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在国内应用现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运作管理作业
—ERP在国内应用现状分析
一、ERP的概念
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最初是一种基于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它是在MRPII(制造资源计划)的基础上扩大了管理范围。
其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的供应链,并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
(一)ERP 的定义
1. ERP的科学定义是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ERP是一种可以提供跨地区、跨部门、甚至跨公司整合实时信息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ERP不仅仅是一个软件,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思想,它实现了企业内部资源和企业相关的外部资源的整合。
通过软件把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及相应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管理流、增值流等紧密地集成起来,实现资源优化和共享。
(二)ERP的管理思想ERP的发展
基于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成就,其核心仍旧是MRPII。
这表明在ERP 的基本构架和基本逻辑与MRPII比较并无本质上的改变。
首先,它不是面向非制造业的,其功能均是以制造过程为中心;其次,ERP的核心仍是MRPII,它体现了制造业的通用模式,所以,ERP并不是对MRPII的否定。
ERP的发展突破了MRPII 的局限,ERP的计划已经不局限在企业内部,而是把供需链内的供应商等外部资源也看作是受控制对象被集成进来,ERP将时间作为一项关键的资源来考虑,是企业在传统的功能方面向实时化方向推进了一大步,由此看来,ERP的诞生可以看成是管理技术的一大进步。
(三)ERP在国内应用现状
ERP在我国的发展已近20年,国家对该项目的累计投资超过80亿元。
我国目前拥有15000家大中型企业和1000万家中小型企业,预计到2003年将有50%~70%左右的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
因此,了解ERP及其相关产品在我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应用现状,对于将要上马ERP工程的我公司来说,相信会有借鉴意义。
按企业对ERP系统认识的不同,可划分出三类典型企业:以进为“上”型:指关注企业管理新发展,采取“拿来主义”态度,积极地学习、借鉴,当条件成熟
时及时上马的企业。
盲目乐观型:这些企业对ERP认识模糊,混淆了“ERP软件”与“ERP系统”的概念。
他们认为,只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购置计算机硬件和某种ERP软件,就能解决企业这样那样的老大难问题。
或者就是企业为上而上,追赶潮流,把钱花在外部包装上。
其实,ERP系统能否成功实施,关键是企业要踏踏实实地做好5个“P”的工作,即Process(业务流程改造)、People(人力资源和组织)、Practice(业务行为规范)、Products(信息产品支持)、Partnership(选择合作伙伴)。
没有“5P”打基础,只是盲目乐观,企业注定隐患丛生。
怀疑观望型:当前ERP软件市场大体“一头热”,说明了持这种想法的企业占到多数。
他们认为,ERP是舶来品,尚未经过中国国情的“改造”。
再加之,许多企业曾经上马的MRP II系统运行不利,更使得他们提出“ERP究竟是否适合中国的企业”这种疑问。
在已经实施ERP的企业中,按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类。
第I阶段的企业,是指进行了系统总体规划,计划的编制已开始由手工完成向计算机辅助完成转变,对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开展了前期工作的企业;第II阶段的企业,指在第I阶段基础上,已经应用了系统的部分模块进行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订单管理、材料用量管理等,基本上形成时段式MRP的企业;第III阶段的企业,指向能力需求计划扩展,把车间作业计划、销售、财务导入系统,基本上形成闭环MRP,或者已经形成MRP II或ERP的企业。
据统计,只有少数企业处于上述第III阶段,绝大多数企业是处于第I、II阶段。
一般来讲,由手工管理向第I、II阶段的实现较为简单,企业注意力集中于购置硬件和软件,往往半年就能安装试行完毕。
大部分企业都是停留在第II阶段的水平而停滞不前,因为从阶段II向阶段III的扩展特别强调企业各子系统之间的高度集成,也就使得这一过程成了触动传统生产管理方式最多、企业最难突破的“瓶颈”。
其具体表现为:首先,子系统能够局部运行;其次,信息未在整个企业管理范围内共享,形成各个“信息孤岛”,价值流不能实现与物流、信息流的同步控制;再次,企业的弹性不足以适应生产的变化,系统实施中,人工介入过多,导致主生产计划功能不能完全实现。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企业的管理模式距离ERP/MRPⅡ系统所内涵的管理思维方式仍有较大差距。
ERP/MRPⅡ在某些企业的实施不利,其根源往往在于企业旧有管理模式与ERP/MRPⅡ系统内涵的管理思想的不一致,有的
甚至是严重的冲突。
这个问题不解决,上马再先进的企业管理应用系统,也不能从根本上搞活企业。
(四)ERP/MRPⅡ系统应用过程中问题的分析
1、投资盲目性大
企业为赢得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必须借助于各种方法和工具来提高管理水平,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MRPⅡ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在发达国家的成功应用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然而MRPⅡ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何实施需要对企业内部的需求进行周密细致的研究论证,如可行性分析,论证技术经济上是否可行,明确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许多企业在进行ERP/MRPⅡ的投资决策时,对自身的需求缺乏深入的研究,对与企业经营目标是否相适应的问题考虑不周,更有一些企业管理观念尚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中,对企业如何参与竞争及如何在市场中定位等问题尚无成熟的思路,这就大大降低ERP/MRPⅡ系统实施的目标。
有的企业缺乏前期全面准确的需求分析,具体操作起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所选择的软件往往不完全适合本企业的实际需要,增大了投资风险。
国内企业投资ERP/MRPⅡ系统的初衷大致有以下几类:企业上等级要求,在计划经济环境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社会效益及企业待遇等与此密切相关,企业为上而上;还有一些企业盲目的跟随潮流;大部分企业确是出于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但是由于对投资效益分析不到位,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盲目引进,有些企业甚至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影响到企业自身的正常运转。
投资盲目性大的另外一个表现是企业领导者对ERP/MRPⅡ的思想内涵和实施过程理解不全面、准确。
由于ERP/MRPⅡ思想理念的形成时间不长,传入国内的时间较短,原来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只是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其在工业发达国家成功应用实施,因而被当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工具甚至是治疗企业管理问题的“灵丹妙药”,成为炒作的热点。
然而ERP/MRP Ⅱ的内涵是丰富而广博的,实施过程比较复杂。
有些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没有深入学习研究ERP/MRPⅡ的思想哲理,只是看过几篇报道,听几次讲座或同行介绍,未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ERP/MRPⅡ的实质,以为买来软件装上就行了。
要知道ERP/MRPⅡ工程盲目上马的代价是非常惨重的。
2、决策者没有意识到ERP/MRPⅡ系统的实施对企业原有管理体制强烈的冲击作用
ERP/MRPⅡ的实施不同于CAD/CAM 等技术型软件,它需要符合系统要求的特定的管理及技术环境。
特别是在中国的环境下,系统的实施有赖于企业运作体系的重建,它涉及到管理权限再分配等敏感问题,牵一发而动全局。
因此专家认为企业“一把手”的决心与积极参与是项目成功实施的根本保证。
调查中,遇到了为数不少的案例,就是由于企业一把手没有参与或不重视,副总经理及实施人员无权调解新旧体制转换中各部门的利益冲突,而使实施工作宣告失败。
3、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不能满足系统运行的要求
首先,生产系统运行不规范,ERP/MRPⅡ系统运行的基础是具有准确和完整的基础数据。
然而,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企业都存在基础数据不满足要求的问题。
有的企业ERP/MRPⅡ项目已经实施10年,基础数据的准备工作还未完成。
其次,生产过程不稳定。
ERP/MRPⅡ正常运行有赖于生产稳定运行及信息流畅传递,但国内企业的生产过程经常由于质量事故,如设备故障、加工差而停顿。
企业管理者80%的精力用于处理物流的重新启动问题,使得整个生产过程经常无法按预定计划运行,处于不可控制的状态,致使ERP/MRPⅡ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再次,企业管理机制和市场环境不完善。
目前国内企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由于历史的惯性,企业中的一些人员还习惯于计划经济下的传统的管理方式,市场意识不强,消极对待新的管理思想和方式,不愿变革。
外部市场法规不健全,行政干预时有发生,合同不按期履行等等,都影响企业按市场规律和规则运作。
而ERP/MRP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市场经济的产物,不但在管理方式、组织机构、工作方式等方面与我国传统的管理体制有差异,而且在文化背景、市场环境、思维方式等方面也有差异。
这些差异若不能克服或适应,ERP/MRPⅡ的应用实施就难以顺利、和谐地进行。
4、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构成增大实施ERP/MRPⅡ系统的难度
这一点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首先,由于产品的“三化”工作基础薄弱,致使零部件的构成种类数繁多,加之零部件基本上自行生产,庞大的数据量运行于一个系统之中,且要严格按ERP/MRPⅡ系统的计划要求进行控制,
显然难度很大。
其次,传统企业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致使作为独立核算经济单元的企业规模过大,问卷企业平均5000余人,大型企业则多达数万人,且涉及二级或多级核算单位,所以如果过分强调对这样规模的企业整体实施ERP/MRP Ⅱ系统,特别涉及成本管理,制约因素会太多。
总之,由于系统过大,实施成本过高,将会冲低实施的效益。
5、企业管理和业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着技术装备差、人员素质低的状况,导致管理水平低下。
企业内部的管理程序不顺畅,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操作起来弊端多。
有些单位计算机很少,档次低,计算机基础薄弱,未建立过计算机网络,没有网络运行的经验。
企业人员缺乏培训,对于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知识了解不多、不深,或只懂本岗位的业务,对其它岗位的业务知之甚少,懂管理者缺乏信息技术知识,而信息技术人员缺乏管理经验。
企业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整体的经验和技术,只能边学边干。
调查表明,无论合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均存在这个问题。
表现在企业管理层对于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基本理论知之甚少,更无从谈起应用它对企业进行改革。
另外,企业技术骨干流失相当严重,尤其在大城市、国有企业表现更为突出。
调查案例中95%以上的企业均遇到此类问题,最严重的企业90%以上的技术骨干流失到外资公司、合资公司及国外。
不仅是企业,国内的软件开发及研究单位亦如此,后者严重的影响了国内软件业的发展。
6、忽视对管理软件原理及功能培训
对于ERP/MRPⅡ这样一个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企业管理水平基础上产生的
系统,要在中国应用好,企业及员工必须进行大量的知识补课,然而,相当部分企业对此未引起足够的重现。
另外个别软件公司仅从商业经营的角度推销软件,不问津软件是否适合于企业的应用环境。
7、实施周期过长
MRPⅡ应用实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仅包括软件配置、网络建设,还牵涉到企业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
由于当前企业处于变革中,业务、人员、机构等经常发生变动,不能按照最初的方案实施,需要经常调整;有些企业的
ERP/MRPⅡ刚投入使用,上级要求的报表格式、内容又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修改,甚至多次反复,搞得精疲力尽;有些企业的ERP/MRPⅡ完工后再需要修
改时,原来的软件公司或是已不存在,或是主要技术人员已跳槽,长期得不到服务;有些企业一期工程完工后,二期工程资金不能落实,只能被搁置缓建;有些企业随着主管领导的更换,把有限的资金投到见效快的项目上,ERP/MRPⅡ的资金投入受到限制,应用实施因而停滞不前。
由于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而ERP/MRPⅡ又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直接效益,一旦企业决策者感到得不偿失,那么ERP/MRPⅡ也就到了无疾而终的时候了。
由于国内绝大部分企业采用先购机、购软件,最后培训的步骤,员工对系统原理及作用都需要时间来消化;再加上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较差及现行管理体制的约束等问题,系统运行所需的大量基础数据无法及时得到,致使一些企业与软件公司在实施过程中相互扯皮;另外,一些软件公司的支持不到位,人员素质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要求。
这些原因造成了ERP/MRPⅡ从开始实施到完成,一般都需要一年或数年的时间。
根据专家的经验,系统实施时间应控制在18个月左右。
否则,工程拖期的直接严重后果是:①系统不能按时切换,造成长时间的计算机系统与手工并行管理,额外增加了管理工作量。
也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严重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个别企业的管理甚至陷入混乱状态。
②由于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投资的设备及系统贬值速率很快,10年前投资的软硬件原值,今日价值可能不到10%,资产损失严重,更无从谈及效益。
8、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支持
实施ERP/MRPⅡ系统的难点在于要建立企业现代化的管理运作体系,它的完成须借助于有丰富实践经验、具备现代化管理知识的专家的指导。
这项工作目前在我国几乎是空白,而国外专家高额咨询费又令企业难以承受。
此外,企业不愿为管理投入,这也是中国企业在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中的一个重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