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中转变师生关系的研究中期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中转变师生关系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背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有助于建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教学模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长足进步和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正确认识和实际行动.而其中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教师如果积极主动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就易形成。
切实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出发,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与自身体会和思考。
在这一研究主题上,国内外研究表明,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时是和谐的。
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自然地表露自己的困惑与疑问,并且随时得到教师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特别是小学阶段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用幼稚的语言进行沟通最为重要。
但是,现有的专题研究认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应该单纯从教师层面做起,对于师生关系的个案研究、优化师生关系的模式建立等方面的探究还不够深刻与到位。
二、小研究核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及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学实践表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着
巨大的教育“亲和力”。
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良好的学习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是多么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探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为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打下最扎实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这种新型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使学生享受语文课堂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也能得到教师与同伴的激励、鞭策、感化、鼓舞、召唤、指导。
教育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这是由师生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两者缺一不可。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生都把双方看成是一个有机的共存整体,在同一个目标引导下,凭借教育教学媒介,按教育教学规律运行,有效地完成相关任务。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从传统的师生关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为指导,建立民主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而愉快的学习环境,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相信并尊重每一名学生,发挥他
们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同时改变教师地位,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使得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型转变为“组织、引导、参与”型。
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师长、朋友,更是教育教学的参与者。
教师不再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局外人”而凌驾于学生之上、游离于教育教学之外,应该和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同学生一起感兴趣,一起体验,一起操作与讨论。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较强的实践性、较高的实用性、整体的渗透性等等这些基本特点。
三、课题研究建构主义心理学论依据:
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课间师生平等“对话”我们不难看到,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知不觉中成为仅具有“知识传递功能”的人,成为“真理”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课堂的主宰,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知识的接收容器,“唯师是从”,虔诚地听着、记着老师的教导,成为无个性、无自己思想的复印机和打印机。
这样的师生关系是纯粹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是缺乏理解、缺乏平等、缺乏沟通的“物”“物”关系。
只有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观念,看到学生的潜能,尊重、信任学生,热情地激励、鼓舞和唤醒,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
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学习,既要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习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在外部刺激下被动接受。
因而,注重建构过程中师生间的对话、讨论,以及互动的多元性,强调师生合作,强调和谐的师生关系。
、
四、课题研究目标:
1.积极调研当前语文教学的师生关系现状,从中梳理出具有共性的问题,并深入思考问题存在的根源。
2.加强典型个案的实验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层面寻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良策。
3.在细化研究的基础上,集中研究成果,更新与架构新的师生关系理论体系,建立优化师生关系的有效模式。
4.结合学校实际状况,形成研究经验文献,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以推广、运用与深化。
五、课题研究原则:
1、时效性原则。
一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有效时间及每个周期的各时段所完成的内容,二是指探究实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2、整体性原则。
就是把该课题研究象看作由学生、教师、学校等各个构成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从相互关系中探究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从而发挥课题研究的更大效益。
整体性不等于形成它的各
要素性质的机械之和,也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由形成它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该课题研究旨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直至学校发展。
3、过程性原则。
课题研究立足于行动研究,追求过程的科学性,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从而实现研究目标。
六、课题研究内容:
通过深入细致的课题研究,再综合研究成果,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中的一些良好经验与模式,并在不断反思中,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以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加以宣传、推广,努力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让教师与学生更好地自我成长,促进学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在课题的具体研究中,要注重多元化、多层次的深入探讨,我们拟重点研究暂时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师生关系研究、课堂教学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学科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研究等等。
七、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经验总结法
(四)个案研究法
(五)行动研究法
八、中期研究成果:
我校“语文教学师生关系的研究”课题组主要通过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活动、以及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来搜集一些典型案例,并对案例加以分析、归纳,从而探索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些操作策略。
1、通过理论学习与思考,课题组成员系统地掌握了课堂教育、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生命教育等理论意义,并能充分运用到课题研究的过程之中,促进了该项课题研究有效度的提升。
2、课题组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师生关系现状问卷调查,并撰写了调查报告。
此项调查采用随机抽样问卷的形式,调查学校部分师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问卷师、生各一份。
调查内容涉及课内、课外,表扬、批评、自我评价等多层面的问题,另外还各设计有一道主观题,基本上能反映和透视我镇当前有关师生关系的诸方面现状与问题。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广大教师能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育教学已是广大教师的共识,而创造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渠道便是关注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多表扬、少批评;学生对自身发展与师生间的关系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
但从教师的层面看,其在观念认识、人际关系处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从学生层面看,最突出的问题是自信心不足和过分的依赖。
为此,提出了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师生关系这一教育要素、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运用师生交往的方法与技巧,用心关注学生,促进师生情感
的交流等建议。
3、这阶段,我们以青年教师教学观摩评比为平台,推出了好几节能展示良好师生关系的实验课;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谊;以教科研沙龙为平台,就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新发现进行集体智慧的研讨;个案追踪研究与班级整体关注相结合,使课题研究深入化。
许多教师在课题实验研究进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撰写了相关的课题论文。
目前,课题组已经将这些实验论文整理汇编成册:《师生关系建设个案案例研究专辑》、《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德育论文专辑》、《学科教学与师生关系建设论文专辑》。
4、本着边实验边推广阶段性成果的思路,以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课题组的教师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全校范围内及时进行了推广。
一些教师还将此课题的实验经验提炼升华,从不同的角度着手,对外开讲座,使更多的老师从中受益。
九、课题研究反思及下阶段研究任务:
本课题研究做到了六个到位:其一,预设到位。
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始终放在重要地位,有意识地在活动与语文教学过程,以及教育学生中贯穿这个意识。
其二,措施到位。
在具体开展活动过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其三,矫正到位。
当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和谐之音时候,教师有措施地进行针对性矫正。
其四,案例
解剖到位。
教师对于自己的一些教学案例能够很好的进行反思总结。
其五,典型案例分析提炼到位。
采取座谈、主题沙龙、案例交流会等形式加以分析提炼,形成了一些操作策略。
其六、对案例归类分析,形成针对性的操作意见。
研究成果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转变了老师的传统观念,不再单纯是那种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是一种平等的民主关系,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体贴。
其二,老师改变了一种教育方式方法,不再是命令性的口吻,而是一种协商性的,友善性的,能够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拉着孩子的手说话。
其三,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总是能够站在培养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角度考虑问题,能够通过比较得体的话语与孩子沟通,尽可能不让孩子的童真得到打击。
其四,老师们现在能够在处理问题时多一份心眼,通过的观察、处理、反思,将其整理成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归类分析,便于给其他老师一种启迪。
其五,学生能够很好地尊重老师,听从老师教诲,在平时能够很好地上课,与老师一起快乐的学习与活动。
其六,争取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家长在学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欠缺上:日常教学过程中课题研究的阶段性目标不是非常明确,重在自主搜集平时的案例,指导得还不到位。
第二个欠缺就是缺乏专家指导,理论提升高度不够。
我们通过前一阶段的研究,已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师生关系观念,不再完全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更多的关注学生全方面发展。
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的情况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如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已经初步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鼓励、信任学生,学生也热爱老师。
在后阶段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积极争取专家指导,进一步从细从实加大课题研究力度,加强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一些有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操作策略,科学建立并推广优化师生关系的模式,以期取得更丰硕的研究成果,进而为构建和谐的学校文化寻求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