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天天练 28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天练28文言断句专练(二)
[基础过关]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_友_李_生_问_之_曰_或_谓_君_不_善_学_信_乎_王_生_不_说_曰_凡_师_之_所_言_吾_悉_能_志_之_是_不_亦_善_学_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选自《李生论善学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原文: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参考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却找不到方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你凭什么说自己善于学习呢?”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_学_而_不_勤_问_非_真_能_好_学_者_也_理_明_矣_而_或_不_达_于_事_识_其_大_矣_而_或_不_知_其_细_舍_问_其_奚_决_焉?(选自《孟涂文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原文: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参考译文】
君子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互相辅助一同进行的,不学习钻研不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的人,不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道理懂得了,也许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还不了解它的细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怎么去解决呢?
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有盲子过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竞竞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
过_者_告_曰_第_放_下_即_实_地_也_盲_子_不_信_握_楯_长_号_久_之_手_惫_失_手_坠_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选自《应谐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过者告曰/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
解析:通读画线语句,可以发现该句有两个主语,即“过者”“盲子”,然后判断主语前后的内容与主语的关系,如“第放下即实地也”是“过者”的话,“过者告曰”与“第放下即实地也”之间应断开;“不信”“握楯长号”是“盲子”的两种表现,中间应断开。
考生按照这种方法判断作答即可。
原文:过者告曰:“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
【参考译文】
有盲人经过干涸溪流的桥上,失足坠落,两手攀住桥栏杆,小心谨慎地抓紧,自认为一旦失手必定坠入深渊。
经过的人告诉他说:“只管放手下来,是实地。
”盲人不信,抓着栏杆不停地哭号,时间久了,手上没了力气,失手掉到地上,于是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苦自己呢?”
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
性刚嫉恶,与物多忤。
至洪武四年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邑令求见不是,微服为野人谒基。
基_方_濯_足_令_从_子_引_入_茆_舍_炊_黍_饭_令_令_告_曰_某_青_田_知_县_也_基_惊_起_称_民_谢_去_终_不_复_见。
(选自《明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
解析: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做了主语。
断句时可充分利用顶真这一特点。
如本题“炊黍饭令令告曰”中,前一个“令”做“饭”的宾语,后一个“令”做“告”的主语,中间明显应断开。
原文: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
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
”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
【参考译文】
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
刘基辅佐平定天下,料事如神。
性情刚烈疾恶如仇,与世事多相违逆。
到了洪武四年归隐山中,只饮酒下棋,嘴里从不说自己的功劳。
县令求见不成,穿便装扮作乡村的人来拜访刘基。
刘基正在洗脚,让侄子把县令带进茅舍,做饭给他吃。
县令告诉他说:“我是青田的知县。
”刘基惊讶地起身自称为民,告辞离开,最终不肯再见。
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
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李_文_忠_镇_浙_东_聘_为_郡_学_正_久_之_举_于_朝_授_南_康_丞_南_康_俗_悍_谓_丞_儒_也_易_之。
居数月,擿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
(选自《明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
原文: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
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
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
【参考译文】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
少年时跟从闻人梦吉学习,通晓《春秋》众史。
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学正。
很久之后,他被举荐到朝廷,被封为南康丞。
南康风俗剽悍,人们认为南康丞是读书人,轻视他。
过了几个月,吴履揭发隐伏的坏人坏事如同老练的狱吏,于是人人都大为吃惊,相继收敛形迹。
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也。
少孤贫,事母甚谨,博通《五经》,而謇傲独行。
初_举_明_经_因_诣_京_师_中_路_逢_徒_步_者_自_云_父_为_颍_上_令_闻_病_笃_倍_道_将_往_焉_徒_步_不_前_计_无_所_出。
义方解所乘马与之,不告姓名而去。
(选自《旧唐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初举明经/因诣京师/中路逢徒步者/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
原文:初举明经,因诣京师,中路逢徒步者,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
【参考译文】
王义方,是泗州涟水县人。
幼年孤苦贫寒,侍奉母亲很恭敬,精通《五经》,正直高傲,特立独行。
当初考明经科,于是到京师去,途中遇到一个步行的人,那人自称父亲是颍上令,听说病得很重,想兼程前往探视,但徒步行走不能快速前进,想不出好主意来。
王义方解下自己所骑的马给他,没告诉他姓名就离开了。
7.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9处)
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
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
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以己物,以避漏湿。
至_海_中_遇_大_风_船_欲_倾_覆_舟_人_大_恐_请_尽_弃_所_载_不_尔_船_重_必_难_免_副_使_仓_惶_取_船_中_之_物_投_之_海_中_便_不_暇_拣_择。
约投及半,风息船定。
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选自《梦溪笔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
原文: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
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
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
【参考译文】
李士衡在昭文馆任职时,出使高丽,一名武官做他的副手。
高丽赠送给他的礼品财物,李士衡都不放在心上,一切都委托给副使。
当时,船底有渗漏的地方。
(装船时)副使把李士衡所得绢类丝织物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的东西放在上边,来避免漏水浸湿。
航行到海上,遇到了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都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的话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
副使仓皇之下拿起船里的东西扔进海里,就没有时间去挑拣。
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稳了。
之后清点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使的东西,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就一无所失。
[能力提升]
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
信州刺史李位好黄、老道,数祠祷,部_将_韦_岳_告_位_集_方_士_图_不_轨_监_军_高_重_谦_上_急_变_捕_位_劾_禁_中_孔_戣_奏_刺_史_有_罪_不_容_系_仗_内_请_付_有_司_诏_还_御_史_台。
戣与三司杂治,无反状。
岳坐诬罔诛,贬位建州司马。
(选自《新唐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部将韦岳告位集方士图不轨/监军高重谦上急变/捕位劾禁中/孔戣奏/刺史有罪/不容系仗内/请付有司/诏还御史台
原文:部将韦岳告位集方士图不轨,监军高重谦上急变,捕位劾禁中。
孔戣奏:“刺史
有罪,不容系仗内,请付有司。
”诏还御史台。
【参考译文】
信州刺史李位爱好黄、老之术,并屡次祭祀祈祷,部将韦岳控告李位集结方士图谋不轨,监军高重谦上奏称有急变,将李位抓到宫禁中审讯。
孔戣上奏说:“刺史犯罪,不能拘押在宫禁中,请交给有关部门处治。
”皇帝下诏把李位送回御史台。
孔戣和三司一同审理,发现李位没有谋反罪状。
韦岳因诬陷罪被诛杀,而李位被贬为建州司马。
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王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_潜_出_坐_佛_膝_上_执_策_映_长_明_灯_读_之_琅_琅_达_旦_佛_像_多_土_偶_狞_恶_可_怖_冕_小_儿_恬_若_不_见_。
(选自《王冕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原文: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听众儒生念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孩子这样痴迷于读书,何不由着他去做呢?”王冕于是离开家,依傍着寺庙居住。
夜里偷偷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只是一个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
1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9处)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
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_臣_安_敢_戏_其_君_乎_臣_闻_之_少_而_好_学_如_日_出__之_阳_壮_而_好_学_如_日_中_之_光_老_而_好_学_如_炳_烛_之_明_炳_烛_之明_孰_与_昧_行_乎?”平公曰:“善哉!”(选自刘向《说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解析:解答断句题,首先应当通读语句,力求对语句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分析句子之间存在的关系,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利用这种关系进行断句。
如本题中的“少而好学”“壮而好学”“老而好学”句式一致,“如日出之阳”“如日中之光”“如炳烛之明”句式一致。
考生据此不难准确断句。
原文: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
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晚了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反而开君主玩笑的?”师旷说:“我难道敢戏弄自己的君主吗?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光;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光;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上蜡烛发出的光亮。
点上蜡烛
发出光亮和昏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
恶_者_贵_而_美_者_贱_阳_子_问_其_故_逆_旅_小_子_对_曰_其_美_者_自_美_吾_不_知_其_美_也_其_恶_者_自_恶_吾_不_知_其_恶_也。
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心,安往而不爱哉!”(选自《庄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原文:恶者贵而美者贱。
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
【参考译文】
阳子到宋国,住在旅店。
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美丽,一个丑陋。
丑陋的受尊崇而美丽的被轻视。
阳子问这种情况的原因,旅店的童子回答说:“那个美丽的自认为美丽,但我不认为她美丽;那个丑陋的自认为丑陋,但我不认为她丑陋。
”阳子说:“弟子们记住!行为善良而能去除自认为贤良的(炫耀的)思想的人,到哪里去会不受喜爱呢!”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8处)
卖花老人者,不知何许人。
尝渡江,经旬不归,人问之,答曰:“吾访故人殷七七于铁瓮城中耳。
”袖_中_出_杜_鹃_花_一_枝_红_芬_可_爱_所_往_来_者_有_笔_道_人_珏_道_人_围_棋_烹_茗_为_乐_昔_琼_花_观_中_有_黄_冠_持_画_一_轴_献_帅_守_字_皆_云_章_鸟_篆_不_可_识_使_人_尾_之_乃_入_观_后_井_中_玉_勾_洞_天_深_处。
相传老人或为童子,或为黄鹤,千年于兹矣。
识者谓即黄冠后身云。
(选自《虞初新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袖中出杜鹃花一枝/红芬可爱/所往来者有笔道人珏道人/围棋烹茗为乐/昔琼花观中/有黄冠持画一轴献帅守/字皆云章鸟篆不可识/使人尾之/乃入观后井中玉勾洞天深处原文:袖中出杜鹃花一枝,红芬可爱。
所往来者有笔道人、珏道人,围棋烹茗为乐。
昔琼花观中,有黄冠持画一轴献帅守,字皆云章鸟篆不可识。
使人尾之,乃入观后井中玉勾洞天深处。
【参考译文】
卖花老人,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他曾经渡江,十来天没有回来,有人问他,他回答说:“我只是去铁瓮城探访老朋友殷七七罢了。
”他从袖子中拿出一枝杜鹃花,鲜红芬芳令人怜爱。
和他来往的人中有笔道人、珏道人,他们把下围棋、煮香茗作为乐事。
昔日在琼花观中,有一个叫黄冠的人拿一轴画献给帅守,上面的字全都是云章鸟篆,不认识。
帅守派人尾随他,他竟进到琼花观后面井中玉勾洞天深处。
相传老人有时是童子,有时是黄鹤,在这里已经(生活)千年了。
认识的说他就是黄冠的转世。
1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8处)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
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
宣宗初,亦召供奉。
程_既_审_上_晓_音_律_尤_自_刻_苦_往_往_令_侍_嫔_御_歌_必_为_奇_巧_声_动_上_由_是_得_幸_程_一_日_果_以_眦_睚_杀_人_上_大_怒_立_命_斥_出_付_京_兆。
(选自《唐语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程既审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侍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
原文:程既审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侍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
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
【参考译文】
乐师罗程,擅长弹琵琶,技艺天下第一,能够变换创作出新颖的乐曲。
他得到唐武宗的宠爱,倚仗着唐武宗的恩宠自己骄横放肆起来。
唐宣宗初年,也召他到宫廷侍奉。
罗程已经深知皇上通晓音乐的曲调韵律,自己研习音乐尤其刻苦,皇上时常命令妃嫔唱歌,罗程必定演奏出新奇巧妙的乐曲使皇上动情,因此罗程得到了皇上的宠幸。
一天,罗程果然因为极小的仇恨杀了人,皇上震怒,立即下令将他赶出宫廷,交给京城衙门(依法处治)。
1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
其_一_人_专_取_良_计_入_以_为_出_不_虚_价_亦_不_过_取_赢_一_人_良_不_良_皆_取_焉_其_价_之_贱_贵_惟_买_者_之_欲_而_随_以_其_良_不_良_应_之。
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易,岁余而大富。
其兼取者趋稍缓,再期亦富。
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选自刘基《郁离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
解析:解答断句题,首先应当通读语句,力求对语句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如本题中,横线后有“一人不取良”,考生凭语感不难得出“其一人专取良”与“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应独立成句;又“计入以为出”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
考生按照此方法分析不难得出答案。
原文: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
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
【参考译文】
蜀地有三个商人,都在集市上卖药。
其中一人专门进购优质药材,按照进价确定卖出的价格,不虚报价格也不过多地取得利润。
其中一人优质不优质的药材都进购,他的药材售价的高低,只看买者的需求,然后用优质的药材或不优质的药材来应对他们。
其中一人不进购优质的药材,只求多卖,于是降低药材的价格,要求多给就多给一点不予计较,于是人们争着到他那里买药,他店铺的门槛每个月换一次,一年多后他就非常富有。
那位优质和不优质药材都进购的商人,前往他那里买药的稍微少些,过了两年也富了。
那专门进购优质药材的商人,店铺的生意中午就和晚上一样,早晨有饭吃而晚餐不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