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西的民间音乐舞蹈的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山西的民间音乐舞蹈的论文
山西的民间音乐舞蹈的论文
人类对音乐舞蹈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自然到创造的文明发展历程。
山西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其音乐舞蹈文明史既符合上述规律,又具有山西地方特色。
山西音乐舞蹈文明历史悠久。
相传尧舜时期就有《击壤歌》《南风歌》。
据传《南风歌》是舜帝为运城盐池而作,歌词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山西襄汾陶寺出土距今4100^的古乐器已有陶埙、土鼓、鼍鼓。
春秋晋国师旷是著名的乐师。
战国后期安泽人荀况,是著名的思想家、音乐理论家,著有《乐论》。
秦汉时期,离石出土的汉代画石“驾鱼图”,运城出土汉墓“百戏楼”中踏歌扬袖舞伎,表明当时乐舞之盛。
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特色文化艺术得以广泛交流。
北魏首都平城(今大同)是“北歌”发祥地,云冈石窟展现有当时乐舞盛况,而寿阳出土的北齐陶俑,其服饰、舞姿则具有“胡儿”感觉。
隋朝王通(今河津人)是著名的古琴演奏家。
隋唐时代,山西乐舞非常兴盛,《踏摇娘》《柘枝舞》广为流传,优伶舞伎人才辈出。
宋金元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民间乐舞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逢年过节城乡群众自发结社闹“社火”, ___舞队,游艺街
市,竞相表演。
山西是“北曲流行地区,涌现出许多演奏家、音乐理论家。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今忻州人)善弹琴,著有《中州乐府》。
宋代孔三传(今晋城人)是“诸宫调”创始人。
明清时期,山西民间乐舞与戏曲活动,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文明程度更高。
据明万历年《周星乐图》(手抄本)记载,当时上党地区民间迎神赛社活动,就是乐舞与戏剧相间表演。
清代山西籍的音乐家、古琴演奏家郭培斋(太原人)著有((德音堂琴谱》8卷,王德辉(太原人)著有《曲律精华》一书。
山西号称“民歌的海洋”,不仅历史久远,而且经过历代人民群
众创造、锤炼,种类多,数量大,据调查现存至少有15000^首。
山西民歌的特点是:形式短小单纯;词曲格律较自由,原无伴奏;多即兴编唱,后渐有曲目。
其中,山歌多流行于晋西北地区,具有高亢、嘹亮、悠长、旋律美、山野味浓的特点。
流行曲目有《羊倌歌》《想亲亲》《割莜麦》《人在门外心在家》等。
开花调,流行于左权、和顺、武乡一带,歌词上句以XXX开花起兴,下句点题,有委婉、清秀、节奏规整的特点,流行曲目有《会哥哥》《单相思》《桃花红杏花白》等。
号子类,劳动时所唱之歌,流行黄河沿岸河曲、河津、芮城一带,由领号人见景生情,即兴编唱;音调单纯流畅,节奏鲜明有力,情绪乐观豪放;其曲目有河曲《推船号子》、定襄《打硪歌》、芮城《拉蓬号子》等。
小调,是一种自由吟唱小曲,流行于全省各地,题材形式多样,表现力强,流行曲目有《观灯》《光棍哭妻》《要女婿》等。
二人台,流行晋西北、雁北及陕北、内蒙部分地区,表演者一般是一旦一丑,故称二人台,曲调优美、婉转、清新,流行剧目有《走西口》《打樱桃》等。
秧歌,流行晋中一带,有近300个曲调,具有浓郁生活气息与乡土风味,其中祁太秧歌已有近200^年历史,最初由行商天下之晋中商人,移植外地歌曲到本省,又由当地艺人结合本地乡音,渐形成地方特色之秧歌,故流行曲目中有不少反映商人生活的秧歌,如《回家》《张三算账》《卖高底》《卖烧土》等。
山西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乐器由来已久,而乐器之源在民间。
现存民间乐器可分为吹打、宗教、丝竹、打击四大类。
吹打乐以唢呐和管子为主,常用伴奏乐器有笙、笛、锣、鼓、镲等,凡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日,多请乐人来演奏,其曲目非常丰富,尤以用唢呐、管子分别模拟各个不同人物角色音调的“咔戏”及“八音会”最受群众欢迎。
宗教音乐,原是和尚、道士参与民间法事,将寺观音乐走向社会,进而成为民间音乐的一部分。
佛教音乐吹奏法器以笙管为主,打击乐器以钟鼓为主,辅以镲、木鱼、铜磬等,演奏曲目有《消灾灯》《千声佛》《上经台》等。
道教音乐吹奏乐器与佛教基本相同,但和念诵经不同,伴奏也有差别,曲调或悠远、静穆,或悲
怆、激扬,或行如流水,演奏曲目有《五方赞》等。
丝竹音乐,是由笛、笙、管、三弦、扬琴、四季胡、板胡等乐器组成。
丝竹乐在山西影响较大的是二人台丝竹乐,其曲目丰富多彩,其中有古典乐曲的《西江月》《柳青娘》,民间乐曲的《绣荷包》《闹元霄》,蒙古草原乐曲的《喇嘛苏》《四公主》,戏曲音乐的.《小开门》,寺庙音乐的《观音寺》《吕纯阳》等,上述各种曲调经组合、联缀,进而形成悠扬、动听的二人台丝竹乐。
打击乐,即民间锣鼓,晋南、晋中、晋北、晋东南各地区各有特色。
如晋南威风锣鼓,以鼓为核心,辅以锣、钹、铙等,节奏强烈,声撼天地。
威风锣鼓,源于民间,传承民间,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4100年前的陶鼓、鼉鼓,可谓威风锣鼓之雏形,发展到明清时期已初具规模,清人孔尚任赞曰:“雨点花攒鼓衬锣,春风吹袂影婆娑”(丁天顺《威风锣鼓溯源》《山西社会大观》___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太原锣鼓,乐器有大鼓、大钹、大铙等,以大鼓为领奏乐器,大铙、大钹对奏,演奏徐缓时如潺潺流水,急骤时如大浪奔腾,演奏者情态激奋,表情交炽,引人人胜。
山西民间舞蹈十分丰富,是世世代代山西人民 ___智慧的结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据调查,目前保存有234种,形式有秧歌舞、彩灯舞、拟兽舞、武技舞、车船舞等。
秧歌舞,是山西既唱又舞的一种大舞种,起源于插秧、耕作的劳动生活中,故名秧歌。
全省约有秧歌舞4(涂种,流派风格千姿百态,因地区不同而异,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例如踢鼓子秧歌,流行晋北地区,其中朔州踢鼓子秧歌,以拳术为基础,舞姿粗旷豪放,活动形式多样,而怀仁踢鼓子秧歌表演行当有净、生、旦、末、丑,舞蹈动作以踢、扭、走、拧为主,表演有条不紊,错落有致。
又如汾孝地秧歌,流行汾阳、孝义一带,其舞蹈动作与武术紧密结合,威武雄壮,颇有气势。
流行于太原古交地区的踩街秧歌,扮演人物以幽默、风趣、滑稽取胜,凡年节即___秧歌队,___表演于街巷,有镇邪恶之意。
流行于左权、和顺、榆社、昔阳、黎城、武乡、襄垣一带的小花戏,源于辽
州社火,融歌舞为一体,以歌表情,以舞传神,以扇达人,以戏引人。
此外,流行汾西县的地灯秧歌,原平县的凤秧歌,流行临县、方山、离石、中阳、柳林、石楼一带的伞头秧歌等,都很受群众欢迎。
彩灯舞,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白日演出,灯的作用是摆图案;一是夜间表演,为灯火舞。
拟兽舞,如龙舞,凡节日多有舞龙表演,以表达除害、祈福、迎祥之意。
獅舞,因狮象征勇猛和力量,舞狮则意在鼓舞人的勇敢精神。
山西狮舞一般为二人扮演,分为文狮、武獅二种:文狮以细腻、柔和、稳重见长,武獅着重武功、技巧表演。
武技舞,如髙跷,以脚踩数尺木跷作舞。
山西发现的北魏石棺中有高跷图画,可见高跷历史久远。
山西高跷有文武之分:文高跷与秧歌结合,突出踩扭;武高跷是竞技表演,以特技取胜。
晋中一带还流行背棍、铁棍,民谤称:“榆次的架火,太谷的灯,清徐的铁棍爱煞人。
”背棍,有单人棍、双人棍、三人棍,皆由成年人背棍,上扛1—3名儿童扮演为戏民人物或故事人物,在上面作舞姿。
铁棍,由8人抬着进行,所有抬阁人必须统一节拍,上下起伏,带动阁上演员舞动表演。
车船舞,如旱船,是一项很普及的民间舞蹈,制一类船形舞具,装有顶棚,船间有一人站立船中间,旁有梢公划浆引船行走,二人有配合,在陆地行走式样如水中漂流。
总之,山西民间音乐舞蹈生活,历史久远,在群众中有广泛基础。
人民是音乐舞蹈艺术的主体,是音乐舞蹈的是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经过劳动人民不断充实提高,更加丰富多彩,成为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音乐舞蹈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山西音乐舞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山西人民世代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故山西民间音舞所表现的内容有着黄土高原人民生活的特征,如《走西口》就很有代表性,它激昂生动,淋漓尽致地表述了黄土地上人民的情感与生活。
二是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融合之地,各民族音乐舞蹈在山西得以广泛交流,进而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民间音乐舞蹈。
三
是山西为古战场发生之地,因而山西的民间音乐舞蹈多有高亢、悲壮之歌与舞。
民间音乐舞蹈有着抒发人民群众思想情感,寄托人民群众喜怒哀乐的重要功能,是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伴侣。
山西民间音乐舞蹈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发展历程。
这个历程,充实和丰富了山西文明发展史。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