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教案一等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教案一
等奖
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教案
17猫
学习目标
1.了解及其作品;熟读课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着重揣摩对动物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3.学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树立不主观臆断的意识。

(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的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

二、学习指导(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污涩(sè)怂恿(sǒngyǒng)虐待(nüè)
蜷伏(quán)惩戒(chéng)怅然(chàng)
诅骂(zǔ)红绫(líng)
2.理解词义
(1)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2)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3)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4)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5)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6)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3.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

作家、翻译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4.背景链接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面对不会说话的猫,“我”因“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
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找出起止段落,并划分文章结构。

【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3—14段):写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养第三只猫的经过,以及“我”为冤枉了第三只猫而难过自责。

2.文中写了“我”几次养猫的经历?结局怎样?
【点拨】三次;失踪或死亡。

3.找出描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的词语、句子。

【点拨】
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
来历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张妈捡来的
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浑身黄色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后来吃胖了
性情活泼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宠物宠物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病死被一个路人捉去了被我打伤致死
四、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第一只猫的故事
猫第二部分(第3—14段):介绍第二只猫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介绍第三只猫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第一课时的讲解,我们对猫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的第二课时,相信大家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学习指导(二)
(一)品读第一部分
1.是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具体怎样?
【点拨】从“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

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懒惰,郁闷。

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2.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点拨】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个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3.这只猫的结局怎样?家里人的态度又是怎样?
【点拨】这只猫最终病死了。

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二)品评第二部分
1.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

【点拨】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

“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出它的性情;“会爬树”“会捉蝴蝶”“会捉老鼠”等表现出它的本领。

2.这只猫的结局怎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点拨】这只猫最终亡失了。

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三)赏析第三部分
1.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点拨】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

如:“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忧郁”“懒惰”。

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点拨】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

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此次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所以深感内疚和自责。

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四)细读课文,美点揣摩
1.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点拨】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猫都是主人因喜爱而要来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游玩,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

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这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

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被全家视若珍宝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难看出,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受的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受冷遇,是酿成它悲剧的直接原因。

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故事推到高潮“芙蓉鸟事件”。

在这个事件中,猫的负屈含冤与“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点拨】养第一只猫时,三妹追小猫玩,“我”微笑着看,当她报告猫的死讯时,“我”感到“酸辛”。

养第二只猫时,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

随着猫亡失消息的证实,“我”也“怅然地,愤恨地”。

第三次养猫感情波动幅度更大。

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

打了它之后“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直到发现另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地难过”“难过得多”。

文章的主题,正是通过对“我”一系列复杂感情变化的细节描写来不断升华的。

(五)主题探讨
这篇散文描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之情,进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事不能主观
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如果被冤枉的一方没有机会辩解,那更会让自己良心难安。

三、板书设计
第一只猫:可爱小猫因病亡→酸辛、
难过(首次养猫)
猫第二只猫:活泼有趣却亡失→怅然、拒绝主观臆断
愤恨(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平白无故蒙冤屈→难过、
愧疚(永不养猫)
四、拓展延伸
关于误解的格言警句
1.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不要因误解而放弃。

——曾仕强
2.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将自己的创作冲动误解为创作才能。

——钱钟书《围城》
3.起支配作用的自私欲常常被误解为一个人投身人类事业的神圣热忱。

——埃•哈伯特
4.承认自己也许会弄错,就能避免争论,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有错。

——戴尔•卡耐基
5.人遇误解休怨恨,物过严冬即回春。

——《格言集锦》
6.误解,圣解也!——钱钟书《围城》
7.对于诗人来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由于误解而受到钦佩。

——科克托
8.谁要是选择吝啬鬼做朋友或信赖自私和怯懦者的虚假友谊,谁就有被误解的可能。

——托•布朗
9.即使是最神圣的友谊里也可能潜藏着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不能猜测出朋友的秘密而误解了他。

——贝多芬
10.朋友间有误会应当坦率地交换看法,不可背地诽谤;有过失应当面规劝之,在背后则应赞扬他的优点。

——贝原益轩
2、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动物笑谈》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悟课文,品味课文诙谐风趣的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
训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关心动物、热爱动物的情感;学习科学工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重点难点】
1.体会幽默的语言风格。

2.学习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场景的方法,品味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飞禽走兽,鸟兽虫鱼,无一不是大自然的精灵,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杰作,无一不是与人类共同生存的朋友。

只有拥有一颗博爱之心,善待动物,师法自然,从动物身上汲取生存的智慧,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一切,更好地认识和完善人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奥地利动物行为家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学习动物和人类之间的趣事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用一个词概括全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笑谈。

(2)简述文章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发生的一些趣事:匍匐在草丛里学母水鸭的叫声,带着一群由人工孵卵器养出的小凫;在众目睽睽下“我”学大鹦鹉的叫声,把它从遥远的空中唤到自己身边;大鹦鹉“可可”咬扣子、缠毛线的恶作剧。

三、合作探究
1.文章写了“我”在研究动物行为时的一些趣事,谈谈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学生自由畅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读完课文,你是不是也觉得很好笑呢?探讨一下你对这篇文章内容的看法。

(1)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的“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很容易把他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由此产生喜剧的效果。

(2)可爱的动物们有时像捣乱的孩子一样搞恶作剧,让人生气之余也忍俊不禁。

四、重点赏析
1.如何理解“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这句话?
明确:科学工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有时为了真理的探究,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与动物们打成一片。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本文与《老人与海鸥》,你认为哪一篇文章更感人?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强求一致,言之有理即可)
明确:这两篇文章都写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但情节差别较大。

《老人与海鸥》表达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海鸥对老人震撼的情。

本文笑谈动物,写出了在研究动物过程中发生的趣事,抒发了对动物的热爱。

六、总结反思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以谈谈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动物的伤害,让我们共同保护人类的好朋友。

七、布置作业
请掬起你脑海里那思维的浪花,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你与动物之间有趣的故事。

3、部编版语文七上《狼》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课文中一些重要实词的含义及其用法。

3.准确、形象地复述课文内容,朗读、背诵全文。

4.成语积累。

【重点难点】
1.课文寓意的理解及其意义。

2.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狼的图像,给学生一个形象、直观的感受;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介绍有关狼的情况。

播放狼的图像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生疏的词语,大家讨论。

2.展示电脑投影,点拨、理解重点实词的含义并积累相关成语:
顾野有麦场(瞻前顾后) 场主积薪其中(杯水车薪)
恐前后受其敌(腹背受敌) 屠乃奔倚其下(倚仗人势)
眈眈相向(虎视眈眈) 意暇甚(目不暇接)
其一犬坐于前(犬马之劳)
3.学生四人一组,互相展示自己创作的图画,并根据图画讲解故事内容。

4.选取极富想象力、生动有趣的图画,由创进行讲解、交流。

展示电脑投影
三、研讨练习
1.课文写了两只狼和一个屠.户0之间的一场较量,从课文中找出较量双方各自占据的不同的客观条件,并加以分析。

提示:从时间、地点、力量悬殊以及物资等几方面加以考虑、分析。

2.双方在主观态度上采取了什么方式进行较量?(从课文中找出,加以分析)
提示:①屠投以骨,再投骨,直至骨尽;两狼并驱如故,缀行甚远。

②屠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狼前后夹击,欲置人于死地。

3.狼很狡猾,也善用心计,较量的结果却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

你认为狼被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谈谈从中得到的启发。

提示:从“狼”得骨后仍缀行不止进行思考,抓住其贪婪、凶狠的本性加以分析。

(有关学生得到的启发,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及时进行点拨,可由此及彼,略加深入、延伸)
4.联系和作品思考,想通过《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要求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
提示:从的生平、《聊斋志异》的主题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等角度来思考。

(有关、作品的介绍以学生的讲解为主,教师只做简单的补充,不必过多,也不必过详)
四、拓展延伸
根据搜集的资料,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写一篇关于“狼”的简短的报告,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绍狼,全班交流。

五、布置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

2.查找与“狼”有关的成语,写在笔记本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