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
为使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十二五”期间主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更好的服务于区域、行业经济建设,结合《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规划》,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制定本专业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
一、专业建设背景
(一)社会发展背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加工制造业专业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在经历了设备改造、技术革新之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国外高新技术、新工艺迅速涌进、机械行业的加工手段越来越多,加工精度、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数控技术的应用时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数控机床是国防工业现代化的中药战略装备,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当今社会机械制造业竞争的实质是数控技术的竞争。
因此,大力培养数控技术人才,是加快发展我国制造业发展、实现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行业发展背景
青州位于潍坊市最西端,与工业城市淄博市接壤,地理位置优越。
在潍坊市经济委员会的《潍坊制造业战略升级的行动纲要》中指出:加快推动制造业的战略升级,坚定的走出新兴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四个中心"的客观要求.青州制造业战略升级的重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现代生物与现代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工程设备制造、起重设备制造安装、新能源和新型环保设备制造业、液压件及石油机械加工制造;原材料制造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制造业物流、技术服务等产业;大力发展就业广、清洁型的都市型工业,上述产业都与数控技术应用密切相关,而作为工业城市的青州市,各类机电产业生产的厂家众多,给数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背景。
山东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地处于青州市经济开发区,有山起重工、环盾锅炉、建富齿轮、卡特彼勒、江淮轻卡、中辰电力等众多的机械制造企业,因此,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岗位需求量日益扩大.
(三)人才需求背景
近几年来,我国从外国引进了一大批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设备,但是新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开发工作明显落后,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制造业领域内的人才的知识、能力水平相对落后造成的。
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技能人才拥有量与发展趋势不相称,目前,全国数控机床的操作人员短缺进6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态势.我国高技能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只有25%,与发达国家的40%的比例相差甚远.由于目
前市场上数控技术人才缺乏,众多企业纷纷用高薪聘用,这让我们越来越强烈的感到制造业对高素质技能型数控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据我们对山起重工、环盾锅炉、建富齿轮、卡特彼勒、江淮轻卡、中辰电力等众多的机械制造企业企业调研可知,各企业数控设备拥有少则几十台,多则上百台,从事数控技术的人员(数控机床操作工、维修工、编程员、工艺员)严重短缺.
由此可见,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近期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就业前景非常看好。
(四)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青州市企业对职业学校数控专业人才分为操作型、工艺型和维护维修型三类,在使用数控机床的企业中,数控机床操作人员和数控工艺员、数控编程员的需求占到了人才需求总量的80%以上,装备制造企业是我市数控技术人才需求比较集中的企业,其中模具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企业数控人才需求很大.
二、建设基础
(一)学校具有良好的数控专业办学基础和发展前景
学校数控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90。
2%.同时,学校积极推进骨干教师培养制度,每年都推荐教师参加国培、省培以及进企业研修,不断提升师资水平。
学校坚持产学研结合,深入践行“教师进企业研修制度”、“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制度”等制度”。
目前,学校已有多个校企合作成员单位和8个校外实习基地。
(二)专业正在形成三大办学特色
特色一:基本确立了“学、练、证、赛”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贯彻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针,狠抓学生的技术能力提升,使学生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经验.探索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特色二:“双核”相融的培养理念,造就真正的素质型人才。
坚持“宽基础、高技能、能力为本、敬业为先”的育人宗旨.本专业重视技能人才的科学文化素养教育和文化基础知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再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着力于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建设和职业素质的塑造。
特色三:专业定位准确,就业渠道畅通,实现毕业生高就业率。
近年来学校以强化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不断完善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基本实现了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
第二部分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主要问题
学校迁入新校后,数控专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专业自身建设上有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①师资结构不尽合理,适应企业技术发展的高水平师资少,高端的专业带头人和高水平的品牌教师极度缺乏;②教研教改有待进一步深化,尤其是教研教改成果的转化机制还存在缺陷,产学研结合不够,一体化教学的
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③深层次校企合作项目少,力度不够;④精细化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包括进一步加强实习生跟踪管理等。
二、指导思想
依照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文件的精神,结合学校“十年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密切跟踪地区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跟进行业技术的发展,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综合和具体的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先进实用的制造技术,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基本思路
以创建品牌专业为目标,以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增强专业办学活力,突出专业办学特色,提升专业办学内涵为具体任务,搞好数控专业建设工作.
(一)创建品牌专业,形成专业课程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
以山东省专业建设标准为指导,制订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专业方向、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努力目标,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实训室建设为支撑,以产学研结合为助力,创建品牌专业。
(二)创建名师团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机制。
1、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
力争使本专业教师中,能应用新媒体技术教学的教师稳定在90%以上.
2、加快“一体化”教师和“双师”队伍建设。
创新师资培养途径,探索校企结对培训师资的模式,提升理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加快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的融合.使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稳定在90%以上。
3、强化师资培训。
增加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的几率,输送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进入一线工作学习,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并将项目带入学校。
重视教师个人的培训意向,尽可能满足教师合理的培训需求,努力增加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
四、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按照省教育厅《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分级标准(试行)》《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标准(试行)》的规定和“加强优势、突出特色、克服弱点、坚持标准”的原则,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打造优秀专业教学团队,配齐实践教学设施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示范引领作用。
将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成为校企合作紧密、培养模式先进、办学条件优良、就业优势明显的规范化特色专业.
(二)具体目标
1.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方面:形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符合企业发展对数控技能人才新要求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目标
调整机制。
2.校企合作机制方面: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在企业建立专业教师轮训培养点三个;逐步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3.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要求为标准,着眼于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能力。
建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职业道德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为重点的德育教学计划;完善“产教结合”的实习教学模式,健全“产品转化为教学课题”的运行体制;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建立新的评价标准.
4.课程建设方面:大力推进模块式教学、生产性实习、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先进教学方法。
三年内建设优质专业课题三门,省级精品课程一门,市级精品课程二门,校级精品课程三门,编制校企联合开发的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的校本教材二本;着力构建对接职业标准,贴近企业实际,适应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
5。
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修订教师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教师岗位管理;建立专任教师培养机制,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其中参加省级培训的专业教师达30%以上;积极引进教师,三年内引进专业带头人一名,骨干教师二名,企业或院校兼职教师三名;鼓励教师申报省、市级教研教改课题,其中省级课题立项达2项以上;建成有现场专家参与的“省级专业教学团队”.
6。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完善普通机床实训条件;建设数控仿真模拟操作教学专用教室,增购CAXA、CAD/CAM正版软件;建设设
施齐全,技术含量高,能营造真实工作环境,融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
7。
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建设校园网,开发网络课程,电子教案,建立数字化素材库,推行多媒体教学.以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和环境。
8。
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全面修订认真贯彻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议→市场企业调研→培养方向调整→课
程设置整合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修订流程和制度;建立新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完善顶岗实习学生跟踪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
第三部分专业重点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培养方案的创新性和科学性,加强适应社会需求上的针对性,发展思路适度超前,突出技能培养主线和全面素质教育要求。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以现代教育制造中心为基地重点技能型数控人才的工程实际能力,增加实训课时,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与企业用人部门广泛合作,从一线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制订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建设方案,进一步深化“订单式”培养,力求做到:第一、教学倡导工况实境,强化生产现场教学;第二、教学与考证相结合,强化以岗位技能促教学;第三、教学
与大赛相结合,强化以真实任务促教学;旨在使学生:理论听得懂,实训要过关,毕业能顶岗,真干上手快。
二、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
(一)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
通过校企合作细化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案,健全课程合作开发机制,进一步突显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中,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按职业素质教育模块、职业基础教育模块、职业能力教育模块、职业实践教育模块、职业扩展教育模块配置课程。
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确定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强化实践教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多证”,进一步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利用工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生产及就业环节,完成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二)课程建设
到2016年,计划将《车工工艺与实训》、《机械基础》、《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三门核心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其中《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车工工艺与实训》建设为青州市精品课程。
以精品课程的全部教学资料组成教学资源库,全部上网实现资源共享,起到示范作用。
三、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本着“引进与培养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梯队结构合理,注重整体素质,考虑持续发展"的原则建设。
2016年达到以下目标: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5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再从企业聘请一批有实践经验的兼职老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优良,水平较高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表3:数控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四、实训基地建设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坚持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争取校内外资金支持和投入,继续完善和增建相关实验实训室.计划用五年时间将“数控实训中心”建设成设备比较完善,满足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主的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环境。
聘请稳定的现场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有实力的企业,开发学校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教学实训以及毕业顶岗实习的作用,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
同时尝试与企业进行长靴研合作,共同开发合作项目,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社会服务
计划2013-2014年申请设立职业资格培训机构,2014-2015年面向社会开展以下培训: 1 职业资格认证培训;2. 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 3. 转岗人员培训; 4。
职业教师资培训; 5。
双师素质专项业务培训等。
六、从2013年开始,每届计划招生6个教学班,每班按40人计算,到2015年在校生将达到900人。
第四部分专业建设措施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中,应遵循几个原则:体现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原则;立足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为企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人才的原则;加强与企业合作,构建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原则,具体措施包括:
一、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形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符合我省机械装备产业发展对数控技能型人才新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机制.
(一)选派得力骨干,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遴选、组建、运行、管理等制度。
(二)提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遴选名单,经遴选后,与拟定的委员人选联系,颁发聘书,组建新一届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定期组织专建设委员会开展活动,每年不少于一次。
(三)加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活动成果的的应用.秘书处根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提供的信息和提出的建议拟定企业数控技术发展
动态及企业对学校培养数控人才的新要求、经要提交教学部门。
(四)促进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教务科根据秘书处提交的纪要组织有关专业教师到企业调研,调研成果作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改革的依据。
二、专业带头人培养
大力推行专业带头人、后备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通过专业带头人、后备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和考核,采取遴选优秀、择优支持等措施,促进竞争、提高水平,将一批优秀的专业带头人推向市内、省内学术前沿,形成一个学术梯队,使本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教科研水平处于本地区同类学校前列。
利用出国深造、学历提升、顶岗实践等多种途径加强对专业负责人的培训,使专业负责人能较深入的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的现状、先进理念及其发展趋势;能深入了解所从事专业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能掌握专业规划与论证的基本方法;能掌握理论实践一体化等先进教学法的内涵及其实施方法;具备组织课程改革与开发的能力;切实提高作为专业负责人应有的其它基本素质与能力。
三、教师培养与培训
修订教师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教师岗位管理;建立专业教师培养机制,开展教师全员培训;积极引进教师,三年内引进专业带头人二名,骨干教师三名,企业或院校兼职教师四名;鼓励教师申报省、市级教研教改课题,其中省级课题立项两项以上;建成有现场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团队”.
(一)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激励机制.修订教师管理制度,新建《专业学科带头人遴选与管理办法》、《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兼职教师聘用标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和公共课教师社会实践制度》等新的教师管理制度。
(二)建立专任教师培养培训及兼职教师能力提升机制.三年内专业教师全部参加培训一次,其中参加省级培训的达30%.校级培训与相关企业联合进行,则重于到企业进行生产工艺培训。
(三)加强骨干教师引进工作。
三年内引进专业带头人一名,骨干教师两名,企业院校兼职教师三名。
通过引进,使专业教学团队的学历、专业技能职务和教学水平有较大提高。
(四)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专业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并取得有份量的成果.其中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立项2项以上。
要制订教研教改年度计划,针对教改方向准确选择课题,积极开展申报和课题实施,力争在建设期取得重大突破。
四、教学设备配备与使用
完善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的实训条件;建设数控仿真模拟操作专用教室;购置CAD/CAM教学正版软件;建设设施齐全,技术含量高,
能营造真实工作环境,融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
(一)扩建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实训车间。
计划购普通车床12台,普通铣床4台,摇臂钻床2台,台式钻床8台,数控车床8台,数控铣床5台。
(二)新建数控仿真模拟操作专用教室。
购置高配置计算机60台及投影仪,有关CAD/CAM正版软件等,新增模拟操作工位60个。
(三)新建多媒体教室两个。
购置投影仪、计算机等设备.
五、教学模式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要求为标准,着眼于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能力.建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教育为重点的德育教学体系;完善“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工作适应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整体办学实力我们开发了 5个已连续合作三年的校外实训基地,并建立和严格执行了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建立新的评价标准.
六、教学与实习管理模式改革
全面修订认真贯彻执行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新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构建适应机械制造产业要求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动态调整
机制;完善顶岗实习学生跟踪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
(一)修订常规教学管理制度。
突出把学生满意度、企业满意度、社会满意度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和工作业绩的核心指标.
(二)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议→市场调研→培养方向调整→课程设置整合为路线的教学计划年度修订流程和制度。
(三)建立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制度和工作程序。
第五部分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数控技术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
成立由校级领导参与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加强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专业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专业建设的评估与检查制度,定期检查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竞争机构.
二、加强对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投入
包括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特别是专项建设经费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配套专业建设的投入包括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投入,同时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投入。
学校每年将拨出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与专业建设有关的教研科研立项、著作、教材出版、优秀成果奖励等.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依托企业的财力,与企事业开展横向教学科研合作。
三、加强数控技术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
加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制订、修订及实施管理,严格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运行规范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科发展趋势与专业定位,面向市场,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基本内容,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教学方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