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潭县新世纪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潭新世纪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年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
1.改革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

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
①改革就是要彻底地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
②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④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的目的是革除旧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从而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统治者的统治,改革不同于革命,一般是统治者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进行,但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所以②③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答案选B。

考点:改革的含义
点评: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梭伦因改革而被流放。

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 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 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 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 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说明改革必然遇到很大的阻力,改革家需要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A说法绝对,并非改革者都不会有好结果;B说法也不对,改革者不能只想到明哲保身;D不对,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但也不能激进。

考点:古代改革
点评: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3)改革的措施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5)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6)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3.有学者说,梭伦改革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

使雅典阶级结构发展为贵族奴隶主、工商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其中,“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的举措是
A. 废除债务奴隶制
B.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 推行陶片放逐法
D. 建立五百人议事会
【答案】A
【解析】
废除债务奴隶制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脱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
成了民主政治必备的公民群体,从而“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财产等级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推行陶片放逐法属于克里斯提尼改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建立五百人议事会也属于克里斯提尼改革,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4.梭伦在担任执政官期间,曾立法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这一规定旨在用法律来
A. 赋予公民国家主人的地位
B. 引导公民切实关心国事
C. 培养公民见义勇为的品质
D. 冲破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的目的是使得雅典公民积极参加党派争论,关心国事,从而大大地促进了雅典城邦的民主风气,B正确;材料的目的是培养公民积极参政的意识,不是赋予公民国家主人的地位,A错误;材料中法律的目的不是培养公民见义勇为的品质,C错误;冲破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是实行的财产等级制度,D错误。

5.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 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 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 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 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是针对“谷贱伤农”提出的;以盗法为《法经》首篇主要目的是用刑法来维持社会秩序,加强君权。

结合两则材料可以判断农民因谷贱破产沦为盗贼,所以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故选B。

A项不是盗贼出现的主要原因;C项明显的错误;D 项说法错误,导致礼乐制度破坏的并不是重农抑商政策。

6.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这种变化
A. 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 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 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 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描述的是商鞅变法废除了大家庭制度,实行分户别居,成年或者已婚的一定要另立门户,把家庭单位缩小到最小,这样就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正确的选项是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

7.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

这次变法使秦国
A. 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
B. 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 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
D. 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D
【解析】
商鞅变法最大作用是在战国纷争的时代,促使秦国富国强兵,实现了争霸的实力,D正确;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A、B错误;百家争鸣是商鞅变法的背景,C错误。

8.战国时期被“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冲击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井田制
D. 世卿世禄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禅让制属于夏朝之前实行的首领承让的制度,A错误;王位世袭制不受到军功的影响,B错误;井田制属于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不符合题意,C错误;世卿世禄制属于贵族按照血缘关系享受的特权制度,“有功者显荣”以军功作为受封的标准,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影响,是对该制度的最大冲击,故D项正确。

9.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 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 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 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 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均田制是把国家拥有的荒地分给农民,排除A;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等,可知均田制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B 正确;C项“完全取消”说法错误;均田制有具体的授田规定,排除D。

故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
10.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 吏治清明
B. 粮食产量增加
C. 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
D.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俸禄制和均田制作用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可知本题共涉及了孝文帝的两项改革措施:俸禄制和均田制,A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C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

俸禄制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规定农民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
11.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魏时开凿的,但是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

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 汉化政策的影响
D. 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答案】C
【解析】
石窟艺术是佛教发展的表现,但材料不是讨论石窟艺术发展的整体原因,排除A;北魏统一是修建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政治前提,并不是其风格转变的主要因素,排除B;迁都洛阳是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改革加强了鲜卑族汉化的程度,在佛教艺术上也反映出,佛教雕塑越来越接近汉文化,故选C。

雕刻工匠水平,只是片面的理解,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石窟艺术,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事实来分析材料。

12.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 缓和民族矛盾
B. 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 平息阶级矛盾
D. 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答案】B
【解析】
孝文帝之所以这么做,是想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因而只有B符合题意;AC项包含在B项之中;D项错误,汉化政策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排除。

13.北宋诗人苏舜钦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

”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之,而雇人荷之。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
A. 冗官
B. 冗兵
C. 积贫
D. 积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指出北宋的士兵“衣服举措不类军兵”,雇人持被、荷粮,反映了北宋时期军队战斗力低下。

导致在同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胜少败多,形成“积弱”局面。

故选D。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点评:北宋时期“积弱”的原因有:
1、集中军权。

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

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

14.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这说明王安石()
A. 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 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 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 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答案】C
【解析】
材料“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反映了王安石主张教育为国家之用,说明他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墨家的思想,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而是体现了实用的教育思想,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王安石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故D错误。

故选C。

15.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

这说明
A. 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
B. 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
C. 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
D. 梁启超指出了壬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市易法是指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免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保甲法使壮丁受到了军事训练,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体现了“警察”的作用;故这些措施反映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A项正确。

材料反映梁启超赞扬王安石的做法,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而不是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故C
项错误。

材料涉及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没有涉及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故D项错误。

16.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

”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 青苗法、募役法
D. 免役法、更戍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A、B、C、措施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故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7.“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努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

”这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
A. 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B. 完全违背了封建主的利益
C. 不能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
D. 既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主的利益,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一张脸孔望着未来”是指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是指农奴制的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没有使俄国的专制制度发生本质性的改变,这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主的利益,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正确;俄国农奴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维护了封建主的利益,故AB项错误;俄国农奴制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映了资产阶
级的利益,故C项错误。

【点睛】“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行和局限性。

18.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

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

”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 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B. 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C. 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D. 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
“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意在强调农奴也获得了人身自由,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完全摆脱”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俄国仍然是沙皇专制统治,并未结束沙皇统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9.19世纪,俄国地主们说:“买打谷机要花钱,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但农民的劳动却不用花一分钱。

”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 农奴制在19世纪的俄国依然盛行
B. 19世纪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
C. 在农奴制下农奴主占有农奴的劳动成果
D. 19世纪俄国农奴使用的劳动工具非常简单
【答案】B
【解析】
材料“农民的劳动却不用花一分钱”反映了俄国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说明19世纪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农奴制在19世纪的俄国依然盛行,故A错误;农奴主占有农奴的劳动成果,不属于实质问题,故C错误;材料并未反映19世纪俄国农奴使用的劳动工具非常简单,故D错误。

故选B。

20.1861年,一位俄国人说:“皇上已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人们所梦想和需要的……”以下观点最能充分佐证该说法的是
A.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的
B. 农民仍然很穷困
C. 农民必须高价赎买份地
D. 农奴脱离村社管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D项说法错误,在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农民仍然要受村社的限制,所以排除D 项。

A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题干表明农奴制改革使人们不满意,所以排除A 项。

B项是改革的影响,不是内容,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21.7月9日是“黑船来航”事件纪念日。

每年这一天,位于东京湾入口处的横须贺都会举行“开国祭”,以纪念这个意义重大的日子。

这一纪念活动表明“黑船事件”
A. 开启了日本的近代史
B. 开启了日本工业革命的进程
C. 结束了德川幕府的统治
D. 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黑船事件”结束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历史,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但客观上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的觉醒,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史的开端,故A项正确;B项夸大了“黑船事件”的作用,不符合材料主旨;倒幕运动推翻了德川幕府统治,故C项错误;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与“纪念”“开国祭”等题干信息不符,D错误。

22.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过程中,严复在《孟德斯鸠法意》卷五按语中指出:"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

”严复这段按语旨在
A. 阐释中国的国情
B. 认清中国历史特点
C. 强调家国的一致
D. 激发民众国家观念
【答案】D
【解析】
“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说明民众没有国家的观念,只关注家的个体,显然是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D正确;A和B不是严复思想主要观点;家国一致思想不是材料体现主旨,C错误。

23.描述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成果时,共同采用的关键词是
A. 政治民主
B. 民族独立
C. 富国强兵
D. 近代工业
【答案】D
【解析】
政治民主只符合俄国1861年改革,民族独立和富国强兵只符合日本明治维新,近代工业是三个国家的共同点,上述国家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促进了本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故D正确。

24.范文澜曾指出:维新变法使“学问分子从此在封建思想里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比起完整封建思想来,应该说行进了一步”。

这实际上是肯定了维新变法
A. 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 引起了洋务阵营的分化
D. 实现了社会政治变革
【答案】A
【解析】
根据“学问分子从此在封建思想里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比起完整封建思想来,应该说行进了一步”,说明该评论实际上是肯定维新变法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是从思想方面来讨论的,排除B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蒸汽机=水排+风箱。

他想用这一公式说明,没有中国古代技术成就,西方近代革命的心脏——蒸汽机是不可能被发明的。

从蒸汽机的关键结构看,“风箱”解决了双作式阀门问题,而“水排”则提供了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之间的转换设备。

“风箱”是我国宋代发明,尔后传到西方,18世纪在欧洲普遍应用,而
“水排”在1900多年前就在我国出现,《后汉书·杜诗传》中有明确记载。

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古代先进的技术已经为蒸汽机发明打下了基础,但最早发明“风箱”和“水排”的中国人却没有制造出蒸汽机。

——薛依群《谁让我们与蒸汽机擦肩而过》材料二熟练技术工人的缺乏使得蒸汽机的制造和日常维护在人手上显得捉襟见肘,蒸汽机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就很难在全行业得到推广使用。

对于那些资本规模较小的工厂主而言,在他们积累足够资本之前只能推迟或者引进很少的蒸汽机。

正如钱乘旦教授所说:“每当蒸汽机发生严重故障,瓦特都要亲自去用户那里维修,这样自然会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不敢贸然购买蒸汽机,这种局面要等到机工成长起来及机械学成为完整科学,机器工业成为新一代工业部门才能转变,而这就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时间。

”总之,19世纪30年代前的很长时间内,作为新鲜事物的瓦特蒸汽机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被所有人接受。

卢德运动中的手工劳动者将瓦特蒸汽机等机器视为抢夺自己饭碗的“敌人”予以破坏。

——摘编自高宁波《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推广使用缓慢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和西方近代科技的相同影响。

【答案】(1)特点: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逐渐落后;技术零散,未形成逻辑化的、系统的科学体系;未转化为近代科技;为西方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2)问题:熟练技术工人匮乏;机器制造业不成熟,生产进程缓慢;维护和修理困难;资本的投入不足;手工劳动者的抵制。

影响: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对世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都对人类文明有者广泛的影响;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没有中国古代技术成就,西方近代革命的心脏——蒸汽机是不可能被发明的”“古代先进的技术已经为蒸汽机发明打下了基础,但最早发明“风箱”和“水排”的中国人却没有制造出蒸汽机”的信息并结合古代科技特点归纳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熟练技术工人的缺乏使得蒸汽机的制造和日常维护在人手上显得捉襟见肘”“瓦特都要亲自去用户那里维修”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对世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人类文明有着广泛的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