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概况和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概况和特征。

(1)地震波的研究——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体)与横波(只能通过横波);
(2)两个界面——莫霍界面(地下33千米处)与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千米处);
(3)三个圈层——地壳(地表至莫霍界面)、地幔(莫霍界面至古登堡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至地心);
(4)特点——地壳、地幔能通过纵波和横波,而地核只能通过纵波;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而地核的成分以铁镍为主。

二、地壳中的矿物、岩石和矿床。

三、地壳中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变化和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变运的实质是地壳本身与能量不断发生循环和转化,从而造成地壳的结构及表面形态也不断发生变化,在自然界的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地质作用;其中内力作用又称为建设作用,形成高山盆地,使地表变得崎岖;外力作用又称为破坏作用,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使地表趋向平坦。

地壳的破坏作用和建设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不过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构成地壳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成为新的岩浆。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产生的变化过程是地壳物质不断循环运动的过程。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循环过程,我们将课本第132-133面的文字和插图归纳成以下模式图和文字说明:
①岩浆经侵入或喷出,冷却凝固成岩浆岩。

②⑧⑩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崖在外力作用下,风化形成风化物。

③风化物经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为沉积岩。

⑤⑥岩浆岩、沉积岩及已生成的变质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④⑦⑨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重熔再生成为新的岩浆。

四、地壳运动
1、内力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高低不平,起主导作用。

①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②三大类型——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③地壳运动:
Ⅰ、运动类型——水平运动(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垂直运动(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Ⅱ、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大类,褶皱又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又可形成地垒和地堑。

Ⅲ、构造地貌——背斜可形成山岭,也可形成山谷;向斜可形成山谷,也可形成山岭;断层常形成陡崖;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Ⅳ、全球构造理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三个学说的相同点是都在不停地运动,不同点是运动的方式不一样:大陆漂移学说是硅铝层在硅镁层上漂移,板块构造学说是岩石圈在软流层上漂移,海底扩张学说是岩石由海岭向两侧推移;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在板块的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在板块的碰撞地带常形成山脉或海沟。

④岩浆活动:
Ⅰ、火山喷出物——气体(SO2,H2S)熔岩(酸性岩浆与基性岩浆)和固体喷发物(火山灰等)。

Ⅱ、火山构造——火山堆、火山口、火山通道。

Ⅲ、喷发强度——强:是含二氧化硅多的酸性岩浆,常形成锥形火山锥;弱:是含镁铁成分多的基性岩浆,常形成盾形火山岩。

Ⅳ、火山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Ⅴ、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东非大裂谷火山带、大西洋海底火山带;
Ⅵ、与人类的关系——不利之处:破坏田园建筑引起火山地震;有利之处: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

⑤地震:
Ⅰ、概念——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Ⅱ、分类——构造地震(影响最大)和火山地震。

Ⅲ、震级与烈度——震级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一般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是地面所受的影响和破坏强度,主要受震级、震中距、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5个因素影响。

Ⅳ、活动规律——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

Ⅴ、分布规律——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震带。

Ⅵ、地震预测——搞清地质构造是地震预报的重要基础。

2、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
(1)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大西洋就是地壳水平移动造成的;升降运动是指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为主导的运动形式,即上升或下降的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2)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了解地质构造对研究地形、矿产、工程建设等有重要意义。

①褶皱:岩层受力发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变形叫褶皱。

褶皱的不同部位表现为地质构造的不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的部位称为背斜,向下弯曲称为向斜。

根据岩层弯曲的形态,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第一依据(见图05-2)。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从而在地形上往往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往往形成山谷。

但正是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使其顶部受到张力的作用破裂而易被侵蚀,反而逐渐形成了山谷(背斜成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使其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向斜成山),这就是所谓的“倒置地形”(见图05-3)。

因此在岩层不完整时,应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

即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老。

②断层是岩石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力量超过岩石的强度而形成的地层非连续性变形。

根据断层两边岩块相对运动方向,断层可分为地垒和地堑。

如庐山与鄱阳湖,天山与吐鲁番盆地等。

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其运用。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产生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是岩石圈(而不是地壳)被构造带所分割成的若干单元。

全球岩石圈可分六个大板块,大板块内部又可分若干小板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有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巨大的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产生的;第二、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洋板块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深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

目前,板块构造学说已在解释火山、地震形成的分布以及矿产的形成和分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

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

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所受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同震级、震中距、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震级越大,烈度越大;同一次地震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反之烈度越小。

在震级和地质构造相同时,震源浅,则烈度大。

总之,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则可能有所不同。

5、地壳的演化
(1)地层和化石——是地球历史的“书页”;一般,老的地层在下,生物化石简单,新的地层在上,生物化石复杂;根据化石可推知地理环境。

(2)地壳的演化史:
①划分依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岩石的年龄等。

②五个地质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③各个时代的重大事变:
Ⅰ、太古代——以海洋为主、岩浆活动剧烈、古老的泰山石、铁矿、最原始生物的生命体。

Ⅱ、元古代——仍以海洋为主、地壳运动剧烈、有藻类海绵、原始生物的时代。

Ⅲ、古生代——地壳升降运动为主、早期海洋占优势,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三叶虫、珊瑚)、中后期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成为陆地,为海生脊椎动物时代(鱼类),,后期为为两栖类动物时代,是蕨类植物时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Ⅳ、中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形成,环太平洋造山运动、爬行动物(恐龙)盛行,后期向鸟类发展,为裸子植物时代,是重要的造煤和成油时代。

Ⅴ、新生代——第三纪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灵长类动物出现;第四纪的冰期和人类的出现。

典型例题讲解
例1、读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图05-4):
(1)图中字母A、B分别是_____界面、_______界面。

横波在通过A界面时波速______,通过B界面时,波速________。

(2)图中数码和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是:①+②+③是__________;
④______;C是______;D是___________。

(3)D层与C层物质相比,增加含量最多的两种化学元素是
______,图中反映地壳的两个重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关键是读图,该题通过图示法,再现了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①该题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分辨出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进而说出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由硅铝层、硅镁层组成,莫霍界面以下为地幔。

清楚“软流层”的位置,岩石圈的组成。

②该题通过考查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变化规律的知识,进一步要求考生来推测地球内部各部分的物质组成和物质状态。

③该题要求学生将图中所
显示的地壳结构特征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避免了死记硬背。

答案:(1)莫霍、古登堡、明显加快、突然消失
(2)岩石圈、软流层、地幔、地核(外核)
(3)铁、镍、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
例2、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里了7.2级地震。

读图05-5回答:
(1)震中位于______板块与______板块的交界地带。

(2)日本的四个大岛中,受本次地震影响较小的两个是_____岛和______岛。

(3)图中著名的港口城市A的名称是_______,它位于震中的_____方向。

(4)若其他条件相同,B、C两地的地震烈度应是__________①相同②B>C③C>B
设计意图:
本题是1998高考题,结合时政热点综合考查有关地震的知识。

易错分析:
对等震线、震中和地震烈度等概念,部分学生认识模糊,有的不能正确析读图示内容。

解题思路:
根据图示和图例,可分析得出神户正处于震中的位置,据板块界线两侧箭头方向可知是消亡边界类型,据日本在图上的位置,确定是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边界地带,所以此次地震成因从构造上看应是日本处于两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活跃所致。

震后受影响程度与地震烈度有关,一般来说,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受影响也就越小。

答案:(1)亚欧太平洋
(2)北海道九州
(3)横滨东北
(4)②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1999年2月,日本本州西部发生的地震不到里氏5级,但不少地区震感强烈,因为()
A、4级以上地震已经属于强烈地震
B、震中很浅,震中越浅,震感越强
C、震级虽然不大,但是震源相当浅
D、震源相当深,但是烈度大,震感强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风化作用
3、下列地理现象与成因连线,正确的是()
A、南极洲的巨大煤层——海底扩张
B、非洲和印度甚至靠近赤道的古冰川——大陆漂移
C、巴西东南部与非洲西南部地质历史非常相似——板块断裂
D、南亚次大陆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地形抬升
4、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外力作用的是()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岛的形成
C、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的形成
D、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5、图05-6是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的相关联示意图,图中表示搬运作用的是()
6、下列地形属于沉积作用形成的一组是()
①风蚀蘑菇②喀斯特溶洞③钟乳石④U形谷⑤三角洲⑥沙丘⑦角峰
A、①④⑦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⑤⑥⑦
7、图05-7,比较图中河流三处与三幅断面图及其外力作用主要形式,对应正确的是()
A、①—乙—侵蚀
B、②—甲—风化
C、③—丙—沉积
D、
③—甲—搬运
8、下列地理事物①恐龙;②灵长类;③我国华北、东北抬升为陆地;④大量形成铁矿,按发生的年代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①②
D、③②④①
9、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损坏的原因()
A、海蚀作用
B、风化与风蚀作用
C、酸雨的腐蚀
D、流水侵蚀与战争
10、关于新生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生了大规模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B、出现了大量的较高级的裸子植物
C、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
D、是形成煤矿的重要时代
二、综合题
1、读图05-8,完成下列要求:
(1)A、G两地相对高度为______米,C处在地形上属_____。

(2)本地区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位于B点的游客从正南或正北方向下山,走_____坡坡度较缓,B、M两处植树绿化条件较好的是_________ 。

(4)过E、F作地形剖面图,并画出地质构造。

(5)D地有泉水出露,按埋藏条件,该地下水属________,其补给区在________处。

2、读下列景观图(图05-9)
3、读图05-10等高线图判定回答:
(1)该图表示的分布在我国的____ 区的______地形。

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

(2)在图上标出该地的盛行风向和植草种树的位置。

(3)这种特殊地形地貌的危害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列文字材料,填空并回答:
“据报道,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对黑龙江平原、内蒙古、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哈密地区共53个县级单位的1986年和1996年卫星遥感图像进行了判读比较,发现了上述四省区10年中开垦的总面积近200万公顷(其中开垦地约120万公顷,开垦荒地约80万公顷),而实际新增的开垦的总面积仅100万公顷……当地群众看到开垦后被撂荒的土地,心疼地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


(1)我国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时采用了先进的____技术手段,发现了上述地区10年被撂荒土地竟达开垦总面积的
_______%。

(2)从水分资源状况分析,以上地区除三江平原属______地区以外,其他地区无大部分属于______和________地区以外,地地被撂荒的主要原因在于___________。

(3)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上述土地被撂荒的地区应采取的合理针对性措施主要有()(填一个或一个以上字母)
A、禁止刨草毁林,杜绝滥垦
B、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产
C、筑沟开渠、进行合理灌溉
D、引进耐碱作物品种,改良盐碱化土地
E、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F、采作机械化耕作,禁用化肥、农药
G、退耕还牧,进行合理放牧
5、阅读有关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考察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自1973年秋季开始,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地质、地理、大气物理、植物、动物等众多学科的科学家,先后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综合考察。

20世纪末,世界地理有一重大发现,那就是中国科学家经过多年考察和严密论,提出中国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大拐弯峡谷,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峡谷。

(1)雅鲁藏布江地处中国_________山脉和___________山脉之间,流出中国以后称________。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拐弯处最显著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

(2)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气候湿润,夏半年有来自____洋的______气流,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水能资源丰富,其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大峡谷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所学哲理,分析上述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C 2、B 3、B 4、D 5、C
二、1、(1)潜水承压水
(2)湖泊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补给河流
(3)①地面坡度平缓、植被覆盖良好、利于下渗
(4)流量稳定水质较好,不易受污染
(5)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下沉人工回灌
2、(1)热带雨林热带草原
(2)大分水岭东北部迎风坡地形雨
(3)B 大分水岭西部的背风坡,降雨量少,B处的水通过输水洞引入C处
(4)①E处是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大面积草原,冬季气候干燥,C处水库夏季蓄水便于冬季灌溉草原②引水工程
3、(1)西北内陆沙丘原因略
(2)略
(3)流动沙丘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淹没牧场、农田和村舍
4、(1)遥感50
(2)湿润干旱半干旱滥垦草场导致土地沙漠化
(3)AEG
5、(1)冈底斯喜马拉雅布拉玛普特拉河断层
(2)印度西南一是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二是该地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一、第二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
(3)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两板块接触地带形成了大峡谷(4)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
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0世
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就说明了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一发现为保护、开发利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提供了无法估量的信
息资源和宝贵财富。

②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这表明
它是独立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的。

规律具有客观性,但这并不等于
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

人们能够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
能动性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

例题1.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字母A是界面,B是界面,
横波完全消失的界面是。

⑵图中数码和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是:①是,
②是,①+②是;①+②+③是,
④是;C是,D是。

⑶①、②、④、C四层中,密度最大的是,
其主要物质成份是。

⑷①层主要由岩类物质组成,D层的物
质状态是。

[答案] ⑴莫霍;古登堡;B。

⑵硅铝层,硅镁层;地壳;岩石圈;软流层;地幔;外核。

⑶C;铁镁的硅酸盐类。

⑷花岗;接近液态。

2、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在“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一节中的重点内容是地壳结构的特点。

在学习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时,首先要知道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其中含量最多的8种化学元素,特别是含量在第一位的是氧,注意在干洁空气的组成中,含量在第一位的是氮。

然后,在此基础上,认真阅读分析教材中的“地壳结构示意图”,比较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在厚度、分层方面的差异。

最后总结出地壳结构的两个主要特点: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在大洋地壳中缺少硅铝层)。

需要指出的是,在学习地壳结构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矿物、岩石、矿产、矿床等几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要弄清地壳中的物质循环的过程,弄清楚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四者之间的关系。

这两部分都是学习中的难点。

例题2.下列地质名称按组成和被组成的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⑴岩石;⑵化学元素;⑶矿床;⑷矿物;⑸矿产;⑹地壳
A、⑵→⑸→⑴→⑷
B、⑵→⑷→⑹→⑴
C 、⑵→⑷→⑴→⑹
D 、⑵→⑷→⑶→⑸
[解析]解答此题之前,必须弄清楚化学元素、岩石、矿物、矿产、矿床、地壳六者的联系和区别,可用下列知识结构图表示。

[答案] C 。

例题3.在地壳物质循环简图中,字母表示各种岩石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读图后回答:
⑴在字母d 、e 、f 、g 中表示冷凝作用的是 ,表示重熔再生作用的是 ,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

⑵在a 、b 、c 中,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的岩石是 。

⑶下列地质名称中,按形成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岩浆→a →b →c →岩浆
B 、
C →岩浆→a →b →c
C 、a →c →b
D 、a →b →c →岩浆
3、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
褶皱和断层记录了地壳的变形、变位,属于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从教材相关插图中可以看出它们形态上的差异。

学习中要注意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关系,这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概念,地形是指地表形态,地质构造是地壳的变形、变位。

向斜、背斜与山谷、山岭并没有固定的关系,不同的条件下,背斜、向斜既可成山,也可成谷。

断层组合地堑、地垒在地形上可为狭长的凹陷地带、块状山地。

学习时要善于归纳总结,比如“断层与地形”可归纳如下:
例题4.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

图中数码序号1,2,3,4,5依次排列,表示地层由新到老或由老到新,读图解答: 化学元素 地质作用
地壳 断层线—→沟谷(泉、湖) 断层—→断层组合 地垒—→块状山地 庐山 泰山 地堑—→狭长的凹陷地带
东非大裂谷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断层面—→陡崖(华山北坡)
⑴图中A处的地质构造
属。

⑵地质勘探队员在M处地层中发现
了大量三叶虫化石,在N处地层中发现
了恐龙蛋化石:判断:图中B处的地质
构造属;依据是。

⑶C处的地质构造为,该处
形成谷地的原因是。

⑷若④处岩层为隔水层,则⑤处地下水属。

[答案]⑴地堑⑵向斜,由B处向两侧岩层由新到排列⑶背斜,背斜顶部受到张力破裂易被侵蚀成谷地⑷承压地下水
例题5.下面是沿37°N我国东部沿海某丘陵地区的剖面图,图中1、2、3、4、5分别
代表第三纪、中生代、古生代、元古
代、太古代的地层。

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⑴A处的地质构造是,
B处的地质构造是。

⑵A、B两处钻井有可能打到煤层的是
处。

⑶该地区水循环类型属。

⑷该地区典型土壤是,耕地主要分布在处。

⑸该地区的主要果树是,主要经济作物是。

⑹图中4所表示的地层中能否找到三叶虫化石?为什么?
⑺如果在地层3中找到珊瑚化石,可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是。

⑻在地层中可能找到始祖鸟的化石,在地层中有可能找到大羽羊齿化石。

⑼在地层5中能否找到化石?为什么?
[答案]⑴向斜、背斜⑵A ⑶海陆间循环⑷棕壤、褐土;B ⑸苹果、花生⑹不可能,因为地层4代表元古代的地层,而三叶虫则是出现在古生代的生物
⑺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⑻2,3 ⑼不可能,因为地层与代表太古代的地层,太古代时还没有出现生物。

4、板块构造学说
本章第四节所讲的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都是解释地壳运动形成原理的学说,我们要重点学习“板块构造学说”,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能够利用其基本观点解释一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

要注意六大板块都包括一些陆地和海洋,借用大洲、大洋的名称来命名。

大部分的大洲和大洋都属于同一个板块,只有亚洲的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比较特殊,它们不属于亚欧板块,而是属于印度洋板块。

在解释世界上一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时,一般地说:此地理事物若高于周围地区(例如山脉、岛弧),应是板块相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此地理事物若低于周围地区(大洋、裂谷),应是板块相张裂而形成的。


是海沟特殊,海沟位于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它的形成原因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例题6.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如板块①代表太平洋板块,则②表示板块。

⑵④→①→③岩层新老关系变化趋势是。

⑶图中数码是板块生长边界,数码是板块消亡边界。

⑷世界最主要的火山地震带是,这里处于板块(生长或消亡)的地方,属板块(张裂或挤压)地带。

[答案]⑴美洲⑵由新到老⑶④,③⑷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消亡,挤压
例题7.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分析回答⑴—⑵两题。

⑴下面城市之间的距离正在由于板块
运动而变短的是:()
A、东京、北京
B、纽约、巴西利亚
C、伦敦、华盛顿
D、开罗、罗马
⑵下列有关板块构造的论述,
正确的是:()
①太平洋沿岸主要为生长边界
②新西兰南北两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地壳都比较稳定
③雅鲁藏布江附近是板块张裂地区
④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
⑤板块交界处,都是一些构造带
A、①③
B、②④
C、④⑤
D、②③
[答案]⑴D ⑵C
5、地热、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
“地热、火山、地震”这三种自然现象看似独立存在,其实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在学习时要把三者作为一个整体。

从形成原因来看,地热、火山、地震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都是地球内能的释放形式;从分布规律来看,地热、火山、地震都是在板块的交界地区,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