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略日名词解释
GPS名词解释
静态相对定位:用两台接收机分别安置在基线的两端点,其位置静止不动,同步观测相同的4颗以上GPS卫星,确定基线两端点的相对位置
整周未知数:时刻载波在空间传输上的整周期数,它是一个无法通过观测获得的未知因数。
周跳:由于仪器线路的瞬时故障,卫星信号被障碍物暂时阻断,载波锁相环路的短暂失锁等因素的影响,引起计数器在某一时间无法连续计数
LADGPS:在一个较大区域布设多个基准站以及构成基准站网,其中常包括一个或数个监控站,位于该区域中的用户根据多个基准站所提供的改正信息,经平差计算后球的用户站定位改正数,这种差分GPS定位系统称为具有多个基准站的局部区域差分GPS系统
WADGPS: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中相对较少的基准站组成差分GPS网,各基准站将求得距离改正数发送给数据处理中心,由数据处理中心统一处理,将各种GPS观测误差源加以区分,然后再传递给用户,这样一种系统称为广域差分GPS系统
世界时:以平子午夜为零时起算的格林尼治沿平太阳时,称为世界时UT
原子时:以物质内部原子运动特征为基础,由于物质内部原子跃迁,所辐射和吸收的电磁波频率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复现性,由此建立的原子时
协调世界时:1972年起采用的一种一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使时刻尽量接近于世界时的一种折中的时间系统
3.轨道椭圆定向参数:ω为近升角距;
4.时间参数:τ为卫星通过近地点的时刻;
(历元)天球坐标系:它的远点为地球质心M,Z轴指向为(历元)平北天极Po,X 轴指向(历元)平春分点Ro,Y轴垂直于XMZ平面且与X轴和Z轴构成右手系
(观测)平天球坐标系原点为地球质心M,Z轴指向观测时刻t的平北天极n为相应春分点,Xt指向Rt,Yt轴垂直于XtMZt平面且与Xt轴和Zt轴构成右手系
GPS原理与应用复习重点
一、 填空题1.GPS系统由GPS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和GPS信号接收机(用户设备部分)等三部分组成。
2.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系统,目前主要由分布在全球的5个地面站组成,其中包括一个主控站、三个信息注入站和五个卫星监测站。
3.主控站一个,设在美国本土科罗拉多.斯平士(Colorado Springs)的联合空间执行中心。
注入站现有3个,分别设在印度洋的狄哥•伽西亚(Diego Garcia)、南大西洋的阿松森岛(Ascension)和南太平洋的卡瓦加兰(Kwajalein)。
五个监测站除主控站和注入站外,还在夏威夷设立了一个监测站。
4.在GPS信号接收机的分类中,按接收机的载波频率分类:单频接收机(SingleFrequency Receiver) 、双频接收机(Double Frequency Receiver)、双系统接收机 (GPS+GLONASS);按接收机的用途分类:导航(Navigation)型接收机、测地(Survey)型接收机、授时(Time)型接收机;按接收机的通道数分类:多通道接收机、序贯通道接收机、多路复用通道接收机;按接收机的工作原理分类:码相关型接收机、平方型接收机、混合型接收机。
5.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是描述卫星运动,处理观测数据和表达观测站位置的数学与物理基础。
6.坐标系统是由原点(origin)位置、坐标轴(Coordinate Axis)的指向和尺度(Scale)所定义的。
在GPS测量中,坐标系的原点一般取地球的质心(the mass center of the earth),而坐标轴的指向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为了使用上的方便,国际上都通过协议来确定某些全球性坐标系统的坐标轴指向,这种共同确认的坐标系,通常称为协议坐标系(Conventional Coordinate System)。
7.测量时间,同样必须建立一个测量的基准,即时间的单位(尺度)和原点(起始历元)。
《GPS原理及其应用》习题
《GPS原理及其应用》习题集第一章思考题[1]名词解释:天球;赤经;赤纬;黄道;春分点;岁差;章动;极移;世界时;原子时;协调世界时;儒略日。
[2]简述卫星大地测量的发展历史,并指出其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
[3]试说明GPS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
[4]为什么说GPS卫星定位测量技术问世是测绘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5]简述GPS、GLONASS与NA VSAT三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工作卫星星座的主要参数。
[6]简述(历元)平天球坐标系、(观测)平天球坐标系以及瞬时极(真)天球坐标系之间的差别。
[7]怎样进行岁差旋转与章动旋转?它们有什么作用?[8]为什么要进行极移旋转?怎样进行极移旋转?[9]简述协议地球坐标系的定义。
[10]试写出由大地坐标到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的变换过程。
[11]综述由(历元)平天球坐标系到协议地球坐标系的变换过程。
[12]简述恒星时、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的定义。
[13]什么是GPS定位测量采用的时间系统?它与协调世界时UTC有什么区别?[14]试述描述GPS卫星正常轨道运动的开普勒三大定律。
[15]试画图并用文字说明开普勒轨道6参数。
[16]简述地球人造卫星轨道运动所受到的各种摄动力。
[17]地球引力场摄动力对卫星的轨道运动有什么影响?[18]日、月引力对卫星的轨道运动有什么影响?[19]简述太阳光压产生的摄动力加速度,并说明它对卫星轨道运动有何影响?[20]综述考虑摄动力影响的GPS卫星轨道参数。
[21]试写出计算GPS卫星瞬时位置的步骤。
第二章思考题[1]名词解释:码;码元(比特);数码率;自相关系数;信号调制;信号解调;SA技术。
[2]试说明什么是随机噪声码?什么是伪随机噪声码?[3]C/A码和P码是怎样产生的?[4]试述C/A码和P码的特点。
[5]试述伪随机噪声码测距原理。
[6]试述导航电文的组成格式。
[7]名词解释:遥测字;交接字;数据龄期;时延差改正;传输参数。
[8]简述导航电文数据块Ⅱ的主要内容。
儒略日与公历转换公式
儒略日与公历转换公式儒略日是一种表示日期的方法,它最初由儒略历制定者所使用,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和天文学领域。
儒略日是指自公元前4713年1月1日中午12点(格林威治时间)至今所经历的天数。
儒略日的计算涉及到公历和儒略历的转换,下面介绍一下常用的儒略日与公历转换公式。
儒略日转公历日期公式:首先,儒略日数J的整数部分代表的是距离公元前4713年1月1日中午12点的天数,而小数部分代表的是当天已经过去的时间(例如,0.5代表中午12点半)。
为了将儒略日转换成公历日期,我们需要使用以下公式:L = J + 68569N = (4L / 146097)L = L - (146097N + 3) / 4I = (4000(L+1))/1461001L = L - (1461I/4) + 31J = 80L/2447D = L - (2447J/80)L = J / 11M = J + 2 - 12LY = 100(I - 49) + L + M其中,L是一个中间变量,N是每400年有多少个闰年的修正项,I是每100年有多少个闰年的修正项,J是一个中间变量,D是日期,M是月份,Y是年份。
公历日期转儒略日公式:如果我们已知公历日期,想要将其转换成儒略日,则可以使用以下公式:J = (1461(Y+4800+(M-14)/12))/4+(367(M-2-12((M-14)/12)))/12 - (3((Y+4900+(M-14)/12)/100))/4 +D-32075其中,Y是年份,M是月份,D是日期,J是儒略日数。
以上就是儒略日与公历转换的公式,它们在天文学、地球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五、时间标示法
GPS系统内部所采用的时间系统是GPS时 GPS系统内部所采用的时间系统是GPS时,其时间零点 系统内部所采用的时间系统是GPS 定义为处于1980 1980年 日夜与1980 1980年 定义为处于1980年1月5日夜与1980年1月6日晨之间的 子夜,GPS时系统在标示时间时所采用的最大时间单位 子夜,GPS时系统在标示时间时所采用的最大时间单位 为周(week (week, 604800秒 其标示时间的方法是1980 为周(week,即604800秒),其标示时间的方法是1980 时开始起算的周数(WN, number) 年1月6日0时开始起算的周数(WN,week number) 加上被称为周内时间(TOW week)的从每周周 加上被称为周内时间(TOW ,Time of week)的从每周周 周日子夜开始起算的秒数, 1980年 六/周日子夜开始起算的秒数,如:1980年1月6日0时0 GPS时标示法为 时标示法为( 周第0 2004年 分0秒)用GPS时标示法为(第0周第0秒),而“2004年5 10时 15秒 GPS时标示法则为 1268周第 时标示法则为( 月1日10时5分15秒”用GPS时标示法则为(第1268周第 554715秒 GPS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中 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中, 554715秒),在GPS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中,时间信 息的标示就是采用这样的形式。 息的标示就是采用这样的形式。
时间标示法
1
时间标示法 时间标示法指的是表示时间的方法, 时间标示法指的是表示时间的方法,它有别于定 义时间尺度的时间系统,而是建立在时间系统之上的 义时间尺度的时间系统, 时间表达方式, GPS应用和数据处理中 应用和数据处理中, 时间表达方式,在GPS应用和数据处理中,常常会涉 及许多不同的时间标示法, GPS系统内部所采用的 及许多不同的时间标示法,如GPS系统内部所采用的 GPS时标示法 GPS测量应用中经常采用的年积日标 时标示法, GPS时标示法,GPS测量应用中经常采用的年积日标 示法, 示法,在科学领域普遍采用的儒略日标示法和在日常生 活中普遍采用的历法标示法等。 活中普遍采用的历法标示法等。 这些不同的时间标示法 不同的时间标示法, 这些不同的时间标示法,实际上是出于不同的目 的而人为定义出来的,它们之间是可以严格地进行相 的而人为定义出来的,它们之间是可以严格地进行相 互转换的
时间转换--年积日-儒略日-GPS周
4. mjd2cal 将简化儒略日转换到公历时间
function cal=mjd2cal(mjd) % mjd2cal 将简化儒略日转换到公历年月日时分秒。 % cal=mjd2cal(mjd) 返回的 cal 是 1x6 矩阵,6 列分别为年月日时分秒 % mjd:简化儒略日 jd=mjd+2400000.5; cal=jd2cal(jd);
2. gps2cal1 由公历日期和 GPS 周内秒计算公历时间
function cal=gps2cal1(date,tow) % gps2cal1 由公历日期和 gps 周内秒计算公历 GPS 时间 % cal=gps2cal1(date,tow) 返回的公历是 1x6 矩阵,6 列分别为年月日时分秒 % date:1x3 矩阵,3 列分别为公历年月日 % tow:GPS 周内秒 mjd=cal2mjd(date); % GPS 从 MJD44244 开始 week=floor((mjd-44244)/7); cal=gps2cal([week,tow]);
end if themonth>=3 juliaday=juliaday+1; end end mjd(1)=theyear; mjd(2)=juliaday; 日
%当月份大于 2 月时,在平年的ulian
6. jd2cal 从儒略日计算公历时间
else leap=1; end end %%%%%%采用平年的日历,按 1-12 月分月计算 julian 日期 if themonth==1 juliaday=theday; end if themonth==2 juliaday=theday+31; end if themonth==3 juliaday=theday+59; end if themonth==4 juliaday=theday+90; end if themonth==5 juliaday=theday+120; end if themonth==6 juliaday=theday+151; end if themonth==7 juliaday=theday+181; end if themonth==8 juliaday=theday+212; end if themonth==9 juliaday=theday+243; end if themonth==10 juliaday=theday+273; end if themonth==11 juliaday=theday+304; end if themonth==12 juliaday=theday+334; end if leap==1 if themonth<=2 %如果是闰年,当月份小于 2 月时,julian 日期与平年相同 juliaday=juliaday; %其他情况是闰年
GPS时等时间表示的换算例子
GPS数据处理时常需要用到IGS站的观测文件和精密星历。
因为两种文件的命名是以不同的时间标示法来取的。
格里高利历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认识的日历,而年积日和GPS时的时间标示法不够直观。
在下载IGS站的观测文件和精密星历文件时需要一个小小的计算或者在Linux下用命令进行换算,这些貌似有些繁琐。
所以就写了这么一个小的转换软件,它能将输入的格里高利历转换成对应的年积日和GPS时,这样很方便下载对应的IGS文件。
例子:输入2008 6 30 结果为182 1486 1第一个数182是2008年6月30日对应的年积日,也就是说这一天是2008年的第182天。
第二个数1486是2008年6月30日对应的GPS时,一般也称第1486周。
这是从1980年1月6日0时开始起算的周数。
第三个数1表示2008年6月30日这一天是星期一,这个是从星期天起算的,也就是0~6。
数字是几就表示星期几。
儒略日在天文学有一种连续纪日的儒略日(JD),也叫凯撒日。
它以儒略历公元前4713年1月1日的GMT正午为第0日的开始。
还有一种简化儒略日(MJD):MJD=JD-2400000.5MJD的第0日是从公历1858年11月17日的GMT零时开始的。
需要注意:儒略历公元前4713年1月1日相当于公历公元前4713年11月24日。
儒略日(Julian day)是指由公元前4713年1月1日,协调世界时中午12时开始所经过的天数,多为天文学家采用,用以作为天文学的单一历法,把不同历法的年表统一起来。
儒略日是一种不用年月的长期纪日法,简写为JD。
是由法国学者Joseph Justus Scliger(1540-1609)在1583年所创,这名称是为了纪念他的父亲——意大利学者Julius Caesar Scaliger(1484-1558)。
儒略日的起点订在公元前4713年(天文学上记为-4712 年)1月1日格林威治时间平午(世界时12:00),即JD 0 指定为4713 B.C. 1月1日12:00 UT到4713 B.C. 1月2日12:00 UT的24小时。
儒略日名词解释
儒略日名词解释:
儒略日是在儒略周期内以连续的日数计算时间的计时法,主要是天文学家在使用。
儒略日数的计算是从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的中午开始,包含一个整天的时间,起点的时间(0日)回溯至儒略历的公元前4713年1月1日中午12点(在格里历是公元前4714年11月24日),这个日期是三种多年周期的共同起点,且是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的一个起点。
儒略日期是以格林威治标准时中午12:00的儒略日加上那一天的瞬时时间的分数。
儒略日期是儒略日添加小数部分所表示的儒略日数。
儒略周期(是开始于公元前4713年,长达7980年的纪年法,被用于历史上各种不同历法的日期转换。
公元2018年是儒略周期的6731年,下一个儒略周期将开始于公元3268年。
公历和儒略日
图 1 圭表,造于明代(1439 年)
做世界时,简记为 UT1。天空中太阳相对于地面上南北子午圈的位置依赖于当地的地理经 度,时间的度量因而也与地理经度有关,不同地理经度的观测地有不同的时间,这就是地方 时。为了统一,规定世界时为本初子午线或零经度线上的地方时,这条经线经过英国伦敦的 格林尼治天文台,因此也叫做格林尼治时间。 比太阳的视运动简单一点的是遥远恒星每 天一次经过南北子午圈的视运动,它只是地球绕 轴自转一种运动的反映,与之相联系的概念是 “恒星日” 。恒星日虽然单纯,却远离生活,因 而没有成为计时的基础。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 观测精度的提高,到了 20 世纪,人们终于发现, 无论是地球的自转还是公转,都是不均匀的,都 不宜用作精密计时的尺度。从 1967 年开始,改 用原子振动的周期作为计时的尺度,规定铯原子 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在零磁场下跃迁辐射振 荡 9,192,631,770 周所持续的时间为一个国际制 秒。时间计量从此与地球的运动脱钩,这样的时 间尺度叫做原子时,简记为 TAI。根据爱因斯坦 的广义相对论,时间的快慢与局部引力场有关。 在太阳系内,有两个处所是紧要的:一个是太阳 系质心,所有太阳系天体的运动都与它相联系; 一个是地球质心,包括地面观测者在内所有地球
第 1 讲 公历和儒略日
1. 时间的计量
时间计量是天文计算的第一个基础。时间概念的发生,源于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白 昼和黑夜交替,月圆和月缺轮换,炎夏和寒冬往复,自然界中这些周期发生的现象与人类的 生存息息相关,很自然地成为计时的依据,抽象出日,月和年的概念。把这些基本元素组织 成一个协调实用的计时系统,就产生了历法。 南京东郊风景如画的紫金山第三峰上,座 落着著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台区内陈列着一组 堪称国宝级文物的古代天文仪器。其中一台高 3.56 米的仪器,由一具平卧的圭和一具竖立的 表组成,叫做圭表(图 1) 。这是一种起源可以 追溯到远古时代的计时仪器。它依南北子午线 方向水平安置,根据正午时刻落在圭尺上的表 的影子的长度测定时间。表影所反映的太阳在 天球上每天一次经过南北子午圈的视运动,是 “太阳日”概念的来源。地球上每个人时时都 最直接地感受着这个天象。实际上它并不象我 们直观看到的那样单纯,而是稍许有点复杂, 它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太阳公转两个运动合成 的反映。以太阳日为基本单位的计时系统,叫
《GPS原理及其应用》习题集a答案
《GPS原理及其应用》习题集a答案子午卫星系统的缺点该系统卫星数目少,运行高度低,从地面站观测到卫星的时间间隔长,因而不能进行三维连续导航。
加之获得一次导航所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难以充分满足军事导航的要求,从大地测量的角度来看,由于它的定位速度慢,精度较低,因此,该系统在大地测量学和动力学研究方面受到了极大限制。
GPS的基本组成卫星星座,地面控制与监控站,用户设备3个部分什么是标准定位服务?提供C/A码(又称粗码)民用SPS定位服务GPS信号接收机主要组成主要由接收机硬件、数据处理软件以及微处理机及其终端设备组成(硬件包括主机、天线、电源。
软件部分主要是对数据处理的软件)子午卫星系统与GPS定位原理有何区别?子午卫星系统是根据多普勒效应原理进行接收定位的,而GPS定位则是以后方交汇原理进行测量。
名词解释:天球:是指以地球质心为中心、以无穷大为半径的一个假象球体。
赤经:含天轴和春分点r的天球子午面与过空间点s的天球子午面之间的夹角。
赤纬:为原点O至空间点S与天球赤道面之间的夹角。
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与天球相交的平面称为黄道面,相交的大圆称为黄道。
春分点:黄道与天球赤道有两个交点,其中太阳的视位置由南向北通过赤道的交点为春分点。
岁差:地球在太阳、月亮的万有引力和其他天体引力对地球隆起的部分的作用,地球自转轴方向不再保持不变,这使得春分点在黄道上产生缓慢的西移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岁差。
章动:由于月球轨道和月地距离不断变化,地球自转轴所产生的一系列短周期变化被统称为章动极移:由于地球内部质量不均匀的影响,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体位置随时间而变化的现象世界时:以平子夜为零时起算的格林尼治平太阳时。
原子时:原子时秒长:位于海平面上的C133原子基态有2个超精细能级,在零磁场中跃迁辐射振荡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为1原子时秒。
而原子时的原点由式AT=UT2-0.0039()来确定,UT2为经过改正的世界时。
儒略日转换公历的计算公式
儒略日转换公历的计算公式
儒略日是指从公元前4713年1月1日中午12时起到某一天中午12时的时间差,以天为单位表示。
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儒略日,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是公历日期。
因此,需要将儒略日转换成公历日期。
下面是儒略日转换成公历日期的计算公式:
设儒略日为JD,公历日期为年月日。
首先,计算JD的整数部分A和小数部分B:
A = int(JD + 0.5)
B = JD + 0.5 - A
接下来,根据公式计算年月日:
W = int((A - 1867216.25) / 36524.25)
X = int(W / 4)
Y = A + 1 + W - X
Z = Y + 1524
D = int((Z - 122.1) / 365.25)
E = int(365.25 * D)
F = int((Z - E) / 30.6001)
Day = Z - E - int(30.6001 * F) + B
if F < 13.5:
Month = F - 1
else:
Month = F - 13
if Month > 2.5:
Year = D - 4716
else:
Year = D - 4715
最终得到的Year、Month、Day就是儒略日对应的公历日期。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只适用于1582年10月4日之后的日期,因为在此日期之前,欧洲采用的是儒略历,而不是现在使用的公历。
儒略日纪日体系
儒略日纪日体系第一节儒略日纪日体系《儒略历》是现行《公历》的前身,是古罗马执政官儒略凯撒于公元前 46 年颁布实行的,故以 " 儒略 " 命名。
儒略日则与《儒略历》不同,儒略日是一种连续递增的纪日体系。
儒略日取《儒略历》公元前 4713 年 1 月 1 日 12 时为起点顺数而下,每过 1 日加 1,连续不断。
儒略日由十六世纪意大利学者斯卡里杰 (1540 年-1609 年) 于 1582 年创制。
目的是用来确定不同历法、纪元或纪年法所记录的各种历史事件之间所经过的时间。
目前已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认为用其记事、考证、历算等都有极高的准确性。
斯卡里杰是意大利语言学家兼历史学家、医师斯卡里杰的儿子。
他比较各文明古国创造的计时方法,研究校正各种历法的时间,于 1582 年提出了连续递增的计日体系,并以其父儒略的名字命名,称 " 儒略日 " 。
斯卡里杰取儒略日这种长期计数的周期为 7980 年。
算式为 :7980=28× 19×15。
其中数字 "28" 是儒略历所谓太阳周的年数。
经过一太阳周期,星期的日期便又回到了同一天。
数字 "19" 是太阳周的年数,即月相在太阳年中的某一日重复出现的周期。
数字 "15" 是一种指示周期,它起源于古罗马定期课程或政府征用的日程表。
斯卡里杰选择公元前 4713 年作为儒略日的纪元,是因为它在过去年代中是上述三个周期一同开始的最近一年。
取 12 时为一天的起点是 1925 年以前国际的通例。
从那年起才改为由子夜作为一天之始。
儒略日的纪日体系,虽号称从公元前 4713 年 1 月 1 日 12 时为起点顺数而下,每过 1 日加 1,实际上于 1582 年前并没有做到。
虽称只计数自然天,不受年、月、季节的影响,但由上可知,儒略日的纪日体系仍与《儒略历》有着内在联系,这就是年的岁实是相同的。
儒略历——精选推荐
儒略历
儒略日(Julian dat e)或天数距一个7980年周期的开始已逝去的天数,这个周期是1583年Joseph Scaliger 发明的。
这个系统的目的是要使计算一个日历日期和另一个日历日期之间的整数差变得容易。
而7980年的周期是从取多个传统时间周期(太阳的,月亮的,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罗马的征税周期)的公倍数而得来的。
第一个Julian周期的开始点是在公元前4713年的一月一号(用ISO的日期格式来表示,公历(Gregorian calendar)就是“-4713-01-01 G”),结束于3268年1月22号(3268-01-22 G)。
接下来的那天就是第二个儒略日周期(7980年的周期)的第一天。
2001年1月9日的某个特定时间的儒略日或天数如下所示:
2457586.5,它意味着距儒略周期的开始已经逝去了2457586.天。
“.5”代表这天的时间。
儒略历法与格里历法使用的年代问题
儒略历法与格里历法使用的年代问题儒略历法是由罗马独裁者儒略.凯撒颁布的历法,于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执行,取代了旧的罗马历法。
儒略历法历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四年置一闰,平均年长365.25日。
儒略历法从公元前46年开始使用,公元1582年废止,被格里历法代替。
儒略历法与回归年误差较大,从公元前46年开始使用到公元1582年止,与回归年误差达12天之多。
因此,梵蒂冈教皇格里高利决定改革历法,新的历法全称格里高利历,于公元1582年10月4日颁布施行。
格里历法较儒略历法更科学,它与回归年的误差比儒略历更小,大约每3300年与回归年误差一日。
由于格里历法简单、方便、科学,现在已经成为世界通用的历法。
在天文学、历史学、年代学上,常常要推算历史事件的年月日等问题,这就涉及到用何种历法来推算的问题。
在天文学、历史学、年代学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推算在公元1583年以前的历史事件的日期用儒略历历法,推算公元1583年后的历史事件年月日用格里历法。
但是,对于推算公元前46年以前的年代用儒略历法进行推算历史事件的年月日,许多历算学者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大致有以下两种看法:1 有学者认为:儒略历法与回归年误差太大,大约每128年与回归年误差一日。
经我计算,如果推算公元前3000年,用儒略历推算的公历日期,比用格里历推算的日期少23天。
如果回推一万年前的多年前的历史事件日期(比如日、月食),将与格里历误差75天之多。
因此,许多人认为,用儒略历法推出的公元前历史事件的年月日,有失它的真实性。
2 有学者认为:既然格里历法与回归年误差很小,1583年前的历史为什么不用格里历法来推算,这样与现在的历法还有连续性,一举两得。
所以,有许多学者认为在回推公元1583年前的历史事件的日期时,不应当用儒略历法,而应用与回归年误差较小的格里历法。
那么,回推公元前年前的历史事件年月日,用更加精准的格里历法?还是用与回归年误差较大的儒略历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的说那个历法科学准确就用那个。
春秋时期鲁国历法状况考查
作者: 关立言
作者机构: 开封大学物理学
出版物刊名: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0-77页
主题词: 儒略日(JO);日干支;鲁国的历法(不是先秦古六历之一的鲁历)
摘要: 日食记录在计时标尺上是相当可靠的参照点。
对《春秋》日食37事的记载用现代计算方法进行逆推后得知:春秋时期鲁国人尚不知“每十九年中应有七闰”,鲁国历法只能是闰余乖次、有失规范的历法。
由此得出:“鲁国的历法”不可能是古六历之一的“鲁历”;“周王朝的历法”也不可能是古六历之一的“周历”的结论。
坚持推算与考证的紧密结合,春秋鲁国历谱一定可以复原再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略日名词解释
儒略日是一种闰周不等的日历的计算方法。
使用该种方法的多为教皇,君主,贵族和神职人员等。
每个星期的天数在整个儒略历中都是相同的。
但有一种历法,它被称为公历(ecclesiastical calendar),这种历法定义每星期七天,而星期天则在下一个星期的周三。
这样就能够根据二十四节气的不同排列出十二个月,四季,纪念日,假日和宗教节日。
根据公历,星期的确定由其太阳历的日数来决定:每年的天数(天)等于该年的平年的公历日数(天)、对应的是平年或者闰年。
因此,两个平年相比,天数少的那个才是闰年。
这样每年的总天数就是平年的数加上一天,总天数与历年天数的差额,再除以365就是儒略历的历年。
所以在公历中所谓的“闰年”只不过是“闰周”不同而已,并非真正的闰年。
闰年并非年份除以2的余数是4的倍数的才算闰年。
日历的平年年份为365日或366日;而平年的日数比较多。
而这些多出来的日子放在下一个星期里面。
按照公历,星期天在哪个星期的周三,就是周三个儒略日的那一周的周三。
一个星期天不能被分成两天,当然也不可能闰月。
如果一年12个月正好是366天,那么第一个月是31天,第二个月是30天,余下的七个月依次类推。
但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因此太阳在一年内不是直射于赤道,就是斜射于赤道,所以一年内的农历月份并不完全是30天。
最多时一年是354天(每四年一闰,故有闰年之称),最少时只有354天(每五年一闰,故有闰月之称)。
在欧洲历史上,大约在12世纪中叶以后,日耳曼民族大量迁
入罗马帝国境内,罗马历法遂逐渐被日耳曼民族的风俗习惯所改变。
大约在8世纪,又经查理曼大帝加以改革,把旧的儒略历改为“查理曼历”,并从9世纪起正式采用。
但是到11世纪初,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Gregory I)根据阿拉伯历法改革了历法,恢复了使用旧的儒略历,即当今仍在使用的格里历,只是对天数进行了改革,将周天增加了23小时,增加了5天。
现代西方各国通用的“格里历”,是在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Gregory XI)颁布了教皇历,亦即“儒略历”基础上修订的,又称为“格里高利历”。
格里历为全世界所通用,而历史上曾一度在中国使用过的“回历”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