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一、绝望和苍凉
在张爱玲的作品里,绝望与苍凉充斥其中,很少有大团圆的结局。
这是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书写者,她以老辣犀利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以独有的绝望和苍凉的人生意识揭示了她们的生存困境,表现了她们面对这种困境时的异化以及抗争。
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探索,张爱玲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挖掘女性不能脱离困境的原因,揭示女性在经济、精神上的难以自立,展现女性个性解放的艰难。
女儿,阴影下的生存与毁灭
张爱玲自小生活在一个充满遗少气氛和现代文明相交杂的环境中。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旧式文人加大家族浪荡子式的人物,而母亲和姑姑则是接受了西方文明洗礼的新代人物。
面对这样一种新旧文明“犯冲”的状况,她深深体味到自我在家庭中,她所属的那个没落阶层在社会中,人类在荒凉的时空背景中等诸种失落:这种失落感构成作者的情绪基调,笼罩在作品中,使人物的内心体验都呈现出宿命的虚无感,形成了她作品主题的总特色:悲观、虚无。
我们知道,作家童年的性经验缺失对于作家以后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爱玲自小在豪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
旧式豪门巨族的腐朽生活在她面前上演了一幅幅鸦片烟、姨太太、争遗产、狎妓的丑剧,同时她又经历了父母离异的痛苦,16岁时在“继母”的统治下讨生活。
其间曾被父亲幽禁,“他扬言要用手枪打死我。
”逃离之后,进入母亲的家。
虽然精神上比以前要充实一些,但每每陷入物质困境。
有着彻骨经验的作者,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内容也是极为深刻的。
作为一个爸爸不疼妈妈不爱的女儿,张爱玲笔下的女儿几乎都是不幸的。
川嫦死去的原因
绝望和苍凉是张爱玲作品的底色,也是其笔下女性形象表现出的共同的生存状态。
她们一直笼罩在绝望的挣扎和苍凉的人生况味之中。
自私,是人性的魔障,也是血缘亲情的天敌。
张爱玲尖刻地挑剔着人的生存世相后面隐藏的人性真相,她总是能够发现种种装饰性表象后面隐藏的空虚、自私、盲目。
“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女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选择。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那些没落世家的女孩子,选择结婚,寻找一个依靠,这无论对她们还是对长辈都是最好的选择。
对长辈而言,女孩子嫁得好,既光耀门楣,也免去了女孩子出去工作的耻辱。
而对女孩来说,结婚是最轻松的生存选择。
“女结婚员”对她们嘲讽的有些刻薄,但在嘲讽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她们无奈的同情。
郑川嫦出生于一个典型的落魄世家,在家只是一个弱者的角色,在姐妹的争斗中,她的生命变得毫无华彩。
父母想让她早些离开这个家庭,留学生章云藩来到了她的面前,谈不到爱,也谈不到不爱,因为爱与不爱都是同一个理由,能结婚就是川嫦最大的愿望。
如果川嫦能结婚,也就有了一个好的归宿。
本来是娘家往出推,婆家马上要接收的时候,不幸的是川嫦又生了严重的肺病,一病两年。
爱人的手在自己的胸口上摸着,却是拿着听诊器,脸上一种宗教徒的庄重,川嫦厌恶这种感觉,她感到压抑、悲伤和羞辱。
两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当初说那句“我总是等着你的”人已经有了新的女朋友。
这对她不能不说是致命的打击。
爱情是燃烧生命的激情之火,女孩子活下去的乐趣所在,而她却因为自己的一病不起而失去了。
当她知道云藩身旁有旁的女人的时候,那一连串的反映真叫人心酸。
原本人生了重病,卧床不起就容易产生被世界抛弃的感觉。
家庭拮据,母亲又怕暴露自己的私房钱,不愿拿钱为女儿买药治病。
父亲看到女儿病得不可能好转的时候,恸哭了一场,擦干眼泪说,现在什么年月,当老子的都没钱养姨太太,生病的女儿一天还得吃两个苹果,现在的物价这么高,真是活不起了。
川嫦在父母面前成了拖累。
她终于死去,在她还满怀生的欲望的时候。
悲伤的故事有的时候可以使读者掉眼泪,但冷漠的悲剧却只能让人心寒。
章云藩的移情别恋也是人之常情。
爱情有时候伟大的可以刻骨铭心,有时候也可以很淡漠。
而世界上唯一扭扯不断的就是亲情,而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只是亲人们的自私。
张爱玲在平静的叙述中,充满了对郑先生夫妇的讽刺,无情地揭开了郑家种种装饰性表象后面人性的自私。
血缘亲情也同局外人一样,只能接受虚假的悲哀,而对至亲骨肉表现出的只有冷漠。
张爱玲就是这样,她总是用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讲述,不带过多的感情色彩,平淡的口吻却带着让人心酸的残酷。
葛薇龙的人生转变
在张爱玲的笔下,总是有很多说不尽的苍凉,道不尽的心酸。
无论是哪一种的两性关系,女子的地位总是卑微的;因为心欲,因为生存,女性总是难免悲哀。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就是这一类人物形象的代表。
在小说的开头,葛薇龙还只是个单纯的中学生,为了学业来向姑母梁太太求助。
而在小说的最后,她已俨然是一个浪荡的交际花,彻底沦落了。
从客观上看,这个一开始“行得正,立得正”的少女的堕落,似是为了求得“饮食”的生存而被姑母——荒淫无耻的富孀梁太太作色饵的。
但是事情并不是如此的简单,导致她不堪的处境并不全是外部力量强加给她的,更已内化成她自己的一种心理欲求。
即葛薇龙对于好吃好穿好玩,这些“普通女孩子所憧憬着的一切的迷恋,是止不住的欲望”。
尽管她一直清醒地知道这种堕落的危险,可她还是禁不住的往下掉,难以自拔。
就好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薇龙突然起了疑窦——她生这场病,也许一半是自愿的;也许她下意识的不肯回去,有心延挨着……说着容易,回去做一个新的人……新的生命……她可不像从前那么思想简单了”。
在富有,挥霍无度的姑母梁太太家住了三个月后,原本打算洁身自好,“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
”“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的那个葛薇龙,便被金钱、时装、酒宴、舞会、郊游、青年男子……浸染得飘飘然,完全失去了自我。
在与姑母的争风吃醋中,她爱上了姑母爱不上的浪荡子弟乔琪,却想不到他在与自己幽会的当夜又与侍女睨儿混在一起。
经过一番挣扎之后,口袋空空的她听从了姑母的劝,一边为了钱成为姑母的老情人司徒协的情妇,一方面又把自己嫁出去,成了非钱不娶的乔琪的妻子,而且心甘情愿为姑母所利用,成为她钩钓男人的香饵。
就如原著所说:“从此以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是卖给了梁太太与乔琪,她整天忙着,不是替乔琪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
薇龙的堕落离不开姑母的“栽培”,但更多的是自身的软弱与不坚定。
对挥霍奢华的声色犬马的生活的留恋,对乔琪的畸形爱恋,让她一步步的走向交际花的“征程”,并且难以自拔。
葛薇龙是一个非常清醒的人,对于人世有着深刻的洞察能力,但另一方面,她所有的清醒与精明都是建立在小事聪明大事糊涂的前提下。
她常常在半清醒半糊涂的状态下,就像“麻雀,一步一步试探着用八字步向前走,走了一截子,似乎被这愚笨的绿色给弄糊涂了”。
但却再也没有办法从泥潭中抽身出来。
所以说,葛薇龙是糊涂的!第一,她没意识到,自己来到姑母家,无异于送羊入虎口。
甚至幻想着,姑母会为了亲情而照顾自己。
第二,她明明就知道,乔琪不爱自己,而自己也有机会离开这个糜烂的城市,去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可她却放不下这里的一切,并且最终决定嫁给纨绔子弟乔琪,甘心为了“养家”,为了满足乔琪的欲望,去认认真真地向姑母学习做交际花。
爱错了人,进错了门,再加上自己的执迷不悟,让葛薇龙的悲剧命运,不可逆转。
从姑母劝乔琪娶她的那一番话:“你要钱的目的原是玩,玩得不痛快,要钱做什么?当然过来七八年,薇龙的收入想必大为减色。
等她不能赚钱养家了,你尽可以离婚。
在英国的法律上,离婚是相当困难的,唯一的合法的理由就是犯奸。
你要抓住对方犯奸的证据,那还不容易?”“一席话说得乔琪心悦诚服”。
可以看出,即使小说最后没说,葛薇龙最终也是难逃弃妇的命运。
乔琪娶她是因为他知道葛薇龙爱自己,她离不了自己;而且她好说话,自己不至于受约束。
更重要的是她可以挣钱养家。
而她成了弃妇最后的命运呢?也许会像梁太太一样,但更大的可能是,她连梁太太也做不了。
因为梁太太当初嫁的是一个家财万贯的富翁,可以给她留下一大笔钱财。
而葛薇龙嫁的乔琪却是个兄弟姐妹众多,而且自己本身还得不到父亲宠爱的浪荡子弟。
所以小说最后说:“这一段香港故事,就在这儿结束……薇龙的一炉香,也就快烧完了”。
这就意味着薇龙的人生最后已不再属于她自己。
而到年老色衰时,属于自己的年华,也不会再有什么值得珍惜与牵挂的。
葛薇龙不仅在那个时代悲伤的存在着,在现代社会也大行其道。
那是女性对工作的逃避,对青春的挥霍,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丰富的物质生活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但有的人是凭自己辛勤的工作得到的,有的人却是通过出卖自己实现的。
葛薇龙就是这样一个出卖自己肉体以及灵魂的女人。
长安的人生悲剧
如果说葛薇龙的命运是自己掌握,一步步走向深渊的,那也没有太多值得惋惜的,而长安,仅仅是因为她是曹七巧的女儿。
在母亲活着的时候不能自主,在母亲死后,又按照母亲那条堕落的道路走下去,何其悲哀啊!
长安的出生就注定是一个悲剧,父亲卧病在床,母亲心理扭曲。
从张爱玲对长安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怎么待见她。
鲁迅说过一句最刺骨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可长安生来就在母亲神经质的淫威之下,世上除了和她同病相怜的哥哥,没人能了解她的苦痛。
她很不幸,她也在争取,为了能被童世舫接受,她忍受着折磨去戒大烟。
可戒掉了又怎样呢?还是被母亲阴险的拆散了。
长安是一个逃不出母亲手心的折翼孤鸟。
在长安和母亲七巧之间,因为上学,因为恋爱,产生了一系列矛盾,而最后都以长安的失败而告终。
她的母亲把自己对生活的失望全都发泄到身边的人,她的亲人,她自己的子女身上。
在这种重压下,她的儿女给人一种羸弱的形象,“纸糊的人儿似的”。
连侄子来家里串门,她也想防贼一样防着。
最后弄得那孩子一气之下立即离开她家。
何其过分。
长安要上学了,并不是她的母亲出于关心,而是因为她的哥哥不喜欢上学,
让七巧的脸面没有光彩,所以长安才有了上学的机会。
长安上学之后,身心都有了很大发展,这又让她的母亲心理不舒服,所以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要到学校吵闹。
当时的长安正是敏感的年龄,她受不了母亲的所作所为,就提出不去上学。
或者长安已经感觉到,她的母亲的目的就是不想让她上学,即使她自己不提退学的事,迟早有一天,她的母亲也会逼得她不能上学。
所以,长安就主动对母亲提出退学。
在长安退学之后,七巧还是到学校闹了一场,由此绝了长安再次上学的念头。
出于自尊,长安无论如何不会再到学校去了。
七巧也达到了她的目的。
长安连摆脱母亲出门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让她怎么能有心力摆脱曹七巧的魔掌。
后来因为堂妹长鑫的热心,长安和童世舫恋爱。
在长安和童世舫见面之前,有一段描写。
说约定的时间已经到了,长安还慢慢腾腾不动身。
长馨认为长安是在故意搭架子,对母亲说不想管长安的事了。
长馨的母亲评价说,长安和她母亲七巧一样上不得台面。
这话说的让人很心酸,不由得可怜长安。
但在和童世舫见面后,她的表现是:“在汽车里还是兴兴头头,谈笑风生的,到菜馆子里,突然矜持起来,跟在长馨后面,悄悄掩进了房间,怯怯地褪去了苹果绿鸵鸟毛斗篷,低头端坐,拈了一只杏仁,每隔两分钟轻轻啃去了十分之一,缓缓咀嚼着。
”虽然很做作,但也算矜持稳重,让童世舫觉得长安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由此对长安产生了好感。
长安和童世舫的订婚,是因为七巧病了,没有精力干涉,所以得以顺利进行。
但七巧在病好之后,就开始行使她的权威了。
她自己的爱情不幸,所以对于长安的幸福,千方百计加以破坏。
长安在母亲的干涉下,自动和童世舫提出了分手,长安的做法确实是断送了自己的幸福。
但是,即使长安不提出分手,她和童世舫就能顺利结婚吗?和世舫分手的理由是因为她的母亲,这让男方很难理解。
但她深知母亲的性格,七巧是无论如何不会让女儿如意的。
长安是懦弱了一点,但处于那样的环境,她的行为和做法也只能那样了。
童世舫是因为爱情受到创伤,所以想找一个中国传统的女子做妻子。
他如果知道长安抽鸦片,他是不会和她结婚的。
在童世舫来姜家做客,七巧恶毒的将女儿抽鸦片的事情告诉了他,童世舫这时并没有出于爱情的力量原谅长安,而是从此决绝,再也不和长安联系了。
从这一段描写中可以看出,世舫对长安的爱情,在他知道长安抽鸦片后,已经消失了。
在和童世舫恋爱后,长安想摆脱母亲的阴影,做一个正常的女孩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她忍着极大的痛苦,开始了戒烟。
母亲的讥笑,她全不放在心上,她在全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并且也基本上戒烟成功。
所以说,长安不是一个软弱的女孩子,她有一种韧性,虽受挫折而不屈服,竭力争取自己应得的幸福。
只是她的这种抗争和母亲曹七巧的破坏性比起来,不堪一击。
“当七巧不动声色地向30 岁女儿最佳的求婚者暗示女儿有鸦片烟瘾时,真正展示了中国妇女破碎人格中最为惨烈的图景。
”
长安代表了那类被传统的母性权威压制下成为变态家长的牺牲品,自身追求自由和幸福却得不到出路的女性形象。
文章最后说,七巧过世之后,有人看到长安和一个男子走在街上,这也绝对不可能是她的丈夫,也许只是她花钱养的小白脸。
一生的悲哀,不能不说是母亲生养她,并毁灭她。
(二)妻子,为谋生而扭曲
1.陈思珍的妥协主义
《太太万岁》是关于一个普通人的太太。
上海的弄堂里,一幢房子里就可以有好几个她。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替丈夫吹嘘,替娘家撑场面,周旋于其中。
她的生活充斥着无奈,使人变成狭窄,小气,庸俗,以致于社会上一般人提起“太太”两个字往往都带着点嘲笑的意味。
现代中国对于太太们似乎没有多少期望,除贞操外也很少要求。
而有许多不称职的太太也就安然度过一生。
那些尽责的太太呢,如同这出戏里的陈思珍,在一个半大不小的家庭里周旋着,处处委屈自己,顾全大局,完全沿袭了中国女性几千年走过的路。
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故事,主人公陈思珍是那个时代一位三从四德,品行很好的少奶奶。
她在张爱玲作品众多女主角中,算是一个最不饱满的一个了,但她却是当时中国委曲求全的主妇们的代表。
她对待婆婆孝敬恭顺,对仆人温和体贴,对小姑温柔疼惜,对丈夫柔情扶助。
为了丈夫的事业不惜撒谎骗父亲借钱。
可是丈夫有钱也有了桃花运,把给妻子买的别针都送给了情人,还春风得意的样子。
对妻子推脱冷淡。
这样的男人事业怎么会成功?陈思珍发现丈夫出轨,作为淑女贤妇的她不能去打闹,只能隐忍。
她怕说穿了,丈夫会破罐子破摔,索性来个光明正大。
在她幼年她的父亲也是那样的。
她回娘家和母亲哭诉,父亲去找女婿,反而和他一样找了情人,何其可恨!情人把他们的钱榨干了,就开始下圈套了,还得思珍帮忙收拾烂摊子。
陈思珍屈辱的眼泪只能独自流下,外表还得装得像一个坚强的主妇。
陈思珍帮丈夫解决完情妇的事情,心灰意冷,要和丈夫离婚。
她受不了丈夫无理取闹的责难,身心俱疲了。
她最主要的定位是妻子,可这个妻子做起来,得不到丈夫的怜爱。
作为一个女人,和一个不疼惜自己的人在一起一辈子,为他柴米油盐的精打细算,为他辛苦的生儿育女真的是很不值得。
作为丈夫,“离婚是女人吃亏”,社会又给她们种种荒唐的便利,人生是短促的,摘个把“野花”玩玩才不算辜负良辰美景。
而对于妻子呢,贞洁是她们的本分。
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须从一而终。
在我们谈论女人作为女儿的时候,无论她们多悲惨,都还不至于去忍受男人给的屈辱。
我们必须承认,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男人都比女人占优势。
男人不用每个月来月经,不用生孩子。
在陈思珍那个年代,她做专职太太是父母社会都认为很好的选择。
丈夫尽管有外遇,但迟早都会回来的。
她是明媒正娶的正牌太太。
虽然屈辱,却不至于丢了太太的饭碗。
陈思珍虽然可怜,却有一个最后能回到她身边的丈夫。
比起接下来的两位女性要安稳很多。
2、为“饭票”而追爱的白流苏
白流苏是一个很让人心疼的女性形象,她是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白流苏出生于一个靠遗产生活的清朝遗老家庭中。
离婚后回到娘家,哥嫂花完了她的积蓄后,想把赶出家门。
而白流苏也对这个家庭的一切感到无法忍受的压抑和愤恨。
她知道这个家不能再住了,但是现实状况也随之而来。
“我又没念过两句书,肩又不能挑,手又不能提,我能做什么呢?”白流苏无法养活自己,那么找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男人成为了她最好的选择。
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也因为自己的无依无靠必须聪明。
否则她就不会去勾引别人给妹妹介绍的对象,正如《飘》中郝思嘉的行为。
但郝思嘉的那种大无畏精神是她所不具备的。
白流苏瞻前顾后,但那也是她的生活环境所致。
哥嫂用光她的钱,便想把离婚回家的她赶出家门。
母亲无权无势,只能假装糊涂。
她在白公馆的日子可以用“熬”来形容。
那么尽快找个男人嫁掉则是她最好的选择。
可
是以她的年龄和离婚经历来说,想找一个特别理想的对象是不可能的。
而以她书香门第大家闺秀的身份嫁的太差也有损尊严。
这是范柳元出现了。
他无论在相貌年龄身材家世上都是与她相配的。
可是最大的悲哀是范柳元和白瑞德一样只是想找情妇。
世上有一见钟情,而他们绝对不是。
白流苏跟随范是因为范可以给她物质上的满足,使她免收家里人的白眼。
脱离那个让她心寒的家。
范柳原在经济上的优势,使他在心理上也产生一定的优势。
他可以游戏人生、可以吟风弄月、可以欲擒故纵、可以漫不经心。
他想让白流苏成为自己的情人却又不明说,只是恼恨白流苏不懂自己,恼恨她不放下大家淑女的架子,甚至故意与萨黑夷妮公主厮混在一起,让白流苏吃醋。
而白流苏在这场爱情搏羿中胜算并不大。
她已经迈出家门,再也回不去了。
她必须处心积虑去赢得这场婚姻以改变自己的人生窘况。
范柳原是她唯一的机会。
她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范柳原喜欢的那种中国女性含蓄、温婉、矜持的“美色”了。
可以说,白流苏是在进行一场赌博。
显然,在这场金钱与美色的搏羿中,白流苏注定了要失败。
因为她已经快三十岁了,已经没有多少美色资本可以挥霍了。
白流苏不得不抓住这仅有的机会,委身于做范柳原的情人。
一个星期后,范柳原就把白流苏抛弃在一所空房子里。
这似乎也是白流苏意料中的结果。
她知道自己不可能长期抓住范柳原的心,但她用暂时的经济保障来自我安慰。
“总之,没有婚姻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啊,管它呢?……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这点她知道她可以放心!”
女人最悲哀的事情就是给男人做情妇,她也许是被他爱着,也许只是他的性爱工具。
经济上的安全并没有给白流苏带来幸福感因为在没有爱情的性爱关系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无尽的黑暗。
“她怎样消磨这以后的岁月?找徐太太打牌去?看戏?然后胼戏子、抽鸦片,往姨太太们的路上走?她突然站住了,挺着胸,两足平在背后紧紧互扭着。
那倒不至于!她不是那种下流的人,她管得住自己。
但是……她管得住自己不发疯么?楼上品字式的三间房,楼下品字式的三间房,全是堂堂地点着灯,新打了蜡的地板,照得雪亮,没有人影,一间又一间,呼喊着空虚……”小说中的这段话是如此细腻而深刻地写出了白流苏在得到经济保障之后无尽的空虚和恐惧。
“流苏躺在床上,又想下去关灯,又动弹不得”。
白流苏把身体交给了男人,却丢掉了灵魂。
这样的结局必然是痛苦、悲剧性的。
这反映了张爱玲对女性悲剧性命运独特的思考。
我不想谈论他们的最后,因为意外的战争而结婚。
白流苏得到了她想要的安全感。
我想说的是白流苏这一路走来的心酸和不确定。
相信没有几个女人会希望和自己在一起的是个感情高手,因为如果是,很可能你也是他众多玩伴中的一个。
白流苏离开家到香港就是和自己赌了一场,如果能结婚,自己有了依靠,不能,回家被大家接着嘲笑白眼。
可怜的女人,可怜的流苏孤军奋战,没有人帮她,没有人爱惜她。
她所追求的“爱人”一直在和她耍手段。
在异乡和一个自己不了解也摸不透的男人暧昧调情,这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张爱玲的文字里充满了苍凉,她总是把最丑陋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流苏就是这样一种符号——无所谓有没有爱,只要能够给她经济上的安全,即使是做情妇,即使屈辱的接受现实,她也愿意。
3、精神扭曲的顾曼璐
“她身穿一件苹果绿软缎长旗袍,倒有八成新,只是腰际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那是跳舞的时候人家手汗印上去的。
衣裳上忽然现出这样一只淡黑色的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