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史上的生活美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
414
美学史上的生活美学
蔡心月① 胡蝶②
(①深圳大学,广东,深圳 518052
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 310018)
一、东方的生活美学
(一)古代东方的生活美学
古代学者日常生活美学的形态主要包括:儒家文化所引导的生活美学,以及他们所推崇的礼俗,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日常生活来体现;道家文化所主导的生活美学,提倡远离尘俗世界,通过对日常世界的超越来获得精神上的逍遥。

中国古代生活美学是在明末发展成熟的。

明末清初江南文人的生命美学既不是儒家的,也不是道家的,也不是两者的融合。

它呈现出一种新的生活形式:一方面,江南的知识分子显得超然脱俗,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特立独行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世俗生活的流连忘返,极尽声色之乐。

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趣”,它与“闲”密切相关。

晚明文人的“闲情”更多地将“乐”转向人的情感生活,形成了融合欲望、情感、道德的个人兴趣。

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闲趣”,不仅强调世俗的享受,沉溺于感官享乐,而且追求超越凡俗,寻求心灵的安宁。

这两个方面相互渗透,体现了晚明的审美趣味,既有典雅又有庸俗。

此外,这两个层次的兴趣指向真实,忠实于身体和精神的真实感情。

(二)现代东方的生活美学
进入新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前沿与国际美学的前沿正日益同步。

当代中国美学正在完成新的创造性转化与创造,这就是以“生活美学”为核心的当代中国美学本体论。

前国际美学学会会长阿诺德·柏林特(Arnold Berleant)认为,“几十年来美学研究的范围急剧放大,不仅仅意味着美学拓展出更大的包容性,还标志着美学研究从‘物体之美’转移到‘经历之美’的方向上来,美学成为解释日常生活的美学。

”[1]
随着生活美学研究的全面兴起,中国本土杂志也纷纷推出了关于“生活美学”的专栏。

2004年底,《文艺争鸣》杂志在第六期推出了题为《新世纪文学理论的生命论》的讨论专栏,发表了八篇文章,开辟了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为主题的学术讨论。

新世纪以来关于中国文艺美学的一场大辩论就此展开。

全国共有十多家报刊介入,发表论文100余篇。

“应该说,这个讨论是‘及物’的,切合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呈现的审美增量的生活趋势,也形成了力图解释‘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文艺美学思潮,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艺美学论战。

”[2]2010年,《文艺争鸣》连续推出多个专辑讨论生活美学问题。

2011年,《文艺争鸣》学术版第一期将生活论美学转向更深层次,如第三期的主题“李泽厚与生活论的美学传统”。

同年,第一期《文艺争鸣》的美术版也以“生活美学”为主题,将这种新的美学视角融入了视觉艺术和造型设计领域。

几十个主题、专辑和学术论文的出现,充分说明了“生活美学”正方兴未艾,具有新的生命力,这一趋势目前仍在继续。

新世纪以来,生活论的转向已经开始成为文艺学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开始,生活美学得到全面的发展。

与此同时,质疑的声音也开始出现,因为“即使是一种生活本体论意义上的‘生活美学’,要取得实效,需要对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审美现象、活动展开系统、深入的专
题研究”,生活美学刚好就走在了这条坚实的道路上。

二、西方的生活美学
(一)古代西方的生活美学
西方美学以古希腊人对审美现象的思考为开端,希腊人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思考:一是形式美,二是艺术美,三是美的本质,其思路是从美的事物深入到美的本质。

毕达哥拉斯把整个宇宙归结为数,受其影响,整个古希腊美的事物,都是按照美的比例而产生的;亚里士多德把诗、画、乐这三种主要的艺术统一加以论述,以摹仿为本质,呈现出一个艺术美的基本结构,并指出了在比例美的基础上的摹仿美;柏拉图曾问,“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美: 美丽的小姐、美丽的竖琴、美丽的商船和战船,以及美丽的追求、美丽的时机……这些明明是不同的事物,为什么可以都叫美呢?”既然,我们称世界各种不同的事物都为美,那么,在这些事物之下,一定有一种东西使它们被称之为美。

用柏拉图的话来讲,这种东西就是美本身,换言之,就是美的本质。

柏拉图美学与其他文化一样,在审美对象上是广义的、相互联系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是美,但在理论框架上,不同于其他文化,具有西方特色,即区分了生活美的本质和具体美。

(二)现代西方的生活美学
21世纪以来,生活美学已成为西方美学界的热门话题。

西方生活美学的内部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一是以凯文·梅尔基奥尼为代表的有限性路径和托马斯·莱迪为代表的扩展性路径之争。

二是以莱迪为代表的审美体验生成的超常模式与以雪莉·欧文、阿托·哈帕拉和斋藤百合子为代表的平常模式之争。

三是以莱迪为代表的主张生活与艺术融合观点与以斋藤百合子为代表的主张生活与艺术分离观点之争。

而与此相关的正是西方生活美学所面临的基本困难:一方面传统审美观念以非功利作为基本态度,审美无论如何都需要规范性的确证;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却是生动的,也可能是平凡的。

对于西方美学研究来说,如何解决审美和生活之间所存在的内部矛盾,这始终是个难题,但它也恰好构成了生活美学的内在张力和发展动力。

如果单是从生活美学的本质来看,“在生活美学之中所欣赏的属性,既不完全是客观的,也不完全是主观的。

它们就是所经验事物的属性,而不是从我们经验世界当中抽离出来的物理对象。

”用价值论的观点来看,西方美学界赋予了生活美学以更新的意义,它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直面大众生活领域:审美并不仅仅被视为是超日常的,它同样也是依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轨迹的,这也旁及到了生活当中的伦理与审美的深层关联。

参考文献:
[1]王确.生活美学的多元对话——“新世纪生活美学转向: 东方与西方对话”国际研讨会综述[J].哲学社会科学,2012(6):289-291.
[2]张未明.想起一些与“生活”有关的短语和诗句[J].文艺争鸣,2010(3).
摘 要:近年来,生活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建构成为国内外美学界热议的话题之一。

生活美学更似于一门行动学和表达学,是人们知识、常识和生活智慧的无意识体现。

人们可以获得美的感受,从而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更加自由美好和充实。

关键词:美学;美学史;生活美学
作者简介:蔡心月(1996-),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法学硕士,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