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朝代及皇帝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朝代及皇帝简介 篇一: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中国历史朝代皇帝列表大全 一、中国古代皇帝概况: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 2 位,汉朝 31 位,三国 11 位,晋朝 16 位,五代十六国 78 位,南北朝 59 位,隋朝 3 位,唐朝 22 位,五代 十国 55 位,宋朝 18 位,金辽西夏 35 位,元朝 18 位,明朝 16 位,清朝 12 位,还有南明、北 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 加起来一共 408 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 840 年的东、 西周朝和春秋、 战国时代之王、 公、 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 121 位,公 217 位,侯 23 位。

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 夏朝 60 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 829 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 编制一览表, 包括朝代、 称号、 生殁年代、 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

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 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 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

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 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 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 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 38 位, 包括汉武帝刘彻 (69) 、 康熙皇帝 (68) 、 元太祖成吉思汗 (65) 、 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 60 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 岁到 49 岁的 有 55 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 极(41)等。

30 岁到 39 岁的有 62 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 岁到 29 岁的有 50 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 岁到 19 岁 的有 28 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 29 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 刘炳和才生下 100 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 可能有所作为。

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 年)和乾隆(60 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 54 年,西夏崇宗 53 年。

在位超过 40 年的有 11 位,包括辽圣宗(49 年)、明神宗万历帝(48 年)、梁武帝(47 年)、辽道宗(46 年)、元顺帝(46 年)、明世宗嘉靖帝(45 年)、 1 / 10


唐玄宗(44 年)、宋仁宗(41 年)、宋理宗(40 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 年)。

在位超过 30 年的有 19 位,包括:秦始皇(36 年)、宋高宗(35 年)、宋徽宗(35 年)、 唐高宗(34 年)、光绪皇帝(33 年)、道光皇帝(30 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 年)等。

在位超过 20 年的有 31 位, 包括宋孝宗 (27 年) 、 唐太宗 (23 年) 和元太祖成吉思汗 (21 年)等。

在位 10 至 20 年的有 103 位,包括辽太宗(20 年)、顺治皇帝(18 年)、明思宗崇祯帝 (17 年)、宋太祖(16 年)、武则天(15 年)、同治皇帝(14 年)、南唐李后主(13 年)、 雍正皇帝(13 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3 年)和咸丰皇帝(10 年)等。

在位不满十年的皇帝超过 240 位。

二、中国历代皇帝名单 :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孔甲 皋 发 癸 3 商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 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 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 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则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 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篇二:中国历史朝代及皇帝简介 2 / 10


中国历史朝代及皇帝简介 夏 夏朝(前 2033?-前 156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 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

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 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然而夏的统治并不巩固,启在位的时代就发生了伯益叛乱;启之子太康也治国无方,当 政期间更是战乱纷纷,最后被东夷的后羿夺取了统治权,史称 “太康失国”。

后羿与太康相同, 也是一个无能的统治者,终日沉溺于游猎之中,将政事完全交与寒浞手中。

寒浞掌权后,杀后 羿而代之,自立为王。

后,太康弟仲康之孙少康与夏朝遗臣伯靡联手,起兵打败寒浞,恢复夏朝的统治地位, 史称“少康中兴”;夏朝的统治这才得以巩固,进入了国势向上的相对稳定时期。

自少康以后的 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等八代的统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到夏代的第十三个国王孔甲执政,夏朝开始走向了衰亡。

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引 起人民的不满和诸侯的叛乱。

夏朝的统治从此发生危机,只过了四代便导致了亡国之祸。

故而 史书记载“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国语· 周语》)。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

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 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

而这时,黄河下游的 一个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

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 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 与文字记载,故而,我们今日了解夏朝只能从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传说中略知一二。

近年来, 通过对夏都遗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使我们对夏代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 方面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

其中,发现了大量青铜器、 陶器及大面积宫殿遗址群。

由此看来,夏朝已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并且掌握了 冶金与铸造技术。

与石器时代相比,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 件。

(据传说,酿酒业也是由夏朝开始的。

《世本.作篇》有“伐狄作酒”的记载。

)另外,从一 些古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夏朝已经采用干支纪年,并且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夏时”,这 都是当时科学文化水平的见证。

夏朝共经历十三世、十六王,他们分别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 —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发—夏桀,前后约四百七十一年 。

夏王朝是一个古老的王 朝,虽然距我们已经四千年,但关于夏的一些传说至今还广为流传。

由此可见,其对后世的深 远影响。

夏作为上古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夏朝就 没有此后中华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

商 商朝(前 562 年?—1066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 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3 / 10


约在公元前 16 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 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

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 吾等夏的盟国,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娀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

成汤回师毫邑 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成汤在位十二年而死,死后由外丙即位。

自外丙经仲壬至太甲几代执政时间都很短,商 朝的大权实际掌握于伊尹手中。

太甲即位后,不遵先法,胡作非为,伊尹便把他放逐到桐。

及 至悔过,伊尹又亲迎太甲回来继续执政,商的统治又呈现出清明气象。

太甲死后,传位于其子沃丁,其后历经太庚、小甲、雍、太戊四代,商朝统治曾一度衰 落,直至太戊执政期间,商朝才再度兴盛起来,出现了继成汤之后最好的政治局面,故商人称 太戊为“中宗”。

商朝中期的几百年间,历代统治者由于朝廷内部的分争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曾多次 迁都:仲丁自毫迁于嚣;河檀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奄;盘庚自奄迁殷。

自盘 庚迁都到殷起,商朝的国势又开始上升。

武丁即位后,大力选拔人才,任用傅说、甘盘、祖已 等贤能志士,征服了周围的各方国,大大的扩充了商朝的疆域和人口,为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 件。

这段时间,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达到商朝后期的鼎盛时期,史称 “武丁中兴”。

武丁之后的商朝,开始逐渐走向了衰亡。

武丁之子祖庚、祖甲相继即位后,在政治上没 有才能,又荒淫无道,致使社会混乱,民不聊生。

而自祖甲之后的六个国王(廪辛、康丁、武 已、文丁、帝已、帝辛)则比祖甲有过之而无不及。

至帝辛(商纣王)时,商王朝终于走到了 崩溃的边缘。

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女妲己,将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 贤臣逐一废除贬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

为此,不仅朝中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 诸侯和各方国也于商王朝离心离德。

公元前一零二七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领导下, 在牧野一举击溃商军,从而结束了商王朝六百多年的统治。

商王朝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 在政治、 经济以及科学等各方面都比夏代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我们考古出土的殷墟遗址来看, 商朝已完全脱离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 由游牧而改为定居。

在殷墟中还 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龟甲及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物品。

其中,在安阳发现的“司母戊大方 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这说明商朝的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以达到相当高 的水平。

而在占卜龟甲上发现的甲骨文,被普通认为是商时代的文字,这是我们今天可以识别 的最早的中国象形文字,为我们今天研究商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商王朝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约四百九十六年。

西周 西周(前 1027 年?—前 771 年)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 期。

周的先祖起源于黄帝族,在夏朝时,周族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故而,周族 是一个善于农业耕作的部落,这大大促进了周的经济发展。

至周文王时,周已发展成为一个可 与殷商抗衡的大诸侯国。

文王是周朝历史上卓有政绩的统治者之一。

他在位期间,在军师姜尚 的辅佐下,开始了“翦商”的准备,先后灭耆、邗、崇等国,又迁都于丰(今西安市西南),于 4 / 10


是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

在迁都后的第二年,文王卒,其子姬发继承王位,即赫赫有名的 周武王,继续周朝的灭商行动。

武王九年,周于孟津大会诸侯,并与诸侯结下同盟,共同讨伐 商纣。

此后,武王又打败商军于牧野,攻占商都朝歌,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武王死后,其子诵即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权。

在他的统治 下,周消灭了各个叛乱势力,东迁国都于“雒邑”,加强了对东方诸部的统治。

分封周室亲戚及 有功大臣为诸侯。

建立“周刑”稳定了社会秩序。

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治理,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 了巩固,开始走向繁荣。

西周自成王,经康王、昭王、至穆王,是向外扩张的时期。

成王时代 周公旦平定了东方的小诸侯国, 而康王、 昭王、 穆王等人也都使周王朝的疆域和人口有所扩大, 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达到了周朝的鼎盛时期。

昭王后期,周王朝又开始了南征。

十九年, 昭王亲率大军伐楚,但却因不得民心而失败了,昭王也死于南方。

厉王是周朝的第十代统治者,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他在位期间,对人民大肆压 迫,却又禁止人们议论国事,致使人民怨声载道。

最后,愤怒的人民冲入王宫,赶走了厉王, 结束了厉王的残暴统治。

至此,周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厉王逃走后,诸侯推举共伯和摄理王事,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司马迁著《十二诸侯 年表》就从这一年开始,自此中国才有了准确的纪年)。

共伯和好行仁义,在诸侯中有很高的 威信, 他代国王行使权力长达十四年。

逃亡的周厉王薨后, 共伯和立太子静继位, 是为周宣王。

宣王是位开明的君主,以昭公、周公二相为辅,又任用尹吉甫、仲山甫等贤臣,使得国家逐步 恢复了往日的统治,各国诸侯纷纷来朝见周天子,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宣王中兴”。

然而,中 兴的局面并没有长久保持下去, 宣王薨, 子宫涅继位, 是为幽王。

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皇帝, 与厉王一样,他也是昏庸之君。

他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结果,当犬戎举 兵大举进攻的时候, 幽王再次点燃烽火, 竟没有一个诸侯发兵相救。

幽王兵败, 死于骊山脚下。

他死后,申侯、鲁侯和许文公拥立宜臼为平王。

平王东迁,史称“东周”。

自此,西周王朝宣告 灭亡。

周朝礼仪制度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以及礼制。

直至春秋时期, 孔子还在崇尚周礼,这说明周礼对后代的影响很大。

周的先祖是夏时的农官,所以它的农业生 产技术比较先进,这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基础。

随着物资的丰富,手工业、商业以 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

在当时, 已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观测天象,记录历法,而中 华民族传统的五行、八卦之说 也极有可能起源于周朝。

这些都无疑证明了当时社会在科学上的进步和发展。

西周王朝共历约二百五十七年,传十一世、十二王。

春秋 东周时期又称春秋(前 770 年-前 476 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 时期。

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七七零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

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 不足六百里, 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 不再朝见周王, 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

此间, 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以楚国、齐国、晋国、吴国、越国、秦国为大。

楚 楚国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个国家,它在周初曾参加了武王发纣的战争,后 5 / 10


得到周的封号,居楚地丹阳(今湖北姊归县)。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

前七零四年,楚君 熊通字号为武王,有地千里。

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 战事。

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方 的主要强国之一。

齐 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 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以发展成为东方 的大国。

春秋年间,齐国出现了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齐桓公。

他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 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此十五乡即为 农乡,乡中之人在 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

如此几年之间,齐国国富民强,到公元前六 七九年,齐国以称霸北方。

后来,齐国又于前 567 年消灭了东夷大国——莱,使之土地扩大了 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

晋 晋国原处于戎狄游牧地区,东周初期,晋献公(前 676 年-前 651 年)建都绛(山西翼城 县),开始了晋国的霸业。

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 河流域。

前六三六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逐十九年之久。

在这十九年之中,重 耳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于大臣们君臣一 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

晋军南征促使华 夏文明进一步流传到长江以南地区,加快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步伐。

到了春秋后期,晋国的统 治出现危机,并最终分裂成韩、赵、魏等几个独立的诸侯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吴 吴国是春秋中前期发展起来的新兴诸侯国家,它本是楚国的属国,但随着后来的强大逐 渐脱离了楚国的统治。

前五零六年,吴国打举进攻楚国。

在战争中,吴国五战五捷攻破了楚国 两百年经营的都城成郢(今湖北江陵),掠去大量的物资。

这场吴楚大战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大 战事,战争的结果使楚国受到空前的创伤,而吴国则渐渐取代了楚国的位置成为南方大国。

篇三:中国历史朝代及皇帝简介 中国历史朝代及皇帝简介 秦始皇、秦二世 西汉 汉高祖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宣帝刘 询、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衍、孺子婴新 王莽 公孙述 刘盆子 东汉 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顺帝刘保、 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灵帝刘宏、少帝刘辩、献帝刘协 三国 魏 文帝曹丕、明帝曹睿 、齐王曹芳 、高贵乡公曹髦 、元帝曹奂蜀汉 昭烈帝刘 备 、后主刘禅 吴 大帝孙权 、会稽王孙亮 、景帝孙休 、末帝孙皓 西晋 武帝司马炎 、惠帝司马衷 、怀帝司马炽 、愍帝司马邺东晋 元帝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司马衍 、康帝司马岳 、穆帝司马聃 、哀帝司马丕 、海西公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司马曜 、安帝司马德宗 、恭帝司马德文十六国 汉(前赵) 刘渊、刘曜北凉 沮渠蒙逊,凡二主夏 赫连勃勃,凡三主前燕 慕容皝,凡 三主后燕 慕容垂,凡五主南燕 慕容德,凡二主西秦 乞伏国仁,凡四主南凉 秃发乌孤,凡三 主 6 / 10


后赵 石勒,凡七主 成汉 李雄,凡三主前秦 苻洪,凡七主 后凉 吕光,凡四主后秦 姚 苌,凡二主前凉 张重华,凡五主西凉 李诇,凡二主北燕 冯跋,凡二主 南朝 宋 武帝刘裕 、少帝刘义符 、文帝刘义隆 、孝武帝刘骏 、前废帝刘子业 、明帝 刘彧 、 后废帝刘昱 、 顺帝刘准齐 高帝萧道成 、 武帝萧赜 、 郁林王萧昭业 、 海帝王萧昭文 、 明帝萧鸾 、东昏侯萧宝卷 、和帝萧宝融 梁 武帝萧衍 、简文帝萧纲 、元帝萧绎 、敬帝萧方智 陈 武帝陈霸先 、文帝陈倩 、废帝陈伯宗 、宣帝陈顼 、后主陈叔宝北朝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 明元帝拓跋嗣 、 太武帝拓跋焘 、 南安王拓跋余 、 文成帝拓跋浚 、 献文帝拓跋弘(浚) 、孝文帝元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诩 、孝庄帝元子攸 、长 文王元晔 、节闵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修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恭帝元廓 北齐 文宣帝高洋 、废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后主高纬 、幼主高桓北 周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赟 、静帝宇文阐隋 文帝杨坚 、 炀帝杨广 、恭帝杨侑 唐 高祖李渊 、太宗李世民 、高宗李治 、则天皇帝武曌 、中宗李显(哲) 、睿宗李 旦 、玄宗李隆基 、肃宗李亨 、代宗李豫 、德宗李适 、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 、 敬宗李湛 、 文宗李昂 、 武宗李炎 、 宣宗李忱 、 懿宗李漼 、 僖宗李儇<俨> 、 昭宗李晔 (敏、 杰) 、昭宣帝(哀帝)李祝<祚>五代十国 后梁 太祖朱晃(又名温、全忠) 、末帝朱瑱 后唐 庄宗(李存勖) 、明宗(李亶)、闵宗(李从厚)、末帝(李从珂)后晋 高祖(石敬塘) 、出 帝(石重贵) 后汉 高祖(刘暠,本名刘知远) 、隐帝(刘承佑)后周 太祖(郭威) 、世宗(柴荣)、恭帝(柴 宗训)十 国 吴 太祖杨行密、烈祖杨渥、高宗杨隆演、杨溥南唐 烈祖李昪、元宗李璟、后主李煜 吴越 武肃王钱鏐、文穆王钱元瓘、忠献王钱佐、忠逊王钱倧、忠懿王钱俶 闽 忠懿王王审知、嗣王王延翰、惠宗王鏻、康宗王昶、景宗王曦、天德帝王延政南汉 高 祖刘(龙字下面天)、殇帝刘玢、中宗刘晟、后主刘(金字边一个长) 楚 武穆王马殷、衡阳王马希声、文昭王马希范、废王马希广、恭孝王马希萼 、 马希崇 荆南 武兴王高季兴、文献王高从诲、贞懿王高保融、高保勖、高继冲前蜀 高祖王建、后主王 衍后蜀 高祖孟知祥、后主孟昶 北汉 世祖刘旻、睿宗刘承钧、少主刘继恩、英武帝刘继元宋 北宋 太祖赵匡胤 、太宗赵炅 、真宗赵恒 、仁宗赵祯 、英宗赵曙 、神宗赵顼 、哲宗 赵煦 、徽宗赵佶 、钦宗赵桓南宋 高宗赵构 、孝宗赵眘 、光宗赵敦 、宁宗赵扩 、理宗赵 昀 、度宗赵禥 、恭帝赵显 、端宗赵昰 、卫王赵昺 元 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 、拖雷(监国) 、太宗(窝阔台) 、乃马真后 (称制) 、定宗(贵由) 、海迷失后(称制) 、宪宗(蒙哥) 、世祖(忽必烈) 、成宗 (铁穆耳) 、武宗(海山)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硕德八剌) 、泰定帝(也 孙铁木儿) 、 天顺帝 (阿速吉八) 、 文宗 (图帖睦尔) 、 明宗 (和世) 、 宁宗 (懿璘质班) 、 7 / 10


顺帝(妥懽帖睦尔) 明 太祖朱元璋 、 惠帝朱允炆 、 成祖朱棣 、 仁宗朱高炽 、 宣宗朱瞻基 、 英宗朱祁镇 、 代宗(景帝)朱祁钰 、宪宗朱见深 、孝宗朱佑樘 、武宗朱厚照 、世宗朱厚熜 、穆宗朱载 垕 、神宗朱翊钧 、光宗朱常洛 、熹宗朱由校 、思宗朱由检清朝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 太宗皇太极 、世祖(顺治帝)福临 、圣祖(康熙帝)玄烨 、世宗(雍正帝)胤禛 、高宗(乾 隆帝)弘历 、仁宗(嘉庆帝)颙琰 、宣宗(道光帝)旻宁 、文宗(咸丰帝)奕詝 、穆宗(同 治帝)载淳 德宗(光绪帝)载湉 、末帝(宣统帝)
8 /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