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研究
作者:陈玉强,朱斌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上旬》2011年第11期
摘要: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

理解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理清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可操作性的保障措施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
长久以来,人们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解一直处于迷糊状态。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重申,高等教育应涵盖“由大学或由国家主管当局批准为高等院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各类中学后的学习、培训或研究培训”。

这一说法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外延,囊括了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是中学后教育、第三级教育的同义语。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教育质量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生命线,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使高等教育的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及重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随之成为人们探讨的焦点。

教育质量对于高校来说既是大事,也是难事,高校要从细节抓起,找到教育规律,抓住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把大事化解为小事,把难事化解为易事,提高高校为培养人才质量所做的一切活动。

所以,必须首先弄清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把握好教学转化的关键环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实现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高等学校的一份力量。

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范畴,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基本涵盖了学术性标准、职业性标准、品德标准三部分。

(一)学术性标准
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它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

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

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少与创新能力的强弱并无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关系,知识的多少制约着一个人的创新层次和水平,能否有创造性的成就还应视个人的思维而定。

在创新过程中,非逻辑思维起着选择、预见的作用,而逻辑思维在归纳阶段和演绎阶段又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的知识结
构是创新人才的必备条件。

这种结构包括:广泛的常识性知识(指文理通识与邻近学科知识)组成的知识面、适量的熟练性知识(指学习专业知识所必需的学科知识基础)构成的知识带、精选的深刻性知识(指与创新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形成的知识圈所建构的有机系统。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发现能力、评价能力、语言能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等。

高等教育应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并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程体系等措施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二)职业性标准
所谓职业性标准,就是以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岗位适应性程度来评价高校的教育质量。

这种标准主要针对职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定向性,具有明确的行业属性和岗位属性。

虽然称谓不断变换,从早期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后来的“实用型人才”,再到现在的“高技能人才”,但是工作内涵仍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

(三)人格品德标准
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合格人才必然是一个品格健全的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对学生人格和品德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迟延满足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2)成长的意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

兴趣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

(3)抗挫折能力。

抗挫折能力是个体承受挫折打击的心理容忍力。

较高的抗挫折能力有利于个体正确对待挫折,增强战胜挫折的勇气。

(4)品德修养。

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第二身份证。

读书使人明智,在“精神万古、气节千秋、胸中正气、雪里芭蕉、云水风度、松柏气节”这样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公平正义之气;在“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知足常乐、无欺自安”中,感受到了诚实守信的无价;在“改过如芟草、育才似栽花、英雄无种、良玉须雕”中,感受到了育才和学习的重要性;在“失意休馁、得势莫狂、俗心可鄙、流言莫畏、落时自舞、逝后闻香”中,感受到了人生的淡定与从容;在“损人损己、损人利己、不损人不利己、不损人只利己、利己利人、舍己利人”中,最终找到自己做人的信条。

总之,优良品德修养的熏陶和润泽,能够内化为个人价值准则,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成为个人成长的力量之源。

三、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保障措施
1.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措施。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指政府、社会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人、财、物、信息、空间、政策等方面支持。

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高校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与学校定位。

(2)教学资源投入。

如教育经费、教学设施、图书及图书流通、师资队伍建设等。

(3)教学改革。

学校要按照社会主义的办学要求,积极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材编写上应体现专业特色,根据“精选”、“渗透”、“跟踪”的原则,对传统课程实行删、减、组、并、改,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2.处理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在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质量与数量的矛盾是一个共性的难题。

适当的学生数量、相应的学力基础及积极的学习状态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中指出:量的增进必然会引发质的变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每年毕业生数量连年递增,而就业市场前景并不乐观,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等矛盾凸显。

昔日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已经沦为没有方向感的“新盲流”一族。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与高校办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等因素有关。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在质量和规模上求发展,推进高等教育稳步前进。

3.高校教师要实行教育创新。

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其队伍结构、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和思想个性都直接影响人才培养和高校改革发展。

教师的教育理念要从传统的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受社会需要、学生基础、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高校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客观规律,构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玉枝.知识经济环境中创新人才的培养[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12(4).
[2]宁清平.把握知识经济特征实施高校德育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