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问诊-问睡眠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五章 问诊
表现
病因
惊恐而心悸,或心悸易惊,恐
惊悸
外受异常刺激
惧不安
若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 惊悸进一步
怔忡
上至心胸,下至脐腹
发展而来
特点
时发时止,全身情况较好,病 情较轻
病情较惊悸严重,持续时间较 长,常见于器质性病变
4.胁胀: 自觉胁肋部胀满不舒,与肝胆病有关 5.脘痞: 胃脘部胀满不舒 ⑴食积胃脘:脘痞伴嗳腐吞酸、进食尤甚 ⑵脾胃气虚:脘痞、伴食少便塘 ⑶湿阻中焦:脘痞伴纳呆呕恶、苔腻 ⑷饮停于胃:脘痞纳少伴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痰涎 ⑸胃阴亏虚:脘痞干呕,饥不欲食 ⑹肝气犯胃:脘痞伴胸胁胀满 6.腹胀: 自觉腹部胀满不舒 ⑴鼓胀:腹大胀满如鼓,皮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 —①酒食不节②情志所伤③虫积血癥 7.身重: 自觉身体沉重,如负重物-水湿泛滥、气虚不运 ⑴湿邪困阻:身重伴脘腹胀满、苔腻 ⑵水湿泛溢肌肤:身重伴浮肿尿少 ⑶脾气亏虚:身重伴嗜卧、倦怠乏力 ⑷热病后期,邪热耗伤气阴:身重乏力
二.问目 目病与心、肝、肾三脏病变关系密切 1.目痛: ⑴肝火上炎:两目胀痛,兼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⑵风热火毒上扰:目赤肿痛,兼羞明多眵 ⑶气血不足或阴虚火旺:两目隐痛,渐发势缓,干涩 2.目眩: 自觉视物旋转动荡,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感 ⑴实证、虚实夹杂:①肝阳上亢②肝阳化风③痰湿上蒙清窍
63
⑵虚证:气虚、血虚、阴精不足,目失所养 3.目昏: 目昏指视物昏暗,模糊不清 4.雀盲(夜盲): 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后视力明显减退,视物不清 5.歧视(复视): 指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的症状 以上三种眼病总由于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所养,常见于久病或年老体弱之人
A.肾精亏虚失养
B.寒湿侵袭阻络
C.瘀血阻滞经络
中医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精神类疾病
中医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精神类疾病在中医的诊断体系中,望闻问切四诊是极其重要的方法。
对于精神类疾病的诊断,中医同样依靠这四种手段来获取信息、分析病情、判断证候。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中医是如何运用望闻问切来诊断精神类疾病的。
望诊,是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来获取诊断信息的方法。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中医首先会观察其神态。
若患者神情呆滞、目光无神,可能提示其精神不振、思维迟缓;而如果患者神情亢奋、目光炯炯,可能意味着其情绪激动、心神不安。
观察患者的面色也能提供重要线索。
面色苍白无华,可能是气血不足导致的精神疲惫;面色潮红,则可能是心肝火旺引起的烦躁易怒。
此外,还会留意患者的形体姿态。
例如,肢体颤抖可能与肝风内动有关,动作迟缓、肢体无力可能反映出气血亏虚、心神失养。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在诊断精神类疾病时,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患者说话语速过快、声音高亢,往往提示其情绪激动、心肝火旺;反之,说话语速缓慢、声音低微,则可能是气血不足、心气虚弱的表现。
闻患者的口气也能提供一些诊断依据。
口气臭秽,可能是胃火炽盛,导致患者情绪烦躁;而口气清淡无味,则可能是脾胃虚弱,影响了精神状态。
问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据重要地位。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医生会详细询问其睡眠情况。
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通常表明心神不宁;而嗜睡、整日困倦,则可能是阳气不足、心神失养。
还会询问患者的情绪变化。
是否经常感到焦虑、抑郁、恐惧,以及这些情绪出现的诱因和频率。
比如,长期的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可能导致肝郁气滞,从而出现情绪抑郁等症状。
此外,饮食情况也在问诊范围内。
食欲不佳、食后腹胀,可能是脾胃虚弱,影响气血生化,进而导致精神不振;而食欲亢进、消谷善饥,则可能是胃火旺盛,扰乱心神。
切诊主要指的是切脉。
中医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气血阴阳状况。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常见的脉象如弦脉,往往提示肝气郁结;细数脉可能表示阴虚火旺,导致心神不安;而沉弱脉则可能反映出阳气不足、精神萎靡。
小儿失眠中医门诊病历
中医门诊病历患者信息姓名:[XXXXX]性别:男/女年龄:X岁就诊日期:XXXX年XX月XX日就诊科室:中医儿科主诉患儿近X月来出现夜间睡眠不佳,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或睡眠时间减少,影响日间活动。
现病史患儿自诉夜间入睡困难,常需家长陪伴安抚。
入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睡眠质量差。
日间精神不振,食欲不振,偶有烦躁不安。
无夜间惊厥、盗汗等其他症状。
既往史患儿既往体健,无重大疾病史。
无长期服药史,近期未接种任何疫苗。
个人史患儿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正常。
家庭氛围良好,无特殊不良习惯。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中医四诊望诊:面色稍显苍白,舌淡红,苔薄白。
闻诊:呼吸平稳,无特殊气味。
问诊:患儿自述夜间睡眠不佳,日间精神不振。
切诊:脉象细弱。
中医辨证根据患儿症状及舌脉表现,辨证为心脾两虚型失眠。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失眠(心脾两虚型)治疗原则治疗原则以补益心脾、安神定志为主。
治疗方案中药方剂:选用归脾汤加减,以补益心脾、安神定志。
针灸治疗:可选用心俞、神门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安神定志。
推拿按摩:可对患儿进行推拿按摩,以调和气血、舒缓身心。
饮食调养:建议患儿家长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医嘱按时服药,如有不适请及时就诊。
保持良好作息习惯,避免夜间过度兴奋。
睡前可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听轻音乐、泡脚等。
定期复查,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医生签名:[医生姓名]。
96种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96种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诊疗经验。
中医诊疗技术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多种方法和操作。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96种中医诊疗技术的操作规程,以供临床医生和中医学学习者参考和学习。
2.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2.1 望诊技术望诊是中医诊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了解其病情。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和眼睛的神态。
- 观察舌质、舌苔的颜色、形态和湿润程度。
- 观察患者的腹部、四肢和舌根等部位。
2.2 闻诊技术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部等来了解其体质和病情。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听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语音等,了解其声音的音调和节奏。
- 用手掌触摸患者的胸部、腹部等部位,倾听其内部有无腹音。
2.3 问诊技术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谈来了解其主观症状和病史。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病程以及病史等。
- 了解患者的体质、饮食习惯、睡眠状况等。
2.4 切诊技术切诊是中医诊断中一种重要的操作方法,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其病情和体质。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脉搏触诊。
- 了解患者脉搏的强弱、频率、节律等。
2.5 摸诊技术摸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皮肤和组织来判断其病情和身体状况。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用手掌轻轻按摩患者的脊柱和关节,观察患者的反应。
- 用手指按压患者的经络和穴位,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感觉。
2.6 推诊技术推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肌肉和骨骼来判断其病情和身体状况。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用手掌按压患者的肌肉和骨骼,观察患者的反应。
- 用手指推拿患者的穴位和经络,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感觉。
2.7 祛湿技术祛湿是中医诊疗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湿邪引起的疾病。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针灸祛湿:选择适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通常可以选择足三里和气海等穴位。
- 中药祛湿: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口服或外敷,以达到祛湿的效果。
中医诊断四诊
《中医诊断学》 ——舌诊
•望舌苔
白苔 风热表证:心火亢盛
花剥苔 胃气阴两伤
霉腐苔 胃脘腐败, 津液化为浊腐上泛
《中医诊断学》 ——望诊
【望鼻】极易被忽视
酒渣鼻
中医多为血热、胃火而致; 西医是属于敏感过敏体质,由于饮食、环境等刺激,导致皮脂 分泌旺盛,引起病菌感染。 中国学者近来发现,此病与胃中幽门螺旋杆菌过量繁殖有一一 对应关系, 以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而得愈。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体温调节中枢
产热>散热
发 热
《中医诊断学》 ——问诊
2、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中医诊断学》 ——问诊
问睡眠
【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界昼夜节律性变化,维持
《中医诊断学》 ——嗅气味
病体气味
口气、汗气、痰、涕之气、二便之 气、经、带、恶露之气、呕吐物之气 病室气味 病体气味至病室的气味,说明病 情加重,卫生护理较差。如:血 腥味、尸臭味、烂苹果……。
《中医诊断学》 ——四诊
诊:
询问病人或其家属,了解 患者平时的健康状况、自觉症状 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诊疗情况等。
的轻重和预后。重点观察两目、神情、气色、 体态4个方面。
假神(戴阳证)
失神
《中医诊断学》 ——望诊
望形体:
1.望形体的原理:
• 形体与脏腑密切相应,形体赖脏腑精气充养,脏腑精 气盛衰和功能强弱可通过形体反映于外。
• 不同的体质形态其阴阳盛衰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和 发展转归也不同。 2.望形体的意义:可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 抗病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预后。
中医的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医诊断方法是一种精准的方法,帮助医师明确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中医诊断方法的十个方面,并展开详细描述。
1.望诊法中医望诊法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色、肢节、皮肤和外观等情况来判断病情。
面色黄褐色、舌苔厚腻、目色淡黄,说明肝胆火炽,气机不畅。
2.闻诊法中医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声和臭味来诊断病情。
感冒患者咳嗽声重、喉部有痰鸣声、口中有恶臭味,说明病情较重。
3.问诊法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主诉、症状和疼痛位置等来了解病情。
问病人是否有胃部不适、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以便判断是否有胃肠炎或消化不良等病症。
4.切诊法中医通过按病人的脉络来判断病情。
脉搏强大、快速而有力,说明病人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5.病因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分析病因来判断病情。
肝气郁结引起的胃肠不适、牙关紧闭、情绪易怒等症状,需要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来判断病情。
6.经络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身体上的经络系统来判断病情。
脏腑经络阻塞会导致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等症状。
7.阴阳补益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食欲、睡眠、排便和身体状况来判断阴阳失衡。
病人失眠、脾虚、体虚等症状,需要通过中药补益来平衡阴阳。
8.五行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属性来判断病情。
水属性的人容易得到肾脏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
9.脏腑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状况来判断病情。
病人肾虚,会导致头发干枯、皮肤干燥等症状。
10.体质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体质来判断病情。
湿热体质的人容易患上湿疹、皮炎等疾病。
中医诊断方法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需要通过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来提高诊断效果。
通过了解中医的诊断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身体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中医护理诊断的四种方法
中医护理诊断的四种方法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眼底、皮肤等外部表现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病理变化。
望诊主要包括面色、舌苔、舌质、眼底、皮肤等方面的观察。
1. 面色中医认为,面色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精气神状态,不同的面色可以反映不同的病理变化。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是阳气旺盛;面色黄疸可能是肝胆功能异常等。
通过观察面色的变化,中医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2. 舌苔舌苔是舌头上的一层白色或黄色的物质,它可以反映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和病理变化。
中医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润程度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是湿热内蕴;舌苔白腻可能是寒湿内阻等。
3. 舌质舌质是指舌头的形状和质地,也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通过观察舌质的形态、颜色、纹理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舌质红可能是热病;舌质淡白可能是气血不足等。
4. 眼底眼底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观察对象,通过观察眼底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状况和病理变化。
例如,眼底出现出血点可能是气血不畅;眼底黄斑区出现渗出可能是湿热内蕴等。
5. 皮肤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观察皮肤的颜色、湿润程度、纹理等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皮肤干燥可能是阴虚火旺;皮肤黄疸可能是肝胆功能异常等。
二、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倾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喉咙等方面的声音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病理变化。
闻诊主要包括声音、呼吸、喉咙等方面的观察。
1. 声音中医通过倾听患者的声音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声音低沉可能是气虚;声音嘶哑可能是肺热;声音消失可能是肺阴虚等。
2. 呼吸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呼吸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呼吸急促可能是气滞;呼吸困难可能是肺病等。
3. 喉咙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喉咙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喉咙红肿可能是火热内蕴;喉咙溃疡可能是湿热内蕴等。
三、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病理变化。
中医诊断学10讲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
第七个,身体沉重。身体沉重,头重、身重,有种重的感觉,严重的时候出现重痛,《金匮要略》里面讲,头如裹,身如缠,腰重如带五千钱,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对这个湿的表现比较明显。头如裹,好像阿拉伯的,阿拉伯吧,少数民族,头上包了一块大包裹,一种重的感觉。身如缠,好像有绳子等缠在身上一样。腰重如带五千钱,什么叫腰重如带五千钱呢?过去的钱叫冥钱,是那个铜板,中间有一个孔,这个钱过去,我们现在有一个钱包把这个纸币几千几万都可以用个皮包放着,过去那个冥钱,要放上一百个两百个冥钱,那没办法拿,只有用个绳子把那个钱穿串起来,捆在腰上,把这个钱捆在腰上,所以它形容这种腰身犯沉重,腰重如带五千钱,好像带了五千个冥钱在身上一样,这是形容这种身重的表现,所以多半是水湿泛滥,或者气虚不运。热病后期以后气阴两虚,体质虚了,他也感到没劲,气虚,实际上还是虚了,气阴不足,感到身体很沉重,很疲倦,没劲,所以身重。
第四个是胁胀。胁胀肯定是肝胆的病变,肝胆经络的病变。属于经常见到的肝气郁结,病人最常见的就是胁胀,胸胁胀闷。肝胆经气不利,为什么会经气不利?最常见的原因有湿热阻滞于肝胆,肝胆湿热可以吧,饮停于胸胁可以出现胁胀,胸腔积液的时候,悬饮可以出现胁胀。所以这是第四个。
中医学四诊
汗粘腻而汗出不畅为湿热证; 先恶寒战栗,然后发热大汗为战汗,多见于热 病邪正交争剧烈,为疾病的转折点。 出汗后预后:
如果汗出热退身凉脉静为邪去正复;如果 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搏急促为邪盛正衰之象。
3、局部辩汗
头部出汗可因阳热或湿热; 额部出汗,冷汗淋漓,伴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
外越的危证; 半身汗出,因痰湿或风湿内阻,营卫不和,或中风。 手足心汗出甚则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阴囊汗出而潮湿为肝经湿热。
六、问二便
了解脾胃、大小肠、膀胱的情况,主要问二便的次 数、量、质地、颜色、性状、气味、以及伴随状况。
1、问小便 小便颜色黄赤而短少为热证;尿色白而清长为寒证
伴频为下焦虚寒;多饮伴多尿而消瘦的为消渴;
夜间遗尿或失禁为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老年人小 便不利或癃闭为肾气虚弱,或血瘀湿热所致;重病而 神昏无尿,遗尿为阳气外脱,精气衰败。
切脉可以了解疾病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 、病情轻重及预后等。
(二)脉诊的部位及方法
寸口诊脉法:分为寸、关、尺三部。
左手
心(君火)
右手
肺(金)
肝(木)
脾(土)
肾(水)
肾(相火)
阴、血、精
阳、气
寸口脉诊病的原理: (1)寸口部位为脉之大会 (2)寸口部位脉气最明显 (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4)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脉诊方便
独语:喃喃自语,逢人则止为心气不足的虚证, 或痰气郁结,清窍敝阻。
狂语: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为痰火扰心。
言謇:舌强语言不清为风痰阻络。
3、呼吸。 呼吸声高气粗而促为实,热证;声低气微而慢为虚, 寒证。呼吸急促而气弱为元气大伤;呼吸断续为气欲绝。 喘:呼吸急促,甚至鼻翼煽动,张口抬肩,难以平卧。
问诊十法口诀
问诊十法口诀篇一:问诊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是问诊十法口诀: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症瘕积聚要分明。
正文:一问寒热: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寒冷或发热,有助于诊断寒证或热证。
二问汗:询问患者是否出汗,以及出汗的情况,有助于诊断表证或里证。
三问疼痛:询问患者身体哪些部位疼痛,以及疼痛的性质,如刺痛、掣痛、酸痛等,有助于诊断疼痛证。
四问便:询问患者的大便是否干燥或溏泄,小便是否不利或短赤,有助于诊断便秘、腹泻或其他肠道疾病。
五问饮食:询问患者是否喜欢吃什么东西,以及饮食是否正常,有助于诊断胃病、肝病等。
六问胸: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心胸憋闷或疼痛,有助于诊断心肺等疾病。
七聋八渴:询问患者是否耳聋、口渴,以及是否有便秘或小便不利等症状,有助于诊断耳聋、口渴、便秘或小便不利等疾病。
九问旧病:询问患者是否有其他病史或疾病,有助于诊断其他疾病或旧病复发。
十问因:询问患者发病的原因,如劳累、饮食、情绪等,有助于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
通过对患者症状的询问和分析,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问诊也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医生认真询问、细心分析,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拓展:上述问诊十法口诀是中医问诊的基本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症状,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中医问诊非常注重对患者症状的询问和分析,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篇二:问诊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是问诊十法口诀:1. 问寒热: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发热或寒冷,可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
如果患者感觉发热明显,提示病情较重,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如果患者感觉寒冷明显,说明病情较严重,需要注意保暖和药物治疗。
2. 问汗:询问患者是否有出汗的情况,可判断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法。
如果患者出汗较多,提示病情较重,需要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出汗较少,说明病情较轻,可以采取针灸、按摩等物理治疗。
不寐失眠中医诊疗方案
不寐失眠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在考虑中医诊疗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综合的中医诊断,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医师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睡眠质量、饮食习惯、情绪状况等,并通过望、闻、切等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确定患者的症状特点。
二、治疗原则根据中医理论,治疗失眠的原则是疏肝理气、安神益气、健脾养胃。
因此,治疗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情绪:情绪对睡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身心、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等方式来调整情绪。
2.饮食调理: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3.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可以选择配方给药。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柴胡、白芍、茯苓等,具体的药方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
4.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睡眠。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心俞、神门等。
5.中医按摩:按摩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来调理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畅通,有助于缓解睡眠障碍。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揉捏、推拿、捶打等。
三、生活习惯调整除了中医疗法外,还需要进行生活习惯的调整,这对于改善睡眠质量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1.定期作息: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固定的时间睡觉和起床,尽量避免午睡。
2.睡前放松:睡前可以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听轻音乐、泡脚、读书等,避免过于兴奋的活动。
3.调整环境:保持睡眠环境的安静、舒适,保持适宜的室温和湿度。
4.注意饮食:避免晚餐过饱,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和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
5.锻炼身体: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消耗身体的能量,提高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案包括调整情绪、饮食调理、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中医按摩等,同时还需要进行生活习惯的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失眠症状可能有所不同,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问”诊看病开处方
2、问.胃口,你感觉饿吗?有欲望想吃什么特别的食物或是喜爱什么味道的食物?或是不饿,完全没有胃口。
3、问.大便,你便秘吗?每天有大便吗?大便颜色是什么?是下利吗?很臭还是无味?等等。
4、问.小便,你的小便是什么颜色?频尿吗?还是小不出来?还是没有尿意?平均一天几次?等等。
5、问.口渴,你很渴吗?如渴,最想喝什么温度的水?如不渴,时常会忘记喝水吗?还是再怎么喝也不能止渴呢?
中医“问”诊看病开处方
导读:中医问诊通常会问到哪些问题?很多中医通过问诊就可以判断疾病,房后经方家开处方,这种看病治病方式与西医是不可同日而语。下面看看为什么中医问诊看病开处方对治病有疗效?中医开处方通过哪些方面确定?
1、问.睡眠,你的睡眠如何?是否一觉到天亮?是否每天定时会醒?如果会醒,是几点会醒?是否多梦?等等。
编辑推荐:中医“望闻问切”讲究技巧
病人只要按照以上的中医问பைடு நூலகம்来说明自己的身体感觉,经方家就可以不用看到你,而依据这些主要症状来开出处方,但是要开方时,我们须要知道你体重多少?身高多高?等等,因为体格不同就会出现剂量不同的处方。
经方是在真正的治病中,因此病人服用经方时身体在恢复时,自然会产生一些变化,可能每天都不同,有时会下利,有时会晕眩,呕吐,手脚发麻等等,这都是正常现象,因为我们在治病,所以会有很多因人而异的反应出现,此时不须要每天向医师报告,你只要问你自己看看,是不是这些反应都出现在你的病兆所在呢?你就会知道你的身体到底如何了。
中医甚至可以帮助在美国的华人使用遥控问诊方式来治病,只要你能够确切回答上面的十问,我就可以将你治好,但是对其他国家的病人,中医就没有办法治,因为许多中药在某些国家是被管制的,或是被限制进口的,因此药味不齐全,故而即使通过中医问诊判断出疾病,但也无法治疗。
问诊十法口诀
问诊十法口诀篇一:问诊十法口诀是一种中医问诊技巧的口诀,包括以下十项:1. 问寒热: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发热或寒冷。
这一步骤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和是否存在感染。
2. 问汗:询问患者是否有出汗的现象,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阴阳虚实。
3. 问饮食:询问患者是否有食欲,食欲的好坏可以反映患者的胃气和消化功能。
4. 问恶心呕吐:询问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5. 问口渴: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口渴,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有热证或津液亏损。
6. 问睡眠:询问患者是否有良好的睡眠,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心神和睡眠质量。
7. 问大便:询问患者是否有大便异常,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便秘、腹泻等疾病。
8. 问小便:询问患者是否有小便异常,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尿频、尿急、尿痛等疾病。
9. 问喜怒:询问患者是否容易发脾气或情绪低落,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10. 问疲劳:询问患者是否感到疲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气血不足或过度劳累等问题。
通过询问以上十个方面的问题,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这种口诀也可以帮助中医初学者更好地掌握中医问诊的技巧。
篇二:问诊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是问诊十法口诀:1. 问寒热: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发热或寒战,以及发热的程度和出现时间。
2. 问汗:询问患者是否出汗,以及出汗的量、时间和表现形式。
3. 问痰涕:询问患者是否有痰涕,以及痰涕的颜色、数量和性状。
4. 问呕吐:询问患者是否有呕吐现象,以及呕吐的食物、药物或其他物品。
5. 问疼痛:询问患者是否感到疼痛,以及疼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
6. 问眩晕:询问患者是否感到眩晕、晕厥或其他头晕症状。
7. 问睡眠:询问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以及睡眠中是否出现异常现象。
8. 问饮食:询问患者的饮食状况,包括食量、口味、大便和小便等情况。
中医四诊书写范例(3篇)
第1篇患者姓名:张某某性别:男年龄:45岁就诊日期:2023年4月15日一、问诊1. 主诉患者自述近期出现头痛、眩晕、失眠、乏力等症状,加重伴恶心、呕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2. 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持续性钝痛,以两侧太阳穴为主,伴有眩晕、失眠、乏力等症状。
症状逐渐加重,近日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色黄。
3. 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
4. 个人史患者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偏嗜辛辣油腻食物。
5.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二、望诊1. 望神色患者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表情痛苦。
2. 望舌舌质淡红,苔薄白,舌尖红,苔薄黄。
3. 望形体患者体型偏瘦,肌肉松弛,行动缓慢。
4. 望局部头部、颈部肌肉紧张,无明显肿胀。
三、闻诊1. 闻声患者语音低沉,语速较慢。
2. 闻气味患者口气臭秽,大便酸臭。
3. 闻体味患者无特殊体味。
四、切诊1. 切脉脉象弦细,左寸脉弱,右寸脉弦。
2. 切腹患者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
3. 切四肢患者四肢温润,活动自如。
五、辨证分析根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望诊、闻诊、切诊等资料,综合分析如下:1. 辨证:患者属肝阳上亢、气血两虚证。
2. 病机:患者长期脑力劳动,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偏嗜辛辣油腻食物,导致肝阳上亢,气血两虚。
3. 证候:头痛、眩晕、失眠、乏力、恶心、呕吐、大便溏薄、小便色黄。
六、治法1. 滋阴潜阳,调和气血。
2. 方剂:镇肝息风汤加减。
七、处方1. 镇肝息风汤加减:(1)怀牛膝30g(2)生龙骨、生牡蛎各30g(3)白芍15g(4)丹参20g(5)川芎10g(6)当归15g(7)生地黄20g(8)钩藤15g(9)炙甘草10g2. 服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八、注意事项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2. 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油腻食物。
3.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 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
中诊歌诀(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学歌诀第一章问诊1.问寒热(1)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
(2)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
2.问汗★★★★★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
3.问疼痛(1)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
虚证病久痛势轻,痛而喜按阵发松,实证痛短痛势剧,痛而拒按持续痛。
(2)问疼痛的部位①问胁部★★★胁痛病犯肝胆经,气胀火灼刺瘀成,悬饮咳痛肋间满,呕恶身黄湿热蒸,往来寒热少阳证。
肝络失养阴虚证,寒凝肝脉胁肋痛。
4.问睡眠睡眠卫气阴阳关,理出灵枢口问篇,失眠嗜睡须详辨,各种病因察相兼。
(1)失眠失眠又称不寐证,阳盛阴虚不得眼,惊悸纳少心脾弱,心肾不交潮热烦,胸闷口苦痰热扰,脘胀食滞卧不安。
(2)嗜睡嗜睡多眠神疲倦,阳虚阴盛有湿寒,身重脘闷湿困脾,脾气虚弱倦懶言,心肾阳衰但欲寐。
病后嗜睡正未复,邪闭心神意识障。
5.问饮食与口味★★★(1)问口渴与饮水口渴饮水津液添,渴饮多少病态关,不渴喜热属寒证,大渴饮冷实热烦,大渴尿多身消瘦,肾阴亏竭消渴传,阴虚湿热不多饮,漱水瘀血吐饮痰。
(2)问食欲与食量食欲食量问可知,纳呆神疲脾胃虚,身重便溏湿困脾,厌油身黄肝热郁,厌食嗳腐伤食滯,胃火亢多食善饥,多食易饥便溏泻,胃强脾弱不化湿,胃中嘈杂灼热感,饥不欲食胃阴虚。
(3)问口味询问病人口味异,可察病性和虚实,口甜脾湿口苦热,酸腐伤食淡脾虚,口咸肾病与寒证,临证详辨病可知。
中医如何诊断并调理老年人的睡眠问题
中医如何诊断并调理老年人的睡眠问题睡眠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老年人面临着睡眠质量下降、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问题。
中医在诊断和调理老年人睡眠问题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认为,老年人睡眠问题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是脏腑功能的衰退。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脏腑功能逐渐减弱,特别是心、肝、脾、肾等脏腑。
心主神明,若心气不足,心神失养,就容易出现失眠多梦;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情绪不畅,影响睡眠;脾主运化,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心神失养;肾主藏精,肾精亏虚则难以滋养心神,导致睡眠不佳。
其次,气血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老年人气血运行相对缓慢,气血不足时,不能濡养心神,就会影响睡眠。
再者,情志因素也不容忽视。
老年人可能会因为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如退休、子女离家、健康问题等,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睡眠。
在诊断老年人睡眠问题时,中医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主要观察老年人的面色、神态、舌苔等。
如果面色苍白、舌苔淡白,可能提示气血不足;如果面色潮红、舌苔黄腻,可能是有内热。
闻诊则通过听老年人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其身体状况。
问诊是了解老年人睡眠问题的关键环节,包括睡眠的时间、质量、入睡情况、多梦与否,以及日常的饮食、情志、身体状况等。
切诊通过触摸脉象,如脉象细弱可能是气血不足,脉象弦数可能是肝郁化火。
针对老年人的睡眠问题,中医调理方法多样。
中药调理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选用合适的方剂。
比如,对于心脾两虚的老年人,可用归脾汤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对于肝郁化火的,可用龙胆泻肝汤来清肝泻火;对于阴虚火旺的,可用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针灸调理也有不错的效果。
通过针刺穴位,如神门、内关、三阴交、安眠等,来调节经络气血,平衡阴阳,从而改善睡眠。
艾灸则可以温通经络、补充阳气,对于阳气不足的老年人尤为适用。
饮食调理在中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诊断-问诊概述
问诊中医生的角色与职责
医生是问诊的主要实施者,需要 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问诊经验
医生的职责是尽可能详细地了解 患者的病情和病史,为诊断和治
疗提供依据
医生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 关注03
问诊内容
患者基本情况
姓名
确认患者身份,方便后续跟进和治疗。
性别
了解患者的性别,有助于判断其生理特点和 可能患病类型。
利用电子病历系统
01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医生可以更方便地查阅患者病史和检查结
果,提高诊断效率。
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02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
利用远程问诊技术
03
通过远程问诊技术,医生可以远程了解患者病情,减少患者就
诊时间和交通成本。
THANKS
感谢观看
的贡献。
05
问诊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问诊中常见的问题与挑战
01
02
03
问诊过程不规范
由于问诊过程缺乏标准化 流程,医生在问诊过程中 可能存在主观性和误导性 。
信息收集不全面
医生可能难以全面了解患 者的病情,导致误诊或漏 诊。
患者叙述不清晰
患者可能因语言障碍或表 达能力不足,导致医生难 以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诊断-问诊概述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问诊简介 • 问诊流程 • 问诊内容 • 问诊在中医诊断中的地位与作用 • 问诊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01
问诊简介
问诊的定义
问诊的定义
问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通过询问患者或了解患者病情,获取 望、闻、切三诊所需资料的重要途径。
问诊的方式
问诊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直接询问、间接询问、重点询问等,以达到全面了 解患者病情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昼夜节律性变化,维持体内阴阳平衡而具有一定的规律。
卫气昼行于阳经,阳气盛则醒;夜行于阴经,阴气盛则眠。
(一)失眠
失眠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的病症表现。
心神失养――阴虚、血虚、心胆气虚;
心神被扰――心火、肝火、痰热、食积等。
(二)嗜睡
阳虚阴盛
困倦嗜睡,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者,多是痰湿困脾,清阳不升所致。
饭后困倦嗜睡,少气懒言者,多因脾失健运,清阳不升。
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困倦易睡,多因心肾阳虚,神失温养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