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知识点列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学知识点列表
1、经济与财政的关系
2、财政学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3、市场失灵的表现
4、政府的经济作用
5、政府干预手段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6、什么是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公共需要、私人需要?及区别
7、财政的基本含义是什么?财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8、财政职能
9、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10、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11、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12、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13、公共定价的含义和一般方法
14、财政支出效益的含义、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15、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意义
16、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17、瓦格纳法则的主要观点
18、影响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因素分析
19、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与财政支出结构
20、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属性和项目
21、行政管理费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
22、文科卫支出的经济属性
23、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24、简述政府参与科技活动的理论依据。
25、简述公共卫生必须由政府提供的理论依据。
26、投资与经济发展
27、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是什么?
28、基础设施投资的属性
29、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
30、财政投融资的概念、意义和特点
31、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32、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类型和共同特点
33、养老保险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
34、社会保险体系
35、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36、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37、税收支出的各种形式的含义
38、我国现行的财政收入分类
39、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40、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
41、税收与收费的区别和作用
42、预算外资金的含义、管理的新措施
43、税收的“三性”
44、各种税收术语的含义
45、税收分类
46、税收中的公平和效率
47、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
48、税赋转嫁与归宿的含义和特征
49、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50、有关税负转嫁的政策性问题
51、税收制度的组成和含义
52、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53、我国现行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
54、增值税的计征方法和征收范围和征收方法
55、所得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56、我国现行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
57、分项所得税表
58、国债含义、种类、结构
59、国债负担
60、国债的政策功能
61、国债负担率和国债依存度
62、国债市场的含义和功能
63、国家预算的含义及其类别
64、国家预算原则
65、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66、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67、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
68、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69、财政赤字的计量口径和分类
70、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
71、财政政策定义、目标、工具和手段
72、财政政策的有效组合
第一章
一、名词
公共产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
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有些商品和服务必须由政府系统通过本身的特殊运行机制来提供。
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成为公共产品。
外部效应: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资源配置: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帕雷托效率:又称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
相机抉择: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成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器:凡是业已规定了的、当经济现象达到某一标准就必须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
二、问答题
√一.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我们称之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二.政府干预手段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答: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三.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1、排他性与非排他性;2、竞争性与非竞争性
非竞争性→没有市场提供者→只能由政府提供
非排他性→免费搭车(没有人愿意支付费用)→只能由政府收税
√四.财政的基本含义是什么?财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财政的基本含义:财政就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活动。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2、财政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
3、财政分配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4、财政分配对象是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
财政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五.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答:1.确定财政支出占GDP的合理比例,使之符合高效的资源配置原则;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财政资源内部配置合理化;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补贴、税收政策,引导社会投资的方向,提高社会投资整体效率;
5.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六.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答: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支付来调节
七.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答:1、相机抉择机制,即通过财政预算进行调节;
2、自动稳定机制,即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3、加快公共设施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公共生产:由政府出资(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规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公共选择:公共选择是指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
在财政领域,公共选择表现为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一个过程或机制。
二、简答题
√一.为什么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
答: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
因为:
1、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
2、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它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问题。
√二.说明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答:1、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混合物品:如桥梁、高速公路,无线电频道等。
既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征税弥补成本,免费使用),也可以采取市场提供方式(车辆收费弥补)。
2、具有外部效应的混合物品:如基础科研、医疗保健等。
当外部效应较大时可以视同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其他情况多数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3、国外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
(1)政府授权经营,私人提供;
(2)政府参股,混合提供;
(3)政府补助,私人提供。
√三.试述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答: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1、配置效率标准:社会净效益最大化。
2、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表现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适度问题。
3、实现配置效率的方式:公共选择制度。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购买性支出:就是政府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而发生的财政支出活动,它体现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等。
转移性支出:就是政府向社会成员单方面、无偿的资金转移,它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包括: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利息支出等。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二、问答题
√一.试述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意义。
答:1.购买性支出就是政府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而发生的财政支出活动,它体现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等。
2、转移性支出就是政府向社会成员单方面、无偿的资金转移,它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包括: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利息支出等。
意义:1、财政支出对生产、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但对社会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分配活动,对社会收入分配具有直接的影响,但对生产和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
2、财政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
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购买性支出对政府具有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不需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由政府与微观经
济主体之间的谈判决定,财政支出的效益难以换算,因此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3、财政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
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微观经济主体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不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因此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软的。
4、执行财政职能的侧重点。
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财政活动,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较强;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财政互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二.简述瓦格纳法则的基本原理。
答: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政府活动不断扩张带来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公共支出的增长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
三.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原因是什么?
答: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1.经济性因素。
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整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3.社会性因素。
社会性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这些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四、简述“经济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用经济发展阶段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
他们认为: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必须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社会基础设施,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后,政府投资主要是对私人投资起补充作用,而对经济加强干预就成为公共支出增长的主要动力。
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公共支出逐步转向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并有较快的增长。
第四章
一、简答题
一. 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是什么?
答: 1、购买性支出(与市场的关系)
2、非生产性支出(与生产的关系)
√二.简要分析文科卫支出的经济性质。
答:1、马克思的观点:文教科卫活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文教科卫领域事业费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
2、与生产力的关系:文教科卫活动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有助于改进生产力要素组合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生产性。
3、我国统计上的分类:非生产性支出。
√三.简述政府提供教育服务的理论依据。
答:1、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它使整个社会因受教育者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受益。
2、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的教育机会不公平,政府必须参与教育事业。
3、教育资本市场不完善,需要政府参与教育事业。
√四. 简述公共卫生必须由政府提供的理论依据。
答:1、公共卫生属于具有很强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2、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有助于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减少贫困的问题;
3、由于公共卫生具有不确定的风险性,商业保险在公共卫生领域存在缺陷,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可以发挥社会保险的功能。
√五.简述政府参与科技活动的理论依据。
答:1、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开发活动是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动力;
2、科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很难完全通过市场直接实现有效供给;
3、科技活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要求政府积极参与。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投资乘数:指每增加一元投资所引起的收入增长的倍数。
基础设施: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广义的经济设施还包括无形产品或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
BOT: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有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财政投融资: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或融资的方式,将资金投向社会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
二、问答题:
√一.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是什么?
答:政府部门投资的特点:
1、非政府投资的特点:追求微观上的盈利性;投资项目规模的有限性;投资项目期限的短期性;投资效益的单一性。
2、政府部门投资的特点:投资目标的多样性;投资项目的规模大、期限长;投资方向的特殊性。
√二. 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有哪些?
答:1.政府筹资建设,免费或收费提供
2.私人出资、收费补偿,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收费补偿成本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BOT投资方式
√三.简述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特点。
答:财政对三农投入的一般特点:
1、财政对三农投入的一般特点:履行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职能,提供那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2、财政投资的范围: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教育和培训、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我国对“三农”投入的特殊性
1、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
农产品的供给不稳定,具有周期性特点;农产品的需求相对稳定,二者的矛盾导致农业生产出现不稳定的状态。
2、我国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要求政府对农业进行扶持。
3、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促乡的发展阶段,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试述我国“三农”投入的政策和财政采取的措施。
答:国家的三农投入政策
1、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促乡长效机制。
2、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格局,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3、扩大国家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建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我国财政支农的措施
1、深化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2、调整粮食风险基金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
3、大力支持农业农和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和综合开发的投入。
4、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全面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学杂费。
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6、大力推进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五. 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答: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1.财政投融资是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制度: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社会保障:政府对社会成员在一定条件下给予物质帮助的各种措施。
现收现付制:指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资金。
基金式制度:分为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
完全基金式是指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建立储备基金的目标应当是满足未来向全部受保人支付养老金的资金需要。
部分基金式是一种介于现收现付式和完全基金式之间的一种筹资模式。
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性支出。
财政贴息: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者纳税人的各种税收优惠,从而形成财政收入的损失或放弃。
税收豁免:在一定时期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不予课税,或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以豁免其税收负担。
税收抵免: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的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二、问答题
√一、试述市场经济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
答:1、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矫正市场分配功能;
2、社会保障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
3、社会保障可以弥补私人保险市场缺陷。
√二、论述我国财政补贴改革的基本思路。
答:改革补贴的方式,重新规范补贴的重点和范围。
具体思路:
(1)改革农业补贴方式;
(2)取消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补贴;
(3)改革公用事业补贴;
(4)增加财政对科研的补贴;
(5)运用财政补贴加强环境保护;
(6)运用财政补贴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7)从制度创新入手,提高财政补贴支出效益。
三、简述税式支出的概念及分类。
答:税收支出,就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者纳税人的各种税收优惠,从而形成财政收入的损失或放弃。
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的性质。
税收支出的分类
1、照顾性税收支出: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
2、刺激性税收支出: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
四、简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形成了目前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为基本项目,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助项目的社会保险体系。
√五、论述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一)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财政补贴居民,可以提高居民的购买能力,从而增加有效需求。
2.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财政补贴生产者,可以改变弱势产业的供给状况,增加弱势产业的供给能力。
3.财政补贴可以将外部效应内在化:财政补贴可以矫正外部效应,促进具有外部效应的产业的发展。
(二)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1.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
2.以少量的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4.消除“排挤效应”
5.社会经济稳定的效应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收费:政府模拟私人物品的定价方式所收取的公共物品的价格。
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收入、提取和安排使用的为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二、问答题
一、简述我国财政收入形式分类。
答: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
1、经常性收入:税收、收费
2、临时性收入:债务收入、铸币收入、通货膨胀税
√二、简述税收和收费的差别。
答:税收和收费的区别:
(1)税收一般不规定特殊用途,而收费实行“专项收入、专项使用”。
(2)税收是政府的一般性筹资手段;而收费属于特殊的筹资手段。
(3)税收一般纳入预算内管理;收费可以在预算内和预算外分别管理。
(4)税收的法治性和规范性强,而收费的法治性和规范性较弱。
√三、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二)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三)价格水平
第八章
一、重要名词
税收: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利用政治权力,依据法律法规,强制地、无偿地向经济部门、单位及居民和个人征收货币或实物,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经济行为。
课税对象:指针对什么物品进行课税,即税法规定的课税的目的物。
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的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收的税率。
累进税率:随着课税对象数额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的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全部课税对象适用最高级次税率统一征收。
超额累进税率:课税对象按税额大小划分若干级次,各级次分别按其适用税率计算税额,最后加总计算而得到全部课税对象的应纳税额。
税收公平:指政府征税要使纳税人所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且在纳税人之间保持均衡。
税收效率:指国家征税要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运行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税务的管理效益,包括税收的经济效率和税收的行政管理效率。
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元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直接税与间接税: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不能转嫁的是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