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苏高考高分作文(15篇)【高考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江苏高考高分作文(15篇)【高考作文】
(一)一叶知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可见无论是一沙一木,还是一叶一花,总在细枝末节处隐现端倪。
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改变了整个山洞的环境,迫使那些斑斓的大蝴蝶只能另寻栖所。
一叶零落,便知秋天将至。
的确,注重细节需要有如“尘”的心思。
这是一门洞察世事的学问,并非机械地观察记录,也不是四处探听偷窥,而是以一种至情至性的眼光来看待万物。
这几位朋友,在进洞前只有对大蝴蝶的好奇和探索,全无对生命的尊重,因而他们贸然点燃蜡烛。
如“尘”的心思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心灵探索,并不是高等生物对低等生物的征服。
“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这是苏轼对于生命的大度。
这位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真男儿,心中也有这种如“尘”的时刻。
不过,此情并不令人费解,倘若没有这等如“尘”的心思,又怎能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绵绵无绝的佳句?
心思如“尘”,不仅需要“怜蛾不点灯”的大度与包容,还需要我们有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
当我们有了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时,才真正明白细节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力量,因为它可以使我们看得更多,看得更远。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独具慧眼,从一花一叶之中,看到比凡人深得
多也远得多的东西。
懂得细节的人,往往能占尽先机。
但凡有智慧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先知性。
同为凡人,为何他们会有这种先知性?究其原因,是他们触碰到时代的脉博和神经,从细节出发,观凡人之不能观,悟常人之不能悟。
细节,总是腐朽事物的报丧者、新鲜事物的召唤人。
当宗法制度在第一个诸侯国被破坏时,当文字狱兴起、抓起第一个书生时,当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第一个民众时,当中国国门第一次被外国列强打开缝隙时,这些细小的迹象都预示着某种地覆天翻,而有智慧的中国人会毫不犹豫地见微知著,迎接变化,抓住机遇,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驱者。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
”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但凡心中怀有大爱又能关注细节的人,必能为时代所成就进而成就一个时代。
(二)拒绝“平庸之恶”
大千世界,宇宙万物间都存在着细微却不容忽视的联系,轻牵一角,或许也会导致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效果。
因此,每个看似无心的举动,都有可能对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西谚有云: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
当我们纷纷抱怨社会道德的滑坡时,当我们满怀怨气地仇视着各种不良行为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抑或我们有没有纵容助长过这类的“恶”呢?
美国作家阿法特曾提出一个概念:群氓。
这个词,是指普通大众
集体无意识地作恶却丝毫不觉愧疚。
必然的,这种行为不仅使家国蒙受损失,更会麻痹人们的心灵,须知,此词在中国是颇为适用的。
无论是高速公路上货车翻车引来成百农民哄抢柑橘,还是许多居民每人拿走一块砖致使雷峰塔的倒塌,抑或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式过马路”,无一不是“群氓”品行的体现。
似乎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这样的印象:官是恶的、贪婪的,而民是善的、无辜的。
这种想法,显然有点不全面。
当个人被裹挟在群体之中时,他便会认为跟随众人所做之事无可非议,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作恶,这是多么可怕又可悲的事情!而“法不责众”的观念,更成了助长这种“平庸之恶”的借口。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如今的中国人民已不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麻木看客。
然而,一些人却日渐堕入一个更加荒诞的怪圈。
所以,我们必须自省,分清善恶,坚持自我。
光说不做是没有用的,口头上“感动中国”绝对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
当然,我们更应当看到希望的曙光。
如今网络的发展,也使得正能量被广泛地传播;多少温暖感人的故事,为我们带来了黎明的脉息。
随着越来越多人的觉悟,中国正向着文明大国之梦迈着坚定的步伐。
仅仅做到“勿以恶小而不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做到“勿以善小而为之”,中国社会的面貌才会有真正的改观。
拒绝“平庸之恶”,养一身浩然正气,和整个国家一起走在追梦之路上,必能见到明日的灿烂朝阳。
(三)不深不浅种荷花
犹记以前读川端康成的《雪国》,梦中都回荡着那和服女子的温润笑靥,便痴痴地到花市上买了株樱花来,也盼着一日如霞烟云可映着我家屋檐。
谁想不几日,那花竟死了。
老农听着我的叙述,微微地笑:“樱花怎么能那么养呢?它有自己的种法。
”
那一刻,我猛然间开悟,原来世间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惟有适合自己才可开出一片繁华,否则生且不易,又何来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
想来又有多少人沉迷于仿效他人的热潮,丢了自我?塞辛格《麦田上的守望者》风靡一时,大街上戴鸭舌帽穿风衣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歌德为慰藉自己的书出版,一时自杀又成为一种时尚。
当时尚的潮流席卷于世,当喧哗与骚动潮水般涌来,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与自信,坚持自己,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蝶翼翩翩,这群精灵懂得避开烛光,不做那扑火的飞蛾,而去尽情享受自己的幽暗。
我们为人处世亦该如此。
古人诗云:“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便深谙为人之道。
何处种菱何处种稻与如何摆放我们的心灵原本是一个道理。
大时代的喧哗与骚动原本与你无干,你只养一池心莲,自守一树清凉,便自得其所,岂不快哉?
人生如雪中观鹤,有清净,亦有混杂。
前者心思明亮,不掺一丝杂质,如弘一大师一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天地间便盈满了纯净。
后者则有污浊有沼气。
人活于世,不求随波逐流,便如一朵墨梅,可
静静绽放于生命的绢帛。
再想古代士子熬得十年寒窗,只求一举成名天下知,竟是痴了。
生不用封万户侯,只求如徐霞客,遍览名山大川,一仆一驴,一笔一绢,任他世事烦扰,我自有天枕地床;更无需黄袍加身,便如蒲松龄“老于世情乃得巧,昧于世情则得拙”,他秉持一拙所自安的生命准则,在野狐鬼妖间荷有一颗天籁自鸣、童真满掬的心灵,给无数士子以“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想象。
天籁自鸣,不择好音。
为人处世,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即使荆棘满生,亦可步步生莲,脚下生风。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也痴了,且让那花睡去,明朝醒来,又可开得一片春天。
(四)寻
有这样一段故事,说几个人在一个山洞中发现了许多大蝴蝶,即使他们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它们,却还是因为几支蜡烛坏了事。
这事,肯定没有发生在某些智慧的中国人眼前。
要是碰上他们,简单了去了:叫上一票人,把那些大扑腾蛾子全泡进福尔马林,一百年这颜色都不会掉;再给它粘回墙上,嗬,那叫一个壮观。
啥?不像活的?简单,装俩风机,吹扑腾起来不就完事了么!
洞外边搞上个售票点,再打上几个广告:“××山蝴蝶洞”。
这一年,光卖盒饭就得有好几百万的赚头了吧?
遇上个有心的老板,直接造成个“蝶界”或者“蝴蝶主题公园”,也不
是什么难事。
我当然没有在说笑,这码事在咱们周围并非少见。
“××故居”,已然遍布全国。
某市更以保护文化遗产为由,将杜甫的故居拆掉,又在郊外重建了。
这杜甫的故居是真是假暂且不论,但怎么总让人觉得跟做标本似的,还能叫“故居”吗?
不知哪位仁兄说过,“美丽的东西总是脆弱的”,再怎么保护总会有消失的一天。
罗马人明显比咱们看得开,那些古时的遗迹,就在城内:柱子倒了,没有人去扶;杂草丛生,也没有人清理。
国内去的游客,纷纷觉得罗马政府不重视全人类的遗产。
而在罗马人看来,这些遗迹本身就不应该过多干预,它所见证的是时代也是岁月,过多的干预只会加速它的死亡。
对比罗马政府的举措,再想想我们的“维修性拆除”,是不是过于做作了?
无论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都如同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我们越是想要“保护”她们,她们就越会远离。
如今她们已经被驱赶到了山洞的深处,难道我们还应当燃起一大把蜡烛,再去寻找?
啊啊,还是让她们融化在历史里,静静地美下去吧……
(五)一件小事
“拍死一只蜘蛛不过是一件小事罢了,别怕,你一定可以做到的!”
我紧紧地握着拳头,毫无底气地给自己打气。
近了,更近了。
那只蜘蛛不停地挪动着那几只可怕的腿,慢慢地向我逼近。
我似乎能想象到它的眼睛里闪烁着怎样凌利的光芒,它晃动的触脚上一根根绒毛怎样摩擦,怎样从它的嘴里吐出一根长长的蛛丝然后将我包裹,一点一点地吞噬……
我只要操起手边的任何一样东西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这只是蜘
蛛拍死,可是我四肢僵硬,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向我逼近,一步又一步地向我逼近。
此时,我只觉得无比悔恨。
我老早就看见这骇人的东西了。
它停在我前面男生的肩上,我本想告诉他的,但我又想到这是高考,如果不告诉他,他被蜘蛛吓到,影响了发挥,岂不是给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吗?
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问题。
最终我为自己描绘的美好明天战胜了我的理智。
我,选择了沉默。
甚至带有几分幸灾乐祸。
蜘蛛还在逼近。
这一刻,我感觉不到考场,也感觉不到周围的老师和考生,仿佛天地间只剩下我与这只蜘蛛。
我感觉到由衷的恐惧,我想尖叫,嗓子却睹得我发慌,干得我发疼;我想狂跳,四脚却不接受大脑的指示;我想大声哭泣,可泪腺似乎停止了运作……
刚刚下过雨,外面一阵阵土腥味恶心得让我想吐,这一切的一切简直像是恶梦。
忽然,它一个翻身,竟然,掉下了桌子,监考老师从我身旁经过,一脚踩了过去。
我瞪大眼睛望着地上泥糊糊一般的尸体,深深地呼了一口气。
抬头,看见黑板上方挂着的时钟,还有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我还什么都没有写。
看着干净的考卷,我欲哭无泪。
如果我告诉了那个男生?
这,不过是一件小事!
可我什么也没说,它毁了我的人生!我的脑海一片空白,死死地盯着那只蜘蛛的尸体……
(六)想让你陪我到地老天荒
念你,亿万年的时光,沧海桑田仍不改的胸膛;恋你,孕育万物,春生夏长的生命华章;爱你,春日之雨,夏日之阳,秋日之辉煌,冬日之白雪纷扬。
可为何你眼角的泪光,煞灭了我的歌唱?
梦中的你挥舞着美丽的翅膀,飞向你所认为的天堂,然而小小的蜡烛却扑灭了你所有的希望。
你一改沉静从容的作风,撕破了你所认为的我的伪装。
一切都是那么刻骨铭心:林立的大厦高楼直指蓝天白云,热浪滚滚的黑烟让人窒息,小河深处竟也藏着污浊的排放管道,每天都有一种动物作告别世界的哀唱,它们的血肉被频频地摆在餐桌之上……
你说停留在表面的歌唱就是伪装,你要撕破它,以便让后人知道,我们的祖先对待你是多么善良;你说许诺友爱却有利益当前的行为不可原谅,你说我欠你的保护,你要一笔一笔要求补偿。
于是,我看到了你的愤怒和泪光。
当漫天的黄沙肆虐在最繁华的都市;当海上狂飙移驾最有发展潜力的汪洋;当暴风骤雨淹没了最美丽的故乡……我被你的“反击”搞得头晕脑涨。
于是,我开始回想,回想曾弄舟于附近的河上,回想曾听着蝉鸣数着萤光,回想我曾许下过的地老天荒。
我知道,不是每一句“对不起”都能换回一句“没关系”。
况且我知道我们的行为已不能用忏悔来丈量。
我会努力地让你看到我内心的恻隐在发光,我会努力地让你明白我的每句赞美都不是伪装,正在努力地进行补偿。
你看!明丽的山间有了轻快的小溪流淌,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花儿的芬芳,鸟儿们在枝头悠然地歌唱,濒危的小动物的幼崽也有了对生的期望,城市中多了几纷绿意,河流下的排污管道正逐渐消亡。
我依旧可以看见你的怀疑与不安,你的愤怒与彷徨。
但,请你相信,我不会再让你逃避——我亲爱的大自然,我赖以生存的家乡。
依旧是在梦中,依旧是美丽的翅膀,你朝我飞来,不再躲避,不再退到深处,我坐在你的背上,一起飞向天堂。
宇宙洪荒,生命的画卷无限延长,我想我会携起你的手,一直走到时间的尽头,在这画卷上留下令人钦羡的痕记——人与自然相伴到地老
天荒!
(阅卷附注:此文全篇押韵。
)
(七)行礼,为了远方的美
不要走得太近,惊走了沉眠的美。
美丽的生物是自然的精灵,它们有灵慧,会选择自己的栖居之所。
幽兰必绽于空谷,其香才悠远幽邃;最美的蝶必栖于幽暗的洞穴,其美才神秘而惊艳。
生长于僻远之处,才有出尘的气质,也许深山千万年的岑寂让时空保持了一份古朴,给予它们明净与灵动。
然而很多人是不懂得美的,甚至出于爱美之心摧残了它。
不必说蝴蝶被制成标本而枯萎,鸟鸣在笼中喑哑,就是一些心怀善念的人,也会在无意中酿成悲剧。
林清玄的《放生鸟》里,鸟与龟被一捕再捕,一只龟的甲壳上刻满了放生者的名字。
仿佛一个悖论,爱造成的伤害触目惊心。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反复伤害的轮回?只因走得太近,抓得太紧,不懂得保持一段距离。
纯净的美总在远离尘世的僻远之地,譬如青藏高原上起伏的雪峰,与高远的天宇相厮磨。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其实自然已在沉默中说得清清楚楚:有人之处就有喧嚣,有污浊,有说不清的变数,所以,好山好水都躲得远了,就像高傲的隐居者,不欢迎人们打扰。
可人们终究没有读懂。
即使读懂了,恐怕我们也不会停下脚步。
我们抑不下对世界的好奇,也压不下征服荒野的欲望。
即使如此,我们仍应懂得适度地保持距离,保持对美的尊重。
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我发现海棠花未眠。
”那黎明的薄雾里摇曳的花枝,脉脉地昭示着,告诉我们,不要走近,否则梦就破了。
朱成玉说“见到美,请行个礼”,行礼即是尊重,留有尊重,或许我们还不至惊走全部的美。
在洞中探险的几人,看见山壁上的蝴蝶,于是放轻了脚步。
当我们看见蝴蝶远去,定不能再追,应当熄灭蜡烛,默默退出,那退出的脚步和熄灭的蜡烛,是对美的行礼。
作为无数爱美之人的一员,我曾深深惊诧于美的脆弱,也曾因无心之失,怅恨于美的远去。
我渐渐明白,追寻美的最佳姿势,不是窥视和攫取,而是敬礼。
古人言“亲而不狎”,诚不欺我。
所以我小心翼翼,唯恐惊走潜藏的美。
我希望,遥隔黎明的薄雾微微鞠躬,只为一处令人感动的美。
(八) 静静呵护一朵花开
安东尼在他的绘本中说:“我们讨厌一朵花时,把她摘下来,喜欢一朵花时,也把她摘下来。
”这寥寥数语,竟引人在宁静遐思中悄然顿悟。
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惊扰了那份我们眼中最为珍视的美?
不去打扰的欣赏才是真正出于心底的珍视,不为了嗅一朵花的香而去采撷整朵蓓蕾的芬芳,不为了欣赏蝴蝶美的姿态而去喧扰那一份静谧与安然,这才是真正欣赏者的姿态:安静,不出声,不触碰,伫
足于局外,只愿用远远的目光爱抚,甚至只是在心底悄然遐想。
张晓风曾在散文中记载过:路过一位友人家,拜访闲聊之余却瞥见一株静默于房屋一隅的昙花,她默然倔强地抖开一身铁树般浓郁厚重的绿色。
问起友人才知道这是一株漂洋过海而来的品种,倔强地遵守着出生地的时差,只肯在白天绽放,无论友人用尽何种方法,她始终不肯再绽开那璞玉般洁白通透的花蕾。
张晓风在敬重这株倔强花朵的同时却又深深惋惜她的命运。
无论是多少呵护与栽培,多少盛赞她绽放容颜端庄清丽的溢美之词,都无法滋润她那离开初生土壤的倔强根系,都无法使她再绽放最原始最本初的美丽。
让美丽回到她最初的环境中去,去肆意盛开属于她的光彩,别让你的欣赏,影响了她的绽放。
闲暇时读书,最爱川端康成那一句:“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
”那是怎样一种温柔而虔诚的心态啊。
一位老人,借着微熹张广祥资料晨光,披衣而坐,默默于窗扉间凝神细窥睡眠中的花朵,毫不打扰,没有上前采撷,也未用一卷胶片记录花朵浅眠的模样。
他愿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来呵护那一方自然的美的盛开,这更是一种尊重,无言,却浸透在凌晨清浅的天光里,提醒我们,自然界中一花一草,一虫一鸟,皆是倔强而美好的生灵,怀着尊重与珍视,去欣赏,去“迁就”她们,才能领略到最自然,最美的感动。
蝴蝶在黑暗中的栖息是静谧的,莫用蜡烛的光去打扰她们。
花朵的绽放是自然的、宁静的,莫用照相机的闪光惊扰她们。
我多想告诉每一个脚步匆匆的看花人,轻一点,慢一点,远远看着就好,别让你
的影子,挡住了哪一片花瓣的阳光。
(九) 寻
有这样一段故事,说几个人在一个山洞中发现了许多大蝴蝶,即使他们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它们,却还是因为几支蜡烛坏了事。
这事,肯定没有发生在某些智慧的中国人眼前。
要是碰上他们,简单了去了:叫上一票人,把那些大扑腾蛾子全泡进福尔马林,一百年这颜色都不会掉;再给它粘回墙上,嗬,那叫一个壮观。
啥?不像活的?简单,装俩风机,吹扑腾起来不就完事了么!
洞外边搞上个售票点,再打上几个广告:“××山蝴蝶洞”。
这一年,光卖盒饭就得有好几百万的赚头了吧?
遇上个有心的老板,直接造成个“蝶界”或者“蝴蝶主题公园”,也不是什么难事。
我当然没有在说笑,这码事在咱们周围并非少见。
“××故居”,已然遍布全国。
某市更以保护文化遗产为由,将杜甫的故居拆掉,又在郊外重建了。
这杜甫的故居是真是假暂且不论,但怎么总让人觉得跟做标本似的,还能叫“故居”吗?
不知哪位仁兄说过,“美丽的东西总是脆弱的”,再怎么保护总会有消失的一天。
罗马人明显比咱们看得开,那些古时的遗迹,就在城内:柱子倒了,没有人去扶;杂草丛生,也没有人清理。
国内去的游客,纷纷觉得罗马政府不重视全人类的遗产。
而在罗马人看来,这些遗迹本身就不应该过多干预,它所见证的是时代也是岁月,过多的干预只会加速它的死亡。
对比罗马政府的举措,再想想我们的“维修性拆除”,是不是过于
做作了?
无论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都如同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我们越是想要“保护”她们,她们就越会远离。
如今她们已经被驱赶到了山洞的深处,难道我们还应当燃起一大把蜡烛,再去寻找?
啊啊,还是让她们融化在历史里,静静地美下去吧……
(十)蝶失
索尔仁尼琴曾说: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中心。
可多数人并未意识到,物质急速膨胀,世界空前繁荣,这一派光鲜场景背后却是伤痕累累的自然。
曾有几个人去山洞探险,因光线太差而点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
几日后再去,原本栖息在洞壁上的蝴蝶已远退到山洞深处。
他们这才意识到蜡烛——不经意摆放的小小物件,竟让蝴蝶“逃亡”了。
如今,“逃亡”的哪里仅仅是蝴蝶?恐怕是整个大自然。
曾经那个
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原配世界渐渐远去,浮躁与欲望充斥人们心灵。
人们将自己当成了地球的主宰者,忘却了自己也只是地球“住客”的身份,更忘却了万物平等、互相依赖的道理。
或许是没有意识到哪怕很小的行为也会对自然造成巨大影响;或许意识到了,但为了一己私利,将大自然的哭泣与求饶抛到了九霄云外。
有人预言:将来,雷暴与大雨将不再是上帝的行为,而是人类的举动。
倘若李太白穿越到现代,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万丈豪情也将化作泪水与哀叹,那种苦涩将比“杜郎重到须惊”深重百倍。
自然之殇,比家国之痛,更令人揪心。
缪尔曾言: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
梭罗扛把斧头,在树林间自给自足地诗意栖居。
他修剪门前花树,正如他刈除日常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如同大自然般自由呼吸与生活。
而我们呢,走向支离破碎的外界,确实发现它是我们浮躁内心的外化与映照。
当自然之光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应该开始反思:索取得是否早已足够,何时才能放下浮躁,与自然和谐相处?文明的琐屑与浮华将我们推至深渊,我们也将自然残存的美好逼入死角,当自然彻底走失的那天,也将是人类的终结。
张晓风呢喃: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是呵,蝶失不是偶然。
我们何时才能如梭罗一般,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十一)非宁静无以致远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全国掀起一阵莫言热。
而莫言本人在开完一场新闻发布会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线,安静创作新作品。
在我看来,莫言便是那只在人迹罕至的山洞中的美丽蝴蝶。
人们借诺奖发现了这只蝴蝶,而蝴蝶选择的是退居山洞深处,正如莫言选择远离公众。
因为那样的安静环境才适合这些美丽的精灵,适合莫言。
非宁静无以致远,伟人正是懂得寻找宁静才能够成功,而成功也必青睐内心安宁之人。
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涛声依旧。
”因而真正的宁静是内心的平和,这与“大隐隐于市”是一样的道理。
只要内心宁静便能于车马喧嚣的繁华都市有一个宁静之所。
前段时间,于丹北大被呛一事闹得沸沸扬扬。
文化超女于丹在端了多年的心灵鸡汤后终于被人轰下台。
这似乎很意外,可是却又在情理之中。
当年的于丹用心灵鸡汤抚慰了无数人疲困的心,可是近年来她不断商业化,只加汤不加料的心灵鸡汤让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
正是于丹在成为美丽的蝴蝶被人发现时,不懂得如何退居深处,如何来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所以她只能遭到人们反感,最终失去成功。
与她不同的是,红学痴儒周汝昌尽管著作等身却仍躬耕于红楼中;“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杨绛先生从不开作品交流会,永远都是默默关注这个社会。
大师尚且如此,而我们又有何骄傲的资本?我们又凭什么藐视一切?我们又怎能不屑那一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