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继承孝文化弘扬其精华
根植于孝感大地的孝文化是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有民族特色的华彩篇章。
一、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其原义为“奉先思孝”,把孝行看成是根本的道德原则,躬行孝道是德行的最高表现。
经历代的弘扬和发展,“孝”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追孝”,尊敬祖先
除按时恭敬地祭祀之外,要依照祖制行事,把祖先的事业推向前进。
2.“事亲”,奉事父母
对父母既养且敬,使其终生愉悦,“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3.“立身”,显扬父母
成家立业,修身行道,效忠君国,扬名后世,被儒家经典《孝经》舆为“孝之终”。
4.“孝行”,治国之本
《孝经》把孝视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而孝治天下则“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的这些文化内涵,通过一定的思想或物质的形式展示出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其延伸渗透的部分,则成为东方文明的精神支柱。
孝文化在其演化进程中,第一,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被大思想家了孔子、孟子所阐释和推祟的孝文化,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反映了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科学精神;第二,孝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民间文化,经历代思想家之提倡,经历代统治者之推行,经历代群众之实践,已经成为华人家庭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和最集中的表现,深人民间生活的各个角落;第三,孝文化是中国民间的民俗文化,在节日活动、婚丧嫁娶、民间风情、文艺演出、工艺作品、乡规民约中,无不渗透着孝文化的影响,无不刻上了孝文化的印记。
二、孝感的孝文化资源
孝文化对孝感这个地方情有独钟,留下了宝贵的孝文化人文景观和丰厚的孝文化物质资源。
孝感的孝文化资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孝行感天
孝感的第一个县名为“孝昌”,其来历不同寻常。
据史记载,南朝宋世祖孝武帝刘骏(454—464年在位)是文帝刘义隆的第三个儿子,立为武陵王,驻西阳(今湖北黄冈东)。
元嘉三年(453年)文帝长子刘助杀父篡位,改年号为太初,刘骏率部进行讨伐,讨“逆”成功,取得皇位。
刘骏为了巩固皇权,倡导孝行,改年号为孝建,并下令嘉奖有孝行的人,“孝梯义顺,赐爵一级”。
随即,于孝建元年(454年),刘骏在孝子辈出、孝名远扬的安陆东境、郧县南境置一新县,命名为“孝昌”,以褒扬此地孝行之昌盛,同时也表明其以孝治国的决心。
至五代后唐时期,庄宗李过勖为避其祖父李国昌的名讳,于同光二年(924年)改孝昌为“孝感”,意指孝亲之情感天动地,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这个名称的由来,充溢着孝感独具的孝文化的鲜明色彩。
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名为“东风”县,但终究还是回到了历史给它铸造的文化定势。
2.孝子辈出
一干多年来,孝感这块土地上出了不少孝子,东汉前后的黄香、董永和孟宗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孝行而感天动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元朝人郭居敬辑入《二十四孝》之中,成为伦理道德的典范。
黄香的一生,以孝子、贤人驰名于世,著作颇丰。
他“九岁丧母,思亲憔悴。
事父至孝,夏扇枕席,冬则以身温被。
”(《后汉书》)在著名的二十四孝中,他被置于首位,广为传颂。
董永年幼丧母,家庭贫寒,佣耕而事养父亲,“父没不能葬,贷钱里富人裴氏,约身为奴偿之。
”(《孝感县志》)此事流传甚广,并经民间艺人衍化成一个美好的神话故事:七仙女因感董永之诚,下凡尘而结为夫妇,过了一百天男耕女织的幸福的田园生活。
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董永孝行的推崇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由此而使董永四海扬名。
孟宗”事母至孝。
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人竹林哀叹而笋生,得以供母。
”(《三国志》)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也正是古谚所说的“皇天不负苦心人”。
3.孝址众多
孝感为董永故里,其遗址甚多,现在可查可见的就有十多处。
①故里碑。
孝感城北门外有一古碑,碑身由青石砌成,上卧一巨石凿成的bixi,其上立有两米高的石碑,碑文为“汉孝子董永故里”七个正楷大字。
此碑是董永放里的见证。
②董公墓。
孝感城关东南五公里处有一董永湖,湖边汤家老屋村的北面有两座并立的古墓,左边是“汉孝子董公永先代之墓”,右边是“汉孝子董公永墓”。
两墓皆有高耸之石碑,为清代所立,是古孝感八景之一。
③孝子祠。
孝感城关小东门处建有“孝子董公永祠”,原祠正堂立有董永塑像。
据县志记载,孝子董永祠最早建于城关北门,明代迁至文庙东面,与唐代忠臣张汴合祀,改名“孝祠”;清代改建于文昌殿西北门,立匾为“孝子董公永祠”。
现孝子祠在董永公园内,祠内以浮雕形式展示民间传说的16个孝子、孝女的故事,集孝子事迹之大成。
④董永公园。
园址在孝感城北付家冲南端,相传为董永卖身的付员外的家址。
公园占地72亩,以仿古建筑为主,根据神话故事设置了瑶池仙境、槐荫古树、理丝桥、升仙台等景观,美好的景物展示了董永孝敬老人、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使人留连忘返。
4.孝俗感人
孝感人有重孝道的淳厚民风,年俗、婚俗、丧俗、节俗等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每户人家,不论贵贱,堂屋正中都有“天地君亲师”的脾位,把先人放在第四位而加以尊崇。
民间有“上有天大,下有父尊”、“跑到南海拜佛,不如堂前孝母”之说,表示了尊重父母的真诚之心。
父母在,子女活到100岁在家里也不能称老人。
父母亡,要葬之以礼,守孝3年,供饭3年;在守孝期间,子女不能穿红戴绿,赴宴不能坐上席;过年贴对联,第一年为白色,第二年为绿色,第三年为黄色,满三年后才能用红色。
在民族的重大节日里,如过年拜年,在家先要向祖先、向长辈、向父母拜年,然后再出门,初二向舅父拜年,初三向岳父拜年,初四向姑母拜年,事事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
5.孝艺丰硕
据初步考察,孝感民间文艺品种有11种之多,它们中的许多剧目、曲目、节目,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就是宣扬孝文化,宣传父慈子孝、尊老爱幼、忠孝双全的孝亲之情,用孝行来教育孝感的老百姓。
由孝感花鼓戏而成长起来的湖北楚剧,其百演不衰的《槐荫记》、《百日缘》等保留剧目,歌颂董永品德,宣传董永精神,使董永这个人物家喻户晓。
根据黄梅戏拍成的电影《天仙配》,更是把董永故事推向了全国乃至世界。
黄孝大鼓、汉川善书的优秀曲目,如《天雷报》、《清风亭》、《琵琶记》等,唱的是孝子事迹。
三、弘扬孝文化,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只有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我们的文化事业才能健康发展,愈益繁荣”。
1.恢复孝文化的本来面目
在近代,孝文化曾受到极猛烈的冲击,一些人把孝文化贬得一无是处,几乎予以全盘否定,使得孝文化名声不佳,“孝子贤孙”也被赋于蔑视的贬义。
在这种氛围中,孝感被迫改名,董永的遗物也几乎丢失干净。
这种事实的扭曲、思维的变形,如果不予以手术,孝文化的精华也就无法弘扬。
因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还孝文化的本来面目,是当务之急。
事实上,我们共产党人历来讲究敬重父母的民族美德,毛泽东在母亲逝世后写的《祭母文》、朱德写的《母亲的回忆》,惊天动地,感人至深,使人难以忘怀母亲抚育后代的深恩大德。
名正而言顺,曲阜以孔子而名胜,襄樊以诸葛亮而名胜,孝感则应以董永而名胜。
我们应着力弘扬孝文化,让那些仰慕孝文化、怀念古孝子的国内游客、海外游子到孝感来寻根、寻亲、寻孝,来感受唯有孝感这个地方才能感受到的孝文化的亲切的民族感情。
2.发扬孝文化的道德功能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幸福家庭的道德基础。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在儒家的传统学说中,也把“修身、齐家”看作“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积极发扬孝文化的道德功能:一是把教育置于首位,从提高家庭成员素质人手,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培养孝亲之情,养成尊老爱幼、父慈子孝的道德风范,形成家庭的和谐共处;二是把孝文化活动视为载体,从家庭内部到家庭外部,从文明小区到文明城区,从文明城市到文明乡村,开展群众性的孝文化活动,进行家庭道德、人际关系、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和讨论,为孝文化的传统美德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把评比当作动力,通过评比活动,激发家庭成员的角色意识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作为家庭道德建设的内动力。
孝感市1996年评出了十大孝子,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3.展示孝文化在旅游中的魅力
现代旅游已上升到文化的高品位。
只要抓住孝文化这个特色,并使之在孝感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上充分地展现出来,以其独有的民俗魅力和独具的民间特色,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旅游经济就一定会为孝感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①孝文化旅游核心圈。
其地址可选择孝感市城区及近郊。
其内容为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孝感文化的人文景观,包括董永故里、董永墓、孝子祠、董永公园、董永纪念馆,以及董永和七仙女的神话故事传说中所涉及的名胜之地——槐荫树、傅家冲、理丝桥、登仙台、送子处;在此基础上,建一个孝文化博物馆,永久性的展示孝子塑像、孝子事迹、孝子遗物、孝文化研究成果、孝文化研究信息及当代中国和世界尊老爱幼的文明家庭、道德典范,全面显示孝文化的硕果,使其成为弘扬孝文化的中心;孝文化的民间风情,包括年俗中的祭祖活动、节俗中的敬老活动、婚俗中的敬拜活动、丧俗中的守孝活动等,将这些活动集中在一个较大的场地(如孝感市体育场),在孝文化色彩特别浓郁的清明节、端午节、上元节、重阳节,集中演示一番,并作群众性的街头游览,久而久之,加浓色彩,形成规范,说不定会创造出一个深受群众欢迎的孝文化节来。
孝文化的文艺演出,包括楚剧、黄孝大鼓、汉川善书、云梦皮影等民间文艺品种,除经常性地演出一批弘扬孝文化的传统剧目,如《槐荫记》、《百
日缘》、《天仙配》、《琵琶记》、《清风亭》等外,还应创作出一批颂扬新文明的现代剧目,古今结合,并制成电视片,客来则播之,造成一种浓烈的孝文化气氛,就象在庐山看《庐山恋》一样。
②孝文化旅游联手圈。
孝感周边各地,遍布楚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胜地。
东有武汉三国文化的胜观,西有荆州楚国之古城,南有九宫山闯王之墓地,北有诸葛亮躬耕襄阳之隆中。
物华天宝,同孝文化胜地孝感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呈异彩,共为江山添色。
如果孝文化的魅力能把众多的游客首先吸引到孝感来,那么,就可以以孝感为中心,利用现代的交通车船之便,同异地联系,共享中华文明之果,这对孝感市经济的发展,乃至湖北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吕伯凌撰稿)
二、“孝文化”研究缘起
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孝感文化研究》一书中,余章明《“孝文化”研究开发构想》一文对“孝文化”研究在孝感兴起的背景和缘起了大致的介绍:
“孝”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
据考证,孝道成于父系氏族时期;在商代,已把不孝看成是最大的罪行(参见《吕氏春秋·孝行》)。
儒家道统认为“孝”是百行之首,《论语》载:“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舆!”《孝经》更明白地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概括说:“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
《孝经》所讲究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
”(《孙中山选集》之《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王朝无一不主张并实施以孝治天下。
可以说,一方面,“孝”被异化为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维系政权的一个最重要的工具;另一方面,“孝”从它本身意义出发,所包含的尊老、敬老、养老,以及亲亲、爱人、爱国,正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在因素。
因此,孝道已被列为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有关专家指出:孝文化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世界性课题。
孝感是汉孝子董永的故里,孝感因董永等几个孝子的影响而得名。
据考证,东汉前后,这块土地上先后涌现出董永、董黯、黄香、孟宗等几位大孝子。
孝感在1500年前建县时定名“孝昌”,乃“孝子多矣”;而后改名“孝感”,乃取董永行孝感天之意。
孝感人研究、发掘“孝文化”遗产,有条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发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带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已是当今被广泛运用的地域战略。
如山东在这方面甚为重视,在“孔子儒学”、“梁山水浒”的开发利用上就取得了较大成效。
孝文化是孝感地区的一大特色,既弘扬传统美德,又顺乎民心民意,在中国内地、港台地区、东南亚各国都会有影响力。
如果放开思路,围绕“孝”字作文章,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孝感知名度,达到以文化促旅游、促开发、促经济的目的。
近几年,山东、江苏等地都打“董永牌”,争着与董永攀同乡,与孝感争“专利”。
孝感有紧迫感,尽快行动,旨在有所作为。
第四,孝文化研究已经具备一定基础。
早在1994年3月,由孝感日报社发起,召开了首次孝文化研究与开发座谈会,邀请市直党校、师专、宣传文化部门及各县、市、区专家学者30余人,对“孝”的本源及现实意义、孝感地名的由来、孝文化的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撰写论文50余篇;《孝感日报》开辟《孝文化与现代文明》专栏,发稿80余篇;着手筹备成立“孝感市中华孝文化研究会”,建立了与中国内地、港台地区及国外的联系,得到武汉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等高校有关系所专家们的热情支持;台湾《中国晨报》总裁刘恒修先生(湖北天门籍)对此活动尤感兴趣,愿在海峡两岸的交流上尽力。
目前,孝文化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呼声很高,市老联委、孝感日报社等几家在全市组织开展的评现代孝子活动,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参与。
通过对前段研讨活动总结,孝感市形成了孝文化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基本思路与指导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挖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以研究开发孝文化,建设“孝子乡、天仙城、文明市”为整体构想与长远目标,坚持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的原则,对孝文化汲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文明建设服务,为孝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服务;理论研究以考证、探讨孝文化与孝感、孝文化与传统道德、孝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及孝文化的开发利用。
三、董永“孝义”的人民性
汉孝子董永行孝感天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极广,包括孝感在内全国有七个省、十多个市县都有着较丰富的有关董永故事的文物遗迹,“孝感”的地名便由此而得。
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因此而产生的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如《槐荫记》、《天仙配》、《百日缘》等。
在我国儒家经典中,《孝经》即为其中之一。
该书的《开宗明义章》道:“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
”其书还指出:“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人之行莫大于孝”、“明王以孝治天下”、“王行之行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在前人看来,孝是天地的自然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统治天下的重要手段。
尊老敬长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统治者将它作为一种很重要的道德标准,用礼法的驱力,揉以血缘亲情,借人们的孝亲意识,来培养一种逆来顺受的奴性心理,从而达到“移孝于君”的目的。
所以,历代封建统治者力倡孝道,就为董永传说中“孝义”主题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董永所行孝义的人民性,体现在它产生于劳动人民之中。
故事的主人翁董永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而且是一个最下层的贫困农民;它反映的生活也是最普通、最下层的劳动人民生活。
董永一家因战祸沦落异乡,靠帮工度日,父亲劳累一生,到死却无钱下葬,董永只有典卖自身来安葬父亲。
董永的这种行为,正是历史上善良人民的典型代表,其孝义也正是人民理想的寄托。
其次,这个故事的流传也与人民群众的崇敬分不开。
据了解,湖北、江苏、山东、河南、江西、浙江、安微等省都有董永故事的传说和文物。
在古代,被人们所崇敬的伟人死后,各地争相为其立宗祠、修寺庙、标故里,这是因为这些受人崇敬的伟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非常紧密,感情非常深厚。
如果没有人们的自觉行动所给予它的巨大潜力,它是不可能冲破地域界线和走过漫长的时间长河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董永的“孝义”的人民性,这种孝义是与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孝义”有根本区别的,它正是董永故事得以长期、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
董永故事流传下来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我们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事业服务。
(杨友彭赵际玲撰稿)
四、孝感之“名”“惊天地、泣鬼神”
“名气”之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人,可谓“操心也危,虑患也深”。
那么,作为正向中等城市迈步的孝感,知名度又为何物?议论之人恐怕人言人殊:曰孝感麻糖?曰孝感米酒?曰董永故里?曰……答案似是,又非!
孝感之为孝感,有几个特点是颇为世人看重的。
打开孝感的发展史,人们便会发现,与孝感之名有关的几件事,是可以赋得“惊天地、泣鬼神”六个字的。
有人或许说,祖宗能有多少家底,令到今人垂涎?谓予不信,兹举其荦荦大者。
第一个:跟孝感有关的,是大名鼎鼎的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庭”的汉孝子。
董永事虽不见正史,但在其他古籍诸如《搜神记>、《灵芝篇》、《法苑珠林》、《太平御览》以及一些地方志中均有记载。
这位淳朴而憨厚的农夫和美丽的七仙女脍炙人口的故事被编成楚剧、川戏、黄梅戏,乃至拍成影片《天仙配》,可谓家喻户晓,以至今人以“董永故里”做为孝感的代称。
董永稍后,古泽云梦有个年轻人,又一次使安陆郡名闻天下。
此公汉安帝时官至尚书令,颇有政声,不过他的名气倒不在此,而在他为其老父黄香“扇枕温衾”。
有诗云:“冬月温食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黄香在台湾的后裔曾回云梦县城北黄香村祭祖扫墓,并有数度回馈乡里的义举。
更后的三国时代,孟宗先生再一次使本地扬名立万。
孟宗家在今孝昌县周巷镇的哭竹港,其母因病想吃笋,时值隆冬,万物收藏,孟先生嗒然若丧,急得哭将起来,正在嘤嘤之际,竹笋破土而出。
这当然是很令人惊异的事,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也许是植物变异的缘故,因为在植物界,违反节令开花或结果的例子是不少的,但那时候就觉得了不得。
古时人们常常把不可理喻的事附会成是暗中有神相助,“孟宗哭竹冬生笋”的故事便因此传播开来。
清初孝感知县张耀士说:“孝感以永名,而孝感之孝子不独永也。
”的确,为孝感之名作出贡献的还有一人,此公姓董名黯,字叔通,东汉浙江句章人,因其侍母至孝,汉和帝旌表异行,诏拜郎中,不就。
后徙居此间,死后葬邑北30里处。
我们不明白董永和董黯为什么先后都跑到这块地方,许是此间当时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小罢,以致到了南朝孝建元年(454年),孝武帝刘骏在出了几个孝子的安陆郡东部设置一新县,名“孝昌”,以褒扬此地民风之淳。
470年后的五代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更名“孝感”。
一般文献指出孝昌建县是由于孝子董永,但南宋出版的《舆地纪胜》载,孝昌建县是因为孝子董黯,却没有说是董永的缘故。
不管怎样今人只知董永,不知董黯,似乎有点冤哉屈矣。
除董黯之外,以上三位人间至孝被名列到古代第一部孝子集《二十四孝》中。
这些故事彰显于史册,流传于民间,或信史、或逸史、或神话、或传奇,背后都能抽提出千丝万缕可歌可泣、今愁古恨的情愫和诗篇,给人以无限的重读性和想象力。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
二十四孝即有三位出自孝感,“孝文化”之于孝感的确情有独钟,“功不可没”。
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孝”是进入家庭生活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是中华民族累积的一条光芒万丈的人性准则。
孔子说:“孝悌,其为仁之本舆”;墨子指出:“父子不慈孝,天下之害也”;孟子更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人们要努力生产,才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孝敬父母不仅是思想家们的道德见解,而且也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从社会到家庭,“孝敬”作为一种社会公德,成为每个人必须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历史上一些朝代也比较重视“孝治天下”。
《史记》说舜年二十以孝闻,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汉朝更颁布《孝廉法》以选拔官吏,虽则有博学宏词、贤良方正等科,唯以孝廉为重。
孝者,孝悌;廉者,廉洁。
孝则忠君,廉则爱民。
在这种氛围中,历朝历代出现了不少可笑可叹的愚忠、愚孝。
为什么历代政府不去考究有无董永其人,却对董永大加褒扬?为什么明清政府先后几位孝感知县几次三番拜谒董永墓,建祠堂?为什么康熙大帝颁下御书,免除董永故里——董家湖百姓的皇粮?无非是为其统治天下服务,为其治理孝感服务!这种做法当然不足后人法式,却也给我们留下一个问题:古人把孝作为利器用了几千年,为什么到了我们手里却成了一堆废铜乱铁呢?今人为什么不能利用“孝”为市场经济服务呢?
有经济学家据此提出了“文化产业论”,认为下世纪的经济将由文化和产业两部分组成。
正因为其源有自,于是曲阜藉孔子文化而名,运城藉关公文化而名,丰都藉“鬼文化”而名。
鬼,可谓腐朽之物,可是,丰都人却化腐朽为神奇,驱“鬼”为其服务,独树一帜的“鬼文化节”。
那么,孝感也就能够顺理成章地拂去历史的尘埃,“破格”起用这千年的“古董资源”——“孝文化”了。
第二,“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亚洲四小龙、日本以及其他一些东南亚国家,则对中国的儒家文化推崇备至,因而孝文化也将能够引起这些国家的兴趣。
第三,那些仰慕孝文化、怀念古孝子的海内外游子,可以到孝感来寻根、寻亲,寻找未泯的孝文化古风;来感受在湖光山色的怡然中、满目缤纷的陶然中感受不到,唯有在孝感这块土地上才能感受到的孝文化氛围和亲切浓郁的民族亲情。
孝文化——难道不是一个意义隽永而常新、古色古香而魅力长存的话题么!总起而言,有了这些“资源”优势,有了这“中介”魅力,孝感便可以仿效山东维坊的“风筝节”、河南洛阳的“牡丹节”,推出自己的“孝文化节”,以知会天下,通贸兴商;一睹风采,二思开发。
传统暗含着延续和扬弃。
近百年来我们已经剔除了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糟粕,这种剔除工作今后也还要继续做;发掘孝文化,则是对传统的延续,其不仅是修庙、修古迹,还应包括文化内涵的发掘和用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展示,这样,对后代人而言,我们今天的工作成果将成为有价值的“古迹”,民族传统文化也将得以更好的延续。
让孝文化走出故纸堆的“冷宫”,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吸纳时代的新内容,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和发展,目标只有一个:使孝感之名再次生动飞扬起来。
据闻,董永故里已有20几位学者召集了《孝文化与现代文明》研讨会,就孝文化的研究、孝址的拯救、孝俗的恢复等诸多“古为今用”的问题纷纷建言(董想明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