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试题黑龙江大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编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哲学共产主义
2.异化的含义
3.两种生产
4.市民社会
二、分析命题(每题5分,共10分)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存的。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
2. 马克思的哲学共产主义
3. 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
4. 马克思的人自身发展三阶段理论
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二编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社会发展五项式
2.客观真理
3.辩证逻辑四要素
4.实践的两大品格
二、分析命题(每题5分,共10分
1.“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真理是个过程。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列宁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思想?
2.如何理解历史的发展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
3.什么是实践?列宁对实践内涵的界定有什么样的深刻意蕴?
4.列宁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
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
列宁对真理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三编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物化
2.希望
3.额外压抑
4. 交往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物化的表现形式
2.东方国家没有形成市民社会阶层,东西方国家形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阐释希望哲学对于人的理解。

4.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5.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四编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矛盾论》
2.《实践论》
3.源与流
4.实事求是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毛泽东是如何揭示认识发展辩证过程的?
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根本特点?
3.毛泽东总结的十大军事原则体现了哪些军事辩证法思想?
4.概括《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的理论探索。

5.《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哲学意义何在?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
如何看待毛泽东晚年的理论失误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关系?2004-2005学年第1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市民社会
2.不断革命
3. 异化劳动
4. 社会有机体
5. 社会发展五项式
二、分析命题(每题5分,共10分)
1.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三、用直线连接下列相关信息(每题5分,共5分)
《哲学的贫困》
恩格斯
“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
源》列宁
《哲学笔记》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马克思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概括说明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2. 简述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发展的合力论
3. 概述马克思两种尺度的思想
4. 概括恩格斯晚年通信中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
五、论述题(每题25分,共25分)
试述辩证法要素16条的形成过程、内容及意义
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市民社会:指城关市民,封建僧侣,封建贵族之外的新兴第三等级,(1分)引申指财产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

(3分)
2、不断革命:(1)无产阶级应该而且必须积极参加资产阶级革命,并将其进行到底。

(2分)(2)在条件成熟时,无产阶级应将革命及时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

(2分)
3、异化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有四个规定: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1分);劳动和劳动者相异化(1分);劳动者和他的本质相宜化(1分);人与人相异化(1分)。

4、社会有机体:列宁提出的(1分);含义:强调了辩证法的客观性、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联系原则、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原则(2分);体现了列宁永辩证法原则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的原则(1分)。

5、社会发展五项式:普列汉诺夫提出的(1分):内容:生产力状况、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关系、社会人的心理、各种思想体系(2分);与马克思的思想是一致的(1分)。

二、分析命题(每题5分,共10分)
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个命题标志着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原有哲学的思维范式是解释—描述,这种凡是对已有对象的继承,有一种非批判性(2分)。

而马克思在此将此变革为改造一规范(2分)。

这种思维方式从人的活动角度来看待人自身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还加进了价值维度,实现了哲学的变革,确立了实践思维的地位(1分)。

2.“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列宁提出的重要观点(1分);意思是指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认识的方法就是矛盾分析的方法(3分);是对辩证法理论的重大贡献(1分)。

三、用直线连接下列相关信息(每题5分,共5分)
《哲学的贫困》:马克思
“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列宁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
《哲学笔记》·列宁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恩格斯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概括说明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1)阶级的存在仅仅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3分)
(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分)(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阶级、实现
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4分)
2.简述恩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发展的合力论
(1) 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对上层建筑、生产关系(1分)。

(2) 上述作用致使归根结底的作用(1分)。

历史发展中还有许多因素相互作用,历史发展是诸多合力的平行四边形(3分)。

各种合力相互作用构成历史事件,个人的意志都在历史发展的合力中(2分)。

区分历史合力与历史动力、历史发展合力思想是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3分)
3.概述马克思两种尺度的思想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1分),人具有内在尺度(2分)和外在尺度(2分)。

外在尺度指人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来改造世界(2分),同时人又可以按照自身的内在尺度即美的规律宋活动(2分)。

这两种尺度的思想是马克思对人与动物,对人的本质的理解(1分)。

4.概括恩格斯晚年通信中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分)
经济决定哲学与宗教(3分)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2分),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2分)
五、论述题(每题25分,共25分)
试述辩证法要素16条的形成过程、内容及意义
要求: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表达清楚。

(加2分)
(1) 由黑格尔一句话引起的(2分);源于黑格尔《大逻辑》结尾部分
(2) 最初从三方面理解
a.辩证法唯物基础和联系发展原则(2分);
b.事物的矛盾性(2分)
c.认识的辩证法(2分)
在此基础扩展为16条
(3) 16条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以存在为开端(3分);
第二、从抽象到具体(3分)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3分)
第四、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融为一体(3分)
第五、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是同一个东西(3分)
2004-2005学年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空4分,共20分)
(1)物化
(2)意识形态领导权
(3)单向度的人
(4)大众文化
(5)交往
二、命题分析(每题5分,共15分)
(1)“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


(2)“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葛兰西的西方革命观
(2)简述弗洛姆关于现代人逃避自由的三种心理机制理论
(3)《实践论》关于认识发展辨证过程的理论要点是什么?
(4)为什么说《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标志?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25分)
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路线。

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
1.物化:
①卢卡奇的思想(1分)
②发达商品的经济条件下,人的活动的结果或人的造物变成了某种自律的反过来统治
人的力量(或说主客观两方面含义) (3分)
2.意识形态领导权:
①葛兰西的思想(1分)
②东西方差异,西方革命观的核心(3分)
3.单向度的人:
①马尔库塞的思想(1分)
②人被整合到现存社会体制中,失去否定性,超越性、批判性(3分),成为肯定力量
4.大众文化:
①法兰克不要学派思想(1分)
②发达工业社会、艺术在大众化(3分)普及化的同时视为非创造性商品化大众文化成为欺骗人、统治人的异化的文化。

5.交往:
①哈贝马斯思想的重要部分(1分)
②主体间遵循有效性规范(3分),以语言符号为媒介而发生的变到性行为,(目的是达到主体间的理解和一致,并由此保持社会一体化有序化、合作化)
二、命题分析
1.①《启蒙的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②霍克海默阿多诺(2分)
③启蒙与最初的目的(人的自由、解放)相背、走向人的解放的反面(3分)
2.①哈贝马斯思想
②科技是第一位的生产力(2分)
③科技成为新的意识形态(3分),今天的统治是技术的统治,是以技术和科学为合法性基础的统治(新特点)。

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一种间接的实践活动,(2分)调查研究是获取间接经验,从而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重要认识途径。

(3分)
三、简答题
1.葛兰西的西方革命观:
①东西方社会结构差别:(4分),市民社会地位不同:东方和西方
②差别决定东西方不同的革命策略(2分)
③核心:争夺文化领导权(4分)(阵地战、培养政党、启蒙)
2.弗洛姆关系现代人逃避自由的三种心理机制
①极权主义:受虐狂与施虐狂的共生(4分)
②攻击性和破坏性(3分)
③舍己的自动适应(3分)
3.《实践论》关于认识发展辨证过程的理论要点是什么?第一,它说明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及其相互之间的辨证关系;(3分)第二,它指出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和基础;(4分)第三,它揭示了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伟大意义。

(3分)
4.为什么说《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标志?第一,《反对本本主义》是第一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著;(1分)第二,它对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相结合做出了哲学论证;(1分)第三,它从哲学的高度,对违背上述原则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做出了分析和批判;(1分)第四,它从哲学上阐述了如何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方法;(1分)第五,它阐述了毛泽东思想
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分)
四、论述题(每題5分,共25分)
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路线。

答题基本要求:
1、说明毛泽东赋予实事求是这一古老成语的哲学意蕴;(5分)
2、阐述作为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所具有的基本内涵;(10分)
3、联系实际总结实事求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指导意义。

(10分) 2003-2004学年第1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异化的含义
2.宗教解放
3.社会发展五项式
4.哲学的党性原则
二、简答题(各10分,共40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有什么差别。

2、马克思实践范畴的含义。

3、费尔巴哈首先观之问题。

4、恩格斯如何论述历史发展的合力?
三、原文分析并回答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分析原文(10分)
“当意志从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里走出来,转而面对呈现着的现实时,一个本身是自由的理论的精神,将会变成实践的力量。

……当哲学内在的满足和圆融性被打破时,那本是内在的光的东西就会成转向外面的燃烧着的火焰。

于是就得出了这样的结果:世界的哲学化同时就是哲学的世界。

……”
2、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哲学的功能的(10分)
四、论述题(20分)
试论述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是如何建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体系的。

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
1、异化的含义:原本属于人的东西或者是人的劳动成果获得了独立性,(2分)反过来成为一种控制人的力量(3分)。

2、宗教解放:宗教问题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2分),我们不应该用神学问题来解释世俗问题,而应该用世俗问题来说明伸雪问题。

(2分)因此我们不应该停留在对宗教的批判,而应该是对政治、国家和法的批判,或者说应该把对副本的批判转为对原本的批判。

(1分)
3、社会发展五项式:普列汉诺夫提出的(1分):内容:生产力状况、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关系、社会人的心理、各种思想体系(3分);与马克思的思想是一致的(1分)。

4、哲学的党性原则:列宁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

(1分)动摇于二者之间的折中主义,是二者的混合物,没有超越二者的对立,它不是倒向唯物主义就是倒向唯心主义。

哲学上的派别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意识。

任何的哲学都代表着一定的阶级利益,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2分)哲学上的路线斗争是阶级斗争的反映。

一般说来,唯物主义代表先进阶级的利益,为先进阶级服务的,而唯心主义则代表反动阶级的利益,为反动阶级服务的。

(2分)
二、简答题:
1、马克思着眼于理性的思考,具有思辩的能力,恩格斯则善于观察社会状况具有洞察力。

(3分)对马克思影响大韵是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黑格尔关于劳动的见解、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观点。

(2分)对恩格斯影响大的则是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思想、黑格尔的历史发展过程思想,费尔巴哈的思维与存在规律的思想。

(2分)马克思更关注人性、人的本质等,通过人的斗争实现人类社会解放,而恩格斯强调利用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中的成果揭示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实现人的解放。

(3分)
2、实践是人的理想的劳动状态,实践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3分)实践不仅包含人
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且还具有很多的规定性,即创造性、革命性、批判性、自由等等。

(3分)
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

(2分)理论中的对立只能在实践中解决。

(2分) 3、费尔巴哈不希望废除宗教,而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哲学本身应该融化在宗教中。

(3分) 费尔巴哈想建立爱的宗教,把抽象化了的感情关系当作宗教,这是一个倒退,是不现实的。

(3分)费尔巴哈把宗教变迁当作历史分期的标志,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

(3分)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总的缺陷是采用了抽象的方法来研究,这证明了他没有摆脱先验唯心主义的方法。

(1分)
4、(1) 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对上层建筑、生产关系(1分)。

(2) 上述作用致使归根结底的作用(1分)。

历史发展中还有许多因素相互作用,历史发展是诸多合力的平行四边形(3分)。

各种合力相互作用构成历史事件,个人的意志都在历史发展的合力中(2分)。

区分历史合力与历史动力、历史发展合力思想是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3分)
三、原文分析:
1、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原文理解与分析,答案比较灵活,没有非常标准的答案,但学生在答案中应该涉及到如下的内容:
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2分)哲学的功能在于批判,当世界处于不合理的状态时,哲学应该走出自身成为一种实践的力量。

(4分)哲学与世界的关系是统一和分裂,当世界是合理的时候,哲学具体的哲学,当世界不合理的时候,哲学成为一种抽象的整体。

(4分)
2、考察学生理解力与哲学素质。

进一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指出哲学的主要功能在于批判现实(5分)
学生本人对于哲学功能的认识(3分)行文与逻辑性。

(2分)
四、论述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中是如何建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体系的。

列宁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感觉论,把分散的观点变为系统的理论。

1、从感觉的起源上看,感觉是物质的高级形式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是从无机物中类似感觉的能力长期发展而来的。

(2分)
2、从感觉的特性来看,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的特性之一,是物质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而引起的思想。

(2分)
3、从感觉的本质来看,感觉是按一定方式组成的高级物质的产物,是大脑的机能。

(2分)
4、从感觉的内容来看,感觉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外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一方面,感觉是一种主观的认识形式,不同于纯客观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又依赖于物质,既以物质为其承担者,又以物质世界为其认识的内容。

所以,感觉从形式上来说是主观的,从内容上来说是客观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列宁给感觉下了定义: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的自身的主观印象。

(2分)
5、从感觉的作用上看,感觉是外部世界和意识之间的桥梁,是外部世界向意识转化的环节。

(2分)
列宁提出实践观点和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一步系统化
1、列宁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提出,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认
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这一思想是列宁认识论的基础,它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因为,离开了实践标准,根本无法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无法解决主客观统一的问题。

(3分)
2、列宁把辩证法贯彻到实践标准上去,提出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思想。

列宁认为,实践标准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它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确定性指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唯一的客观标准,不确定性即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指人的实践本身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3分)
3、列宁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结论:第一,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这是认识论的对象和本体论前提。

第二,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

这是认识的本质。

第三,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辨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

这是认识的辨证过程。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