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绪论
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及其技术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2、耕作学的任务:
(1)从宏观上研究作物的组成与布局,通过合理作物布局,种植业结构调整,处理好农业内部的各种关系,使农、林、牧、副、渔各个产业协调发展
(2)从微观上研究耕作制度各项技术体系的内在机制与技术,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作物生产力,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提高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护资源,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平衡,使农物能全面持续增产。
3、中国耕作学的内容
(1)建立合理耕作制基本原理
根据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阐明在中国建立集约化、现代化、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耕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作物的种植制度
包括作物结构、布局、种植方式如复种、间混套作、轮作、连作、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等。
(3)养地制度
包括农田建设、农田土壤培肥、农田保护、土壤耕作等。
(4)耕作制度设计、优化和改革
包括耕作制度演变及其规律,耕作制度区划、设计、优化、改革方向等。
第二章作物布局
第一节作物布局的含义与原则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及在生产上的意义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
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作物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品种、种植面积比例等。
作物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和田地的分布。
(二)作物布局在生产上的意义
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最佳方案的体现者
2、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基础,决定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
3、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4、合理作物布局可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
5、合理作物布局可较地发挥地区优势。
二、合理作物布局的原则
(一)根据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合理布局
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二)根据作物生态适应性合理布局
作物生态适应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三)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合理布局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是作物布局的重要条件。
(四)注重经济效益,是作物布局的主要目标和基本要求。
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作物布局主要目标之一不讲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或耕作制度难以久存。
(五)作物布局是综合因素所决定
1、从作物布局的内容看,丰富多样;
2、从影响作物布局的因素看,影响因素多,而且很复杂;
3、从作物布局的目标看,是多目标性。
第二节作物生态适应性与作物布局
一、作物对温度的生态适应性
(一)喜温作物
生长适宜温度量20-30℃,全生育期需要≥10 ℃积温2000-4000 ℃。
喜温作物按其对高温敏感性不同,分为如几种类型。
1、温凉型
生长适宜温度20-25 ℃,低于15 ℃或高于25 ℃对其生长不利。
典型代表作物:大豆、红麻等。
2、温暖型
生长适宜温度25-30℃,低于20 ℃或高于35 ℃对其生长不利。
典型代表作物:水稻、玉米、棉花、甘薯、黄麻、苎麻等。
3、耐热型
生长适宜温度25-30℃,有一个典型的特点是耐热,可耐35-40℃的高温。
典型代表作物:花生、烟草、甘蔗、木薯、高梁、南瓜、西瓜等。
花生可耐40℃的高温,烟草可耐35-37℃的高温。
(二)喜凉作物
生长适宜温度15-20 ℃,全生育期需≥0 ℃积温1500-2200 ℃,喜凉作物根据其耐低温特性不同,分为两种类型:
1、喜凉耐霜型
生长适宜温度15-20 ℃,生物学最低温度2-8 ℃。
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耐霜。
典型代表作物:油菜、豌豆、胡萝卜、春小麦、春大麦、苕子等。
2、喜凉耐寒型
生长适宜温度15-20 ℃,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耐寒,在零下18 ℃至零下20 ℃甚至零下25 ℃下仍然存活。
典型代表作物:冬小麦、冬大麦、黑麦等。
二、作物对光照的生态适应性
(一)作物对日照长短的生态适应性
日照长短主要影响作物花芽分化和开花。
根据作物对日照长短适应性不同,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短日作物
在日照时间短于临界日长的条件才能进行花芽分和开花。
如晚稻品种、秋大豆、烟草等
2、长日作物
在日照时间超过临界日长的条件才能进行花芽分和开花。
如冬小麦、冬小麦、豌豆等。
3、中性作物
花芽分芽分化和开花对日照时间要求不严格,只要营养生长完成,水肥、温度条适合则可开花。
如四季豆、番茄、黄瓜等。
4、中日作物
开花对日照要求很严格,只有在特定的日照条件下才能进行花芽分化和开花。
如甘蔗只有在白天12小时28分,夜长11时32分的日照条下才能开花。
(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生态适应性
1、喜光作物
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光照不足则生长不良。
如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甘蔗、油菜等。
2、耐阴作物
在光照充足条件下生长良好,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
如马铃薯、豌豆、荞麦、萝卜、胡萝卜、茶树等。
三、作物对水分的生态适应
(一)喜水耐涝型
根茎叶有通气间隙,适于在沼泽或有水层的条件生长。
如水稻、莲藕等。
(二)喜湿润型
需水量较大,适于土壤湿润的条件下生长,但不能积水,土壤干旱生长受明显抑制。
如甘蔗、烟草、陆稻、黄麻等。
(三)怕旱怕涝型
这类作物既不耐旱,也不耐涝,适于土壤湿润的条件下生长,土壤干旱或水分过多对其生长不利。
如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等。
(四)耐旱怕涝型
这类作物耐旱怕涝,适于在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种植。
如甘薯、花生、芝麻、木薯、绿豆、黑豆、向日葵等。
(五)耐旱耐涝型
这类作物既耐旱又耐涝,适应性很强。
如高梁、田菁、草木樨等。
四、作物对土壤的生态适应性
(一)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适应性
1、耐瘠型
适于土壤肥力低的田块种植。
通常是有固氮能力的豆类作物、根系吸收力很强的作物如高梁、黑麦、向日葵等。
2、耐肥型
这类作物需肥量较大,要求土壤肥力高,供肥力强。
如杂效稻、粳稻、玉米、蔬菜等。
3、中间型
这类作物需肥幅度宽,适应性广,高肥力、低肥力土壤上都能正常生长。
如许多籼稻品种都属于这类型。
(二)作物对土壤质地的适应性
1、适砂土型
这类作物要求土壤通气性好。
如花生、甘薯、木薯、马铃薯、瓜类作物等。
2、适壤土型
这类作物要求土壤质地轻松、有良的通气性性,又有良的保水性。
如玉米、小麦、大麦、棉花、油菜、烟草等。
3、适粘土型
这类作物要求土壤保水性好。
如水稻、甘蔗等。
(三)作物对土壤酸碱度、含盐量的适应性
1、宜酸性作物(pH5.5-6.0)
水稻、甘薯、木薯、马铃薯、花生、烟草、芝麻、绿豆、紫云英、黑麦等。
2、宜中性作物( pH6.2-6.9)
玉米、大豆、小麦、大麦、油菜、豌豆、高梁等。
3、宜碱性作物( pH7.5以上)
棉花、苕子、草木樨等。
4、耐盐作物
这类作物适于盐碱地种植。
如向日葵、蓖麻、苕子、草木樨等。
5、不耐盐作物
甘薯、马铃薯、蚕豆、小麦、大麦等。
第三节作物布局的步骤与方法
一、作物布局的一般步骤
(一)明确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
(二)查清环境条件
(三)了解作物生态适应性
(四)确定作物适宜种植区
(五)确定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
(六)确定作物类型、品种、种植面积比例
(七)确定作物品种植田块
(八)可行性鉴定
二、作物布局方法
(一)作物生态适应性分析法
根据作物生态适应和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确定作物布局方案。
(二)相似分析法
选择作物产量和品质好的甲地作为比较标准,其他地方与之比较,确定作物布局方案。
(三)经济效益分析法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某一种或多种作物种植的经济效益,确定作物布局方案。
(四)能量转化效率分析法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某一种或多种作物种植的能量转化效率,确定作物布局方案。
(五)经验分析法
根据以往种植经验,确定作物布局方案。
(六)综合评分法
某一种植方案总分=w1p1+ w2p2+... Wipi
W:评价项目得分;P:评价项目权重。
(七)线性规划法
1、根据布局目标与资源条件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式;
2、对数学模式进行求解,得到数学模式最优解(变量最佳组合);
3、根据数学模式最优解,决定作物布局方案。
第三章复种
第一节复种的概念与增产作用
一、复种及其有关概念
(一)复种
复种是指同一块田地上一年内种收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的方法有接茬复种、套作复种、育苗移栽复、再生作复种等几种。
复种指数:是指全年作物种植、收获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全年作物种植、收获总面积/耕地总成积╳100
(二)多熟种植
多熟种植是指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三)休闲
休闲是指耕地在可种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种。
(四)撂荒
撂荒是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长时间不耕种,等到地力恢复后再耕种。
二、复种的增产作用
(一)增加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年产量
复种一年种收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可显著增加作物种植面积,提高作物年总产量。
(二)可缓和作物争地的矛盾,促进全面增产。
我国人多地少,复种有效解决作物争地的矛盾。
(三)有利于稳产
我国是季凤气候,旱涝灾害多,一季作物受灾损失,可通过复种另一季作物来弥补。
(四)有利于用地和养地相结合
复种一年内可安排一定的养地作物面积,有利于用地和养地结合,此外,丘陵坡地复种可增地面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第二节复种的效益原理
一、复种可提高光能利用率
(一)复种能增加光合面积
1、同一作物品种其个体茎秆高度相对一致。
如果只种一季种植密度提高受限制,光合面积扩大受限制。
2、复种可大幅度增加光合面积。
例如双季稻田间叶面积比单季稻增加一倍。
(二)延长光合时间
在温光照资源比较充足的地方,由于作物品种生育期短,如果只种一季作物,有一部分时间的光能不能利用。
二、复种可提高热量资源利用率
(一)复种充分利用生长季节,提高热量资源利用率
在适于作物生长的季节,如果种上作物,作物可以利用热量资源,生产农产品。
如果在可以种植作物的季节不种作物,热量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流失掉。
(二)复种可以提高积温利用率
1、不同的作物生长的起点温度不同,例如冬小麦的生长起点温度3-5℃,大豆、马铃薯6-8℃,玉米、花生8-10℃,棉花、粳稻10-12℃,籼稻12-15℃。
根据不同季节的温度条件,将生长起点温度不同的作物组成适当的复种方式。
可以提高积温利用率。
(三)复种缩短农耗期,提高热量资源利用率
复种生长季节紧张,往往收了前作以后,及时种后作,或采用套作、育苗移栽等,农耗期缩短,热量资源利用率提高。
三、复种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一)降水量不同的季节,种植需水量不同的作物,充分利用降水资源。
(二)复种增加水资源利用的时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四、复种可提高土地利用率
五、复种有利多种经营
我国人多地少,如果不复种,耕地除了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外,能够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的耕地很少。
作物争地的矛盾比较突出。
复种增加作物播种面积,缓和作物争地的的矛盾,有利于多种经营。
六、复种可提高经济效益
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当的作物类型,品种进行复种,不仅能提高产量,而且可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节复种的条件
一、热量条件
热量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
根据当地热量条件确定复种指数的方法:
1、年平均气温法
根据当地年平均气温确定复种指数。
年平均温度8℃以下,一年一熟;8-12℃二年熟或
套作二熟;12-16℃一年二熟;16-18℃上一年三熟。
2、积温法
根据年积温确定熟制。
根据我国栽培大田作物对积温的要求以及积温状况,确定熟制大
致是这样:年≥10℃积温低于3600℃为一年一熟;3600-5000℃为一年二熟;5000℃以
上为一年三熟。
3、根据复种方式的积温要求确定熟制
复种方式所需要的积温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复种方式所需积温=作物全生育期积温+农耗期积温—苗床期或套作期积温。
复种方式的气候保证系数=当地积温/复种方式所需积温
二、水分条件
在热量条件能满足的地区,能否复种取决于水分条件。
水分条件主要考虑如下三个方面:
1、降雨量
2、降水季节分布
3、灌溉条件
三、肥料条件
复种对养分需求量增加,施肥量也相应增加,提高复种指数要考虑当地的肥料条件。
肥料条件主要考虑
两方面因素:
1、有机肥源。
2、化肥施肥水平。
四、劳畜力、机械化条件
提高复种指数用量增加,因此,要考虑当地的劳畜力和机械化条件。
劳畜力资源丰富,机械化条件好,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反之,如果劳畜力不足,机械化条件又不好,不要勉强提高复种指数。
五、复种要考虑经济效益
复种要考虑要经济效益,如果提高复种指数,经济效益不高或没有效益。
增种不能增收。
这样提高复种指数意义不大。
第四节复种的增产技术
一、选择适宜的作物复种,充分利用生长季节
(一)充分利用休闲季节,增种一季作物
(二)短间隙生长期的填闲利用
(三)发展再生稻
二、选择生育期适宜的品种,合理搭配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生长季节,选择生育期适宜的品种,进行合理搭配,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三、改进栽培技术,解决生长季节紧张问题
(一)采用育移栽,缩短本田生长期
(二)采用套作,弥补生长季节不足
(三)采用塑料薄膜覆,促进作物早生快发
(四)前作及时收获,后作及时播种
第五节广西复种类型与方式
一、广西复种类型
(一)按一年收获的次数划分
1、一年两熟
2、一年三熟
3、两年三熟
(二)按耕地水旱条件划分
1、水田复种
2、旱地复种
3、水旱复种
(三)按作物种类搭配划分1、粮、粮复种
2、粮、经复种
3、粮、经、饲复种
4、粮、经、菜复种
5、粮、粮、肥复种
6、粮、粮、菜复种
(四)按复种接茬方式划分
1、接茬复种
2、套作复种
3、育苗移栽复种
4、再生作复种
第四章间混套作
第一节间混作的概念及在生产上的意义
一、间混作及其有关概念
(一)间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二)混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一生长期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没有规则行间排列的种植方式。
(三)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块农田或同一农田区域内,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从平面上、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四)立体种养:是指在同一块农田地上,农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鱼类等组合种养,以达到多层次种用空间的种植与养殖结全的模式。
(五)单作:是指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单作作物单一、结构单一,便于管理和机械化生产,但不能多层次利用资源,单位面积产量、产值通常比不上间混作、立体种植和立体种养。
二、间混作在生产上的意义
(一)增产
生产实践证明,合理间混作能充分利用资源比单作具有促进增产高产的优越性。
(二)增效
合理间混作不仅能增产,而且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三)稳产保收
合理间混作能够利用复合群体内作物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性天气的抗逆能力。
(四)缓和作物争地的矛盾
合理间混作一块地可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可缓和作物争地的矛盾。
(五)有利于用地和养地相结合
用地作物与养地作物间混作,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三、间混作产量效应及增减产率计算表示方法
(一)产量效应
1、主要作物产量比单作略减,增收副作物的产量,间混作总产高于单作;
2、主要作物产量等于或高于单作,增收副作物的产量,间混作总产显著高于单作;
3、主要作物明显减产,增收的副作物产量不能弥补主要作物减产数量,间混作总产低于单作。
(二)间混作增减产率计算表示方法
间混作增减产率一般用土地当量比值来表示。
土地当量比值:是指同等的栽培管理条件下,某种作物间混作与单作获得同等产量所需要的面积比。
LER=∑Yi/Yii
Yi:间作产量;Yii :单作产量。
间混作增减产率%=(LER-1)╳100%
第二节间混作的效益原理选用
间混作增减产取决于复合群体中作物之间的互补与竞争,互补作用大于竞争作用,则增产,反之,则减产。
互补与竞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空间上的互补与与竞争
(一)空间上的互补,可以提高种密度
单作同一作物同一品种,茎秆高度一致,占相同的空间,提高密度受很大限制。
间作两种作物高度不同,空间互补,可提高种植密度。
(二)空间上的互补,可形成良好的复合群体结构,多层次利用光能。
(三)空间上的互补,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二、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旺盛生长时间不同的作物搭配间作,可以利用时间差,提高光能利用率
三、养分、水分互补与竞争
不同作物营养生态位不同,选择营养生态位互补的作物搭配间作,可以调节土壤肥力。
此外,根系深浅不同的作物间,可利用不同土层的养分和水分,提高养分和水分的利用率。
四、生物学特性的互补与竞争
不同的作物生物学特性不同,选择生物学特性互补的作物搭配间作,有利于增产。
如固氮作物与耗氮作物间作。
五、边行优势与边行劣势
高秆作物与矮秆作物间作,矮秆作物生长带可为高秆作物提供一个通风透光的“走廊”,靠近矮秆作物的高秆作物,生长环境较好,个体生产力较高,这种现象叫边行优势。
靠近高秆作物的矮秆作物,受光条件差,生长受影响,越靠近高秆作物,受影响越大。
这种现象叫边行劣势。
六、病虫害的致害效应与补偿效应
间混作两种作物共处,能减轻病虫害,称为补偿作用
间混作两种作物共处,使病虫害加重,称为致害效应
七、作物分泌物相互影响
有些作的分泌物可促进另一种作物的生长。
有些作的分泌物可抑制另一种作物的生长。
第三节间混作的增产技术
一、选择适宜的作物类型和品种,合理搭配
(一)生态适性的选择
1、两种作物对气候、土壤的生态适应性基本相同;
2、两种作物的空间、营养生态位互补。
(二)特征特性对应选配
1、高秆与矮秆搭配;
2、株型紧凑与株型松散搭配;
3、尖叶与园叶搭配;
4、深根与浅根搭配;
5、喜光与耐阴搭配;
6、固氮与耗氮搭配;
7、根系分泌物互利无害
二、田间群体结构配置
(一)种植密度
主要作物密度接近单作或稍低,但总密度明显高于单作;
(二)种植方式
同种作物之间距离适当缩小,不同种作物之间距离适当加大,主要作物行距适当拉大,株距适当缩小。
三、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保证两种作物平衡生长
(一)调节播种期
生长势差的可适当提早播种。
(二)加强水肥管理
(三)采用化控技术
用矮壮素、节缩胺调控株型。
(四)注意防治病虫害。
(五)适时早收
第四节广西间混作类型与方式
一、广西间混作的类型
(一)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间混作(二)禾本科作物与薯类作物间混作(三)果桑与大田作物间混作(四)稻田立体种养
(五)果园立体种养
(六)大田作物株行间生产食用菌二、广西间混作的主要方式(一)玉米//豆类作物(二)玉米//豆类作物(三)玉米//豆类作物(四)玉米//豆类作物(五)甘蔗//花生(六)甘蔗//豆类作物(七)甘蔗//红瓜子(八)甘蔗//西瓜
(九)木薯//西瓜(十)木薯//花生
(十一)木薯//豆类作物(十二)木薯//红瓜子(十三)稻田养鱼(十四)果园养鸡
(十五)果树//花生、豆类作物(十六)蕉、菜、鱼立体种养(十七)蔗-菇立体种植
(十八)果-菜立体种植
第五节套作
一、套作的概念
套作: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不同的作物,在前作的生育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作的种植方式
二、套作的增产原因
(一)套作能解决提高复种指数后,前后作物种收季节衔接的矛盾,保证后作有足够的安全生育期,使前后作物都能高产稳产。
如小麦/春玉米。
(二)套作育分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光能利用率
1、套作减少农耗期光能的损失;
2、套作两种作物共生期间,田间光合叶面积比单作大;
3、前作收获时后作已有一定生长量,减少苗期漏光。
(三)套作使后作适时早播,从而可以避免后期遇上灾害性气候。
如小麦/春玉米,可以避免开花授粉遇上多雨天气。
(四)套作可以调节“双抢”季节劳、蓄力、机械过度紧张的矛盾;
(五)在丘陵坡地套作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三、套作的增产技术
(一)选择适宜套作的作物类型和品种
1、两种作物生育期适宜,衔接得好,共生期短;
2、株型
前作选择株型紧凑、叶片挺直、矮秆的高产品种。
3、抗逆性
前作抗倒力强,后作播种期弹性大,苗期比较耐阴,适应性强。
(二)掌握好套播期
一般在前作收获前15-20天播后作。
播过早,共生期太长,影响响后作苗期生长,播过迟,套作增产效果不明显。
(三)建设立合理的田间群体结构
1、种植密度
密播作物/密播作物,如晚稻/绿肥,前后作密度与单作相同。
密播作物/宽行作物,如小麦/玉米,密播作物种植密度要适当降低,给后作留播种行。
2、种植方式
前作要适当放大行距,缩小株距,以便套作。
(四)加强后作苗期管理
套作的后作苗期受光条件不好,苗一般比较差,收前作后要及时追肥管理。
四、广西套作的类型和方式
(一)广西套作的主要类型1、冬作物/春作物
蚕豆/春玉米
2、秋作物/冬作物
晚稻/绿肥
3、春作物/秋作物
春玉米/秋大豆
(二)广西套作的主要方式1、晚稻/绿肥
2、春玉米/秋大豆
3、蚕豆/春玉米
4、小麦/春玉米
5、小麦/春花生
6、晚稻/蚕豆
7、晚稻/油菜
第五章轮作与连作
第一节轮作的概念与增产作用
一、轮作与连作的概念
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轮换种植同的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轮作:在多熟制地区,在同一块田地上轮换不同的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连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连年种植相同的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连年种植相同的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二、轮作的增产作用
(一)减少农作物病虫害
1、病原菌致病有专一性,轮作使原有病原菌失去寄主,从而可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积累,减少病害。
害虫有寡食性,轮作可减少虫害
2、轮作改变田间生态环境,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二)能均衡利用土壤营养元素,调节土壤养分
不同作物对养分吸收利用不同,轮作可均衡利用土壤营养元素,调节土壤养分。
(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效养分
轮作特别是水旱轮作,可以提高土壤通气性促进养分转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
(四)消除土壤有毒物质
1、有些作物连作,其根系分泌物在土壤中积累,反过来抑制它本身的生长,如豌豆的根系分泌物积累,抑制本身的生长。
2、轮作提高土壤通气,促进还原性有毒物质氧化,消除毒害。
(五)减少田间杂草
1、减伴生性杂草。
2、轮作改变田间生态环境,抑制杂草生长。
第二节连作
一、不同作物对连作反应的差异性
(一)不耐连作作物
马铃薯、烟草、番茄、西瓜、亚麻、陆稻、豌豆、蚕豆、大豆、辣椒等。
(二)耐短期连作作物
甘薯、紫云英、苕子
(三)耐连作作物
水稻、玉米、棉花、小麦、大麦、甘蔗等
二、连作的危害
(一)作物病虫害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