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悼词
悼词,中国古代称为“诔词”“哀辞”“吊文”“祭文等。 现代悼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业的文章; 狭义的悼词指在追悼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寄托哀思的专用装饰文体。
悼词的一般要求:
(1)介绍逝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等。 (记叙手法) (2)介绍逝者的简历,颂扬其主要业绩和优秀品质。 (议论手法) (3) 给逝者的总体评价,寄托哀思,慰问死难家属。 (抒情手法)
恩格斯不忍直接说出,而用讳饰的手法说马克思“停止思想 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把自己极度悲痛的 心情委婉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含蓄地表达出来。
“还不到两分钟”,表现了恩格斯深感遗憾的惋惜心情。 “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游了”,说明马克思临死之前,还 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辛勤地工作着。
步骤二: 分析内容——深度理解课文
“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 以时才给以回敬”,
“蛛丝”这一比喻易于联想,形象而通俗地体现了马克思对敌人的极 端蔑视。“万分必要时”隐含着敌人对马克思的迫害频繁和程度之深, 同时也说明马克思与敌斗争的艰巨和勇敢。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敌人”与“私敌”对举,一肯定一否定,表现了马克思“无畏”与“无 私”这两个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特质。。
讳饰
讳饰也称“婉曲”,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 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的表达形式。
背景知识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的安乐椅上与世长辞。3月17日的 葬礼上,恩格斯用英文发表了讲话。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 1844年在巴黎相识,一见如故的二人为无产阶级的 解放事业并肩战斗了近四十载。列宁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感人的传说。”
步骤一: 梳理文脉——把握行文思路
1、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并作具体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对 于马克思发道世。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七段)为全文主体,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 活动,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八、九段),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并对他 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
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1820—1895), 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 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 义的创始人之一。
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 二提琴手”。
演讲词根据表达方式分为三种类型。
①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 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 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②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有 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③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说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 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用“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的心灵之门。
(2)马克思的演讲思想深刻,气势恢宏,体现了伟大的革命家的胸怀。因 为在纪念会上讲话,所以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有幽默感,活跃了现场 气氛;而恩格斯的演讲在墓地,是写给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悼词,语调 庄重、哀伤而又充满力量。
课堂总结
述其哀(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赞其功(评价)——评述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颂其德(怀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怀念
2、语言的精辟。
两个“对于”句,从两个角度揭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理论建树方 面的重要价值。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借助“空白”“不久”两个词,既说明马克思存在的重要历史价值是 同时代中任何人都不可企及的,也说明在短时间内再也不可能产生如 此伟大的思想家,即他是无可替代的。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时间记录得十分具体,语气又十分郑 重,说明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时刻”,必须准确无误,值得在史册 上大书特书一笔。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停止思想”固然是讳饰, 但不仅仅是讳饰,因为该句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马克思只要活着, 只要有一口气,是不会停止思想的——甚至可以说,马克思简直就 是为“思想”而存在的,这便突出了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本质特征 和价值所在。这便是“理性的深度”。
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 讲话: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 “马克思的一生,是不長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 “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演讲词的特点,疏通文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章段落之间的关联及行文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针对课文内容和手法的鉴赏和评价。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革命导师的使命担当。
第二大层
①马克思对“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都感到“衷心喜悦”, 且特别注视那些“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
②马克思努力宣传革命道理(主要指办报),以“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 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③马克思在创立革命组织或组织革命方面的贡献,如“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 协会”。
主体部分(第二至七自然段)在论述马克思对人类、对无产阶 级的贡献时,运用了层递式举例的论证方式。
第一大层
①“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②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 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的发现”。 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 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再见
4.《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篇文章都 是演讲稿,作为演讲稿,作者在当时的场景中写作,会设想读者(听众)的 反应,根据不同的受众来调整笔触。写作情境、语言体式和风格之间是互相 关联的。请结合两篇文章分析他们语言风格的异同。
(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都是 演讲稿,应用口语语体,语言通俗明快。但是他们所讲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 论性,因此相应地用了复杂的长句。
这种层递式的举例,不但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业绩阐述得层次井然, 而且能够激起读者“后浪推前浪”的思维波澜。环环紧扣,步步推 进,并不显得冗余累赘,反而具有极强的逻辑力量。
步骤三: 分析语言——探究深刻的思想
1.语言深刻。
首先,第一段的语言不仅具有情感的厚度,而且具有理性的深度。 “还不到两分钟”说明太出人意料了,婉惜之语气溢于言表。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里使用了讳饰 的修辞手法,不说“死”而称“睡”,实在是感情上不愿意承认 一代伟人离自己而去。这便是“情感的厚度”。
3.思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却在演讲中先评价他作为“科 学家”的一面。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演讲的结构。
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认识下,马克思高度关注科学 的推动力:科学进步必然引起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结构的改 变,这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动力源泉。
因此,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和“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的马 克思是统一的,他对科学的关注,对科学进步的赞许,是基于他对 社会规律的认识、来源于他作为革命家的“真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