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欧梵:年轻人应多读小说 脱离狭隘的心胸

合集下载

有学有情李欧梵

有学有情李欧梵

有学有情李欧梵这几年,李欧梵在上海成了一个关键词。

搞上海研究的人,多多少少都不能回避他的《上海摩登》,该书于1999年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本,由上海极为走红的毛尖小姐执笔翻译,毋庸质疑地沾染了几分毛氏文笔的灵性。

哈佛的版本我没缘分见到,中文版倒是在出版的当年已摆在了案头,它素雅的底色加上比亚兹利的黑白画,视觉效果干净而时髦,配“摩登”一词再贴切不过。

所以,少有人正经八百拿它当学术著作检阅,更大程度上是把它当作了休闲读本和读图时代的老上海指南。

《上海摩登》不像通常意义上的学术著作那样沉滞、凝重,既有文本分析,更有对老上海十里洋场光怪陆离现象的描述。

它关注的作家也多少都与“摩登”沾边,譬如成了上海符号的张爱玲,新感觉派的穆时英、刘纳鸥、施蛰存等,让人一下子就想起狐步舞和霓虹灯。

在这部书里,不仅可以找到当年咖啡馆的门牌号码、舞厅门票的价格、各种带有颓荡色欲的都会娱乐的摩登享受,还能够从中体味他眼里的上海、香港“双城记”。

日常的李欧梵教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用他在香港科技大学授课时的学生毛尖的话来阐述,应该更好看更具权威性:“同学中间普遍地认为欧梵先生是个有很多故事的人。

也许是因为他写过并向往过‘浪漫的与颓废的’(参见《现代性的追求》),也许是他发出的‘布拉格明信片’已无望抵达当年惊鸿一瞥的美人(参见《世纪末的反思》),也许是他在香港《信报》专栏上写的那些真真假假的情书(参见《狐狸洞呓语》),也许是,因为他帮范柳原流的那‘一滴偷偷的眼泪’〈参见《范柳原忏情录》〉。

而主要的现场证据是,他在课堂上让我们看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半生缘》时,看到世钧的最后一个残留一线生机的电话在楼梯口无望地响了又响归于寂灭时,竟忘了教学讲解,只发了一声叹息。

所以,大家倾向于把李欧梵想象得很罗曼蒂克,是一剂毒药,毒别人,也谋害自己。

便有特别好奇的女同学说要约李欧梵喝咖啡喝酒,叫了我一起去,意思是要听李欧梵酒后吐真言。

季进关于李欧梵研究鲁迅、

季进关于李欧梵研究鲁迅、

李欧梵和其鲁迅研究2000-07-12 来源:中华读书报季进虽然多年以来鲁迅研究的论著汗牛充栋,但并没有使人真正认识一个真实的鲁迅。

一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真正切近鲁迅创作实际与精神世界的研究。

鲁迅研究的这一转折一方面归因于内地学界日益开放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也归功于海外鲁迅研究的推动作用。

其中李欧梵先生的《铁屋中的呐喊》(尹慧珉译,岳麓书社,1999)就是在海内外鲁迅研究界产生过广泛影响的经典之作。

李欧梵提供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个体形象,而他与社会、历史、民族的丰富联系则通过个体独特的精神品格呈现出来。

《铁屋中的呐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回顾家庭和教育对鲁迅心理发展的影响,说明中国文学传统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中心,系统阐释鲁迅的文学创作,包括短篇小说、散文诗及杂文;第三部论述鲁迅最后的十年,集中研究他对文学和政治关系的看法。

通过这三个部分,作者试图重新描述出鲁迅真实的心路历程,揭示出鲁迅内在的深刻悖论与矛盾。

作者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鲁迅并非一位有体系的,甚至也不是前后一贯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的‘发展’也并非顺着一条从社会进化论到革命马克思主义决定论的路线。

在我看来,他是一位高度‘思想化’(intellectualized)的作家,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内心的鬼)转化为艺术的意义结构(structuresofmeaning),这种意义结构是决不能肤浅地仅仅理解为抽象的‘革命意图’的。

鲁迅最终完成了自己在文学方面的使命,经历了许多的考验和错误,“他的心智成长的过程其实是一系列的以困惑、挫折、失败,以及一次又一次灵魂探索为标志的心理危机的过程”。

书名中所使用的“铁屋”隐喻,是一个双重隐喻,既指中国社会和文化,是鲁迅所反抗的古老社会与传统的象征,也指鲁迅本人复杂的精神状态,那存在于其心底深处的绝望与期待。

这种充满矛盾与悖论的鲁迅形象,建立于作者细腻入微的文本分析。

作者把鲁迅作品置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之中来审视其作为艺术家的独创性,说明在前人积累的极其丰富的文学传统中进行创新的努力,才是鲁迅的“现代”和“伟大”之处,也才是鲁迅的现代性之所在。

朱自清《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朱自清《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朱自清《背影》何以成为经典?导语:近几年,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力度不小,有些教材在内容调整上大动干戈,不少传统名篇纷纷落选。

但的《》“我自岿然不动”,依然是每一种教材的必选。

为什么?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朱自清《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欢迎阅读!是否因为《背影》是朱自清写的、早已成为经典,就不敢造次了。

我想,之所以也许这样问,是因为:《背影》,1500来字,看上去朴素、平淡、无奇;要是有人讲,眼下中学生的好作文,不比它差了太多,会有相当多人信以为真的。

——当然,现在,即使谁写出了《背影》的水准,也不可能成为朱自清、其作品也不会有《背影》级的礼遇。

就此而言,甚至不妨说:《背影》是因为朱自清所写才如此著名、被讲得那样好,而经典化了的。

这并不奇怪。

首先,有所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有所谓“余生也晚”。

其次,这般想法其实很符合现代的理论,美国文论家乔纳森·卡勒就曾用“超保护的合作原则”的精深术语阐释过类似情形(参见《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第27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简单地说,因为你对朱自清有基本的信任,对他的文章有超级的“保护”,信得过《背影》是内涵深刻、艺术性强的经典作品;而因了这种信赖,假使读不出《背影》的“好”,你会怀疑自己的水平问题;即便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你也会非常"合作"地反复读、讲出个子丑寅卯来。

所有的人都这样,《背影》怎么可能不成为经典?不过,应该考虑到《背影》是朱自清1925年的创作,事情要稍微复杂一些的。

那时候,朱自清虽然早加入了文学研究会,办过文学刊物,尝试并发表了、、等多种文类的作品,数量也不算少;在散文写作上,还已经有了《歌声》、《匆匆》、《温州踪迹》等精品;特别是1923年,他和俞平伯同题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时出现于知名刊物《东方杂志》,“在那个时期的白话散文中,这两篇都颇动人,流传甚速”(王统照语,转引自陈孝全《朱自清传》第71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3月版),成了文坛的一桩佳话。

零记李欧梵(附“听北岛上课”)

零记李欧梵(附“听北岛上课”)

零记李欧梵朋友,你有没有遇到一个人,他本身就是一首诗;这样一个人,我遇到了,请允许我把对这首诗的解读,与您分享。

1.我出身在山东的农村,是典型的儒家文化圈走出来的人。

因为从小就有求索的冲动;这股子冲劲促使着我从一个倔犟的黄毛丫头走进了北大的课堂。

在北大,我师从申丹老师,申丹老师本人是李赋宁先生的学生和儿媳;李先生与夏济安夏志清两兄弟似有同窗之谊,而李欧梵师从夏氏兄弟,对两人的教诲之恩念念不忘。

这大概就是我与李老师之间的渊源了。

李老师曾经很多次恨铁不成钢的对我怒吼:“安宁,我从来没在任何一个学生身上花过这么多的功夫。

”言外之意,你怎么就这么笨呢?我只是痴痴地笑,默不作声,心下想:“每个人的接受方式不同,您只要对我再多一点点耐心就好了。

”李老师带我带的很辛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直到我的论文完成。

别人好奇,李欧梵为何在这么一个其貌不扬、才智平平的人身上,花费那么大的气力?我想,他是深味求索之苦,且珍视一个得北大真传的人。

我暗自揣度,在李欧梵身上,有个北大情结。

这个情结,来自对北大精神的最深层次并带有浪漫色彩的渴望。

五四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年轻的学子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推动了历史的巨轮,在车轮碾过身体的时候,尚面带微笑。

李欧梵所钟情的,大概就是这种悲壮之美;还有书生意气里所包含的历史的担当。

高居象牙之塔的顶楼,他憧憬的是“a man in action”的生活。

他身上,有一股最深沉的离愁,带着一丝忧伤。

这种悲情来自一种无奈,来自一种在痛苦的夹缝中生活的无助地叹息。

一方面,对流淌在血液里的中国文化有着无法遏抑的挚爱;另一方面,却成长在孤岛,对自己的根,有一种无法跨越海峡的相拥;虽然成名在美国,而他最想耕耘的土壤在中国。

这片土壤,并不局限于他的出生地,而是赋予他生命意义的中国文化。

有什么,比亲子离散更痛苦,这种痛苦,李欧梵体会到了。

我论文的一章,涉及屈原。

这一章,情采并茂。

在书写时,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李老师的形象。

2025届沈阳市第二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2025届沈阳市第二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2025届沈阳市第二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帽子给我戴正了刘正权协警也是警察,你们给我记好了!局长说完这话,走到队列左侧,冲最边上的陈大华瞪圆双眼,举手,敬礼,然后迸出这么一句话,帽子给我戴正了!有人想笑,却没敢笑出来。

局长正就警容警纪警风做训示呢。

陈大华努力去正头顶的警帽,他头小,警帽总是不愿意配合他的脑袋,自然正不起来。

上岗第一天,就在局长那儿留下不好的印象,陈大华有点儿沮丧。

队长是知根知底的,队长在分配陈大华执勤点时安慰说,工作态度端正,比警帽戴得正,更有说服力。

陈大华这才宽了心。

春节期间,像鸟儿归巢,在外地上班务工的人全部回来了,车多人多,警力严重不足,协警就成了传说中的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通常是一个警察带三四个协警镇守交通要道。

主要是查酒驾、醉驾。

毒驾,陈大华只在新闻里见过,他们这种五线城市,难得一见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小城人,想要如同队长所说的工作态度端正,毕竟不那么容易,好几次敬礼完毕,人家车窗摇下,探出一个脑袋,热热络络骂一句,陈大华你狗东西啥时眼睛近视了?骂这句话的,自然非亲即故,好在,闻不见酒气,开车手续也齐全,陈大华挨了骂,心里还美气,说狗东西的买车都不晓得请我喝顿酒。

小县城规矩,买车是大事,跟搬新家一样,要请喝酒的。

陈大华意思很明显,公是公,私是私。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守规矩的。

初一走父母,初二走丈母,长辈面前,不好放肆。

初三初四初五,敞开喝酒的日子,有亲朋故旧知道陈大华所镇守的街道在哪儿,喝酒时就打好了算盘,到时迎着那条路走,陈大华自然晓得网开一面。

专访李欧梵陪张爱玲漫步 与宇文所安舌战

专访李欧梵陪张爱玲漫步 与宇文所安舌战

专访李欧梵陪张爱玲漫步与宇文所安舌战李欧梵,上世纪60年代自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负笈美国,1970年获取哈佛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

2004年从哈佛大学荣休后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现任冼为坚中国文化讲座教授李欧梵说自己70岁才真正开窍。

“这种感觉很神秘,没办法衡量。

现在重复看一本书,每次都不懂,再去看讨论这问题的书,发现我比他更厉害啊!”他手里捧着茶杯,两周前刚做了白内障手术,以至于不管是戴上眼镜还是摘掉,都显得不是那么舒适。

说话中气十足,逻辑异常清楚,说话遣词造句与其文章风格几乎完全一致。

有时他会停下来品味喜欢的英文单词或术语:Charisma (感召力)、integrity(节操)。

李欧梵上世纪60年代负笈美国,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近40年,他重情义,喜交往,身上散发着似乎与生俱来的清新感。

言谈中透露出“旧文化人”的襟怀,有一点古人气。

他说做学问就好比进入神职,要以深深的谦虚和忍耐去等待崭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

四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李欧梵在香港度过了75岁生日。

整个下午,在收藏了两万多张古典音乐CD与电影碟的李家客厅,《留学生》记者陪他穿越回半个世纪前的留学时光,这段记忆犹如被他罩上了一层保鲜膜。

李欧梵说自己从来都迷迷糊糊,从不规划,只是一路乱闯:“你把将来安排得那么好,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当《留学生》记者问他,美国大学任教经历对其人生到底意义何在?他直言自己过去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们这代人,如果我是代表的话,没有把自己的事业看得那么重要。

我真的不是谦虚,我从未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因为恰好在那个时间,恰好他们需要这种特长,恰好只有我合格,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个可遇不可求。

”芝大图书馆里的扫地僧1961年,22岁的李欧梵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年末拜别父母,登上航班,开始在芝加哥大学的留学生涯。

故乡在云层中渐渐隐去,他心里有些忐忑,就在上飞机的几个月前,才弄明白申请到芝加哥大学的“Scholarship”只是免学费,并没有额外补贴。

简述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意义(一)

简述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意义(一)

简述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意义(一)【论文关键词】颓废现代性范式转换【论文摘要】李欧梵发掘“颓废”的现代美学和文化意义,建构起“颓废”文学史,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这可视为8O、9O年代重写文学史热潮下的“现代性”研究的重要一元,促成了文学史研究范式由社会政治研究范式向文化现代化研究范式转换,其中所折射出来的文学史研究的立场和标准问题,在当下学者对“重写文学史”予以重新审视的思潮下,值得我们思考。

8O年代后,“重写文学史”思潮浮出水面,学者们试图突破以往的文学史研究模式,寻找新的研究视觉和价值评论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做出新的解读。

“海外汉学”尤其是李欧梵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有力推动了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改观,很多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得到了重估。

所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与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一道)形成现代民族意识(包括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言的艺术来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过程。

钱理群等人给出的这个概念代表了当时学界认识到了二十世纪中国是一个走向现代性的过程,学者们在文学史的研究中,也充分把握住“现代性”这个主潮,展开了20世纪中国文学是否具有现代性以及其时间界定的论争,并且开始关注现代化与现代性两个概念,从不同的文学史叙事范式中把握住现代性的“核心”因素。

一、“颓废”文学史叙事李欧梵的自他的博士论文开始,开始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予以审视,他以浪漫主义思潮为对象,独特的视角、睿智的眼光对从近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作家进行分析,写作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发掘出了现代文学里的颓废美感。

这一观点印合了波德莱尔的颓废与绝望的现代性思想。

【新祥旭考研辅导】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的当代命运_李欧梵

【新祥旭考研辅导】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的当代命运_李欧梵

在《重构人文学科和素养》譹訛中,我举出几位中西大师级的学者,如维柯、萨义德、白璧德和朱光潜,他们这些人都是人文主义者,因为他们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人”。

除了人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关照点,就是把人的世界和意义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描绘出来,并深入研究,提出不同的看法。

如果要把他们的不同方法用一个字概括的话,则莫非是一个“文”字,尤其在中文的语汇中,“文”的意涵十分丰富:文雅、文质彬彬、文采、文化、文学———这些名辞都有一个“文”字,如果译成英文字眼儿,则变成elegant,urbane,style,culture,literature,大多是对等的,只是英文中“literature”这个字眼儿和中文的“文学”不尽相同,英文(和其他源自拉丁文的西文)中的literature,广义是文献,狭义才是文学,更狭义的是文学学科;中文的“文学”则是现代名词,从日文的“文学”(bungaku)转译而来,中国古时候没有特别的“文学”这一门学科,但所有士大夫和文人都知道作“文章”,文章可以传世,千古不朽,也是经国大业的基础,所以“文章”比“文学”还重要,因为文学不过是文章的衍生,文化的一环。

西方在十九世纪以前也很类似,十八世纪英国的名家约翰生博士(Dr.Johnson)有句名言,文学就是“有礼节和人道的学养”(polite and learning),我想中国的儒家也不会反对这种说法。

文学变成一门专业学科,无论在中国和西方都是近两百年的事,以前把文学视为文人风雅之事或道德文章的大业,现在只把文学作为一种研究的对象,特别是在这一二十年,在学院中把文学极度专业化之后,学者和学生反而失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兴趣,所以我在此要公开提倡把文学“业余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文学的爱好者(amateur),但不必成为一个文学的学者或研究者,在今天重建人文素养,就是要培养对文学的爱好,先有了爱好再去作专门研究不迟。

我一向认为文学是了解人生的最佳门径。

9复活(节选)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9复活(节选)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9 复活(节选)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9 复活(节选)分层作业一、单选题1.下列对课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通过聂赫留朵夫内心“兽性的我"与“精神的我”的对话,充分展示了聂赫留朵夫的内心陷入矛盾中,斗争激烈。

B.课文以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为明线,以双方的恩怨情仇为暗线,双线交错,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场景。

C.课文不仅使用大量的对话描写,或细化了故事发展,或延缓了叙事进程,还插写典狱长的介入,增加了波澜,延缓了叙事节奏。

D.“聂赫留朵夫"是列夫·托尔斯泰多部作品的主人公。

《复活》中的他心存善念,深陷于心灵的激烈矛盾中,是作者精神上艰难探索的艺术记录。

2.下列对小说《复活》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聂赫留朵夫怀着一腔热情前来见玛丝洛娃,想与她结婚拯救她脱离困境,当看到玛丝洛娃相貌的巨大变化时发生了动摇。

B.文中对玛丝洛娃的眼睛刻画细腻传神,“浮肿的眼皮”表现她经历的苦难,“特别有神"暗示她有“复活”的可能。

C.尽管玛丝洛娃让聂赫留朵夫帮自己请最好的律师,但她这时对聂赫留朵夫并未报太大幻想和希望。

D.这部分写第一次探监,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是整部小说情节的转折点,也是聂赫留朵夫的人生“复活"的开始。

3.某中学青果文学社编辑校刊《千果流韵》,他们将文章分为若干组,现为每组文章拟一个标题。

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第一组:《魅力见哥》《菊香》《丫儿》第二组:《质疑伽西莫多》《也说民国的底气》《决不平庸—我眼中的孙少平》第三组:《荀子,绚丽的社丹》《墨家的侠与义》《白马非马辩》第四组:《网络,当负责任地言说》《不怕,我的中国男足》《足球,我们缺的是钱吗?》A.凡人小事悦读生活走进诸子我思我在B.生活浪花阅读生活寸草春晖我思我在C.生活浪花悦读生活百家争鸣课前演讲D.凡人小事阅读生活思想火花课前演讲4.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聂赫留朵夫刚见到玛丝洛娃“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表现他对玛丝洛娃由衷的尊敬,同时说明他内心的犹豫不决。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24届高考语文必刷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24届高考语文必刷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24届高考语文必刷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

,,,。

,,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大家还是会读莎士比亚的著作,不断吸取一些新的东西。

①放眼全世界来看②他的思想不但具有原创性③比如说英国的莎士比亚④而且具有这个民族精神的源泉性⑤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这样极少数的作家⑥莎士比亚是超越一般的戏剧家的A.①⑤③⑥②④B.①⑤②④③⑥C.②④①⑤③⑥D.②④③⑥①⑤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洛克风格以浪漫主义的精神为形式设计的出发点,一反古典主义的严肃、拘谨、偏重于____________的形式,赋予了建筑更为亲切和柔性的效果。

巴洛克风格虽然脱胎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形式,却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

追求它宏伟、生动、奔放、热情的艺术效果,摒弃了古典主义造型艺术上的刚劲、挺拔、肃穆、古板的遗风。

()。

这多表现为奢华和夸张及不规则的排列形式。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____________,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____________,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

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营造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

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____________远达美洲。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理性崇敬金科玉律以至B.理性崇拜清规戒律以至C.理智崇拜金科玉律以致D.理智崇敬清规戒律以致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追求它宏伟、生动、热情、奔放的艺术效果,摒弃了古典主义造型艺术上的刚劲、挺拔、肃穆、古板的遗风。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孤独者的悲剧人生一、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鲁迅是一个世纪以来的一座文学丰碑,他以其思想的冷静深邃和艺术的独创和成熟,为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扛起一面大旗,站在世纪之交,肩负黑暗的闸门,用力揭出国人灵魂及传统的一角,“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的《南腔北调·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达到用文艺来教育人的思想作用,进一步改造国民劣根性的目的。

在他的小说中,史无前例地把生活于恣睢麻木之中的平凡的农民甚至是破落形象的农民搬上历史舞台,为中国现代文学阵廊增添了一组卑琐、丑劣又可以当作镜子观照国人灵魂的丰满文学形象,也把小说的地位和主题意识抬高到一个新的历史台阶,在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的吸收中反思,在借鉴与消化外来文化中批判传统,从而产生一种跳跃,一种对历史、传统及外来思想的超越,所以说,在小说领域中,鲁迅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当然,鲁迅对小说从形式到内容的开拓不单是表现在其农民题材的系列小说中,而且表现在其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在某些方面,其艺术技巧甚至比前者更趋于成熟——表现出现代性技巧,就其知识分子形象而论,是可以和其农民形象互相辉映,双峰并峙的,无论从认识的深刻,还是解剖的犀利、准确,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大主体形象是鲁迅小说世界里的双子星座。

下面我就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中作一浅探。

“五四”时期进步的知识分子是作为启蒙的先锋出现于思想文化界的,影响所及,知识分子题材成为“五四”小说的热门。

鲁迅写农民不以滑稽和哀怜为目的,他写知识分子同样是不以感伤和顾影自怜为基点的。

他比同时代作家站得高,目光如炬,身手不凡,在有限篇章中写了知识分子的诸多类型,几乎囊括了“五四”前后新旧知识分子阶层的全部构成,于热门题材显示了主流作家的风度。

鲁迅写了三代五个类型的知识分子。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卷97页。

)第一类型有《孔乙己》中的丁举人,《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和《离婚》中的七大人。

山东省青岛市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调研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青岛市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调研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实力。
A项,“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困难的物态心态,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错误,原文“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留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困难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是就读小说应当留意读什么内容而言,并没有说什么是最好的小说。
文字以外,我们该留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简单,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简单分别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关切社会的便好,不关切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看法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前者的看法肃穆,关切人生;后者的看法随意,不关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学问,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相识和理解吗?
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鲁迅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现在再读,还是有新的发觉,还是能带来审美上的震撼。我对王彬彬教授说,鲁迅的小说的确是太好了。过去我们过分在意鲁迅的思想。而事实上,这个作家的文本意识特殊强。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实力。等我们也到了确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进步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这个时候你对很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就会有新的感受。
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须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殊的机遇。

李欧梵眼中的鲁迅

李欧梵眼中的鲁迅

李欧梵眼中的鲁迅作者:张莹莹来源:《参花·下半月》2017年第03期摘要:在不计其数的鲁迅研究著作中,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无疑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它揭示出了一些从前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为我们研究鲁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与方向。

关键词:李欧梵鲁迅“抗传统” 《野草》文学与革命将《铁屋中的呐喊》与同时期或早期的其他鲁迅研究著作做比较,不难发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纵观整本书,从整体也从细节出发,我浅总结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对于鲁迅传统与“抗传统”的理解80年代以前的鲁迅,研究界一直把鲁迅称为“反传统文化的革命战士”,把鲁迅从日本归国后的十年看作是压抑时期、短暂后退抑或退隐。

但是李欧梵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认为“鲁迅在这段时间里并未成功地‘麻痹’了自己的灵魂,他实际上是抓住了这段精神压抑的时间,从不断积累的文化资源中建立某种可资参考的框架,在其中寄托他生存的意义”。

并且,李欧梵用了相当篇幅来证明自己对于鲁迅的“传统”和“反传统”问题的思考。

李欧梵在鲁迅进行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各条道路中,首先考察了他的小说研究。

对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李欧梵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他指出,鲁迅对传统观念的重新评价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重视:一是鲁迅给神话和传说以极重要的地位;二是鲁迅迥异于传统考证研究的关于文学如何写史的观念。

李欧梵单分出一节对《故事新编》中对传统题材的再创作进行介绍。

其次是鲁迅对嵇康的研究。

与王瑶等人认为鲁迅喜欢嵇康是由于他们在人格或文章风格上一致或相近的观点不同,李欧梵认为鲁迅是在同情或者可以说是对“陷于转折时代的人的精神痛苦”感同身受的情况下,并出于自己的“哲学考虑”而选择了嵇康这样一个人物。

从鲁迅对嵇康等人的兴趣也可以看出,他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趣味大体上是在“大传统”之外。

再有就是李欧梵对于鲁迅旧体诗的发现。

李欧梵从鲁迅的旧体诗中看到了他在“战斗”的自我以外还有另外一面:自我贬抑、彷徨失落和诗意的沉思等。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上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上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五四制初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3分共计6分)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作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B.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红烛》学术著作有《唐诗杂论》《楚辞校补》等C. 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诗作有《自由颂》《上尉的女儿》《致大海》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D. 《卖油翁》作者是南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香山居士本文选自他的《归田录》【答案】A【解析】B项《烙印》是臧克家的代表作C项《上尉的女儿》是普希金创作的中篇小说不是诗作D项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香山居士是白居易的号故选A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A. 在我国古代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叫作“阳” “所谓华阳洞者乃华山之阳也” 指的是华山的南面又如“达于汉阴” 指的是汉水的北面B.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又称“诗三百”C. 中国“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立春、夏至、立秋、冬至D. 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肉食者鄙”中的“鄙”谦称自己见识短浅【答案】A【解析】暂无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3.(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①宜乎众矣宜 _______________②饮酒乐天雨雨 _______________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莲花之君子者也②魏文侯与虞人期猎3.(3)【甲】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表现了君子_______________的美德【乙】文中魏文侯的行为体现了_______________的美德3.(4)【甲】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乙】文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答案】(1)①应当, ②下雨【解析】(1)①句意应当人很多了宜应当②句意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雨下雨【答案】(2)①莲是花中的君子②魏文侯和管理山泽的官约好去打猎【解析】(2)①之助词的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也表判断②期约定猎打猎【答案】(3)洁身自好 , 信守诺言【解析】(3)【甲】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句意为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这句话表现了君子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而又洁身自好的品质从【乙】文中的“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可以看出魏文侯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他不会因为个人原因而违背承诺【答案】(4)象征(托物言志), 语言【解析】(4)《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从“出淤泥而不染”说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乙】文从“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可以看出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4.(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余拏一小舟()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③是金陵人客此()4.(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①撑(船), ②还, ③客居【解析】(1)①我撑着一叶小舟拏撑(船)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更还③他是金陵人客居此地客客居【答案】(2)①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解析】(2)①毡毡子毛毯沸沸腾滚沸②莫不要更还【答案】B【解析】(3)B项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遭遇知音的惊喜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5.(1)每小节开头的画线句子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2)“兼葭萋萋”的“萋萋”也写作“凄凄” 下面诗句中与其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5.(3)每小节结尾句中的“宛”是什么意思?在诗中反复使用有什么作用?【答案】(1)托物起兴(比兴手法)描写了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解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诗中景物概括作答这首诗运用比兴手法写深秋景色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答案】B【解析】(2)“蒹葭萋萋”的“萋萋”与B项“春草凄凄绿江枫湛湛清”中的“凄凄”都是茂盛的意思故选B【答案】(3)“宛”是仿佛的意思写出了“伊人”的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了主人公惆怅失望的感情【解析】(3)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宛”是“仿佛”的意思写出了“伊人”的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了主人公惆怅失望的感情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6.(2)阅读文章依据“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在括号内填入合适的词语不满—()一()一羞愧一()6.(3)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你对第⑭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6.(4)好的标题能提示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题请你仔细阅读文章谈谈文章以“良心”为标题的作用A. 文章第⑤⑥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回溯了父子三人的生活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充实完整B. 文章语言形象细腻“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我”深藏的爱和愧疚C. 第②段中对大哥的神态、动作、心理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大哥对父亲病情的担忧和他的毫无主见D. “我”大学毕业后漂泊辛酸的生活和大哥按部就班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让“我”开始了对父亲的憎恨【答案】C【解析】(1)C项第②段中对大哥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大哥把目光投向“我”这个弟弟是希望“我”和他一起承担责任并不是他亳无主见【答案】(2)憎恨, 震惊, 感激(感恩/感动)【解析】(2)结合第⑤段中“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 第⑥段中“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 第⑩段中“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第⑪段中“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第⑭段中“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这些语句可以推断出“我”对父亲的情感是由“不满”到“憎恨” 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感到“震惊”“羞愧” 最终理解了父亲对父亲充满“感激”(“感恩”“感动”)【答案】(3)“我”终于发现自己误会了父亲内心感到羞愧良心受到谴责懂得了父爱的崇高将终身铭记父爱【解析】(3)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当“我”得知自己的身世真相后“我”的灵魂受到强烈的冲击“我”感到震惊、自责、愧疚对父亲充满了感恩从“如山的父爱”可以看出父爱的深沉伟大从“走过今生”可以读出“我”将终身铭记父爱【答案】(4)“良心”是父亲朴实的做事宗旨为了良心父亲把上学的机会给了别人的孩子把“我”立孝子棒的机会留给了别人无视养育多年的孩子对自己的憎恨和不满把无限的愧疚和自责留给了自己以“良心”为题突出了父亲朴实而高大的形象同时父亲的良心也唤醒了“我”的良心凸显了文章的主题【解析】(4)回答本题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情感的基础上从父亲和“我”两个角度谈父亲因“我”是捡来的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所以对别人家的孩子尽心照顾无视“我”对他的怨恨“我”因为对父亲有误解所以对父亲不满憎恨甚至对生病的父亲冷漠相待在得知自己的身世真相后才明白了父爱的伟大同时也唤醒了自己的良心作者以“良心”为题既突出了父亲的形象又揭示和深化了主题7.(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7.(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7.(3)第⑤段引用陈果老师的话有什么作用7.(4)下面一段文字作为本文的论据应该放在哪一段?请说明理由如今地铁、公交车里的上班族几乎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有的看手机有的掏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每个人都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答案】(1)“生活惰性过饱和”正让一些年轻人陷入迷茫【解析】(1)文章开始每一个“问题少年”似乎都不缺乏所谓的健康成长的客观条件但一些青年却在成长的道路上越发迷茫从而引出论点“生活惰性过饱和”正让一些年轻人陷入迷茫【答案】(2)本文从在青少年教育类节目中发现的问题谈起引出论点“生活惰性过饱和”正让一些年轻人陷入迷茫然后分别从“被宠与自宠过饱和”“垃圾信息过饱和”和“无脑”时间过饱和三个方面论述生活惰性过饱和的表现最后做总结并指出这些现象需要我们重视和解决【解析】(2)文章的论证过程也叫文章的论证思路就是按照文章的先后顺序介绍如何来议论论题的可按照段落顺序来介绍本文从“问题少年”成长的客观条件谈起“为什么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社会精神越来越进步一些青年却在成长的道路上越发迷茫”这一问题引出了中心论点然后从“被宠与自宠过饱和让青年的神经变得麻木不仁” “垃圾信息的过饱和让青年不知独立思考为何物” “‘无脑’时间的过饱和让青年忽略了自身的存在”等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答案】(3)引用陈果老师的话作为道理论据论证青少年缺少孤独者的精神总是被“无脑”时间占据从而有力地论证了本段的分论点“无脑”时间过饱和让青年人忽略了自身的存在【解析】(3)引用陈果老师的话“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独是需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 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以此来论证青少年缺少孤独者的精神总是被“无脑”时间占据运用了道理论证使论证更具说服力【答案】(4)第⑤段材料所述现象印证了第⑤段中“哪怕仅剩下的一些边边角角的时间也都被电脑和手机无情地占据”的观点【解析】(4)材料所述现象印证了第⑤段中“哪怕仅剩下的一些边边角角的时间也都被电脑和手机无情地占据”的观点所以放在第⑤段比较合适五、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8.(1)“此时乘风踏浪他日搏击沧海” 请用楷体将这副对联抄写一遍8.(2)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后面的题目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话说出来可能会引起听者的不快和反感因此就有必要变通一下说法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委婉语” 现实生活中对别人提出请求或批评别人也最好把话说得委婉些不想让别人抽烟说“_______________” 一般会比说“不要抽烟”更容易让人接受不允许别人践踏花草说“_______________” 一般会比说“禁止践踏花草”更容易让人接受劝别人不要在阅览室喧哗说“_______________” 一般会比说“严禁喧哗”更容易让人接受8.(3)请为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拟写标题要求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28个字高校陆续开学来自湖南常德的湖南省文科状元何润琪也带着妈妈的遗照到清华大学报到成为清华新雅学院本科新生的一员何润琪毕业于常德市鼎城区第一中学今年高考总分707分是湖南省文科第一名他生长于农村高一时经历了母亲意外去世的悲痛一度因丧母之痛而变得抑郁、萎靡不振在父亲及老师、同学的安慰与帮助下他重新振作起来下决心不辜负母亲希望他刻苦学习的期望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让自己乐观完成了高中学业圆梦清华园今年9月8日何润琪以清华本科新生身份踏入清华园当天陪他一起到校报到的除了装了半个行李箱的书还有妈妈的照片8.(4)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本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此时乘风踏浪他日搏击沧海【解析】(1)用正楷字工整规范地抄写下来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答案】(2)朋友吸烟有害健康, 小草有生命脚下请留情, 同学沉默是金啊(时无声胜有声啊)【解析】(2)劝说要注意对象和场合语气要委婉用语要文明不想让别人抽烟可以说“朋友吸烟有害健康” 不允许别人践踏花草可以说“小草有生命脚下请留情” 劝别人不要在阅览室喧哗可以说“同学沉默是金啊(时无声胜有声啊)”【答案】(3)示例湖南省文科状元何润琪带着妈妈的遗照到清华大学报到【解析】(3)拟写新闻标题要点①形式上一句话新闻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一般情况下以单句为主②内容上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新闻内容具体包括人物和事件的简要过程③方法上首先要找出重要的语段或语句主要是看导语兼顾新闻主体和新闻背景材料基本构成为“人物+事件” 解答本题要把握住文字的核心内容首句“高校陆续开学来自湖南常德的湖南省文科状元何润琪也带着妈妈的遗照到清华大学报到成为清华新雅学院本科新生的一员”提示了本段材料的主要内容可主要依据此来概括标题“人物”是“湖南省文科状元何润琪” “事件”是“带着妈妈的遗照到清华大学报到” 故标题可拟写为湖南省文科状元何润琪带着妈妈的遗照到清华大学报到【答案】(4)讲座, 开展三个活动利用体育课开展太极拳活动、利用手工课开展中国结和剪纸学习并进行年级表演、展示活动【解析】(4)根据思维导图确定对应关系组织语言作答即可根据图片可知本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开展太极拳、中国结、剪纸三项活动利用体育课开展太极拳活动、利用手工课开展中国结和剪纸学习并进行年级表演、展示活动9.(1)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9.(2)邻居家读八年级的女孩月月特别爱吃小零食请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劝说她少吃或者不吃零食9.(3)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答案】(1)①近年来多地发生许多学生因食用零食中毒的事件②小零食多是廉价的产品制成往往对身体有害③农村零食的进货渠道无从知晓更加危险【解析】(1)解答本题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总结可根据“……等地都发生过小学生食用小零食发生中毒甚至死亡案例”“采用的真正原材料很有可能是面粉甚至其他替代品制作”“根据薄膜用途加入的添加剂往往对人体有害”“零食的真正危险在农村其进货渠道无从知晓更没有建立大超市的索证制度一旦出事悔之晚矣”等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答案】(2)月月你要不吃或少吃零食零食制作过程很容易混入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对身体是很有害处的【解析】(2)解答本题应做到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②有内容且直切主题③语言简明要满足题目的要求简明作答标点恰当④抓住材料中吃零食的危害【答案】(3)拒绝零食健康成长【解析】(3)拟写标语应注意一要紧扣主题二是要注意文字简洁字数不能太多(标语特点)可以适当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要注意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另外还要有创意做此题应注意宣传目的明确拒绝零食10.校园文学社招新喜爱文学的小林因为临时有急事错过了文学社的笔试作为小林的好友又是文学社的一员请你以小林的自身条件写一封推荐信向文学社社长推荐小林要求①用语规范、得体②150字左右③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推荐信XX社长您好!我谨作为校文学社的一员与小林的学友写此推荐信XXXX月X日【答案】推荐信XX社长您好!我谨作为校文学社的一员与小林的学友写此推荐信小林同学从小就非常喜欢文学在小学阶段就已经看完了初中三年的书看完了所有名著的插图本每个星期我都能看见他在学习之余抽空阅读课外的书籍他阅读的题材非常广泛喜欢看小说与莎士比亚的戏剧看过之后还喜欢与我探讨书中的情节人物对阅读也有自己的看法另外由于长期的阅读他非常擅长写作小学时作文经常获得学校的奖项初中以后他的大作文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全班分享还获得过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三等奖我相信他在文学社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希望社长能够接受他进入文学社XXXX月X日【解析】根据信息的关键点“喜爱文学” 展开推荐阐述理由时围绕小林对文学的热爱与擅长方面入手推荐即可注意用语规范及字数限制六、名著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1.(1)第②段中八戒讲诉唐僧的遭遇请联系原著内容概括补充11.(2)第①段中孙悟空说“那师父步步有难处处该灾” 请列举三个情节11.(3)请结合文段分析八戒的性格特点【答案】(1)唐僧被黄袍怪捉去巧遇宝象国公主解救受托送信黄袍怪变作才子与国王认亲把唐僧变作老虎【解析】(1)解答此题要依据《西游记》内容熟练掌握《西游记》中的重要故事情节然后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选文讲的是猪八戒去花果山请孙悟空营救被黄袍怪变作老虎的唐僧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过碗子山时黄袍怪抓住八戒与沙僧不敌黄袍怪危急之时宝象国公主放走师徒三人之后八戒沙僧受宝象国国王所托为营救公主再战黄袍怪不敌黄袍怪遂怀恨在心到宝象国佯称自己是驸马并将唐僧变成猛虎诬其为妖怪白龙马伪装成宫女刺杀黄袍怪受伤遂求八戒寻回孙悟空打跑了黄袍怪据此概括作答即可【答案】(2)女儿国遇难、被困盘丝洞、平顶山历险【解析】(2)结合对名著内容的掌握任选三个唐僧遭难的例子即可如被困盘丝洞、受阻火焰山、被红孩儿所擒等【答案】(3)师父遇难师兄离开八戒最终没有回高老庄这可以看出他的忠勇和善良他巧用激将法请回孙悟空表现出他的机智聪明【解析】(3)师父被黄袍怪捉去大师兄不在他没有逃避这可以看出八戒的忠勇和善良第③段写八戒与孙悟空的对话八戒编造妖怪骂孙悟空的谎言激怒悟空使孙悟空出山除妖这体现了他的机智据此分析作答即可12.(1)《傅雷家书》在12月的家信中傅雷说“毛选”中的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可多看看因为这两篇文章可以帮助傅聪深切了解马列主义及辩证法加强理智和分析能力12.(2)在1954.3.24上午的一封家信中傅雷表明了自己生活的准则学问第一_______________第一 _______________第一【答案】(1)《矛盾论》, 《实践论》【解析】(1)依据作品内容不难填出《傅雷家书》在12月的家信中傅雷说“毛选”中的《矛盾论》及《实践论》可多看看因为这两篇文章可以帮助傅聪深切了解马列主义及辩证法加强理智和分析能力【答案】(2)艺术, 真理【解析】(2)依据作品内容不难填出在1954.3.24上午的一封家信中傅雷表明了自己生活的准则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

李欧梵青年时期的学术师承

李欧梵青年时期的学术师承

李欧梵青年时期的学术师承作者:赵志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8期摘 ; ;要:青年时期的李欧梵曾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接受思想史学专业训练,受到史华慈、普实克和夏济安等学者的指导和影响。

李欧梵的学术文风是浪漫的、散文化的,有着强烈的个人特色,亦有夏济安的影响。

李欧梵青年时期学术成长之路径可以为后学带来启示。

关键词:李欧梵 ; ;鲁迅 ; ;夏济安 ; ;普实克 ; ;海外汉学作为海外学者,李欧梵先生最初以鲁迅研究为大陆学界所知。

大约在1987年,李欧梵的专著《铁屋中的呐喊》英文版和他主编的论文集《鲁迅及其遗产》相继面世,仿佛一夜之间他变成了鲁迅专家。

其实他的鲁迅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他开始读《鲁迅全集》起到出版《铁屋中的呐喊》,经过了二十五年的时间。

《铁屋中的呐喊》一书对鲁迅研究有开拓性的贡献,对当时大陆学界有启发作用。

李欧梵的童年适逢抗战时期,一家人颠沛流离,后随父母迁居台湾省。

1961年,李欧梵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据同学白先勇回忆,他各门功课都很优秀。

毕业后获得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奖学金,后因钱存训先生的推荐,转学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师从费正清、史华慈教授。

1970年,李欧梵完成了博士论文《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的写作主题与李欧梵的浪漫个性是相吻合的,读外文的青年好像特别容易和浪漫主义结缘,费正清教授曾称他为“Free Spirit”。

博士毕业前夕,他向费正清教授申请去欧洲游学,追寻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的足迹,没想到竟获许可,而且费教授帮助他得到去欧洲的奖学金,还给他写了三封介绍信。

后来李欧梵把这段游历写成散文,发表在台湾地区的一本杂志上。

《浪漫一代》从浪漫主义角度选取了诸多中国现代作家,对“五四”的浪漫精神和个人主义给予了精彩的诠释和分析,其中对苏曼殊、徐志摩、郭沫若和蒋光慈等作家的分析尤为精彩。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文学史有诸多说法,比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浪漫一代》的写作思路着眼于晚清和“五四”以来反传统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潮流。

李欧梵--人文六讲

李欧梵--人文六讲

大家好,我今天要分享的是李欧梵的《人文六讲》。

这本书的作者李欧梵先生,曾经曾执教于哈佛、普林斯顿等美国著名大学,对中国的现代文学有相当深的研究,出版过相关专著多部。

如关于鲁迅研究的《铁屋中的呐喊》,关于现代作家的《中国现代作家中浪漫的一代》,关于香港文化研究的《寻回香港文化》等等。

在哈佛,受埃里克森影响开始研究文学大师鲁迅,《铁屋中的呐喊》一书确立了他研究鲁迅的地位,2004年,李先生从哈佛大学提前退休,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现在越来越受到内地读者和学者推崇。

据说李先生在北大、清华大学演讲的时候,都是座无虚席,可见他的受欢迎程度。

我们从这本书中可以充分领略李教授的才华。

同道中人如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对他曾高度评价:学界中人,像李欧梵教授这样兴趣广泛且备受推崇的,绝对是凤毛麟角。

他对电影、音乐、建筑等都有很好的见解,专业人士也得让他三分。

哈佛教授王德威评价先生“但开风气不为师”、“处处用功,而又无所计较”。

《人文六讲》是一本阅读时间跨度很长的书,由李欧梵在香港大学的讲座集结而成,港版的标题是《人文今朝》,到了内地则改成了《人文六讲》,单看题目,有点课堂的味道,细细品味,却发现这是一本对读者的综合素养熏陶,使读者开阔眼界的书。

在香港,李欧梵起到的是人文大咖的角色。

他在香港各大高校开讲,不仅在文学院,也在商学院,他还在社会开讲,目的是“拼命为人文学科说话,甚至声嘶力竭”。

我读李先生的这本书,是无意中看到的一个书评提到他,说他是“里程碑式的学者”,还有人说读他的书,文盲都能被熏陶的有点文气,在读过本书后你会发现,这样的评价对于李先生来说真的是实至名归。

在本书中,李欧梵先生以多元的视角、广博的知识和平民化的语言、旁征博引、纵论古今,畅谈人文精神的危机与重建,细释人文艺术的创作与欣赏,用清晰流畅的文字,谈论数个跨领域的知识,可谓无所不懂,无所不通。

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涉及主题有人文素养,小说,电影,音乐和建筑。

从方法论角度看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

从方法论角度看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

从方法论角度看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从方法论角度看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摘要:《铁屋中的呐喊》是一部研究鲁迅的经典之作。

李欧梵先生以新鲜的视角,将心理学分析与文本细读引入对鲁迅先生的研究之中,同时融合记传式研究方法,为鲁迅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

本文试图从方法论角度来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关键词:鲁迅;心理分析;文本细读;记传式研究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关于他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回顾和梳理几十年来的鲁迅研究,80年代的学者们成就了鲁迅研究的一次新转折,王富仁教授的博士论文《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综述》与1984年完成,1986年出版。

汪晖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成书于1988年,1990年出版。

同时,钱理群教授也于1988年出版了《心灵的探寻》。

这些著作区别于建国以来的鲁迅研究,去除了长久以来笼罩在鲁迅身上的神话色彩。

同一时期,李欧梵先生于1987年在海外出版了《铁屋中的呐喊》一书,与大陆的研究者们遥相呼应,以新鲜的视角为鲁迅研究打开了新视野。

据李欧梵先生的感受,这时期的鲁迅研究“一般的调子已经变了,开始注重其压抑的情绪和高度形象化的语言,以此作为分析的起点。

” [1]也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鲁迅(鲁迅其人,他的作品)本身即是一个充满着深刻矛盾、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体。

”[2]《铁屋中的呐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家庭和教育对鲁迅心理发展的影响,说明中国文学传统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中心,系统阐释鲁迅的文学创作,包括短篇小说、散文诗及杂文;第三部论述鲁迅最后的十年,集中研究他对文学和政治关系的看法。

纵观全书,李先生以独到的眼光,将心理学与文本细读研究方法引入对鲁迅先生的研究之中,同时融入记传式研究方法将鲁迅先生的生平与其创作的文本进行切片,将历史上简单化的鲁迅丰满化,让读者知道原来鲁迅先生身上还有很多的侧面:否定、怀疑、探索、自我牺牲、矛盾和苦闷等。

《子夜》、《梅雨之夕》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

《子夜》、《梅雨之夕》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

《子夜》、《梅雨之夕》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子夜》、《梅雨之夕》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授课教师:董丽敏今天,我们主要以《子夜》和《梅雨之夕》为个案,来分析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的形成以及基本特点。

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的城市化步伐变得相当明显。

在文学、文化领域中,都市是研究的热点。

在大家平时所看的文学、电影、电视作品中,都市是一个常规的背景。

现在,同学们不太会去看农村题材的小说,因为你会觉得农村生活离你非常隔膜。

而你作为一个都市中的人,可能更感兴趣的是反映你们自己生存空间的文化特点的作品。

中国的现代都市文学其实发展的很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其实已经有了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的雏形,而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现在我手中的这本《海派小说选》,其中选录的基本都是都市文学作品。

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在建国之后被中断了。

上海作家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是描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资本家如何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民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基本确立了建国之后,我们对都市文学介入的一个基本角度和评判标准。

我们会认为都市是腐朽的,是资产阶级的,是反动的,是落后的,是要被改造的。

所以在确立了这样一种写作范型之后,中国当代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至少在“十七年文学”,甚至到“文革文学”中“都市”都是作为一个和社会主义相对的概念出现的,它代表着反动的意识形态,代表着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都市”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批判的,所排斥的。

因此,从建国后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有关“都市”的文学显得非常羸弱,导致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经出现的都市形象、描写都市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的消失。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都市文学,至少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产品。

“都市”重新作为当代文学的一个写作资源出现,它被赋予了更加广泛、更加丰富的正面的意义,它代表着现代性的路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农村、乡村开始逐渐退出中国当代文学写作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都市文学的重新兴起。

大学生人文著作阅读目标及措施

大学生人文著作阅读目标及措施

大学生人文著作阅读目标及措施作为大学生,人文著作的阅读对于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积累都至关重要。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确立一个明确的人文著作阅读目标,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我们的人文著作阅读目标。

人文著作是畅游于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重要窗口,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制定出相应的阅读目标。

例如,我们可以制定一项阅读目标,每个学年至少读完一本世界名著,或者每个学期读完一本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经典著作。

明确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材料,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和质量。

其次,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我们的人文著作阅读目标。

首先,我们可以主动参加课外社团或读书俱乐部,与其他人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和心得。

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加强沟通和交流,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阅读推荐和阅读资源。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来拓宽我们的人文视野。

这些活动往往会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文领域的前沿问题。

同时,我们还可以学习一些阅读和分析人文著作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辅导书中有很多介绍文献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借助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人文著作。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来辅助我们的人文著作阅读。

现在有很多在线图书馆和数字图书资源可以免费或付费获取,这些资源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人文著作,方便我们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阅读软件或应用,例如Readitfor.me、Kindle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优化阅读体验,提高阅读效率。

最后,我们还可以参加一些阅读挑战和分享活动,与其他人共同完成阅读目标,相互鼓励和督促。

例如,我们可以在社交平台上组织一个读书小组,每个人都分享自己的阅读目标和进度,相互激励和监督。

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动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我们对人文著作的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人文著作阅读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可以明确阅读目标,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

朱自清《背影》四次写背影及用意

朱自清《背影》四次写背影及用意

朱自清《背影》四次写背影及用意朱自清《背影》四次写背影及用意《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1898-1948)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下面是朱自清《背影》四次写背影及用意,快来看看吧!四次写背影的文字: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具体分析:一、记忆中的背影,①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二、车站送别背影,②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三、买橘爬铁道的背影内,③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四、思念容的背影,④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背影》是中国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背影》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主要讲述了他的父亲离别时的背影,从而引发作者的种种思绪,同时也能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和子女对父母的感激。

《背影》为什么……在当时就能脱颖而出、引人注目呢?海外现代文学研究名家李欧梵的意见是颇有启发性的。

他曾在一次讲学中说过:鲁迅在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说,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集中表达了五四一代人对于父辈的不满,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第26届香港书展将于7月15日至21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一连七天的香港书展云集全球近30个国家及地区,超过580家参展商参与。

今届香港书展的主题为“从香港阅读世界·一读钟情”。

今年由香港书展文化活动顾问团推选出的年度作家是著名人文学者兼文化人李欧梵教授。

《深港书评》再次专访了这位在文化界不同领域作出成就和贡献的多元文化人,并介绍40本参展书目,以飨读者。

晶报记者刘忆斯特约记者林骁实习生王建荣罗婉我们与李欧梵教授缘分不浅。

2011年,李教授曾经接受《深港书评》的独家专访。

而2013年底也斯先生去世,李教授也将自己撰写的悼念文章独家授权《深港书评》发表。

记得在四年前的访谈中,我们曾与李教授就中国文学的传统,尤其是唐代文学进行了探讨。

今次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林骁的帮助下,我们得以再访李教授,终于又续上了这个问题。

不过,我们的话题还是从下周三即将开幕的香港书展开始,众所周知,李欧梵教授荣膺今年香港书展的“年度作家”。

今年76岁高龄的李教授戏称,目前获得香港书展“年度作家”的六个人里,“刘以鬯最老,我第二老!我想他们给我颁这个奖,主要是因为我老吧!”但事实上,古稀之年的李教授求知欲与学心仍盛,他目前正在学习德文,希望有一天能用德文朗读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我不赞成我自己得“年度作家”晶报:首先恭喜您荣膺今年香港书展“年度作家”,您是什么时候获悉这个消息的?能分享一下您当时的心情么?李欧梵:我五月初在台湾师大讲学的时候就收到了电邮,说选举委员会大多数人同意,推选我为“年度作家”。

我当时第一个感受就是:糟了,变成媒体人物了!我不愿意出头,而且跟政客握手没什么意思。

香港书展之前选的作家都是写小说的,创作型作家,而我是个评论型的,所以我说自己不够格。

晶报:如果您有选票,“年度作家”您会推选谁?李欧梵:我马上想到两个人,都是女作家,一个就是黄碧云,另一个就是小思,黄碧云的创作能力很厉害,小思是学者型的,对香港也比我更有贡献。

后来我太太就说,你这样是不是有点瞧不起评选委员会啊?我一想,是啊,“年度作家”代表香港对我的一种承认啊,说明评选委员会承认我这么多年来写的这么多文章。

这些文章基本上都不是学术文章,也可以说它们牺牲了我一部分学术生命。

晶报:香港书展“年度作家”以前已授出五位,有刘以鬯、西西、也斯这样的香港文坛前辈,也有陈冠中这样的文坛中生代和董启章这样的文坛新人(其实董也不算新人了),您怎么看待这五位获奖者?李欧梵:这五位我都非常尊敬,特别是刘以鬯。

另外几位我觉得也非常合适,比如也斯是第一个教我香港文化是什么的人;陈冠中跟他合作过好多年了,他对香港有独特的贡献,而且近年来越写越好;西西是公认的香港最好的女作家,香港早该承认她了;董启章是我心目中年轻作家最用功的一位,他写那么大的书,花了很多工夫,这种辛劳是外人很难理解的。

对他这样默默耕耘的作家,能够给他“年度作家”很不容易。

总之,每个得奖人我都赞成,就是我自己我不赞成(笑)。

我觉得自己是“三像”“三不像”晶报:之于香港乃至华语文坛,您怎样给出自己的坐标?李欧梵:说到给自己坐标,我倒更愿意给自己三个角色,一个是学者,一个是文化人,一个是业余爱好者。

我在这三个角色里不停地徘徊、犹豫,因此我常觉得自己是“三像”“三不像”。

一方面是一开始如鱼得水,后来发现这三个角色中间也有断裂。

“三像”的意思是我做得很好,“三不像”是每样都还做得不够。

在香港公共文化领域里,我一直知道我的角色,就是从学者的立场从事文化批评。

不过最近这几年,我越来越倾向于个人的兴趣,这跟香港社会没什么关系,比如说古典音乐,比如说欧洲的老电影,我越写越过瘾。

当然,我自己也会反省,这些年来关注个人兴趣过多,有点荒废学术研究,因此这几年也在恢复学术。

我去台湾的一个目的也是躲起来做我的研究,基本不写文章。

晶报:其实学术研究与个人兴趣是很难区别开的。

李欧梵:对,这是一个混杂和滋养的过程。

其实国外很多学者研究和写作的方向都很丰富,写建筑文化批评的就有很多,至于跟音乐跟文学关联的文章就更多了。

比如罗兰·巴特既写理论性文章,他的文化批评也写巴黎铁塔,也写嘉宝的脸,也写男女爱情,也写舒曼的音乐,说起来,哪一个作曲家的作品他不喜欢呢?罗兰·巴特是伟大的作家,他同样也是一个理论家。

在这一点上,本雅明更是,他写了那么多伟大的文化批评,他还是一位翻译家,德文翻法文,法文翻德文……而且,本雅明也很懂音乐。

晶报:可今天的中国文坛却更服膺专业化,比如我们常用的“专家”这个词,就意味着专业方能成家。

李欧梵:对,我们现在就是太专业化了,所以我的目的就是反对专业(笑)。

不要以为学术化就是专业化,更不要以为专业化就是说你在自己的专业内学得好,有造诣。

真正的大师级文章都是深入浅出的,而不是卖弄那些专业性的词句,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好厉害,其实里面却是空洞的。

事实上,后一种文章我们见得还少吗?比如一些学术性的议论文章,那文字简直让人搞不清作者在写什么,想写什么,就好像是把英文直接翻译成中文一样。

还有,一些人写文章很喜欢使用泛政治化用语,另外每天都有大量小资的、华美的、轰动的、标签式的、创造新怪字的用语大行其道,以为了不起,但那是最肤浅的东西。

“五四”的传统没有了。

我很担心中国的白话文会被带到一个很糟糕的地步,让我们下一代的孩子一开始学的就是糟糕的语言。

不过很高兴,最近看到李陀和北岛编的《给孩子的散文》,我猜他们心里也有这样的担忧,才会回头去找一个真正的好的文学传统,让孩子去读。

我有一张关于小说的“空头支票”晶报:说到传统,其实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不乏兴趣点多、涉猎广泛的文化人。

阅读您的书,除了洋范儿,亦能感觉您身上有着中国老派文人的风范。

您觉得自己是“西体中用”,还是“中体西用”呢?李欧梵:“中体西用”、“西体中用”没有分别,体用对我没有分别,几乎都是“体”,也都没有“用”(笑)。

我是从没有讲过用的,我体现出来的都是实质的内容。

我承认在家庭教养之下长大,我身上“西化”的成分会比一般人重,不然名字也不会叫“欧梵”(欧梵是希腊神话中音乐之神的名字),因为我的父母亲都是学西洋音乐的嘛;可我后来却选择了中国思想史与中国文学,这也对我有影响。

所以我中西是混在一起的。

晶报:您是研究中国文学的著名学者,而我听说最近您却醉心于德国文学……李欧梵:是啊,我近年来可以说一头栽在德国文学里边,对了,还要告诉你,我现在开始学德文了,而且是跟着专门的德文老师从《格林童话》到里尔克的诗一路学,我想可能没有谁会像我这么学吧,我觉得这是正规的学法。

我还给自己开了一个德文书单,希望自己能独立阅读完这些书,能不能最终达到另说,至少能让自己高兴一番吧(笑)。

我给自己制定的最终目标,是能用德文念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集,念《变形记》。

当然,如果能用德文念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就更好了!晶报:您的小说作品并不多,但正如邱立本说的那样,您是“用迷人的文字、诗化的语言,带来了戏剧张力”。

自《东方猎手》之后,您有没有再写小说?会不会再写小说?李欧梵:我只写过两本小说,一本是《范柳原忏情录》,一本就是《东方猎手》。

其实我还构思了一本小说,不过到现在一直还没动笔写,这是讲一个音乐家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音乐家既喜欢中国音乐,也喜欢西方音乐,可他却处在一个战乱的年代……我想写一个艺术家个人成长的故事,还有那个时代,总之是一个很大的故事。

后来抗战结束了,这个音乐家跑去台湾等等。

我是以我爸爸作为原型来构思的。

我翻中国当代小说史,写音乐家的作品很少,其实西方也很少,所以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蛮珍贵的。

我想写的这本小说,讲起来有点像一张“空头支票”,不知道我这辈子能不能写出来,至少有这么一个想法吧。

我心目里的中国就是唐朝晶报:2011年,您曾接受过《深港书评》的专访,记得您说自己特别喜欢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开创出新天空的拉美文学,而对于当代的中国作家,您也希望他们能多从乡村小说走出来。

有意思的是,您说这话没两年,莫言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写的多是乡村小说,但却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

李欧梵:说到拉美文学,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写过一篇学术文章,名字叫《欧美文学的两个见证》,写的就是米兰·昆德拉与加西亚·马尔克斯。

当时这两个人在国内很少有人知道,我大概是少数早期把他们介绍进中国的人之一,也许莫言他们也读到我的那篇文章了(笑)。

当然,莫言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他自己也承认受了马尔克斯的影响。

我觉得作家互相之间的影响是很正常的,比如当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就非常喜欢看狄更斯的作品,但他们是两个风格迥异的作家。

如果一个作家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不受任何人影响,恐怕也写不出特别好的东西。

但不可否认,一个作家也会面临被影响的焦虑,这要看你能否处理好这种焦虑,进而超越影响你的作家。

我觉得莫言就已经走出了马尔克斯的影响。

我们再回到中国的乡村小说的话题,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过了各式各样的实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潮流,但最后沉淀下来的最好的作品,还是写乡村题材的小说。

中国作家对都市题材把握得不好,我觉得还是没能很好地了解到都市人的心理,就算这本小说写的是都市,也可能会带有一点乡村味儿,比如这两年很红的一本上海小说《繁花》,我读下来,感觉上海就跟乡村一样。

其实中国也曾经有自己的都市小说,比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可是没写多久就断掉了,非常可惜。

后来一些香港作家也曾做过一些都市小说的尝试,比如刘以鬯,但也没能坚持下去。

我觉得,写都市小说必须要先建构起一座都市,没有都市,就不可能有都市小说。

晶报:上次您接受我们的专访,还说到希望有中国作家可以“把唐朝的灵魂带回来”,近年来中国的文艺界确实也兴起一股唐朝热,小说有张大春的《大唐李白》,电影有侯孝贤的《聂隐娘》、徐克的《狄仁杰》……您觉得他们有没有抓到唐朝的灵魂?或者说您认为唐朝的灵魂是什么?李欧梵:之前我看过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包括徐克拍的《狄仁杰》,我觉得他们都是只以唐朝做背景而已,说的还是现代人的故事,侯孝贤的《聂隐娘》我还没有看过,比较期待,因为这部电影是几位高手写的剧本,有阿城,还有朱天文。

你说的张大春是我很喜欢的作家,我觉得他是台湾作家里唯一深懂中国传统的作家。

说到我心目中唐朝的灵魂,或者说唐朝的气象,其实就是那时候中国人的国际视野,我们可以称之为唐朝视野。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有一次去敦煌,当时敦煌还很少游客,当看到沙漠,看到敦煌的壁画,我一下子就傻眼了,我觉得我眼前的这些才是中国古代的世界,什么所谓的“中心”都感觉都是边远地区——整个心灵的地图改写了我想象中的唐朝,把当时的世界完全打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