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所载黄帝史迹述论
帝王世纪
帝王世纪总叙帝王叙事皇者,天人之总,美大之称也。
《易纬》曰:帝者,天号也。
德配天地,不私公位,称之曰帝。
天子者,继天治物,改政一统,各得其宜。
父天母地以养人,至尊之号也。
大君者,君人之盛也。
《吕氏春秋》曰:帝者,天下之所适;王者,天下之所往也。
《尚书纬》曰:帝者天号,王者人称;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
天子,爵称也;皇者,煌煌也。
《洛书》曰:皇道缺故帝者兴。
《韩诗外传》曰:君者,群也;敢群天下万物而除其害者,谓之君也。
天皇。
颜峻《始学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十三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
(《洞冥记》曰:一姓十三人也。
徐整三五历纪云:岁起摄提元气,肇有神灵一人,有十三头,号天皇。
《春秋纬》云: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九州,长天下也。
)《遁甲开山图》曰:天皇被迹在桂州昆仑山下。
地皇。
《始学篇》曰:地皇兴于熊耳龙门山。
人皇。
《始学篇》曰:人皇九头,兄弟各三百岁,依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各居一方,因是而区别。
(荣氏云:人皇兄弟九人,生于荆马山,身九色。
)有巢氏。
《始学篇》曰: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
(皇甫谧以为,有巢在女娲之后。
)《遁甲开山图》曰:石楼山在琅邪,昔有巢氏治此山南。
燧人氏。
《尚书大传》曰:燧人为燧皇,以火纪官。
《礼含文嘉》曰: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遂天之意,故为燧人。
太昊庖牺氏。
《帝王世纪》曰:疱牺氏,风姓也。
蛇身人首,有圣德。
燧人氏没,庖牺代之,继天而王。
首德于木,为百王先。
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
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
都陈,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充庖厨,故号庖牺氏,是为牺皇。
后世音谬,故谓之伏牺,或谓之密牺。
(一解云:ж,古伏字。
后误以ж为密,故曰密牺。
)《尚书序》曰:伏牺氏之王天下也。
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诗含神雾》曰:华胥履大人迹而生伏牺。
《左传》曰:伏牺氏以龙纪官。
帝女娲氏。
《帝王世纪》曰: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
炎帝神农氏典籍记载之梳理
北山经第三: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 流注于河。
《山海经•北次三经》:太行、太岳之间鹿渎山“姜阝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郯水”(见《山海经》郭璞注)。“郯” 字从“炎”。
《北次三经》说:“发鸠之山„„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北次三经》:“发鸠之山(郭注:今在上党郡长子县西),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 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山海经•北次二经》说:“谒戾之山„„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水经•沁水》曰:“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 海内经第十八: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 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大荒西经第十六: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海内经第十八: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 乐风。 《大荒东经》: “应龙处南极,杀蚩尤及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其实这一记载并不能作为“姜水说”的证据: 其一、若将“昔少典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 的 “生”理解为“出 生”和“生育”未必确切。实际上这里的“生”却并非出生、生育的意思,而应 理解为“枝庶、后裔”。也就是说,《国语·晋语》说的少典生黄帝、炎帝,是 说黄炎都是少典的后裔而已,并非是说黄炎为少典之子。如若,则等于承认了炎 黄“兄弟说”。
《老子思想批判》第二章关于《黄帝经》
《老子思想批判》第二章关于《黄帝经》第一节关于《黄帝经》产生时代的判断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理论,在以图案性卦画为载体进行历史传承,跨越了无文字历史上漫长的时空,到有文字之后的历史上,人们一方面给图案性卦画注以文字,以方便学习、理解、记忆,形成了历史上《连山》、《归藏》以图案画为主、文字注释为辅的独特哲学经典。
同时,伴随着文字的普遍使用,也开始有了以纯文字写成的哲学书籍。
由于中国古典哲学在历史上被称之为“道”,对哲学家呼之以“道”家,那么,对于这些历史上又出现的、以纯文字写成的传“道”之书,为与《易》经有别,也就应该称之为“道书”了。
按着史籍记载,在先秦历史上已有《黄帝经》、《阴符经》、《黄帝铭》、《力牧》、《容成子》、《老子》、《庄子》等不同的道书传世。
这类哲学书籍的出现,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无疑,此种新哲学著作的出现,在人们学哲学上就比读《易》经要容易理解得多。
易读、易解,其对于民族思想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就大。
依史籍之载,中国先秦的道书由两个时期所产生:一个是五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产生的道书最多。
例如《黄帝经》、《黄帝铭》、《阴符经》、《力牧》、《容成子》、《黄帝泰素》等等;另一个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此一时期之道书如《老子》、《庄子》等。
由于后人不知道为什么夏、商两代没有哲学著作产生的原因,因而也就将黄帝时期的哲学著作认定为春秋战国之际的人“伪托”①为黄帝、力牧、容成的著作。
事实上,此种说法没有举出任何历史依据,只是一种主观凭空的怀疑之辞。
汉以来,在图书分类上,也是很不准确的。
例如班固就把哲学著作分成了甚么“道家”与“阴阳家”之著。
当然,这些书中的绝大部分,我们恐怕是永远都难以见到了。
见不到,不能研究,也就不能凭空去谈论。
1973年,历史上曾失传两千年左右的《黄帝经》又重见天日,感谢出版部门印刷出版了此书,使我们得到了阅读和研究的机会,因而对它也就有了比较深刻的历史认识。
所以,我们就能够对《黄帝经》进行较为细致一点的研究与探讨了。
《庄子》全文足本(共三部分):(一)内篇
《庄子》全文足本(共三部分):(一)内篇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姓庄,名周。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他和他的门人著有《庄子》(又叫《南华经》)。
他的作品被编入《庄子》一书。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而今本《庄子》仅三十三篇六万五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其中内篇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篇十五篇:《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杂篇十一篇:《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而今所传三十三篇,为晋代郭象整理。
内篇逍遥游第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庄子内篇《应帝王》
庄子内篇《应帝王》应帝王【内容提要】《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的最后一篇,它表达了庄子的为政之道。
本篇庄子从“不治为治”、“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出发。
提出什么样的人“应”成为“帝王”,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提出一个“帝王”应如何治理天下。
为了阅读方便,将本篇按照讲述的内容情节分成七部分,分别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一)【原文】齧缺问于王倪①,四问而四不知。
齧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②。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③。
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④,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⑤。
泰氏,其卧徐徐⑥,其觉于于⑦,一以己为马⑧,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⑨,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注释】①齧niè缺、王倪:人名。
②蒲衣子:人名,传说中的古代贤人。
③有虞氏:即虞舜。
泰氏:即伏羲氏。
④藏:怀;指藏在心中。
要yāo:求取;希望。
⑤未始出于非人:始终未能超脱出物之外。
⑥徐徐:指安稳、宽舒的样子。
⑦于于:悠游自得的样子。
⑧一:一旦。
一说讲作“竟”,亦可通。
⑨情:真实,实在。
【译文】齧缺向王倪求教,连提了四个问题,王倪都回答说他不知道。
齧缺于是高兴地跳了起来,到蒲衣子处把上述情况告诉给他。
蒲衣子对王倪说:“你如今才知道齧缺是什么人吗?虞舜比不上伏羲氏。
虞舜他心怀仁义在于取得人心,只是获得了百姓的拥戴,却始终未能超脱出物之外。
伏羲氏他睡觉时睡得安安稳稳,他觉醒时悠游自得;有人一旦把他称作马或牛,他也毫不在乎;他告诉别人什么,一定真实无伪,他的德行一定诚恳无欺,而且他已超脱出物之外。
”【赏析】第一部分借蒲衣子之口,通过虞舜与伏羲氏对比,说明帝王只有实施无为而治才能超脱出被外物所累的困境。
庄子认为虞舜仍是通过仁义思想的教化取得人心,获得百姓的拥戴,是出于个人主观意志的一种刻意行为,不是自然的,是在利用人的功利之心,是一种有为而治的行为,必然是被外物所累。
伏羲氏时情况则不同,他不以自己的是非道德标准去约束众庶,听任人之所为,人们的智能才能够任率自得,情感因此无需矫饰,是最纯真的。
五帝本纪赞阅读答案_五帝本纪赞翻译赏析
五帝本纪赞阅读答案_五帝本纪赞翻译赏析《五帝本纪赞》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五帝本纪赞》是《古文观止》里的一篇文章,本为《史记·五帝本纪》的赞语部分,其宗旨在于说明《五帝本纪》的史料来源和作者的见解。
文章先总提有关五帝最早史料,接着写作者实地考察和对史料的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最后说明作者论述的根据。
文章不满两百字,言简意赅,曲折回环,是一篇引人入胜的说明性的短文。
【原文】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
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
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着为本纪书首。
【注释】1、五帝:中国古代帝王。
2、太史:官名,是掌管政府资料档案文件的,秦汉时称“太史令”。
3、尚:通“上”,久远。
4、《尚书》:即《书经》,简称《书》。
中国最古的史书,内容包括上古典谟训诰之文,因此称《尚书》。
5、百家:先秦时代,思想学术家极多,如老子、庄子、墨子、苟子等,统称百家,又称诸子百家。
6、雅:正确、合乎规范。
驯:通“训”,可以为训。
事有所依,文辞又美,也就是有规范的意思。
7、荐绅:通“捂绅”,也作“缙绅”。
捂,插。
绅,大带子。
播绅,谓插笏垂绅,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
借指大人先生。
8、宰予:字子我,也称宰我,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善于辞令。
《五帝德》及《帝系姓》:见《大戴礼》及《孔子家语》。
9、儒者:指学习儒家学说的诸生。
10、空峒:也作“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
《庄子》说,黄帝曾在这里向广成子问道。
11、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
黄帝文化:中华文明的奠基
黄帝文化:中华文明的奠基诸多古籍文献记载及考古发掘成果表明,黄帝是中华民族从蒙昧时代向文明时代转折时期的关键人物。
中国远古政权组织雏形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奠定,施政化民的举措,亲民理念、创业精神等因素的出现,无不与黄帝之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黄帝创制为特征凝聚、演变而成的黄帝文化,以其开拓、进取、统一、团结、和谐、创新等文化理念及其丰富意蕴,经过数千年的沉淀、丰富、继承、弘扬和发展,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须臾离不开的精神血脉和文化纽带。
中华民族始祖文化的认同认祖祭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始祖文化认同。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黄帝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民族魂。
作为民族始祖,黄帝不仅仅是血脉上的认同,更是中华民族尊崇的神圣精神文化符号和凝聚力、向心力的象征。
黄帝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文化开创时代,人们常讲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即是由黄帝时期计算而得来的。
民族始祖的认同,其基础是历史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不竭源泉。
从黄帝开始,五帝承传,夏、商、周三代天子,春秋战国诸侯,秦汉直至明清帝王,无不奉尊黄帝的治统,无不承认自己是黄帝子孙。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纪事著史传统,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二十四史被世人公认为国家“正史”,二十四史的首部是《史记》,《史记》开卷是《五帝本纪》,而五帝始于黄帝。
在先秦两汉时期的《逸周书》《周易》《山海经》《春秋左传》《世本》《国语》《庄子》《列子》《管子》《商君书》《韩非子》《竹书纪年》《吕氏春秋》《大戴礼记》《淮南子》等古籍中都有对黄帝事迹不同程度的记述,这绝不是偶然的。
历史表明,黄帝部族的活动代表着中国早期文明的初步跃进,其跃进的痕迹,经过长时期的流传,再经由周人的增益、润饰,更加鲜明而丰富,尤其是经过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慎重的整理与研究,并以《史记·五帝本纪》作为中华文明史的开篇以来,黄帝登上了至尊至贵的显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及中华治统的缔造者,黄帝文化由此而得以传承下来。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注释)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注释)篇一: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集解凡是徐氏义,称徐姓名以别之。
[]余者悉是骃注解,并集觽家义。
索隐纪者,记也。
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
又纪,理也,丝缕有纪。
而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
正义郑玄注中候暣省图云:“德合五帝坐星者,称帝。
”又坤灵图云:“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
”案: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谯周、应劭、宋均皆同。
而孔安国尚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孙氏注世本,并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为五帝。
裴松之史目云“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
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觽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第者,次序之目;一者,举数之由:故曰五帝本纪第一。
礼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正义云:“左阳,故记动。
右阴,故记言。
言为尚书,事为春秋。
”案:春秋时置左右史,故云史记也。
黄帝者,①少典之子,②姓公孙,名曰轩辕。
③生而神灵,弱而能言,④幼而徇齐,⑤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⑥>>注①集解徐广曰:“号有熊。
”索隐案: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
此以黄帝为五帝之首,盖依大戴礼五帝德。
又谯周、宋均亦以为然。
而孔安国、皇甫谧帝王代纪及孙氏注系本并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
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
亦号轩辕氏。
皇甫谧云:“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又据左传,亦号帝鸿氏也。
正义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
”案: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
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
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
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故曰黄帝。
封泰山,禅亭亭。
亭亭在牟阴。
_黄帝四面_神话的历史学阐释_郑先兴
第35卷第2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V ol.35N o.2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M ar.2008/黄帝四面0神话的历史学阐释郑先兴(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河南南阳473061)摘要:对于/黄帝四面0神话,学者们的解释颇有歧义,有说是黄帝派亲信治理四方,有说是/布诚心于四方0,有说是黄帝宗庙/明堂0的结构。
其实是指远古的走婚制。
黄帝时代当正是各个部族处于走婚阶段。
所谓/黄帝四面0就是说处于中原地区的黄帝族人,可以到四方去走婚,从而使得周边四夷的部族由此紧密相连,逐渐形成统一的种族,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精神。
由此,中原文化的历史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
关键词:黄帝四面;神话历史化;走婚;中原文化;历史阐释中图分类号:K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59(2008)02-0137-03作者简介:郑先兴(1961-),河南南阳人,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汉代文化史研究。
在中国古代神话系统中,/黄帝四面0神话不占主要地位,甚至有人怀疑是否构成神话。
如袁珂先生的5中国神话传说6中说:/黄帝的相貌也生得极奇怪,传说他长有四张脸。
0有学者就批评说:/本来不是神话,又硬要人家去-当神话.理解,这实在别扭。
0[1]但毕竟以其传闻的怪诞,颇受学者的重视。
在这里,笔者观照前人的论述,从历史学的角度,试图探究/黄帝四面0神话的历史因素,以及由此所涉及的对中原文化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
一、/黄帝四面0神话阐释之分歧/黄帝四面0神话的文献出处有二:1.传世文献。
5太平御览卷七九#尸子6记载: /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
05吕氏春秋6:/故黄帝立(位)四面。
05淮南子#天训篇6:/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
《史记--黄帝本纪》(教学论文)
•••••••••••••••••《史记--黄帝本纪》(教学论文)《史记--黄帝本纪》(教学论文)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三战,然後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获宝鼎,迎日推筴。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有士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
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
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
史记之五帝本纪
史记之五帝本纪关于五帝的划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依据主要是司马迁的记载,也有的人认为三皇是伏羲、神农、黄帝,五帝是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主要是孔安国、皇甫谧等人的观点。
本纪一般是天子的传,给诸侯记传一般称世家。
司马迁的五帝本纪实际上描述的主要是黄帝、唐尧、虞舜三人,颛顼、帝喾所占的篇幅比较少。
1.黄帝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
黄帝之所以称为黄帝,是因为黄帝主土德,而土的颜色为黄色。
名轩辕是因居轩辕之丘而得名,也经常被称为轩辕氏。
号有熊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说是地名,黄帝迁都至有熊,有人认为是在河南新郑,一说为国名,黄帝为有熊国国君。
史书对黄帝的评价很高,称其为“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生而神灵,有人解释为黄帝母亲看到流星,有感而怀孕,二十四个月后生下黄帝。
应该说这种解释具有神话的意味,不足为信。
弱而能言,就是还没到会说话的时候就会说话了,有早慧的特征。
幼而徇齐,徇齐的解释比较多,主流的有三个,一个是说疾速的意思,一个是说品德高尚,一个是说才智过人。
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比较好理解,一般解释为长大后敦厚机敏,成人后聪慧明理。
黄帝那个时代,神农氏为天子,但是统治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诸侯之间经常征战,百姓日子过得很艰难,而神农氏作为天子,却没有了约束诸侯的能力。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黄帝横空出世,带兵征讨那些不义的诸侯,经过了几次战争之后,其他诸侯开始纷纷归附。
在黄帝成为天子的过程中,主要遇到了两个强敌,一个是炎帝,一个是蚩尤。
有人认为炎帝即为神农氏,但是从史记的记载来看,炎帝和神农氏应为两人。
蚩尤的来历众说纷纭,应劭认为蚩尤为天子,也有人认为蚩尤为庶人,但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天子应当为神农氏,蚩尤应该为诸侯。
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之野大战了三次,黄帝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黄帝与蚩尤则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擒杀了蚩尤,关于蚩尤之死,有不同的记载,有的说黄帝命应龙在凶黎之谷杀了蚩尤,也有人认为黄帝在中冀杀了蚩尤。
?《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
《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
还归,遗其玄珠。
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黄帝到赤水的北边游览,登上昆仑山的山巅向南眺望。
不料返回途中失落玄珠。
于是派出足智多谋的智去寻找,没有找到; 派目力颇强的离朱去寻找,没有找到; 派能言善辩的喫诟去寻找,也没有找到。
于是又派头脑不清的象罔去寻找,象罔把珍珠找到了。
黄帝说:“奇怪啊! 象罔竟然就能够找到啊!”这篇记载一则寓言故事,篇幅虽短,但含义却很深刻,把晦涩抽象的生命修炼转化为具象的写意描述,令人深思回味。
黄帝外出游玩,到达赤水之北,转头又去了一趟昆仑山,站在山上,向东南眺望,俯瞰芸芸众生,心旷神怡。
回来之后,就像老子所说的“驰骋畋猎,让人心发狂”,他发现自己的内心躁动不安,久久不能平静。
他忽然发现,自己丢失一颗玄珠。
“玄珠”指道,亦即人的本心。
“玄珠”的丢失就代表黄帝迷失他的本性。
黄帝作为上古明君,又是得道之人,他非常重视对自身真实本性的呵护。
于是他立刻采用三种方法企图找回“玄珠”,复明“道心”。
首先,他派遣足智多谋的“智”前去寻访。
所谓“知”,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发奋学习研究,试图寻回本性。
但结果不仅没有复明道心,反而生出更多欲望,内心更无法平静。
此后,他又派遣三头六臂,且目力千里的“离朱”去求索。
意思是他用人的眼耳口鼻等去感观感受以求精心明道,结果可想而知,也是无功而返。
第三次,他派能言善辩,八面玲珑的“喫诟”去找寻,代表他用尽技巧,遍寻途径,也没能成功,还是未能达到真正的净化身心,复归本性。
所以道不能靠意识思辨、视觉明心,技巧捷径能得到的。
当他放弃所有有心而为的方式,回归无智、无视、无闻的状态的“无为”状态时,也就是最后黄帝找来混沌懵懂的象罔帮忙寻找玄珠,结果令人惊讶,他处在象罔的状态中,却找回了“玄珠”,寻回“道”的本源。
《史记·黄帝本纪》的阅读答案和译文
《史记·黄帝本纪》的阅读答案和译文《史记·黄帝本纪》的阅读答案和译文黄帝者,少典之子。
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
弱而能言。
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豸区、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权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
平者去之。
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乃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获宝鼎,迎日推策。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
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
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选自《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有删改)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轩辕乃修德振兵振:整顿B.度四方度:渡过C.蚩尤作乱,不用帝命用:听从D.披山通道,未尝宁居披:同“劈”5.下面各句中,都是黄帝“惠民生,得民心”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①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②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
③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黄帝史迹考
黄帝史迹考
刘俊男
【期刊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49)002
【摘要】黄帝生于寿丘(或曰青邱),而寿丘、青邱均应在古长沙国,因为第一,天上的寿星、青邱星对应地上的长沙国;第二,黄帝的祖先、正妃、嫡系子孙均生活在湖南.黄帝主要活动在北方,与抗荤粥和战蚩尤有关.黄帝杀蚩尤后在今洞庭湖一带即位,代神农氏,死后葬洞庭湖边的黄陵,其后裔青阳仍都长沙.
【总页数】4页(P104-107)
【作者】刘俊男
【作者单位】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系,湖南,株洲,412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庄子》所载黄帝史迹述论 [J], 桂珍明;曹亚楠;
2.黄帝及尧、舜、禹三支后裔的地望及主要史迹研究(上) [J], 刘俊男;易桂花
3.黄帝及尧、舜、禹三支后裔的地望及主要史迹研究(下) [J], 刘俊男;易桂花
4.神话·传说·历史——从轩辕黄帝的史迹看古代宗祖信仰 [J], 王志鹏
5.伊洛黄帝史迹考 [J], 杨作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庄子》的篇数与分属
刘向校书于每书一般都要做广罗异 本、除去重复,雠校讹文脱简、写 定正本,条列篇章、定著目次等几 项工作。个别还要命定书名、篇名。 刘向对《庄子》的校理工作,除了 删去重复,厘正文字外,可能还将 《庄子》划分为内、外篇;并给内 七篇拟定篇名。
将《庄子》分为内、外篇,在刘 向那里基本上是属于“以类相从, 一一条别篇目”的性质的工作, 如同他将《晏子》八篇的前六篇 划为一类,后二篇划为一类;将 《淮南》分为内、外。
1.内、外篇的划分和内篇篇名 拟定之考辨
学者一般皆认为《庄子》内、外、 杂篇之划分为郭象所为。其实, 《庄子》篇目的内、外、杂之分 是在郭氏之前;而且在内、外、 杂篇之分以前,先有内、外篇之 分。《庄子》的内、外篇之分, 汉代已经存在。
一个重要的证据是崔譔在注解《齐 物论》“夫道未始有封”一句时说: “《齐物》七章,此连上章,而班 固说在外篇。”(见《经典释文·庄 子音义》)班固是汉代《庄子》注 家之一,《经典释文》中残留了他 的《齐物论》三条注文,《北堂书 钞》一百五十八、《艺文类聚》九 十七录载了他的《难庄论》残文, 都是可以为证的。
刘向是帝胄后裔,特别是在西汉后 期外戚权势日炽的情况下,他的 “汉家天下,刘氏为王”的王权思 想非常强烈。《汉书》记述,“向 每召见,数言公族者国之枝叶,枝 叶落则本根无所庇荫。方今同姓疏 远,母党专政,禄去公党,权在外 家,非所以强汉宗,卑私门,保守 社稷,安固后嗣也”(《汉书·楚元王 传》)
内七篇篇名内蕴着的符应观念 (“ 德 充 符 ” ) 和 帝 王 思 想 (“ 应 帝 王”)根本不是庄子所具有的,那 么它就只能是谶纬之学孕育出来 的了。七篇篇名(逍遥游、齐物论、 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 师,应帝王)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庄⼦“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出⾃《庄⼦·天下第三⼗三》,原⽂如下:天下之治⽅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乎不在。
”⽈:“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王有所成,皆原於⼀。
”不离于宗,谓之天⼈;不离于精,谓之神⼈;不离于真,谓之⾄⼈。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
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
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
以事为常,以⾐⾷为主,蕃息畜藏,⽼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古之⼈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精粗,其运⽆乎不在。
其明⽽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
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搢绅先⽣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数散于天下⽽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道之。
天下⼤乱,贤圣不明,道德不⼀,天下多得⼀察焉以⾃好。
譬如⽿⽬⿐⼝,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
虽然,不该不遍,⼀曲之⼠也。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不明,郁⽽不发,天下之⼈各为其所欲焉以⾃为⽅。
悲夫,百家往⽽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之⼤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矫⽽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说之。
为之⼤过,已之⼤循。
作为〈⾮乐〉,命之⽈〈节⽤〉;⽣不歌,死⽆服。
墨⼦泛爱,兼利⽽⾮鬬,其道不怒;⼜好学⽽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
黄帝有〈咸池〉,尧有〈⼤章〉,舜有〈⼤韶〉,禹有〈⼤夏〉,汤有〈⼤濩〉,⽂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
庄子解说词600
庄子解说词600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于彼,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真经》。
周烈王七年(约公元前369年),庄子出生于宋国蒙邑。
庄子约生于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
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
首先,《史记》记载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又记有楚威王派使者厚币聘庄子一事。
楚威王于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329年在位,且“周能致楚聘,必已三四十岁”,则庄子生年应不晚于公元前369至公元前359年。
其次,《庄子》“于魏文侯、武侯皆称谥”,而于惠王“初称其名,又称为王”,则庄子的生年应“在魏文侯、武侯之世,最晚当在惠王初年”,亦即周烈王七年。
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了一二百字介绍了庄子的生平,并未提起庄子的字。
庄子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自己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有较高研究价值。
“道”是庄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
黄帝文献
修封禅礼毕,乃采首山之铜,铸鼎象物。
鼎成,以象太一于雍州,其鼎知吉知凶,知存知亡,能重能轻,能息能行,不灼而沸,不汲而盈,自生五味,真神鼎也。
遂炼九鼎之丹,服之,以丹法传于玄子,重盟而付之《丹经》,藏于九疑之东,委羽之山,承以文玉,覆以磐石,金简玉字刻其文。
帝又以《灵宝五符真文》金简书之,一通藏于钟山,一通藏宛委之山。
帝所铸剑、镜、鼎器,皆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或有秘谶之词焉。
时薰风至,神人集,成《厌代之志》,留冠佩剑舄于鼎湖极峻处昆台之上,立馆于其下。
有马师皇者,善医马,通神明。
忽有龙下于庭,张口闭目,师皇视之,此龙有病,乃引针以针龙口中,以牛乳煎甘草灌之,龙病即愈,师皇乘龙而去。
黄帝闻之,自择以戊午日升天。
果有黄龙下,垂髯迎帝。
帝乘龙登天,与无为子及臣僚升天者七十二人。
其小臣不得去者,攀断龙髯及堕帝弓,小臣抱弓而号,因曰“乌号弓”。
万姓仰天而呼,因名其地为皇天原,亦名“鼎湖”。
其后有臣左彻,削木为黄帝像,率诸侯而朝奉之。
臣僚追慕,取几杖立庙而祭之,取衣冠置墓而守之,于是有桥山之冢。
黄帝曾游处,皆有祠焉。
五百年后,桥山墓崩,空室,惟剑与赤舄在,一旦亦失去。
黄帝居代,总一百一十年,在位一百年,升天为太一君,又为轩辕之星,备黄龙之体,在南宫之中。
后代享之,列为五帝,居中配天。
盖黄帝土德,中央之位,兼总四方也。
以镇星为子,上配五老,下配五帝。
黄帝之子昌意,居弱水。
昌意之弟少昊,帝妃女节所生也。
帝之女溺于东海,化为鸟名曰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堙东海焉。
少昊名挚字青阳,即帝位号金天氏,黄帝之子也。
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也,圣德,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岁,母蜀山氏,都商丘濮阳。
禺强,黄帝之胤,颛顼之子,与颛顼俱得道,颛顼为玄冥,禺强为北方水神。
帝喾高辛氏,黄帝之孙,帝生而神灵,自言其名,都偃师,在位七十年,年一百五岁。
帝尧陶唐氏,黄帝玄孙,姓伊祁,名放勋,兴于定陶,以唐为帝,都于平阳,在位九十八年,年一百一十八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上古帝王之传说 , 散见于先秦诸典籍之 中, 儒 群生” ( 《 庄子 ・ 在宥》 ) 。广成子回答 至道是“ 窈窈冥冥 , 家崇尚尧 、 舜、 大禹之政 , 加之年代久远文献不足 , 故对 昏昏默默” , 慎重 内在修养清静无为 , 且“ 目无所见 , 耳 无所 闻 , 心无 所 知 ” , 内心 世界 与外 部 世界 隔绝 , 静 心凝 上古帝王史迹多持保守态度 。 同时, 与之相反的是先秦 各家著述中多有上古帝王之记载 , “ 自书契之作 ,先民 神 , 最终 达到天地 阴阳相交 的大道 , 则 可以“ 养 民人 ” 遂群 生 ” 乃 至个人 的长 生 。 可得而闻者 , 经传所称 , 唐虞 以上 , 帝王有号谥 。 辅佐不 “ 可得而称矣 , 而 诸 子颇 言之 , 虽不 考 虑 孔 氏 , 然 犹 著 在 2 . 黄 帝得道 。 篇籍 , 归 乎显 善 昭恶 , 劝诫后人 , 故博 采 焉 。” [ 0 9 ) 长 期 上 文提 到黄 帝 到崆 峒 问道广 成 子 ,广成 子告 诉 了 以来《 庄子》 之研究多集中在哲学 、 文学领域 , 诸位方家 黄帝“ 至道之精” 。 只有经过“ 问道” 这一必要 阶段之后 , 对其史学方面的讨论略显不足 , 而在《 庄子》 中确实保 才可悟道 、 得道 。《 庄子》 之中亦写到黄帝“ 得道 ” 的情 存 着诸 多 古帝 史迹 , 其 中 以黄 帝 史迹 较 为典 型 , 故笔 者 形 : 尝试从“ 黄帝与 ‘ 道’ 、 黄帝与社会政治 、 黄帝与礼乐文 夫道有情有信 , 无为无形 ; 可传 而不可受 , 可得而 明” 三个方面简单 阐释其历史文化意义 , 不足之处还望 不可见 ; 自本 自 根, 未有天地 , 自古以固存 ; 神鬼神 帝, 方 家 不吝 赐教 。 生天 生地 ;在 太极 之 先而 不 为 高 ,在 六极之 下而 不为 深, 先 天地 生 而不 为 久 , 长 于上 古 而不 为老 。稀 韦 氏得 之, 以挈天地 ; 伏羲 氏得之 , 以袭气母 ; 维斗得之 , 终古 黄帝与“ 道" 1 . 黄 帝 问道 。 不忒 ; 日月得 之 , 终古不息 ; 勘 坏得 之 , 以袭 昆仑 ; 冯 夷 以 游 大川 ; 肩吾得之 , 以处 大 山 ; 黄 帝得 之 , 以登 《 庄 子》 为道家之书 , 于先秦典籍之 中 , 多言“ 道” , 得之 , 这 是 其典 型特 征 。 同时黄 帝 为三 皇五帝 之交 的人物 , 后 云天 ; 颛项得之 , 以处 玄 宫 ; 禺强得 之 , 立乎 北 极 ; 西王 坐乎 少广 , 莫知其始 , 莫 知其 终 ; 彭祖 得之 , 上 世 又 以“ 黄老 ” 道 家并 称 , 与“ 道” 有着 不解 之 缘 。首 先 , 母得之 , 黄帝 问 “ 道” 广 成子 。 及有虞 , 下及五伯 ; 傅说得之 , 以相 武丁, 奄有天下 , 乘 《 庄子・ 在宥》 载: 东维 、 骑箕尾 而比 于列 星( 《 庄子・ 大 宗师》 ) 目 ” 。 首 先 文 中对 “ 道” 做 出 了界定 : “ 道是真实的 , 有信 广 成子蹶 然而起 , 日 : “ … …吾 语女 至 道 :至道 之 精, 窈窈冥 冥 ; 至道之 极 , 昏 昏默 默 。无视 无 听 , 抱神 以 验 的 , 然 而 它 又是 没 有 作 为 的 、 没 有行 迹 存 在 的 , 它 可 静, 形将 自 正 。必静必清, 无 劳女形 , 无摇女精 , 乃可以 以心传 而不可 口授 、 目见 ; 道产生出一切事物( 包括鬼 长 生 。 目无 所见 , 耳无所闻, 心 无所 知 , 女神 将 守形 , 形 神 天 地 ) ; 它弥 漫 于 宇 宙而 无 处 不在 , 贯通 于古 今 而 无 乃 长 生。 慎女 内 , 闭女 外 , 多知 为败 。 我 为 女遂 于大明之 时不 有 。 ” 『 3 ] ( P 5 ( 】 ) 从 此 处 可见 出“ 道” 是宇 宙 间的最 高法则 。 上矣 , 至彼 至 阳之 原 也 ; 为女 入 于 窈冥之 门矣 , 至彼 至 接着 , 作者 以旆 韦氏、 伏羲 氏、 维斗 、 日 月、 勘坏 、 冯夷 、 阴之原也。 天地有官, 阴阳有藏。 慎守女身, 物将 自壮[ 2 1 肩吾为例引出黄帝得道“ 黄帝得之 , 以登云天” , 这里是 说 黄帝 “ 得道 而 上云 天” , 即是通 天地 阴阳之大 道 。 此处是黄帝询 问广成子“ 至道” 是为 了“ 吾欲取天 3 . 黄 帝 言道 。 地之精 , 以佐五谷 , 以养 民人 。……吾又欲官阴阳以遂 上文论及黄帝“ 问道” “ 得道” 可以清晰地看到黄帝
一
、
o
一
・
锯 喜 ・ 2 0 1 4 ・ 1
一
3 3—
CANGS ANG
思想的发展过程 , 经过上面两步充分的准备之后 , 黄帝 问为天下 。 ”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 日: “ 夫为天下者 , 也对“ 道” 做 出 了一定 的 阐释 : 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 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 ” 黄帝再 知北 游 于玄水 之上 ,登 隐奔之 丘 ,而适 遭无 为谓 拜稽首 , 称天师而退 。( 《 庄子・ 徐无鬼》 ) 【 焉。知谓无为谓 日: “ 予欲有 问乎若 : 何 思何虑则知道? 黄帝十分惊讶牧童有如此 的才能 ,顺势问道怎样 何 处何 服 则安道 ? 何从 何道 则得 道? ” …… 知不得 问 , 反 “ 为 天下 ” , 童 子 回答很 简 洁 , 治 理 天 下也 像 牧 马 一样 , 在一个族群 中去除害群之马就够了。 此可谓大道至简 , 于帝宫, 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日: “ 无思无虑始知道 , 无 处无服始安道 , 无从无道始得道。” ( 《 庄子 ・ 知北游》 ) [ 引 黄 帝认 为他达 于 天地之 大道 , 故称 童子 为 “ 天师 ” 。 不仅 ( ms 5 — — 1 8 6 ) 如此 , 黄帝游 襄城 遇 见童 子 问天下 之道 影 响深远 , 而且 此言“ 知北游 ” 问“ 知道、 得道 、 安道” 三个 层次 的含 时至今 日 人们多以“ 襄城” 称赞青年才俊 。 义, “ 无为谓” 没有回答出来 , 狂屈想回答却在刚想说的 2 . 黄 帝与社 会 变革 。 时候 忘 记 了 “ 道” 为何物 , 即达 到 了“ 欲辩 已忘 言 ” 的境 上古社会距今较为遥远 , 神话与历史相杂 , 往往含 界。值此情形之下 ,首先黄帝回答说 : “ 无思无虑始知 混不清, 但是我们还是可 以从 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 , 据 道, 无处无服始安道 , 无从无道始得道 。” 其要点在于 此可以看出在炎帝 、黄帝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一场大 “ 无思 无虑 、 无处 无服 、 无从 无道 ” , 合 于 自然 即为道 。 其 的变革 , 姑且 称之 为 “ 炎 黄变 革 ” 。 次, 道是社会乃至宇宙最高形态 , 历史发展存在衰变的 《 庄子 ・ 缮性》 : 过程。“ 失道而后德 , 失德而后仁 ,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 逮德下衰 , 及燧人、 伏羲始为天下, 是故顺 而不一。 后礼。 礼者 , 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故日: ‘ 为道者 日损 , 损 德 又下衰 , 及神 农 、 黄 帝始 为天 下 , 是 故安 而不顺 。 德 又 之又损之 ,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也。 ” ’ ( 《 庄子 ・ 知 下衰 , 及唐 、 虞始为天下 , 兴治化之流 , 枭淳散 朴, 离道 险德 以行 , 然后 去性 而从 于心 。 心与 心识知 , 而 不 北游》 ) 从“ 道” 至“ 德” 再至 “ 仁” 又至“ 义” , 当“ 义” 也无 以善 , 法实施时“ 礼” 就成为世间法则 , 但是“ 礼” 为“ 道” 之伪 , 足 以 定天 下 , 然后 附之 以文 , 益之 以博 。文 灭质 , 博 溺 然后 民始 惑乱 , 无 以反 其性 情 而复其初 。 由是 观之 , 纷乱之源。当大道损坏礼乐并起时,道似乎没有作为 心 , 了, 以至于天下“ 无道 ” 无所不为。 这从一方面确实体现 世 丧道矣 , 道 丧世 矣 , 世 与道 交相 丧也 1 3 5 - 1 3 6 ) 。 了道家厚古薄今的历史观 ,但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反 此处以“ 德” 衰为起点 , 先说燧人 、 伏羲之时天下 民 随着 社会 之 发展 , 到 了神 农 、 黄 帝 映处在社会发展变化之际的古人圣王面对变化时复杂 众顺 从 而 人 心不 一 ; 的心 态 。 最后 黄帝 阐释 了死 生之 道 和宇宙 本源 在“ 一” 。 之时 , 天下人心连顺从也丢失 了只剩安宁 , 之后唐 、 虞 之 世更 进 一 步衰 退 , 离 道 、 险德 、 去 性 从 心文 礼 并 起 而 “ 生 也死之 徒 , 死也 生 之始 , 孰 知其 纪 !人之 生 , 气之 聚 也。 聚则 为生 , 散则 为死 。 若 死 生为徒 , 吾 又何 患 ! 故 万 致天下大乱 , 其结论就是世界与道互相消亡沦丧。 物一也。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 ,
CANGSANG
《 庄子》 所载黄帘史迹述论
桂珍明 曹亚楠
摘
要
பைடு நூலகம்
先秦时期诸家言古 多称三皇五帝, 在百家著作 中多有关于黄帝的历史记忆。 长期以来学界
多关注《 世本》 《 大戴礼记》 中的黄帝史迹, 对《 庄子》 之中保存的黄帝史迹关照不足。 本文拟从梳理《 庄子》 之 中黄帝的史迹, 以期有助于恢复先秦 时期黄帝文化之原貌。 关键词 《 庄子》 黄帝 史迹 道 政治 礼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