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用的换热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制药、食品等行业。
它由壳体、管束、管板、管箱等组成,能够有效地将两种介质之间的热量传递。
下面将从换热原理、设计要求和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换热原理管壳式换热器通过管壳两侧的介质进行热量传递。
其中,一个介质在管内流动,被称为"壳侧流体",另一个介质在管外流动,被称为"管侧流体"。
壳侧流体通过壳体流动,而管侧流体则通过管束流动。
热量传递主要通过壳侧流体和管侧流体之间的传导和对流传热方式进行。
二、设计要求1.热量传递效果好:要求在换热器内两种介质之间实现高效的热量传递,以满足工艺要求。
2.压力损失小:为了保证介质流动的稳定性和降低能源消耗,设计时需要尽量减小换热器内的动能损失。
3.适应不同工艺条件:换热器的设计要能适应不同的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工艺条件的变动。
4.安全可靠:要求在设计中考虑到换热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尽量减少故障率。
三、结构设计1.壳体:壳体是换热器的外壳,一般采用钢质材料制造。
壳体的选择应考虑到介质的性质、压力和温度等参数,并采取相应的增强措施。
2.管束:管束是由多根管子组成的,一般采用金属材料或塑料制造。
管束的设计要考虑到介质对管材的腐蚀性、温度和压力等参数,同时也要考虑到换热面积的要求。
3.管板:管板位于管束两端,起到支撑和固定管束的作用,一般采用钢质材料制造。
管板的设计要考虑到壳侧和管侧流体的流动特性,并采用合适的孔洞布置,以保证流体的均匀流动。
4.管箱:管箱是安装在管板上的设施,主要用于集流壳侧流体并将其引导出换热器。
管箱的设计应考虑到壳侧流体的流动特性和流量等参数,以实现流体的顺畅流动。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换热器的热力计算和结构力学计算,以确定壳体、管束和管板等部件的尺寸和选材。
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工艺和使用条件的要求,进行热交换面积的计算和确定。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设计在化工、石油和能源等领域中,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高效换热设备。
本文将详细探讨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包括材料选择、传热原理和应用特点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高设备的传热效率和可靠性。
一、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管壳式换热器主要由壳体、管束、折流板、进出口接管等部件组成。
其核心部分是管束,它由许多平行排列的传热管组成。
这些传热管的一端与壳体连接,另一端则通过封头与进出口接管相连。
在操作时,一种流体(例如水或油)在管内流动,另一种流体(例如蒸汽或冷凝液)在壳侧流动,两种流体通过管壁进行热交换。
二、材料选择与优化管壳式换热器的材料选择对其性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壳体通常采用碳钢、不锈钢和钛等材料,而管束则通常采用不锈钢、铜和钛等具有优良传热性能和抗腐蚀性的材料。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考虑对关键部位进行表面处理,以提高抗腐蚀性和耐磨性。
三、传热原理与优化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原理主要是通过对流传热和热传导的组合来实现的。
为了提高设备的传热效率,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改变折流板的形状和布置,以增加壳侧流体的湍流度。
2、选择具有高导热系数的材料,以提高管壁的热传导性能。
3、适当增加管束数量和布置密度,以增加传热面积。
四、应用特点与优势管壳式换热器在各种工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特点有:1、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易于布置。
2、材料选择广泛,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工艺条件和腐蚀性介质。
3、传热效率高,能够实现两种流体的有效热交换。
4、制造工艺成熟,操作维护方便,使用寿命较长。
五、结论本文对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材料选择、传热原理和应用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显著提高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和可靠性,使其在各种工业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也将不断提升,为工业生产带来更大的价值。
六、展望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能源紧缺的压力日益增大,管壳式换热器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管壳式换热器内部结构
管壳式换热器内部结构
管壳式换热器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壳体、管板、管束、挡板及箱体等部分。
其中,壳体是圆形的,用于容纳管束和其他内部组件,并通过连接法兰与换热器其他部分连接在一起。
管板则位于壳体的两端,用于固定管束并防止管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位移或振动。
管束是换热器的核心部分,由许多小直径的管子组成,它们被固定在管板上,用于传输热流体。
挡板则位于管束的一侧,用于改变热流体的流动方向,增加湍流度并提高换热效率。
箱体则用于容纳所有内部组件,并作为外部框架,支撑和固定整个换热器。
此外,管壳式换热器还有许多其他的设计和结构变化,例如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形管式、填料函式的浮头换热器等。
这些变化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工艺和操作要求。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总结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总结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热交换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制药等行业。
其设计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换热原理、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进行总结和分析。
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原理是通过管内流体与壳侧流体之间的热传导来实现热量的交换。
管内流体一般为待加热或待冷却的介质,而壳侧流体一般为冷却剂或加热介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两种介质之间的热量转移,达到加热或冷却的目的。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它由管束、壳体、管板、管侧流体进出口以及壳侧流体进出口等部分组成。
管束是换热的核心部分,通过将多根管子固定在管板上,形成流体的通道。
而壳体则是管束的外部保护壳,起到支撑和密封的作用。
管侧流体通过管侧进出口进入管束内,与管内流体进行热量交换,然后再通过壳侧进出口流出。
这样的结构设计,既保证了换热效率,又方便了设备的安装和维护。
管壳式换热器的材料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由于在换热过程中,介质可能存在腐蚀、高温等问题,因此需要选择耐腐蚀、耐高温的材料。
常见的材料有不锈钢、钛合金等。
对于特殊的工况,还可以采用陶瓷、镍基合金等材料。
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
首先是换热面积的确定,它与换热效果直接相关。
一般来说,换热面积越大,换热效果越好。
其次是流体的流速和流量,它们对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和压力损失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换热器的尺寸和重量,以及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工况和要求进行换热器的定制设计。
例如,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需要采用密封性好、耐高温高压的结构和材料;在对流体的温度变化要求较高的情况下,需要采用多级换热器或增加管程等方式来提高换热效果。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换热原理、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
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换热效率,降低能耗,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同时,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工况和要求进行定制设计,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管壳式换热器
第十七章管壳式换热器(shellandtubeheatexchange)本章重点讲解内容:(1)熟悉管壳式换热器的整体结构及其类型;(2)熟悉主要零部件的作用及适用场合;(3)熟悉膨胀节的功能及其设置条件。
第一节总体结构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通用的标准换热设备。
它具有结构简单、坚固耐用、造价低廉、用材广泛、清洗方便、适应性强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在换热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
管壳式换热器是把换热管束与管板连接后,再用筒体与管箱包起来,形成两个独立的空间。
管内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的管箱称为管程(tube-side);管外的通道及与其相贯通的部分称为壳程(shell-side)。
一种流体在管内流动,而另一种流体在壳与管束之间从管外表面流过,为了保证壳程流体能够横向流过管束,以形成较高的传热速率,在外壳上装有许多挡板。
以下结合不同类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介绍其相应的总体结构。
1、固定管板换热器其由壳体、管束、封头、管板、折流挡板、接管等部件组成。
结构特点为:两块管板分别焊于壳体的两端,管束两端固定在管板上。
换热管束可做成单程、双程或多程。
它适用于壳体与管子温差小的场合。
图1固定管板换热器结构示意图优点:结构简单、紧凑。
在相同的壳体直径内,排管数最多,旁路最少;每根换热管都可以进行更换,且管内清洗方便。
缺点:壳程不能进行机械清洗;当换热管与壳体的温差较大(大于50°C)时产生温差应力,需在壳体上设置膨胀节,因而壳程压力受膨胀节强度的限制不能太高。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适用于壳方流体清洁且不易结垢,两流体温差不大或温差较大但壳程压力不高的场合。
2、浮头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适用于壳体和管束壁温差较大或壳程介质易结垢的场合。
结构特点是两端管板之一不与壳体固定连接,可在壳体内沿轴向自由伸缩,称为浮头。
图2浮头式换热器结构示意图优点:当换热管与壳体有温差存在,壳体或换热管膨胀时,互不约束,不会产生温差应力;管束可从壳体内抽出,便于管内和管间的清洗。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1 概 述
2、冷凝器(condenser) 1)分离器 2)全凝器 3、加热器(一般不发生相变)(heater) 1)预热器(preheater)——粘度大的液体,喷雾 状不好,预热使其粘度下降; 2)过热器(superheater)——加热至饱和温度以 上。 4.蒸发器(etaporater)——发生相变 5.再沸器(reboiler) 6.废热锅炉(waste heat boiler)
1 概 述
2、浮头式换热器 优点:管束可以抽出,便于清洗; 缺点:换热器结构较复杂,金属耗量较大。 适用场合:适用于介质易结垢的场合。
3、填料函式换热器 优点:造价比浮头式低,检修、清洗容易,填料函处泄漏能 及时发现; 缺点:壳程内介质由外漏的可能,壳程中不宜处理易挥发、 易燃、易爆、有毒的介质。 适用场合:适用于低压小直径场合。
2 管子的选用及其与管板的连接
结构:主要有4种
2 管子的选用及其与管板的连接
3、胀焊并用 前面我们讲了胀接、焊接后,会发现它们各自有优、缺点,因而目前广泛应用了 胀焊并用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提高连接处的抗疲劳性能,消除应力腐蚀和间隙腐蚀, 提高使用寿命。 胀焊并用连接形式主要有: 1)先焊后胀:强度焊+贴胀 高温高压换热器中大多用厚壁管,胀接时要使用润滑油,进入接头后缝隙中会在焊 接时生成气体,恶化焊缝质量,只要胀接过程控制得当,先焊后胀可避免这一弊病。
3 管板结构
2、正方形和转角正方形排列
正方形和转角正方形排列,管间小桥形成一条直线通道,便于机械清洗。要 经常清洗管子外表面上的污垢时,多用正方形排列或转角正方形排列。
3 管板结构
3.组合排列法 多程换热器中。 3.2 管间距: 管间距指两相邻换热管中心的距离。其值的确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① 管板强度; ② 清洗管子外表面时所需要的空隙; ③ 换热管在管板上的固定方法。 一般要求管间距≥1.25d0,还应符合规定: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题目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二、课程设计内容1.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包括:管子数n,管子排列方式,管间距的确定,壳体尺寸计算,换热器封头选择,容器法兰的选择,管板尺寸确定塔盘结构,人孔数量及位置,仪表接管选择、工艺接管管径计算等等。
2. 壳体及封头壁厚计算及其强度、稳定性校核(1)根据设计压力初定壁厚;(2)确定管板结构、尺寸及拉脱力、温差应力;(3)计算是否安装膨胀节;(4)确定壳体的壁厚、封头的选择及壁厚,并进行强度和稳定性校核。
3. 筒体和支座水压试验应力校核4. 支座结构设计及强度校核包括:裙座体(采用裙座)、基础环、地脚螺栓5. 换热器各主要组成部分选材,参数确定。
6. 编写设计说明书一份7. 绘制2号装配图一张,Auto CAD绘3号图一张(塔设备的)。
三、设计条件气体工作压力管程:半水煤气0.75MPa壳程:变换气 0.68 MPa壳、管壁温差55℃,tt >ts壳程介质温度为220-400℃,管程介质温度为180-370℃。
由工艺计算求得换热面积为140m2,每组增加10 m2。
四、基本要求1.学生要按照任务书要求,独立完成塔设备的机械设计;2.设计说明书一律采用电子版,2号图纸一律采用徒手绘制;3.各班长负责组织借用绘图仪器、图板、丁字尺;学生自备图纸、橡皮与铅笔;4.画图结束后,将图纸按照统一要求折叠,同设计说明书统一在答辩那一天早上8:30前,由班长负责统一交到HF508。
5.根据设计说明书、图纸、平时表现及答辩综合评分。
五、设计安排六、说明书的内容1.符号说明2.前言(1)设计条件;(2)设计依据;(3)设备结构形式概述。
3.材料选择(1)选择材料的原则;(2)确定各零、部件的材质;(3)确定焊接材料。
4.绘制结构草图(1)换热器装配图(2)确定支座、接管、人孔、控制点接口及附件、内部主要零部件的轴向及环向位置,以单线图表示;(3)标注形位尺寸。
(4)写出图纸上的技术要求、技术特性表、接管表、标题明细表等5.壳体、封头壁厚设计(1)筒体、封头及支座壁厚设计;(2)焊接接头设计;(3)压力试验验算;6.标准化零、部件选择及补强计算:(1)接管及法兰选择:根据结构草图统一编制表格。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D 0 36 / . s.0 1 8 7 .00 2 .6 OI1 .99 jin 10 — 9 2 2 1 .10 0 s
一
J一
;
种管壳 式换热器的结构设 计
李学忠 ’段 粲
1 .武 汉 工 业 学 院 4 0 2 ;2 3 0 3 .上 海 环 保 设 备 总厂 2 1 8 0 0 1
式 。在换热 设备 中 ,应用 最广泛 的是 管 壳式换 热 器 ,它具 有 选材 范 围广 ,换 热
用钢管 。换 热器圆筒 的碳素钢 、低合金钢
故 以下只讨论 整体管 板的结 构设计 。 3 1管板厚度设计 .
用标 准 尺寸 的管 子 。管 径小时 ,单 位 体 积 传热 面积 大结 构 紧凑 性 高 ,金 属耗量
图 3正三角形排 列管子 示意 图 2 .正 方形 和转角正方形排列 ) 正 方形 和转 角正 方形 排列 ,管间小 桥 形 成 一条直 线 通 道 ,便 于 机 械清 洗 。
要 经 常清洗 管子 外表 面上 的污垢 时 , 多 用正方形 排列或 转角正 方形排 列 。
不锈钢 、 耐酸钢管:由lx ; 1x  ̄ 42 92
装 简易、维修容 易等 。 2 1壳 体材 料 . 根据规 定:直径 D N<4 0 圆筒 ,采 0的
l 4
3管板 结构 设计
管板结 构可 分 为整 体管 板和 复合管 板 ,结 合本产 品介 质的 低腐 蚀性 ,本换 热 器设 计 选 择 整体 管 板 即 可满 足 要求 ,
4 0~ > 0  ̄ )1 0 ~ > 5 0 0 70 00 10  ̄ >0 0 20
 ̄
刚度、稳定性 、密封性 、抗腐蚀性 、节省
2 0 60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一、设计原理:二、工艺要点:1.确定热媒:根据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热媒,包括流体的物性参数(如密度、比热等)、热传导性能等。
2.确定传热面积:根据传热工质的物性、进出口温度差、热媒的传热系数等参数,计算所需的传热面积。
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热传导的基本公式进行计算,也可以通过经验公式进行估算。
3.确定流量与速度:根据热媒的性质及工艺需求,计算出所需的流量和速度。
流量一般通过流量计进行测量,速度通过壳体内径和流量计算得出。
4.确定壳程和管程流体的传热系数: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出壳程和管程的传热系数,用于后续的热传导计算。
5.确定传热过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传热过程,包括对流传热、传导传热和辐射传热等。
6.确定材料和结构:根据工艺要求和运行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制造。
同时,结构设计要考虑到换热效果、运行安全性和维护方便性。
三、常见设计问题:1.壳程流体和管程流体的温度差:对于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温度差越大,传热效果越好。
设计时需要考虑流体温度差对换热器的尺寸和传热效率的影响。
2.压降:壳程和管程的流体在换热过程中会产生压降。
设计时需要考虑压降对流体流速和传热系数的影响,并在设计中进行合理的折减和控制。
3.热媒的物性参数:热媒的物性参数对换热器的设计和运行有很大影响。
需要考虑热媒的密度、比热、热传导系数等参数,并在设计中进行合理的估算和计算。
4.材料选择:根据工艺要求和运行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制造。
必须考虑材料的耐受性和耐腐蚀性,以及对流体和环境的影响。
总结:管壳式换热器设计涉及多个方面的参数和工艺要求,包括热媒选择、传热面积计算、流量和速度确定、传热系数估算、传热过程选择、材料和结构设计等。
在实际设计中,需按照工艺要求和运行条件合理选择参数和材料,并通过模拟计算和经验公式进行设计。
同时,需要注意常见的设计问题,如温度差、压降、热媒物性参数和材料选择等。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选择,可以实现管壳式换热器的高效工作和长期稳定运行。
管壳式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原理与设计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换热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炼油、石油化工、动力、核能等多个工业领域。
其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点如下:工作原理:基本构造:管壳式换热器主要由壳体、管束、管板、折流板、管箱等部件组成。
壳体通常为圆筒形,内部装有平行排列的管束,管束两端固定在管板上。
流体通过管内(管程)和管外(壳程)进行热交换。
热量传递:冷热两种流体分别在管程和壳程中流动,热量通过管壁从高温流体传递给低温流体。
一种流体在管内流动(管程流体),另一种流体在管外,即壳体内流动(壳程流体)。
热量传递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从高温区自发流向低温区。
强化传热:为了提高传热效率,壳程内常设置折流板,迫使壳程流体多次改变方向,增加流体湍流程度,从而提高传热系数。
管束的排列(如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也会影响传热效率和清洁维护的便利性。
设计要点:流体选择:根据工艺要求决定哪种流体走管程,哪种走壳程。
一般而言,易结垢或腐蚀性的流体走管程便于清洗和更换管束。
材料选择:根据流体的性质(如温度、压力、腐蚀性)选择合适的材料,如不锈钢、碳钢、铜合金等,以确保换热器的耐用性和安全性。
热负荷计算:根据工艺条件计算所需的热负荷,确定换热面积,进而决定管束的数量、长度和直径。
压降考虑:设计时需考虑流体在管程和壳程中的压降,确保泵送能耗合理,避免因压降过大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
结构设计:包括管板的设计(固定管束的方式)、壳体厚度设计、支撑和悬挂结构设计等,以保证换热器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清洗与维护:设计时应考虑换热器的可维护性,如管束的可拆卸性,以及便于清洗壳程内部的结构设计。
综上所述,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是一个综合考虑热工性能、机械强度、材料选择、经济性和可维护性的复杂过程,需要精确的计算和细致的工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一、引言管壳式换热器作为一种常见的换热设备,在工业生产和能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它能够将热量从一个介质传递到另一个介质,实现能量的转移。
本文将深入探讨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二、工作原理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的能量传递。
2.1 传导传热传导是指由于不同温度物体之间的热运动,热量通过颗粒的碰撞和传递实现。
在管壳式换热器中,传导传热主要发生在管壳内部。
热源通过传导方式将热量传递给管壳内的管道,然后通过管道的传导传递给另一介质。
2.2 对流传热对流传热是指热源通过流体的对流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另一介质。
在管壳式换热器中,热源和另一介质通过管道分别进入管壳内部,热源通过管壁将热量传递给管道内的流体,流体再通过对流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另一介质。
2.3 辐射传热辐射传热是指热源通过辐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另一介质。
辐射传热不需要介质的介入,可以在真空中传递热量。
在管壳式换热器中,热源通过辐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管道内壁,然后再通过传导或对流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另一介质。
三、结构管壳式换热器由管壳和管束两部分组成,具有复杂的结构设计。
3.1 管壳管壳是管壳式换热器的外壳,起到固定管束和流体的作用。
常见的管壳材料有碳钢、不锈钢和铜等。
管壳主要由头盖、壳体、管板和尾盖等部分组成。
3.2 管束管束是管壳式换热器中的核心部件,由管子和管板组成。
管子通常采用无缝钢管或螺旋钢管制成,根据换热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布管方式,如并列布管、单列布管和交叉布管等。
管板用于固定管子,保证管子之间的间距。
3.3 流体分流器流体分流器位于管束的进出口处,起到将流体引导到相应的管子中去的作用。
流体分流器的设计关系到换热效率和流体的流动状态。
3.4 密封装置密封装置用于防止热源和另一介质之间的交叉污染,同时保证换热过程中的密封性。
四、工作过程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进料、加热和出料三个阶段。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1. 管壳式换热器概述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且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换热设备。
它主要由壳体、热交换管束、管板、进出口管道和支撑结构等组成。
通过壳体内外流体的传热和传质,实现不同流体之间的能量交换。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对于提高传热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设备运行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选择合适的换热管材料、确定合适的管束结构、优化流道布局等。
2.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步骤2.1 确定操作参数在进行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前,首先需要明确操作参数,包括流体的流量、温度、压力等。
这些参数的确定对于选择合适的换热器尺寸和换热面积至关重要。
2.2 选择合适的换热管材料在进行换热器设计时,需要根据流体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换热管材料。
常见的换热管材料包括碳钢、不锈钢、铜合金等。
根据流体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选择耐腐蚀、导热性好的管材。
2.3 确定管束结构管束结构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和压降。
通常有多种不同的管束结构可供选择,如固定管板式、浮动管板式和U型管式等。
根据具体需求和操作参数,选择合适的管束结构。
2.4 流道布局优化流道布局对于管壳式换热器的性能至关重要。
良好的流道布局可以提高流体的流动速度,增加传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通过合理的流道设计,可以减小压力损失,降低能源消耗。
2.5 确定热交换面积根据操作参数和所选的管束结构,计算出所需的热交换面积。
通常使用LMTD (Log Mean Temperature Difference)法进行计算。
2.6 设计壳体结构和管道连接根据热交换需求和操作参数,设计合适的壳体结构和管道连接。
壳体结构应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刚度,同时要考虑便于清洁和维修的因素。
3.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的优化方法3.1 流体动力学模拟利用流体动力学模拟软件对管壳式换热器的流动状态进行模拟和分析,以优化流体的流动路径和流速分布,提高传热效率。
3.2 换热管材料优化选择通过对不同换热管材料的性能进行评估和比较,选择性能更好的材料,以提高换热效率和延长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管壳式换热器
4、管子型式的选择(Choose the type of pipe)
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具有处理能力大适应性强,可靠性高, 设计和制造工艺成熟,生产成本低,清洗较为方便等优点,是目前生产中最为广泛使 用的一种换热设备。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除了满足规定的化工工艺条件外,还需满足下列各项基本 要求:
(1)换热效率高; (2)流体流动阻力小,即压力降小; (3)结构可靠,制造成本低; (4)便于安装、检修。
管子一般都用光管,因为其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但它强化传热的性能不足。为了强化传热,可 选用特殊型式的管子:
几种异形管
a)扁平管 b)椭圆管 c)凹槽扁平管 d)波纹管
纵向翅片管
a)焊接外翅片管 b)整体式外翅片管 c)镶嵌式外翅片管 d)整体式内外翅片管
径向翅片管
螺纹管
6.2.2 管子与管板的连接(Connection of Tube and Tube Plate)
胀接长度取(1)两倍换热管外径;(2)50mm;(3)管板厚度减3mm三者中的最小值。
胀管前后的示意图
管板孔内开环形槽
2、焊接(Welding)
管子与管板间采用焊接连接
缺点:胀接结构随温度的升高,管子或管板材料会产生高温蠕变,使接头处应力松弛或逐渐消失, 使连接处发生泄漏,造成连接失效。因此胀接结构只适用于温度不超过300℃、压力不超过4MPa 的场合。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21-23
内容 :
管程流通截面积 确定壳体直径 壳程流通截面积
进出口连接管尺寸
一、管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 单管程热交换器的管程流通截面积为:
36
At Mt /twt
式中: At——为管程流通截面积,m2;
Mt——为管程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ρt——为管程流体的密度,Kg/m3; Wt——为管程流体的流速,m/s;
水平 竖直
竖直 转角
(a) (a单 )单弓形 ( 弓a) 形单弓形
转角
过程设备设计
(c()三C)弓三弓形形 (C)三弓形
(b)双(弓 b形 )双(b弓)双形弓形
(d)( 圆d) 盘四弓 -圆形环形(d)四弓形
弓形缺口高度h 应使流体流过缺口时与横向流过管束时的流速相近
缺口大小用弓形弦高占壳体内直径的百分比来表示, 如单弓形折流板,h=(0.20~0.45)Di,最常用0.25Di。 13
作用: a. 减小跨距→防振 b.支承管子→增加管子刚度,防止管子产生过大挠度
形状尺寸: 同折流板
最大无支撑跨距:
换热管外径
10 12 14 16 19 25 32 38 45 57
最大无
钢管
- - 1100 1300 1500 1850 2200 2500 2750 3200
支撑跨距
有色金属 管
750
a1 a2 a3
a2
Dmh1
d0 sn
As a2a3
a3——盘周至圆筒内壁截面减去该处管子所占面积
Dm——环内径D1和盘径D2的算术平均值
sn ——与流向垂直的管间距
50
第三节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传热计算
一、传热系数的确定
经验选用数据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摘要本文首先叙述了管壳式换热器的概念意义、发展历史、应用和发展前景、市场状况等。
以及关于管壳式换热器标准的常见问题,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形式及传热性能比较,管壳式换热器的特性与用途及优缺点分析,进而确定设计换热器的类型。
本文设计主要是一些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的主要部件的确定跟选择,由于篇幅原因,一些小的参数跟附件并未涉及。
换热器的设计部分主要包括管子数确定及其排列方式,壳体壁厚计算,封头和容器法兰的选择,还有折流板支座的设计等。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是为了保证换热器的质量和运行寿命,必须考虑很多因素,如材料、压力、温度、壁温差、结垢情况、流体性质以及检修与清理等等来选择某一种合适的结构形式。
对同一种形式的换热器,由于各种条件不同,往往采用的结构亦不相同。
在工程设计中,除尽量选用定型系列产品外,也常按其特定的条件进行设计,以满足工艺上的需要(得到适合工况下最合理最有效也最经济的便于生产制造的换热器等等)。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结构Structure design of shell-and-tube heat exchanger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conceptual meaning , history,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market conditions . And on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standards FAQs ,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structure and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compared to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uses ,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 and to determine the design of the heat exchanger types.This design choice is mainly identified with some of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structure due to space reasons, some small argument with attachments not involved . The main part of the heat exchanger design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number and arrangement of tubes , shell wall thickness calculation , head and vessel flange options, there are baffles bearing design.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design of the heat exchanger in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and operating life , you must consider many factors , such as material , pressure, temperature , wall temperature, fouling , fluid properties , and to repair and clean-up , etc. select one of the appropriate structure.A form of the same heat exchanger, a variety of different conditions , is not the same structure are often used . In engineering design , in addition to try to use styling products , but also often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specific conditions designed to meet the needs of workmanship ( to get the most reasonable and appropriate conditions effective to facilitate also the most economical manufacturing heat exchangers etc. ) .Keywords :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structure目录摘要 (I)1绪论 (1)1.1换热器的概念及意义 (1)1.2换热器的发展历史 (1)1.3换热器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1.4换热器的市场状况 (3)1.5管壳式换热器的分类以及各自特点 (4)1.5.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4)1.5.2 浮头式换热器浮头 (5)1.5.3 U形管式换热器 (5)1.5.4 填料函式换热器 (6).1.6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与选型 (7)1.6.1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与选型 (7)1.6.2.设计与选型的具体步骤 (9)1.7设计条件 (10)2换热器设计部分 (11)2.1管数的确定 (11)2.2管子排列方式、管间距的确定 (11)2.3换热器壳体直径的确定 (12)2.4换热器壳体壁厚的计算 (12)2.4.1厚度计算 (12)2.4.2校核水压试验强度 (13)2.4.3强度校核 (13)2.5换热器封头的选择 (14)2.6容器法兰的选择 (14)2.7管板尺寸的确定 (15)2.8管子拉脱力的计算 (15)2.9计算是否安装膨胀节 (17)2.10折流板设计 (18)2.11开孔补强 (20)2.12支座 (21)2.12.1裙座设计 (21)2.12.2基础环设计 (23)2.12.3地脚栓的设计 (24)符号说明 (26)参考文献 (29)1绪论1.1换热器的概念及意义换热器(英语翻译:heat exchanger),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摘要本文首先叙述了管壳式换热器的概念意义、发展历史、应用和发展前景、市场状况等。
以及关于管壳式换热器标准的常见问题,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形式及传热性能比较,管壳式换热器的特性与用途及优缺点分析,进而确定设计换热器的类型。
本文设计主要是一些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的主要部件的确定跟选择,由于篇幅原因,一些小的参数跟附件并未涉及。
换热器的设计部分主要包括管子数确定及其排列方式,壳体壁厚计算,封头和容器法兰的选择,还有折流板支座的设计等。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是为了保证换热器的质量和运行寿命,必须考虑很多因素,如材料、压力、温度、壁温差、结垢情况、流体性质以及检修与清理等等来选择某一种合适的结构形式。
对同一种形式的换热器,由于各种条件不同,往往采用的结构亦不相同。
在工程设计中,除尽量选用定型系列产品外,也常按其特定的条件进行设计,以满足工艺上的需要(得到适合工况下最合理最有效也最经济的便于生产制造的换热器等等)。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结构Structure design of shell-and-tube heat exchanger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conceptual meaning , history,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market conditions . And on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standards FAQs ,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structure and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compared to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uses ,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 and to determine the design of the heat exchanger types.This design choice is mainly identified with some of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structure due to space reasons, some small argument with attachments not involved . The main part of the heat exchanger design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number and arrangement of tubes , shell wall thickness calculation , head and vessel flange options, there are baffles bearing design.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design of the heat exchanger in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and operating life , you must consider many factors , such as material , pressure, temperature , wall temperature, fouling , fluid properties , and to repair and clean-up , etc. select one of the appropriate structure.A form of the same heat exchanger, a variety of different conditions , is not the same structure are often used . In engineering design , in addition to try to use styling products , but also often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specific conditions designed to meet the needs of workmanship ( to get the most reasonable and appropriate conditions effective to facilitate also the most economical manufacturing heat exchangers etc. ) .Keywords :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structure目录摘要 (I)1绪论 (1)1.1换热器的概念及意义 (1)1.2换热器的发展历史 (1)1.3换热器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1.4换热器的市场状况 (3)1.5管壳式换热器的分类以及各自特点 (4)1.5.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4)1.5.2 浮头式换热器浮头 (5)1.5.3 U形管式换热器 (5)1.5.4 填料函式换热器 (6).1.6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与选型 (7)1.6.1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与选型 (7)1.6.2.设计与选型的具体步骤 (9)1.7设计条件 (10)2换热器设计部分 (11)2.1管数的确定 (11)2.2管子排列方式、管间距的确定 (11)2.3换热器壳体直径的确定 (12)2.4换热器壳体壁厚的计算 (12)2.4.1厚度计算 (12)2.4.2校核水压试验强度 (13)2.4.3强度校核 (13)2.5换热器封头的选择 (14)2.6容器法兰的选择 (14)2.7管板尺寸的确定 (15)2.8管子拉脱力的计算 (15)2.9计算是否安装膨胀节 (17)2.10折流板设计 (18)2.11开孔补强 (20)2.12支座 (21)2.12.1裙座设计 (21)2.12.2基础环设计 (23)2.12.3地脚栓的设计 (24)符号说明 (26)参考文献 (29)1绪论1.1换热器的概念及意义换热器(英语翻译:heat exchanger),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
换热器是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更加广泛。
[1]换热器是化工、石油、能源等各工业中应用相当广泛的单元设备之一。
据统计,在现代化学工业中换热器的投资大约占设备总投资的30%, 在炼油厂中占全部工艺设备的40%左右,海水淡化工艺装置则几乎全部是由换热器组成的。
对国外换热器市场的调查表明,虽然各种板式换热器的竞争力在上升,但管壳式换热器仍占主导地位约64%。
新型换热元件与高效换热器开发研究的结果表明,列管式换热器已进入一个新的研究时期,无论是换热器传热管件,还是壳程的折流结构都比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有了较大的改变,其流体力学性能、换热效率、抗振与防垢效果从理论研究到结构设计等方面也均有了新的进步。
目前各国为改善该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管程结构和壳程结构强化传热的发展。
[2]1.2换热器的发展历史二十世纪20年代出现板式换热器,并应用于食品工业。
以板代管制成的换热器,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因此陆续发展为多种形式。
30年代初,瑞典首次制成螺旋板换热器。
接着英国用钎焊法制造出一种由铜及其合金材料制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散热。
30年代末,瑞典又制造出第一台板壳式换热器,用于纸浆工厂。
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强腐蚀性介质的换热问题,人们对新型材料制成的换热器开始注意。
60年代左右,由于空间技术和尖端科学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种高效能紧凑型的换热器,再加上冲压、钎焊和密封等技术的发展,换热器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了紧凑型板面式换热器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
此外,自60年代开始,为了适应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换热和节能的需要,典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70年代中期,为了强化传热,在研究和发展热管的基础上又创制出热管式换热器。
换热器中流体的相对流向一般有顺流和逆流两种。
顺流时,入口处两流体的温差最大,并沿传热表面逐渐减小,至出口处温差为最小。
逆流时,沿传热表面两流体的温差分布较均匀。
在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当两种流体都无相变时,以逆流的平均温差最大顺流最小。
在完成同样传热量的条件下,采用逆流可使平均温差增大,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减小;若传热面积不变,采用逆流时可使加热或冷却流体的消耗量降低。
前者可节省设备费,后者可节省操作费,故在设计或生产使用中应尽量采用逆流换热。
当冷、热流体两者或其中一种有物相变化(沸腾或冷凝)时,由于相变时只放出或吸收汽化潜热,流体本身的温度并无变化,因此流体的进出口温度相等,这时两流体的温差就与流体的流向选择无关了。
除顺流和逆流这两种流向外,还有错流和折流等流向。
在传热过程中,降低间壁式换热器中的热阻,以提高传热系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热阻主要来源于间壁两侧粘滞于传热面上的流体薄层(称为边界层),和换热器使用中在壁两侧形成的污垢层,金属壁的热阻相对较小。
增加流体的流速和扰动性,可减薄边界层,降低热阻提高给热系数。
但增加流体流速会使能量消耗增加,故设计时应在减小热阻和降低能耗之间作合理的协调。
为了降低污垢的热阻,可设法延缓污垢的形成,并定期清洗传热面。
一般换热器都用金属材料制成,其中碳素钢和低合金钢大多用于制造中、低压换热器;不锈钢除主要用于不同的耐腐蚀条件外,奥氏体不锈钢还可作为耐高、低温的材料;铜、铝及其合金多用于制造低温换热器;镍合金则用于高温条件下;非金属材料除制作垫片零件外,有些已开始用于制作非金属材料的耐蚀换热器,如石墨换热器、氟塑料换热器和玻璃换热器等。
[3]1.3换热器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过程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
换热器行业涉及暖通、压力容器、中水处理设备等近30多种产业,相互形成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