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堂】池塘里的那些事儿(70717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讲堂】池塘里的那些事儿(707172)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70提高产量的手段(4)
撒石灰。

传统池塘养殖生石灰在池塘中的使用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土壤改良。

在休耕期间的池塘底部土壤中撒入适量的生石灰,既达到杀灭病原生物和野杂鱼虾的作用,更关键的是对池塘底部土壤进行改良,以达到中和有机物质厌氧分解产生的氢离子,调节土壤pH,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又能够利用中和休耕期间底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时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不仅能够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还能增加土壤的碳酸盐碱度,提高池塘生产力。

如果干塘时在池塘土壤中使用的生石灰剂量太大,有可能导致土壤pH太高而影响微生物活性,反而达不到土壤改良的效果。

所以,清塘后使用石灰改良土壤最好使用碳酸钙而不是氧化钙。

二是矫正水质属性。

池塘进水后,使用大剂量的生石灰将水体的pH提高到11 左右。

大多数人认为大剂量使用生石灰的作用是对水体进行消毒,其实不然,其真正的作用是水质属性矫正,使水体更适合于养殖。

诚然,高pH对水体具有消毒、清除杂鱼的作用,
但用生石灰将水体的pH提高到11,将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全部转化为碳酸,并形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钙的共沉淀作用将水源中其它重金属也一起沉淀。

因此生石灰也具有重金属的解毒作用。

此时,无论水体中原来的钙离子有多少,无论是缺乏还是过剩,此时只剩下大约20毫克/升左右的游离钙离子(钙硬度为50毫克碳酸钙/升,以氢氧化钙的形式存在)。

几天之后,水体中的氢氧化钙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氢钙,恢复碱度,pH也回落到正常范围。

三是调节生产力。

在养殖期间,由于钙被生物同化或被底泥交换或被生物沉淀而流失,导致相应的碱度降低。

碱度降低意味着水体无机碳减少而降低光合作用效率,池塘初级生产力下降。

传统池塘养殖生石灰可以“改良水质”和“治疗鱼病”的原理在于恢复和提高池塘初级生产力,提高养殖水体的净化能力,从而达到水好鱼虾好的作用,而不是石灰的“消毒”作用。

我们往往只是简单地从表观看到池塘使用生石灰把鱼虾病
害“治”好了,就认为生石灰是消毒剂。

从此,鱼虾病害防治转向消毒剂研究,并用漂白粉之类的药物替代生石灰,导致水产养殖走上不归路!因为消毒剂促进不能提高初级生产力,甚至还破坏初级生产力。

由于消毒剂不是从本质上解决污染积累的问题,一种病原是压住了,但污染还在,必然导致第二种病原生长,如此反复,最终导致养殖系统崩溃,无
药可治。

71提高产量的手段(5)
揇泥。

传统的池塘养殖基本上可以说都是生态养殖,而且是水陆循环共生系统。

最常见的是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和菜基鱼塘。

这种池塘的淤泥是水生动物、陆生植物交替“轮作”的。

揇泥,就是将水生淤泥变成陆生土壤的过程。

所谓揇泥,就是养殖人员平时对池塘底部土壤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

选择天气良好的中午和下午,划船到池塘中用竹子编的工具将池塘底部的淤泥捞到船上,再把淤泥泼到堤岸上用来给桑叶、甘蔗或蔬菜施肥。

揇泥的具体作用
其一,直接把底部的氧债转移出池塘外,减少池塘对氧的消耗,腾出更多的氧用来承载饲料的投入;
其二,在揇泥的过程中,破坏了泥水界面,促进溶解氧向淤泥深处扩散,提高淤泥的氧化还原点位,避免由于淤泥的氧化还原电位不断降低而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
其三,在揇泥的过程中搅动了淤泥,促使淤泥中的微量元素向水体扩散,起到泥水营养物质交换的作用;可促进藻类的生长和维持藻类种群的稳定,提高天然生产力。

其四,中午或下午表层溶解氧往往偏高,通过揇泥,消耗过高的溶解氧,促进淤泥中的还原物质释放能量,通过微生物好氧分解的作用使这些本来有害的物质进入腐生生物链,转变为养殖动物产品,变废为宝(还原物质—>细菌—>原生动物—>浮
游动物—>鱼虾)。

其五,微生物在利用淤泥释放出来的能量生长的同时,利用水体中的氨氮合成菌体蛋白,不仅促进池塘的氨氮净化,还转化为饵料蛋白,提高了蛋白质的二次利用效率。

揇泥是池塘底部淤泥管理、防止池塘底部恶化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池塘水质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因为底不好,水质必然恶化。

这就是“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泥”的道理。

尽管我们目前也一直强调调水的关键是改底,但采用化学氧化的方法改底只能改善底部的氧化还原电位,而很多其它问题并没有解决。

底排污是目前池塘养殖中替代揇泥的另一种方法,虽然简便快捷,也转移了一部分氧债,但揇泥转移出来的淤泥是作为资源(肥料)使用,是一种良性循环,而大部分底排污所转移出来的淤泥却是直接对大环境的污染,进而破坏整个养殖水资源,对于养殖业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自杀行为!72提高产量的手段(6)多层次混养。

自然界任何一种生物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都在“破坏”自身的生存环境:一方面生存资源被消费,另一方面代谢产物在积累。

所谓生物链,就是一个物种的生存资源得到前置物种的补充,而代谢物能被后续物种的消耗(清理)。

对于生态系统而言,一个物种的代谢废物(或物种本身),就是另一个物种的资源。

所谓生态,就是各物种相互配合、各负其责、
共同完成自然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整个过程。

对于池塘而言,对饲料产生的氮污染的净化,既有光合生物链,由藻类的利用光能开始:16NH4 + 92CO2 + 14HCO3 + 92H2O + H2PO4 —>
C106H263O110N16P + 106O2,
也有腐生生物链,由微生物利用有机物质开始:NH4 +
7.08CH2O + 2.06O2 —> C5H7O2N + 3.07CO2,然后共同进入原生动物—>浮游动物—>鱼虾。

这样,藻类、微生物—> 原生动物—> 浮游动物—> 鱼虾共同构成一个池塘净化系统。

这个系统的效能越高,可承载的饲料也就越多,养殖密度也就越高,产量也就越高。

要维持池塘净化系统的高效和稳定,必须维持系统各环节之间的平衡和稳定。

即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一物种的生物量,受可利用资源数量和代谢废物含量的双重制约。

如果一个物种由于某些原因大量繁殖,将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甚至崩溃。

因此,如何对藻类、微生物生物量的控制、原生动物生物量的控制以及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控制是池塘生态系统稳定和
高效的核心。

老祖宗在长期的水产养殖活动中,采用鲢鱼控制藻类、微生物(小型菌胶团)和原生动物;采用鳙鱼控制微生物(大型菌胶团,含原生动物)和浮游动物;采用底栖鱼类(如鲤鱼、鲮鱼、鲫鱼等)控制底栖动物,使这些鱼类和光合作用构成一个稳定且高效的净化系统。

最典型的草鱼养殖模式——一草带三鲢。

每生产一公斤草鱼,可同时生产三公斤作为净化系统的混养鱼类。

其基本原理是,1000克饲料蛋白投入池塘中,约有250克饲料蛋白被草鱼同化,另外750克饲料蛋白被分解代谢为120克氨氮。

这120克氨氮通过藻类光合作用吸收重新合成藻类蛋白,经过池塘食物链不断周转,最后积累到混养鱼类(鲢鱼、鳙鱼、鲤鱼或鲮鱼和鲫鱼)产品中。

1000克饲料蛋白最终转化为250克草鱼蛋白和750克混养鱼类蛋白。

250:750 = 1:3,也就是一草带三鲢。

当然,随着饲料配方技术的进步,草鱼对饲料蛋白的利用率不断提高,这个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假设草鱼饲料蛋白转化率从25%提高到33.33%,则每公斤草鱼饲料蛋白中有333.33克被草鱼同化,另外666.66克饲料蛋白通过光合作用和生物链积累到混养鱼类的体蛋白中,则养殖模式应该为
333.33:666.66 = 1:2,即一草带二鲢。

多层次混养具有多种功能:
提高碳汇,即将草鱼没有利用的饲料有机碳和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碳尽可能多地转化为混养鱼类肌体,从而提高剩余氧的含量,达到提高饲料承载能力;
提高氮汇,即将草鱼的代谢废物——经藻类光合作用再利用,重新合成饵料蛋白,积累在混养鱼类身上,不仅提高养殖总产量,还降低了废氮对水体的污染;
提高营养素的周转速度。

如果藻类不被鲢鱼或原生动物消费,水体中的各种微量元素将被固定在藻类体内,水体中的微量元素将逐渐减少直至完全缺乏。

微量元素缺乏将导致藻类老化、种群更替,甚至倒藻。

鱼类对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和浮游动物的消费具有促进各种微量元素释放作用。

通过多层次混养,将主养鱼类的有害的代谢产物作为其它生物的营养素加以利用,变废为宝。

同时通过多层次混养,提高了池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转载声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