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

合集下载

《雨霖铃》教案(7篇)

《雨霖铃》教案(7篇)

《雨霖铃》教案(7篇)《雨霖铃》教案1学习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尝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简介柳永(约9xx—10xx)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纵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进展有确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把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留,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心情;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动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注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消沉,楚地的天空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哀痛。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略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或许我的小船停靠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四、全词内容概括这首词描写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苦痛心情。

雨霖铃教案(精选多篇)

雨霖铃教案(精选多篇)

雨霖铃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

(2)理解《雨霖铃》的背景、作者及词作的艺术特色。

(3)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柳永的真挚情感,理解词作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2)理解《雨霖铃》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2. 教学难点:(1)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2)理解词作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词人柳永及《雨霖铃》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感受词作的声音美、韵律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如“寒蝉”、“长亭”、“骤雨”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雨霖铃》中情感的理解。

5. 艺术欣赏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字句的选择、韵律的运用等。

6. 人生感悟引导学生从《雨霖铃》中汲取人生哲理,珍惜眼前人。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讲解《雨霖铃》中的重点字词。

(2)分析词作中的修辞手法。

(3)探讨《雨霖铃》的审美价值。

2. 方法:(1)采用讲解、举例、对比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字词讲解讲解《雨霖铃》中的重点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雨霖铃教案优秀10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10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10篇《雨霖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2.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

播放音乐赵薇的《离别》二。

导入:关于离别的诗句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三。

背景介绍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

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

“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

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

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五。

听录音并正音六。

学生齐声朗读七。

分析词(一)整体感知1.问生:同学们,你们听了录音且自己读了一遍,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时、离别后5.在脑中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二)老师简单串讲词使学生理解词的大意上片:离别时的情景下片:离别后的情景(三)拓展问生: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1.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二句写:当登舟分袂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之中去吧。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课程背景《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代表作,是一篇较长的绝句诗。

此诗是柳永的自嘲和抒发爱情不遂之情的产物。

学习此诗,不仅能加深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还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特点;2.理解《雨霖铃》诗歌的真正含义和转折点;3.感悟《雨霖铃》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古人情感世界。

三、教学内容1.柳永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特点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背景,如他的身世、性格和生活经历等。

同时,配以柳永诗歌的赏析,让学生了解柳永的诗歌创作特点和流派,如他的小调词和绝句诗等。

2.《雨霖铃》诗歌的真正含义和转折点学习《雨霖铃》时,教师可以逐句逐句地解读诗歌的含义。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柳永用“雨霖”来形容铃声?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柳永的抒发的情感有哪些?重点解读转折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到“乱乱翻翻,总总这这,道道涟涟”这一段,柳永用“乱乱翻翻”和“总总这这”来交替并列,和之前冷清凄惨的语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讲解这一转折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转折,体会到人生的波澜,从而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3.感悟《雨霖铃》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古人情感世界学生在了解了柳永的生平背景和《雨霖铃》的诗歌含义后,可以通过诗歌朗诵、情感表演和心得分享等方式感悟诗歌的内涵和柳永抒发的情感。

通过此过程,不仅能感悟到古人的情感世界,还能加深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增强自我认知和生命意义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2.情感表演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运用情感表演法,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情感原料,表达出对《雨霖铃》诗歌的感悟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素养和表达能力。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永《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的教案1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总结范文]雨霖铃教案12篇

[总结范文]雨霖铃教案12篇
(六)朗读、背诵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尽量当堂完成)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寒蝉凄切
骤雨初歇
别前:勾勒环境
凄清、萧瑟
雨霖铃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了解宋词相关知识,及柳永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总结范文]雨霖铃教案12篇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一):
《雨霖铃》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2、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难、重点
1、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2、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超多写作慢词的词人。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他精通音律,能自制新曲,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超多适合于歌唱的慢词。柳永在与歌妓一齐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齐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你怎样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生发言)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雨霖铃》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导言:《雨霖铃》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作的一篇散文。

它以巧妙的排比和对比手法表现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旧之情,以及对时代变迁的反思。

本篇文章适合于高一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柳宗元的乡土情怀、文化内涵、以及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雨霖铃》的背景、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2、掌握《雨霖铃》所用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了解《雨霖铃》的文学价值,以及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掌握雨霖铃的内涵,了解唐代文学特色并认识到古代文学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几张图片或视频介绍雨霖铃的故事背景,并简要介绍柳宗元的人物事迹,并引出本篇文章的文学价值和内涵。

让学生对《雨霖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STEP 2 阅读理解:教师将《雨霖铃》先让学生自主阅读一遍,然后缩短文本,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排比和对比手法。

随后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功能、修辞效果以及对文章的作用。

最后组织学生集体朗读《雨霖铃》。

STEP 3. 文本分析分析《雨霖铃》中所用的修辞手法的美学特点,如“戒过犹怜物,饮醇愈见真”,透过它了解到柳宗元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趣STEP 4. 课外拓展:通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听取历史古文的名篇,如古诗词、古文家等。

了解唐代的文学特点,并欣赏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

如:《送元二使安西》、《滕王阁序》等。

STEP 5. 作文练习针对文学修辞的特点,让学生写一篇文章,模仿排比、对比等修辞,让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类似的手法进行隐喻展示。

四、教学评估:通过课前知识答题、课中讨论、作文练习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

1、同学们是否掌握了柳宗元的思想情怀和唐代文学特点?2、同学们是否理解了文学修辞之美,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3、同学们是否了解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并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并通过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学习,提高其对文艺美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的提高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与讨论,同学们深入体验了古文的魅力与唐代文学的特点。

《雨霖铃》教案(精选2024)

《雨霖铃》教案(精选2024)

《雨霖铃》教案(精选2024)《雨霖铃》教案(精选2024)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雨霖铃》。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古诗文翻译、字词解释、语法讲解、写作技巧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雨霖铃》。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写作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理解和写作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课文朗读和背诵、古诗文翻译、字词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实践情景引入,描述一个离别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离别时的感受。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雨霖铃》,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3. 课文翻译: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翻译,解释生僻字词,分析诗中的意象。

4.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分析课文中使用的写作技巧,如寓情于景、对比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例题讲解:教师给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解题。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写作技巧,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题目,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并提交。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雨霖铃》意象:离别、寒风、残月、长亭写作技巧:寓情于景、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离别为主题,运用《雨霖铃》中的写作技巧,写一首小诗。

2. 作业答案:离别寒风瑟瑟吹过,残月挂在天际。

长亭外,友人别,泪眼相对无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离别的诗词,如《送元二使安西》、《登高》等,进行比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课文《雨霖铃》的诗意和情感表达:这首诗描绘了离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离别的哀伤。

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柳永的《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导入新课篇一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

(幻灯1:“音乐”)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柳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雨霖铃教案范文3篇

雨霖铃教案范文3篇

⾬霖铃教案范⽂3篇⾬霖铃语⽂教案教学⽬标:1、理解诗⼈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法。

3、体会词缠绵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1、理解诗⼈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法。

教学难点: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的赏析。

具体教学步骤:第⼀课时⼀、导⼊:俄国著名⽂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是⽤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凡⼀⾸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独特的意境、风格。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作《⾬霖铃》就是⼀幅优美的画。

现在让我们⼀起⾛进《⾬霖铃》的世界,请同学们和我⼀起,⽤⽿朵去听,⽤⼼去感受这⾸词吧!⼆、⼀进感觉:初步感受。

(⼀)听录⾳(⼆)全班齐读(三)初步感受:刚才我们第⼀次共同⾛进这⾸词,听了录⾳,⾃⼰也读了⼀下,我想和⼤家分享⼀下对这⾸词的第⼀感觉,你们觉得这⾸词美吗?——学⽣发⾔,⾔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这⾸词很美,它是⼀种凄美,不知道⼤家是否同意。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是谁创作了这样⼀⾸凄美的词?——柳永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婉约词派创始⼈。

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

排⾏第七,⼜称柳七。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活在⼀起,放荡不羁。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官屯⽥员外郎,世称柳屯⽥、柳郎中。

柳永死之⽇,家⽆余财,群伎合⾦葬之于南门外。

写作这⾸词的时候作者由于仕途失意,⼼情⼗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想到从此将不能跟⼼爱的⼈⽣活在⼀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

这⾸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情。

(四)明确基调:通过我对柳永⽣平以及这⾸词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同学们对这⾸词的第⼀感觉,我们朗读这⾸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词的基调应该是?请⼏位同学谈⼀谈,读⼀读。

《雨霖铃》说课稿(5篇)

《雨霖铃》说课稿(5篇)

《雨霖铃》说课稿(5篇)《雨霖铃》是宋代柳永的名篇,雨霖铃说课稿怎么写?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作者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雨霖铃》说课稿【较新5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雨霖铃》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

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根据本文感情细腻,情景相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⑴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美读、美赏、美说,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⑴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诗词,对于诗词鉴赏的方法和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重点就在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

而品赏这首宋词的真挚感情和凄凉的意境,相对困难在于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方法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一篇山水词,这篇词通过对雨霖铃声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沉沦、流离失所的忧伤与深情。

这篇词语言简洁,寓意深刻,是一篇经典的唐词代表之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授《雨霖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唐诗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文献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霖铃》背景、名家评价和主题内容。

2. 学习《雨霖铃》词的形式和语言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结构和辞藻。

3. 通过分析词的语言、情感和意境,深入理解柳永的创作思想和精神面貌。

4.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鉴赏古典文学的习惯,开拓文学视野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和评价。

针对学生对唐代文学的陌生和不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彩色图片、小故事、名句摘抄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社会风貌、文学思潮。

2. 介绍《雨霖铃》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

通过分析词牌的构成和发展、词牌的音节和格律、词的修辞和表现等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

3. 逐段分析《雨霖铃》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一段段分析词的情感转折、意境反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唱、背、解释、写作等方式,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4. 阅读如何应该鉴赏《雨霖铃》的文学价值。

通过探究词的意义、文学价值、出版影响等多方面,帮助学生明白《雨铃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份杰出的艺术精品5. 进行文献研究和创新写作。

通过学习《雨霖铃》的研究方法和细节、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创新写作上启发学生跨越历史的限制,将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三、教学策略1. 交互式课堂互动。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小组合作、PPT汇报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雨霖铃》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8篇《雨霖铃》教案篇一一、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聚是欣喜,是快乐;而离别却往往令人无限伤感,无限惆怅。

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词人施展才情与笔力所咏叹的主题。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着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

字耆卿,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宋仁宗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凤栖梧》等较有名。

三、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四、分析情与景的关系:(一)整体感知,领会文中情1、学生自由读(读出感情,体会意境)2、听配音朗诵。

(投入理解)3、把握总体基调——————伤感凄切。

文中哪句直接点出了作者的感情(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述离别情形的句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接着问: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伤心?相见时难别亦难。

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

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二)文中景:(选用了哪些景?为什么选用这些景?)问题:为了渲染悲伤凄凉的离别,作者选择哪些景和物作背景来加以烘托?明确:寒蝉(凄切,“孟秋之月,寒蝉鸣”)点明清秋节长亭(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暗示离别兰舟(催发,客观原因骤雨初歇,天色已晚。

《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

《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霖铃》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简介引入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雨霖铃》教学实录(通用15篇)

《雨霖铃》教学实录(通用15篇)

《雨霖铃》教学实录(通用15篇)《雨霖铃》教学实录篇1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同学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育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品尝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美丽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教学难点领悟对杭州西湖的喜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课时支配:一课时学法指导:结合学问链接相关学问,反复诵读,品尝鉴赏诗歌,完成“A、B类”部分。

C类问题可能不好解答,但也要认真思索,写出自己的思索结果,以备课上争论。

学问链接:介绍词的有关学问(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唱歌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许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4)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进展有肯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出名。

(5)背景介绍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访问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访问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唱歌以使孙何知道,其次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宋词两首(《雨霖铃》教案(通用2篇)

《宋词两首(《雨霖铃》教案(通用2篇)

《宋词两首(《雨霖铃》教案(通用2篇)《宋词两首(《雨霖铃》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理解《雨霖铃》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化、尽情铺展和《扬州慢》今昔对比、抒发感慨的手法。

二、教法设计雨霖铃1、简介(略)。

2、诵读观赏:默读、朗读、范读。

3、评析理解:同学参考解释,逐句评析,老师点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写离别的季节、地点、时间、天气。

秋景、暮景,俱是悲景;听觉、形象、视觉形象,都隐透离情。

景中见情,绘出凄凉环境,定下全词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由景及人,写出情人河边话别场面。

“无绪”表其心中悲苦,“催发”言其时间紧迫,“执手”状其难舍难分,“凝噎”见其离情郁结。

几句话形象地写出离别时之苦。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一笔点出苦痛缘由:今后行程遥远,云水苍茫,难期再会。

把眼前之悲,引向将来之苦。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离别”为全词之眼,上结别时情景,下启离后情怀,点明主旨,统摄全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别后如何?从近处说,今宵酒醒时,晓风拂柳,残月照人,将更为凄苦。

此句情中带景,进一层渲染离情。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往远处说,则漫长岁月,流落江南,虽有“良辰好景”,不能成欢;虽有“千种风情”,无人可诉。

又进一层渲染离情。

全词以“伤离别”为主线,以时间为挨次,上阕写离别时,下阕写离别后,层层深化,尽情铺展;景句中有情字,情景中有景字,情景兼融,缠绵悱恻,正是柳词特色。

4.练习背诵,当堂检查。

扬州慢1、简介(看解释)。

2、解释小序:同学阅读、口译,并加订正。

重点了解“予怀怆然,感慨今昔”、“有《黍离》之悲”二句。

3、诵读观赏(同前首)。

4、评析理解:“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不先写停留,却先写扬州曾是“名都”、“佳处”。

颂繁华,正是为写荒芜作好铺垫。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 - 话题作文】【篇一】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1、结合背景理解这首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其意境美。

2、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伤感哀伤之情。

3、赏析积累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教学重点】1、把握意象、体会意境,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虚实结合,点染的艺术手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难点】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教学方法】1、诵读赏析2、引导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一情景导入播放《送别》歌曲二播放朗读,学生整体感知。

讨论: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柳永为什么能把离别写得如此伤感?(结合背景)三学生朗读,进一步感知。

讨论: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离别的?2、离别可分为几个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几个场景。

四合作探究1、对这首词我们首先要抓住“景”和“情”两个方面来分析,也就是要通过了解意象,进而理解词中的意境,把握主旨。

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本词中的意象。

上片:寒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

下片:酒、柳、风、月。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从这些意象中你可以想到那些诗句?3、这些典型的意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4、在词中,众多的意象罗列在一起,总要有些方法来加以一定的引导,才能够完整地完成一个主题的表达。

那么,我们在这首词中涉及了哪些艺术手法呢?虚实相生情景交融5、情景交融固然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但是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

那么什么是“点染”手法?本词是如何体现的呢?点染是画家作画的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

诗歌中的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或事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五赏析《雨霖铃》歌曲。

六作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虚实相生,点染的手法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

(300字左右)【篇二】雨霖铃教案《柳永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3、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特点,提高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特点,提高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策略:诵读理解、媒体辅助。

教学步骤一、导入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作《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的画。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这首词吧!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出身于仕宦书香门第。

年轻时热衷于功名,但却屡试不中,仕途很是坎坷。

初试落榜曾填了一首《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其实这只是一时的抒怀之作,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却对此词一直耿耿于怀。

后柳永再次应试,本已中榜,但在放榜时宋仁宗却特意将他黜落,并说“且去填词”。

于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2、写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初读文本,把握情感1、教师示范朗读2、学生齐读3、逐句赏析(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寂静,更刺激着离别人的敏感神经,令人难以忍受,加重凄凉感受。

还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前生的《荷塘月色》里的蝉叫“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能感受到离人的烦恼。

—听觉感受;长亭—送别地点,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长亭外,古道边。

);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人要回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离去浪迹江湖,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重愁情,;而“骤雨初歇”写出了作者矛盾的心情: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

雨停,他就可以离开这个伤心地去远方寻求新的发展了;而雨不停,正好又合了他的心意,想要再多留一会哪怕是一小会儿,再看恋人几眼,再多说几句绵绵的情话。

我们常说人不留天留可是现在天也不留人了,多么让人懊恼啊!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把离别时的环境立体地描绘出来,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传达出词人浓浓的悲哀凄凉烦恼无奈伤感的情绪。

而且从凄厉的蝉声、苍茫的暮色、急雨过后的空气中,我们似乎可以嗅到那使人压抑的气氛。

此句奠定了全诗悲切低沉压抑的感情基调。

(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

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

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面对美酒没有情绪,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

为什么要喝酒?一为饯别,二为借酒浇愁,三也可能是驱除心寒。

“无绪”一是没有好心情,二是心绪纷乱如麻,想走又不舍得走,矛盾痛苦可见一斑。

“留恋处”是有情人依依不舍,“兰舟催发”是船家偏偏不断地催促上船;多么尖锐的矛盾。

一方怨时间过的太快,一方嫌时间耽搁太久。

一急一缓,两相映衬,生动地刻画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突出离人的不舍、无奈和隐隐的对船家催促的烦恼。

作者没有心情,郁闷、无奈。

借酒消愁的诗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把酒思闲事---白居易把酒思闲事,春愁谁最深?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

月下低眉立,灯前抱膝吟。

凭君劝一醉,胜与万黄金。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莫道有酒终需醉,酒入愁肠愁更愁。

对酒---白居易漫把参同契,难烧伏火砂。

有时成白首,无处问黄芽。

幻世如泡影,浮生抵眼花。

唯将绿醅酒,且替紫河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此句写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开始由表及里逐层揭示离人的内心世界。

此是特写镜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

“执手”之精妙: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

“竟”字之妙:竟然,为什么竟然说不出话来?这是对词人心境最真实的描摹:本来有千言万语可此时不知从何说起,唯闻哽咽声,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之间的柔情蜜意和此刻的难舍难分。

(这里引导学生想象分别时人们会说些什么)互相保重可离人要去漂泊前途未卜;早日团聚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知何日能聚;祝愿离人愿望实现可江湖凶险无法预知。

所以这里边不仅有儿女情长还有个人的担忧。

“无语凝噎”是写出了最后必须要动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态,情到极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极言依依惜别和缠绵悱恻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

“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

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和无奈。

“去去”二字连用,显示出低沉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

一路上又思念佳人,离恨无限,顿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痛苦凄凉。

“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云烟暮霭,使人透不过气,给人无限压抑,其离愁之深前途之茫茫,可以想见。

同时也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的迷惘惆怅,景无边而情无限。

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

这不仅抒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作者在含泪执手难舍难分之际就想象自己接下来的路途景色:苍茫空阔的楚天下的是沉沉的暮霭,沉沉的暮霭笼罩在烟波浩淼的江河之上,烟波浩淼的江河之上是一叶扁舟,一叶扁舟上是渐行渐远的离人。

行舟与游子都是那么渺小孤独,可背景却是远而又远高而又高,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和漂泊之感。

几个意象组合的画面色调灰暗,低沉压抑,传达出词人苦闷孤独压抑迷惘的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直接抒情。

“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

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

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作者似乎在自我安慰,实则突出自己的伤别更重,意义翻新。

“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因为是在冷落的清秋之节。

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主题,极写离别之痛。

(除了直接抒情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句子让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千古丽句。

离别之际想酒醒后身在何处?是虚写之景。

“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

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

酒醒无异于愁醒,更加惆怅。

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顿时怅然若失、落寞凄凉。

而且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就会想起离别之前的柔情蜜意,可眼前自己孤身一人,(遥忆手双携,顾影又自怜)佳人不在,家乡已遥,心中就会涌起难言的愁怅失落和孤独。

再加上眼前看到的是几株秋天叶落衰败的残柳在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中无助地飘摇,就会联想自己在江湖上漂泊的种种凄苦辛酸;秋天早上江面吹来的凄冷的寒风,肌肤之寒立即引发离人的凄恻之情,本想一醉了之,偏遭凉风生,凉上加凉,心更凉。

天上是一弯残月立即勾起词人想和佳人团圆却难圆之意,在离人和恋人的现在与未来竖起一堵穿不过的墙。

(“残”字既是对月的描写,也是作者心情的写照。

)(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

)(“晓风欺弱柳,残月隐悲凉。

”)我们还可以深一步去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残枝败柳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空阔的千里楚天,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又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顿觉迷惘无助,这种羁旅行役中复杂的情感一起涌上心头。

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迷惘辛酸、漂泊失意、凄清悲凉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然而这一切都是执手分别时想象中的虚拟的,但因这样的离别情景和情感柳永体验了无数次,所以想象才会如此逼真。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人进一步设想一年之后的情况。

(这里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一年之后,诗人仍羁旅他乡,形单影只,纵使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繁华无限,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的风情万般的情意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无人倾诉因你不在身边,不知道古汴河畔的女子听见了这缱绻千年的思念了吗?)。

以虚景、虚情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后的痛苦将与日俱增。

结尾问句,更留有无穷意味。

在词尾将离情推向高潮。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词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去年湖北卷考查了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和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安徽卷考查了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A、抒情方式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1、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2、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