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2年、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乙卷论述类文本的内容梳理(思维导图)

2022年、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乙卷论述类文本的内容梳理(思维导图)

2022年、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乙卷论述类文本的内容梳理(思维导图)一、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杨之水《“更想工人下水难”——‘中国金银器’导言》:总分结构1、第一段:开宗明义,点明《中国金银器》一书的性质,概述了全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

2、第二段:指明《中国金银器》一书的研究旨趣、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3、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介绍了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的金银器史的不同。

4、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突出金银器的品质特性,凸显其设计的重要。

5、第五段:指出工艺美学史展示的内容并介绍“史”的概念,然后运用引用论证介绍《中国金银器》一书中呈现的两类语言。

6、第六段:指出金银器工艺发展演进的影响因素,点明中国金银器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

二、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总分结构1、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的中心话题。

2、第二投:对比《水浒传》《巴黎圣母院》的相关内容,阐述“三体交融”的流动视角。

3、第三至四段:以《水浒传》中杨、索比武和大名府陷落的相关内容为例,阐述“圆形轨迹”的流动视角。

4、第五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小故事为例,阐述复眼映视式视角的流动方式及多重功能。

三、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导读》:总分总结构1、第一段:由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的特点谈及他组织这本书所用的“主题分述法”。

2、第二段:阐述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的原因和采用“主题分述法”的具体对策。

3、第三段:介绍《中国目录学史》的首尾两篇。

4、第四段:介绍《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部分。

5、第五段:引用姚名达的自述指出《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确有创意。

四、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总分总结构1、第1段:提出“数字人文”的概念,并指出“远读”数字与“细读”的作用差别。

新高考论述类文本“观点题”解题之道

新高考论述类文本“观点题”解题之道

印刷品订货合同书范本7篇篇1合同编号:XXXXXXX甲方(委托方):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印刷方):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于甲方需要订购印刷品,乙方具备印刷能力,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本着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就本次印刷品订货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订单基本信息1. 订单号:_______________2. 印刷品名称:_______________3. 印刷品规格:_______________4. 印刷数量:_______________5. 印刷要求:_______________ (具体细节可另附文件)6. 交货日期:乙方应于本合同签订后XX天内交货。

7. 交货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印刷品的版权及印刷要求1. 甲方应提供合法、有效的版权证明文件,确保印刷内容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知识产权。

2. 乙方有权对甲方提供的印刷内容进行审查,如发现存在侵权或其他违法行为,乙方有权拒绝印刷。

3. 甲方应确保印刷品的排版、设计、色彩、尺寸等符合其要求,并提前告知乙方特殊印刷要求。

三、价格及支付方式1. 印刷品总价:人民币______元(大写:______元整)。

2. 支付方式:甲方应在合同签订后XX日内支付乙方XX%的预付款,余款在收货后XX日内付清。

3. 乙方在收到全额款项后,开具正规发票给甲方。

四、交货与验收1. 乙方应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地点交货。

2021年全国乙卷语文试题【打印版】

2021年全国乙卷语文试题【打印版】

甘肃省省 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 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 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2021年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分析

2021年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分析

2021年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分析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乙卷试题命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落实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将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发展目标有机融入试题。

注重教考衔接,遵循教育规律,在平稳创新中凸显语文学科特色。

试卷难度合理平稳,试题材料亲切平实,问题设置清晰平和,考查内容全面平衡。

以下对具体试题进行分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021年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摘编自自王军的《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基于信息时代的数字人文主要考查对信息的提取能力、理解能力、推断能力等,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1题和第2题题点设在“远读"和“细读”的区别、“计数"和“理解”的区别。

第3题涉及对“远读"和数字人文的意义的推断,着眼于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获取、分析信息,理解新的概念和知识,并合理推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021年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选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粮食安全》白皮书、《山东临朐立足山区实际科学谋划建设高标准农田》和《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三个非连续性素材,基于农业农村的粮食问题,重点考查学生在实际语言环境中阅读各种实用文体的能力,鼓励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第4题的设题点重点在材料一的3个图表上,需要学生在读懂图表的基础上,运用逻辑与思辨能力解决问题。

第5题主要针对材料二和材料三进行设题,重点考查对山东临朐县和江西安义县两地的高标准农田发展的概括和分析。

第6题对2个典型案例成功经验的比较分析,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政策背景和问题情境,从已有材料中提炼和总结两地粮食增产的相同政策背景和问题情境,从已有材料中提炼和总结两地粮食增产的相同经验,实现了对归纳整合能力的有效考查,体现了对学生运用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方法来认识生活实践、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21年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选择被文坛誉为河北“三驾马车"之一的当代小说家谈歌的《秦琼卖马》,“秦琼卖马”的故事学生熟悉,本篇小说融入传统文化的符号一京剧与瓷器,演绎了一段现代版的“秦琼卖马”,叙述层次清楚,故事性很强,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注重考查小说阅读能力的同时弘扬人善道义的中华美德。

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行文脉络论证思路论证结构

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行文脉络论证思路论证结构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 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 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 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 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 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 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 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 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 的新阶段。
事实上:后面往往是作者语意的重点,是作者想要强调的内容, 归纳概括段意意思需重视其后内容
●题型一 分析行文脉络
●1.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大意 ●切入点:标题、论点、分论点、分析逻辑关系
●2.分层,概括各层次主要内容
●3.注意规范用语表明顺序 ●如:首先、其次、然后、最后
回顾高考真题 [2020·新I卷]材料一: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回顾高考真题 [2020·新I卷]材料一: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
和前景》/材料二: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900字。
[2020·新Ⅰ卷]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答: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 传统的沿革地理; 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 托现代科学; 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 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2023年全国乙卷语文分析(包含近三年考点对比与新趋势展望)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2023年全国乙卷语文分析(包含近三年考点对比与新趋势展望)

批评的相互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段: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史,一 条是文学批评,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
B. 文章提及杜甫诗,说明腿就对要文先学停史一上停得,踏到在充地分上论;述否的则,作我品们,的人身们体
的认识有稳定性。
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
C. 文章在分析了文学批评的性质之后,又进一步指出了文学批评
C. 文章在分析了文学批评的性质之后,又进一步指出了文学批评
者应具有的态度。
D. 文章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在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二者之
间更青睐文学史。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文章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比喻,形象地论证了文学史和文学
批评的相互关系。
B. 文章提及杜甫诗,说明对文学史上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品,人们
以古代诗歌阅读为例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 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 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
“4—3 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 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 在文学鉴赏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 美品位。”
C. 文学批评可能不断对已•有的文文意学一史致形的成原冲则击:,文从章而大促意使、文关学键史信
发生渐进性变化。
息的一致性
D. 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批评者自己对文学的真实感受和理解,而
不是文学史的结论。
有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比喻,形象地论证了文学史和文学

“青春”类主题作文指导及范文

“青春”类主题作文指导及范文

“青春”类主题作文指导及范文【同步原题】阅读下面材料,依照要求写作。

什么是青春?青春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热血担当,青春是“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的蓬勃力量,青春是“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的责任使命;青春是插在枪管中的野菊花,是枣红底色上萨满白色百合花的棉被,是小竹篮中盛满的希望和未来……班级举行阅读交流会,围绕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畅谈青春与理想。

请以“青春的价值”为话题,从你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最有感触的一点出发,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表达出你对该问题的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脱离材料意义;不得抄袭或套作。

【写作指导】该命题由主题素材、活动情境、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四部分组成。

从主题素材看,命题的关键词是“青春”。

对“青春”的概念阐释则是来自不同课文的具体诗句或细节。

此种表达方式,并非为了给“青春”作一个精准的定义,而是为了借助现象列举将抽象的“青春”具体化。

应该说,主题素材本身就很好地展示出“大题小作”“虚题实写”的典型案例。

从活动情境看,本次写作的虚拟场景是班级阅读交流会。

该情境在限定活动场景的同时,也限定了本次作文的选材内容和语言风格。

既然是班级内部的阅读交流活动,大家都处于相近的思维力和接受力区间内,拥有大体相同的言语习惯,便不必在意所说内容是否超越了听众的接受能力,也不必刻意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发出号召。

作文宜实,尽量表达真实的理解即可。

从写作任务看,不能脱离了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而空谈“青春的价值”。

也就是说,在作文中解析青春价值时,必须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作为论据资源库,尽可能多地利用教材资源证明相关观点。

具体构思时,应充分考虑本单元课文的时间跨度,力求挖掘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共性化青春价值和个性化时代担当。

在此基础上,再融入当今社会的思想文化特色,探究21世纪20年代的中国青年应该建立的青春价值观。

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试题

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试题

202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实力诊断性测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实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对城市治理的理解,是随着城市化率的节节攀升而不断深化的。

2024 年底,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9.58%。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城市人,越来越多的大型、特大型城市起先崛起,城市群、都市圈加速形成,人们对城市功能和城市生活有了更深化的理解,并逐步告辞以往粗放式的城市管理方式。

如何克服各种各样的“城市病”?如何打造包涵、协作、才智的现代城市?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新路子?时代的发展,为城市治理出了一道道颇有难度的考题。

解决这些问题,须要转变治理思维、提升治理实力、完善治理体系。

城市加速发展,治理要从精细处入手,从群众的操劳事、烦心事、揪心事做起。

客观来说,当前一些城市在治理上还存在不精细、不科学的地方。

比如,针对路面上电动车较多的现实状况,一些地方出台拟禁行电动车的规定,引发了对一刀切式管理的质疑。

又如针对车辆超载等群众反映剧烈的问题,各地出台了不少管理方法,但问题在于落实不细、不严。

精细化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看法,更是一种实力。

小到一个井盖,大到城市的规划布局,唯有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气下沉,才能让治理的针脚更细密,城市的运行更顺畅。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治理说究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唯有坚持问计于民,才能提升治理的科学有效性,找到精准治理的发力点。

近年来,党中心围绕城市治理,推出了一系列落地有声、群众叫好的扎实举措:为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围绕群众反映剧烈的环境问题,推动城市垃圾分类、河湖长制治理、“厕所革命”……一系列城市治理的难题得以破解,一个重要缘由就在于将“人”这个最重要因素放在城市治理的中心位置。

城市治理好不好,老百姓感受最干脆,也最有发言权。

《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阅读练习及答案

《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阅读练习及答案

《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阅读练习及答案《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阅读练习及答案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艺术手册】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艺术手册】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艺术⼿册】王军从⼈⽂计算到可视化——数字⼈⽂的发展脉络梳理作为⼀个新兴的热门研究领域,数字⼈⽂所涉及的内容是丰富⽽庞杂的。

为了探测数字⼈⽂领域的研究热点,我们收集了数字⼈⽂领域规模最⼤的国际会议“ 国际数字⼈⽂⼤会” 1 2016-18 三年间所收录的各种形式的会议论⽂约1700 篇。

我们统计了这1700 篇论⽂的标题和⽂摘中出现的关键词的词频,排在第⼀位的是可视化(visualization )。

2为什么可视化在数字⼈⽂的研究中如此重要?要回答这⼀问题,我们⾸先需要了解数字⼈⽂是如何产⽣的。

数字⼈⽂是如何产⽣的数字⼈⽂的前⾝是“⼈⽂计算”(humanities computing),这⼀命名反映了⼈们对此领域的最初认识:将计算机作为⼀种新的⼯具应⽤到⼈⽂领域来解决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紧随其后的互联⽹技术在⼈类⽣活中全⽅位的渗透,信息表达和信息传播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向⽹络平台全⾯迁移,⼈们逐渐认识到计算机和⽹络不仅仅是计算和通信的⼯具。

在⾦⽯铭刻、简帛抄写、刻版印刷、机械印刷之后,⼈类迎来了⼜⼀次彻底的媒体⾰命——数字化、社会化、智能化的电⼦媒体时代来临了。

作为⽂字承载物,传统物理媒体是静态的、被动的,⽽计算机这种电⼦媒体则是动态的、能动的。

在⼤量的⽂本被数字化之后,⼈们⾃然就不满⾜于仅仅在电⼦屏幕上显⽰字形符号,⽽是要充分运⽤数字媒体的计算能⼒对⽂本进⾏操作,哪怕它是⼀部⽂学作品。

如此,便产⽣了“⼈⽂计算”。

计算机最基本也最本质的⼯作原理就是“计数”(counting)。

因此,⼈⽂计算早期有代表性的⼯作就是尝试⽤计数的⽅法来解决⼈⽂领域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原本就有争议的问题。

例如,1963年苏格兰⼈安德鲁·莫顿(Andrew Morton)计算了《圣经·新约》原始希腊⽂本的每个篇章的常⽤词及其出现频率,以此作为撰写风格的凭据,进⽽认为14篇保罗书信中只有4篇是圣保罗⾃⼰写的。

高中语文必修下 专题04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行文脉络(原卷版)

高中语文必修下 专题04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行文脉络(原卷版)

专题04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行文脉络(原卷版)(2021·江苏徐州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

他认为网络化虽能带来更多的资讯选择,整个社会看似更加民主自由,但在“个人本位”理念的影响下,势必蕴藏着对民主的潜在破坏。

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来得顺畅和有效。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人们可随意选择关注的话题,依据自己的喜好量身打造一份“我的日报”。

简言之,“信息茧房”就是“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

“新新媒介”的产生是建构“信息茧房”的内容根基。

“新新媒介”是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提出的概念。

他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即媒介可分为旧媒介、新媒介以及“新新媒介”。

旧媒介是指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

比如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

旧媒介的信息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固定的,信息由专业人士生产并自上而下控制。

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

其特征是:人们可以自由利用上传至互联网上的信息,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自己决定,不需受制于媒介既定的安排。

“新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产生于20世纪末,信息来源是互联网用户本身,受众与传播者身份日趋模糊,所有信息都由受众自产自销。

“新新媒介”的产生,使得多元化和个性化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的大势。

于是,“新新媒介”中大量的个性化信息,也就为“信息茧房”的建构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新中介”的运作是建构“信息茧房”的技术基础。

新中介把传统媒体甚至新媒体的内容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仅提供面向用户的接口和平台,通过拉大媒体内容生产者与其最终用户的距离,使两者分离,从而控制媒体内容的流向。

如今,我们已经由“信息时代”过渡至“推荐时代”。

【优质课件】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三年(2021-2023)高考真题题型分析

【优质课件】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三年(2021-2023)高考真题题型分析

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①“敲诈”“斗智”“拷问”这些词语在 句中都含贬义,极富感情色彩;用词生动 想象,增强了说理的趣味性。
②这些词语将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关系说 成敌我对立的关系;通过强调这样做的坏 结果,从反面论证“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 调查者的利益上”的观点。
(一点2分,共4分)
“反套路”命题
既分析词语作用, 又探究作者观点。
命题规律探索
概括内容要点 务求准确全面
筛选文本中两人对“艺术性 的理解”的全部信息,比较 其有何不同。 关键是提取关键词语和句子。
2022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中国典籍“谁来译”》
5. 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 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
命题规律探索
①从翻译技术看,优秀的译本既能忠实原著,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
6.杂交水稻培育的成功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 料进行概括。(6分)
①促进了粮食增产,培育了地力,提高了土地 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②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方法开展科学研究,推动 了遗传育种学的学科发展,是现代农业科学技 术的突出成就之一。
③通过推广与之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改变了 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
启示:①保持好奇心。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 问题,并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②培养科 学精神。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运用专业知识 去探究本质和规律。
命题规律探索
立足文本,概括要点; 不同层面,阐述意义。
方法: 由浅入深,由此及彼, 运用发散思维谈启示。
2021年
新课标Ⅰ卷 新课标Ⅱ卷
全国甲卷 全国乙卷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后真相时代》
5.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 命题规律初探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典型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典型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典型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开发和共享成为一个蓬勃兴起的产业。

大数据能够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分析人们现在的行为状态,并预测人们未来的活动轨迹。

数据的开发和共享也成为信息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对经济运行、生活方式、社会治理产生重要影响。

与个人相关的数据往往包含大量个人信息和隐私,甚至涉及个人的敏感信息和核心隐私,一些机构也可以从数据中分析出个人的身份、财产、消费习惯等。

因此,数据开发和共享与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关系十分密切。

数据开发和共享的过程既涉及数据的流转,也涉及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

同时,个人信息还可以通过共享被多次加工、利用。

如果不加以规范,一旦数据共享行为失控,就可能导致大量个人信息被严重泄露或不当使用。

因此,有必要对数据开发和共享行为设置专门规范,加强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等权利的保护,促进数据产业健康发展。

应在坚持保护个人基本信息权利的前提下,促进数据开发和共享。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信息被收集者同意。

知情同意是信息权利人对其个人信息支配权的具体体现,这种支配应当是一种独占性的支配。

这种支配的效力不仅体现在个人信息的初次收集方面,也应当体现在数据开发和共享行为中。

也就是说,信息收集者在初次收集个人信息时,原则上应当征得个人的同意;其在共享所收集到的个人信息时,同样应当取得个人的同意。

这是因为,信息权利人允许信息收集并不等于允许信息共享。

因此,数据开发后再次共享的,如果涉及个人信息,应当获得信息权利人的明确授权。

也就是说,信息无论与谁共享,在共享的范围内,都应当经过信息权利人的知情同意。

除信息权利人对信息共享者有特别授权外,信息共享者对相关信息所享有的权利不得超出被明确授予的权利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是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

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需要补充的是,当考查单篇文本的文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一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

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

一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文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心的问题。

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

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赋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用最频繁的词是什么。

透过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长历史时段文化现象的新视角。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用。

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

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

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

B.文章转述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

C.文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文本层面的问题,对前文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D.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C.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

D.和人的细读相比,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

1.C
2.A
3.D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错误,原文第四段说“即便是单篇文档……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
度”“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
算机来对文献或者文献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再提供给人去深入解读”可见,即使是单篇文本也可以选择远读方法,起决定作用的是数据量是否超出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A.“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错误,从“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来看,是为了证明计算机不能理解文本内容,数字人文仍离不开人的阅读,从而“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错误,根据原文“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

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可见,并没有实现主体从具体的学者到计算机的转变。

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以偏概全,原文第三段说“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可见,并不仅仅只是“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还有揭示内在结构特征。

C.“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错误,原文说的是“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是“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而非“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

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