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5篇)化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一)
在研究过程中,我细心做好研究笔记,用心记下随时获得的研究感受,及时交流、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新的教学形势下,如何正确把握教学知识体系,用什么新的教学策略,用什么教学素材,怎样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在研究过程中均得到详细的解答,研究中感受深刻。

1.正确树立化学课程理念。

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的研究方式,重视化学研究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研究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方式。

2.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设计与落实。

感受最全面的是,重新认识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如何鉴定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三维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通过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三维目标只有真正落实下来,才算真正完成二节课堂教学,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只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基本略掉了。

在研究中,学生实验技能的研究是很重要的。

在教学中,
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以饱满地热情进入化学课堂教学,是学好化学的前提,而实际上把教学生学变成学生学会研究这种行为惯的落实是很重要的,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因此,在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教学资源形成素材,是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3.构建师生的和谐教学干系,进步课堂效应及质量。

教学的过程,自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教授过程,片面强调教师的教授功能,在教师与学生干系中,教师是知识是非的唯一裁判。

教与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动的,学生老是被动的。

课堂上,老是教师为中心,学生为附庸,教师教授,学生接受,师生干系停留在一种不平等的情感之中,完整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1
4.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
总之专家的讲座深刻独到、引经据典、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获益匪浅。

对新课程的了解和教学方式有了转变,通过对很多优秀案例的研究,与同行的网上研讨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起到借鉴作用,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差距,知道
自己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更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积极探索,进步信息获得,加工和传播水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化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二)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正式启动,新理念、新课标、材,如何迎接新课程新挑战,施行有用教学。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材教学谈几点体会和熟悉。

一、对人教版化学材的认识
(一)注重学生研究化学素养培养。

材采用研究型研究法。

如研究“元素化合物”一节,通过活动探究形式讨论金属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即: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科学研究方法。

即: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观察→解释及结论。

这样体现了对学生能力培养,教给了学生研究化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贯穿始终。

材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研究过程变为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研究内容,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设计恰当的研究活动,收集利用更加广泛的研究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
和学生接受能力,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和内容统一,使教学形式多样、方法新颖,体现特色。

(三)化学生活化特点突出。

化学材对知识的研究目标定位在知道、说出、举例、了解、认识等第一和第二层次上,对于应用、设计、评价、灵活运用、养成、具有、树立等要求很少。

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多,重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化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研究化学的快乐,体现了“化学从生活中来,化学到生活中去”的特点。

(四)图文并茂,信息量含量丰富。

教材中的图示、图表丰富,如,在教学“物质的量”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时给了一个表格,表中列出相对原子质量
2
或相对分子质量在不同条件下的体积等数据,提出讨论题,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和归纳的方法,总结出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概念。

这样的实例很多,激发了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二、加强教学研讨,领会新课程意图
(一)深入研究研讨,树立教学新理念
通过课程培训、个人研讨等形式转变教学看法,在个人备课上固按时间、固定地点,在教学上统一进度、统一练和教学深度,在教学方式上体现特色,灵动多样。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新课程理念,如,研究“氯气相关性质”时,为弄清氯水中存在哪些微粒,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性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紫色石蕊、FeCl2、Na2CO3和AgNO3等几种试剂中,观察有什么变化,并用有关的离子方程式解释出现的征象。

再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并组织学生交流会商,让学生在会商中互相启发,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如许,不公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亲身介入,激起了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饰演着引领、点拨、适时给予指导的角色,让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造就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让学生谈想法,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从而真正做到从以教学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研究为中心,从被动研究到学生的主动研究,生成积极主动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惯。

(二)亲自动手实验创设情境,进行实验兴趣化教学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提出一系列的新问题,渴望对新问题探究和解决。

如,在研究“氢氧化铝”性质时,先让学生举例Al(OH)3在日常生活中
的用途,然后顺势提出如何制取Al(OH)3。

通过学生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NaOH溶液过量时Al(OH)3沉淀会溶解?为什么两种试剂滴加的顺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它们是怎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如果把NaOH溶液改为氨水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吗?Al(OH)3沉淀溶于酸吗?该用什么方法制Al(OH)3等等,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探究下去。

总之,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激起学生研究化学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三、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一)对教材使用的困惑
3
在课改化学教材中,一些内容过浅,知识点较零散,材一学年的内容基本把原来教材三年的内容都触及到了,很多内容不容易讲透,不利于学生形成研究化学的知识体系,加之高考改革方案还未出台,因而,实际教学定位很难把握。

如,“元素化合物”知识旧教材用了六章的篇幅,分布在两册教材中,而材两章就讲完了。

很多物质的化学性质在材上只介绍了部分。

如,SO2的化学性质,材只介绍了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和漂白性,而未触及还原性和氧化性,如果只作了解就行,但问题是相关知识又在各种配套练中大量出现,如果不在教学中加深讲,学
生就不会做题,而且大量的方程式在练中会经常出现,学生记不住,写不来,使学生觉得学化学很难。

(二)对教学过程施行的困惑
以活动探究进行教学的形式很好,但有些探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一是学生实际能力达不到,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完成后,接着是活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让学生探究Fe―Fe2+―Fe3+转化,在此以前学生没有接触过Fe的性质,所以预测不大概到位,以致大部分学生探究实验手足无措。

二是探究实验过多过频,实际教学时间放置不过来。

在高中化学必修1中,活动探究13个、观察与思考12个;化学必修2中,活动探究17个、观察与思考9个。

要完成这些探究内容又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间不允许,所以,很多探究就只有由老师代劳,很难全部让学生进行实际操纵。

(三)对化学科评价体系的困惑
目前,针对材的高考方案尚未出台,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也不配套,因此在化学教学的“度”上很难把握。

虽然我们化学教研上作了研讨交流,但还是不放心,因为高考真正要求到什么程度说不清楚。

因此,在课程设计、学生研究方式、研究时间上都难免套用以前的高考模式,成了“穿新鞋走老路”,必修选
修内容混乱出现,题偏离正常轨道。

因此,有关方面应尽快出台与新课改相适应的高考方案。

化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三)
3月29日,我们一行4人去xx中参加了高中化学培训,短短的一天培训早已结束,但其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收获颇丰。

通过讲座讨论、研讨互动、观摩研讨等多种形式的研究,不仅让我对材的各个模块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而且也让我
4
对材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有了从新的认识,可以说这次培训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更是让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

下面就是我这次研究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学设计与施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1、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便扩大内容
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研究的内容和程度,知道研究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2、分析栏目功能,合理应用教材中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
研究情景、设计研究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

3、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式。

每种研究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研究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

4、精确处理STS知识,改变教学策略
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

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转变教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研究一种物质——看组成元素——看物质类别——判断物质性质——研究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关系。

二.对材教学的一点困惑
1、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为了降低学生研究的难度,编写者将某些知识点内容分散排布,例如在教材中出现了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后连续出现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把原来完整的一个熟悉过程生硬的一劈为二,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纪律?
2、课时缺乏与教学容量大的冲突如何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课时缺乏的问题。

必修教材的内容触及面广,栏目多,教师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何况探究也需求一定的时间。

别的教材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很多结论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写明而要肄业生自己归纳,同时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得不少学生不能适应而觉得化学太难、太繁。

3、学校实验室的配置是否都能跟上?材增添了大量学生探究实验,跟据材的意图有很多时候我们的化学课最好是搬到化学实验室去进行。

但实验室有限,多个班级轮流进行,一个实验要一周左右才可以完成,但有时连着几节课都有学生实验安排,这个矛盾不知道怎么解决。

还有实验一多,仅靠化学教师准备有时人手是远远不够的,增加了我们化学教师的工作量。

4、手头的资料很少,其中很多还是换汤不换药的,配套的练很难跟找。

还有我们也没拿到后续的教材,有些内容专家说要发展,我们也不知道该发展到什么地步?考试大纲到现在还没确定,不知道高考怎么考?
XXX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尝试,我们的研究和摸索,而且通过实践不断调整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的化学新课改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化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四)
5
我有幸在XXX参加了“国培计划——中西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研究机会。

在这十天的研究中,我听取了十位专家、教授的十多场专题报告,并到XXX现场观摩一堂优质课,对我的感受很深,使我对初中新课改有了更新的熟悉,也熟悉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为期十天的培训,我感觉天天都是充实的,因为天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讲师,天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天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

在培训中,我进一步熟悉了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缺乏。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颠末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信赖我还是有收获的。

现将我十天来研究的心得体会向列位领导汇报。

一、通过培训和研究拓宽了知识的视野
在以前的化学教学中,我并没有认真领会新课改的意义和真正的内涵,在教学模式和对教材的处理上还是主要参照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通过这次研究后我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需要全员参与。

认识到新一轮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力图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研究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的研究方式,重视化学研究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研究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在对教材熟悉和处理方面,通过这次研究我发现初中化学新课程与原有老课程相比,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办理、考试评价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变化。

我们必需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程,要不断的更新自己教育看法和知识体系,及时补充新知识,并对原有知识进行整
合,更需求调整自己原有教学思路和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节奏适应新的教育形式。

新课程在教材的取材和功能产生了宏大变化,知识体系也随之产生了改变。

二、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在合作中求发展
新课程提倡造就学生综合性研究,而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研究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改的施行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立一人较好的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了解别的学科,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互助配合,同心协力造就学生。

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互助促进。

面对时代的挑战,骨干教师的造就途径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通过骨干教师造就探索,在我们思想熟悉中形成了今后学校长远的造就骨干教师的基本工作思想;(1)我们要从长远的利益出发,把骨干教学造就纳入学校工作计划;(2)以学校教学为主,展开骨干教师造就途径与研究系列活动。

(3)领导积极介入,合理投资,制订落实好研究工作计划,抓出成效。

三、教师应善于反思
教师要在教学中反思。

尤其是一线教师,重要的工作阵地就是课堂。

但,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技术的机器履行者,而必需是课堂实践的自发反思者。

湖北省教研室XXX老师给我们做了《小学数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有用教学问题》的讲座,向我们
介绍了“有用教学的路径与原则”,结合案例生动的介绍了如何找到核心问
6
题。

XXX博士给我们作了《走进课堂做研究》的讲座:让我懂得了当老师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应该懂数学,懂学生,懂教学。

XXXXXX教授的《同课异构》,让我明白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师要在读书中反思。

本次培训研究,让我充分领略到专家与名师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专家与名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读书。

读书,可以让自己从不同层面得到丰厚;读书,可以加深自身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几乎每个专家在讲座结束之前都向我们推荐了几本好书,让我觉得自身知识的贫乏的可怜。

知之而改之,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就是每天要读书,只要坚持,哪怕读一点点都是好的。

在读书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四、上课、评课的受训方式,让我们受益匪浅
本次培训的形式除了请专家、教授给我们开展讲座,而且还进行了让我们老师分组合作,上课、评课的培训方式。

这种研究方式,自我认为非常好!对于上课的老师,我发自心底的
由衷感谢。

因为他们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还要承担公开课给我们研究和讨论,真是要付出不少心思和精力的。

而且,辛辛苦苦上完课,还要接受我们的讨论和修改建议,这个过程是需要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

上完课马上评析,给我们趁热打铁的机会,互相交流的机会。

这种研究方式是最直接的,也最容易被我们一线老师接受和消化的东西。

让我感觉也是最有效率的。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有了很大的收获,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这次培训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研究使我对材教法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新换代。

通过这次培训和现场观摩,让我有机会尝试全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自己的教学理念。

我要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在学校的新课改教学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化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五)
3月13日我参加了区实验优质课暨初中化学材培训,特别是听了xxx、xxx、xxx三位老师关于材的培训让我收获颇丰。

面对新课程体系及新课程理念,化学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另外还应培养和提高以下几种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课程需要,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了解教材和操纵把持教材的能力
教学的根本依据是课程标准。

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来用好教材。

拥有知识不等于就能驾驭教材,教师要在全面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从学科系统的角度出发,下大力气去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教材。

只有认真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才能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解释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科学、正确地传授知识。

同时还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灵活掌握和支配教材,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

二、按照课程目标体系和教材内容选择教法的能力
选择科学合理的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特点,依据学生情况及教学条件,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三、增强探究意识,强化探究实验教学的能力
要造就和进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要强化学生探究熟悉,展开探究性实验。

它既是求知的过程,又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造就都有
7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课程目标之一。

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标志,是新课程理念及体系有效实施的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实现这一整合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

五、懂得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互联网作为天下上最大的信息库,其丰富的教学资料及信息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

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需具备较强的信息熟悉,要善于从收集资源中吸取各种课程资源,拓展课程内容,扩充学生视野。

新课程体系中很多知识,需求通过教师和学生从网上查阅相关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作出精确的判别。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综合应用各种信息技术重新构建交互式研究环境已是势在必行。

可以说,新课程体系施行后,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教学信息源,课堂也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学生可通过网上教学平台在网上与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