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环境问题(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湿地的破坏与保护”等生态环境问题是高考重要命题点。

以区域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危害、成因与治理,是重要考查方向。

考向1 环境问题
[模拟诊断]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图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局部地形图,甲、乙两县为国家级贫困县。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为该地区的脱贫,政府规划建设一条地方性公路,最合理的选择方案为
A.①B.②C.③D.④
2.据图分析甲县精准脱贫不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A.合理开发煤炭资源B.根据地形特点发展立体农业
C.大力发展旅游业D.整体移民搬迁
3.两县在脱贫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有
①过度开发导致煤炭资源枯竭
②破坏植被,加剧土壤盐碱化
③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④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加重
命题趋势
专题十二
××
环境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1.D
2.D
3.C
【解析】
1.题意表明,政府规划建设这条地方性公路是为了该地区的脱贫,因此该地方性公路应尽可能多的连接居民点,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口脱贫。

图中①、②、③方案只是连接了两个县城,沿途几乎没有连接其它聚落,排除A、B、C。

图中④方案中途连接多个聚落,利于该地区脱贫,D符合题意。

故选D。

2.图中显示,甲县境内为煤炭资源分布,合理开发煤炭资源,让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和财政收入,有利于脱贫,排除A。

图中显示,甲县境内多山,平地较少,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可以根据地形特点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当地脱贫,排除B。

当地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风情独特,山区景观优美,适宜发展旅游业,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居民收入,利于当地脱贫,排除C。

整体移民搬迁不太现实,且成本过高,不利于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特色,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3.煤炭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因此过度开发会导致煤炭资源枯竭,①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地形起伏较大,而土壤盐碱化主要发生在蒸发量、降水较少的平原地区,因此当地很难出现土壤盐碱化,②不符合题意。

图中显示,当地地形起伏大,加上当地地壳比较活跃,区域内多暴雨,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符合题意。

随着当地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排放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增大,导致当地污染加重,④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考向2 可持续发展
[模拟诊断]
甘肃张掖是我国玉米制种基地,有“金张掖”之称。

近年来,张掖不少地区进行了土地整理,把一小块的田地整成一大块一大块的田地。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与我国东北地区相比,张掖玉米制种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受寒潮影响小B.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C.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D.降水变率小,旱涝灾害少
5.张掖玉米制种基地的土地管理
A.提高了土壤肥力B.促进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C.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D.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防治荒漠化
6.促进张掖玉米制种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是
A.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B.退耕还林还草,调整产业结构
C.发展节水农业,防治荒漠化D.扩大制种业面积,获取规模效益
【答案】
4.C
5.B
6.C
【解析】
4.与我国东北地区相比,河西走廊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种子的质量更高;相比东北,河西走廊水资源不足,沙漠广布,降水变率大,张掖属于西北内陆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大;东北黑土肥沃,张掖多沙漠,土壤肥力不如东北。

据此选C。

5.根据材料,张掖玉米制种基地的土地管理是把小块的田地整成大块的田地,这样做不会提高土壤肥力、也不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但以小集大,促进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该方式扩大了生产规模,可能会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不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可能会加剧荒漠化。

据此分析选B。

6.绿洲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该地发展农业最可能引发的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因此制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应以发展节水农业为主;该地地处河西走廊,地势较为平坦,且降水少,发展制种业一般不会导致水土流失;该地水资源短缺,不适宜扩大制种业面积,会加剧水资源的消耗;该题是针对制种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并非区域发展措施,B也不符合要求。

结合上述分析本题选C。

考向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模拟诊断]
在荒漠广布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常导致绿洲和荒漠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读民勤北部荒漠草场至县城(绿洲)地下水位变化图。

完成下列各题。

7.“生态裂谷”的位置最可能距县城
A.0~20 km
B.20~40 km
C.40~60 km
D.60~80 km
8.“生态裂谷”附近的地带
A.植被覆盖率较高
B.风力侵蚀作用较弱
C.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
D.地下水流向荒漠区
9.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B.在绿洲区全面植树造林
C.在交错带禁止开采地下水
D.合理分配流域内水资源
【答案】
7.A
8.C
9.D
【解析】
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7.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图示中0-20km的距离,地下水位最低,因该是“生态裂谷”的位置,A正确,故选A。

8.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因此“生态裂谷”附近水资源短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降低,A项错;由于气候干旱,水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导致风力加大,风力的侵蚀作用加强,B错;由于地表植被减少,土质疏松,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C对;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地
下水位较低的绿洲区,D错。

故选C。

9.“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

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A错。

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 错。

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错。

故选D。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0.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
11.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12.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
10.B
11.B
12.D
【解析】
本题组以汾川河流域降水后水文特征的变化为载体,考查植被对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0.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涵养
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项错误。

11.第5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②对;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对;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错。

B项正确,A、C、D项错误。

12.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

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项错误。

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项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选项正确。

[名师点睛]
1.环境问题解答的基本方法
2.主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主要问题具体措施
环境污染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废弃物经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考点清单
[名师点睛]
1.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
(1)分析各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了解各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3)了解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

(4)分析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

②发展科技,加速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

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促进对外开放。

⑥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

⑧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2.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2)发展清洁生产的意义
[名师点睛]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过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特征判断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

具体如下:
区域特征
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
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地区 荒漠化 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集中且
植被稀疏的地区
水土流失
山地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平原耕作区 水土流失、湿地减少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土地荒漠化
(3)根据统计图表要素判断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果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2.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原因⎩⎪⎪
⎨⎪⎪⎧
自然原因⎩⎪⎨⎪⎧
地形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
气候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
植被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 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

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

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2020年国庆节期间,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上映后广受好评。

其中,讲述陕西榆林治理毛乌素沙漠的片段“回乡之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年降水量约250~
400mm,这里曾是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经历荒漠化后,毛乌素沙漠多流动沙地。

1995~2013年监测数据表示,流动沙地逐步转变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

2020年4月,陕西省林业局公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如图左图为毛乌素沙漠示意图,右图为毛乌素沙漠1995~2013年气温、降水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毛乌素沙漠1995年后逐步转变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据图文推测其原因最可能是
A.气候转暖B.降水增加
C.土质黏重D.地形平坦
2.毛乌素沙漠治理成功后带来的直接影响有
A.黄河中游输沙量增加B.兰州沙尘天气显著减少
C.榆林湿地面积增加D.榆林耕地面积扩大
3.电影片段“回乡之路”中,主人翁乔树林四处推荐毛乌素沙地治沙成果——沙地苹果。

榆林沙地苹果的特点及其对应的自然环境正确的是
A.蜡质层较厚——降水较少B.病虫害少——光照时间长
C.果色鲜亮——昼夜温差大D.果肉质地细腻——热量丰富
精题集训(70分钟)经典训练题
【答案】
1.B
2.C
3.A
【解析】
1.据图可知,1995年后榆林气温变化不大,但降水逐步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从而沙丘从流动转为固定、半固定沙丘,B正确,A错误。

当地属于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且沙漠地区不存在土质黏重的现象,C错误。

地形并没有发生变化,且也不是流动沙地变为固定、半固定沙丘的原因,D错误。

故选B。

2.经过大量沙地治理,植被覆盖率提高,榆林涵养水土能力提升,湿地面积增加,C正确。

经过毛乌素沙漠治理后,水土流失减少,黄河输沙量减少,A错误。

兰州位于毛乌素沙漠西侧,其沙尘天气的沙源主要来自其西侧,故受毛乌素沙漠影响较小,B错误。

榆林位于农牧交错带,治理后生态环境仍旧较脆弱,不适合扩大耕地面积,D错误。

故选C。

3.由于降水较少,蒸发旺盛,果树及鲜果生长出较厚的蜡质层以减少蒸发(类似地中海气候下硬叶林蜡质厚),A正确。

病虫害少是因为海拔和纬度均较高,且位于半干旱区;B错误。

果色鲜亮是因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使得鲜果糖分含量高,品质好,C错误。

该地纬度和海拔均较高(高原),虽多晴天,但热量不算丰富,D错误。

故选A。

澳大利亚地势低平地区,地下水位较高,盐分容易随地下水蒸发而上升到地表,造成盐碱危害。

科学家发现在南部小麦带(下图中阴影区)盐渍化农田上种植一种根系发达、吸水性强的盐生灌木滨藜,3~4年后,土壤盐分明显降低,并可在盐生灌木行间种植大麦、燕麦等作物,发展畜牧业。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每年夏季是图中M地土壤盐分含量最高的季节,主要是因为夏季
A.地势低洼,不易排水B.夏季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C.降水多,地下水位高D.井灌井排,增加土壤含盐量
5.种植滨藜能使土壤盐分明显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增加大气降水,冲淡土壤盐分B.植被茂盛,减少水分蒸发
C.降低地下水位,吸收土壤盐分D.根系发达,增加土壤地下水
【答案】
4.B
5.C
【解析】
4.考查影响土壤含盐度多少的因素,图中M地是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蒸发旺盛,土壤盐分含量大,B正确;地势低洼无季节差异,井灌井排是治理盐碱化的有效措施,AD 错误,降水多,地下水位高,会降低土壤中的盐分,C错误,故选B。

5.根据材料,滨藜是一种根系发达、吸水性强的盐生灌木,种植滨藜能使土壤盐分明显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吸收水分多,降低地下水位。

能够吸收土壤盐分,使土壤盐分含量降低,C对。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不能降低盐分,B错。

不能表示增加大气降水,A错。

根系较发达,吸收水分,减少土壤地下水,D错。

刚进入11月,内蒙古翁牛特旗西拉木伦河沿线湿地迎来了上万只迁徙候鸟。

数万只天鹅、鸿雁、野鸭在浅水沼泽间嬉戏觅食,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据此并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对西拉木伦河流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地处平原向高原的过渡区,生态脆弱
B.地处农牧交错地带,沙化现象严重
C.地处半干旱向干旱的过渡区,整体降水少
D.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降水年变率大
7.候鸟南飞至此时,西拉木伦河流城可能出现的景象是
A.农民正翻耕土地准备种植冬小麦B.成群的牦牛在草原上漫步
C.气温降低,部分地区出现霜冻D.大多河段已结了了厚厚的冰
【答案】
6.C
7.C
【解析】
6.西拉木伦河流域主要处于大兴安岭附近,东为辽河平原,西为内蒙古高原,处于地形过渡带,农牧交错区,季风与非季风区界线附近,为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带,降水年变率大。

C符合要求。

故选C。

7.当地纬度高,冬季气温低,不种冬小麦,A错;牦牛分布于青藏高原,本区海拔较低,B错;当地纬度较高,秋季气温下降,霜冻往往早来,C正确;若大多河段已结了厚厚的冰,则迁飞至此的候鸟不可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D错。

故选C。

高频易错题
热带云雾林是指潮湿热带地区被持续性或季节性云雾覆盖的森林,一般分布在热带山区海拔较高的小范围内,是世界上“研究最少的森林”。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云雾层上升,在哥斯达黎加热带云雾林中,依靠吸食雾水获取水分的树木变得岌岌可危。

下图为哥斯达黎加热带云雾林分布示意简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野外考察小组到哥斯达黎加考察热带云雾林的生长状况,适合考察的时间和需要携带的考察装备组合正确的是
A.5—8月GPS定位仪B.9—12月羽绒服
C.5—8月世界地形图D.9—12月雨衣
9.导致热带云雾林中靠吸食雾水获取水分的树木变得岌岌可危的根本原因是
A.病虫危害B.乱砍滥伐C.水汽减少D.全球变暖
10.下列描述不是造成热带云雾林是世界上“研究最少的森林”的原因是
A.海拔较高B.分布范围小C.能见度差D.体感舒适度差
【答案】
8.A
9.D
10.C
【解析】
8.5-8月热带云雾林多雨、多雾,环境复杂,野外考察用GPS定位仪不受天气条件限制;9-12月热带地区温度高,不需羽绒服;世界地形图不适合小区域、小范围的地区;云雾林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9-12月是干季降水较少,雨衣不是必装备。

选A正确。

9.潮湿热带地区被持续性或季节性云雾覆盖,靠吸食雾水获取水分的树木,说明热带云雾林对自然环境依存度较大,全球变暖导致自然环境改变,对热带云雾林产生影响;云雾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山区海拔较高的小范围内,人类活动影响少;高山地区特殊气候会产生雾气,才有可能形成该林,不是水汽减少造成;材料中没有提到病虫害影响,林木岌岌可危与之无关。

选D正确。

10.高山云雾林分布的海拔高,人们不容易到达,是影响是研究人少的原因之一;分布高山顶的小范围区域,也是人们研究少的原因之一;地处热带,湿热的环境,体感舒适度差,也是影响人们研究少的原因之一;云雾林多雾是其生长的必需条件,能见度差不是研究少的原因。

选C正确。

兴凯湖曾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在1861年中俄勘界后变成了中俄界湖。

该湖由大、小兴凯湖组成、两湖由一条长约90公里、最宽处约1公里的天然沙坝隔开,沙坝上有茂密的森林。

湖水从东北面松阿察河溢出,即为乌苏里江西源。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森林对沙坝的作用是
①减弱沙坝侵蚀②增加泥沙沉积③降低沙坝高度④改良沙坝土壤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兴凯湖湖水成为乌苏里江径流量主要来源的季节最可能为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
11.C
12.D
【解析】
11.沙坝上有茂密的森林,可以减弱湖水对沙坝侵蚀,①正确。

茂密的森林可以阻挡泥沙,增加泥沙沉积,从而抬高沙坝的高度,②正确,③错误。

森林植被能够提供有机质,可以改良沙坝土壤,④正确。

C①②④
正确,ABD 错误。

故选C 。

12.由材料可知,兴凯湖是乌苏里江的西源。

乌苏里江春季有积雪融水补给,夏秋季节多雨水补给,冬季其他补给方式少,湖水补给成为主要补给来源,D 正确。

ABC 错误。

故选D 。

澳大利亚的国树——桉树占全国森林面积的80%。

2019年9月到2020年1月中旬,澳大利亚山火导致全国大部分林区着火,损失严重,但大部分桉树仅仅只是烧光了枝叶,山火过后快速“复活”。

澳大利亚山火肆虐,浓烟四处飘散,连2000公里外的新西兰冰川都受影响,原本白茫茫的冰川,被澳大利亚吹来的烟雾污染至焦糖色。

下图示意澳大利亚的山火分布区域。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新西兰冰川上的焦糖色物质由
A .东北信风携带
B .东南信风携带
C .盛行西风携带
D .极地东风携带
14.焦糖色物质覆盖导致新西兰冰川
A .旅游价值提高
B .反射作用增强
C .厚度增大
D .融化速度加快
15.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后,起火区域
A .树种更单一
B .土壤矿物质减少
C .荒漠化减轻
D .土壤含水量增加
【答案】
13.C
14.D
15.A
【解析】
13.材料信息表明,澳大利亚山火肆虐,浓烟四处飘散,连2000公里外的新西兰冰川都受影响,原本白茫茫的冰川,被澳大利亚吹来的烟雾污染至焦糖色。

图中显示,新西兰位于澳大利亚东南边,浓烟要由于澳大利亚飘向新西兰必须盛行偏西风。

东北信风位于北半球低纬度,且风向西吹,不可能携带南半球澳大利亚火灾引起的浓烟飘向新西兰,排除A
;东南信风位于南半球低纬度,且风向西吹,不可能携带澳大利亚火灾引精准预测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