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实用性阅读的“实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实用性阅读的“实用性”
作者:陈洪团
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20年第03期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于实用性文本的“实用性”,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
“实用性”如何落实?笔者结合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人物通讯的教学案例,谈谈粗浅认识。
一、实用性阅读存在的问题
1.问题表相:设计学习任务,不问文体类型,与文学阅读如出一辙
随堂课上,教师对《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设计了如下的学习任务:
《喜看稻菽千重浪》
首先明确这是关于袁隆平先进事迹的人物通讯。
在讨论题目特点之后,安排三个学习任务——
(1)课文写了袁隆平哪些事迹?这些事迹体现了袁隆平怎样的优秀品质?
(2)作者运用什么样的结构把几个事例贯串起来?事例的顺序可否颠倒?
(3)比较《喜看稻菽千重浪》和《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异同。
课后作业:试以____为话题,把袁隆平的事例为论证材料,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300字以内)。
《“探界者”钟扬》
首先介绍什么是人物通讯,然后由问题“作者刻画的钟扬是个怎样的人物”引入教学,主要安排两个学习任务——
(1)通读课文,圈划各部分中能表现人物品质的关键词句。
观察关键词句所在的上下文,思考哪些是关于钟扬的事例和描写的?
(2)与《喜看稻菽千重浪》比较,本文在事例选择与描写上有何特色?
课后作业:
(1)人物通讯一般有哪些特点?
(2)通讯中,钟扬、袁隆平等人有没有体现出一些共同的品质?
(3)这些品质在当今时代有什么意义?
从课堂观察来看,两节课思路流畅、环节紧凑,预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似乎并不存在问题。
随后,笔者撇开课题和文体,就案例中的学习任务——“写了哪些事迹”“体现哪些品质”“圈划表现人物品质的关键语句”“什么样的结构”“选择事例和描写上有何特色”等,请教身边的同仁——从这些学习任务看,你觉得所学课文属于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哪个板块的学习任务群?同仁们大多肯定地回答“文学阅读”。
笔者接着追问下去,如果是实用性阅读,可否这样设计学习任务?同仁迟疑地说,从道理上讲是不可以的,因为实用性阅读的“实用性”没有体现出来;不过,阅读课不都是这样设计的吗?如不这样,那又如何设计学习任务?
列举这两个案例,不是为了全盘否定这两节课的教学,而是想说明这类不考虑文本类型的教学设计,在实用性阅读中经常出现。
其结果就是让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都如出一辙。
2.问题根源:确立学习目标,不问方向所指,游离于实用性之外
学习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影响着学习任务的每一个环节和最终达成度。
上述案例之所以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会出现问题,是因为没有领会实用性阅读学习目标的内涵,偏离了“实用性”这个方向。
关于实用性阅读的学习目标与内容,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如是表述:“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
”其中“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强调将课堂与生活融合,如何关注社会;“掌握……实用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强调实际应用,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实用性阅读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可是,这些在两个案例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被涉及。
从学习任务看,案例中的教师确立学习目标,比较重视“因文解道”“因道悟文”,让学生从文本里筛选相关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思想品质,品味结构和语言特色。
这固然正确,但是实用性文本中的“道”与“文”所蕴含的“实用性”,却被剥离在阅读视野之外。
在《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學案例中,教师将学习目标定位在课文思路方面,即理清文章的思维路线。
其一,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探讨袁隆平事迹,以及事迹所体现的品质。
其二,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弄清楚事例是如何贯串起来,以及小标题之间的内在逻辑顺序。
在《“探界者”钟扬》教学案例中,教师则是把学习目标落实到语言层面,从课文整体的语言环境出发,引导学生圈划能够表现人物品质的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观察其深层次意义,即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然后进行比较阅读,寻找事例在选择与描写上的特色。
两个案例中的学习任务,要么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要么通过体味作品的结构和语言,去触摸作者的思想脉络,领悟行文独具的匠心。
这似乎更贴近文学阅读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虽然教师带着学生顺畅地完成预设的学习任务,但是并没有围绕实用性阅读的“实用性”这一特点展开,忽视了人物通讯在提升学生实用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功能。
因为偏离目标方向,所以“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实用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等实用性阅读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没有得到落实。
虽然《“探界者”钟扬》教学案例在课后作业上作了安排,但其学习任务的主体环节是在进行文本探究,而文本探究的重点又放在对字词句段的赏析上。
这是将实用性阅读与文学阅读混为一谈。
当然,实用性阅读中确实有些文本与文学阅读文本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过这类文本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还是要与文学阅读区分开。
二、实用性阅读的“实用性”教学策略
实用性阅读的“实用性”,主要有三个着力点:
1.观察社会的角度:培养关注现实的时代意识
课程标准所说的“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是强调通过阅读实用性文本,了解社会时事,关注时代发展,留心生活百态。
在这个方面,人物通讯具有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
其报道的内容原本就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能够给予学生独特的实用性阅读体验,促进学生领略时代风貌、关注社会现实。
就这两篇人物通讯而言,给予学生关注现实的角度有很多。
如:
可以根据单元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理解劳动美德的传统性和现代性,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喜看稻菽千重浪》介绍了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进一步选育“超级稻”的长期而艰难的历程;《“探界者”钟扬》讲述了钟扬献身于种子事业、普及科学知识、悉心培养学生的故事,展现了他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的不懈探索。
正如教材“学习提示”所言“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劳动者。
他们的岗位不同,但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以辛勤劳动与创造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令我们感佩和敬
仰”。
对两位新闻人物的分析,既给学生提供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窗口,也利于让学生对劳动者、劳动的价值等形成正确的认识。
也可以根据人物品质的分析,把握什么样的典型人物才能当“新闻人物”,明确选择新闻人物的一般标准。
实用性阅读的文本带有特定的写作目的。
如人物通訊,以宣传介绍富有代表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的新闻人物为核心,通过新闻人物的思想、精神和面貌去教育、影响和感染社会上其他人,达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什么样的人有可能成为“新闻人物”?《喜看稻菽千重浪》和《“探界者”钟扬》给我们的启发是:
新闻人物能彰显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
如袁隆平孜孜以求研究杂交水稻,坚持真理,不断创新。
新闻人物能有构成新闻的典型的事迹。
如钟扬长期在西藏采集种子和他关于生命意义的言论,充满着火一般的生命激情。
新闻人物能在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上有独特之处。
如袁隆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子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
新闻人物要有鲜明的个性,反映社会与生活的某些道理和事实,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袁隆平和钟扬的身上具有新闻人物应有的精神特质。
引导学生透过对他们特质的分析,理解和把握新闻人物的一般标准。
当然,关注现实的角度不止这两个。
不过,不论角度如何变化,都不能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表层把握上,而是能够挖掘文本背后所蕴藏的“实用性”社会信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走进现实、感受生活、认识社会。
2.文体格式和语言特点:突出实用性的知识性习得
实用性阅读的文本,一般都有固定的文体格式和相关的语言要求。
这些文体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将来的工作中都会派上用场。
课程标准提出“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本”,是要求借助实用性阅读的文本示例,掌握实用文本的特殊格式以及言语形式。
与一般实用性阅读文本相比,人物通讯没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写法自由灵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物通讯没有写作要求。
在格式上,人物通讯至少有两点要求:
一是“文以载道”,人物通讯尤其重视“道”——新闻人物的精神核心和灵魂所在,全篇的行文路线都是围绕“道”而展开。
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中袁隆平的精神核心,在于他从事的是
“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的前沿科学研究工作,挑战权威、坚持真理。
而《“探界者”钟扬》所报道的钟扬,其灵魂所在——集多重身份于一身,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等,“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
两篇人物通讯的行文路线紧紧扣住这些精神与灵魂。
二是人物通讯讲究故事化,注意选取吸引人的故事,以事写人。
《喜看稻菽千重浪》以追述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为线索,写了袁隆平一件件重要事情,从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一直写到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突出袁隆平勇立潮头、引领创新。
《“探界者”钟扬》在揭示钟扬多重身份之后,五个部分各有侧重选取典型事迹,展现其精神品格。
如“科学队长”部分,选取他承担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写作工作,撰写、翻译、审校科普著作,为中小学生义务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等事迹。
为了突出新闻人物的特点,两篇通讯重视在矛盾冲突中写人,对打动人的细节进行精雕细琢;或借他人之口刻画人,用环境描写衬托人……这些都是为了让新闻人物更鲜活、更有感染力而常用的写法。
不过,人物通讯故事化要守着一条底线——真实。
失去真实性,人物通讯就成了小说。
当然,实用性阅读也要落实到语言层面,通过体味语言的精妙,去触摸文本的思想脉络,领悟行文的匠心,认识社会的奥秘。
新闻人物的语言要合乎人物的身份、职业等,逼真又口语化;要合乎特定环境、特定时期和特定说话对象,自然又恰如其分。
基于上述考虑,可以带领学生以表格形式梳理人物通讯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也可以从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方面拟写优秀人物通讯的甄选标准,并说明理由。
这样,人物通讯的文体格式和语言特点就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3.文本形式的应用:在实践性项目活动中,体验实用性文本的实用价值
实用性阅读的实用性,不仅仅要让学生理解内容、学习技巧、筛选整合信息,更要让学生将知识性习得运用于实际生活。
课程标准所谓的“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要求在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实用型的语文能力。
所以实用性阅读不是单纯的知识性学习任务,而是综合的实践性学习项目。
以项目学习任务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性学习的可能性。
如,写出某部作品的梗概,概括某篇文章的要点,评论某部作品的观点,围绕相关专题整理相关资料;或者围绕某个专题,研究一些文本,认识某些现象,掌握一些规律,理解几个观点,澄清相关认识;或者完成一项调查研究,写出一份调查报告。
学习项目既可以在课堂完成,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开展。
如学习人物通讯,有教师根据单元主题“劳动”,设计两个项目学习任务:一是开展“劳动”专题研讨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二是尝试以人物通讯的形式,写一个熟悉的劳动者,深化对“劳动”的认识。
围绕“劳动”进行专题研讨,不仅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几句对“劳动”的简单认识,更是要引导学生借助耳闻目睹的具体的劳动者以及具体的事例,或者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劳动者形象和具体的内容。
通过对照学习,巩固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真切认识。
以通讯的形式,写一个熟悉的劳动者。
写之前,至少要解决三个问题:为什么写?写什么人?怎么去写?首先,可以从单元学习任务、读书做人、了解社会等方面的需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写的原因。
然后,创设生活情境,讲述身边劳动者的故事,唤醒学生生活积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再找到身边某个熟悉的劳动者,了解其年龄、身份、职业和外貌,回忆与其交往中印象深刻的事情,以及从侧面了解到他的事迹,逐步把握这个劳动者的精神之魂等。
最后,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积累,从所学课文中汲取例子和方法,选择典型事件和生动细节,讲好人物故事,树好人物形象,展示好人物特征和品质。
像这样通过实践性活动项目,真正将课堂与生活融合起来,能够有效地让学生体验到实用性文本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当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预设活动项目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好预案。
综上所述,不同的阅读学习任务群,文本特点不同,学习目标与任务也必然不同。
实用性阅读文本,也讲究思想性、艺术性,但是更强调实用性、科学性,应鼓励学生通过抽象思维来提高实用性的阅读能力。
如果完全用形象思维方式进行实用性阅读,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作者通联:上海大学市北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