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功的物理教案5篇
功的物理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选取教材《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功和能”部分,具体包括:2.1节“功的概念及其计算”,2.2节“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以及2.3节“动能和势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使学生了解功率的概念,能够计算简单物理过程中的功率。
3. 引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功率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含义及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用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计时器、演示用滑轮组等。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是如何使物体发生位移的”。
2. 教学新课:(1)讲解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定义。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介绍功率的概念,讲解功率的计算方法。
(4)讲解动能和势能的含义,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3. 随堂练习:(1)计算给定物理过程中的功。
(2)计算给定物理过程中的功率。
(3)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实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计算公式。
2. 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
3. 动能和势能的含义、转化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物体在恒力作用下的功。
(2)计算物体在变力作用下的功。
(3)根据给定条件,计算功率。
(4)分析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 答案:(1)W = F × s(2)W = ∫F × ds(3)P = W / t(4)动能转化为势能,势能转化为动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探讨实际生活中的功和功率实例。
(2)研究动能和势能的守恒定律。
(3)了解现代科技中与功、功率相关的研究成果。
初中物理教案 功
初中物理教案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深入探究功的内涵。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公式。
2. 难点:功的应用,尤其是如何运用公式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功的概念。
3.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动画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如人提着物体上楼、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的关系。
2. 探究功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功?谁能举例说明?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3. 学习功的计算公式:提问:如何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功的定义,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
解释:F 表示力的大小,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cosθ 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的余弦值。
4. 应用功的计算公式: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如:一个力为10N 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 5m,求这个力所做的功。
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功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同时,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物理《功》教案 7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 7篇初中物理《功》教案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工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教学准备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初中物理《功》教案 2一、教学设计思路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
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
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功的计算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四、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投影机五、课时建议1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播放踢足球的动画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动能和势能,放映图片"炮打飞人,掷铁饼的图片",放映功的视频文件,还有课本上的图片。
提出问题,它们的共性是什么?观看图片并思考他们的共性。
功的物理教案5篇
功的物理教案5篇教案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1章第1节,内容为: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功的概念,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简单物体的功。
2. 掌握功的单位,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和单位换算。
2. 重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功的故事,如“拉车爬坡”。
2. 讲解功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3. 例题讲解:用课本上的例题讲解功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5. 单位换算:讲解功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功的计算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单位及换算七、作业设计(1)拉力为10N,移动距离为5m的木箱。
(2)重力为15N,上升高度为3m的物体。
答案:(1)50J(2)45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在单位换算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设备、运动训练等。
教案二至教案五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在上述的教案中,教学难点与重点部分需要重点关注。
这部分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这些难点和重点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设计和调整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部分也需要重点关注。
这部分详细列出了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
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灵活调整教学过程,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机械能》的第三节“功”。
具体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
重点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分析影响功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功大小的因素。
难点:理解功的性质,能熟练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滑轮组等。
学具:小组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小木块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运动员举重、抛铅球等体育项目,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项目中,运动员所做的功与什么因素有关?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分析影响功大小的因素,如力的大小、力的方向、物体的位移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解答例题,强调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功的题目。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动手操作(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不同位移下的功。
老师指导,纠正学生操作错误。
老师点评学生表现,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影响功大小的因素4. 例题解答步骤七、作业设计某同学提着一桶水,从一楼走到三楼。
小明用力推一辆自行车,使其从静止开始运动。
作业答案:略。
2. 拓展延伸:查找资料,了解生活中的机械效率,分析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物理学科《功》教案
物理学科《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学科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功》,详细内容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方法,功的性质,以及实际生活中功的应用案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分析物体受力时的能量转化。
3.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培养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功的性质。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功与能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斜面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推门的实例,让学生思考推门过程中力的作用与效果。
2. 知识讲解:a. 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受力时的能量转化。
b. 介绍功的计算方法,讲解公式:W = F × s × cosθ。
c. 分析功的性质,讲解功与能的关系。
3. 例题讲解:通过黑板和挂图,演示并讲解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斜面向上移动的例子,计算物体所做的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几个简单的功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利用弹簧测力计、小车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际测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功的计算过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
3. 功的性质:标量,具有大小,无方向。
4. 功与能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力的作用所做的功。
b. 分析一个实例,判断力对物体的作用是否具有功的效果。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功的例子,如体育运动、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功》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8篇)
初中物理《功》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8篇)初中物理《功》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功》优秀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功》优秀说课稿篇1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我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新课教学。
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对功的理解,功的计算。
在学习第七章《力》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力的知识,本节课是对“力”与”功和能“知识的一个衔接和升华。
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量”做铺垫,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三、说教法、学法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观察、讲授、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功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功教案5篇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功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功率教案1杠杆(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平衡。
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 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线(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
二、什么是杠杆?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要点:(1)硬棒(2)绕着固定点转动三、几个名词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2、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3、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学生练习:作图P68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小题。
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什么叫杠杆的平衡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
2、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
(大同学推靠近门轴方向,小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平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功》,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与计算方法;2. 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对功的影响;3. 正功与负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2. 使学生了解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对功的影响,能正确区分正功与负功;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正功与负功的区分。
难点: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对功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米尺等;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推门时,门轴处的手更容易感到疼痛?2. 知识讲解:(1)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果;(2)介绍功的计算公式:W=Fs;(3)讲解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对功的影响,通过实例解释正功与负功的概念。
3. 例题讲解:(1)计算水平方向上的力对物体做功;(2)计算斜面上的力对物体做功;(3)分析正功与负功的实例。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计算不同方向上的力对物体做功;(2)判断给出的实例中,力是做正功还是负功。
5. 学生实践操作:(1)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用米尺测量位移;(3)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W=Fs;3. 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对功的影响;4. 正功与负功的概念;5. 例题及解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水平方向上的力;b. 斜面上的力;c. 垂直方向上的力。
a. 人推车向前;b. 抬重物向上;c. 拉弹簧测力计使其缩短。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程度,以及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功的实例,如走路、爬楼梯等,加深对功的理解。
初中物理《功》说课稿(通用12篇)
初中物理《功》说课稿(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功》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物理《功》说课稿篇1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和体会: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本章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了铺垫。
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量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
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
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功的原理、机械效率、能量等知识奠定基础。
另外,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这节课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⑵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应用W=FS做简单计算题。
2、过程与与方法⑴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⑵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第十一章第1节功》学历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功》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功”的初步认识。
在物理学中,功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力在空间中产生的效果。
本节课将通过实验和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功的基本概念、单位及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掌握功的单位及换算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单位进行计算。
3.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并分析力做功的实例,加深对功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三、评价任务1. 口头评价: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评价学生对功的概念及单位的理解程度。
2. 书面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评价学生对功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掌握情况。
3. 实验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功的感性认识及实验分析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力学基础知识,引出功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学习:(1)理论学习:讲解功的概念、单位及计算公式,通过举例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
(2)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力做功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中力的方向、移动距离与做功的关系。
3.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加深对功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掌握。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并提交。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初步掌握功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功的实例。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例图片或实物。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介绍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就是力使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并且力的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同。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其中θ是力和物体移动方向的夹角。
3. 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单位:焦耳(J)。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实例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分析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
2. 让学生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实例中的功。
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力和距离,以及如何计算功。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即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提问: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功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5篇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物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物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1、什么是曲线运动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下边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直线运动?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曲线运动(1)几种物体所做的运动a:导弹所做的运动;汽车转弯时所做的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的运动;b:归纳总结得到: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
(2)提问:上述运动和曲线运动除了轨迹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呢?(3)对比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和弯道上行驶的情况。
学生总结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
过渡: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1)情景:a:在砂轮上磨刀具时,刀具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方向飞出;b:撑开的带着水的伞绕伞柄旋转,伞面上的水滴沿伞边各点所划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
(2)分析总结得到: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推理: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个或两个同时变化,就表示速度矢量发生了变化。
b:由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过渡:那么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做曲线运动呢?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1)一个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钢珠,如果从旁给它施加一个侧向力,它的运动方向就会改变,不断给钢珠施加侧向力,或者在钢珠运动的路线旁放一块磁铁,钢珠就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做曲线运动。
初中物理《功》教案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了解功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难点:理解功的性质,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关系。
初中物理《功》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功》,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如下:
1.功的定义:教材第9.1节,阐述功的概念,介绍功的表示方法。
2.功的计算:教材第9.2节,讲解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关系。
3.功的性质:教材第9.3节,介绍功的正负性质,分析不同情况下功的特点。
1.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学生必须掌握。
补充说明:在讲解功的概念时,要详细解释“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直观理解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关系。在计算方法上,要强调公式W=Fs中的各个物理量的含义,特别是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一致性。
2.难点:功的性质,特别是正功和负功的概念。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1.功的定义
2.功的计算公式
3.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关系
4.功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计算题:给出一个物体受力移动的情景,要求计算力所做的功。
(2)分析题:分析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受力时,力所做的功的特点。
2023年八年级物理功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功教案5篇八年级物理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机能: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 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各自的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
培养学生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三、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鸡蛋四、教学步骤:(一)引入课题。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一上课便向学生播放关于盘山公路,供轮椅通行的斜坡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给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入课题,当我们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时,因为我们用了力,我们说自己在“工作“。
然而在物理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概念“功”的导入。
(体现重点)当你举高物体时,你就应用储存在体内的化学能,使物体的位置升高了。
在物理学中,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举起相同的高度,物体的重力越大,举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对于同样重的物体,举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
那么“什么是功?”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如果我们用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初中物理功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15篇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5篇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功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篇1一、学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识点:⑴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知道光是电磁波。
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⑵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⑶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
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
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⑷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
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⑸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能通过具体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6)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
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自主点:⑴联系能量守恒学习有关能源的知识;⑵自主学习半导体、超导体等等。
3、综合点: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相关学科:理化生综合如:如何听到声音与耳朵的结构关系;透镜成像与眼睛的关系;电池中的化学变化等等。
4、拓展点:联系所学知识向实际生活、生产领域拓展,向当前高科技领域拓展。
5、创新点: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创新性的见解,能够进行简单的创造性小发明、小制作。
〈二〉技能目标1、自主能力:能联系旧知识自主学习新课,能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2、综合能力: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联系各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3、拓展能力:由所学知识拓展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4、创新能力: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2. 掌握计算功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功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2. 计算功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功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2. 应用功的公式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物理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重物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功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涉及到功的概念。
2. 学生分享例子,教师总结并引导思考功的物理意义。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结果,表示为力和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 = F * d *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d表示物体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 讲解功的单位: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乘以1米。
三、实验演示(10分钟)1. 准备实验器材,演示弹簧测力计拉动重物的实验。
2.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重物的移动距离。
3. 计算实验中的功,并与学生分享计算过程。
四、练习题解答(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 学生解答完毕后,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
2. 强调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了功的定义和物理意义,掌握了计算功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在实验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了对功概念的理解。
在练习题解答环节,学生通过独立解答和教师讲解,巩固了功的计算方法。
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总结出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理解了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作业布置环节,让学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人用力推石头而没有推动
分析:
分析、总结
F≠0
S=0 没有做功(劳而无功)
(2)冰壶在平滑的冰面上滑行
分析:
F=0
S≠0 没有做功(不劳无功)
(3)提箱子在水平路上走
按教师提出的问题思
分析:
考、讨论,并交流自
F≠0
己的观点。
S≠0
F⊥S 没有做功(劳而无功)
归纳总结:不作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反馈练习:
力推动重 100 N 的箱子,前进了 10 m,推箱子
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
高 1.5 m,他做了多少功?(g=10 N/kg)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能 力。
培养学生分 析、概括、 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和 阅读理解能 力
培养学生的 学生分析计 算能力
布置作业: 1、课本 64 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2、课时配套练习本节内容
(1)当你抱着一摞书不动时,你累吗?你对书
做功了吗?为什么?
(2)用力推讲台时,讲台没有动,人累吗?人
对讲台做功了吗?
动手计算
(3) 用脚踢球时,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
中,人对球做功了吗?
(4)人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走,人对书包做
功了吗?人背着书包上楼时,人对书包做功
吗?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
二、功的计算:
一、力学中的功 1.功的含义:
2.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二、功的计算: 1、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2、单位:焦耳,简W称=F焦S符号 J
1 焦=1 牛·米(1J=1N·m) 1J 的物理意义:
评估与交流。
作用在物理上了力越大、物体在力的作用
下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力
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
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1、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W=FS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 J
1 焦=1 牛·米(1J=1N·m)
1J 的物理意义:
3、例题:在平地上,用 50 N 的水平推
标
理问题。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 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
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 阅读指导法 讨论法归纳 法
教具
小车、粉笔盒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引入 新课
1、提问: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受力前进,小 思考、回答
车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小车有“成
效”,做了贡献?
观察小车、粉笔盒的
2、举起粉笔盒,举力对粉笔盒的移动做了 运动状态,思考并评
贡献,取得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理做了 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
功。在演示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课堂 练习 课堂 小结
布置 作业 板书 设计 课后 反思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
3.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思考、回答、交流、
播放多媒体图片,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 讨论。
以下三个实例,看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并总结
归纳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课题
一、功
授课 向德先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知识与技能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
算。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学 过程与方法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目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
计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观察、思考、回答各
请学生观察多媒体图片中力做功的例子,起 图中力做功和没有做
重机吊起货物、马拉车,并提问“你知道用什 功的原因,分析、概
么标准来判断是否做功吗?”分析、总结一下 括、总结出做功的两
力学中的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分组讨论总 个必要因素。
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效。
激发学生积 极思考问 题。 使抽象的知 识形象、具 体,便于学 生接受。
一、力学中的功
教 1.功的含义: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 分析、总结
学 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培养学生观
过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
察、分析、
程 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
概括能力。
设 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