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课程教案
必修教材2第七章第7课时教案: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念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器材
有关课件,常规教具
教学重点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物理方法――倍增法,并会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
教学难点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像法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探究过程:
1、实验器材:木板、小车、橡皮筋、打点计时器及电源、纸带等。
2、设计思路:如图
(1)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
(2)由纸带和打点计时器分别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1、v2、v3……
(3)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纵坐标(以第一次实验时的功W为单位),小车获得的速度为横坐标,作出W-v曲线.
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
C.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
D.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
3、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中,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了一条如图所示的纸带,这条纸带上的点两端较密,中间稀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CD)
A、电源的频率不稳定;B、木板倾斜程度太大
平衡摩擦后,小车开始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即橡皮筋还在继续对小车做功;橡皮筋恢复原长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做功结束。故点迹是开始密,越来越疏,之后间距相等。因此我们要选择点距相等的点来确定小车的速度,具体做法:测出点距相等的n个点间的位移x,v= .
2、作图技巧
由上一节探究已经知道,弹簧或橡皮筋弹性势能为 kx2,每次必须拉至相同位置,目的是保证每次实验每条橡皮筋的弹性势能相同,这样橡皮筋的条数与弹性势能成正比,使得做的功与橡皮筋的条数成正比.随着橡皮筋条数的增多,做功分别为W、2W、3W……。因此作图时只须W的整数倍就行,不须单位。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物理教学设计人教版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物理-教学设计-人教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功和速度变化的基本概念。
2. 激发学生对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做功的能力,表示为W。
2. 速度变化的定义:速度变化是指物体速度的增加或减少。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力和速度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2. 通过举例说明功和速度变化的概念。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功和速度变化概念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第二章: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通过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观察物体速度的变化。
2. 实验步骤:设置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2.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步骤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规范。
第三章:数据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分析实验数据,找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数据分析方法:比较不同力的大小和方向对速度变化的影响。
2. 数据处理:绘制图表,观察趋势。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分组讨论,分析数据,找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数据分析方法的掌握。
2.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第四章:结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教学内容:1. 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功越大,速度变化越大。
2. 结论的表达: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实验结果。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2. 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结论。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和表达。
2.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教学设计5:7.6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1.内容与地位《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物理2涉及本内容的是:“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显然,该内容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探究动能的表达式,就可以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即从功和能相互联系入手,为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动能定理,综合分析力学问题打下基础.通过学习,力求激发学生探究未知、敢于创新的意识和乐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因内容多,能力要求高,要完成教学任务需要2课时.2.教学目标(1)通过猜想、推导和实验探究动能的表达式,理解动能的概念;(2)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相互交流和讨论;(3)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3.重点与难点重点:实验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难点:对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的猜想和假设,探究实验的设计、分析.教学过程引入:(1)一个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才具有动能?(2)什么是动能?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3)观看多媒体视频音像(如快速运动的汽车、瀑布、印度洋海啸等).说明:视频音像用时约2~3分钟,主要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认识到自然界存在巨大的动能,初步体会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1.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动能如图所示,取J2135型碰撞实验器一套做下列实验:a.让同一小球从同一斜槽的不同高度自由滚下,小球进入槽水平部分后推动水平面上同一静止的小木块运动,观察两种情况下小木块运动的最大距离(小木块不滑离槽水平部分);b.让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同一斜槽的相同高度自由滚下,小球进入槽水平面后推动水平面上同一静止的小木块运动,观察两种情况下小木块运动的最大距离.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1)在第一个对比实验中,同一小球从同一斜槽的不同高度自由滚下,进入槽水平桌面的速度是否相同?对小木块做功的本领在什么情况下更大?(2)在第二个对比实验中,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同一斜槽的相同高度自由滚下,小球进入槽水平面时若速度几乎相同的情况下,哪一小球对小木块做功的本领更大?2.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实验观察和日常生活经验,猜想一下运动物体的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可分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发表的意见有:(1)动能大小与速度大小有关;(2)动能大小与质量大小有关;(3)动能大小与加速度大小有关;(4)动能大小与原来的高度有关;……教师对学生提出各种猜想、假设的积极性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不适宜的猜想可作出相应的解释和剔除,同时对有一定依据的正确猜想进行归纳:物体的动能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大小和质量大小有关.3.理论推导,让学生深入思考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静止(没有运动)的物体,质量为m,放在一光滑的水平面上,它的动能是多大?若用一水平恒力F拉它,使它运动了一段位移,将获得一速度为v,此时的动能是多大?对第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立即回答出动能为零,这也是显而易见.对第二个问题,可作适当的知识链接,即先让学生思考功和能是什么关系(可类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再让学生思考原来动能为零的物体,运动后获得了动能的原因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步步紧逼问题的实质,再让学生去推导力F做功大小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所做的功是mv2/2,得出功与物体的速度平方成正比的结论,看来物体动能的表达式就应该是“mv2/2”了.4.实验验证,让学生优化设计教师提醒学生:上述理论推导只是在讨论恒力作用下做功与速度的关系后得出动能的表达式的,但不具备普遍意义.若外力是变力,其做功大小还是与物体速度平方成正比吗?让学生分组讨论:(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让众多的方案与教材内容作比较,选出能够大大简化操作的最优方案.如研究对象是什么,不直接测出功的数值是否可行?(2)若选用教材中实验方案,在实验操作的技巧上应注意什么,如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如何平衡摩擦力等等.(3)若得到多组功W与速度v的数据,怎样更直观而又快捷处理而得到功W与速度v的关系.如怎样使用电子表格工具作图分析.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作适当的指导(过程略).通过实验,最终得出功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完全符合当初的猜想和恒力做功情况下理论推导的结论,得出动能的表达式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说明:让学生讨论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是从分散问题达到各个击破的角度出发,将解决问题的过程细节联系到一起,如用什么方法得到实验数据,数据的可靠性怎么样,如何处理数据等等,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体会科学探究具体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案例教学的评析及反思这是一个笔者经过实际课堂教学并取得成功的案例.通过对教材课题的变通,明确了教学的具体目标,其教学设计的理念贯穿着科学探究本质的理解,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课改中教师必备的学科素养.本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始终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去展开,探究过程中把操作技能、科学方法、情感和态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首先,引入多媒体音像和两个对比小实验,引发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为得出问题及学生的猜想、假设奠定了感知的基础.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分组讨论、收集证据、理论推导、实验验证等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民主性、主体性和参与性.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设计实验,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并为他们在学习中团结协作互助提供平台.再次,通过对教材课题的变通,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环环紧扣,更有利于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即观察、假设、推理及实验检验.从节约时间上考虑,课前有必要复习一下早先做过的“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尤其是利用打上点的纸带测定速度的方法.同时可将课堂教学中重要环节的回顾和小结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自主完成.。
高中物理 7_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2)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车的速度?为什
.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
所示的纸带,这条纸带上
图7-6-4
.电源的频率不稳定 B.木板倾斜程度太大
.对于橡皮筋做的功来说,直接测量是有困难
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是第一次实验的多少倍,具体做法
3x……进行第
B
.选用同样的橡皮筋,在实验中每次
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1
,便可以求出每次实验中力对小
)
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
最大速度
,能够匀速下滑即可
.放开拖着纸带的小车,能够匀速下滑即可
板书设计。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教案: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定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的介绍2. 实验原理与方法3. 数据处理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的应用,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讨论、写作。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数据处理软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动能定理的基本原理,解释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功作用下物体的速度变化。
4. 数据处理:学生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解释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写作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其沟通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小车、滑轮、测力计、计时器等。
2. 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Python等。
3. 参考资料:相关物理书籍、学术论文、网络资源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导入与讲解:2课时2. 实验操作:3课时3. 数据处理与讨论:2课时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在实验报告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能力,以及对物理概念的深入理解。
十、课后作业1. 复习动能定理的基本原理,加深对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理解。
3. 拓展阅读相关物理书籍或学术论文,了解功与速度变化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动能定理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理解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物理-教学设计-人教版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物理-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变化与功的关系,能够运用功的原理分析物体的运动。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速度的变化与功的关系。
3.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方法,速度的变化与功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速度的变化与功的关系的实验探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采用实验法,进行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探究。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功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4. 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作业:布置有关功和速度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速度变化与功的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物理教材。
2. 实验器材:力学实验装置,如滑轮组、弹簧测力计、计时器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实验过程和讲解相关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第3-4课时:进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分析实验结果。
3. 第5-6课时:讲解速度的变化与功的关系,进行相关练习。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教学设计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设计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一)实验介绍1.实验目的: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关系。
我们知道,功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应,是一个过程量,而速度是一个状态量,速度变化才是过程量,所以我们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这一点,并指明当我们研究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功时,速度变化的大小与物体获得的速度在数值上是相同的。
于是我们的实验目的为探究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
2. 实验器材:我们所需要的实验器材有:滑轨、橡皮筋、小车、、交流电源、电火花计时器、纸带、刻度尺、坐标纸3. 实验原理:由于我们要探究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来测量出功与速度的数值,进而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一节弹簧变力功的学习我们知道,当橡皮筋伸长量按倍数增加时,功并不简单地按倍数增加,1、演示“玩弹弓”。
2、播放视频1、回忆童年,思考原理2、对火箭的好奇学生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浓烈。
变力功一时无法确切测算。
因此我们要设法回避求变力做功的具体数值,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用一引入新课教学1、设计实验方案师: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实验,根据新的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师:提出本节课的实验方案(1)探究过程中,我们是否需要测出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是否需要测出各次小车速度的具体数值?可以怎么做?(2)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有什么要求?为什么?(3)小车获得的速度怎样计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回答。
学生活动:这里要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前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有了正确的探究思路,才会2、分组实验算?(4)实验完毕后,我们用什么方法分析橡皮筋对小车作的功和小车速度的关系?教师活动:倾听学生回答,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1)小车在木板上运动时会受到阻力,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分组实验每四人一组。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掌握计算功的方法;掌握速度与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设计、观察和记录数据等方法,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2.难点:理解功的计算方法,应用速度与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实验视频,引入问题:小球在斜面上滚动时产生的功与速度有什么关系?2.实验设计(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规律。
提供一些参考方案,比如:斜面上滚动小球的实验、小车滑行的实验等。
3.实验操作(20分钟)学生按照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现象。
4.数据处理(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小球在滚动过程中做的功的大小,并分析功与速度的关系。
5.结果展示(10分钟)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分析,互相交流讨论,总结功与速度的变化规律。
6.拓展与应用(15分钟)老师提出一个新问题:当小球滚动的速度不断增加时,做功的大小会怎么变化?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7.总结(5分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功与速度的变化规律,并展示在生活中的应用。
8.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功与速度变化规律的文章,探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速度与功的关系。
四、教学评价1.学生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专注度。
2.效果评估:通过学生的作业表现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功与速度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设计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但是,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对物理规律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4-人教版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引入本节的目的在于增加学生探究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观察,大胆猜想,勇于解决问题,为下一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推导奠定基础。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动能定理后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动能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力做功,同样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从整体上看,本节内容的安排完全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对于功和能的关系,在前两节分别讲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所以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通过做功来了解某种能量的变化,从而研究这种能量,也就是学生已经初步体验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了。
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比,从力对物体做功入手来探究动能的变化,但首先要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探究任务的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问题情景式探究任务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注意把握教学的难度与深度。
三、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理解探究性实验中的探究思路、操作技巧和数据处理,能够自主设计实验。
2.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3.运用物理图象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操作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
2.体验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寻找物理量间关系的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过程体会物理学的逻辑之美和方法之美,体会数理的巧妙结合,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学习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过程和所用方法,并会利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五、教学难点1.探究思路的形成及实验条件的控制。
2.用图象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六、教学工具橡皮筋(5根),滑块,砝码,气垫导轨,光电门,刻度尺,打点记时器(电火花),纸带,坐标纸,多媒体设备。
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速度变化的原因,掌握速度变化的计算方法。
3. 引导学生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速度变化的原因及其计算方法3. 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速度变化的原因及其计算方法。
2. 难点: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2. 利用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功和速度变化的实际意义。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功和速度变化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速度变化的原因和计算方法。
3. 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5.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功与速度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功和速度变化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功的计算方法和速度变化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课堂问答和练习题的反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讲解。
2. 针对小组讨论的反馈,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
八、课后作业:1. 巩固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巩固速度变化的原因和计算方法。
3. 深入思考功与速度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九、课后反思: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计划,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十、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关注功与速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功和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掌握动能定理。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动能定理:物体所受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3. 实验原理及方法。
4. 数据处理及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的应用,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教学难点:实验过程中误差的减小,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能定理。
3.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讲解:讲解动能定理,让学生理解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动能定理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数据处理与分析: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实验准备:1. 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绳、小车、光滑水平面、计时器、刻度尺。
2. 步骤:a. 调节弹簧测力计,使其零点准确。
b. 将细绳穿过弹簧测力计,固定在小车上。
c. 将小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确保轨道平整。
d. 调试计时器,确保其正常工作。
e. 测量并记录光滑水平面的长度。
七、实验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两人,合作完成实验。
2. 实验步骤:a. 一名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另一名学生记录小车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
b. 逐渐增加拉力,使小车加速运动。
c. 记录不同拉力下小车的速度变化。
d. 重复实验,减小误差。
7.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2新课 第七章: (9)
7.6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
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实例探究
☆ 体会图象法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有一只小老鼠离开洞穴沿直线前进,它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当它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 1的甲处时速度为v 1,试求:
(1)老鼠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 2的乙处时速度v 2多大?
(2)从甲处到乙处要用去多少时间?
解析:(1)由老鼠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得v 2 d 2 = v 1d 1
所以老鼠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 2的乙处时速度v 2 = d 1v 1/d 2
(2)由老鼠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作出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线下方的面积代表的物理意义可知,从d 1到d 2的“梯形面积”就等于从甲处到乙处所用的时间,易得 点评:用图象法解决物理问题,简便直观,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v
d 1-)11)((211
221v v d d t -+=。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精选2篇)《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巩固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7.6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教案
一、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初中我们学到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比如一辆小车【器材】,我们使它运动起来它就具有了动能。
【演示】想一想小车的动能从无到有发生了变化,是什么原因呢?【提问】生:人手施加的力对小车做了功。
请坐下,回答的很好。
这样的例子其实是很多的,比如:足球运动员在罚任意球的时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视频】。
据测算,足球运动员在射门的时候足球速度可以达到100km/h 以上。
想一想,足球的速度那么大,它就有了很大的动能,这个动能是怎么产生的呢?【提问:**,你来说一下】生:足球运动员给球一个力,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总而言之就是人对足球做了功;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关于射箭的录像【视频】射出去的箭由于具有比较大的动能而对敌人形成了杀伤力,那么这个动能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提问】生:弦的推力对箭做功。
由此可见:外力对物体做功会引起物体动能的变化。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外力做功和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那么由于物体的动能和物体的速度又关系密切,因此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外力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板书】。
二、方法:实验想想看:可以用什么方法研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呢?实验的方法。
【板书】那么用什么实验探究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呢?首先我们要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那么怎么来进行一个实验方案的设计呢?【PPT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明确实验目的;接下来,就是要设置一个实验的情景,也就是通过合适的物理过程分析研究对象;然后再选用相应的实验器材;最后,拟定一些实验方法,就是用什么方法来对物理量进行测量。
通过我们这么几条分析,下面请各小组同学先阅读教材《探究思路》这一部分内容,稍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三、原理:测W 、v①W在教材上给出了两个参考案例,我们肯定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这几个问题:功是力与力方向上位移的乘积。
直接测量物体所做的功是比较困难的。
我们可以采用特殊的办法,比如设置情景:使对物体所做的功成倍数增加,将每次的功按照1W ,2W ,3W...这种“倍增”的思想进行改变,再测出做功以后物体速度的变化,并不直接测出功的大小。
整合高中物理必修二 第七章 第6节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
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2.学习利用物理图像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相关量变化的关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2.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理念。
教学重点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物理方法──倍增法,并会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像法。
思路方法1.在实验探究活动前,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研究探索的思路,提出研究的方法;2.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要围绕分析论证实验预案、确定完善课本方案并在实验操作中改进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这条主线进行;3.在实验探究活动后,要善于总结,理出方法;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必将对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教具准备①钉有2个长直铁钉的长木板(附木块);②小车(300g);③相同的熟胶橡皮筋6根(附:细线若干);④J01207火花式打点计时器(附:220V交流电源、备用墨粉纸盘、平直纸带若干);⑤计算机及投影设备。
[新课导入]从这节开始,我们讨论物体的动能。
通过做功来了解某种能量的变化,从而研究这种能量,这是我们一贯的思想。
前面已经研究了重力做的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从而确立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我们也探究了弹力做的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并且能够由此确立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那么,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一节和下一节将探究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物体的动能与它的速度是密切相关的,而物体速度的变化又与它受的力有关,所以,这一节我们首先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新课教学]一、探究的思路1.阅读教材,提出方法(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
新会陈经纶中学黄天平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2》(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7章第6节。
本节教材目的在于为下一节动能定理做准备的,精心探讨实验原理,教师指导演示,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理解实验原理后,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同时,对作功与速度平方成正比的物理规律有明确的感性认识,从而为下节动能与动能定理的学习作好准备。
本节课在实验室进行。
2.学生分析
学生们日常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对物体作功,会改变物体的速度,但是,怎样把力做功和做功引起的速度的变化定量联系起来是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在橡皮筋的弹力做功的处理和实验数据的处理上会感到迷茫。
通过课前讨论,学生们会得出以下共识:作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W∝V,W∝V2,W∝V3 或W∝
(提出假说);如何去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有哪些实验方法可行呢(迎接挑战,确定通过橡皮筋弹射小车实验验证)?操作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们能成功吗?产生这样的疑问可以催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3.设计思想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课程进行中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同时获得学习物理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注重教学过程的科学探究的质量,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互动。
教学方法:试验观察法+合理推理+试验验证+归纳总结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2)掌握为增强实验的可靠性对实验器材和方法实施控制的技能。
(3)掌握用图像法处理数据的技能。
(4)使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整个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艰辛历程。
(2)通过解决变力做功问题,体会科学方法的精妙。
(3)通过excel软件的使用,体会计算机技术在辅助实验方面的巨大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待科学实验严谨认真
的态度,实事求是,努力思索的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实验过程中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领会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原理,对变力做功的巧妙处理和掌握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比较选择,理解橡皮筋做功(变力做功)的巧妙处理,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实验数据的处理
6.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03 提问:那么我们怎
样来找到做功和速
度变化的定量关系
呢?
思考并回答:通过实
验分别测量功和速度
的数值,再进行数据
处理来寻找两者之间
的关系。
04 你们有哪些具体的
实验方案吗?请大
家分组讨论
小组内讨论,画出实
验草图
引导
提出实验方案一07 有人可以展示设计
方案吗?(请同学
甲上讲台来展示小
组的设计方案,并
解释设计原理)
同学甲通过实物投影
展示草图并讲解:利
用重物拉动小车前
进,通过打点计时器
测量小车的速度和拉
力做的功,得到功和
速度的数据,再进行
数据处理。
其余同学参与讨论08 提问:这个方案很
眼熟,我们用它进
行过验证牛顿第二
思考并回答:这个方
案可行。
定律,大家认为这个方案可行吗?
08 这个方案里,小车
受到的只有拉力
吗?如果还有别的
力应该怎么办呢?观察并回答:还有小
车与木板间的摩擦
力,还有打点计时器
对纸带的阻力。
应该
平衡这些阻力。
提出
疑问
激发
学习
兴趣
提出实验方案二09 这样方案一就可行
了。
还有其它方案
吗?(请同学乙上
讲台来展示小组的
设计方案,并解释
设计原理)
同学乙通过实物投影
展示草图并讲解:利
用重物做自由落体运
动,通过打点计时器
测量重物下落的高度
计算重力做的功,还
可以计算出重物下落
的速度,从而得到功
和速度的数据,再来
进行数据处理。
其余同学参与讨论
7.板书设计
1.试验目的:探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试验方案:利用橡皮筋弹射小车来研究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
3.怎样解决橡皮筋这个变力做功问题,实验中对橡皮筋有什么要求。
4.数据处理(列表,图像法)
5.结论:
8.学习评价表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学习情况评价表
班级 高一( )班 姓名
2v w
教学反思:
本次试验体现新课程强调的探究方法,师生互动良好,学生通过设计、展示自己的试验方案,去锻炼创新能力,发挥学习主动性,在
探究自然规律的同时获得学习物理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试验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注重试验过程中的科学探究的质量,让他们动脑动手,去发现和解决试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找寻到物理规律,同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