨科学的措施进行引导教育鼓励他人。
以人为本,运用适当的方法促进人全面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和改正。
所以立德树人也要结合以人为本作为目标。
在当前我国的初中教育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还要从能力、道德、素质等方面全面培养,使学生能有个健康的生活和好的品质的养成,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并且需要一直坚持把“立德树人”为主要的德育任务,深入立德树人才能称为合格教育。
在初中生学习的日常学生的生活中大可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及时关注学生心理。
多对学生鼓励少给学生批评。
尽量用言语感化学生,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1]。
二、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现如今的情况来看,通过对初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的研究发现,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观念在德育工作的发展中还存在着相对落后的思想。
德育工作仅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理解,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还需要不断的了解完善对道德行为规范并不是很了解。
六维度构建大德育工作体系
间接德育课程应该蕴含在所有的学科教程当中,教师 通过有效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公德培养,
EDUCATOR
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也能彰显出道德价值。 因此,在整合间接道德课程资源时,不仅要充分挖掘其显 性的道德内容,还应当充分关注教育教学方式的道德意蕴。
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 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挖掘在本校历史发展过 程中具有育德价值的文化因素,始终将校园文化的发展和 创新聚集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和人格的升华上。
践行“立德树人”需要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 素质评价体系
践行“ 立德树人”需要有效的考评机制,因此,学校 最终需要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运用这一 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多元的考评。
“ 基础+发展”相结合的二维评价目标 普通高中学生 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由基础指标和发展指标两部 分构成。
基础目标体现的是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是“ 立 德树人”的底线指标,是所有高中学生通过学习都应达到 的目标。它立足于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的生存和生活能力, 基本的公民道德素养,良好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良好的 运动习惯和健康的体魄,终身学习的能力,欣赏美展现美 的能力。
81 聚焦 JUJIAO
实践育人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除了考虑德 育活动本身的丰富性、可参与性之外,更应考虑学生自主 进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因此,由学校层面开始,建立自 上而下的学生自主管理队伍就势在必行。
实践育人还应关注各类学生社团的组建和管理,保证 社团管理制度化,促使社团活动课程化、序列化。
一体化视角下 德育与思政系列概念的内涵辨析与实践分析
一体化视角下德育与思政系列概念的内涵辨析与实践分析作者:杨志成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年第02期编者按: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坚持以一体化德育为研究内容,每年根据市委教育工委工作要点及要求,发布研究指南和课题管理办法,旨在通过课题研究,深入推动一体化德育创新发展。
成立5年来,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在一体化德育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首批一体化育人优秀成果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希望借此为大中小学开展一体化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召开会议,发表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概念,为深化新时代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性指明了方向。
实践中,只有准确把握这些概念的本质和内涵,才能完整、全面、准确地把握新时代党对学校德育和思政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实践部署,才有利于德育和思政实践工作的高质量推进。
1.概念的提出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概念。
实践中,有时也使用“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的概念表达“一体化德育”的理念。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要把統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正式明确提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念。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
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者:赵爱民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年第11期【内容摘要】德育教育在近年来愈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进行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成长,尤其是在信息化的建设背景下,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意义重大。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上应从多角度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优化初中政治教学的质量。
以下本文将简单分析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意义及德育教育开展的现状,重点围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新课改下初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展开深入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现状实施策略一、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意义德育教育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多方面引导来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帮助其在正确价值的引导下科学选择与评价,健全学生的思维认知。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十分重要,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该课程的教学重心出现了偏移,素质教育的地位下调。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背景下,提升国民素养需要通过德育教育来实现,作为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初中生理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不断的提升自我,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
二、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开展现状1.教学理念亟待更新初中政治教学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去学习和与人交往,但是在中考压力的驱使下,部分教师忽视了教学中的人文性,过于注重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使得其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有所放松,单一的应试技巧训练无法激发学生的共鸣,教学质量不佳。
2.教学内容晦涩难懂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过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及培养下,部分学生很容易出现不良心理,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形式化问题突出,更无法开展德育教学活动。
3.教學方式单一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意义较大,但是基于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特殊性,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依然长期存在,被动式的学习下,学生无法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也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探索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未来发展趋势
学科交叉融合
未来立德树人学科育人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学科界 限,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信息化技术应用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立德树人学科育人 将更加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教师角色
教师既要是学科教学的专家, 也要成为德育工作的推动者, 实现立德树人与学科育人的有 机结合。
实践经验分享
鼓励教师、学校之间分享立德 树人与学科育人相结合的实践 经验,促进互评互促,共同提
升教育水平。
04
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实践案例
以德育为先的课堂教学设计
德育内容的融入
01
将德育内容融入各学科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跨学科学习
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立德树人鼓励跨学科学习。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 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个性化教育的实践
尊重个体差异: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强 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育过程中 ,注重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提 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和资源,激发学生
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思考与 实践
汇报人:
2023-11-20
•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 学科育人的教学模式 • 立德树人与学科育人的结合 • 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实践案例 • 对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思考与展望
01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德育为先的原则
价值观培养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中,德育被置于首位。这意味着教育 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如诚实、尊重、责任 等。通过德育的熏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 道德观念。
《四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南学习笔记
《四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南学习笔记1. 引言1.1 概述在当前信息快速传播和多元化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不断改革创新思政课程,提升其思想性、引导性和实践性。
四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南作为全国高校推广的新型课程模式,在深入挖掘传统内容的基础上,更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本篇文章旨在系统介绍四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南,并探讨其在培养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理论基础、实践指南、教学案例分享和结论与展望。
首先,引言部分将概述研究目的及文章结构。
接下来,理论基础部分将对四位一体思政课概念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紧接着,实践指南部分将介绍设计课程和设置要点的方法及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并讲述学生评价与监督机制建立的重要性。
然后,教学案例分享部分将通过三个具体案例,分别阐述如何践行新时代精神、融合实践与理论、以及推动社会责任实践的开展。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将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收获和挑战,并展望四位一体思政课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具体的指南,帮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四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
通过对概念解析、实践指南和教学案例分享等内容的探讨,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四位一体思政课程,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有所提升。
同时,本文也期待激发更多对于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讨论与探索,并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2. 理论基础:2.1 四位一体思政课概念解析四位一体思政课是指在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核心内容,注重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其中,“四位”分别指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协作能力,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坚持育人为本__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价值
坚持育人为本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价值宁阳实验中学政治教研组坚持育人为本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价值宁阳实验中学王元春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和智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重要课程,它更直接、更大量、更全面地体现实施德育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核心课程,具有强烈的德育功能。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教育学生在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下面我就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谈一谈我们学校教研组教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和《课程标准》,确立明确的德育目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我们在备课前注重结合教学参考书,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并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明确的德育目标。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时,我们首先学习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并认真钻研了教学参考书。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为此教参中确定了“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的德育目标。
教材在编写时将这一目标分解到两课内容中:第一课主要以引导学生了解生命世界,认识生命的独特性和生命的可贵性,体会生命的价值,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为目标,围绕生命意识和生存能力教育等内容逐层讲述。
第二课主要以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教育学生珍惜青春年华,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为目标,围绕生命价值升华教育内容逐层展开讲述。
让德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绽放智慧之花
立德树人LI DE SHU REN让德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绽放智慧之花李梦甜深圳市坪山区坪山实验学校 (广东省深圳市 518118)摘 要: 教育要以德为先,小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德育 小学科学 渗透《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指导精神表明,课堂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也要注重关注学生的动手、合作能力,让学生从小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新的教育理念体系也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力求在小学科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为学生一生的成长铺路,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智育的目标是培养和充实智能,同时也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品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巧妙地抓住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渗透德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德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绽放智慧之花呢?1 渲染气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小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抓住契机,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在教学环节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而远大的理想,弘扬正能量,推崇真善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小学科学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理想教育的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创造契机,设计教学环节巧妙地渗透理想信念教育。
例如《弹簧测力计》一课中,除了完成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探究过程外,教师要介绍科学家牛顿的故事,让学生通过“苹果落地”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牛顿认真观察生活现象,喜欢思考,对科学执着的精神。
德育为先五育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德育管理聚焦/管理JUJIAO GUANLI荩哈尔滨市花园小学(以下简称花园小学)以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黑龙江省市区各级领导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南岗区中小学大德育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立足校情、结合生情,努力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努力开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从培养“生力军”、打造“主阵地”、形成“共同体”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培养“生力军”———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以“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两个大计高度概括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
教育不仅承载着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更承载着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保证。
要想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17年花园小学深度研发“种子课程”———黑龙江省立项课题“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研究”,现已结题。
在小学阶段,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亲近、理解、认同、践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像种子一样深深地埋在学生心底。
实验中,学校引导学生创作“我眼中‘中小学生守则’”公益宣传画,创编了“我眼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景剧,研发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课程样态,学生不再苦记苦背核心价值观,冰冷的文字变为有温度、有内涵、根植在学生心中的价值信念。
今天坐在教室里的中小学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生力军”。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构建学校教育评价体系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构建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作者:郑志湖来源:《教育·教育评价》2022年第07期教育评价是学校育人方式改革的关键环节,可以让师生在评价中体验成功。
教育评价把教育管理、教育研究、教育过程、学习过程、问题设计、学业水平架构到评价信息,使之成为改进师生教与学策略的依据、教育研究活动的证据、激活师生发展内驱力的有效手段。
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与教育、学习、评价、改进的目标相一致,教、学、评、改相融合,构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个性化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可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必要保障。
一、树立现代评价理念,打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模式评价要回归教育本真,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把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一体化发展作为目标,实现现代评价理论与评价实践的双向建构。
评价要注重过程与发展,坚持多元性、发展性、导向性、科学性、全面性、开放性、激励性、主体性、系统性、个性化评价原则;构建质量标准、观察方法、测量工具、设计评价、分析反馈评价信息、改进教与学六个环节组成的具有学校特色个性化评价方案;按照“指标体系设计→测量工具开发→抽样设计和测试组织实施→标准确定及表现水平描述→结果分析和实践检验→评价反馈与改进”的过程开发评价软件。
评价要坚持“以学论教”,以学生学业水平发展增量大小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坚持师生评价主体,突出师生互动。
师生成为评价信息第一用户,评价信息成为改进学校教育管理、教研活动、教与学策略的有效依据,使评价过程成为师生自我反思、自我纠偏、自主发展的过程。
二、基于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构建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教育质量标准是学校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质量标准将理想信念、方法论、世界观、学科核心素养、思维能力、关键能力形成作为着力点。
教育质量标准由学校教育质量标准、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和学生学习质量標准组成,可分解为思想品德、学科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美育、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生涯规划等质量标准。
探索“德心共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模式
探索“德心共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模式作者:李亚东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第9期李亚东如何有效贯彻“课程思政”和“心理育人”理念,充分挖掘和运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新形势下高校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
本文注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坚持以心育德、以德养心,积极拓展了“3+2+X”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的广度,积极探索和构建了“主题层、内容层、理论层、问题解决层、协调发展层、核心价值观层”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德育功能圈,建立了更有效的“培养四种核心发展要素”+“六位一体化课程体系德育功能圈”的“德心共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模式。
一、强化多元互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3+2+X”教学体系广度为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高校应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形式,形成“理论教学+体验教学+行动参与”多元教学模式,通过叙事心理疗法、音乐疗法、沙盘心理分析等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借助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参与互动的形式,启动学生的积极体验,达到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和谐统一,推动“德育”和“心育”有机结合。
深化教学体系研究,逐步形成多层次、全时空、全覆盖式的“3+2+X”的心理教育教学体系,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健康宣教微课堂、团体心理辅导课3个主题课+线上线下课程+实践体验课程,通过强化多元互动,拓展教育教学体系的广度。
二、协同推进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实施“4+6”“德心共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模式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培育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相结合。
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助与互助素养,增强合作解决意识,增强个人发展规划能力四种核心发展要素,积极探索和构建“主题层、内容层、理论层、问题解决层、协调发展层、核心价值观层”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德育功能圈,建立更有效的“培养四种核心发展要素”+“六位一体化课程体系德育功能圈”的“德心共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模式。
以校本课程建设,推动德育评价方式变革
以校本课程建设,推动德育评价方式变革尹忠文 况红英 吴方 | 重庆市江北区科技实验小学校德育是“五育”之首,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指挥棒,德育评价对引导学生道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关于中小学德育评价改革的理论研究涵盖面广、内容详实,包括德育评价的对象和分类、德育评价过程、德育评价原则、德育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等方面,各类研究基本以期刊论文的形式出现,系统化论述的专著还不多见,研究的科学性、实效性、系统性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另外,在中小学德育评价改革的实践研究方面,虽然已有地方及学校探索出一些优质的实施路径,但改革范围依旧较为局限。
多数中小学开展的德育评价依旧延续着传统模式,即评价主体为教师,评价过程以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为重点,评价目标偏向甄别、选拔等,这些都导致学校德育评价的引领与激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减。
学校层面,伴随着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以及“五育”融合的导向,如何在德育评价改革中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健全发展,已成为需要迫切关注的重要议题。
此外,包含部分新教师在内,一些教师未能从“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中完全脱离出来,难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更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如何快速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更新他们的教育评价观念,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为提升德育评价的实施效果,进一步促进德育评价改革的落实,重庆市江北区科技实验小学校将德育评价细则融入有趣的校本德育课程——“科币课程”,将传统的德育评价体系优化为“德育银行管理体系”,将班级奖惩制度设计为“班级科币育人方案”,将学生的德育评价档案升级为更具个性化、动态化、多元化的“个人德育账户”和“我的财富规划书”。
1.开发“科币课程”,创新评价生成方式学校以研发“科币课程”为契机,从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设置、实施路径的选择等方面引领学生全程参与,让他们成为课程研发的主人、课程管理的主角、课程评价的主体,同时创新德育评价生成方式,推动实现认知启德、体验立德、文化冶德的目标。
落实思政课程 探索课程思政 助力立德树人
落实思政课程探索课程思政助力立德树人作者:杨丽娟来源:《新课程》2022年第17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多次重大会议,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王家堡小学作为“七里河区思政基地”,坚持把培根铸魂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石,坚持理论提升与实践同步推进,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抬头率、创新性,积极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模式,充分发挥课程思政铸魂育人的效能。
一、强化主阵地的思政元素针对不断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要求,我校教师不断探索课程思政的思想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追求“更中国、更儿童、更育人”的三重境界。
思政课程对小学生而言,其内容是形而上的,其本质是意识形态的,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行之以德、持之以恒。
随着部编版12册道德与法治在小学阶段的全面推开,我们更迫切地意识到需要从思政教法的改进、活动开展的指导等方面认真找准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深耕思政课堂,紧把时代脉搏,在“时代路径”上下一番艰苦功夫。
一年多以来,王家堡小学思政教师围绕教师、教材、教法这三项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学校也对其积极推动,重点施策,开展了学科调研、课题研究、专家引领、专项课堂等多项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把学科素养作为课程思政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经过不断探索,反复推敲,课堂实践,为我校思政教师量身设计定制了四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即以“体验·感悟”为主的个性教学模式;以“观察·探究”为主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以“交流·汇报”为主的学生主体模式;以“辩论·指导”为主的师生交替推进模式。
基于以上认知,一线教师潜心深挖教材,反复打磨课堂,整合德育资源,寻找新的育人亮点,形成了四种较为成熟的课型。
融合式启蒙。
“法治”是核心价值观之一,懂法守法要从娃娃抓起。
可是法律法规、法律条文对学生而言很难理解,这就需要关联生活,发现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比如,在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家人之间相互关爱和相互关心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品质,还是我国相关法律提出的要求。
浅谈高中英语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教学实践新课程NEW CURRICULUM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地来渗透德育知识,让学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学习的同时,能更多地将德育内容学习渗透,更好地把握住“德”。
一、德育与教师首先是教师的热情。
以老师积极进取、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来感染学生,以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精神来熏陶学生。
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要热爱教育事业,以蓬勃的朝气和热情感染学生的学习情趣。
同时热爱学生,用自己的爱来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引申到对生活的爱。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
其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言教不如身教。
作为育人的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举止去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
英语教师是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是让学生了解西方语言、文化、民族习惯、风土人情的窗口。
所以,我们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尽可能地掌握较多的知识,不断探索传授知识的最佳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技能。
教师优雅文明的言谈举止、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才能激起学生的“信”以及对老师的“爱”,使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学师为”,教师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德育与英语教学根据英语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优势,要进行德育的渗透,就要去挖掘和整理教材内容与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将两者结合起来,德育能在英语课堂中和谐进行,英语课堂也就能够充分发挥德育功能。
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优越条件,挖掘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并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把德育贯穿到英语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在英语教材里,有很多富有爱国主义等教育意义的课文,以这些课文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学生为祖国做贡献、为社会增光的远大理想。
如人教版必修一的Nelson Mendela,必修三的A Pioneer For All People等文章,我们通过Mendela的伟大事迹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袁隆平经过自己的辛苦努力解决了中国人多粮食少的问题,主要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德育一体化高中“立德树人”的必由之径
德育一体化:高中“立德树人”的必由之径发布时间:2022-09-04T06:43:55.436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5月9期作者:王兴阳王申[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中德育教育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需紧跟时代步伐,秉持以学生为本、德育先行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创新高中德育教育目标、内容、机制、方式,以实现全面育人。
王兴阳王申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高级中学 473006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中德育教育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需紧跟时代步伐,秉持以学生为本、德育先行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创新高中德育教育目标、内容、机制、方式,以实现全面育人。
高中思政课不仅是一门重要的政治文化学科,还承担着重要的“立德树人”教育责任,也说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更是需要在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升学和考试的压力,所以教师和学生更多是重视其中的知识内容,而在德育方面有所忽视,让高中思政课未能达成相应的德育效能。
在此基础上,高中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四结合”,有效落实思政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提升课程教学的德育效能。
关键词:德育一体化;高中;“立德树人”引言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人有“自我实现”的追求。
这种崇高的理想追求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产生强烈的生活动力。
在高中教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的作用明显,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让学生产生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内驱力。
因此,在高中教育活动中,政治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内容,开展合适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从而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人才。
1破除“重智轻德”,呼唤新的高中德育对现阶段的高中德育来说,转换教育方式、重视德育问题是关键。
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教育教学也在不断向前迈进,传统教育环节中“重智”而“轻德”的顽疾虽然已经大大减少,但是并没有消失,很多学校和教师仍有重视智力教育而轻视道德培育的行为,导致高中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道德引导和价值培育。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成果公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成果公报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发表时间:2013-06-18阅读次数:48作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姜树卿研究员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课题批准号:BEA080052)。
课题组成员有:郑淑芬、傅文第、董国强、宋伟、刘晓延、李晓蕾、徐永顺、杨恩泽、张丽、张立明、姜姗姗、贝京京徐丹丹、田婧妤、慕海军、谭琦。
一、内容与方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明确目标。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于德育工作的一贯高度重视,也进一步强调了德育工作在教育事业中的首要地位和决定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结合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情况以及出现的新问题展开了对高校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的系列相关研究,并以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为承担单位,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课题《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的科研任务。
课题通过对“德育为先”有关理论的研究,结合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形势,对高校“德育为先”理论的内涵及意义、高校“德育为先”理念的实施、高校“德育为先”理念下德育工作的评价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课题研究对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深入理解和准备把握“德育为先”理念、进一步推进“德育为先”理念在高校落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本课题主要采用了系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德尔菲法等。
(1)系统研究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化和深化,是研究事物整体联系和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