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竖排繁体,为体古人之意,特如此编排之。建议学者:当先背熟之,而后方可有深切之体会也。)

合集下载

兵家典籍‖《素书》全文,原文及译文

兵家典籍‖《素书》全文,原文及译文

兵家典籍‖《素书》全⽂,原⽂及译⽂《素书》相传为秦末黄⽯公作。

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传说黄⽯公三试张良,⽽后把此书授予张良。

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

原始原⽂: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体也。

道者,⼈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以遂其⽣存。

(⽣存⼀作:⽣成)义者,⼈之所宜,赏善罚恶,以⽴功⽴事。

礼者,⼈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伦之序。

夫欲为⼈之本,不可⽆⼀焉。

贤⼈君⼦,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则能极⼈⾂之位;得机⽽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已。

是以其道⾜⾼,⽽名重于后代。

译⽂: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体,不可分离。

道,是⼀种⾃然规律,⼈⼈都在遵循著⾃然规律,⾃⼰却意识不到这⼀点,⾃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可使⼀⼰的欲求得到满⾜,⾃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所独具的仁慈、爱⼈的⼼理,⼈能关⼼、同情⼈,各种善良的愿望和⾏动就会产⽣。

义、是⼈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夫妻、兄弟等⼈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事。

这五个条⽬是做⼈的根本,缺⼀不可的。

贤明能⼲的⼈物,品德⾼尚的君⼦,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旦时机到来⽽有所⾏动,常能建功⽴业位极⼈⾂。

如果所遇⾮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已。

天下第一奇书——《素书》

天下第一奇书——《素书》

天下第一奇书——《素书》《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但仍以道家的'本德宗道'为主,辅以儒家的仁、义、礼,是一部审视历史、增广智慧的道家著作。

《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

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温馨提示:译文部分仅供参考]《素书原始第一》原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德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素书的原文及译文

素书的原文及译文

素书的原文及译文导语: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如下是小编整理的素书的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与分享。

原始章第一【原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正道章第二【原文】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素书》原文及译文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

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第一章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文话文释义】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不可分离,缺一不可。

虽然五位一体,但层次有别,所以分而用之则误,合而用之则吉。

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万事万物都遵循着道的约束,道也寓于万事万物之中,因此我们身在其中反而感觉不到道的存在。

也就是说,道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万事万物虽受制于道(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但又无法清晰追溯其发展的轨迹。

好比是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但空气的的确确在我们的周围甚至身体内存在着。

好比是任何圆形均有圆心存在,但圆心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大小,不可见。

德,是人对于道的心得,也是万事万物受制于道的表征。

德是在人的身上具体体现道的存在,是道的感化,是道的一种人格化。

道如规矩,而德如方圆。

得道深则德也深,得道浅则德也浅。

所以,德有深浅之分,德有贤愚之别。

有所求必有所得,只是得之深浅,视造化之功而定。

尽管如此,毕竟鱼有鱼途,虾有虾道。

依德而行,人可使自己的欲求得到满足;符合德的要求,自然界万事万物也因此各得其所。

故曰,道者如河流,德者如堤岸,德高者能得上道,德弱者能得下道,各有所得也。

素书全文+注音+译文

素书全文+注音+译文

素s ù 书sh ū 全qu án 文w én原yu án 始sh ǐ 章zh ān ɡ 第d ì 一y ī夫f ū 道d ào 德d é 仁r én 义y ì 礼l ǐ ,五w ǔ 者zh ě 一y ī 体t ǐ 也y ě。

道d ào 者zh ě ,人r én 之zh ī 所su ǒ 蹈d ǎo,使sh ǐ 万w àn 物w ù 不b ù 知zh ī 其j ī 所su ǒ 由y óu ;德d é 者zh ě ,人r én 之zh ī 所su ǒ 得d é ,使sh ǐ 万w àn 物w ù 各ɡě 得d é 其j ī 所su ǒ 欲y ù ;仁r én 者zh ě ,人r én 之zh ī 所su ǒ 亲q īn,有y ǒu 慈c í 惠hu ì 恻c è 隐y ǐn 之zh ī 心x īn ,以y ǐ 遂su ì 其j ī 生sh ēn ɡ 成ch én ɡ;义y ì 者zh ě ,人r én 之zh ī 所su ǒ 宜y í ,赏sh ǎn ɡ 善sh àn 罚f á 恶ě ,以y ǐ 立l ì 功ɡōn ɡ 立l ì 事sh ì ;礼l ǐ 者zh ě ,人r én 之zh ī 所su ǒ 履l ǚ ,夙s ù 兴x ìn ɡ 夜y è 寐m èi ,以y ǐ 成ch én ɡ 人r én 伦l ún 之zh ī 序x ù 。

夫f ū 欲y ù 为w èi 人r én 之zh ī 本b ěn,不b ù 可k ě 无w ú 一y ī 焉y ān 。

素书原文及解释

素书原文及解释

素书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悲天悯人,以遂其生计。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行无一焉。

圣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旷世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辈。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行分别。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依据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这样。

德、即是获取,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获取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这样。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爱、爱人的心理,人能关怀、怜悯人,各种和善的梦想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切合某种道德观点的行为,人们依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成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例,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一定依据礼的规范,脚踏实地,夙兴夜寐,依据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摆列的次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行的。

英明能干的人物,道德崇高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隆、虚弱、生死的道理,精通事业成败的规律,理解社会政治修明与纷杂的局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所以,当条件不适合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候机遇的到来。

一旦机遇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立功立业位极人臣。

假如所遇非时,也可是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所以,像这样的人物常能建立极为崇敬的模范,名重于后代呵!正道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这人之俊也。

行足认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能够使遵约,廉能够使分财,这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这人之杰也。

译文道德崇高,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

诚实不欺,能够一致不一样的建议。

道理充足能够获取手下民众的拥护。

素书(竖排繁体,为体古人之意,特如此编排之。建议学者:当先背熟之,而后方可有深切之体会也。)

素书(竖排繁体,为体古人之意,特如此编排之。建议学者:当先背熟之,而后方可有深切之体会也。)

素書原始章第一道不可以無始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

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

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明垂於後代。

正道章第二道不可以非正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

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

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此人之傑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志不可以妄求絕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禳過。

貶酒闕色,所以無汙;避嫌遠疑,所以不誤。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

親仁友直,所以扶顛;近恕篤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癉惡斥讒,所以止亂;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

設變致權,所以解結;括囊順會,所以無咎。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本德宗道章第四本宗不可以離道德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體物,吉莫吉於知足。

苦莫苦於多願,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貪鄙,孤莫孤於自恃,危莫危於任疑,敗莫敗於多私。

遵義章第五遵而行之者義也以明示下者暗,有過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

令與心乖者廢,後令繆前者毀。

怒而無威者犯,好直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兇。

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

近色遠賢者惛,女謁公行者亂,私人以官者浮。

淩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

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

《素书》全文

《素书》全文

《素书》全文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

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2012年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引用书中名句'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以守信约。

原始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德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正道第二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

中国谋略一书《素书》:智慧之禁果,治人之兵法,成功之操典

中国谋略一书《素书》:智慧之禁果,治人之兵法,成功之操典

中国谋略一书《素书》:智慧之禁果,治人之兵法,成功之操典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末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

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

其弟子张良曾以谷城山道路旁边的一块黄石头,拿回家供奉起来以纪念恩师,故后人称此公为黄石公。

《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

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

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

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

'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

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旧史相传。

黄石公写成此书后,四处寻找可传授之人,见到张良后认为其才可造,所以将书传给了张良,并说“读是则为王者师”。

果然,张良只不过用了书中十分之一、二的智慧就帮助刘邦成就了大事业,官封留侯。

但张良一生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传播此书,故而死后随葬墓中。

又过了五百多年,西晋时天下大乱,有人盗掘汉留候张良之墓,在头下的玉枕中发现了此书。

书上有条类似咒语的秘戒:“不许将此书传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

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

”从此《素书》流传人间。

《素书》,另名《钤经》,又名《玉钤经》,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

'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2012年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引用书中名句'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以守信约。

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 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 有慈惠恻隐之心, 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 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 明於盛衰之道, 通乎成败之数, 审乎治乱之势, 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 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 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 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 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 , 而名重於后代.【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求人之志章第三】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无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瘅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本德宗道章第四】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於博谋.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乐莫乐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诚.明莫明於体物.洁莫洁於谨独.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愿.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无常.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贪鄙.孤莫孤於自恃.危莫危於任疑.败莫败於多私.【遵义章第五】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谬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直辱人者殃.戳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啬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恩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恶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安礼章第六】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人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人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抱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堕.国先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慎将生.恶其迹者预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善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素书》白话文张良所传

《素书》白话文张良所传

《素书》白话文张良所传《素书》白话文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译序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宋史。

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素书》问世以来版本甚多。

有明朝窜眇阁刊《先秦诸子合编》本、《汉魏丛书》本、明朝唐琳刊本、《说郛》本、《二十二子》本、《百名家书》本、明朝王士祺本、明朝溪香馆刻杨慎评本等等,不一而足。

《素书》是作者人生观的具体表现。

全书六章共讲了五个问题,兹简介于下。

一、阐明了作者的思想体系,即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密不可分,及‘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处世哲学。

暗示读者,只要具备道、德、仁、义、礼五种品格,再逢机遇,定可建绝代之功,极人臣之位。

二、阐明了作者用人的原则。

作者依据才学之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

是故其无异儒家的理性意识及道德水平的准则。

作者认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等等,都是来自生活的总结,有著指导性意义。

三、作者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提出了如何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

‘博学切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亲仁友直’等,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识;‘绝嗜禁欲’、‘抑非损恶’、‘设变致权’、‘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儒、道兼收并蓄,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的包罗万象。

四、作者总结安邦治国的经验。

作者认为‘短莫短于茍得’(反对短期行为)‘后令缪前者毁’(政策必须备有连续性)‘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失民心者失天下)‘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反映了作者的天道意识和非神观念)。

这些,对于后人参政有一定的启发。

《素书》及译文

《素书》及译文

《素书》及译文《素书》此书传说是黄石公所著后传于张良《素书·原始第一》白话译文原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德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素书·正道第二》白话译文原文: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

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

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

此人之杰也。

译文: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

《素书》原文+注释

《素书》原文+注释

《素书》原文+注释王铁生山水画作品《把酒对月图》素书黄石公素书原序宋张商英序《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

’呜呼!其慎重如此。

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

后五百余年而盗获之,自是《素书》始传于人间。

然其传者,特黄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尽哉。

张良作为韩国一风度翩翩、美若好女的佳公子,因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始皇大怒,通缉全国大肆追捕,这一爆炸性的新闻肯定被传得沸沸扬扬,无人不晓。

正在留心天下大势的黄石公焉能不知?他想,一个纤弱如女子的青年,敢于狙击一跺脚地动山摇的秦始皇,勇则勇矣,但此乃匹夫之勇,还不足以成大事。

亡秦需要这些热血壮士,然而必须具备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大勇,那就得看他能否学会‘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忍劲了。

张良靠这部《素书》兴刘灭项,功成身退,完全得益于一个‘忍’字。

即使纵观中外成功的政治家,除开客观因素不说,自身必须具备‘三忍’的素养:一曰容忍,二曰隐忍,三曰不忍。

《素书》原文并不长,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张商英字天觉,四川人。

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期间都在中央政府作官,后位至宰相。

《宋史》说他‘为政持平’,‘立同异’,‘宽民力’,能力谏徽宗禁绝豪华奢侈、大兴土木的恶习,徽宗对他颇为敬畏。

可惜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期正是以王安石为首的革新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反反覆覆斗得不可开交的时期,加之他又是由神宗时的奸相章惇举荐,两派的人际关系极其复杂,连苏轼这样的人都无法摆脱党争的牵连,更不要说别人了。

而且两党的宗派斗争到了十分愚蠢可笑的地步。

比如,宋朝皇权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由于赵匡胤之后即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后来皇权的交替几乎都是叔侄之间交叉传递。

黄石公传授张良的奇书——素书

黄石公传授张良的奇书——素书

黄石公传授张良的奇书——素书福星常在注:读经读典,在乎一心,诚者自诚,信受奉行妙用无穷。

思维通达,修身改命。

读书百工修习此经,皆有益处。

望珍之敬之。

张良下邳拾履,黄石公三试张良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末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

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

《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

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

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

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

”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

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原文原始章第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求人之志章第三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任材使能,所以济世。

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素书》全文及译文

《素书》全文及译文

《素书》全文及译文《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

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

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原始】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生存一作: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译注】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正道】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素书》原评

《素书》原评

《素书》原评《素书》原评《素书》原评【原文】秘诫曰:不许传于不神不圣之人。

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其人而不传者,亦受其殃。

汉梁肃曰:“黄帝方平蚩尤时,乃玄女起符风后行诛。

汉祖方征秦项时,乃黄石授书留侯,演成易称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又曰:“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宋苏轼曰:“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其事甚怪,安知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深惜。

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尔。

”明程敏政曰:“留侯遇圯上老父之事若近于怪。

以予观之,殆读史者不审也。

史记老父与留侯约,异日见济北谷城山黄石,即我也。

后留侯果得而祠之。

味史之言,乃老父自谓其年已迈,后当葬彼,以黄石志其处,亦犹庄子所谓索我于枯鱼之肆尔。

留侯得而祠之,盖尊其冢上之物,示不忘其人也,今乃谓老父化为黄石,其理也哉。

”王玮曰:“按黄石公记,黄石镇星之精也。

黄者,星也,石者,星质也。

而太史公、班孟坚皆谓学者,多言无鬼神,如良所见老父,予书亦异也,岂可谓非天乎?盖真以黄石为鬼神也,与昌黎韩子以桃源为神仙何异哉?眉山苏公曰,黄石公古之隐君子也,是可以祛千载之惑矣。

然必赖程公之言,苏公之意始白。

”汪宗伊曰:“子房击秦博浪为韩报仇,黄石公壮其志而惜其轻于用才也,于是命之取履,以折其气,再与之期,以固其坚忍之志,然后授之书,使效于用,厥后子房运筹决胜,辅刘灭项,附耳封信,辟谷请留,固不出黄石范围之内也。

”【译文】《素书》的秘诫上说:“不可以将本书传给不神异、不圣明的人。

如果所传非人,那他一定会遭到祸殃;遇到合适的人不传,也一样遭到祸殃。

”汉朝的梁肃说:“黄帝讨伐蚩尤的时候,有天上的玄女送给他兵符,这才取得胜利。

汉高祖刘邦征讨秦国和项羽的时候,黄石公授书给张良,最终达成目的。

这说明神鬼和百姓都来帮助他。

素书《《素书》原序》译文赏析

素书《《素书》原序》译文赏析

素书《《素书》原序》译文赏析《素书》原序(宋)张商英【原文】《黄石公素书》六编,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言。

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神不圣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

”呜呼!其慎重如此。

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

后五百余年而盗获之,自是《素书》始传于人间。

然其传者,特黄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尽哉?余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

”古之圣贤皆尽心焉。

尧钦若昊天,舜齐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阴阳。

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

《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道至于此,则鬼神变化,皆不逃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

其书简,其意深。

虽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子、老聃,亦无以出此矣。

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

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书哉!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

”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

”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决策于不仁者险。

”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书》曰:“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书》曰:“吉莫吉于知足。

”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矣;《书》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子房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嗟乎!遗糟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自汉以来,章句文词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

如诸葛亮、王猛、房琯、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于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仿佛。

此书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

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

非此四者,虽口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

素书全文赏析

素书全文赏析

素书全文赏析素书原文第一章正道注曰:道不可以无始。

王氏曰:原者,根。

原始者,初始。

章者,篇章。

此章之内,先说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之根本,立身成名的道理。

人生在世道德修养为立世之根本。

天道、德行、仁爱、正义、和礼义历来是中国人文思想的核心组成部份。

古人认为,圣贤是道德的楷模。

孔子和孟子能成为圣贤,和他们的为人有极大关系。

端正己心,以求知的心态修德行,人生也会因这份努力而美丽长存。

原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密不可分。

道:即人所遵循的自然规律。

它为世间万物所遵循,但它往往不能为人所认识。

德:即人顺应自然的安排而使其欲求得到满足的能力,世间万物亦如此。

德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各尽其能。

仁:即人所具有的慈悲、怜悯之心,有此心,人就会产生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

义:即人所遵循的与事理相适宜的原则,义要求人们奖赏善行、惩罚恶行,以此建功立业。

礼:即人所遵循的社会规范。

在礼制的规范下,每个人都克勤克俭,按照各自的社会角色行事,形成了和谐的人伦社会秩序。

这五项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

贤明的人和有德行的君子,都明白世间万物的兴盛、衰败的道理,通晓事业成功、失败的规律,知道社会太平、纷乱的局势,懂得把握好进退的尺度。

当时机不对时,能够及时退隐,坚守正道,等待时机来临。

一旦时机成熟,便乘势而行,于是常常能够位极人臣建立盖世之功。

如果时运不济,他们也能守得淡泊以终生。

这样的人往往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成为后世的典范,为后代所敬仰。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

素书原文及译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是一个整体。

道是人们所走的路,使万物不知道它们的来源。

德是人们所获得的,使万物都得到它们所渴望的东西。

XXX是人们所亲近的,有着慈悲、智慧和同情心,以实现他们的成长。

义是人们所应该做的,奖励善良,惩罚邪恶,以确立功绩和事业。

礼是人们所遵循的,从早到晚,以建立人伦秩序。

没有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成为人类的本质。

贤人君子通晓兴衰之道,精通成败之数,审慎治乱之势,明白去就之理。

因此,他们隐居修道,等待时机。

如果时机到了,他们就能达到人臣的地位;如果机会来了,他们就能成就卓越的功绩。

如果没有遇到机会,他们只能默默无闻。

因此,他们的道德高尚,名声在后代流传。

德能容纳远离,信能统一异端,义能得到众人的支持,才能鉴别古代,明能照亮下一代,这些都是人才的特点;行为得体,智慧能够解决疑惑,信守约定,廉洁分财,这些都是人才的豪杰;守职不废,履行义务不违反,不怕遭到嫌疑,不急于追求利益,这些都是人才的杰出品质。

戒除贪欲和禁欲,是为了消除负担。

抑制邪恶,是为了避免犯错。

贬低酒色,是为了保持清白。

避免嫌疑和远离疑虑,是为了不误事。

广泛研究和深入探究,是为了增长知识。

高尚行为和言谈举止,是为了修身。

恭敬、节俭、谦虚和遵守约定,是为了自我保护。

深思熟虑和远见卓识,是为了不陷入困境。

亲近仁爱和友善直率,是为了扶持弱者。

近乎宽容和坚定的行为,是为了接纳别人。

充分发挥才能和能力,是为了造福社会。

坚决反对邪恶和诽谤,是为了阻止混乱。

推崇古代,验证现实,是为了不迷惑。

先审慎考虑,再做决定,是为了应对危机。

改变策略,达到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收敛财富和顺应大众,是为了避免错误。

坚定不移,勇往直前,是为了创造伟大的成就。

勤奋好学,保持高尚品德,是为了保持到最后。

志向是一个人独自行走的方法。

长处在于博大的谋略,安全在于忍受耐性,先进在于修养,快乐在于善良,神圣在于真诚,智慧在于了解事物,吉祥在于知足,痛苦在于贪婪,悲伤在于精神分散,疾病在于不确定性,短暂在于苟求,幽暗在于贪婪卑鄙,孤独在于自我满足,危险在于任意猜测,失败在于太过私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其道足高,而明垂於後代。

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

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是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賢人君子,xx
衰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生成。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禮者
,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親,有xx惻隱之心,以遂
其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素書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者,人
之原始章
第一道不可以無始恕篤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癉惡斥讒,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

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近所以xx;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儉謙約,所以自酒闕色,所以無汙;避嫌遠疑,所以不誤。

博學切問
,絕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禳過。

貶求人xx
第三志不可以妄求而不茍得,此人之傑也。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

信可以使守約
,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

才足以正道章第二道不可以非正言取怨者禍。

令與心乖者廢,後令繆前者毀。

怒而無威以明示下者暗,有過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
以xx義章
第五遵而行之者義
也xx自恃,危莫危xx任疑,敗莫敗xx多私。

病莫病於無常,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貪鄙,孤莫
孤xx體物,吉莫xx知足。

苦莫苦於多願,悲莫悲於精散,先莫先於修德,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明莫
明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安莫安於忍辱;本德宗道章
第四本宗不可以離道德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設變致權,所以解結;括囊順會,所以無咎。

橛橛梗梗,所以止亂;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

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

賞不服人、罰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

所任不可信、所信
不者昧。

可任者濁。

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

xx不賞
、者敗,厚斂薄施者凋。

戰士貧遊士富者衰。

貨賂公行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

決策於不仁者險,陰計外泄兇。

用人不得正者殆,疆(強)用人者不畜,為人擇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念舊而棄新功
者行賞吝色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以過棄功者損(殃),群下外異者淪,既用不任者疏。

勝實者耗。

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

女謁公行者亂,私人以官者浮。

淩下取勝者侵,名
不兇。

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

近色遠賢者惛,者犯,好直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棲,林疏者大獸不居。

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遊;樹禿者大禽
不(者)歸,邦將亡者賢先避。

人。

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國將霸者士皆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

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下無親。

近臣不重,遠臣輕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迎來,貧在棄時。

上無常操,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惡。

饑在賤農,寒在惰織。

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豫定謀。

福在積善,禍在積安禮章
第六安而履之謂之
禮諫而仇者亡。

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不甘心者叛。

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

聽讒而xx、聞違。

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
,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鐘。

務善策者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兇。

吉者百福
所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國殘。

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

見已生者
,下先隳;國將衰者,民(人)先弊。

根枯枝朽,民
困屋壞,輔弱者國傾。

足寒傷心,民怨傷國。

山將崩者
,者柔(辱)。

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

柱弱者山峭者崩,xx滿者溢。

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可也。

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國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

逆者難從,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