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 第六讲 现阶段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一、产业结构现状市是一个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能源重化工、新材料、煤炭深加工、矿山机械和高载能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其产业构成表现为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和出口依赖型特征。
近年来,全市按照巩固和稳定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提升第三产业的要求,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预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
人均达到元,人均财政收入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九五”期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调整为,到XX年调整为。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我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得益于黄河灌区的有利条件,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种植结构、养殖结构,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XX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为,特别是畜牧业比重比年提高了个百分点,比年提高了个百分点;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万亩,其中:脱水菜种植面积万亩,饲草种植面积万亩,粮经饲种植比例由年的调整为。
第二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我市第二产业以工业占绝对优势,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开发利用为特征,以煤炭、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重型工业经济体系。
XX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户,工业从业人员达到万人以上,占全市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
工业不仅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是安置就业的主渠道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涌现出了诸如东方钽业集团、恒力集团、奔牛集团、英化股份、大荣化工等一批在区内外甚至在国外享有盛名的骨干企业,以及沙湖纸业、惠冶镁业、兴平公司、丰本公司等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
创出了宝山牌钽粉、钽丝、恒力牌密封钢丝绳、太西无烟煤、宁河牌石灰氮、双氰胺、石鑫牌硅铁、沙湖牌面巾纸等一批荣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名牌产品。
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
优 势 ,实现 跨越 式发 展 的 良好 契 机 ,从 而 同时解 决 城市 化 问 题 与 环 境 问题 两 大 问题 。总 的来 J
产业结构优化步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稳步提 高 ,但伴随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总体状况有不断 恶化的趋势 。
随着经济发 展水平 的不 断提 高 ,中国环境 污 染 问题 日益 严重 。从 统计 数 据上 看 ,中国 目前 已 经成 为全 球环 境 污染 最 为严 重 的 国家 之一 ,大 型
但 这些 研究 大 多集 中在 产业 结构 调整 、城市 化单 独 对环 境 污染 的影 响上 。李 文君 认 为要 实现 中国
3 9
现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 ,他们认为 ,就二者 关系而言,城市化本身并不是生态环境恶化 的主 要原 因,城市化如何进行才是关键问题。如果能 够处理得 当,城市化对人类生态环境起着 良 的 好 促进作用 ,这种促进作用体现在资源集约效应、 人 口集散效应 、环境教育效应以及污染集中治理 效应等方面 。戴 亦欣对 中 国城 市化进程 中发 ] 展低碳经济的问题进行 了系统分析 ,他认为发展 低碳城市是开拓新型城市发展理论和规划理论 的 有利契机 ,是寻找新 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低碳发 展和可持续发展 的必经之路 ,也是激发城市后发
就成 为需要研究 的问题 。
一
路 的重要特征 ,并且还能够不断减轻经济发展对
环 境所 产 生 的压力 。更 有学 者提 出循 环 经济 的概
念 ,认为能够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的方式 ,达到经 济发展与环境之 间 的 良性 互动 。蔡守 秋和蔡 J 文灿认为循环经济是以物质 、能量梯次和闭路循 环使用 为特 征 ,在 环 境 保 护 上 表 现 为 污染 的
论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
论述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结构单一化:我国产业结构过于依赖于传统的制造业,尤其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这导致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较低,创新水平较差,难以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
2. 产业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快于西部地区,形成了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格局。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产业为主。
这种不平衡导致了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更加先进,而西部地区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产业中。
3. 环境污染严重: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点,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这不仅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也限制了我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可以采取以下调整对策:1. 优化产业升级布局: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同时,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2.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改善基础设施、降低制度性壁垒等措施,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发展中国西部地区的新兴产业,推动西部地区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 推动绿色发展: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与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通过以上的调整对策,可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能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产业结构的变动原因
产业结构的变动原因产业结构的变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个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对比例的改变。
产业结构的变动一直是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技术进步、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三个方面来探讨产业结构的变动原因。
一、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不断涌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革。
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某些传统产业逐渐被新兴产业所取代。
例如,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传统的实体零售行业受到冲击,电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又如,在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改变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位。
二、政策调整政府的政策调整也是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
政府通过改变税收、减少监管、提供补贴等手段来调整产业结构。
政府的政策引导可以鼓励某些朝阳产业的发展,同时抑制或淘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
政府还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科研资金投入等方式来促进技术创新,引导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例如,我国政府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
三、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是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人口结构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新兴产业往往能够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使得传统产业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
例如,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绿色农业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而传统农业受到冲击。
又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总之,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技术进步、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是主要的推动力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产业结构的变化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需要密切关注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根据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规划,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一、引言在当今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旨在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满足人民生活的多元需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原因、现状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1.市场需求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产品品质、个性化定制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产业结构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2.技术创新的推动: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断改变着产业发展的格局,传统产业亟需对技术进行升级和转型,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3.资源环境压力:传统产业模式对资源的消耗比较严重,而资源有限,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1.去产能:我国因过度依赖传统重工业而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近年来陆续开展了去产能的举措,加快了钢铁、煤炭等行业的转型升级。
2.发展新兴产业:我国为了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高技术制造业、互联网科技、绿色环保产业等,以提升产业结构的质量和效益。
3.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各类资源的供给结构,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四、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的影响1.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有助于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就业机会: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就业机会的增加,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3.国际竞争力: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提高了国家产业的附加值,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的影响1.改善生活质量: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有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满足人民对于品质生活的需求。
2.保护环境:通过转型升级和推动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试论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与优化
试论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与优化一、试论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与优化目录一、引言二、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三、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四、优化中国产业结构的途径五、案例分析1.投资决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2.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引导作用3.企业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4.国外市场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冲击5.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六、结论七、参考文献一、引言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和结构关系。
在中国的发展中,产业结构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领域。
由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进程中,所形成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如何调整和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论文旨在分析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与优化的途径,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二、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在中国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
第三产业包括服务业、金融业、社会服务业等。
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3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4,96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8,464亿元。
其中,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4.5%,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三、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过快,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
其次,第一、二产业的增长点过于单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过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最后,产业结构分布不均,地区之间的产业发展差异较大,东部地区产业普遍发达,而西部地区产业相对落后。
四、优化中国产业结构的途径为解决上述问题,在优化中国产业结构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环境保护,在产业结构中加强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和政府政策引导,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二是鼓励创新,在企业投资和政府拨款上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加强企业之间联合研究和在研发方面的互相合作,推进技术创新的加速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自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调整。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经济从以农业为主导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一些传统产业逐渐下滑,而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首先,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开放初期,我国农业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而随着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农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农民纷纷转产、转业,种植业由单一的粮食种植逐渐转向蔬菜、水果、花卉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种植,养殖业也由传统的畜牧业向水产养殖、禽类养殖等多样化发展。
农业的这种结构调整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其次,工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迅速崛起,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工业领域不断进行创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同时,传统的重化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也在转型升级,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此外,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加。
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各类服务业快速发展。
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旅游等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在以上变动和调整的过程中,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有力推动了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
产业的升级和创新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还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新兴产业的崛起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同时为我国的结构性提供了新的动力。
然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是传统产业的下滑速度过快,一些地区和企业面临产能过剩、效益下滑等问题。
因此,需要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化转型。
二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差距较大。
一些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发展均衡。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调整的关系研究
仅远远 落后于 发达 国家7 0 %的水平 ,甚至 比同等收入水 平的 国家低 1 5
个百分 点左右 。
随着我 国经济 快速发展 ,收入差距 持续扩大 ,已经成 为我 国经 济 领域 的重要 问题 。从 国民收入的初 次分 配来看 , 上 世纪 9 0年代初 以 来 ,我国劳动报 酬 占比水平 总体呈 现下 降趋势 , 人均劳 动报酬及其增 长相对 于人均 G D P 和劳动生产率 明显落后 。收入差距 过大不仅影 响 我 国经 济发展水 平 ,而且严重威胁 社会稳定 。所 以 , 调 节和优化收入 分配格局 既是继续保 持经济 快速增长 的必然途径 , 也是 实现社会和谐
的调整 和优 化升级具 有重要推动作用 。
( 一 )产业变动 与收入分配调整相 互作用 的经 济学理论分析
循环效应 ,通过分 析 ,他认 为产业结构 发展存在着重 大隐患 。最 近 , 对 两者关 系的研究集 中在实 证方面 。戴天 丽 ( 2 0 1 1 ) 、胡荣才 、陈磊 、 闫肃等 ( 2 0 1 2 ) 用计 量方法证 明了两者之 间的相互关 系 , 并 提出 了相
一
、
引言
三格局 变为三 、二 、一格局 ,产业 结构不断高级化 。我 国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 构作为 经济结构 的核心 ,直接影响着 一个地 区乃至一个 国 家 的经 济发展 , 所 以合 理的产业结 构是经济发 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 以 来 ,我 国产业 结构不 断优化 和升级 ,三次产业协 同性不断增 强。农业
之间确实存 在着密切联 系。推动产 业结构调整 和优 化升级 , 对 我国改
善收入分配 有直接影 响。同时 ,调整 国民收入分配格 局 ,对 产业 结构
调整和 升级是影 响收入分配 的重要 因素 。冯 素杰 ( 2 0 0 8 ) 提 出当前 我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
一、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得到基本解决。
一些新的特点呈现出来。
观察和分析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对策,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一1984年,是我国经济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中得到恢复,农村改革全面展开的时期。
这个时期产业结构变动的显著特点,是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上升。
1984年,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32%,比1978年的28%提高了4个百分点。
同期第二产业下降了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只上升了1个百分点。
这说明我国农村和农业改革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反映了资源配置向第一产业的倾斜。
使得工农业比例不协调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迅速提高,是我国一种特有的现象,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这是一种纠正第一产业发展不足的偏差而产生的暂时情况。
这个时期,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第一产业达到14.5%,超过二产10%和三产12.7%的速度。
但是,由于这种结构变动具有补偿性和暂时性,从1985年开始,第一产业的比重就逐步下降。
在这个时期,纺织轻工等消费品工业也取得了很大发展,满足了市场需要,但重工业处于调整之中,因此,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较多。
第二阶段,1985年一1992年,是我国非农产业较快发展的时期。
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8%左右上升到34%左右,达到历史的最高点。
同时,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43%左右,而第一产业下降6个百分点。
这个时期资源配置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带有补偿发展不足、调整比例关系的特征。
产业结构的调整
社会参与和舆论监督强化
拓宽参与渠道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参与 度。
加强舆论引导
通过媒体宣传、政策解读等方式,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强化舆论监督
建立健全舆论监督机制,对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曝光和处理,保障 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产业结构的调整
contents
目录
•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与意义 • 当前产业结构现状及问题分析 •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与战略规划 • 政策措施与实施路径设计 • 监测评估与持续改进机制构建 • 总结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与意义
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01
全球化使得资源、技术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各
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适应全球竞争。
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02
科技创新不断涌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
展。
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03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产
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国挑战与机遇评估
挑战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对传统 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国际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我国产业发展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机遇
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产业结构调 整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国家政策 的大力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 的环境。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地区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该地区政府积极引导 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带动了当地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一环。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历史背景、目标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支持;第三,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经济的转变。
特别是在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传统的农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加快,第二产业逐渐取得了支配地位,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日益壮大。
这一转变表明,中国产业结构正朝着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产业结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导致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升级,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支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三、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实践经验与启示在实践层面,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政策措施,如“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水平。
此外,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如全球化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冲击。
中国积极应对全球经济的挑战,发展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产业升级之路。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实践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政策引导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进行转型升级。
东北财经大学22春“行政管理”《社会学》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试题号1
东北财经大学22春“行政管理”《社会学》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A.社会B.社会制度C.社会机制D.社会关系参考答案:B2.下列有关冲突的选项不正确的是()。
A、团体间的冲突有利于增进团体内部的团结B、冲突不利于社会变迁C、冲突对方所争夺的目标既可相同也可不同D、冲突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打败对方参考答案:B3.人们所创造出的工艺技术,如衣服、房屋和器械等是()。
A.物质文化B.非物质文化C.精神文化D.文明参考答案:A4.在《集合行为理论》(1963)一书中,斯梅尔塞认为集合行为需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A.环境条件B.结构性压力C.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D.诱发因素参考答案:ABCDEF5.下列哪些是角色距离现象的具体表现()。
A、军纪不严的士兵B、衣冠不整的教授C、与儿童玩耍的成年人D、退休后的老同志回到家中参考答案:ABC6.下列哪项不属于普遍的文化模式?()A.习俗B.京剧C.艺术D.语言E.科学参考答案:B7.下列哪些属于文化的特征?()A.遗传性B.复合性C.超个人性D.象征性E.传递性F.变迁性参考答案:BCDEF8.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
A.19世纪中叶B.1911年参考答案:A9.为什么说改革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A、改革适应社会主义的历史要求B、改革能主动、有成效地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C、改革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自我完善D、改革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参考答案:ABCD10.家庭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A、原始蒙昧时期B、血缘家庭C、普那路亚家庭D、对偶家庭E、古典的一夫一妻制家庭F、现代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参考答案:ABCDEF11.下列哪几项属于评比性文化()。
A、自强B、自立C、庆典方式D、礼仪E、姿态F、吸毒参考答案:ABF12.社会舆论属于哪种社会控制手段:()。
产业经济学案例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案例9 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案例适用:产业结构案例来源:改编自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案例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我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
一次发生在1989~1991年,短短三年时间的治理整顿是针对经济过热所进行的被动调整;另一次始于“九五”初期的1996年,这次调整是经济出现“软着陆”后所采取的主动调整。
经过“九五”时期的努力,我国在成功抵御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积累反通涨和反通缩两方面经验、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我国“六五”以来的产业结构变化见表1。
“九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比“八五”时期下降3.7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8%和8.1%。
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96年的20.4 :49.5 :30.1 变为2000年的15.9 :50.9 :33.2。
对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四个“五年计划”,可以发现:从“九五”时期年度间的连续变化上观察,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动规律互不相同:第一产业比重呈稳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波动较小;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具体如下:(1)第一产业比重始终呈下降趋势。
中间两个五年下降幅度较大,由“六五”时期的31.4%下降到“七五”时期的26.2%,再由此下降到“八五”时期的21%,几乎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
“九五”时期下降幅度略有缓和,5年下降2.1个百分点。
(2)第二产业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除“七五”时期略有下降外,“八五”和“九五”时期都呈上升趋势。
第二产业比重已由“六五”时期的44.2%上升为“九五”时期的49.8%。
(3)第三产业比重先升后降。
前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由“六五”的24.4%上升为“七五”的30.6%,“八五”时期继续上升为32.2%,“九五”时期则下降为32%。
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规划
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规划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
在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也需要积极应对,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够对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规划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首先,工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来提高整个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当前,我国工业结构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短板。
传统的重工业占比较高,但技术含量低、效益较差;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仍然存在;以及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加大高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推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节能环保、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化、低碳化升级。
其次,产业升级是指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效益方向发展,并增强产业链的竞争力。
在我国产业升级中,我们可以采取产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将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从而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
例如,可以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并将其应用于传统产业中,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同时,我国还可以加强研发和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相结合,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第三,产业升级还需要加强产业培育和支持政策的制定。
产业培育是指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在产业培育中,我们可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减税减费、给予贷款支持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加强产业园区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
最后,产业升级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产业政策、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企业的国际合作,提供国际市场拓展和贸易便利化的支持,帮助企业与国际接轨。
综上所述,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规划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施。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自建国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表现为:第二产业在国家扶持下迅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也在不断增长,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
一、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阶段及特征(一)一九七八年至今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一九七八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计划体制逐步退出舞台,市场作为“无形的手”开始配置资源,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开始变小,三次产业结构逐渐向合理化的方向趋近。
这一阶段中国产业结构的特点是:1. 工业内部结构更为合理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产业结构在政府行政干预下,重工业被优先发展。
一九七八年之后,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轻工业占比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发展趋势。
2. 区域间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从第一产业占全国比重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占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是三大地区最低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重大致相近,且其变动趋势也比较相似;而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0%以内和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降到20%以内的时间拐点都是在二零零五年前后。
此外,就第三产业而言,其中东部地区在基数最高的基础之上,增幅也是最大的;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又呈现了和第一产业相似的变动趋势,即基数相同且增幅相近;东部地区在二零零零年前后第三产业比重突破40%,中部和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升到30%以上。
二、三次产业及各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调整,但这个调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众多,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必须要推行一系列的政策,而推行这些政策就需要厘清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
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就是一个从低级向高度化演进的过程。
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同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更替流转密切相关,此外还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一)产业之间结构演进自建国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从最初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到改革开放前后强调工业化,再到当前强调以高新技术为主、高附加值企业为主,以及高工业化为主,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指根据经济和市场的需求,对各个产业类型在数量、规模、结构上进行优化和调整的过程。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适应市场需求和推动产业升级。
一、背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
二、调整方向1. 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技术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等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这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着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2. 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利用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调整产业空间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这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强城乡经济一体化。
3. 提高产业链水平:通过加强供应链、研发链和销售链的协同,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提升,提高整体产业水平。
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三、调整路径1. 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高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
2. 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 政府引导:政府应加快制定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提供优惠政策和金融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四、调整的意义1.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各个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提高国家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提高国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强对外经济贸易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 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供更加符合人们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4. 推动产业升级: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和升级。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期。
这个阶段我国的产业以工业为主导,特别是重工业,如钢铁、煤炭、机械等行业,占据了国民经济的主要地位。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向轻工业和服务业转型,如纺织、电子、信息技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餐饮、旅游、物流等服务业的快速兴起。
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以来的时期。
这个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又发生了新的调整,进一步向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型。
如航空、卫星、集成电路等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崛起。
总体来说,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是由重工业向轻工业、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转型的趋势,而这个转型过程还在不断地加速深化。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中产业结构的变化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它不仅为当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农业逐步退出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较弱。
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众多。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农村经济逐渐加强,所占的比重下降到了目前的10%左右。
随着农业规模经济和现代化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加快,土地集中经营逐步推广,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
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方向转型,使得农村市场需求增长,促进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二、工业产业化和区域性分布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化,工业化使工业部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在一些人口较多的地区,像珠三角、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地未来的城市群成为大型工业生产基地,使得中国的工业生产规模不断增大。
到了21世纪初,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跨国公司生产的最重要的区域。
工业生产与合理的区域布局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
三、政府和产业的合作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对工业和服务业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
政府在土地、金融和税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私人部门和外国投资公司加入中国的发展,从而促进对中国经济的投资。
政府出台的激励政策使得工业化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得以加速,这也是中国经济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稳定地发展的原因之一。
四、服务业逐步兴起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也在逐步增长。
服务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强相应的增加启示人们,中国未来会变得更加服务化。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服务业增速一直很快,如金融、IT、交通、传媒、旅游业等,这些都是快速发展的行业,也是其他一些国家难以比拟的。
简述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简述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一、产业结构变动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随着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和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在逐步调整其产业结构,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产业结构变动对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1 背景过去几十年,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
然而,面临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挑战,中国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持续和稳定。
同时,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
1.2 意义(1)提高经济增长速度: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各产业的效率和质量,可以推动经济增长的速度。
(2)促进经济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变动可以促使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变,推动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3)提高社会福利水平: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可以推动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提高市民的收入水平,改善社会福利。
(4)促进环境保护:通过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可以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产业结构变动趋势2.1 高技术制造业的崛起高技术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在高技术制造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和进展,如高速列车、核电设备、新能源汽车等。
未来,高技术制造业将继续崛起,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2 新兴产业的壮大新兴产业是指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产业。
中国政府将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点支持对象。
未来,新兴产业将会壮大,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3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消费升级的推动,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4 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3.根据城市化水平判断。从城镇化率看,我国1996年为 30.5%,才进入工业化初期,2003年为40.5%,大概才 进入到工业化初期的第二阶段。比从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判断 的工业化时期都还要晚。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的城镇化进 程一直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其主要原因,一是作为劳动力蓄 水池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二是前面所提到的,长期以来我国的人口政策是 对农转非进行严格限制。
从就业来分析,22年同,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 增加3亿人,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加了7012万 人、9453万人和约1 4亿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 重大幅下降,由1978年占绝对优势的70 5%下降 到2000年的50 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 幅度较大,由1978年的12 l%上升到2000年的27 5%;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22年间仪上升5.1%。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在8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标志性
(2).工业结构的行业构成变化
从工业结构的行业构成变化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般 加工制造业的比重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以电子及通信制造业为 中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增长,带动了工业结 构的升级。目前,我国工业结构正跨入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 高加工度化阶段,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工业向技 术密集型工业转换,工业的发展从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了以素质提 高为主,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也由解决比例失调转向推进产业结
结合国外理论考察中国产业结构 演变理论
• 结合配第-克拉克定理 • 结合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结合配第克拉克定理
配第-克拉克定理以三次产业分类法为基本框 架,首先使用了劳动力指标,通过分析就业人口 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研究经济发 展中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三次产业内部存在的制度障碍和结构偏差也是不可忽视的因 素。除了国内商业、一般服务业以及公路运输等部门放开之外,其他很多
部门至今基本上仍是国有经济的一统天下,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很低,产业中 竞争不足,生产率的改进非常缓慢。大多数居于垄断经营地位的国营企业,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保护下,不承担经营和发展的市场压力,改革迟缓、效率 低下[1]。以直接规制政策为手段,政府的相关部门利用较强的政府调节, 使企业在接受政府的定价或调节指令的同时,将自身的部门利益与企业的利 益结合起来,使得某些部门或行业的职工工资水平与福利待遇大大高于其他 行业尤其是制造业,而另一方面则是生产效率提高缓慢,服务质量不高,消 费者投诉增加。另外,对于已经放开的那些行业或部门,一些政府部门的官 员假公借私、管卡扣压、鱼肉企业或个人 。
• 2、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 为什么90年代以来产业结构偏差会进一步突出,并从根本上制 约着宏观经济的运行与经济增长速度?
•
90年代之前,中国的各项政策基本上是围绕着“放权让利”这一基本思 路展开的,带有比较明显的“渐进式”改革的特征。通过权、利在中央政府 与地方政府、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收放,以刺激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积极性,在 经济的快速增长中调整与化解因权利的收放对原有利益格局形成冲击时所引 起的各种利益矛盾与问题。因此,“渐进式”改革方式所具有的积极效应具 体表现为,通过刺激和调动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以补偿的方式来调节原有利益格局分化时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减缓了改革 的阻力,使改革的起步阶段可以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顺利的 发展。但是,这种以“放权让利”为主要思路的“渐进式”改革方式并没有 从根本上解决甚至没有触动原有经济体制中那些深层次的实质性问题。这些 往往会引起巨大磨擦与社会矛盾的深层次问题或者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而被 耽搁下来,或者是因为担心引起较大的社会阻力而向后拖延,或者是因为当 时社会还不具备完全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的基本条件而放弃,等等。这些沉 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所衍生的各种矛盾与困难与渐进式改革中所产生的新的 矛盾与困难逐渐纠缠在一起的,使改革在深化阶段中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小;
二、一个基本的结论
• 1、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我国将处在完成传统工业化 与推进经济现代化两个阶段并行和交叉的时期[1]。 相应地,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也会呈现出工业化不同阶段结构 特征相互重叠的特点。在现阶段,纠正三次产业间的结构偏差、 通过对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促使工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以及 追随国际上自 90年代以来蓬勃兴起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浪潮、推 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成 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换过程中所必须面对与加以解决的基 本问题。
4、中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效益
• 从产业结构效益的理论解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产业结构成长 的一般趋势:(1)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大多数情 况下都小于1。这是因为第一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较高,而国 民收入相对比重较低的缘故;与此相反的是,第二、三次产业 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往往大于1。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过 程中,一般会出现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的速度超过劳动力就 业比重下降的速度,劳动力比重下降滞后的现象;(2)第二 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反映了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 第二产业不可能大量吸纳劳动力,或者反映出第二产业产值增 长快于劳动力增长,表明第二产业是提高整个经济劳动生产率 的主要产业;(3)一般国家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大 于1,同时在一个时期之后会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表明, 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的势头,仍然跟 不上劳动力比重增长,因此第三产业具有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 的能力。
• 3、产业结构的严重偏差是历史、体制和独特的工业化 发展道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中国三次产业间严重的结构偏差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与矛盾长期交错、 逐渐累积的结果。不可否认,独特的国情即人口和劳动力总量大,农村人口 和农业劳动力占较高的比重,一直是影响我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变动的历史的 和现实的基本因素。如果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间各种资源或要素的自由 流动是产业结构演变和城市化进程所必需的载体或条件的话,长期实行的计 划经济乃至改革开放以来直至现阶段的不完备、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则使得 产业结构在其演变进程中缺乏或不能满足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方式和手段。 这是中国产业结构严重扭曲所不能忽视的两个基本的历史背景条件。
• 工业内部的结构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1)在供需结构方向,潜在产出能力大于实际产出能力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2)在经济结构上,构成民族工业主力军的公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相对较 低,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而经济效益相对较好的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则 无论在规模、实力以及社会经济资源的占用上均不具有优势,在一个相当的 时期内都难以取代公有制工业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而成为振兴和发展民族工 业的主导力量。进一步看,我国产业组织中长期存在的市场集中度低、企业 间的“原子型”结构特征与这种经济结构上的偏差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2、中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偏差。
• 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严重偏差具体表现在:(1)第一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 大大高于世界的平均状况,第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则低于这一水平;(2)第二 次产业的产值比重远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第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则低于 这一水平(见表6-2、6-3)。 • 问题在于,无论是产值比重还是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是导致产业 结构严重偏差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一严重偏差又与我国过低的城市化水平 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 (3)与供给能力不断增长、供给规模不断扩大相对应的则是需求增长的逐步 下滑。自1991年之后,国内最终消费率从60% 以上的水平上开始下滑, 1992-1995年,国内最终消费率分别为59.9%、58.3%、57.3%、 57.5%, 1996年之后消费率略有上升,分别为59.9%(1996年)、58.5%(1997年)、 58.4%(1 998年),但均没有恢复到90年代以前的水平。导致国内需求增长 幅度下滑的主要原因,除了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外,另一个更为重 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所致。 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业的迅速增长和农业产值份额的显著提 高,用相对国民收入度量的我国二元结构强度,从1978年的6.03缩小到 1984年的3.58。不过自1984年之后,二元结构强度不仅没有继续减弱,反 而出现复归趋势, 由1984年的3.58上升到1988年的3.89,1991年为4.14, 1994年为4.48[1]。1990 -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510元增加到 542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686元增 加到2162元。两者的比差(以后者 为1)从2.2∶1扩大到2.5∶1。与城乡二元结构强度拉大紧密相关的城乡居民 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比重从1984年的64.9% 下 降到1998年的47.9%。而城镇居民的消费比重则从1994年的35.1%上升到 1998年52.1%。 城乡消费比重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 贡献份额在不断下滑。由于占中国人口绝对多数的八亿多农村居民的消费需 求增长幅度下滑,必须会引起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市场的相对过剩。这 也就无怪乎1998年旨在扩大城镇居民消费需求而实施的诸项政策收 效甚微 了。
第六讲
现阶段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换
一、结构高度与结构偏差; 二、一个基本的结论; 三、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换的主要出路在于 城市化
一、结构高度与结构偏差
• • 1、现阶段中国产业结构高度的基本判断。 从人均GDP和GNP的水平看,我国大致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与中期第一阶 段之间;依据工业产出在GDP中的比重,我国的工业化进入了中期的第二 阶段;与多数国家的一般模式相比较,我国就业结构水平所反映的工业化 阶段虽高于初期阶段,但尚未达到中期的第一阶段(第一次产业的就业比 重比一般模式中的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低6.4个百分点);就我国工业结构 的变动而言,虽然经过改革前的重工业化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补课, 基本上完成了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阶段,但在向以加工装配工 业为主的高加工度化阶段的转变中,消费品工业过度扩张,而重加工工业 尤其是装配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和发展,导致高加工度化阶段一直停 留于一般加工工业为重心的时期,不能持续升级并向技术集约化阶段转变。 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工业的比重较高,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的比 重较低。这种工业结构水平所反映的工业化进程,只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 段。在以上的四个依据中,人均GDP水平与就业结构是两个较为客观指标, 基本上是我国工业化阶段实际发展水平的真实反映;而工业产出的比重与 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因受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资源配置方式以及 宏观产业政策的影响,其反映的工业化进程往往包含了一定的主观因素。 因此,当我们以前两个指标为基本依据,后两个指标为辅助来综合考察我 国工业化的进程时,一个基本的判断是: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 一阶段[1]。
• 从理论上看,产业结构效益指标的比值越高,工业化发展的 水平也越高,其总体指标比值越接近1,意味着第一产业的劳 动力比重越小。但是,在考察工业化发展的实际进程时,产 业结构效益指标并不是一个没有时空限制的绝对指标,也就 是说,不能把结构效益指标完全绝对化,更不能把结构效益 指标与经济实力、市场竞争力完全等同。一些国家或地区因 为特殊的原因,其总体结构效益指标就等于1,比如新加坡就 是一个城市经济国家,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个经济实力最 强大的国家。 • 在1981-2002年期间,中国的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一 直在0.182-0.262之间俳徊,产业结构总体效益低。农业的比 较劳动生产率低,其劳动力相对比重较大是导致总体结构效 益相对低下的重要原因。
(1)
• (2)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下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是第二次产业内部工 业潜在产出能力大于实际产出能力,实际产出能力大于市场需求现状的直 接原因。整个80年代,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下的作为主要投资主体的各级 地方政府,在争相发展本地经济的强烈驱动下,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形 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而此时,无论是市场,还是计划,都无 法对地方政府的这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行为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其 实,90 年初这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后果已初显端倪。只是紧接其后 的又一轮投资热潮将其迅速掩盖起来。在这一轮发展中,由投资创造出对 能源、交通、基础原材料的极度需求,而这些部门或行业产品的供给短缺, 又引发了旨在缓解短缺的投资。工业内部一些部门或行业间的互相拉动形 成了一种短缺在不断加剧的表象。在经济过热、泡沫不断加大,中央政府 不得不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来整顿经济时,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渐降低下来, 但泡沫并未随之消失,而是以固化的形式沉淀下来,转化为由低水平重复 建设所引起的供给重叠与供给过剩的现有局面,其中,无效供给成为90年 后半期以来的一个突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