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的功能、制备方法和工艺的研究
干扰素的功能和分类
⼲扰素的功能和分类⼲扰素的药理作⽤主要包含以下⼏个⽅⾯:1、抗病毒作⽤:⼲扰素是⼀种⼴谱的抗病毒制剂,对RNA病毒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
它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是通过作⽤于细胞表⾯受体,使细胞产⽣抗病毒蛋⽩从⽽阻断病毒的繁殖。
同时⼲扰素还可以直接激活免疫细胞,同时也可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在机体早期病毒感染期间,就可以抑制病毒的⽣长和繁殖2、抗肿瘤作⽤:⼲扰素可以抑制细胞分裂,对迅速分裂细胞的抑制作⽤更明显,它的抗肿瘤作⽤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管⽣成等3、免疫调节作⽤:⼲扰素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作⽤,它能够增强⾃然杀伤细胞和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起到调节免疫的作⽤,同时还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调节免疫的⾃⾝稳定功能等。
4、其他作⽤:⼲扰素还具有抗菌,抗寄⽣⾍,抗纤维化等作⽤⼲扰素的“家谱”根据不同⼲扰素所传递信号的受体不同,通常将⼲扰素分为3个主要类型:Ⅰ型⼲扰素、Ⅱ型⼲扰素和Ⅲ型⼲扰素,他们的“神通”不尽相同:1、Ⅰ型⼲扰素:这类⼲扰素是⽬前临床上抗病毒治疗的主⼒,也是最常⽤的⼀类抗⽣素。
根据不同的理化性质和⽣物学特性,Ⅰ型⼲扰素⼜可以分为α和β两类,这两类⼲扰素分别来源于⽩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的作⽤。
同时根据个别氨基酸的不同,IFNα⼜分为IFNα-2a、IFNα-2b及IFNα-2c等⼏种亚型,它们的抗病毒效果基本相同。
IFNβ也可分为IFNβ-1a、IFNβ-1b两个亚型。
I型⼲扰素被⼴泛应⽤于肝炎,多发性硬化病及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2、Ⅱ型⼲扰素:也叫IFNγ,它来源于T细胞,通过作⽤于T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显著的细胞免疫调节作⽤,但它的治疗潜能可能有限,⽬前临床研究仅限于慢性⾁芽肿性疾病,⾻硬化病等的治疗。
研究结果显⽰,Ⅱ类⼲扰素的抑制肿瘤效应强于Ⅰ型⼲扰素,IFNγ作为机体内主要的巨噬细胞刺激因⼦,它能够多⽅⾯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能够提⾼免疫细胞活性,抑制肿瘤细胞分裂。
干扰素的研究概论
华中农业大学毕业论文中国·武汉二○一二年四月目录姓名 (1)摘要 (3)关键词 (3)Abstract (3)Key words (3)前言 (4)1 干扰素的发展历程 (4)1.1 干扰素出现的背景——病毒肆虐的年代 (4)1.2 干扰素之源——干扰素发现者Alick Isaacs (4)1.3 干扰素的定义 (4)1.4 发展概况 (5)1.5 干扰素(IFN)分类 (5)1.5.1 普通干扰素 (5)1.5.2 长效干扰素 (5)1.6 作用机制 (6)2 干扰素的生产工艺过程 (6)2.1 菌种制备 (6)2.2 种子罐培养 (6)2.4 菌体收集 (6)3 干扰素发酵过程控制 (6)3.1 溶解氧控制 (7)3.2 温度控制 (7)3.3 pH值 (7)4 干扰素的应用前景 (7)参考文献 (8)致谢 (8)干扰素的研究概论摘要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自发现后一直处于细胞因子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前沿。
干扰素首先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化过程,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本文叙述了干扰素的作用原理、特点以及生产,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干扰素;生物活性;细胞因子;AbstractInterferon is interferon induced by the guide to living agent biological cells produce a kind of highly active muti_function glycoprotein, after the discovery has been in the cell factors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field. Interferon in the role of the first cell receptor interferon, the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so on a series of biochemical process, the activation cell gene expression of antiviral protein, and to realize the inhibition of the viru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ole of the interferon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was prospected.Key wordsIFN;Biological;CellFactor;前言干扰素是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流感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的。
重组人干扰素
重组人干扰素简介重组人干扰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是一种由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人工合成干扰素。
干扰素是人体自然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人工合成的重组人干扰素可以在人体内发挥类似自然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疾病治疗和预防。
组成与结构重组人干扰素的组成与结构与自然干扰素类似,主要由蛋白质组成。
根据不同的干扰素类型,药物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如重组人α干扰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alpha),重组人β干扰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beta)和重组人γ干扰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gamma)等。
重组人干扰素通常采用大肠杆菌等常见微生物进行表达和生产,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到宿主细胞中,使宿主细胞表达并合成干扰素蛋白质。
制备过程中还可能采用亲和层析、离心、冻干等工艺,保证药物的纯度和稳定性。
作用机制重组人干扰素通过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触发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从而发挥其多种生物学活性。
主要的作用机制包括:1.抗病毒作用:重组人干扰素可以激活多种抗病毒机制,如抑制病毒复制、增强细胞免疫反应、诱导干扰素诱导基因和抗病毒蛋白的表达等,从而对多种病毒感染起到抑制和清除的作用。
2.抗肿瘤作用:重组人干扰素可以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等机制,对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抑制和杀伤作用。
3.免疫调节作用:重组人干扰素可以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对免疫相关性疾病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
临床应用重组人干扰素在临床应用中已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应用:1.丙型肝炎:重组人干扰素可以用于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增强宿主免疫力来达到治疗效果。
干扰素的工艺制备流程
蛋白质含量测定
原理:利用蛋白质与特定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物质,通过比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试剂:考马斯亮蓝、溴酚蓝、福林酚试剂等
步骤:样品处理、试剂添加、反应时间、比色测定、结果计算 注意事项:样品处理要充分,试剂添加要准确,反应时间要控制好,比色测定要准确,结果计 算要正确。
基因序列分析
目的:检测干扰素 的基因序列
化学合成法
原料:氨基酸、核苷酸等
反应条件:温度、pH值、反应时间 等
合成步骤:氨基酸合成、核苷酸合成、 蛋白质合成等
产物纯化:色谱法、电泳法等 质量控制:检测纯度、活性等 包装与储存:无菌包装、低温储存等
干扰素质量检测
生物学活性检测
检测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法或酶联免疫吸附法 检测指标: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纯度、稳定性等 检测步骤:样品制备、细胞培养、酶联免疫吸附、结果分析等 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判断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是否达标
干扰素工艺制备流程
汇报人:
干扰素制备原料 干扰素制备工艺流程 干扰素质量检测 干扰素生产成本控制 干扰素工艺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
干扰素制备原料
重组人干扰素
原料:人源细胞
制备方法:基因 工程
作用:抗病毒、 抗肿瘤
应用:临床治疗、 疫苗开发
病毒干扰素
病毒来源:自然界 中的病毒
病毒种类:包括流 感病毒、乙肝病毒 等
病毒提取:通过生 物技术从病毒中提 取干扰素
干扰素纯化:通过 生物技术对提取的 干扰素进行纯化处 理
干扰素制备工艺流程
基因工程法
基因工程法简介: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 将干扰素基因导入 到微生物中,使其 表达出干扰素蛋白
基因工程法的优点: 可以大规模生产, 成本低,效率高
干扰素的作用
干扰素的作用
干扰素是一种由人体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首先,干扰素具有抗病毒作用。
它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通过激活细胞内的抗病毒机制,抑制病毒基因表达,阻止病毒复制的过程,从而控制病毒感染。
其次,干扰素对肿瘤具有抗肿瘤作用。
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首先,它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其次,干扰素可以促进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抑制肿瘤新血管的形成,从而阻止肿瘤的血液供应和生长。
另外,干扰素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它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提高机体对感染和疾病的抵抗力。
干扰素还可以增加天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免疫反应的平衡。
总而言之,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蛋白质,其作用不仅局限于抗病毒和抗肿瘤,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干扰素类药物的研究
干扰素类药物的研究摘要:干扰素是介导在对病毒感染、调节免疫功能以及细胞分化方面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在现代的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应用过程中,干扰素的作用逐渐被了解,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本文概述了干扰素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生物学效应、生产技术、药物设计及分析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干扰素,生物技术,药物设计,药物分析Abstract:Interferon is a kind of cytokine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virus infection, regulate immune function and cell differenti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biotech drugs’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the role of interferon is gradually understood, and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iological effect, production technology, the drug designning and analysis research of interferon drugs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interferon,biological technology, drug analysis, drug design干扰素是细胞因子家族中最早被发现的,是真核细胞对病毒感染和其他生物学诱导物反应时生成的天然的蛋白和糖蛋白家族。
干扰素介导在对病毒感染和其他生物学诱导物反应中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的细胞因子。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干扰素类生物技术药物研究不断加深,在临床上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应用。
重组人干扰素生产工艺
4.1 干扰素α-2b分离工艺过程
菌体裂解 预处理 初级分离
(1)菌体裂解
裂解缓冲液:纯化水配制,2℃~10℃ (pH7.5)
使用保护剂:EDTA,PMSF。 破碎-20℃菌体:2厘米以下的碎块 搅拌:加裂解缓冲液,2℃~10℃,2hr 冻融: 细胞完全破裂,释放干扰素。
(2)预处理-沉淀
15℃以下。 检测:发酵液杂菌检查
3.4.菌体收集
连续流离心机:冷却的发酵液,16000 r/min 离心收集。
菌体保存:-20℃冰柜,不超过12个月。 检测:干扰素含量、菌体蛋白含量、菌体干燥
失重、质粒结构一致性、质粒稳定性。
4 干扰素的分离纯化工艺过程
4.1、干扰素分离工艺过程
4.2、干扰素的纯化工艺过程
主要内容
干扰素概述 基因工程假单胞杆菌的构建与保藏 干扰素的发酵工艺过程 干扰素的分离纯化工艺过程
1 .干扰素概述
干扰素的种类 干扰素的理化性质 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 干扰素的生产工艺路线
1.1 干扰素的种类
概念: (interferon,IFN)
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它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 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 的低分子糖蛋白。英文名称为Interferon,简称IFN。
干扰素及其制备工艺
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 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效应。干扰 素首先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 导等一系列生化过程,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 种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抗 病毒蛋白主要包括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 前者降解病毒mRNA、后者抑制病毒多肽链 的合成,使病毒复制终止。
20世纪50年代:Alick Isaacs和Jean Lindenmann发现了干扰素(IFN),到IFN的抗 病毒机制被阐明 20世纪70年代中期:医学界发现慢性乙型肝 炎患者自身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低下,在应用外源 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时 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 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成 人注射(2~5)X106单位干扰素后,3小时血清 中干扰素活性开始测出,6小时达高位,48小时 基本消失。经历了十余年。随后,IFN开始用于 治疗乙型肝炎.
广谱抗病毒活性(rhuIFNα) 慢性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疱疹、病毒性角 膜炎。 直接抗肿瘤活性(rhuIFNα) 毛细胞和慢性髓样白血病、 Kaposi肉瘤、非 霍奇金淋巴瘤。 免疫调节活性——治疗慢性肉芽肿瘤 (rhuIFNγ) 多发性硬化症 rhuIFNβ
普通干扰素 普通干扰素分子小、作用时间短,一般情况下,普通干 扰素注射12小时后基本完全排出体外,因而需要多次注射, 普通干扰素的注射方法可以为隔一天注射一针或是一周注射 三针。对于普通干扰素的价位,普通干扰素价格比较低, 300万剂量的普通干扰素价格一般在50-80元不等。 长效干扰素 相对于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半衰期长,长效干扰素 的半衰期长达40小时,可以在乙肝患者体内持续作用168个 小时,因而,长效干扰素一周只需要注射一次,使用比较方 便,而且提高了干扰素治疗的安全性。至于长效干扰素的价 格是多少?长效干扰素价格相对较贵,长效干扰素的价格一 般在1200-1500元之间。
干扰素的工艺制备流程
干扰素的工艺制备流程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
干扰素的制备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来实现的,下面将介绍干扰素的工艺制备流程。
1. 基因克隆在干扰素的工艺制备中,首先需要进行基因克隆。
这一步是将目标基因与表达载体连接起来,形成重组 DNA 分子。
常用的表达载体包括质粒和病毒载体。
基因克隆的具体步骤如下:1.1 选择目标基因:根据所需要制备的干扰素类型,选择相应的目标基因序列。
1.2 购买引物:根据目标基因设计引物,并购买合成。
1.3 PCR 扩增:使用引物进行 PCR 扩增,得到目标基因的 PCR 产物。
1.4 酶切与连接:将目标基因的 PCR 产物切割与载体进行连接,形成重组 DNA 分子。
常用的酶切酶有 EcoRI、BamHI、XhoI 等。
1.5 转化:将重组 DNA 转化至宿主菌中,如大肠杆菌,以便后续大规模培养。
2. 克隆表达在克隆表达阶段,需要将重组 DNA 导入到宿主细胞中,并使其表达干扰素。
克隆表达的具体步骤如下:2.1 酵母菌检测: 通过将宿主细胞转化至酵母菌中,进行孢子碟试验来筛选高表达的菌株。
2.2 培养: 选取高表达的菌株进行大规模培养,提供充足的菌体用于干扰素的表达。
2.3 诱导表达: 通过添加合适的诱导剂,如等温诱导或化学诱导,使菌体产生干扰素。
2.4 培养时间控制: 根据不同的干扰素类型,确定合适的培养时间。
2.5 菌体破碎: 将培养得到的菌体进行破碎,以释放干扰素。
2.6 干扰素纯化: 利用分离纯化技术,如柱层析、高效液相层析等,对菌体提取液进行纯化,得到纯净的干扰素。
3. 干扰素的活性检测制备干扰素后,需要对其进行活性检测,以确保其具有预期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功能。
干扰素活性检测的方法有多种,包括:3.1 细胞抑制实验:通过对目标细胞进行处理,并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来判断干扰素抑制细胞生长的能力。
3.2 抗病毒实验:通过对目标病毒感染细胞进行处理,并观察细胞感染情况,来判断干扰素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制备的工艺流程
转化与筛选
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 胞,通过选择性培养基筛选 出含有干扰素基因的阳性克
隆。
表达与鉴定
对阳性克隆进行培养,诱导 干扰素基因的表达,并对表 达产物进行生物学活性鉴定 。
细胞培养技术
1 2 3
细胞株选择
选择适宜的细胞株作为干扰素的生产细胞,确保 其能够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稳定表达干扰素。
量病毒颗粒。
感染与表达
03
将病毒颗粒感染适宜的宿主细胞,诱导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收
集表达产物。
纯化与精制技术
初步纯化
采用沉淀、过滤等方法去除杂质和悬浮颗粒物,初步纯化干扰素。
进一步纯化
利用各种层析技术(如凝胶过滤、离子交换等)对初步纯化产物进 行进一步纯化,提高干扰素的纯度。
精制与制剂
对高纯度的干扰素进行精制和制剂加工,以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
• 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 发展,干扰素的质量控制将更加严格 和全面。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建立更加 灵敏和准确的检测方法、提高制备工 艺的效率和纯度、加强生产过程中的 监控和管理等方面,以确保干扰素的 安全性和有效性。
05 干扰素制备的工艺优化
基因重组技术的优化
01
基因重组技术是制备干扰素的 关键技术之一,通过优化重组 技术,可以提高干扰素的产量 和纯度。
干扰素的种类
α干扰素
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主要用于治疗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β干扰素
由自然杀伤细胞产生,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
γ干扰素
由T淋巴细胞产生,具有免疫调节活性。
02 干扰素制备前的准备
原材料的准备
细胞培养基
选择适合细胞生长的培养基,确保细胞生长旺盛,产量高。
干扰素制备的工艺流程图课件
•
PPT学习交流
1
干扰素
什么是干扰素?
• 概念(interferon,IFN):机体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细胞因 子,是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免疫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 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接近的生物调节蛋白。
• 根据分子结构和抗原性的差异分为α、β、γ、ω等4个 类型。
• α干扰素又依其结构分为α1b、α2a、α2b等亚型
成的沉淀应包括染体DNA、高分子量RNA和钾-SDS-蛋白质-膜复合
5)用合适转头于4 ℃以4000转/分离心15分钟,不开刹车而使转头自
转。如果细 菌碎片贴壁不紧,可以5000转/分再度离心20分钟,然后
能将上清全部转到另一瓶中,弃去残留在离心管内的粘稠状液体。未
成致密沉淀块原因通常是由于溶液Ⅲ与细菌裂解物混合不充分。
提取重组质
粒③
4)加15ml(20ml)用冰预冷的溶液Ⅲ。
溶液Ⅲ:5mol/L 乙酸钾60ml 冰乙酸 11.5ml 水 28.5ml
所配制的的溶液对钾是3mol/L,对乙酸跟是5mol/L。
封住瓶口,摇动离心瓶数次以混匀内容物,此时应不再出现分明
个液相。置冰 上放10分钟,应形成一白色絮状沉淀。于0 ℃放置后
2、细菌的收获和裂解
1)用合适转头于4℃以4000转/分离心15分钟,弃上清,敞开离心管口并倒置离心管
部流尽。
2)将细菌沉淀重悬于100ml用冰预冷的STE中。
STE 0.1mol/L NaCl
10mmol/L Tris.Cl(Ph8.0)
1mmol/L EDTA(Ph8.0)
按步骤1)所述方法离心,以收集细菌细胞。
PPT学习交流
6
目的基因与克隆载体进行体 外重组
干扰素制备的工艺流程1
于是我去拜访那个农民,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
❖ 他答道:“我什么也没想。洪水袭来,妻子 在我身过,我抓住她就往附近的山坡游。当 我返回时,孩子已经被洪水冲走了。”
❖ 我琢磨着农民的话,如果当时这个农民 稍有迟疑,可能一个都救不了;所谓人生的 抉择不少便是如此。
S mRNA
什么叫12 S mRNA?
12S mRNA
反转录成cDNA
2、基因工程菌的组建
目的cDNA
Apr
切
pBR322质粒
Tcr Tcr
干扰素
产
接
Tcr
用已知干扰素 DNA片段作为 探针挑选
转
大肠杆菌K12
抗性筛选?
增
检
受体菌的抗性筛选
❖ 步骤一:将细菌涂布到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培养, 就可得到质粒PBR322或重组质粒的细菌单菌落 。
基因工程药物的制造实例
什么是干扰素?
❖ 概念(interferon,IFN):机体免 疫细胞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是 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免疫细胞 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而产生的一 组结构类似、功能接近的生物调 节蛋白。
干扰素的作用?
❖ 一、抗增生作用:这是干扰素能用于治疗多种肿瘤 的原因。 二、抗病毒作用:当我们的机体感染病毒时,体内 会产生大量的干扰素。 三、免疫调节作用 四、抗纤维化作用 五、干扰素还有抗新血管增生、促进细胞凋亡等多 种功能
精提
冻干
成品检定
成品包装
(P73)
制备的过程及要求: (1)发酵 (2)产物提取纯化 (3)质量控制标准和要求(P74)
❖ 小故事
❖ 抉择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在 畜 禽 疾 病 上 的 应 用
1、猪白细胞干扰素 1998年 刘万钧等用Vero 传代细胞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进行干扰试验, 1998年,刘万钧等用Vero 传代细胞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进行干扰试验, 证明猪白细胞干扰素能有效地抑制PEDV 的繁殖活性, 剂量为100U/ 证明猪白细胞干扰素能有效地抑制PEDV 的繁殖活性,在IFN 剂量为100U/ ml 时可明显 抑制, 1000U/ ml 可显著抑制,2500U/ ml几乎可完全抑制。 抑制, 可显著抑制,2500U/ ml几乎可完全抑制。 几乎可完全抑制 抗新城疫病毒(NDV) 2、抗新城疫病毒(NDV) 2003年 王玉东等报道,发生新城疫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 2003年,王玉东等报道,发生新城疫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采取试验和对照治疗方 表明使用干扰素、抗生素和多维素治疗的集群停止死亡。 法,表明使用干扰素、抗生素和多维素治疗的集群停止死亡。 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3、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 2004年 李风华等报道,发病率为60 %26日龄肉鸡用囊病康 黄氏灵等中药治疗, 日龄肉鸡用囊病康、 2004年,李风华等报道,发病率为60 %26日龄肉鸡用囊病康、黄氏灵等中药治疗,效 果不明显,死亡率达12 ,后来用干扰素注射 后来用干扰素注射, 天死亡率降到2 ,第 天停止死亡, 果不明显,死亡率达12 % ,后来用干扰素注射,第2 天死亡率降到2 % ,第3 天停止死亡, 治愈率98 %。发生IBD 后使用IFN 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治愈率98 %。发生IBD 后使用IFN 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2001年 等报道,采用100LD50 的超强毒株HK46 感染38 日龄的SPF 2001年,Mo 等报道,采用100LD50 IBDV 的超强毒株HK46 感染38 日龄的SPF 鸡8h 肌肉注射或分别用011mgrGGIFN 后,再012mgrGGIFN - α肌肉注射或分别用011mgrGGIFN - α 进行肌肉注射和口服治 天后, 使用rGGIFN 的鸡可成活30 %~ ,而未使用干扰素的鸡群仅能成 疗, 7 天后, 使用rGGIFN -α的鸡可成活30 %~50 % ,而未使用干扰素的鸡群仅能成 %。 活10 %。 病毒( 、抗 病毒( IV) 2001年 夏春等克隆和鉴定了我国三黄鸡干扰素基因,并用QIAexpressIV 2001年,夏春等克隆和鉴定了我国三黄鸡干扰素基因,并用QIAexpressIV 原核表达 系在M15工程菌中表达了N′端含6 个组氨酸(6 M15工程菌中表达了N′端含 的融合蛋白。 系在M15工程菌中表达了N′端含6 个组氨酸(6 - His) 的融合蛋白。在鸡胚实验系中 抗禽流感病毒效果好。 6His - rGGIFN - α抗禽流感病毒效果好。 氏病( 、 氏病( D 2004年 李风华等报道,临床诊断为MD MD的病鸡 2004年,李风华等报道,临床诊断为MD的病鸡 ,用IFN 按500 只/ 瓶加白细胞介素 (500只 肌肉注射,3 天后鸡群状态好转,康复较好。 - 2 (500只/ 瓶) 肌肉注射,3 天后鸡群状态好转,康复较好。 、抗 是细胞介导免疫的重要免疫分子,不论是外源性IFN γ,还是内源性的 IFN - γ是细胞介导免疫的重要免疫分子,不论是外源性IFN - γ,还是内源性的 γ,都表现了强大的抗虫效应 外源性的IFN 都表现了强大的抗虫效应, 具有强大的抗感染效应, IFN - γ,都表现了强大的抗虫效应,外源性的IFN - γ具有强大的抗感染效应,内源 性的IFN - γ在阻止弓形虫增殖、促使休眠状态弓形虫包囊形成、防止包囊的活化突 性的IFN 在阻止弓形虫增殖、 促使休眠状态弓形虫包囊形成、 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干扰素生产工艺
干扰素生产工艺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蛋白质,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治疗病毒感染和恶性肿瘤。
干扰素的生产工艺包括基因工程和发酵工艺两个部分。
基因工程是干扰素生产的关键步骤之一。
首先,从人体或其他动物中提取相关基因,然后将其插入到融合质粒或细胞株中。
目前常用的融合质粒是质粒pBR322,细胞株则多选用大肠杆菌(E.coli)。
将外源基因与质粒或细胞株插入时,需要加入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剪切,以保证外源基因能够正确插入。
接下来,利用转化法将融合质粒或细胞株引入宿主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
重组细胞经过筛选和分离,最终能够获得具有干扰素基因的细胞株。
发酵工艺是干扰素生产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发酵是利用微生物在合适的培养基中进行代谢活动,生产目标产物。
干扰素的生产主要利用大肠杆菌进行发酵。
首先,将重组细胞培养在含有理想培养基的发酵罐中。
理想的培养基是指含有合适的碳源、氮源、矿物质和辅助因子的培养基,能够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培养基的pH值、温度和搅拌速度等条件也需要适当控制,以保证微生物能够有效地生长和产生干扰素。
在发酵过程中,需要定期对发酵罐中的微生物进行监测和控制。
通过检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溶氧和酸碱度等参数,可以调整培养条件,以提高干扰素的产量和纯度。
此外,还需要对干扰素进行纯化和浓缩处理。
一般采用柱层析和超滤等技术,将发酵液中的干扰素与其他杂质物进行分离和去除,最终得到较纯的干扰素溶液。
总之,干扰素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基因工程和发酵工艺两个部分。
基因工程通过插入外源基因将干扰素基因引入宿主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
发酵工艺则利用重组细胞在合适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通过监测和控制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最终得到较纯的干扰素产物。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干扰素的生产工艺也在不断优化,以提高产量和纯度,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
重组人干扰素生产工艺
重组人干扰素生产工艺一、简介重组人干扰素(Interferon)是一类重要的免疫调节蛋白,在生物制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方面。
重组人干扰素生产工艺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体细胞中制造干扰素的基因导入细菌、真菌或动植物细胞中,并通过发酵、提取等步骤最终制备重组人干扰素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重组人干扰素生产工艺的关键步骤、技术原理及优化方法。
二、生产工艺步骤1.基因克隆和表达载体构建:–选择适合的重组表达宿主菌,如大肠杆菌、毕赤酵母等。
–将编码重组人干扰素的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中,构建表达载体。
–将表达载体导入宿主菌细胞中,实现干扰素基因的表达。
2.发酵过程:–设计合适的培养基,满足宿主菌的生长和表达需求。
–进行适当的培养条件控制,如温度、pH值、氧气供给等。
–监测培养过程中的生长情况和干扰素的表达水平。
3.重组人干扰素的提取与纯化:–通过离心、超滤等方法将细菌或细胞破碎,释放干扰素。
–采用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进行干扰素的纯化和富集。
–进行最终的纯化步骤,得到高纯度的重组人干扰素。
三、关键技术原理•基因克隆: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将其插入适当的表达载体中。
•表达调控:通过调控启动子、转录子等元件来控制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水平。
•蛋白质纯化:利用蛋白质的生物特性,如大小、电荷等,选用不同的层析技术进行纯化。
四、工艺优化方法1.菌种优化:选择高表达、稳定的宿主菌株,优化质粒结构。
2.培养条件优化:根据宿主菌的生长情况,调整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
3.表达调控:利用诱导剂、转录启动子等手段调控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水平。
4.提取纯化优化:优化破碎、纯化过程,提高干扰素的产率和纯度。
五、结论重组人干扰素的生产工艺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技术,通过不断优化工艺流程和条件,可以提高干扰素的产量和纯度,满足临床和市场需求。
未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重组人干扰素生产工艺将进一步精细化和高效化,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大的益处。
干扰素α-2b长效注射微球的处方和制备工艺的研究
干扰素α-2b长效注射微球的处方和制备工艺的研究吴诚;尹东锋;鲁莹;钟延强【期刊名称】《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年(卷),期】2006(27)1【摘要】目的:制备载干扰素-α2b(IFN--α2b)可注射微球,开发其长效注射剂型。
方法:以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用复乳法(w/o/w)和固体/油/油(s/o/o)法制备载IFN--α2b长效注射微球;考察粒径大小、外观、包封率等理化性质;用微量二辛可宁酸(bicinchoninic acid,BCA)法考察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及影响因素;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初步评价了微球制备工艺和体外释放过程对IFN--α2b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用两种方法制备的微球球形圆整,分散性好,包封率在80%以上;用w/o/w法制备微球时,IFN--α2b原液超滤处理可显著影响微球的平均粒径和体外释放特性,使用特性黏度较低的PLGA时,两种方法制备的微球在1个月内的累积释放均显著提高;使用s/o/o法制备的微球中IFN--α2b部分聚集,而w/o/w法制备的微球中的IFN--α2b的电泳行为和原液相同。
结论:w/o/w和s/o/o法制备的载IFN--α2b注射微球均可在体外缓释1个月。
【总页数】5页(P76-80)【关键词】干扰素α;微球体;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制备工艺【作者】吴诚;尹东锋;鲁莹;钟延强【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4【相关文献】1.重组α-2b干扰素缓释微囊制备工艺及体外释药过程研究 [J], 张磊;杨松;葛志强;储结根;元英进2.干扰素α-2b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影响因素考察 [J], 李志平;李云富;张振亚;刘燕;曲燕燕;梅兴国3.干扰素α-2b复合物PLGA微球的制备及影响因素 [J], 樊莉;鲁莹;吴诚;钟延强4.新型免疫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在α-2b干扰素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J], 曹宇;陈家琪;王深琪;杨文博;白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素的功能、制备方法和工艺的研究2008级生物技术邓君 082101108摘要本文在查询大量文献,由作者归纳整理得出了关于干扰素的功能、制备方法和工艺的一些新的理论和实际应用。
更好的了解了干扰素的作用机制以及对人类社会的重要用途。
关键词干扰素,功能,禁忌症,生产过程,制备工艺前言干扰素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中有重要价值,受到医学界、生物界的极大重视,传统的从动物中提取血源性干扰素由于来源有限及技术资金方面问题而无法大量合成已经是过去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通过先进的DNA重组技术,可以在人体外大规模生产干扰素,基因工程干扰素具有无污染,安全性高,纯度高,比活性高,成本低,疗效确切等优点。
如今临床应用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如何使基因工程干扰素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成为了重要课题。
想要推广干扰素的使用,必须建立高效生产干扰素的体系。
1 干扰素简介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
它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相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
干扰素干扰病毒复制,它是机体抗病毒感染的防御系统干扰素的种类很多,有人体干扰素、动物干扰素、昆虫干扰素、植物干扰素和细胞干扰素。
目前所知道的人体干扰素按细胞结构和来源分α、β、γ干扰素三个型别,α干扰素又称人白细胞干扰素,它是由B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的,它可以分为23种亚型,分别称为干扰素α1、α2a、α2b、α3等,它们相互之间有较高的同源性。
人β-干扰素又称人纤维母细胞产生的,有一个亚型。
γ一干扰素又称免疫干扰素,它是由淋巴细胞的辅助诱导细胞产生的,与α、β干扰素之间没有明显的同源性。
三种干扰素都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活性。
基因工程干扰素是指从人细胞中克隆出干扰素基因,将此基因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连接物构成重组表达质粒,然后转化到大肠杆菌中,从而获得高效表达人干扰素蛋白的工程菌, 工程菌经发酵后可收集到大量菌体,将菌体破裂,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手段将干扰素蛋白从菌体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的人基因工程干扰素。
基因工程干扰素的出现,是干扰素研究工作的一项重大突破它使得干扰素能进人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人们能获得大量活性高、疗效好的干扰素。
2 干扰素的研究意义近年来,国际反病毒和抗癌研究领域,在自然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物质,作为一种天然抗病毒蛋白质干扰素人类开发更多的关注。
干扰素将成为一个21世纪的反病毒,防癌,其中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第一选择是,对肝炎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约为20%-30%。
慢性肝炎的药物干扰素代表发展方向。
它是唯一的C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效的治疗,它是最广泛的肿瘤细胞因子的临床治疗。
病毒性皮肤病,慢性宫颈炎,呼吸道病毒感染和妇科疾病,丘疹皮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淋巴瘤,其主要标志。
β-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复发静脉使用。
主要γ-干扰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γ-干扰素的免疫功能比α,β-干扰素强1000倍,不仅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自身免疫性疾病,还可以调整过渡到接近正常水平的免疫力。
干扰素还用于生殖器衣原体感染,膀胱癌,生殖器疣,皮肤疾病,血液病,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的治疗。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批准生产和使用基因重组干扰素制剂为许多疾病的治疗。
治疗后的临床应用表明,通常不严重的副作用,干扰素治疗,临床适应症正在不断发展扩大了干扰素的新用途。
3干扰素的适用症、禁忌症及副作用我们知道,人体的干扰素是在病毒感染后机体细胞产生的一种抗病毒的糖蛋白,是广谱抗病毒物质,能抑制多种DNA病毒的生长繁殖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
干扰素(IFN)的作用机制除了诱导一些抗病毒蛋白(例如2,5寡腺苷酸合成酶可以降解病毒mRNA,蛋白激酶K可以阻断病毒蛋白翻译)直接抗病毒外,还可以通过免疫调节(例如促进感染的肝细胞表达HLA-I类抗原、增加NK细胞活性)间接起到抗病毒作用。
普通干扰素α因其半衰期短,隔天给药应用不太方便。
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是将惰性的聚乙二醇分子(无活性、无毒性),一线性或者分枝状连接在干扰素分子上,而达到延缓其吸收和排泄,从而延长其半衰期,可以一周注射一次。
目前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干扰素主要为亚型。
有资料证实干扰素特别是长效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治疗,大约有10%的患者可能出现表面抗体(HBsAb)的阳转,这个结果是其它药物难以达到的。
3.1禁忌症妊娠、精神病史、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酗酒/吸毒、未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50×109/L。
相对禁忌症: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史、未控制糖尿病、未控制高血压、总胆红素>50μ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者。
治疗前,干扰素疗效好坏可以采用预测因素:(以下因素越多疗效越好)1,治疗前的高ALT水平;2,HBVDNA<1.000E+008;3,女性;4,病情短;5,非母婴传播;6,肝脏纤维化程度轻;7,对治疗依从性好;8,无HCV、HDV、HIV合并者。
3.2副作用干扰素也有副作用,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如下:1.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
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
若发热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38℃者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但若发热较高甚或高烧者,可以给予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也可以睡前注射干扰素或者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
2.一过性骨髓抑制:主要有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减少;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使用后数小时至数日。
使用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
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使用,白细胞可迅速恢复。
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的缘故。
长期应用极少见的人可出现血色素性贫血,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通常可口服养血饮、复方阿胶浆等来纠正,亦可服利血生、鲨肝醇等药以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
如果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50×109/L,应该减少剂量,一至二周后复查如血细胞恢复,药物剂量也可复原。
如中性粒细胞≤0.75×109 /L,血小板≤30×109 /L,应该停药。
3.精神异常:可以表现为压抑、妄想症、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
因此应用干扰素之前要评估患者的精神状况,治疗过程也要密切加以观察。
抗压抑药物可以缓解此类不良反应,但对症状严重者,应该及时停药。
4.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等。
药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治疗,较重者可对症处理。
严重者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5.皮肤反应:使用超过4个月者部分人可有轻、中度脱发,一般停药后可有恢复,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
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及荨麻疹等。
轻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6.肾脏损害:最常见者为轻度蛋白尿,少有>0.1克/日,亦不伴有血浆蛋白的减少。
其他肾脏损害虽有报道但极少见。
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嘱患者多喝开水即可。
7.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11-羟皮质类固醇增加,雌激素水平下降,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出现糖尿,偶见高血钾、低血钙等症,还能提高血浆甘油三酯含量,但对胆固醇无影响。
女性患者17b雌二醇、黄体激素的减低和延迟,会使月经周期延长,停药后可恢复。
8.抗干扰素抗体的产生:部分患者治疗初期甚至未应用干扰素时即出现抗干扰素抗体,影响治疗效果。
估计与个体差异有关,而与应用剂量、给药途径、时间长短及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
有人换用不同的基因型制剂,减少干扰素抗体的产生,而提高干扰素疗效。
9.干扰素诱导产生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甲状腺抗体、抗核抗体和抗胰岛素抗体。
多数情况下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或者亢进、糖尿病、血小板减少、银屑病、白斑、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症等,严重者要停药。
此外,尚可对心血管、骨髓系统的影响和对生长的抑制等,都应该作出相应的对症处理,甚至停药。
4 干扰素的生产过程及优化生产4.1干扰素的生产过程及注意事项1.菌种制备取-70℃下保存的甘油管菌种(工作种子批),于室温下融化。
然后,接入摇瓶,培养温度30℃,pH7.0,250 r/min活化培养18±2小时后,进行吸光值测定和发酵液杂菌检查。
2.种子罐培养将已活化的菌种接入装有30L培养基的种子罐中,接种量10%,培养温度30℃,pH7.0,级联调节通气量和搅拌转速,控制溶解氧为30%,培养3~4小时,转入发酵罐中,同时取样发酵液进行显微镜检查和LB培养基划线检查,控制杂菌。
3.发酵罐培养将种子液通入300L培养基的发酵罐中,接种量10%,培养温度30℃,pH7.0。
级联调节通气量和搅拌转速,控制溶解氧30%,培养4小时。
然后控制培养温度20℃,pH6.0,溶解氧60%,继续培养5~6.5小时。
同时进行发酵液杂菌检查,当OD值达9.0±1.0后,用5℃冷却水快速降温至15℃以下,以减缓细胞衰老。
或者将发酵液转入收集罐中,加入冰块使温度迅速降至10℃以下。
4. 菌体收集将已降温的发酵液转入连续流离心机,16000 r/min离心收集。
进行干扰素含量、菌体蛋白含量、菌体干燥失重、质粒结构一致性、质粒稳定性等项目的检测。
菌体于-20℃冰柜中保存时,不得超过12个月。
每保存3个月,检查一次活性。
5.干扰素发酵过程控制在假单孢杆菌的发酵生产中,菌体在培养1.5小时分裂速度最快,到3.5小时开始下降。
而干扰素的迅速合成出现在3.5小时之后,在4小时达到最大,然后由于降解而迅速下降。
可见在发酵生产工艺中,假单孢杆菌的生长和干扰素的生产基本处于不相关状态,可采用两段培养的策略进行过程控制。
(1).溶解氧控制分别在生长阶段和生产阶段采用各自最佳溶解氧浓度,以期提高干扰素的发酵水平。
通过级联调节通气量和搅拌转速得以实现。
(2). 温度控制假单孢杆菌生长最适温度与产物形成最适温度是不同的。
产物合成温度控制在20℃可以有效防止干扰素-α2b的降解,而其最佳生长温度则为30℃。
质粒的稳定性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因此在培养后期降温可以减少目标产物的降解,增加质粒的稳定性。
(3).pH值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由工程菌的代谢、培养基的组成和发酵条件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